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素材案例(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例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例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强调“生活即教育”,积极倡导幼儿教育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贴近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技能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
同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切实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粒瓜子,偷偷地与同伴分享。
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题为“各种各样的瓜子”的科学活动,一方面请幼儿自愿带各种瓜子,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积极收集各类瓜子和相应的植物图片和实物。
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瓜子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瓜子的不同特点和来源,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几个幼儿仰着头,小手指着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大吊车,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参与议论的幼儿越来越多。
如何利用这辆大吊车,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我们即刻组织幼儿走近吊车,观察吊车的运作过程,让幼儿了解到吊车的作用,知道吊车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困难,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
再次,我们必须对偶发事件迅速作出反映,调整教育策略。
比如“保护冰宝宝”的游戏,就是根据幼儿在生活中,偶然发现冰的事件,组织开展认识冰、了解冰的一个活动。
因为自然结冰在我们南方地区实在难得,所以当小班的幼儿看到跑道上洒落着满地的晶莹透亮的碎片时,有的说是玻璃,有的认为是冰,争论不休。
如何让这个大自然现象自然而又深刻地植根于幼儿的脑海?我们迅速调整教育策略,运用反向思维,请每个幼儿找一块冰宝宝,想方设法不让它变小或受伤。
科学运用生活素材 做好中学地理教学

探索篇•方法展示一、运用生活实际趣化学生学习过程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简单的计算、背诵、解题、测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单调,学习兴趣不高。
新时期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来引入地理知识,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趣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比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本地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相关的气候特点、温度带、植被特点、地质灾害成因、对策、产业特点、区位特点等,联系相关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讲述自己对家乡建设的一些看法、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原来地理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那么积极的促进意义。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就会感受到原来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原来生活中的那么多现象都是地理知识的体现,进而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让每节地理课程都能够与自己的学习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深化学习印象。
二、运用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中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少、综合认知能力较弱,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往往缺乏全面的理解与综合性的感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难度较大。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一些原理融入课堂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更好地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比如在教学能源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本地的相关资源,通过紫金县水力蕴藏量为21.57万千瓦(含东江干流8.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6.34万千瓦这一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本地的水电资源。
结合国家的能源现状,认识到本地的特殊资源优势。
这样一来,学生获取知识的经历变得更为丰富,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教学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去感悟知识、领会知识,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原理与学习技巧,更好地升华学生的地理综合认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幼儿园科学素材收集案例与实践活动设计

标题:幼儿园科学素材收集案例与实践活动设计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为了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收集丰富多样的科学素材并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科学素材收集的案例,并给出相应的实践活动设计。
一、科学素材收集案例1. 植物种子:收集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如豌豆、玉米、小麦等,并观察它们的外观特征和大小。
2. 昆虫标本:搜集各种昆虫标本,例如蝴蝶、蜜蜂、蚂蚁等,并了解它们的生命周期和特征。
3. 实验器材:准备简单的实验器材,如玻璃瓶、滤纸、小漏斗等,用于进行水的渗透实验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
二、实践活动设计1. 种子发芽实验:让幼儿选择不同的种子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并比较出最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
2. 昆虫观察活动:让幼儿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构造特点,增强对昆虫的兴趣和了解。
3. 水的渗透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材料中的渗透速度,引导他们理解水的渗透原理。
三、观点和理解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丰富多彩的科学素材和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科学素材的收集和实践活动的设计也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科学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和挑战。
通过以上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园科学素材的收集案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设计,这些都是为了让幼儿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拥有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启发和帮助。
幼儿园科学素材的收集以及实践活动设计,是为了让幼儿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拥有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素材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生活化作文素材挖掘与创新

生活化作文素材挖掘与创新
逛街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件超好看的衣服,那颜色、那款式,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可惜一看价格,哎,只能先放放购物车,
等发工资再考虑了。
今天下班回家,路上堵车堵得要命。
我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
夕阳,心里想,这城市节奏也太快了,有时候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放松一下。
那天跟朋友聚餐,聊起小时候的趣事,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那时候的我们,真是天真无邪,什么都不懂,但也什么都不怕。
现
在回想起来,真是满满的回忆啊!
前两天,我尝试做了个新菜,结果味道还不错!虽然过程中出
了点小插曲,比如把盐放多了,但总体来说,还算成功。
看来我还
是有点厨艺天赋的嘛!
周末去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
那风筝飞
得高高的,孩子们笑得那么开心。
我突然觉得,其实幸福很简单,
就是这些平凡的小事情。
农村初中科学实验“生活化”的探索

口 葛 宜 兴
( 宁海县桥 头胡 中学, 浙江宁海 351 ) 16 1
初 中科学实验 中 , 生物 实验有 3 个 , 8 单纯 的观
察实验就有 2 个 , 8 而我校是 一所农 村 中学 , 实验器
观察是认识事物过程 中的重要 步骤 , 只有对 观 察所获得 信息进行 科学 的分析 、 比较 、 综合 等抽象 思维 活动 , 能透过表 面现象 , 才 认识 事物 的本质 属 性及其相互之间 的联系 , 从而上升为理性认 识 。 生 活化 观察实验 的 目的是探 索和发 现身 边事 物发生变 化的某种规律 , 达到对生活 中有 关物质 的 进一步深 层认识 。 在具体操 作时 , 必须 预先确 定观 察 目的或任务 , 拟定计划 , 然后 进行观察 ; 在观察 中 发现 问题并寻求其原因 , 以达到预期 的 目标 。
的兴趣 , 以更好达到学以致用 的目的。 二、生活化 实验 内容 的挖掘及利用
1 生 活 化 观 察 实验 .
通过 观察活 动 , 助于引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有 同时培养学生 的迁移能力 。
2 生活 化 体 验 实验 .
生活化 体验实 验 的基 本过 程是感 受 、 验 、 体 觉
案例 1 植物多样化的观察
材配备不足 , 直接 给科学 实验 带来 困难 , 我校周 但 边 生物 资料丰 富 , 因此 , 充分运 用身边 的生物 资料 以及生 活 日常用品来进行“ 生活化 ” 的科学 实验 , 培 养学生 的动手 能力和学习科学 的兴趣 , 这对农 村初 中科学 实验 的开展就显得非 常重要 。
本文倡 导生活化实验 ,即围绕科学教学某一 主题 , 以生活 中熟悉 的素材为载体设计科学 实验 , 旨在弥
科技与生活作文素材200字

走进“绿色科技”的大门,一台台现代化的机器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眼花缭乱。
这时,我的目光停在了一台大机器上,我坐上去,双脚不停地踩踏,前面的一个显示屏上的格子在慢慢地往上走,最顶端上写着:您的发电量为一”,我明白了,它是通过人的体能来产生电能的,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有电用,一举两得。
不过,这一度电可把我累坏了。
下来之后,我两腿发软,站也站不直但还是把旁边的一段话读完了:一度电=0.04千克煤,如果浪费一度电,就等于浪费零点零四千克的煤,便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以直接导致酸雨下降,从而使士地酸化,失去肥力,对水分、植物、名胜古迹等都有严重的危害,不仅对经济产生危害,对人的健康也会没有保障。
2010年市南区小学各学科生活化备课事例

2010年市南区小学各学科生活化备课事例第一轮征集活动反馈局属各小学:在各校的支持下,我区第一轮小学各学科生活化备课事例的征集工作顺利结束,第二轮活动将在各学科教研员统一规划下有序推进。
我们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以贴近生活的教学事例,达到“知”“用”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丰富教师备课资源,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
现将第一轮各学科征集活动上交及反馈情况汇总如下:语文学科市南区小学语文学科生活化案例征集反馈表数学学科市南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素材征集工作小结英语学科市南区小学英语学科生活化案例征集反馈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市南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生活化案例征集反馈表保质保量,完成好的学校有:定陶、区实验、福林、文登、市实验、大学、基隆等。
对上述学校的领导表示感谢,对优秀的个人提出表扬!音乐学科市南区音乐学科生活化征集(小学)反馈表体育学科市南区体育教学生活化素材征集工作小结美术学科市南区小学美术学科生活化事例征集上交情况一览表信息技术学科市南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生活化案例征集反馈表对上述学校的领导表示感谢,对优秀的个人提出表扬!科学、综合实践学科生活化素材提交表扬名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学科:刘阳(银海)戴宗鹏(基隆)杜晓红(基隆)王晓慧(镇江)聂志缨(文登)陈青春(文登)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李梦(德县)盖晓杰(香港)殷洁(八大峡)吴伟(金门)许莹(金门)柳萍(南京)杨荣(新昌)吕燕妮(银海)于少昆(文登)地校课程、心理健康、小学特殊教育学科市南区小学心理、地校、特殊教育学科生活化案例征集反馈表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2010年3月15日。
初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

方法探微初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文|盘文生生活化教学以生活和现实为背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初中生物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环节,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其中,能够拉近生物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章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生活化素材进行初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一、结合生活化素材,开展教学导入(一)以玫瑰、绿萝等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玫瑰花和茂盛的绿萝植株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展示照片,创设出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植物的生长环境。
例如,展示玫瑰花在阳光下绽放的景象,或者绿萝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等,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在展示图片时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例如,通过展示玫瑰花的叶片和茂密的绿萝叶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从而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探究。
(二)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在学生认真观察玫瑰、绿萝等植物的图片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能量来源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生活化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尝试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学习兴趣,如:1.生活中的食物、蔬菜等是如何生长的?2.植物是如何获取能量和营养的?3.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4.你们知道植物的叶片是如何产生的吗?5.为什么叶片的颜色是绿色的?问题引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即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素材案例(科学)
课题:六年级下册第13课《风从哪里来》
知识要点: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知识点定义: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
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
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
生活素材
实验一:会拐弯的风
材料:酒瓶、蜡烛、和酒瓶直径一样宽的盒子。
过程:
(1)点燃蜡烛,放在酒瓶的后面,对着酒瓶吹气,蜡烛被吹灭了。
(2)点燃蜡烛放在方形的纸盒后面(同等距离)对着纸盒吹气,蜡烛没有吹灭。
总结:因为酒瓶是圆形的,气流会沿着瓶子边划过,然后在瓶子后边产生风吹灭火。
而纸盒是直的气流到达纸盒时会沿着直线向两边流动,大部分会反弹回来。
所以站在圆柱后面躲避大风是没有用的。
实验二: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胶带
实验过程:
1.用小刀将大可乐瓶底部裁掉。
2.用小刀从大可乐瓶底部向上大约6厘米处刻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孔。
3.在瓶子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折叠的小纸条。
4.点燃蜡烛、蚊香。
5.用可乐瓶罩住蜡烛,将蚊香冒烟处置于离可乐瓶底部圆孔约1厘米处。
实验现象:
蚊香的烟被吸到瓶子里去了,瓶口的纸条在上下晃动。
实验结论:
空气被蜡烛加热后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顺着瓶口上升,冷空气则会由底部的小孔流进去补充,就形成了风。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被小刀割伤或被蜡烛烧伤。
文字资料: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流动的水平距离。
根据风对地上物体所引起的现象将风的大小分为13个等级,称为风力等级,简称风级。
以 0~12等级数字记载。
风力等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