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客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工艺,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如 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班等。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如引入现代设计理 念、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02
03
04
强化客家文化保护
在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同 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防 止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破坏。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 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 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加强市场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市场 推广,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
THANKS感谢观看客家文保护的措施与策略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客家文 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传承人制度
选拔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确 保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
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03
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客家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 客家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年 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
自豪感。
传统技艺失传
客家传统技艺如民间艺术、手工技 艺等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 且人数稀少。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客家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 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机制。
客家文化感悟

客家文化感悟
作为一个立足于客家地区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我深深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首先,客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客家歌仔、客家山歌、客家木偶、客家绣等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展现了客家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承载了客家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其次,客家文化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客家人民视家庭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的连续性和延续性,这种家庭观念在客家社区文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客家人民注重社区的团结和互助,形成了独特的“宗族乡土”文化。
再次,客家文化强调勤俭节约和敬老尊贤。
客家人民一直以来都是勤劳、节俭的代表,他们注重财富的积累和传承,尊重老人和敬仰贤达。
最后,客家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客家人民的传统节日、婚嫁礼仪、丧葬习俗等都诠释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喜爱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29-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29-06●罗钢芹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符号隐喻是客家文化里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客家人常常通过不同符号的传递与表达来承载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含义。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命名,载灯、送灯等表演形式是客家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认知观念、身份认同意识和社会结构关系。
在七盏灯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其背后蕴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隐喻了一种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民身份。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客家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密不可分。
关键词客家文化;“七盏灯”;文化符号;隐喻;文化认同“七盏灯”是指唢呐艺人在头顶、双肩、双肘、双腕各放一盏油灯(或烛灯),并吹奏唢呐、边舞边行的一种客家民俗仪式,它广泛流行于粤东的五华、兴宁、紫金、梅县等地。
七盏灯仪式将中原汉调曲牌、载灯表演与岭南本土音调、民间风俗相结合,常常成为粤东客家人婚庆、寿庆和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相关论述,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来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1](P5)从此以后,“隐喻”一直在语言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已经从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转变为一种文化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隐喻的认知理论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研究,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从客家童谣《月光光》看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

从客家童谣《月光光》看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1. 引言1.1 客家童谣《月光光》客家童谣《月光光》是一首经典的客家儿歌,流传于贺州等客家聚居地。
这首童谣简单易记,旋律轻快悦耳,寓意深远,传承了客家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月光光》歌词朴实而真挚,歌颂了勤俭节约的美德,赞美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情感。
通过这首童谣,我们可以窥见贺州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传统价值观的深厚影响。
在《月光光》中,描述了月光下的贺州客家人家家户户都在勤劳劳作、俭省节约。
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贯穿了客家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从小懂得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歌词中还体现了家庭团结和亲情关怀的重要性,客家人视家庭教育为首要任务,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月光光》的歌词虽简单,却寓意深远,反映了贺州客家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这首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启蒙教材,更是贺州客家人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传承。
1.2 贺州客家人教育理念贺州客家人注重家庭教育,将教育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他们相信,家庭是最早的学校,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
在贺州客家人的家庭中,父母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同时也会严格要求孩子遵守规矩、尊敬长辈。
贺州客家人非常注重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
他们认为师长是孩子学习道德、知识的重要来源,应该得到孝敬和尊重。
在贺州客家人的看来,尊重师长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础,也是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
除了家庭教育和尊师重道,贺州客家人还非常重视传统礼仪教育。
他们认为传统礼仪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纽带,是培养孩子谦虚、有礼貌的重要途径。
在贺州客家人的生活中,尊敬长辈、懂得感恩、讲究礼仪成为了一种习惯。
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以传统价值观为基础,注重家庭教育、尊师重道、传统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培养。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教育方式,培养出勤俭节约、谦逊有礼的优秀下一代,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精神。
2. 正文2.1 客家文化中的教育价值客家文化秉承着“孝敬、尊重、传统、团结”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教育领域,成为客家人教育孩子的重要理念。
当代客家舞蹈的发展现状解析

当代客家舞蹈的发展现状解析客家舞蹈是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区客家民间舞蹈的统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舞蹈也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中。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代客家舞蹈的发展现状。
一、特点客家舞蹈的特点之一是流畅自然。
它大多数表现都是美好祥和的情景,舞者们在表演中手舞足蹈,整个舞蹈境界和谐,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
其次,客家舞蹈富有地方性。
因为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区的气候、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等差异,客家舞蹈也因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独特风格。
再次,客家舞蹈注重表现主题思想。
表演中多以表现祝福、庆祝、纪念等主题,主题思想鲜明,如喜庆婚礼、祭奠祖先、迎接节日等。
最后,客家舞蹈强调节奏感。
客家舞蹈不仅重视细节的表现,而且舞蹈节奏感强,能够在观众的情感中打动人心。
二、发展现状客家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期。
今天的客家舞蹈传承和表现不止限于传统的客家舞蹈技巧,也包括了现代舞蹈艺术的形式。
目前,客家舞蹈在文化交流、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例如,在广东省客家文化艺术交流的活动中,广东省客家文化艺术研究会成立,为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成立了客家文化艺术团,专门进行客家文化和艺术的传承;还开设了客家文化和艺术培训课程,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推动了客家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民间艺术团体与各大高校的艺术团联手合作,为不同年龄阶层的舞者提供细致的培训,为青年学子传承客家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有学者也积极探索着让客家舞蹈更好地融入现代文化,例如改良既有的舞蹈表演风格,同时也借助电子舞台灯光和其他创新手段,为舞蹈表演注入新的能量。
三、总结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舞蹈在现代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客家舞蹈在技巧、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不断变革,但其传承和文化价值的核心从未改变,它一直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着一种文化民俗的传承。
广东舞麒麟作文

广东舞麒麟作文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小到地方传统文化均十分引人入胜。
深圳坪山,一个以东纵红色文化闻名的发源地,至今仍保留着一项名声在外的客家传统文化项目——“舞麒麟”。
大浪客家舞麒麟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一年之间,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乔迁婚宴,都会应邀参加舞麒麟的表演或观赏,如今已经成为融入客家人骨髓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代就有“麒麟送子、麒麟献瑞”的故事,而且相传舞麒麟能够为小孩子驱邪避灾,由麒麟送来的童子成年后必成大器,或退兵杀敌,或安邦治国。
由此可见,在麒麟中寄托着客家人的爱恨情仇和情感需要,并通过舞麒麟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客家麒麟舞的历史悠久,起源于满清时期来自广东的客家人。
虽然当下遗留的大浪舞麒麟表演形式基本相同,但是在细节上又存在相对差异性。
例如,舞麒麟的过程中通过翻转、耸立和盘回的动作,以表现出麒麟的神态和情绪,或表达出当时氛围的灵动和喜庆。
因此在编排动作的时候,要以表达麒麟的形态入手,用起承转合的处理方式,体现出麒麟的灵动和跳跃。
而作为辅助性表演形式,打击乐、功夫以及拳术的表演也各不相同,对演出者的体力、舞蹈能力等都具有较强的要求。
在服饰方面,舞麒麟的外表形式依然保留了中原所属的文化特色,表演者的着装则需要根据地域的差异进行必要的民族修饰,从而突出舞麒麟的地域性特征。
客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舞麒麟作为其民间代表艺术之一,其中不仅应该表达传统劳动人民和老艺术家的心血,还需要让年轻人感知民间艺术氛围,从而对舞麒麟这种民间艺术进行发扬和创新,向其中加入流行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为舞麒麟提供更加优质和科学的发展空间。
尤其在当下,即使生活质量改善了,但是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依然不减,所以应该改变年轻人对舞麒麟的错误认知,紧跟时代步伐,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民间艺术的改造和创新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保护和继承作用。
例如,可以在学校中组织舞麒麟活动会演,让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之余,感知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的魅力,牢记自身对于文化继承所应该发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以舞麒麟为代表的客家民间艺术迸发出更充沛的活力。
赣南采茶舞风格特点、表演特色及其作用-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赣南采茶舞风格特点、表演特色及其作用-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赣南采茶舞起源于江西南部地区,源于民间采茶劳动和客家民俗生活,据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广泛流传和发展于赣南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
最初的时候客家茶农在山间劳动时互相之间会有对歌、对唱,后经过人人传唱就慢慢成为了客家特有的民间歌曲,再附之以采茶时的劳动工具和采茶动作,就逐渐发展为了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的采茶戏。
采茶戏进一步延伸就演变为了纯动作、纯舞蹈的表演形式,即赣南采茶舞。
一、赣南采茶舞风格的三化特点1.动作生活化赣南采茶舞最初的基本动作是由客家茶农在劳动过程中根据采茶的一些动作随心所舞动而成的,刚开始的时候所有动作都非常的自然随意,只是用以劳作之余的放松、休息、娱乐,没有固定的程式和规律,主要以茶农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为主,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地域性。
采茶舞所用的道具,一般也都是采茶人用以摘茶的竹篮、背篓以及天热时用的扇子等一些随手的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
无论舞蹈的形式、动作,还是所用道具、表情,都十分贴近赣南人民的生活,都能处处体现客家民族的生活特点,是一种充满地域乡土风情特色和独特民族民俗特点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
2.配乐乡土化赣南采茶舞所用的音乐具有浓郁的赣州乡土气息和客家唱腔特点,其中的曲调主要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声调式中的徵调为主,语言主要是以赣州官话为主的赣南本土方言,唱腔主要以旋律轻松优美、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的茶腔、路腔为主,蕴含着赣南地区特有的茶山气韵和乡土色彩;伴奏乐器采用的也是具有显著乡土特色的土乐器,主要有客家人亲手用粘土烧制的二胡钩,以及客家民间常用的唢呐、锣鼓、古筝等乐器。
这种极具赣南乡土气息以及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舞曲,进一步增强了赣南采茶舞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文化性。
3.形式多样化由于赣南采茶舞是在客家人采茶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对唱到后来的唱跳结合,再到后来的辅之以乐器,最后形成一种有奏、有乐、有舞相结合的较为成熟的舞蹈动作,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融合了采茶歌、舞蹈、茶灯舞、采茶戏等多种艺术特点,是一种吸取了各家之长、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
赣南采茶舞三绝之“扇子花”

当代音乐2021年第3期MODERN MUSIC 赣南采茶舞三绝之“扇子花王瑶[摘要]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区域,地势广阔,面积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不仅是苏区文化的摇篮,也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作为深深植根于这片辽阔红土地上的地方小戏——赣南采茶,它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和韵律确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林中不可替代的一朵璀璨奇葩。
赣南采茶舞以单袖筒、扇子花、矮子步这三绝闻名于世,本文着重对赣南采茶舞的三绝之------扇子花技艺进行研究,探索扇子花背后的文化成因,以及具备何种鲜明的风格特征,以便更好地运用在作品中,为其注入时代精神。
[关键词]赣南采茶;扇子花;文化[中图分类号]J7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154-03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非遗项目之一,近年来得到较多的关注和保护,受赣南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复杂地形的影响,当地交通相对落后,整体经济欠发达。
但正由此带来了赣南地区人民对许多传统文化的良好保护和传承,而这些都为赣南采茶舞的延续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背景。
面对现代化浪潮的今天,从根源出发来挖掘探索和保护赣南采茶舞蹈的和文化成因及艺术特征,推动这门传统艺术与时代发展同步演进、不断创新改良。
本文对赣南采茶舞中三绝之一的扇子花来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赣南采茶舞的渊源纵观赣南采茶舞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与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要追溯至晋代。
从晋代开始,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争袭扰、饥荒困境,纷纷南下,而赣南地区便成为了客家人迁徙的一大门户。
赣南地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水滋润。
但长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民不适应该地的气候环境,经常性地出现一些口舌干燥的身体反应。
要想解决这些难题,最合适的办法就是多饮用茶,茶对于缓解该症状有着最直接的功效。
赣南地区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光照良好,对于茶树的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客家先民正是充分利用了该地区优渥的地理条件开始了辛勤的种植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情建筑围龙屋,围龙屋呈圆形,房顶是瓦,墙是砖和木。 第二篇章是《天足》!表达客家女人不裹脚的生活习俗,女子
外地游客都慕名而来,集“住、吃、娱、游、行”一体,客天下还是梅 州最大的茶树种植基地,每到茶花盛开的季节,客天下的舞蹈演
光脚在田间劳作,在河边嬉戏,呈现出一幅淳朴的画面。 第三篇章是酿酒!在歌舞《酿》中,利用道具酒坛子来呈现酿
第四篇章是耕读,表达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完家
在传承中创新发扬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通过具有民间
98
《序幕》是《南迁》!讲述的是客家人迁移的过程!五次南迁,从第一 次东晋怀帝妥朝时到第五次 "#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从服装
的繁荣兴旺。 再者我们梅州地区政府的重视,近几年来,梅州政府在发展
上体现时代的变迁,从音乐上表达每次重大迁移时的心情,加上 梅州地区旅游业来推广我们客家舞蹈。另一方面舞蹈的创新可以
员会在客家小镇上表演采茶舞和擂茶舞,这些应情应景的采茶舞 蹈怎能少了杯花舞呢?采茶、擂茶当然也要有茶具才能喝茶了,把
酒时的情景,在客家习俗里,酿酒是专门给女人坐月子喝的酒,为 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相结合,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世
此,音乐也是欢快愉悦的方言山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界客商大会”在“客天下”举办,更是推动了地区发展。
背景灯光,都反映出当时南迁时的艰苦、无奈和不屈的精神,舞蹈 增加地区的文化吸引力,提高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教育素质,
步伐沉重,手挡在头上阻挡风雪,艰难的前进。 第一篇章《家园》中一是打石、筑屋!表现出具有浓郁的客家
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快的实现经济的 良性循环。梅州“客天下”,作为梅州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之一,许多
'*)创新意识的缺失:在上一段我们已经谈论过客家舞蹈的作 品缺乏,在这样的一种现状之下,客家舞蹈的创新意识必然跟不 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客家舞蹈处在一种停滞的阶段,没有新鲜血 液的注入,久而久之我觉得客家舞蹈甚至会退出自己的一席之 地。
二、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 "#客家文化对客家舞蹈影响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原向南在广东有 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客家祖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 化体系。客家人勤劳、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精神,对客家文化的 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数位于粤 东山区,因此客家的文化大多反映的是生产劳动的画面。例如%客 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旋律优美,生动、典雅、朴实,体现了农村 生活。客家舞蹈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来源于生活,客家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来源于民间。例 如,客家舞蹈《擂茶》,擂茶用的道具也是生活中的用品,使用碗状 的外观道具,加上用客家方言的歌曲,给人营造了一种愉快的氛 围;在《杯花舞》中,舞蹈用具也是生活中的茶具,一手两个碟子, 在舞蹈的过程中,跟着音乐节奏把两个小碟子夹一起,发出“锵、 锵、锵”的声音,在客家山歌中唱到“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 洋洋,乐洋洋。”好茶好水,以礼相待。客家舞蹈《筛米谣》,顾名思 义表达筛米时的情景,在秋收季节表现谷物成熟收割,在舞蹈中, 道具采用的是生活筛米的篓子,舞蹈动作都是生活中筛米的动作 加以舞蹈化,配上黄色灯光,加上黄色褐色相交的舞蹈服饰,轻松 愉快的客家音乐,给人感觉身临其境。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热爱 生活、热情好客、努力工作的精神。 &#客家舞蹈剧目介绍 新风格的剧目———以《客家意象》为例 客家人的形象在中国的第一个大型舞台上展示的是以汉族 为主体的生活。《客家意象》包含了“南迁”、“家园”、“情爱”、“祈 福”、“歌会”、“天籁”等多个组成部分,对客家原始生态民俗作出 了新的阐释。《客家意象》更是改变了所有人对客家舞蹈的映像。
教学研究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 肖 灿 刘德欢
摘 要:本文论述了客家舞蹈与客家文化的关系,作者讨论了客家文化以及客家舞蹈的形成及发展, 并对客家舞蹈特点的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为客家舞蹈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客家舞蹈 客家文化 关系
一、客家舞蹈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客家舞蹈的历史形成 客家人,指的是做客他乡之人,亦是外来人。客家人南迁一共 有五次,第一次南迁时在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南北对峙,一部分 迁入闽粤赣边区,另一部分迁至长江中游两岸,为了避免户籍混 淆,便把迁入者的户籍上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 族上出现。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第三次南迁是宋末时期。第四 次是明末清初时期。第五次南迁是 "$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均 应战乱引起。客家民俗舞蹈在这五次的南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并且有了巨大的发展。客家舞蹈继承了中原汉族舞 蹈中最普及的表演形式,包括采茶、花鼓其他舞蹈。客家民俗舞蹈 主要以民俗道具为主要特征,在客家舞蹈里面,宗教舞蹈占了重 要的位置,其次还有佛教、道教,其内容丰富,喜庆舞蹈舞龙、宗教 舞蹈祭祀祈福、佛教舞蹈席狮、道教舞蹈杯花。现代客家舞蹈融合 了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汉剧等民间艺术形式。其体裁上既有乐 舞、歌舞%也有歌舞小戏。 &#客家舞蹈的现状 '"(人才匮乏:弘扬传承客家舞蹈核心和基础需要人才,如果 想要推动客家舞蹈的发展,那么就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将老一 辈艺人的技艺艺术和经验传承下去,在民间艺术中,资深的老艺 人是客家舞蹈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在客家歌舞剧院里,有 梅州市山歌剧团、县山歌剧团和汉剧院。里面的大多数演员都是 多层身份,即是演员也是领导,即是乐队也是编创,现在担大任的 演员都是艺术学校毕业十几年的,在他们之后就很少有更加年轻 的演员,人才的缺失还表现在剧团留不住人,演员改行或者跳槽 等。艺术学校同样的也面临着招生困难的困境。 '&)作品缺乏:客家舞蹈一直以来在经济发展乏力的粤东北山 区发展,缺乏创作作品所需要的资金注入,现在他们仍是以老一 辈流传的客家舞蹈作品为主。可以说客家舞蹈缺乏新作品,而且 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缺乏作品的出 现,必然导致客家舞蹈传承和发展的断层,从而给客家舞蹈带来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