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绿色发展提升生态产业战略地位

强化绿色发展提升生态产业战略地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成体系、整体性提出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六个重点领域。其中,“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表述,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同等并重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路径。如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如何推进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综合来看,当前有两个重点亟须着手推动,一是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考评机制,引入绿色发展指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二是创新生态建设思路,提升绿色产业格局。
考评机制应引入绿色发展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学术顾问李晓西教授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发展方式是以生态、环境、资源破坏为代价的,被有的学者称之为黑色发展。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世代幸福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就是要为后代多保存点清洁的水和空气,保存点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土地、矿产、森林资源,保存点绿色的生存空间。
李晓西介绍,不久前由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三家单位联合推出《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就是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绿色发展而进行的理论体系和考评机制方面的研究探索。
该绿色发展指数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主要包括:绿色增长效率指标、资源丰裕与生态保护指标、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指标、绿色投资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等。
“绿色新政的浪潮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日益升温,各国正在加大投入,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一方面借此摆脱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李晓西说,编制绿色发展指数,可以为各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决策参考。
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
在建设经济发展绿色评价体系的同时

,创新生态建设思路,提升生态产业发展战略格局也是对绿色发展的积极促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曾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中共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首次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概念。曾华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全面进行生态建设必须走“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在以环保和节能为特征的‘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上已迈出步伐,成效开始显现。但在‘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生态建设未能融入到各项经济活动中去,既没有充分体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内化为经济建设的力量和成果。赋予生态建设应有的有关经济、市场和产业的属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彰显。”曾华说。
如何确立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曾华认为,一是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提升。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电、矿产等资源直接相关产业,严格按照维护生态健康的基本要求,以恢复产业依托资源的再生能力与环境可修复能力为底线,提高传统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把工业、生产型服务业及相关产业进行集群化融合,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主线进行优选和集结,以绿色、生态、环保重构和创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新面貌;把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生态建设、环境治理、旅游、文化产业、休闲养老产业等有机捆绑在一起,通过生态建设提升城镇化的科学水平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内涵与层次。
二是推进生态产品新兴制造业创建。根据国家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一战略需要,在生态产品生产条件好、生态地位突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受益面广的省区,特别是地处大江大河上游、青藏高原、西南和西北地区等,通过国家重点支持,率先在全国启动建设国家生态产业战略先导基地。
三是推进重点省区的整体生态化。对条件比较成熟的省区或大尺度的自然单元,推进整个区域发展的生态化,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建立生态受益区向生态产品提供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参股、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等;通过碳汇制造与生产,大力推进碳汇交易,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国际驱动。
四是构建生态产品制造和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化及竞争机制,实现生态建设的公益性向产业性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