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MR诊断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检查
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到颅顶,层厚0.6mm,对比剂采 用碘海醇或碘帕醇,注射速率3-4ml/s,延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MRI检查
采用3.0T磁共振仪进行常规颅脑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速率12ml/s,延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DSA检查
误诊原因主要包括影像学特征的相似性、缺乏典型的临 床表现以及医生对罕见疾病的认识不足等。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 影像学检查技术不统一、诊断标准不一致等。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探索更准确 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以及提高医生的诊 断水平等。
同时,需要加强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 一步提高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THANKS
感谢观看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或碘帕醇,注射速率3-4ml/s, 延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数据收集和处理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病史等一般资料,以及影像 学检查结果、诊断和治疗情况等。
数据处理
对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阅片和评估,结合 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
研究问题和目标
研究问题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在临床应用中有哪些限制和挑战?
研究目标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方法 和效果,总结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02
文献回顾
3T MRI及MRV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

3T MRI及MRV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
尹桂秀
【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
【年(卷),期】2016(025)002
【摘要】目的:探讨3T 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脑静脉窦血栓病例,18例全部经MR平扫,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12例行MRV扫描,其中4例行DSA检查.结果:6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4例为乙状窦及横窦同时受累,8例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MR平扫2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4例为T1WI及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8例表现为T1WI、T2WI明显高信号,12例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缺损、中断、或不显影.结论:MRI和MRV是诊断CVST最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总页数】4页(P295-298)
【作者】尹桂秀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8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MRI联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J], 孙理;普福顺;杨富辉;李平;杜军
2.CT、MRI及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 [J], 向海鸿;陈涛;程功文
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漏误诊分析及MRI、MRV的诊断价值 [J], 李红敏;李立;李杰
4.脑静脉窦血栓MRI增强扫描及MRV影像诊断价值 [J], 郝跃文;刘燕;印弘;吕博
5.MRI和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J], 陶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男8例,女12例。年龄9~54岁,平均35岁。均为住院病人,无1例死亡。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20例,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18例,偏侧肢体无力或偏瘫6例。腰穿均有颅内压增高,CSF常规无明显异常。13例有发病后外院CT平扫,但均未做出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仅3例直窦血栓误诊为后纵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1周内MRI检查3例,1~2周内检查13例,2周~1个月检查4例。20例均有MRI平扫,3例有Gd-DTPA增强扫描;10例有TOF法静脉MRV。发病2d的1例脑静脉窦血栓MRI平扫漏诊。5例进行了2~6个月的MRI和MRV随访。
2结果
2.1脑MRISE序列表现本组20例脑静脉窦血栓中,单纯上矢状窦血栓6例,上矢状窦、直窦血栓5例,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血栓8例,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血栓1例。有乙状窦血栓形成的9例中5例伴有病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后1周内行MRI检查的3例病人中,于发病后2d检查的1例,上矢状窦血栓T1WI呈中等略高信号,T2WI呈极低信号,但静脉窦壁呈长T2信号(图1~4)。另2例分别在发病后第3天和第6天检查,发病后3dMRI检查的1例T1WI呈中等略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而发病后6d检查的1例静脉窦血栓T1WI和T2WI均呈较高信号。发病后1~2周检查的13例中,T1WI和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图5~7)。发病后2周~1个月检查的4例,T1WI和T2WI血栓呈高信号3例,1例呈中等信号。4例行Gd-DTPA增强者,由于切面关系脑静脉窦壁呈环状、三角形或平行线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即“δ”征(图8,9)。本组MRI发现3例上矢状窦血栓信号有别于乙状窦横窦血栓信号,提示血栓形成的时期不同。MRI尚发现6例脑梗塞,6例副鼻窦炎和3例中耳炎。
脑静脉窦血栓的MR与CT诊断对比研究

脑静脉窦血栓的MR与CT诊断对比研究顾康康;穆巍;秦国初;朱斌【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09(22)6【摘要】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对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12例CVST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累2例.MRI检查时CVST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充盈缺损形成.CVST的继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 结论: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CVST 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于T2WI呈低信号的急性期血栓,应仔细观察周围是否有较高信号的环形改变,进一步行增强扫描并结合MRV可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总页数】5页(P627-631)【作者】顾康康;穆巍;秦国初;朱斌【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2【相关文献】1.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J], 刘峰2.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价值 [J], 吴艳蓉3.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价值研究 [J], 张铠宁4.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价值研究 [J], 张铠宁5.脑静脉窦血栓CT诊断的可靠性 [J], 胡国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颅内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

新生儿颅内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661600)聂川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低发病率的脑静脉系统疾病,目前成人CVST有较多研究,新生儿CVST报道较少,由于新生儿CVST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且患儿年龄较小缺乏表达能力,误诊率较高,可达50%,影响患儿的预后。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2013年在我院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CVST患者共15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4例。
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V)。
1.2检查方法:利用德国西门子Avanto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
MRI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序列,T1WI 序列采用SE序列,TR400,TE9ms。
T2WI系列采用FSE 序列,TR3250ms,TE82ms;DWI采用SE-EPI序列,TR 5000~10000ms,TE60~100ms,b值选用0和800s/mm2。
3D TOF MRA TR25~45ms,TE6.9ms,偏转角25°~35°[1]。
2结果2.1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15例CVST患者中,上矢状窦6例,横窦7例,横窦、乙状窦联合2例。
2.2MRI表现:6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儿,其中4例伴有双侧额叶局灶性短T1长T2信号,7例横窦血栓形成患儿,脑实质均为正常MRI表现,2例横窦-乙状窦联合病例,均伴有相应小脑半球及颞叶水肿。
3讨论3.1流行病学及病因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新生儿发病率0.6/10万;成人0.22/10万,在儿童CVST中,新生儿较其他年龄组更容易受累[2],在新生儿CVST中,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为1.3∶1[3]。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刘洪震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20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栓塞静脉窦的扩散信号表现预测治疗后对应的栓塞静脉窦再通的可能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以及MRDWI检查,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MR静脉成像、DWI、增强扫描。
分析首次常规MRI检查结合MR静脉成像结果;首次MRI检查各期脑静脉窦血栓表现;≥2次常规MRI、MR静脉成像、DWI随访复查结果,观察静脉窦再通情况。
结果 6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8例(75.0%),左侧横窦血栓形成30例(46.9%),右侧横窦血栓形成32例(50.0%),左侧乙状窦血栓形成28例(43.8%),右侧乙状窦血栓形成24例(37.5%),直窦血栓形成10例(15.6%)。
在累及静脉支数方面,单支10例(15.6%), 2支16例(25.0%), 3支26例(40.6%), 4支8例(12.5%), 5支4例(6.3%)。
MR静脉成像显示梗阻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静脉侧支形成,血栓累及的静脉窦缺失正常血流信号。
172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 106支静脉窦在T1WI上呈高信号, 82支静脉窦在T2WI上呈高信号, 80支静脉窦在T2FLAIR上呈高信号, 56支静脉窦在DWI上呈高信号,分别占61.6%、47.7%、46.5%、32.6%。
静脉窦在DWI上呈高信号时,常规T1WI、T2FLAIR病变静脉窦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56例患者接受≥2次常规MRI、MR静脉成像、DWI随访复查,首次DWI检查呈高信号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随访复查栓塞静脉窦完全再通率28.0%显著低于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Slide27
深圳键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五、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
>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见炎性静脉窦血栓形成。
> 神经系统症状因受累静脉窦的部位、范围、血栓 形成的速度、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不同而异。一 般有以下症状:
1、颅内压增高 2、静脉窦阻塞引起循环障碍的局 灶症状(颜
面肿胀、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
前言
> 静脉窦血栓是一种不常见的特殊临床类型的 脑血管病,是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 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及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常有误 漏诊的发生,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 随着医生认识的提高和影象技术的发展,特 别是MRI和MRV,大大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 治疗也有很大进展。
Slide19
深圳键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Slide20
深圳I的位置
Slide21
深圳键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静脉窦示意图
Slide22
深圳键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二、静脉窦血栓的分类
根据病变性质:炎性血栓形成 非炎性血栓形成
Slide23
Slide3
深圳键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脑静脉窦的解剖
> 脑静脉窦主要有6个: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Slide4
深圳键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颈内静脉造影示意图
Slide5
深圳键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向 后至枕内粗隆附近的窦 汇。
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 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 以及通过蛛网膜绒毛再 吸收的脑脊液。上矢状 窦的血流方向由前向后 ,在颅内与大脑浅、深 静脉以及其它窦腔相通 。
MRI联合MRV及SW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

MRI联合MRV及SW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2例CVST患者,12例中有11例行常规MR检查,9例行MRV(2DTOF)检查,8例行SWI检查.结果:11例常规MRI检查中10例静脉窦有异常信号,其中8例MRI表现为静脉窦T1WI、T2WI高信号,2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并部分伴有脑组织梗死、出血.9例MRV 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出血性脑静脉性梗死8例,SWI表现为低信号,周围可见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MRI 与MRV 及SWI结合对诊断CVST 具有高度敏感性,对CVST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50-02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影像表现容易混淆,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随着MRI、尤其是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resonancevenography,MRV)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且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为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5年8月神经内科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2例,其中伴脑出血者4例.男7例,女5例,年龄17-56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高压症候群、嗜睡、抽搐、意识障碍、瘫痪等.发病时间2天至3年不等,其中急性起病2例(发病后2天内),亚急性(发病后3至30天)7例,慢性(30天以后)3例.有诱发因素(乳突炎、感冒后、肿瘤、妊高症、下肢骨折后静脉血栓)8例,无明显诱因4例. 1.2方法采用SiemensESSENZA1.5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表面线圈.12例行常规 MRI平扫:横断位 T1WI(TR=500ms,TE=8.1ms)、T2WI (TR=4000ms,TE=98ms)、T2FLAIR(TR=9000ms,TE=106ms,TI=2500ms).9例行DWI扫描(TR=2900,TE=89ms,b=0、1000s/mm2).9例行MRV 扫描:采用TOF法静脉成像(TR=23 ms,TE=7.2 ms).8例行SWI扫描:采用完全流动补偿,三维梯度回波序列(TR =49ms,TE=40ms).2结果2.1静脉窦受累常规MR检查发现10例静脉窦有异常信号,表现为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T1WI、T2WI、T2FLAIR 上均呈高信号,2例T1WI 等信号、T2WI低信号.9例患者行MRV 检查,表现如下:①静脉窦血流信号缺失;② 血流信号变细且粗细不均,本组患者1项或2项表现者占100%;③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本组有3例侧支循环形成,占30%.上矢状窦受累3例,直窦和乙状窦受累2例,横窦受累2例,上矢状窦、乙状窦、横窦、直窦受累2例. 2.2常规MR扫描及DWI表现11例患者中6例可见脑实质出血、水肿及肿胀.4例可见较大范围的脑肿胀,DWI表现为高信号及ADC为高信号的血管源性水肿.1例见脑肿胀,脑沟减少变浅,T2WI未见异常信号. 2.3SWI表现8例患者SWI 较常规序列能清晰显示更大范围的斑片状低信号影,检出脑出血灶数目明显增多,病灶临近皮层或皮层下扩张增多的皮层静脉或髓静脉呈“网状”或“蚯蚓状”,其静脉边缘模糊.3讨论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其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不同于动脉血栓形成.由于脑静脉窦属容量血管,缺乏瓣膜结构而相互沟通,侧支循环丰富,这种结构特点使脑静脉系统较动脉系统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但同时也易致病变蔓延到其他静脉窦甚至脑深静脉[1].对于局限性脑静脉窦血栓,通过静脉扩张及侧支循环代偿,可无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临床体征,或仅有颅内压增高,成为良性颅内压增高的原因之一;若静脉窦完全阻塞并累及大量侧枝静脉或血栓扩展到脑皮质静脉时,颅内压明显增高和脑静脉、脑脊液循环障碍, 可致脑水肿、出血、坏死,晚期严重的静脉血流瘀滞和颅内高压将继发动脉血流减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脑梗死[2、3].因此CVST 与动脉性脑梗死完全不同,患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正是由于病因病期不同、血栓的范围和部位各异加之脑内继发病变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MRI 能较好地反映CVST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1)在MRI上血栓的直接征象为急性期(1-5d)T1等信号、T2低或等信号;亚急性期(5-15d)为T1/T2高信号;慢性期(﹥15d)血栓信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可有闭塞血管不同程度的再通后的流空现象[4].Tsai等[5]评价了静脉窦血栓的MRI表现以及与静脉窦压力的关系,将静脉窦血栓的MRI表现分为5期:1期,无脑实质改变;2期,脑组织肿胀,脑沟消失,可见占位效应,但脑实质内无异常信号,该期患者静脉窦压力中度升高(20~25mmHg);3期,脑实质信号增高,表现为轻至中度水肿,静脉窦压力明显升高(32~38mmHg);4期,脑实质表现重度水肿,静脉窦压力显著升高(42~51mmHg);5期,可见大面积水肿和(或)出血,此期未测静脉窦压力.(2)静脉血栓的水肿表现符合血管源性水肿,推测与间质水肿、脑脊液形成增加和重吸收减少有关[6].传统的MRI不能鉴别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而DWI能可靠的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7].急性早期的静脉性脑梗死(血管源性水肿)DWI大多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或稍高信号, ADC 呈稍高信号;急性早期的动脉性脑梗死(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而急性早期栓塞的静脉窦DWI呈明显高信号,ADC 降低,随访DWI信号和ADC值的改变能够为疗效与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MRI也存在一些不足:急性期SE序列血栓与血流信号相似,易漏诊;慢性期血栓可部分再通,静脉窦流空信号部分恢复,给诊断造成困难.MRI显示直窦、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血栓不敏感,对诊断有一定局限.MRV 可弥补上述不足,它能无创、方便、立体直观显示脑静脉的结构.MRV利用流动血液与周围静止组织在纵向磁化的差异下进行成像,显示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直观、形象的显示静脉窦的充盈情况,受累的脑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和充盈缺损.正常的脑静脉和静脉窦在MRV 表现为高信号,如果静脉窦腔被完全阻塞,MRV 显示为没有血流信号;不完全阻塞、少量血流穿行于血栓之间,表现为不均匀、不连续的较低血流信号,静脉窦不规则显影浅淡或不显影,局部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信号中断,并可见侧支循环形成.SWI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组织磁化率成像,采用完全流动补偿、三维梯度回波,较常规序列对血液代谢产物及静脉的显示的磁敏感性更高[8],其对急性出血敏感,并建议用在超急性脑中风检查而免除CT 检查.正常静脉窦呈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SWI高信号.CVST 的直接征象是T1WI、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等高或混杂信号,提示可能存在血流改变和血栓形成,但是急性期CVST,T1WI、T2WI敏感性很低, 不易和正常流空信号分辨,而SWI呈低信号,可以鉴别.CVST,在形成血栓的静脉窦引流区均可看到扩张的远端引流静脉数量增多,管径增粗,信号减低, 而常规T 1WI、T2WI不能显示.由此可见,SWI对CVST 继发的小静脉变化有明显优势.SWI 能发现CVST激发的更多微出血灶.MRI(DWI)、MRV 及SWI的联合应用,以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无创、简便易操作性已逐渐取代DSA,以作为静脉窦血栓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优化的首选方法.参考文献[1]高培毅.进一步提高脑静脉血管闭塞诊断水平.中华放射杂志,1997,[ 31:7992]罗峰,高培毅.脑静脉窦闭塞的MR 表现与颅内压力关系初探.中华放射杂志,1997,31:800 [3]李冬梅,邱爱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335 [4]IsenseeCH,ReulJ,ThronA.Magneticresonanceimageingofthrombosed[ duraisinusea.Stroke,1994,25:295]GomoriJM,Grossman RI,Yu-IpC,etal.NMRrelaxationtimesofblood:dependenceonfieldstrength,oxidationstate,and cellintegrity.J[ ComputAssisTomogr1987;11;684-6906] GabrieliJD,BrewerJB,DesmondJE,etal.Separateneuralbasesoftwofundamentalmemor y processesinthe human medialtemporallobe.[ Science1997;276:264-2667]杨正汉,冯逢,王霄英,等.主编.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75 [8]陈德强,贺丹,冯平勇,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9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