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型桥梁工程越来越常见,对桥梁的结构和材料都有更高的要求。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混凝土的施工,这对桥梁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

1.预留膨胀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会因为温度的变化和水分的挥发出现收缩和膨胀,导致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和开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混凝土结构中预留膨胀节,使混凝土结构在发生变形时得到缩放的空间,从而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体积和温度都很大,混凝土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

为了防止混凝土出现龟裂和脱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增加矿物掺合料和改善剂,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3.合理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厚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厚度,避免混凝土过快地流入模板,导致混凝土结构破裂和变形。

同时,也要避免浇筑过于厚重,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挥发不充分而出现龟裂。

二、温控措施1.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和浇筑中,要控制混凝土的初始温度。

过高的初始温度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挥发不充分,而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

因此,在浇筑前应该测定混凝土的初始温度,并采取相应的控温措施。

2.加强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加强混凝土的养护,使其充分固化。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该采用喷涂保温剂、防水剂等措施对混凝土进行保养,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

3.控制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在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中,也要控制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避免出现较大的变化。

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差异,从而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率。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温控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的施工中,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充分掌握混凝土性能和温度控制知识,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桥梁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温控措施研究

桥梁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温控措施研究

桥梁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温控措施研究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属于桥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桥梁建设的施工质量。

同时,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易出现的桥梁建设问题,逐渐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因此,为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相关部门应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以达到提高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本文笔者将简要分析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探究温控措施在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标签: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温控措施0 前言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整个桥梁建设的重要环节,与桥梁建筑施工效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桥梁使用年限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原因为出发点,以施工技术为核心,强调温控技术在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要点,为有效防治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提供依据。

1 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原因(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热能,若混凝土体积过大,导致热量难以散发,致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攀升。

一般情况下,浇筑混凝土后的3至5天,其温度会达到一个顶峰值。

若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存在较大差异,进而产生温度应力与温度变形。

在此基础上,若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约束力范围,将导致桥梁混凝土出现裂缝,影响桥梁工程质量。

(2)外部温度变化。

在建筑混凝土过程中,外部温度是影响混凝土温度的关键因素。

若外部温度过高,则混凝土浇筑温度随之上升,若外部温度迅速下降,则会导致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差距逐渐扩大,引发混凝土裂缝。

(3)内外约束条件。

一般情况下,地基浇筑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同时段进行,在温度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受下部地基约束,导致外部约束力得以产生。

由于早期混凝土弹性模量偏小,与之相反,混凝土徐变度与应力松弛度却较大,导致压应力过小。

在温度下降的基础上,致使拉应力增加,若混凝土抗拉应力低于拉应力时,则易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桥梁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而桥梁工程的建造离不开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相较于小体积混凝土施工,存在着更为困难的问题,如混凝土自温升高、混凝土温度的变化过大等。

因此,在桥梁工程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施工模式的选择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施工模式的选择首先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施工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单次浇筑、连续浇筑、多次浇筑和分层浇筑。

其中,单次浇筑和连续浇筑都是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常用模式。

单次浇筑,即采用一次性浇筑整个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式。

此种方式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难度小、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

但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难度较大。

连续浇筑,则是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地施工,形成“连续体”结构。

此种方式的施工难度较大,但是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2. 混凝土班组间的协调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需要由多个班组完成,包括混凝土输送班组、模板班组、钢筋绑扎班组、混凝土浇筑班组等。

为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各班组之间需要进行协调配合,形成一个紧密的施工工艺流程。

其中,混凝土输送班组应根据施工工期安排、在施工前准备好混凝土、掌握混凝土的质量信息等。

模板班组需要制定好施工图纸、准确控制钢筋的排布,以及在定位过程中做好胶钉点的标识工作。

钢筋绑扎班组则需要精准绑扎钢筋,为混凝土浇筑提供保证。

混凝土浇筑班组需要掌握好混凝土的配合比、与输送班组保持良好联系、在浇筑前检验好模板质量等。

3. 温升控制技术为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分批浇筑、降低混凝土温度、采用加热措施等。

分批浇筑,即将大体积混凝土分批浇筑。

每次浇筑后立即进行加水、均匀平整处理,并在混凝土硬化前进行下一次浇筑。

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混凝土的温度升高,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降低混凝土温度,则需通过控制材料的原料温度、控制混凝土中水泥的饮水量等措施来实现。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在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桥梁的安全和稳定性。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从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施工技术和温控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一般指的是单次浇筑的混凝土量较大的混凝土,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浇筑量超过单次浇筑量的1.5倍即可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具有以下特点:1. 温度升高快: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较大,导热系数低,散热困难,所以在浇筑后,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较快。

2. 温度差异大: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快,外部温度升高慢,因此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出现悬殊,易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

3. 温度裂缝风险高:温度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温度裂缝的产生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1. 控制浇筑速度: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需要尽量控制浇筑的速度,避免一次性浇筑太多混凝土,导致温度升高过快,增加温度裂缝的风险。

2. 合理布置浇筑孔道: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需要合理布置浇筑孔道,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保持均匀,避免出现空鼓和夹渣等质量问题。

3. 使用低热混凝土:在施工时可以选择使用低热混凝土,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减少温度升高速度,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

4. 控制浇筑温度: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可以通过水冷却、降温剂等方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减缓温度升高速度。

5. 加强振捣和养护: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需要特别加强振捣工作,并且合理安排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1. 预浇孔道降温: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可以预留孔道,并在浇筑过程中进行空气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减缓温度升高速度。

2. 混凝土材料控温:采用低热混凝土、强制水冷却等方式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控温,保持混凝土的温度在可控范围内。

3. 加强温度监测: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混凝土温度的监测,及时发现温度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控温措施。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的探析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的探析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的探析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桥梁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在桥梁工程中开始广泛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对桥梁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情况,科学的设计施工方案,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控措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温控措施引言如今,大体积混凝土被广泛应用到桥梁工程中,国内目前还没有明确定义大体积混凝土,在国外也有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在相关的规范中明确规定,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在1米以上的大体量混凝土就为大体积混凝土。

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概述1、大体积混凝土特点相较于普通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如有着较为厚实的结构和较大的体积,钢筋较为密集,有着较高的整体性要求,并且有着较为复杂的工程条件和较高的施工技术要求。

在相关规范中,严格规定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最小断面和内外温度,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到了平面尺寸。

2、大体积混凝土材料选择在选择大体积混凝土材料时,需要尽量将低热水泥给应用过来,促使水化热得到降低,在对矿渣水泥进行选择时,尽量将有着较好泌水性的品种给应用过来,并且将减水剂添加在混凝土中,这样用水量就可以得到减少。

如果有着充足的条件,那么就可以将具有些微膨胀性或者具有较小收缩性的水泥给应用过来,这样温度预压应力就可以得到抵消,减少混凝土内的拉应力,强化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二、桥梁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水泥方面,将具有较低水化热的水泥给应用过来,在对混凝土调配的过程中,会有较小的温差出现。

骨料是大体积混凝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对骨料类型进行选择时,需要保证水泥有着较小的膨胀系数,没有弱包裹层,没有脏污存在于表面。

为了促使成本投入得到减少,水泥投入使用得到节约,就可以配合使用外加剂,同时对配比严格控制。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温控措施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温控措施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温控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混凝土承台作为桥梁结构中承载主桥梁荷载的重要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温度控制的难题。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混凝土的体积变化,从而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对混凝土承台施工中的温控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混凝土承台施工的温控要求和措施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

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过程中的温控要求、分类、温度控制剂的应用、隔离层设置以及蒸养和保温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混凝土承台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温控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是重要的基础工程领域,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的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热量,导致混凝土温度升高,从而引起温度裂缝和内部应力增大,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对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进行温控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的温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温控措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特点,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的温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裂缝风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对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温控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混凝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的温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的混凝土承台施工是道路、桥梁等基础工程中重要的施工环节之一,而其中的温控措施对于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中的温控要求及相应的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0年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温控措施论文

2020年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温控措施论文

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温控措施论文在桥梁建筑工程中,所谓的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横截面大于1m2的混凝土构件,该比例混凝土构件在现阶段工程建设中应用比较多,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评判一个建筑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桥梁沉降、自然环境变化、水化热积累等都有可能造成大体积混凝土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阻碍混凝土结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为桥梁工程的安全应用埋下了安全隐患。

基于此,在进行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当消除裂缝出现,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温控措施,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1.1水化热通常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与水泥水化热释放量呈正相关,在散热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水化温度增加并不明显,混凝土裂缝问题发生概率比较小,但是若浇筑混凝土较大时,其整个的导热性和散热性将会急剧下降,造成水化热在短时间内无法排散出来,并在混凝土内部逐渐积累,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之后又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积累在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会慢慢散发出来,最终趋于稳定,但是所需的时间较长,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由此可以得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过程图,大体积混凝土待浇筑3~5d后,内部温度将会升至最大值,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超过表面温度一定值后,温度应力和变形现象就会发生,且当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约束力值后,就会导致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

1.2收缩变形通常当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在一定时间内浇筑混凝土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变形,如塑性变形、干燥收缩以及体积变形等,而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浇筑完成后混凝土中的含水量高,待其逐渐干燥后,其含水量就会大量减少,进而发生干燥收缩,若是在发生收缩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较其中心位置相比,前者的干燥速度较快,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发生收缩裂缝问题。

1.3内外部约束力影响在进行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其混凝土浇筑与地基浇筑施工步伐是一致的,一旦温度发生一定的变化,大体积混凝土就会受到地基的约束力。

桥梁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措施

桥梁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措施

桥梁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措施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是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持久性、施工性和工程经济性的混凝土。

在桥梁施工中,对HPC的温度控制非常重要,因为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强度、收缩和裂缝产生直接的影响。

以下是桥梁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措施。

1.温度监测:在桥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设置温度监测点来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的变化。

可以使用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将温度数据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了解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温度控制。

2.使用低温混凝土:在施工时,可以选择使用低温混凝土。

低温混凝土通过选择适合的布料配制,降低了混凝土的温度。

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和变形,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控制混凝土温升:混凝土温升是指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化反应所产生的热释放而引起的温度升高。

为了控制混凝土温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水灰比:水灰比越高,发热量越大。

因此,在配制混凝土时,可以适当减少水灰比,降低混凝土的温升。

-使用低热水泥:低热水泥的硬化反应速度较慢,发热量较低。

因此,可以选择低热水泥来减少混凝土的温升。

-适当控制浇注速度:快速大量浇注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过快,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因此,可以适当控制浇注速度,使混凝土温度升高平稳。

4.温度补偿:由于混凝土在干燥和硬化过程中会有收缩变形,为了避免裂缝的产生,需要进行温度补偿。

温度补偿包括根据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在施工中采取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如设置伸缩缝、预留伸缩空洞等。

5.温度控制剂:温度控制剂可以用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它们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温度分布,防止热点的产生,并减少混凝土温度的变化幅度。

常见的温度控制剂有冰块和冰混凝土。

总之,桥梁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浇筑方式和温度监测,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30T10:04:59.3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作者:李存金
[导读] 本文以控制公路桥梁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为目的,通过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成因与温度应力的分析青海第三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本文以控制公路桥梁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为目的,通过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成因与温度应力的分析,结合具体施工过程提出相关控制措施,以此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水平与结构质量。

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期在该行业间形成技术交流。

关键词: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大体积结构;温控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成因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随着水泥水化热的释放其会经历升温与降温两个过程。

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导热性能差,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水泥水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聚集在混凝土的内部,使得混凝土内部迅速升温,而混凝土外露表面容易散发热量,这就使得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很大,在内胀外缩(形成温度应力)作用下致使混凝土表面拉应力逐渐增大,同时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为抗压强度的1/10~1/20),特别是在凝结硬化阶段,其抗拉强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表面拉应力的直接作用下,其结构便会因细微变形而产生表面裂缝,随着表面拉应力的不断增大,当其超出混凝土自身承受范围时,便会直接越过残余变形而发生脆性断裂。

实践表明:单位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每增加10Kg,其内部温度便会升高1℃,对应(内部)膨胀则会增大0.01mm。

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
2.1早期温度应力
该阶段混凝土温度场变化较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弹性模量呈增长趋势,此时混凝土因内部大热量的产生所引起的应力称为早期应力,该阶段开始于混凝土浇筑,终止于水泥水化反应结束,一般持续时间约为30d。

混凝土浇筑初期(早期)为升温阶段,此时其内部温度持续上升,如若外部温度较低,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则会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开裂。

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初期开裂易被误认为是其表面泌水、养护不当造成的龟裂现象,而实际上这种开裂要深于龟裂很多。

2.2中期温度应力
混凝土浇筑中期,其自身温度因与外界热量交换而逐渐下降,由此产生的应力称为中期应力,并且与早期温度残余应力相叠加,该阶段开始于混凝土水化热释放结束,终止于结构温度场稳定,此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无较大变化。

中期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后3~4d(硬化后期),此时核心混凝土呈降温状态,并且混凝土体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缩小,自水化热释放结束至温度冷却稳定,此时混凝土冷却以及外界温度变化为造成温度应力产生的主要因素,并在与早期残余应力叠加后共同作用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2.3后期温度应力
此时混凝土温度应力主要因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并与前期残余应力叠加后共同形成后期温度应力,该阶段开始于混凝土温度下降至稳定,终止于构件使用寿命结束,此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呈稳定状态。

后期主要为混凝土冷却完全后的运营时期,此时如若内外温差较大,一旦内部出现降温,而外部降温相对较小,便会有较大拉应力形成于核心混凝土中,进而演化为拉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3.1设计控制
(1)优化配合比。

在确保混凝土工作性能满足施工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混凝土单位体积用水量,结合“一高(高粉煤灰掺量)、二掺(掺加高性能引气剂与高效减水剂)、三低(低水胶比、低坍落度、低砂率)”的设计准则,配制出“低热、中弹、高韧性、高强度以及高抗拉性能”的抗裂混凝土。

(2)采用细钢筋、小间距的方式(根据经验可采用Ф8~16@100~200的防裂钢筋网片,具体可通过计算确定)增配构造筋,同时保证全截面配筋率处于0.3~0.5%范围,以此提升混凝土结构抗裂性能,
(3)设置暗梁于易裂边缘部位,同时对该部位适当加大配筋率,以此使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得到有效提升。

(4)结构设计时结合施工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其主要作用是减小混凝土结构的约束范围,进而实现构件整体性的保护,其在主体混凝土浇筑后应采用膨胀性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实施浇筑处理。

后浇缝间距一般按20~30m布设。

3.2材料控制
3.2.1水泥
选择初凝时间长、水化热低的水泥。

水化热作为温度应力产生的主导因素,因此水泥选用应以425R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为首选,其具有硅酸三钙含量少、水化热低、水化速度慢等特点,可以很好的预防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产生。

3.2.2骨料
(1)粗骨料。

由于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所配制配制的混凝土不仅和易性较高,对水与水泥节约明显,而且其抗压强度较高,因此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对粗骨料的选择应结合工程实况以颗粒半径较大、级配良好的骨料为首要选择。

试验表明:就石子粒径来说,选用5~40mm比5~20mm的配制混凝土可每方减少用水量约15Kg,并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温度1.5℃左右。

(2)细骨料。

细骨料应以细度模数为2.6~2.9范围的中、粗砂为首选,同时确保质地优良。

研究表明:采用平均粒径与细度模数较大的中、粗砂拌制混凝土,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幅度与温升速率,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拥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3.2.3外加剂
采用外加剂双掺技术。

适量粉而煤灰的掺加可因水泥用量的减少而降低水化热,其用量需经试验确定,一般不大于30%;缓凝剂的使用不仅可在水化热的释放速率与峰值出现上起到延缓与推迟作用,而且还可减缓混凝土的凝结速率,延长凝结时间,推迟混凝土强度的早期发展,同时对于混合料和易性的改善和水泥与水用量的减少起到促进作用,进而达到水化热降低的目的。

3.3施工控制
实践表明,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分块浇筑法可对其内表温差的控制实现有效降低,而分块浇筑一般以分层法与分段跳仓法应用最多,本文以分层法为具体介绍:
(1)全面分层。

以整个浇筑平面为分层(沿高度方向分成2~3层),浇筑完第一层并在其初凝之前实施第二层浇筑。

该方法适用于浇筑面积较小的情况。

(2)分段分层。

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一定距离后实施第二层浇筑,同时确保第一层混凝土未初凝,如此浇筑至设计标高后进行剩余部分的浇筑作业。

该方法适用于浇筑面积适中且尺寸较长的情况。

(3)斜面分层。

浇筑过程在保证一定坡度的同时分层浇筑,混凝土振捣应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该方法适用于浇筑长度大于高度3倍的情况。

3.4养护控制
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并为其早期水化反应提供所需水分,大体积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成12h内开始进行养护工作,养护方式一般采用覆盖洒水法。

此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表温差的控制,具体应对温度阶梯与构件尺寸综合考虑后合理确定,通常为不大于25℃,并且核心最高温度不应超过60℃,此时可认为温差应力不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裂缝。

基于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表温差的控制可从结构内外同时着手,具体可对内部通水(冷却水)循环降温的同时适当提升结构表面温度,以此达到减小内表温差、降低温度应力的目的。

具体养护操作时,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浇筑完成2d内内部温度上升速率较快,其冷却水循环降温后温度上升明显,因此可利用混凝土结构内部降温循环出来的热水进行外部喷洒养护,以此通过外部温度的提升来有效减小结构内表温差。

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公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的研究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并且该控制任务贯穿于工程全寿命建设周期内,并在施工过程处于动态控制。

因此,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方能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GB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S].
[2]张健.桥梁大体积承台砼施工控制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9期.
[3]刘海宽.桥梁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温度控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