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是以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为了配合新兴的理工结合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到比较专业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三)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四大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包括8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包括2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包括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举例,包括2章。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为主与自学为辅的方式进行。

二、本文

第一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

第1章微生物工程概论

教学要点:

发酵工程概念;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微生物工程的内容及发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1.2 微生物工程的应用

简要介绍了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医药、轻工业、化工、农业环境保护、细菌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考核要求:

了解发酵工程中涉及的几个概念;理解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内容及发展潜力。

第2章生产菌种的来源

教学要点:

介绍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生产菌种的分离与高产菌株筛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2.1 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生产

2.2 菌种的分离

考核要求:

掌握发酵工业高产菌株筛选的程序、要求和方法。

第3章优良菌种的选育

教学要点:

介绍几种菌种选育的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3.1 自然选育

3.2 诱变选育

3.3 杂交育种

3.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3.5 基因工程技术

考核要求:

理解选种和育种的相关知识。

第4章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要点:

介绍了几种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4.1 斜面保藏法和穿刺保藏法

4.2 沙土管保藏法

4.3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4.4 液氮保藏法

4.5 悬液保藏法

4.6 低温保藏法

考核要求:

理解保藏菌种的意义和方法。

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教学要点:

介绍了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的方式和代谢工程。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5.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自我调节

5.2 酶活性调节

5.3 酶合成调节

5.4 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5.5 能荷调节

5.6 代谢调控

5.7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调节

5.8 代谢工程

考核要求:

掌握微生物代谢的调控的机制;了解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的方法。

第6章培养基

教学要点:

介绍了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类型和营养物质的调节。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6.1 培养基的成分

6.2 营养物质的调节

6.3 培养基的类型

考核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发酵的各种类型及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设计和最优化;理解发酵过程中的代谢特征及发酵工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掌握种子扩培的相关知识。

第7章发酵工艺控制

教学要点:

介绍了温度、pH值、氧气、二氧化碳及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7.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7.2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7.3 氧气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7.4 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7.5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考核要求:

理解温度、pH值、溶解氧、基质浓度、泡沫等影响发酵过程的机制及控制;了解发酵过程中杂菌与噬菌体的防治。

第8章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教学要点:

介绍了发酵类型及反应动力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8.1 发酵类型

8.2 分批培养动力学

8.3 连续培养动力学

考核要求:

了解微生物反应速率的数学模型、底物消耗速率及模型;掌握微生物比生长速率及Monod模型;理解微生物代谢产物合成的动力学类型和模型。

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

第9章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概论

教学要点:

介绍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的特点、重要性、基本原理及一般程序。

1学时

教学内容:

9.1 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的特点、重要性

9.2 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的基本原理

9.3 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的一般程序

考核要求:

理解发酵产物下游加工单元操作、方法选择、原理、设备和影响因素。

第10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教学要点:

介绍了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细胞破碎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0.1 发酵液的预处理

10.2 发酵液的过滤

10.3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和分离

考核要求:

理解从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生化物质的步骤及方法、原理和设备;了解实验室及工业规模的各种细胞破碎方法。

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

第11章培养基灭菌及灭菌设备

教学要点:

介绍了培养基灭菌的方法及灭菌设备。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1 灭菌的方法

11.2 培养基的灭菌

11.3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

11.4 培养基的连续灭菌

考核要求:

理解发酵工业中灭菌的原理及影响灭菌的因素;了解分批灭菌与连续灭菌的设备及计算。

第12章发酵设备

教学要点:

介绍了主要的发酵设备。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2.1 机械搅拌发酵罐

12.2 其它类型的发酵罐

12.3 搅拌轴功率的计算

12.4 发酵罐的放大

了解几种典型的发酵设备;理解搅拌混合设备形式、流型及搅拌功率;了解发酵罐放大的依据和方法。

第13章空气除菌设备

教学要点:

介绍了空气除菌设备的原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3.1 介质除菌的原理

13.2 介质过滤效率和过滤器计算

13.3 空气除菌设备

考核要求:

掌握空气除菌的方法及除菌机理;理解空气除菌的流程及设备。

第14章产品纯化设备

教学要点:

介绍了产品纯化设备。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4.1 两相分离设备

14.2 蒸发浓缩设备

14.3 干燥设备

考核要求:

了解常用的产品纯化设备。

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举例

第15章氨基酸生产工艺

教学要点:

介绍了氨基酸生产工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5.1 氨基酸发酵工艺控制

15.2 赖氨酸生产工艺

15.3 异亮氨酸、亮氨酸生产工艺

考核要求:

了解氨基酸生产的工艺及操作要点。

第16章污水的生物处理

教学要点:

介绍了污水的生物处理原理及常用方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6.1 污水的生物处理原理

16.2 污水的来源

16.3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污水的生物处理原理及常用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曹军卫等,微生物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

2.华南工学院,发酵工程与设备,轻工业出版社,1983

3.焦瑞身等,生物工程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4.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熊宗贵,生物技术制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7.刘如林,微生物工程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贾士儒,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9.高孔荣,发酵设备,轻工业出版社,1991

10.吴松刚,微生物工程》,科学出版社,2004

11.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2.俞俊棠,新编生物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3.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药科大学出版社,2000

14.邱立友,发酵工程与设备,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5.储炬,现代生物工艺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6.张嗣良,微生物发酵过程多尺度研究与优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7.E. M. T. El-Mansi, C. F. A. Bryce, Arnold L. Demain,Fermentation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Taylor & Francis,2011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及重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 _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2.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三类,分别是_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3. 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一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 质类治疗剂;二是基因药物_______________ ;三是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 物;四是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4. 生物技术的发展按其技术特征来看,可分为 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生物技术阶段;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5. 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有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 选择题 1?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A ) A细胞工程B蛋白质工程C酶工程D 基因工程 2. 第三代生物技术(A )的出现,大大扩大了现在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 A基因工程技术B蛋白质工程技术C海 洋生物技术D细胞工程技术 3. 下列哪个产品不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D)A青霉素B淀粉酶C乙醇D氯化钠 4. 下列哪组描述(A )符合是生物技术制 药的特征 A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B 高技术、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C高技术、低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D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短周期 5.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C )的测序工作 A10% B5% C 1% D 7% 名词解释 (2)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的技术特征是微生物 发酵技术,所得产品的类型多,不但有菌体的初 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还有生物转化和酶 反应等的产品,生产技术要求高、规模巨大,技 术发展速度快。代表产品有青霉素,链霉素,红 霉素等抗生素,氨基酸,工业酶制剂等。 (3)现代生物技术阶段的技术特征是DNA 重 组技术。所得的产品结构复杂,治疗针对性强, 疗效高,不足之处是稳定性差,分离 纯化工艺更复杂。代表产品有胰岛素,干扰素和 疫苗等。 3.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有那些应用? 生物技术应用于制药工业可大量生产廉价的防治 人类重大疾病及疑难症的新型药物,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工程制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生 产岀具有生理活性的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基因 工程疫苗和抗体,还可建立更有效的药物筛选模 型,改良现有发酵菌种,改进生产工艺,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技术和更有效的治疗技术等。随着基 因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景会更广阔。 (2)细胞工程和酶工程制药 该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制药技术提供了更强大的技 术手段,使人类可控制或干预生物体初次生代谢 产物和生物转化等过程,使动植物能更有效的满 足人类健康方面的需求。 (3)发酵工程制药 发酵工程制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工艺的改 进,新药的研制和高效菌株的筛选和改造等。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填空题 1. 基因工 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是:目的 基因的获得;构建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目 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产品的检 验。 1. 生物技术制药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的创 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 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学药 品,称为生物技术制药。 2. 生物技术药物 一般说来,采用DNA重组技术 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 质或核酸来药物称为生物技术药 物。 3. 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 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 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 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生物药 物。 简答题 1.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是什 么?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是: (1)分子结构复杂 (2)具有种属差异特异性 (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 (4)稳定性差 (5)免疫原性 (6)基因稳定性 (7)体内半衰期短 (8)受体效应 (9)多效应和网络效应 (10)检验特殊性 2.简述生物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的技术特征和代表产品? (1)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 是酿造技术,所得产品的结构较 为简单,属于微生物的初级代谢 产物。代表产品如酒、醋、乙 醇,乳酸,柠檬酸等。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 课程内容、适用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等。 2、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概括性的提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及学习要求。 3、教学重点难点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文科专业也可以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替换该项)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适合本课程进行课堂讲授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性教学建议。 6、考核方式 明确本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 7、指定教材 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4号宋体,[体例]如下: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书 格式同教材,[体例]如下: [1] 霍元极主编,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先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哪些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辅导或习题课、课程设计、课外作业(次数)、实验课及其他教学环节(实习、考察等)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编码: 同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说明见后注 教学对象: ****专业本(或专)科学生 学时学分: XX 学时 XX 学分 编写单位: XXXXXX 系 编 写 人: ****** 审 定 人: ****** 编写时间: 200X 年X 月 3号黑体加粗,居中,下空一行 小4号黑体 小4号宋体 小4号 黑体,缩进2个字符,以 下同层 次的标 题同 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以下同层次的正文同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 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实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学时/学分:64/2 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商业广告设计 后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开课系或教研室:艺术与设计系(广告视传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视觉传达专科、广告设计与策划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专业考察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搜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专业考察,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考察中,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专业综合修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院相关文件制订专业考察计划,要求具备详实的行动计划,并交系务会讨论再由系部主任签字后报学院有关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2.外出考察前,学生应与领队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确保安全。 3.学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分成各专业小组,作专题考察,既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也要有详实的记录和体验,最后形成一篇考察报告。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六、考核办法: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1、理论考察成绩占40%;实地考察成绩占60%,两次成绩合计为一个成绩。 2、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见附表一)。凡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规定学分。 3、评定成绩的步骤为:学生填写个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及成绩。 4、考察结束后将下列材料及时上报:(1)实习日记(2)指导教师鉴定。 附一:专业考察成绩评定标准 优: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充实、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良: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中: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及格: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基本掌握 不及格:学习态度不认真,考察日记不完整,对专业实践知识不能完全掌握 执笔:闵晓杰 审定:艺术与设计系

生物技术制药要点

生物技术制药要点概括 1.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大事记: 年代主要发现和进展 1953 Watson和Crick阐明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8 分离得到DNA聚合酶I,并在试管内制得人工DNA 1960 发现mRNA,并阐明了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6 破译遗传密码 1967 分离得到DNA连接酶 1970 分离出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 1971 第一次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获得重组DNA 1972 合成了完整了tRNA基因 1974 Boyer和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 1975 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1976 DNA测序技术诞生 1978 Genentech公司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胰岛素 1981 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盒在美国被批准使用 1981 第一台商业化生产DNA自动测序仪诞生 1982 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个动物疫苗在欧洲获得批准 1983 基因工程Ti质粒用于植物转化 1988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诞生 1990 美国批准第一个体细胞基因治疗方案 1997 英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1998 美国批准艾滋病疫苗进行人体实验 2001 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 2003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腺病毒-p53注射液在中国上市 2008 人类将表皮细胞激活为干细胞 2.生物技术药物(biopharmaceutics):广义是是指所有以生物质为原料只去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类似物、以及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制的的药物,狭义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及其成分,综合应用化学。生物学和医药学各学科原理和技术方法制得的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而这里特指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算类药物。 3.生物技术药物的四大类型:基因重组药物、基因药物、天然药物、合成的半合成的生物技术药物。 4.生物技术药物的主要特点:剂量小,活性高;分子结构复杂,分子量一般较大;稳定性较差,易失活或分解,体内半衰期短;具有种属特异性;具有免疫原性;分析检验的特殊性。 5.生物技术药物与化学药物的区别: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 课程编码: 209009 课程英文名称: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课程类别:英语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 总学时:32 教材: 王蔷,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 Jeremy Harmer.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 Tang Lixing. 198 3. TEFL in China: Methods and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Richards, J. C. & David Nuan. 200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Fang Yi & Rui Yuping. 1998. Way Out.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 House.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技巧等。本课程还介绍与英语教学法与测试相关的假设、热点论题和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理论,掌握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学生、根据特定的学生备课和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关的重要理论和其主要内容,熟悉一些主要术语;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动态。掌握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1.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esent statu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other disciplines (2h); 2.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2h); 3.Contrast analysis and error analysis (2h); 4.Major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world (2h); 5.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h); 6.ELT and mental development (2h); 7.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 and textbook in middle schools (2h); 8.Principles of ELT in middle schools (2h); 9.Classroom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0.Teaching of English knowledge (2h); 11.Practice methods of English linguistic competence (2h); 12.Electrical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3.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of English (2h); 14.Artistic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5.English test and evaluation (2h); 16. Research of ELT (2h).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器学习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Learning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36 (讲课:28 ,实验:8 )学分:2 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算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如假设空间、采样理论、计算学习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有所了解。 二、对选课学生的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事先受过基本编程训练,熟悉C/C++或Matlab编程语言,具有多元微积分、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方面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200字左右的概述,然后给出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 a)损失函数、错分率的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最小化等 b)相对熵、互信息 2.概率分布: a)高斯分布、混合高斯分布、Dirichlet分布、beta分布等 b)指数分布族:最大似然估计、充分统计量、共轭先验、无信息先验等 c)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近邻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 a)线性基函数模型 b)贝叶斯线性回归 c)贝叶斯模型比较 4.分类的线性模型: a)判别函数:二分类和多分类的Fisher线性判别 b)概率生成模型:连续输入、离散特征 5.核方法: a)对偶表示

b)构造核函数 c)径向基函数网络:Nadaraya-Watson模型 d)高斯过程:高斯过程模型用于回归和分类、Laplace逼近、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6.支持向量机: a)最大边缘分类器:历史回顾 b)用于多分类和回归的支持向量机:几何背景、各种变种 c)统计学习理论简介:Vapnik等人的工作 7.图模型: a)贝叶斯网络 b)Markov随机场:条件独立、因子分解 c)图模型中的推断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 a)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EM算法 b)EM一般算法及其应用:贝叶斯线性回归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 a)隐Markov模型:向前-向后算法、Viterbi算法、Baum-Welch算法等 b)条件随机场及其应用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2学时):了解并掌握统计决策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 2.概率分布(3学时):熟悉常见的分布,熟练掌握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学会利用无信息先 验和共轭先验简化计算,了解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方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3学时):掌握线性回归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R中有关回归的程序 包,并能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分类的线性模型(3学时):对分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5.核方法(3学时):了解核方法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核函数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6.支持向量机(4学时):掌握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面对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 会使用支持向量机,粗略了解统计学习理论。 7.图模型(4学时):从建模到算法实现。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掌握EM算 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EM算法。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掌握隐Markov模型的几个经典算法,学 会利用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1.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Mitchell, T. M. (1997) Machine 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六、必要的说明

《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性质: 生物学实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实践课程。侧重生物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及其在教学、科研及实践中应用。在本课程中,重点介绍生物基础学科技术,如生物学上常用仪器的使用、标本制作、组织培养技术、食用菌技术等,也介绍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这门实践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 教材: 高贵珍等著. 生物实用技术.内蒙古出版社.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三)《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生物基本技术操作及技能,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生物学实用技术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除生物学知识外,还涉及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需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学好。要敢于创新,不断进步。 (四)《生物实用技术》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由于这门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建议教学紧紧结合实际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并到实践中观察和动手体验。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期未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二、正文 第一章生物学常用仪器及使用 主要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于生物学上常用的仪器及方法要熟悉,如:一些重要显微镜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到实验室参观一些主要仪器,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些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生物显微镜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相差显微镜 三、暗视野显微镜 四、荧光显微镜 五、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其他常用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生物技术制药 及 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制药 第一章绪论 药学一级学科分类: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及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 ★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 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按用途分类:治疗药物、预防药物、作为诊断药物(免疫诊断试剂、酶诊断试剂、器官功能诊断药物、放射性核素诊断药物、诊断用单克隆抗体(McAb)、诊断用DNA芯片) ?按作用类型分类:细胞因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酶与辅酶类药物、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反义核酸药物、RNA干扰(RNAi)药物、基因治疗药物 ?按生化特性分类:多肽类药物、蛋白质类药物、核酸类药物、聚乙二醇(PEG)化多肽或蛋白质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 ?理化性质特性:相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差 ?药理学作用特性:活性与作用机制明确、作用针对性强、毒性低、体内半衰期短、有种属特异性、可产生免疫原性 ?生产制备特性:药物分子在原料中的含量低、原料液中长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制备工艺条件温和、分离纯化困难、产品易受有害物质污染 ?质量控制特性:质量标准内容的特殊性、制造项下的特殊规定、检定项下的特殊规定(原液、半成品及成品检定等等)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 蛋白类药物的特点:结构确证不完全性、具有种属特异性、多功能性、免疫原性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蛋白类药物安全性担忧的性质和来源;受试物的纯度;相关动物的选择;给药剂量的选择;免疫原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一般不进行常规的遗传毒性实验);药代动力学 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安全性问题:生产细胞DNA残留的影响、生产用血清的影响 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研究的相关问题:药物浓度、温度、湿度和水分、氧、光照、pH 基因工程药物的缺陷: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异体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基因工程菌的修饰改造方法:构建突变体、构建融合蛋白、PEG修饰(降低免疫原性、增加水溶性、延长t1/2) 基因工程制药基本环节 ?上游阶段:制备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工程细胞 ?下游阶段:培养工程细胞→分离纯化产物→除菌→半成品、成品检定→包装 基本工具:目的基因、各种酶(切割酶、连接酶、修饰酶等)、载体、宿主细胞 ?酶切结果:5’粘性末端、3’粘性末端、平头末端 ?1U核酸内切酶的酶活性:指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1小时,完全水解1mg标准DNA所需的酶量?影响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的因素: ?DNA样品的纯度: ?DNA的甲基化程度:核酸限制性内切酶不能够切割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在基因克隆中要使用甲基化酶缺陷型细菌菌株制备质粒DNA。 ?酶切反应的温度 ?DNA的分子结构 ?反应缓冲液组成 ?反应时间、反应体积等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课程 ...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 园艺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向,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注意抓住重要的生物技术,尤其是和医学、农学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课堂讲授时积极引导学生在方法上改进的思考,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维。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系统地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向,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

四、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难点:生物技术的含义 第二章基因工程(6学时) 重点:基因工程原理、步骤;难点:基因工程操作的技术要点。 第三章细胞工程(4学时) 重点:细胞工程原理;植物细胞工程。 第四章发酵工程(6学时) 重点:发酵工程技术的过程及阶段性特点;难点: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第五章生化工程(6学时) 重点:酶工程原理;酶的特性;蛋白质工程原理及方法。难点:酶反应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第六章生物芯片(2学时) 重点:生物芯片技术的内含;基因芯片与蛋白质芯片的差异。难点:生物芯片技术的技术要点;生物信息学。 第七章人类基因组计划(2学时) 重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含;难点:蛋白质组学。 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安全(3学时) 重点、难点:生物技术安全的含义; 第九章现代生物技术规则与生物伦理道德(3学时) 重点:现代生物技术一般规则;难点: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说明。即:结合课程内容,阐明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与不同种类课外学习活动(习题、作业等)的配合,以明确教师组织教学的主体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在知识点上有交叉的课程之间的分工等)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要求: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知识点,明确该章讲授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表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部分 各实验名称及主要内容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XXXX》,XXX编著,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2.《资料名称》, 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课程名称》参考教案设计 (“课程思政”版) 授课要点: 教学周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思政育人目标 要求: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十九大精神等内容。 二、教学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思政内容融入点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条件要求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例如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策略手段,以及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条件需求,如多媒体、现场参观等。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总结(1)(DOC)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纲要 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药品。 生物技术药物一般来说,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等。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主导技术; 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条件;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获得最终产品的手段。 生物技术:从广义角度来看,是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服务的技术。 第三代生物技术是海洋生物技术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 ⑴重组DNA技术 ⑵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⑶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⑷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技术 ⑸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技术 ⑹动物胚胎工程技术 ⑺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 ⑻现代生物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技术 ⑼蛋白质工程技术⑽海洋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善。 ②新技术、新方法一经产生便迅速地通过商业渠道出售专项技术,并在市场上加以应用。 ③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突发猛进。 ④新的生物治疗制剂的产业化前景十分光明,21世纪整个医药工业将面临全面的更新改造。 ⑤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取得重大突破 ⑥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给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新的飞跃。 ⑦阐明生物体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⑧基因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有可能革新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最新资料推荐------------------------------------------------------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课程编码: 209009 课程英文名称: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课程类别:英语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 总学时:32 教材: 王蔷,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 1. Jeremy Harmer.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 Tang Lixing. 1983. TEFL in China: Methods and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Richards, J. C. & David Nuan. 200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Fang Yi & Rui Yuping. 1998. Way Out.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 House.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英语教学法与测试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技巧等。 本课程还介绍与英语教学法与测试相关的假设、热点论题和现有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理论,掌握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学生、根据特定的学生备课和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英 1/ 22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农业生物技术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5 学分:2 适用对象: 农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各占70%,20%,10%) 先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二、课程简介 “生物技术概论”是农科类的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英语、专业英语、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本学科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事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生物工程各项技术”、“基因克隆、转化、调空及其表达”、以及在“农业、环境、健康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为今后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 Biotechnology is a rapidly-developing 21st century techn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that has already made an impact on commercial and non-commerci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such as stem cell research, cloning, pharmaceuticals, food and agriculture, bioenerge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course, appropriate for novices in the biology fields and also for engineering and genetic students, covers all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se modern topics. In addi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standard topics, such as ce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enetic principles (mapping, DNA, etc), protein structure, plant and animal cell cultures, and applications, the course includes up-to-date discussions of modern topics, ., medical advances, quality control, stem cell technology, genetic manipulation, patents, bioethic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不断发展,因此让高等院校学生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相应对策,对拓展知识面、提高现代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音乐学专业导论》是音乐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学专业大学四年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以及考研课程、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技术刊物,技术权威,参考书目、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的介绍,并了解本院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校内教师的职业成就和承担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专业导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掌握音乐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基本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以及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的刊物,权威、参考书目;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与相关学科和本院系的其他专业的联系;了解四年应获得的总学分以及学分绩点的含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实践环节学分、课外学分是多少。并以此来帮助完成本科专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了解考研课程、本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该专业在本地的发展、就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和技能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顺利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知识结构,使个人发展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延展性。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没有先行课程,后续课程为音乐专业课程。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参考:《2013级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技术制药重点

生物技术制药(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是不断引进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制剂学及现代基因工程等多学科先进技术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实用制药技术。 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阶段:①上游阶段:主要是分离目的基因、构建工程菌(细胞)。目的基因获得后,最主要的就是目的基因的表达。选择基因表达系统主要考虑的是保证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其次是表达的量和分离纯化的难易。此阶段的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内完成。、 ②下游阶段:从工程菌的大量培养一直到产品的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此阶段是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主要包括工程菌大规模发酵最佳参数的确立,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的开发,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生物传感器等一系列仪器仪表的设计和制造,电子计算机的优化控制等。 基因工程药物制药的主要程序:⒈目的基因的克隆⒉构建DNA重组体⒊DNA重组体转入宿主菌⒋构建工程菌⒌工程菌发酵⒍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⒎产品的检验等 反转录法就是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cDNA,然后进行cDNA克隆表达。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T-PCR是将以RNA为模板的cDNA合成同PCR 结合在一起,该法是mRNA经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在以随机引物、oligo(dT)或基因特异性的引物(GSP)起始协助下,PCR扩增,特异性的合成目的cDNA链(目的基因)。 化学合成法:较小的蛋白质和多肽的编码基因可以用人工化学合成法获得。合成目的基因DNA不同部位的两条链的寡核苷酸短片段,再退火成为两端形成粘性末端的DNA 双链片段,然后将这些双链片段按正确的次序进行退火连接成较长的DNA片段,再用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基因。 基因表达:是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 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基因的表达产量、表达产物的稳定性、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和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因此,建立最佳的基因表达体系,是基因表达设计的关键。 表达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1)载体能够独立的复制;(2)具有灵活的克隆位点和方便的筛选标记。并且克隆位点应在启动子序列后,以使克隆的外源基因得以表达;(3)具有很强的Promoter,能为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所识别;(4)具有Repressor,使启动子受到控制,只有当诱导时才能进行转录;(5)具有很强的终止子,以便使RNA聚合酶集中力量转录克隆的外源基因,而不转录无关的基因。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学》 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 学时数:学分数: 执笔者: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学》是为社会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对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学生自觉掌握体育教育规律,改善自己的学习质量提供基础,也为有效地学习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 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教育学理论;掌握历史上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掌握教育的组成要素和教育的基本过程;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了解教育发展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熟悉教育各个环节的基本规律,逐步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 绪论(4学时) 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形态、发展阶段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历史形态和发展阶段;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规律。了解教育学与教育政策、教学经验总结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了解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4学时) 主要内容: 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基本要素、教育发展的历史; 重点、难点:质的规定性和基本要素;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定义。掌握教育学基本组成要素的定义和相互关系。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 影响人的发展要素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影响人的发展要素和作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