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2

合集下载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1) 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吴越民族文化是在越文化与吴文化碰撞基础上融合而成的。

越文化发韧于马桥文化。

良渚文化时,文明程度已很高,已隐显出国家的雏型。

按其正常发展趋势,完全可以出现和黄河流域夏商周同水平的国家。

但事实相反,出现了一股文化逆转趋势,玉器绝迹,石斧减少,陶器质量下降,石箭头和网坠数量增多,说明渔猎经济的比重有所增加。

这股逆转趋势持续时间很长,以致在整个“三代”,被北方人视为落后的蛮夷之地。

江南文化为何会逆转?到目前为止,仍无正确答案。

多数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剧变,二是良渚部族“逐鹿中原”。

当黄河流域进入尧舜禅让的军事民主制阶段,部族间的兼并战争频繁。

江南的良渚部族不甘示后,举族北上,参与中原的部族角逐。

他们后来被同化到了华夏族。

代表良渚文化的玉器也因此成了中原文明的一大特色。

夏亡后,一部分越人重返桑梓,南奔太湖流域,从而形成了马桥类型文化和高祭台类型文化。

由于他们一度加入夏朝,故以后的古越族奉夏禹为始祖。

马桥类型文化以上海县马桥遗址第四层为典型,其年代约在商代。

其分布范围,和良渚文化基本相同。

在地层关系上,马桥类型文化普遍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炊器都以鼎为主,生产工具的种类与形制也大致相同。

高祭台类型文化以淳安进贤高祭台遗址为典型。

在地层上,也多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高祭台类型源于河姆渡文化和金衢山区山崖尾类型文化,良渚文化也有些影响。

马桥类型文化也好,高祭台类型文化也好,虽不太发达,但有些突变现象,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与青铜器这两大新的文化因素。

几何印纹陶起源于南方。

太湖流域的几何印纹陶是从浙南、闽北或赣北传来的。

青铜器是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的代表。

吴越地区的青铜器可能是从巢湖和山东传来的。

青铜器的传入,加速了古越族文化的发展。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

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千年间,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

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

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

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

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

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吴越文化及其在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新价值

吴越文化及其在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新价值

吴越文化及其在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新价值吴越文化是中国南方的一种文化,源于吴越两地的先民,历史悠久,涵盖面广。

它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一些元素,独具特色。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吴越文化不仅在传承中焕发着新的活力,更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新的作用和价值。

吴越文化的历史传承吴越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吴、越两个城邦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历史上的正式确认。

从先秦到明清,吴越文化不断地融合、吸收和创新,涌现出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传统。

其中,著名的文化代表人物有孔子、曾国藩、文天祥等,代表作品有《易经》、《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文化瑰宝,对中国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越文化的文化元素吴越文化的特点很多,其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文化:吴越文化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地方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吴越文化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人文因素等的影响。

2)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孝、敬、仁、信、义、礼、智、信、勇、博爱、力行等,这些优良文化元素是吴越文化最重要的精髓。

3)艺术文化元素:吴越文化的艺术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包括文学、音乐、戏曲、舞蹈、美术、雕刻等。

代表作品有吴门派的小令、南音、越调、水调歌头等。

4)民俗文化元素:民俗文化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有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吴越文化在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新价值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吴越文化不仅仅在传承中焕发着新的活力,更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新的作用和价值。

1)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是一种文化现象。

吴越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

通过吴越文化的认同,人们能够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中找到自我认同感,更好地塑造人的文化自信。

2)跨文化交流: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故事

吴越文化故事

吴越文化故事
吴越文化是一个古老而丰富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吴越文化的历史故事:
1、吴越争霸: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它们之间经常发生争斗。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起兵伐越,在欈李被越王勾践派出的大量死士挑衅吸引注意力,最终被越王勾践反击打败,并伤重而死。

其子夫差继位后,成功复仇,打败了越国。

然而,越国通过与吴国的争斗,逐渐崛起并成为一方霸主。

2、吴王阖庐与越王勾践:吴王阖庐是吴国的一位著名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越王勾践则是越国的君主,他通过采取卧薪尝胆等策略,逐渐使越国强大起来。

两位君主在争霸的过程中,互相攻伐,但最终以越王的胜利结束。

3、伍子胥与专诸:伍子胥是吴国的一位著名大臣,他曾因谗言而逃亡,后被吴王阖庐重用。

专诸是吴国的一位勇士,他曾帮助吴王阖庐登上王位。

伍子胥与专诸的关系是吴越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故事。

伍子胥对专诸非常信任,把他视为自己的心腹。

在一次宴会上,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刺杀了吴王僚,帮助阖庐夺取了王位。

伍子胥也被视为忠臣的代表之一。

4、西施与范蠡: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被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的宠妃。

范蠡则是越国的一位大臣,他帮助勾践策划了整个计划。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被后人称为“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它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这些故事只是吴越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吴越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化,各地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但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着光彩照人的表现——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吴越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包括了吴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还吸收了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婉约风情”。

这种风情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吴越地区的历史发展。

婉约风情落实到各自的表现中,如婉转悠扬的古琴声,舞蹈中女性柔美的姿态,以及诗词中宛转动人的语言等。

吴越文化还包括了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如东吴邵丘之战纪念日、越王盐铁城文化节、闽南历届名士联谊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变,吴越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们开始关注并挖掘吴越文化的价值,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吴越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弘扬。

例如,建立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吴越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

此外,吴越文化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更多地展示和应用。

诸如京剧《越城春秋》、李斯特的《婉约曲》等皆是吴越文化元素的代表。

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
战国时期吴越文化开始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区域文 化; 秦汉时期,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日渐融合的基础上有 了新发展;
东晋、南朝,中原文化深入南移,南北文化碰撞交流, 使得吴越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变为新的区域文化。 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巨变 。秦统一 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统一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目 录
江 苏 ,吴 及越 福文 建化 与地 江域 西空 小间 部: 分主 要 。在 上 海 , 浙 江
江区域 相、为 望江中吴 ,西心越 南文,文 邻化东化 闽区临区 台接大又 文壤海称 化,,江 区北西浙 。与临文 江彭化 淮蠡区 文与, 化两以 区湖太 隔文湖 长化流
吴越文化之环境背景
•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 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 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 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 二水一分田”,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 隘和闭塞。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 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 野和阳刚。
吴越文化对江浙经济的发展,至少产生了以下几个重 要影响:
一是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 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 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 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 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四是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 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作品不断出现,使该地 区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 类人才辈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吴越之地,东吴之心”,吴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之一。

位于今天浙江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吴越,历史上曾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地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丰厚,其文化特色居多。

本文深入探讨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强调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尽管南北差异十分明显,但吴越文化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思想传统,同时又融合了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化的地方文化。

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尊崇孔子、尚重文化、推崇礼仪等,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吴越王国的历史中,诸多政治家、学者、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有着比外来文化更多的创造性成果,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吴越文化由此也拥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首要的,是南国文化的早熟和南方水乡的生活文化。

吴越人处在水乡,对于河流文化、水乡文化特别崇尚,水乡生活也成为了吴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也是中原地区所不具备的。

其次,吴越王国的领土境内经济繁华,商贾繁荣,为海外文化的流入打下了基础,使得吴越文化拥有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本地文化的培养。

吴越的文化特点不仅存在于文化上,而且深入到地理、经济、民间文化领域,甚至影响到了的吴越人的价值观及其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部分: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吴越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民族地区,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文化。

站在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吴越王国的影响力与其它其他的王国相比,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弥久弗绝的。

吴越王国虽然只历时一千年,但它的独特性、影响力和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却与其他传承千年的王国毫不逊色。

1.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起,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繁盛,各地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性。

然而,吴越王国的文化与中原王国有着一些不同的文化特色。

吴越王国注重本土文化革命,尊重越南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吴越王国在地方文化的层面上扮演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的角色。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丁家钟Ξ3 贺云翱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

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

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

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釉瓷
景德镇烧造的颜色釉瓷,其釉色可谓 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 造宝石”,是瓷都4大传统名瓷之一。 其红釉光艳华丽,青釉素洁雅致,黄 釉明朗清晰,花釉斑驳古雅。而结晶 釉则更变化无穷,爆发出大小不一的 品花,花团锦簇,光芒四射,其艺术 效果之妙是难以形容的
粉彩瓷
玲珑瓷
颜色釉瓷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 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 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 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 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 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 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呈规 古则 朴的 、玲 又珑 显眼 清这 新种 瓷 器 既 有 镂 雕 艺 术 , 又 有 青 花 特 色 , 既
玲 珑 瓷
是 在 瓷 器 坯 体 上 通 过 镂 雕 工 艺 , 雕 镂 出 许 多 有
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 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 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 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 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 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安徽九华山
山西五台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浙江普陀山 四川峨眉山
九华山
九华山的肉身宝殿
九华山百岁宫
九华山大佛像
太平湖风景区
自然生态是太平湖风景区最大的王牌。 湖水终年清澈碧透,达国家一级水质标准, 可直接饮用。湖畔青山起伏连绵,植被繁 茂,森林覆盖率达95%;动植物资源十分 丰富,共有树种41科400余种,动物320 余种。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四季鲜果不断, 盛产各种土特产品,著名的如太平猴魁、 黄山毛峰、猕猴桃、香榧、野生干鱼、太 平湖银鱼等。
黄山标志景象——黄山四绝
奇松: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
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 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 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 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 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 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 石不松,无松不奇”。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 于江苏南部、浙 江西部、上海地 区的丝竹音乐的 统称。因乐队主 要由笛、箫、二 胡、扬琴、琵琶、 三弦等丝竹类乐 器组成
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 种类之一,仅次于京剧, 是“全国第二大剧种” 。主要流行于江浙等地 。越剧多以“才子佳人 ”题材的戏为主,长于 抒情,以唱为主,声腔 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 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 灵秀之气。 代表性作品:梁祝、红 楼梦、西厢记、玉堂春 等
主要的旅游地及旅游景点介绍
皖南,江淮游览区 赣北,赣东游览区 赣西,赣南游览区 苏南滨江游览区 苏南太湖沿岸游览区 浙北游览区 上海大都市游览区
一、皖南,江淮游览区
一、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 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 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 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中国最美的、 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 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 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 名录的。生态保护完好,动植物众多。
四、苏南滨江游览区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 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 紫金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 1926年1月动工兴建,1929年6月1日举行奉 安大典。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苏南太湖沿岸游览区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 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 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 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 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 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 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 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 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风景
庐 山 乌 龙 潭

庐山--五老峰
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 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 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 “五老峰”。它根连鄱湖,峰尖触天,海拔1358 米。
三、赣西、赣南游览区
井冈山,中国名山之一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 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 冈山发展的评价,是井冈山――革命山 ――旅游山――文化山。毛泽东、朱德、 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 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建立兰花坪。开辟了“以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 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 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 基石”。
文房四宝之湖笔
文房四宝之徽墨
文房四宝之宣纸
文房四宝之端砚
景德镇陶瓷艺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江西景德镇是中国著名 的“瓷都”,早在汉代,就能烧制出器表施 有釉的“青瓷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其 中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 大传统名瓷,薄胎瓷被称为神奇珍品。
二、赣北、赣东游览区
庐山风景区
庐山(Mount. Lu)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 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 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山体呈椭圆形,典型 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 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 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 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 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 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尤 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 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历代题诗 极多,李白《望庐山瀑布》尤为著名。
西递距黪县县城8千米,始建于北宋年 间公元1049—公元1054年,为胡姓人家聚 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
宏村位于黪县县城东北10千米处,始建于南宋绍兴 元年公元1131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是一 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 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宗族观念
牌坊
古桥
吴越文化特色鲜明
婉转悠扬的文化艺术 富丽古雅的锦绣工艺 冠绝海内的文房四宝 名扬四海的陶瓷艺术 风味独特的苏徽名菜
昆曲,又称昆剧,是我国 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有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之称,代表曲目:《牡丹 亭》 、《十五贯》、《桃 花扇》、《游园惊梦》、 《断桥》等,2001年被列 入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南京云锦是南京传 统的提花丝织工艺 品,是南京工艺 “三宝 ”之首。 富丽典雅、质地坚 实、花纹浑厚优美、 色彩浓艳庄重,大 量使用金线,形成 金碧辉煌的独特风 格。由于用料考究, 织工精细,图案色 彩典雅富丽,宛如 天上彩云般的瑰丽, 故称“云锦”。
苏州刺绣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 现已遍布很多地区。清代是苏绣 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 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 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 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 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 光、顺、匀”的特点。
青花瓷
青花海水龙纹盘,明弘治年制。高度4厘米,口径20厘 米,足径12.5厘米。此盘撇口,浅式,圈足。盘心绘满海 水,中有一行龙。盘外也是海水龙纹。)
乾隆青花加金缠枝花纹碗
乾隆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乾隆青花莲托八宝纹贯耳瓶
薄胎瓷
雕塑瓷
风味独特的苏徽浙菜
江苏菜,中国四大名菜之一,简称苏菜。由于苏 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统称江浙菜系。主要 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 方菜组成。早在二千多年前,吴人即善制炙鱼、 蒸鱼和鱼片。一千多年前,鸭已为金陵美食。南 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苏 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 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指徽州菜,徽州是山 区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 主佐料的独到之处。
温泉
黄山温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 隔溪相望,是经游黄山大门进入黄山的第 一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 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属高山温 泉。黄山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 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 皮肤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
二、安徽古村落
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 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一高宅、深井、 大厅为居家特点,表现了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 整体美,依山傍水、翠பைடு நூலகம்缭绕的自然美,清雅简 淡、就地取材的朴素美,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 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历 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西递、宏村是徽派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 话和弹词的总称。它 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 江、浙、沪一带,用 苏州方言演唱。评弹 的历史悠久,清乾隆 时期已颇流行。之后 名家流派纷呈,使苏 州评弹艺术历经200 余年至今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