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思考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克诚来源:《中学时代》2013年第08期【摘要】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理念都进行了改革,这些改变已经应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在已经成为主流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但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时也包含对教学目标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不够熟悉,把握不好新课程的要求,导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经常不够明确、模糊不清。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衡好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在增长自身情感价值的同时,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并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2.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无序。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思维等因素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到语文知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导致教学进程过快或者过慢,导致有些该详细讲解的内容没有详细讲解,而有些学生容易明白的东西又进行了过多的解释,教学内容颠倒不清,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差。
3.没有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4.教学方式运用不当。
新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人文价值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论文]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843b29bcd126fff7050b13.png)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摘要“课堂提问”是日常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而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果。
经调查发现问题设计存在“机械化”“老师化”“无序化”的现象,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如遵循“生成性”“明确性”“开放性”“逻辑性”的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存在问题遵循原则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28-0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一条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显然,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梁志大也认为课堂提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检测功能;2.组织教学功能;3.导入功能;4.授课功能;5.反馈功能;6.总结功能;7.巩固功能。
然而,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果。
一、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1.问题“机械化”。
即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对话开展得很顺利,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但常常是无疑而问,为“是不是”“对不对”而问,学生的回答大多为肤浅的对答,很少有自己的思想。
2.问题“老师化”。
即问题由教师精心筛选设计,问题的设计也是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教师对每篇课文的理解,而不是从课文本身和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心理体验、思维方式来设计问题。
课堂上老师一连串追问,学生轰轰烈烈的讨论后,最终由老师的标准答案一笔勾销了学生的思考结果。
这种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背道而驰。
3.问题“无序化”。
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不合乎教学逻辑。
许多问题顺序混乱,想起哪个问哪个。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1.问题具有生成性。
即启发性。
对于表达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选择类的的问题,但对于初高中的学生,一个问题代表一种思想,一种创新,所以问题的设计尽量要具有启发性。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提问

持平等和谐 的人 际关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除学生在课 堂上 的紧张感 、 消 焦虑感 ,
教师的提问很可能将学生们引向一个定 向性的答案 ,是引人人 彀的提问。 新课程理念认 为阅读 主体提问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 换 言 之 , 问 权 应 该交 给学 生 , 由学 生 自 己相 互 进行 商讨 。新 疏导 , 提 并 课堂教学就会不仅 思路清晰 、 系统性强 , 而且充 分体现 了 课 程 理念 下 的语 文 课 堂 ,应 该引 导 学 生 在 文 本 的基 础 上 发 现 疑 语文学 习的特点。 问 , 后 交 相 质 疑 , 相 问难 , 后 达 到 以破 其 疑 的 目的 。 从 这 然 交 然 总之 , 提问权要交给学生 , 问的层面要符合学生 的认知水 提 个 角 度看 , 问 权应 该 交 给 学 生 。教 师 的作 用 , 觉得 应 该 是 帮 准 , 个 原则 是符 合 新 课 程 教 学 理念 的 。 提 我 这 服务。如对于教材中的“ 阅读材料 , 研究性课题 , 实习作业 ” 我们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 可以把课 堂搬到教室外 , 多让学生参与社 会实践 , 让他们在亲身实践 中体验 到数 学的乐趣 , 做中学 , 在 在 学 中提升思维 和能力 , 让他们真正经历“ ” 做 数学 的过程 。 2教 学 方 法 的 开 放 性 。教 学 过 程 中 , 多 多 利 用 引 导 观 察 . 要 法 、讨论发现法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 与课 堂讨 论、 自主探索 , 给学生充分 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 给学生一个创造 性的平台 ,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体现学生探究问题 的主人翁地 位。教师切不可采用专断式的教学方式 , 一味地把结论灌输给学 1 道题好 ”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常规解法体现 出基础水平 , , 而新 奇解法更能体现出学生 的创新精神 , 我们应该加以提倡 、 鼓励 。 在素质教育全 面推 进和新课程改革 日渐深 入的大背景下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 特别是一线教师 , 我们应该牢 固树 立“ 以 学生为本 , 以学生发展 为本” 的现代教学理念 , 以培养学生 的 要 创 新 意 识 和探 究 能 力 作 为 切 入 口 , 造 良好 的创 新 和 探 究 氛 围 , 营 让学生 开放思维 。参与发现 , 主动发现 ; 参与探究 , 主动探究 ; 参 与 创造 ,主动 创 造 ,最 大 限度 地 激 发 学 生 的 创新 欲望 和探 究 欲 望, 从而为我们的国家 和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创造 型人才 。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模 式的思考
蒋妮 湖 南永州宁远县第一 中学 4 50 2 60
摘要 :新课程提 出了 “ 以学生发展 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 的语 文新教 材要 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 教学,构建适应新课 程理念 的教学模式,树 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 @学观念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 同发展 。 t g 关键词:教学模 式;四步一体 ;实践 对 自学过程 中的疑难 问题 ,教师可用合作互研的学习形 “ 教无定法 ,但教定要有法 ”。这是各学科教学在新的 式加以解决 ,比如让 同桌或者分 小组的形式 ,就相关疑难问 课程改革中,必须遵守 的一个通用原则 。 在 高中语 文新课程 的 实施 中 ,和 许多 同行一样 ,我遇 题 ,相互启发 ,相互研讨 。践证 明讨论 式教学 ,可 以使学生 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内容多与课时少 的矛盾 。矛盾是 客观存 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 的尊重 ,参 与精神得 到恰 当的发挥 ,独 在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理解新课程倡导开放互 动的教 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团结 协作和沟通交 流能力得到 是 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从 以 “ ”为 中心转 向 教 锻炼。 在课堂 教学过程 中实施 素质教育 行之有效 的教学方 以 “ 学”为中心。同时 ,贯彻 “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核心理 法。 念 ,注重在实践 中育人 ,遵 循教 育教学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 3 、留给学生机会 . 让学生说 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教师在 教学 中讲得头头是道 ,那仅 仅是说 出了 自己的思维过程 ,很 改革。我 经过理论学 习和思 考 ,结合 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 难有启发学生思维 的作用 。只有计学生参与解决问题 , 并说 探索出 “ 四步一体”以学生为 中心的探究式语文教学模式 。 出自己的想法 ,体现学生课堂 主体 角色 ,才 可能让学生在交 “ 四步 一体” 教学模 式的主 要特点 “ 四步一体 ”教 学模 式 是把 教学 目 、教学 内容 及重 流的过程中 ,检验 自己思维过程 的优 劣,体 验成功 的喜悦 , 标 点 、难点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方法设计 四个要素结合 增强 自信心。所 以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 、在学生分组讨论
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应该具备引导学生思考、促进交流和检验学习效果的功能。
本文将围绕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展开讨论,探讨提问的种类、技巧以及提问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种类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问的种类通常包括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1. 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是指提问者在引导学生的思考时,不限定学生的回答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
这种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老师可以提问:“请你说说这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这种问题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封闭式问题是指提问者在引导学生的思考时,限定学生的回答方式,通常是简单的“是”或“否”回答。
这种提问方式通常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可以提问:“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勇敢的人,对吗?”,这种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简单回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问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提问要清晰明了在提问时,老师应该用简练明了的语言表达问题,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问题的意思,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
问题不宜过于复杂难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要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压力。
2. 提问要有针对性在提问过程中,老师应该有计划地选择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提问要与当前学习的内容紧密相连,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提问要注重启发性有效的提问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
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反思十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出像钱梦龙、魏书生那样一批优秀语文教改专家,总结了如“三主”、“六步”等一些成功的教改经验。
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的确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当然,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也属正常现象。
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反思情况。
一、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
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次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
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这里我主要就高一阶段来谈。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同时强调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吸收精髓。
让学生在课内学到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
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
而提问作为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一、提问的原则1.生动有趣的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提问要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提问或者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2.因材施教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方式差异较大,要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材施教。
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3.具体清晰的提问要具体,不宜过于笼统。
清晰的提问可以更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话题,避免浪费时间。
4.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给出答案。
提问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活动。
5.注重多元化的提问应当包含不同类型的问题,包括引导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反思性问题等,丰富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
二、提问的技巧1.提出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拓展思维。
可以提出“你对这个事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个人物的行为合理吗?”等开放式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可以再次提问,细化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侧面。
3.利用反问使用反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反问,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互动在提问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观点,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习氛围。
5.重视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因为回答不符合预期而轻视学生的回答。
三、提问的应用1.引导性提问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起兴趣。
小议高中语文课堂提问

小议高中语文课堂提问高中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中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很多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往往会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听讲即可,而忽略了主动思考和提问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将围绕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提问的意义提问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促进知识的深入探究和理解。
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1.教师提问过于简单或生硬在课堂上,有些老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或生硬,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
因此,在提问时,教师应该考虑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以简洁明了、言之有物的方式提问,同时注意掌握提问的时机,将问题带入课程内容、促成对话与互动。
2.学生提问过少在学生方面,很多同学对课堂提问态度不积极,甚至有些人从未主动提问过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开放式问题、反问式引导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3.问题涉及面过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提问经常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拓展和深入,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和思考。
为此,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点、分析文本的同时,找到更加深入、贴近学生的问题,拓展课堂视野和思维空间。
4.问题重复率过高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容易陷入老套的思维固定模式,导致问题重复率过高,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问题。
为此,老师可以深入思考提出独特而又有针对性的问题,并通过来自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回答,拓展课堂问题视角。
三、总结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提问需要做到“开放、灵活、有针对性、多样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答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堂 提 问是 串联 课 堂 教 学 的 一 种 常 用 手段 , 一 直 以 来 为很 多教 师 所 运 用 。 在高 中 语 文 的课 堂 教学 中 , 提 问 的艺 术很 大 程 度上 决 定 了教 学 的有 效性 和 课 堂的 质 量 。 好 的课 堂提 问能 够 开 阔学 生 思 路 , 引起 思考 ; 能 够 活跃 课 堂 气氛 , 让 每 个 人 都 参 与 到 课 堂 当 中, 能够 极 大 提 高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兴 趣 。
与“ 满堂灌 、 填鸭式” 教学 法 不 同 的是 , 采 用 提 问 的 方 法 能 够 引起 学 生 思 考 , 思路 得到开拓 。 那 么 什 么 样 的提 问 才 能 够 更 好 的 引 导启 发 呢 ? 追 问 是 其 中一 种 方 式 。 追问 是 指 教 师 设 计 一 系列 的 问题 串 , 使 得 后 面 的 问题 是 第 一 个 问题 的 答 案 的 延 伸 , 或 者 第 二个 问题 是 第 一 个 问题 的 逆 向考 虑 。 研
每 次 有什 么 不 同?… 祥 林 嫂 的 眼 睛 为 什 么 给 学 生 充 分 发 挥 和 表 达 的 空 间 , 如 讲 到 辛 会有这样的变化 ? … 请 你 结 合 课 本 知 识 及 弃 疾 的《 永遇乐 - 京I Z l 北 固 亭怀 古 》 时, 我 问 历史背景 , 说 说 你 对 祥 林 嫂 命 运 和 人 生 遭 学 生 “ 这首诗是在什 么背景下写的 ? ” 学 生 遇的理解… 请大 家思考一下 , 祥 林 嫂 的 悲 的思 维 一 下就 联 想 到 了北 宋 年 代 , 想 到 北 剧 命 运 有 什 么 深 层 次 的社 会 原 因 ? 在 旧中 宋抗金的 历史 , 甚 至 有 的 同 学 还 说 到 了岳 国, 她 的命 运 是 否具 有 代表 性 ? ” 飞 抗 金 … … 想 象 空 间得 到 了开 阔 , 联 系 历 更好的理解辛弃疾的这首 诗。 这四个 问题从 祥林嫂 的眼睛 着手 , 层 史 背 景 , 3 抓准 提 问的时机 层深 入 , 引导 学 生 思 考 由现 象及 本 质 , 通 过 2.
1 目前高 中语 文课堂提 问的现状
在 当前 高中语 文课 堂中 , 以 问 题 来 诱 导启发非 常重要 , 很 多教 师 也 意 识 到 了 提 问艺术 的重要性 , 然 而 在 实 际 的 教 学 中 往 往却往 往陷入一些误 区 , 从 而 达 不 到 锻 炼 学 生 思 维 的 目的 , 课 堂 的 效 率 因 而 也 就 不 高。 首先 , 有 些 问题 显 得 过 于 简单 或 者 难 度 太大 。 比 如 常常 说 : “ 对不 对、 好不好 、 是 不 是、 懂 了没 有 ” 这 些 问题 显 得 没 有思 考 的 价 值, 只 是 机 械 的 回答 。 而 问题的难度大 了, 则 无 法 照顾 到 所 有 水 平 的 学 生 , 久 而 久 之 就 会使得部分学生 失去对语 文课的兴趣 。 其次 , 有 些 问题 则偏 离 了课 堂 的 实 际 , 比如 很 多 教 师是 为 了提 问 而 提 问 , 没 有 根 据 教 程的重点、 难点来发问, 没有 根 据 学 生 的 心 理特 点 来 发 问 。 问得不恰当, 回应 的 学 生 寥
寥数 人。
点直 接 切 入 了文 章 的 重 难 点 , 也 让 学 生 体会 到了鲁迅作 品的深层内涵 , 对祥 林 嫂 类似 人 物 的 命 运 给 予 同情 及 其 深 层 次 社 会 原 因 的思 考 。 同时 , 教 师要 注 意 的是 , 在 学 生回答问题的过程 当 中, 每 个 人 可 能 都 有 不 同的 看 法 , 教 师这 个 时 候 就 要 及 时 引导 , 适 当 鼓励 其 发 言 , 让 他 在 思 考 和 发 言 的 过 程 中 获得 成 就 感 , 激发学习的兴趣 。 2 . 2引导启 发 , 开拓 思路
U I d
l U . U0
Ohl n a E du ce t 1 0 1 " 1 I n no vs ti on H er al d
课 改 论 坛
关 于 新 课 改 下 高 中语 文 课 堂提 问的 思 考
罗 洋 ( 贵州 省贵阳 市第 六中学 贵州贵 阳 5 5 0 0 0 1 ) 摘 要: 课堂提 问是高 中数 学课 堂教 学活 动中重要的环 节, 合 理的运 用提 问手段 , 不仅 能激 发学生学 习语文 的积极性 , 还 能加 强学生的思 维能力 思考能 力, 井且通过 一 系列的提 问, 能够 了解学生对知 识 的掌握 情况 , 从 而提 高教 学效率 , 但是 目前我 国高中语 文课 堂提 问的现 状 却令人担忧 , 因此, 本文根据作 者 多年 的教 学经验 , 从 当前 的高中语文课堂提 问现 状 出发 , 对新课 改下的 高中语文课 堂的提 问艺术做 简 单 的 思考 和 分析 。 关键 词 : 新课 改 高 中语文 课 堂提 问 中 图分 类号 : G 6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0 1 ( c ) 一0 1 6 6 — 0 1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 师 的 问 与 学 生 的 答构 成 课 堂 提 问 的 主要 内容, 教师的问是主导 , 以问导学 ; 学 生 以 思 考 问题 、 解决问题 , 回答 问题 为 主 要 的学 习方式。 在这一过程 中 , 什 么时 候 问 , 该 怎 么 问 是 教 师 在课 前 应 充 分 考 虑 的 。 抓 准 提 问 的 时 机 非 常关 键 , 这 关 系 到 整 堂 课 的连续性 , 关 系 到学 生 回答 问题 的 衔 接性 , 也关 系到学生 思维的延伸性 。 那 么 教 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