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概述

合集下载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析自我同一性和依恋的概念,进而阐述它们在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回顾相关理论和研究,探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如何与依恋关系相互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发展领域贡献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

在理论框架方面,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

他认为,青少年期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需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同一性危机的重要性,即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逐渐成熟。

在青少年早期,个体开始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可能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青少年逐渐形成了更为稳定和清晰的自我认同。

依恋理论也为理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青少年阶段,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自我和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马西亚理论中青春自我认同的四种同一性状态教育启示

马西亚理论中青春自我认同的四种同一性状态教育启示

马西亚理论中青春自我认同的四种同一性状态教育启

自我统一性是青少年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并产生个性感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经验跨时间的一致感和自我理想的投入。

探索指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个体对各种与己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职业、社会角色等产生了茫然和困惑,这时个体需要对多种有意义的选择做出抉择。

承诺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某一目标所使用和花费的时间、精力的程度。

玛西亚被称为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形成的不同结果类型或个体解决同一性问题的方式。

同一性完成型的青少年表出目标明确、乐观进取、主动亲和、果敢直率等人格特征。

但是,由于其自主性强,不易顺从,在人际关系上会出现不和谐。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表现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表现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表现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同一个人。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身份的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理
解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并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语言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表
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能够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描述自己。

3.社会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能
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4.心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能够认
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总之,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身份的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通过认知、语言、社会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进步来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个体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建立自我同一性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并能够以这些为基础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还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关。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
对自己存在的感知,是个体认识自己的一种能力。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基于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评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上。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模型自我同一性测量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

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继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自我同一性模型的建构等。

本文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的陈述,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并有效地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但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到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影响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晓峰、郭金山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主要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势。

Eri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

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埃里克森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

这一理论同时适用于青少年期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身份建设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从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程。

他们不仅需要适应身体上的变化,还需要适应社会和心理上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经历身份的探索和建立。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角色的一种内在一致性认知。

它不仅包含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的认知。

而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中,自我认同的建立尤为重要。

其次,自我同一性理论提醒我们要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会关系。

在青少年期,建立和维护积极的社会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埃里克森在理论中强调了友谊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支持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在我国的心理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社交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提供帮助构建积极社会关系的资源和机会。

最后,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他还提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他认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是塑造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受到社会上的压力和影响,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积极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总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时,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份探索、积极的社会关系和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楚艳平引言:同一性(identity)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同一性概念的内涵和理论角色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在心理学领域中,虽然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它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于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同一性的概念也存在内涵不一的使用。

大体上存在 3种相对区别的取向:(1)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定向的自我同一性;(2)个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2],包括 McCall和 Simmons (1978)的角色同一性以及Stryker(1968,1980,1987),Burke(1980),Stryker 和 Serper (1982)的同一性;(3)集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即社会同一性,包括Tajfel (1974,1978,1982),Turner(1982,1985)的社会同一性。

在3种取向的同一性中,尤以 Erikson(1963)定向的自我同一性提出最早,产生的具体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丰富。

1.关于同一性的概念1.1国内的一些翻译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在国内心理学中有 3种译法:(1)张春兴教授在《教育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统合;(2)车文博教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认同;(3)孙名之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1983)、《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1998)中,黄希庭在《人格心理学》(1998)中,阎巩固在《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0)中译为自我同一性。

本文采用自我同一性的译法意在强调自我同一性为人格结构的属性和实体性存在。

1.2 Erikson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 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历程完整的个体,并拥有稳固、持久的认同感的心理过程。

在青少年时期特别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体面临着身份探索的压力和挑战。

James Marcia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用于描述青少年身份形成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的重要概念和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是基于他对身份危机和探索的观察和研究。

他提出了四种身份状态:身份成熟,身份成熟的扩展,身份困惑和身份撕裂。

在这四种状态中,身份成熟是最理想的状态,个体已经经历了身份探索过程,并且具有稳定的认同感。

身份成熟的扩展是对身份成熟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个体开始在自己的身份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身份困惑是一个人经历身份危机而无法在各方面确定自己的真实感。

身份撕裂是一个人感觉自己处于不同、相互矛盾的身份状态中。

Marcia将身份探索和危机定义为自我同一性获得的两个关键要素。

探索是个体主动去寻找和试验不同的角色、利益和信念,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

危机是个体感到焦虑、不安和困惑,因为他们面临要做出重要身份决策的压力。

当个体经历身份探索和危机,他们就有可能发展出稳定和持久的自我同一性。

Marcia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青少年教育中,理解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教育者充分理解学生们的身份探索和危机,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们主动尝试不同的角色和兴趣,帮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自我同一性。

其次,在心理咨询和辅导中,Marcia的理论可用作指导和参考,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身份探索和危机的存在,并找到寻求解决方案的途径。

最后,在职业发展中,理解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作出相应的职业决策。

虽然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为了解青少年身份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框架,但也存在一些批评和限制。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许多朋友向我抱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

整天浑浑噩噩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徘徊,上课不想听课、觉得没意思,想自学却又是看不进去。

这样的状态是许多大学生面临的困惑,也是大学生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当人处于青春期晚期会面临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是谁,自己是怎样的、想要什么、该干什么等与自我认识和自我定向有关的问题。

刚刚完成青春期任务的青少年下一步的任务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定向。

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大学生所处的阶段,高中的时候我们为了那个简单的愿望:考一个好大学,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父母、也为也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个目标一直激励我们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

所以很多人在进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些人以为上了大学之后就解放了,不用像高中那样没日没夜做作业,做练习;有些人以为上了大学自己就可以学很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不用像高中那样为了高考强迫自己去学那多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厌倦的科目;也有些人以为大学是自己自我展现的一个舞台,上了大学自己可以自由的参加好多社团活动,给自己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也可以大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可惜的是,这些美好的愿望往往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一个个破灭了。

他们发现上了大学之后还是有很多的作业要做、有很多的课程要上甚至比较高中还多很多;自己的专业也不像自己所向往的那样另自己感兴趣,而且还要学那些无聊透顶的毛概、邓论、法基等等等等,简直与高中无异;而且大学也似乎没有为自己提供那么十分良好的展现舞台,许多人一入大学便急着参加的许多社团,但一个学期下来之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多大的提高。

这时他们对大学有些失望了,觉得大学原来也不过如此,也因为学习没有高中高考的压力,所以学习没了兴趣,活动也爱理不理了。

但又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广泛的接触社会,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社会需要什么、社会上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生涯教育摘要:大学生生涯教育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内在关联。

在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阈中,大学生生涯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自我同一性理论可以给大学生生涯教育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与启示:明确层次类生涯教育目标,坚持全体性原则;树立发展性生涯教育理念,坚持主体性原则;开展全方位生涯教育,坚持渐进性原则。

关键词: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的内在关联(一)两者的演变过程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艾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理论及青少年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艾里克森认为,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他据此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各有其特定的矛盾或问题,均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

这里的“危机”不是指灾难性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转折点,成长中的契机。

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以前各阶段危机的解决程度,要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每一阶段的特定问题并完成心理社会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与防止同一性混乱。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心经历着疾风暴雨般的变化,他们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对自身形象重新进行认同。

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青少年处于心理冲突之中,体验着各种困扰和混乱,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

在艾里克森看来,青少年如果能运用积累起来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进行仔细思考,并做出种种尝试性选择,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同一性,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

如果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混乱)或同一性的消极发展。

20世纪70年代,马西娅(Marcia)赋予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可操作性,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

她依据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对“探索”与“承诺”两个要素“是”与“否”的选择,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1)同一性获得,即经历了一段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并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

这是最成熟、最高级的状态。

(2)同一性扩散,既不积极寻找,也不努力探索与思考,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和打算,缺乏方向,彷徨迷惑。

这是最不成熟、最低级的状态。

(3)过早自认,即没有经历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形成承诺,这些承诺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

(4)同一性延缓,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思考各种可能的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做出决定,没有实现最终的承诺。

数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同一性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1996年,Adams 与Marshal将自我同一性的功能总结如下:(1)为理解一个人是谁提供了结构。

(2)给个体以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发展方向和生活的意义。

(3)给个体提供了明确的个人控制感和自由意志。

(4)有助于个体追求价值观、信念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

(5)有助于个体潜能的认识和发挥。

“生涯教育”的概念是由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博士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个人一生中从幼儿园到成年的综合性教育计划,即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

生涯教育是职业指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职业指导在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取代了职业指导的地位。

80年代,生涯规划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生涯理论不断涌现,尤以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Super)等人提出的生涯规划理论最为著名,该理论认为生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有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过程,具体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15~24岁)又分为尝试期、过渡期、初步试验承诺期。

由此可知,大学生正处在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过渡期走向初步试验的承诺期,即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步入职业人生的准备阶段。

发达国家在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涯教育指导体系。

而我国的职业指导才刚刚起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就业服务的现实需求,对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已日渐引起重视。

(二)两者的内在关联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思潮,但实证研究显示,职业承诺、职业探索与自我同一性呈正相关,理论研究也表明,两者存在紧密联系。

第一,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后工业社会对人提出更高要求的反映。

第二,两者都强调影响因素的整合,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外在环境与内在自我相互影响的结果,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第三,两者都关注人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都认为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确立与社会角色形成并做出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

第四,两者都非常重视个体的探索与承诺,探索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先决条件,职业决策之前必须经历探索的过程。

第五,两者都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认为自我认知是生涯规划的起始,个体形成一个恰当的关于自己的认识与调节系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点。

这就使得自我同一性理论对生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许多主张影响到人们对生涯教育的看法,为探讨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换言之,生涯教育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成为自我同一性理论关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自我同一性途径与载体的生涯教育,其实践研究将不断充实与发展自我同一性理论。

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社会变迁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分配,用不着自己考虑,也由不得自己选择。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基本上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时的大学生没有也不需要生涯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委把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改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体制开始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

进入90年代,国家计划的硬框框逐步消解,大学生在择业自由度增加的同时依然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

他们开始接触职业指导,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出现。

2003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约52万人待业;2004年约69万人待业;2005年约79万人待业;2006年约90万人待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遇到“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

从整体上看,2000年后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又退到了同一性延缓与同一性扩散状态,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从高校就业辅导来看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就业指导,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近十年来,就业指导仍存在“几多几少”现象,即信息提供的多,观念转变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择业指导的多,始终对大学生渗透生涯观念的少。

其局限性是重视了择业问题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从根本上长远性地帮助学生走向职业生涯,获得持续性发展。

因此,提升职业指导的地位,开展发展性生涯教育十分必要。

大学生生涯教育是指通过课程学习或团体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和形势、政策,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就业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大学生具备人职匹配能力,进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涯发展观指导自己择业行为的活动过程。

从学生职业规划现状来看根据自我同一性理论,大学生正处于成人早期的转换期,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使职业倾向逐渐具体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是大学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

然而,调查表明,仅有7.29%的大学生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

另据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仅有18.72%的学生对生涯教育概念很熟悉,较熟悉的占26.92%,听说过的占30.77%,有24.04%的学生对这一概念感到陌生,这充分反映了高校的生涯教育存在着缺失与盲区,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生涯发展方向,备感茫然与彷徨、焦虑与不安,经常以睡觉、打牌、游荡、赌博等方式消磨时光。

因此,在自我同一性视阈内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存在价值得以凸显,大学生生涯教育显得十分迫切。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启示(一)明确层次类生涯教育目标,坚持全体性原则运用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可以从“探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将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即职业同一性获得、职业同一性早认、职业同一性延缓与职业同一性扩散。

根据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大学生的生涯规划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影响其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因此,面对职业同一性状态不同的学生,要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分层次加以引导,促进全体学生职业同一性的确立。

对于职业同一性获得者,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在尊重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并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反思自己的个人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从而认清所担当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明确奋斗目标,激发成长动力。

对于职业同一性早认者,应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培养积极探索精神,提高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逐渐脱离对权威的依赖与崇拜,学会将有关的经验和信息联结起来,有效地统一自我与他人的信息,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系统,并学会选择与自我决定,使自己的投入更加具有方向性、目标性和主动性。

对于职业同一性延缓者,首先要明确延缓状态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然经历,其次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的艰难与成功的喜悦;或开展自我探索的团体辅导,通过探寻“我是谁”、“我将来干什么”、“我如何适应社会”,以增强自我意识,合理规划人生。

职业同一性扩散是必须防止的状态。

对于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应开展同质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测试筛选成员,或张贴海报招募自愿者,将他们组建成辅导团体,开展一系列的生涯辅导活动,如“我是谁”、“谁塑造了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我的未来我做主”等,帮助学生梳理过去、明确方向,立足现在、形成动机,焦点解决、感受成功,渐渐获得成长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