专题02+比拟-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2+比拟-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2+比拟-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oa 比力汽

典例在伐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

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

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

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

春光。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

析】

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 “商量”以及“眼”“腮” “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 “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I【参考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

解此题,可运期丹点明手达+手法的具体运禺+手适作谨果"这一展路解题.瘁午帯初回,巻窗尽I

'放春?去"是^^^^人年醉入釁,醛来洁室内清静悠闻,于是卷星带子,明嵋的阳光和請■新的空气涌入室内J ;心情亠下子舒畅是来,春感竟像鸟几亠樺祓放了出去.这里显然使再了比拟(拥物)的手达,化无彩專憋;

I I ;为有形,獻写呛了词人商对春光时的感受.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该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致。

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中表现好雨就运用了拟人手法,“好雨”如一位品格优秀的人,做好事也是悄无声息的。

再比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的“笑”,表现了桃花的艳丽与神采,情味悠悠。

又如刘颁《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比如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诗中把唐玄宗和杨贵妃比作“比翼鸟”“连理枝”,表现了两人真挚的艾青,这就是典型的拟物手法

的运用。

比拟是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我们在阅读古诗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在描绘景物

时,比拟手法是诗人融情入景的重要途径。

通类演砾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

【序】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 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①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②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 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②孤花:

有的版本作“三花”。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前的“序”点出了所咏之物,表明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借“不以色香自炫”暗示自己的清高。

B.词前的“序”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写出作词缘由,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翁的赞美之情。

C.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形”与别处兰花不同,“神”则比西湖残月还冷。

D.“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写自己所见的所南翁画中的墨兰,同真实的墨兰大有不同。

E. 词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墨兰比拟为具有人的特点,说墨兰“贞芳”,留下“许多清影”。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

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③。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②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③木棉裘:以

木棉为絮的冬衣。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C.“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D.“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

E. “花外楼,柳下舟” 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4 ?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 《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

的代称。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

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

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

彩浓厚。

D.中间两联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E.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

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6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7 ?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8.“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令解令析

1 . BD

【解析】一般来说,此题多重在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因此答题时,要在弄懂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认真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实际对比,努力发现有无差错。题中, B项错误在“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

翁的赞美之情”一句,此词是借所南翁所绘之无根墨兰表达自己的亡国破家之痛。D项误解了词语原意, 此句中“一叶”写出了墨兰的孤独,“比”突出了墨兰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特点。

2 .下片写坚贞芳香的兰花只该生长在深山之中,绝不会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在画上能留得住

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不愿飘到人间。作者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达了自己孤傲高洁、不慕流俗的情怀。

【解析】答题时要仔细闻读题干。题干先问此词表达的作者感情,然后要求结合词的下片內容作答.因此,答题时,应先明确此词所表达作者感情,其次才根据此感情分析在词的下片中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此词下片意思島芳香贞洁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它与那纷乱肮脏的尘世毫不相干。兰花的茹窕清影留在山中J幽幽香气也不風飘到人间.显然」作者是在借对兰花的赞美,表达自己孤高洁,不S浚俗的

怀。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有错,从词中来看,词人旅途遭遇风雪,无法前进,因而愁锁眉头,心情惆怅,所以并

非心里愿意留下。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身留”,非“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

是出于被迫。E项,“’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错误,从词中来看,“花外楼,柳下舟”

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并无实写,何来虚实结合?同时并非抒发愉悦之情。

4 .①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的无奈之情。②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

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单寂寞之情。③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

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④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题干已经告知情感是“愁”,要求回答的是具体“愁”的内容。“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词人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将

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揭示了

孤舟受阻这一事实,流露出身体被迫羁留但内心不情愿的无奈;“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这是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

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

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又用“冷清清” 一句,予以点

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

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

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词人以回忆揭出了同眼前的冷清相对照的另一番境界,句中在

“花”“柳”这两个娇艳字眼儿的点染下;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在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之中, 他们乘舟荡漾、楼台逗留。美好的回忆,引来他寻梦的渴望,而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句中“梦

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一一只见荆溪寒水空自

流。这一跌一荡的笔下波澜,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

中的惆怅心情。“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再次回到了对“身留”的描写。从“湿透”两个字,读者

可以悟出,主人公寻梦不成,已经踱到甲板上,伫立很久。他不顾漫天的飞雪,凝视着“漠漠”密布的

阴云,听任身上的木绵袄被雪水浸透。他何以这样出神呢?“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

愁”,结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这使读者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

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

触媒吧?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5. BC

【解析】B项秋暮时分的场畀'不当应为拂晓时分.颔麻写仰叽寥落的残星,甫归的雁阵,这

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青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J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选景?型、韵味清远。C项,讨以物手;去即不当, 应为拟人手法.颈联写俑察」夜色褪尽J晨光大明」竹管窖边紫艳的菊花J 一丛丛似幵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雷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以嚼極菊,以嗨啾S, 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而且含有浓屋的主观色采九

6 .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

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

(鲈鱼: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晋侯观于军府,

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

代称。)②直抒胸臆,“不归去” “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解析】本诗尾联直抒胸臆,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

古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doc

古诗词鉴赏中以“修辞手法”角度设题,其答题步骤,如下: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答 3.最后点出运用该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某句或第某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种修辞的具体作用,注:用答题术语回答)写出了……..(对诗句的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往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练习题: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明。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高考语文古诗表达技巧例析(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知识卡片】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 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 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比喻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拟人 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比比喻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比喻对偶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对偶 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互文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 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比喻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顶针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拟人比喻通感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喻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夸张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代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比喻对偶夸张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夸张借代 27、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 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凭栏人·春思》 反语 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蜂恋花?答李淑一》双关 3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 3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呼告 33、他说话的时候带着地方口音:“武兄(松)把老五(虎)打喜(死)了。”飞白 3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用典对比 36、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借代 37、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叠字 3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二童下棋,终局斧柄已烂,下山才知过了一百年。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作用】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作用】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 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主人下马客在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 叠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 11 反复 采桑子(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2 顶真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古诗词中的描写技巧与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描写技巧与表现手法 描写技巧 1、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 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200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考点分析】 修辞手法得考测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与阐释表达效果(在习题里往往就是这样呈现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在哪里等等)。我们先瞧最近三年高考题得例子: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瞧。 [注]崇光:美艳得光彩。 苏轼《海棠》诗得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得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题得后一问涉及对修辞手法得指认,比较容易。——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得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得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然后结合原诗分析表达效果。——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得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得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河南等)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得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此题要求先指认修辞格,然后对修辞得运用进行简单解说。——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预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掌握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答题步骤。 预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储备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 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 更突出、更鲜明。 ⑷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二)答题步骤: 1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此手法的作用)。 课堂探究学案 高考金题再现: 1、(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09重庆)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修辞手法。 2. 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 【考点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修辞手法。涉及的范围一般在《考试大纲》里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之内。第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第三,篇章结构。“修辞手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们普遍热爱语文,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考虑到高考的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学生回答,明确分别使用了对偶、比喻、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设计意图)自然引入课题,同时明确考查频率最高的几种修辞格。 三、实体演练精讲高考试题(2008四川非延考区,12)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毛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做。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⑴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些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生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逸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⑵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做赏析。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设计意图)细致分析高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修辞手法怎样考。评分标准是什么。2. 总结赏析修辞三步法。①揭示修辞手法。②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③主旨情感及表达效果。(设计意图)总结规律,使学生在做题时有章可循。三、沙场练兵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各种描写手法 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②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③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④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考什么 从近年各省的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方式看,感觉各省好象并没有对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进行考查。从提问的方式来看,大都是考查的“表现手法”,如江苏卷、安徽卷、湖北卷、浙江卷;有的考查的是“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如山东卷;有的考查的是“使用了什么手法”,如重庆卷。那么,“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与“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并列的,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还是交叉的?似乎很难说得清楚。这姑且不论。 我们再来分析各省提供的参考答案。江苏卷的参考答案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安徽卷的参考答案是“主要运用了衬托(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的手法”,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湖北卷的参考答案是“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也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浙江卷的参考答案是“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未加点的内容基本属于对语言特色的概括)。其中,刘诗是从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吴词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运用的是“用典”修辞中的“用句”,即化用前人的诗词名句;赵曲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而山东卷的参考答案是“描写生动,对比鲜明”“分别代指”是从表达方式和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重庆卷的参考答案是“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 从2007年各省高考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在回答同一问题时,回答问题的角度会有明显不同,有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有时从修辞的角度,有时两者兼而有之。由此我们是否能推断:表现手法主要是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主要也是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表达技巧”“表现方法”与“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等不同说法之间差不多是一种并列关系,“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其所指含义也与前面的基本相同。 那么,高中生到底要了解掌握哪些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呢?除了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外,还有哪些表达技巧呢?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对选修内容“诗歌”提出的“学习要求”中明确规定,“鉴赏诗歌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3)对比烘托。(4)化用典故。(5)联想想像。(6)比兴象征”。“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诗歌的形式技巧,如:押韵、对仗、反复、顶真、回环,篇章结构上的建筑美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变形”。①“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需要,诗人还常通过倒装、错落、夸张等语言的变形技巧,创造艺术形象”。②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鉴赏表达方式,可以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方面入手;鉴赏表现手法,可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联想、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正面侧面、欲扬先抑、化用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入手”。③从“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可以看出,编者对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理解也是比较模糊的,这里也没有提到《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分清但又心照不宣的问题。 可见“表达技巧”“表现方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不同说法之间应该是一种并列关系,其所指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布局谋篇和其他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对修辞手法并不难理解,2008年江苏省《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规定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除此之外,课文中接触到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

(完整版)诗歌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设问、反问、叠字、反复、顶针、用典、互文 1、比喻: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有相似点) 作用: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对诗中二四两句,用修辞手法加以赏析 运用比喻,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尽显月下湖面之朦胧美,将湖中的君山比作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山水映衬,精美绝伦。 第一步:明确修辞;第二步:如何运用;第三步:艺术效果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 作用: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留宿,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因赦而喜悦轻松、浪漫豁达的心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明知故问)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折桂枝·咏史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托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替代该事物,如部分替代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 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 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绵长。 三、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叠词、互文、 双关、顶真等。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 情景, 可分为明喻、 借喻。还包括通感。有

2.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其中,拟人较为常见。拟人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的作用,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釆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致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写到了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 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 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 “帆”代指整个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用 “管” “弦”指代音乐。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资料来源:秦秀白《文体学概论》P227-235, 有改动。) 诗歌的语言是形象性的语言,富有艺术魅力。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有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之分,它们都是就两个截然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其不同之处在于:明喻是直接地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故通常使用like,as等词;暗喻则是把某一事物说成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暗示其相似之处。 (1)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Robert Burns) (2) And the great shipls sail outward and return, Bending and bowing o’er the billowy swells.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中的luve (=love)被直接喻为a red, red rose,着意于“我的爱人”与“一朵六月里迎风初开的红玫瑰”之间的相似之处,构成明喻;在(2)中,诗人把“船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雄姿”与“忽而弯腰、忽而点头”的动作进行比较,暗示其相似之姿态,构成富有形象色彩的暗喻。 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称作tenor)和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称作vehicle)。两个条件是:(一)本体和喻体应属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二)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因此,在She looks (is) like her mother中,并没有比喻的用法。 比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含义赋有具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比如,在the pain of separation这一比喻中,Pain并不指人们所熟悉的某种肉体上的“痛苦”,但把“离别时的心情”喻为“某种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就自然使“离别的痛苦”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表达效果。这种比喻可称作“具体的比喻”(the Concretive Metaphor)。在room for negotiation, life’s journey, the leading lights of diplomacy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比喻。 (二)比喻可以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生命,从而造成某种意象或抒发某种感情。如:an angry sky; the graves yawned; killing half-an-hour; the shoulder of the hill;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等。这类比喻可称作“泛灵比喻”(the Animistic Metaphor)。 (三)比喻可以使不具有人性的事物赋有人类的特征,this friendly river; laughing valleys; his appearance and manner speak eloquently for him等。这类比喻可称作“拟人化比喻”(the Humanizing Metaphor或the Anthropomorphic Metaphor),它与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辞手法十分接近。John Donne在The Sun Rising一诗中,一开头就把太阳比喻成一个“不守规矩的、繁忙的老愚人”,赋予太阳以人格: Busy old fool, unruly sun, Why dost thou thus, Through windows and through curtains call on us? … 由于运用了“拟人化比喻”,诗中的“太阳”形象鲜明、逼真,富有表现力。 (四)比喻可以产生“通感”(Synaesthesia),即把属于某种感觉领域的语义转移到另一个感觉领域,形成不同感觉之间的流通。钱钟书先生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