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液泡的致病性作用
念珠菌病当心夫妻间相互传染

念珠菌病当心夫妻间相互传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疾病,可以影响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皮肤、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等。
虽然念珠菌在正常情况下属于人体共生菌群中的一种,但过度生长会引发感染。
由于病原体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染,因此念珠菌病在夫妻间相互传染的情况也非常普遍。
本文将介绍念珠菌病及其在夫妻间相互传染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念珠菌病的症状念珠菌病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念珠菌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皮肤类念珠菌病:皮肤类念珠菌病症状主要是皮肤发红、发痒,在淋浴或者出汗之后会更加明显,有时还会出现皮屑和小疹子。
2.口腔类念珠菌病:口腔类念珠菌病症状主要是鼓胀的白色凸起或溃疡,也会伴随牙龈和喉咙的不适。
3.生殖器官类念珠菌病:生殖器官类念珠菌病症状主要是阴部发痒、灼热、异味以及分泌物增多。
夫妻间相互传染的原因念珠菌病通常会通过接触病菌或者被病菌暴露在潮湿或者温暖的环境中而传播。
以下是夫妻间相互传染的一些可能原因:1.性接触:非性病菌,但在不安全的性行为中,念珠菌可以通过性接触而传播。
2.共用物品:如果夫妻共用浴巾、内衣、床上用品或者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就有可能交叉传染。
3.体液交换:口腔类念珠菌病的病菌存在唾液中,如果在亲吻的时候交换唾液,就有可能传染念珠菌。
4.其他原因:运动服、沐浴用品、浴室、游泳池和健身房等的环境通常很潮湿,温度适宜,很容易滋生和传染念珠菌。
念珠菌病的预防方法预防念珠菌病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正确的清洁和个人卫生习惯,以下是一些预防方法:1.保持清洁和干燥:保持身体干燥,特别是在腋下、脚趾和脚底,这些部位是念珠菌滋生的热点区域,应经常清洗,保持干燥。
2.避免共用物品: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要个人的毛巾、牙刷、床上用品等个人卫生用品。
3.使用有助于预防念珠菌繁殖的物品:如使用含有抑菌成分的香皂,抗真菌的膏药等物品。
4.注意性健康:在性交中使用安全套。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饮食和加强锻炼等都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全身性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的症状,全身性念珠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全身性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的症状,全身性念珠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全身性念珠菌病是由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其表现为真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肝,脾,肾,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20世纪80年代,医院念珠菌病的发生率至少上升5倍,使之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感染之一。
可能与≥40%的非原发念珠菌病的额外死亡率和延长病患的住院时间相关。
疾病病因一、病因感染途径:念珠菌病是由内源性病原引起,一般不从周围环境获得. 正常人的口腔、肠道和阴道黏膜上都存在念珠菌但不发病,当某些身体原因引起阴道中的PH值下降,酸度增加时,念珠菌便会大量繁。
由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占所有主要全身性真菌病的80%.如今,念珠菌已成为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第4位病原体,并且是免疫受损病人的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感染通常与多发性损伤或外科手术,多疗程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或静脉补充高营养有关.注射的静脉通道和胃肠道是念珠菌通常的侵入门户.心内膜炎的发生可能与滥用静脉注射药,心瓣膜更换和血管内损伤有关.真菌血症可导致脑膜炎和皮肤,皮下组织,骨,关节,肝,脾,肾,眼及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此外,髓过氧化酶缺乏、转铁蛋白降低和血清铁升高,锌离子缺乏、高血糖、维生素A缺乏和皮肤损伤等都能诱发念珠菌病。
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放疗及化疗的应用;导管、输液(特别是肠外高营养疗法)、手术(特别是胃肠道和人工瓣膜手术)、烧伤等都能降低机体防御功能,或为病菌入侵创造条件而增加感染机会。
易感人群:免疫抑制病人,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最为常见。
艾滋病病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T细胞介导免疫防御机制受损病人,偶尔也可发生于其他患者。
免疫正常的妇女,阴道念珠菌病常累及妇女。
使用抗生素后.接受抗癌化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病菌感染能力:白念珠菌孢壁主要由糖原、甘露聚糖等组成,后者能加强白念珠菌的粘附能力,引起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文章目录*一、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概述*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危害*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防治方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概述1、定义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2、症状部位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3、症状科室内科4、常见病因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原因及发病机制由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方法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
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2、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诊断鉴别方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症状有外阴瘙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等,需要和滴虫阴道炎相互鉴别。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危害如果患了念珠菌性阴道炎,阴道的酸碱度的改变会使精子的活动力受到抑制,且炎性细胞可吞噬精子,并使精子活动力减弱,白色念珠菌有凝集精子的作用,以及炎症发生时的性交痛和性欲减退等,均可影响怀孕。
此种不孕经积极治疗后可很快恢复正常。
但念珠菌性阴道炎导致的不孕是暂时性的,疾病治愈后仍可受孕。
孕妇患病后,极少数人阴道中的念珠菌能经宫颈上行,穿透胎膜感染胎儿,引起早产。
另外,当胎儿经母亲阴道分娩时,也可能被念珠菌感染,多引起口腔念珠菌病,如通常所说的鹅口疮就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引起的。
有些婴儿还可能出现肛门周围念珠菌性皮炎。
由此可见,为了避免感染胎儿,孕妇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后应积极治疗。
若念珠菌性阴道炎长期不治疗的话,易造成炎症上行,引起宫颈炎和宫颈糜烂,如果病原体进入宫腔,则会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症、盆腔炎等,最后影响怀孕。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防治方法1、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预防方法要预防这个疾病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洗内裤并放于通风处晾;干盆具、毛巾自己专用;内裤与袜子不同盆清洗。
白色念球菌

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的危害:1、白色念珠菌病极易误诊。
易造成久治不愈的呼吸道病易造成久治不愈的水样腹泻2、易造成免疫抑制3、易造成产蛋下降105日龄后,蛋禽无任何临床症状,产蛋不明的原因无端下降,用尽常规方法不见效。
白色念珠菌病多发的原因: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内源性的条件致病真菌,当菌群失调或宿主的抵抗力较弱时,就会发生白色念珠菌病,而非因接触外界病原感染发病。
当免疫抑制成为根本问题时,雏禽和衰老禽与并发症常常是相关联的。
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破坏机体的微生物生态学,是导致白色念珠菌病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禽类特别易患口腔和嗉囊白色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的特点:1、本病属于家禽、其它动物、人消化系统的常在菌,也就是属于内源性病源菌,但它还是一个条件性真菌。
也就是说:真菌在家禽体内也是呈平衡状态而生存,正常时菌群的比例是:真菌占1,阳性菌占10-20,阴性菌占100-200.真菌的比例为1/111,当你用一次杀灭大肠杆菌的药物(以三代头孢菌素为例),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为75%,此时真菌的比例就变为1/36,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状态,真菌就充分活跃起来。
2、目前发病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且发病情况愈来愈严重;也有爆发的,其死亡可达20%-40%甚至更高。
本病的发病条件:一是不卫生的环境;二是机体抵抗力下降;三是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四是与患病禽所排出的分泌物污染饲料和饮水等有关。
3、临床症状该病的症状不很典型,受感染的雏禽表现生长不良、发育受阻、倦怠无神、羽毛松乱,常见到嗉囊胀气,从口腔中流出酸败的液体,病禽采食量降低,但饮水量却显著增加,饲料消化不良,并且排出翠绿色的干粪便或白色的像乳胶漆样的稀粪便有时拉略带绿色水样稀便,有的还表现有呼吸道症状,打呼噜或呼吸困难、喘气;产蛋禽可造成高达70%的蛋禽掉毛和发生浅表性皮炎;全身感染的家禽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神经紊乱。
当你发现以上症状,并且用一些对应药物治疗无效时,这就应该考虑是白色念珠菌的发生,干扰了你的治疗。
白念珠菌使用说明

将得到的菌株的新鲜培养物转接到适宜的固体培养基及液体培养基中(尽量
增大接种量:如用无菌吸管吸取≥50μl 新鲜培养物至固体培养基,边移动边缓
慢释放),适宜温度下培养,用以菌株的保藏、传代及制备工作菌株。
注 意 事 项 :
1、菌种活化前,将冷冻管保存在低温、清洁、干燥的环境中,长时间室温下放
状态;培养过程中亦要保持厌氧状态;
6、某些菌种,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等需要 5-‐10%CO2 促
进生长; 7、如发现冷冻管盖松动、复溶液浑浊等异常情况,应停止使用对应产品。 8、部分菌种有致病性、扩散性,请专业人员在专业环境下有保护性操作。 保 藏 条 件 : -‐20℃保存(复溶液于 2-‐8℃保存) 保 藏 时 间 : 2-‐10 年,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
储存温度:-‐80℃
操 作 说 明 :
1,本品包含一份甘油菌,使用本甘油菌时可以不用完全融解,在甘油菌表
面蘸取少量涂板或进行液体培养即可。也可以完全融解后使用,但随着冻融次数
白念珠菌
编号
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 NRR00550
白念珠菌
白 念 珠 菌 信 息 :
名称:白念珠菌
规格:300ul 甘油菌
管中。轻轻振荡,使冻干菌株溶解呈悬浮状。
菌株复壮:
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悬液,转移到复溶液滴瓶中。做好标识,在适宜温度下培
养。细菌在 30-‐35℃培养箱中培养 24-‐48h,真菌在 23-‐28℃培养箱中培养 24-‐72h
(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菌 株 传 代 :
置会导致菌种衰退;
2、冷冻管开封、冻干粉复溶、菌株恢复培养等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肺部念珠菌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肺部念珠菌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支气管肺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肺真菌病,由念球菌(主要是白念珠菌)感染引起。
该病多为继发性感染,发生在人体抵抗力下。
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支气管炎;②肺炎型;③过敏型。
前者症状轻微,类似慢性支气管炎症状,肺炎类似急性肺炎,多次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念珠菌;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
在治疗中,应注意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治疗原发疾病,并选择抗真菌药物。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70多种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念珠菌(C.albicans)、热带念珠菌(C.tropical)、假热带念珠菌(C.pseudotropicalis)、念珠菌近平滑(C.parapsilosis)、克柔念珠菌(C.kruseii)、星形念珠菌(C.stellatoidea)、光滑念珠菌(C.glabrata)、高里念珠菌(C.guilliermondii),它们都是有条件的致病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毒性最强,最常见。
念珠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迅速,是椭圆形芽生细胞,在特殊培养基上形成菌丝。
菌株的识别取决于生化试验。
念珠菌的致病性与菌体形态和附着力有关。
酵母型一般不致病,菌丝型致病。
念珠菌附着力强,致病性强。
有些念珠菌可以分泌毒素和水解酶,破坏组织。
念珠菌寄生在正常人的皮肤、口腔和胃肠道。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致病。
当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时,寄生在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念珠菌会侵入呼吸道,引起内源性感染。
饮食不洁和医院交叉感染会导致外源性感染。
留置导管和粘膜溃疡会破坏粘膜的完整性,也会使念珠菌侵入体内。
肺可以是原发性感染或血液传播性念珠菌的一部分。
1、支气管炎:症状轻微,咳嗽、咳嗽少量白色粘液痰或脓痰;检查口腔、咽部和支气管粘膜,覆盖分散的白膜。
双肺偶尔会闻到干罗音。
二、肺炎型:急性肺炎或伴有败血症、畏寒、发热、咳嗽、咳嗽白色粘液冻痰或脓痰、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
;一般全身状况差,肺部能闻到干湿的罗音。
全身念珠菌感染症状是什么【健康小知识】

全身念珠菌感染症状是什么
文章导读
全身性念珠菌感染是身体多个部位的一种感染,这是一种侵袭性的感染。
全身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也比较明显,每个部位的感染症状都是不一样的。
严重情况还可能累及
身体其他部位器官。
1.全身性念珠菌病是由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其表现为真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肝,脾,肾,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其他组织的灶性病变。
不同
部位的感染导致的症状不同,既可侵犯皮肤和粘膜,又能累及内脏。
2.白色念珠菌可以引起人类的多种疾病,但平时可以在阴道等很多身体部位寄生并相安
无事。
即使是一些具有性乱史的男女也未必发病,只是隐性感染源而已。
只有在身体环境
发生某些变化适宜念珠菌大量繁殖时,才会发生感染,如糖尿病、口服避孕药、药物、
妊娠和食物等都可以成为感染的原因。
3.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真菌(白色念珠菌为主)引起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器官的急性或
慢性感染.念头珠菌属在正常情况下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体口腔、胃肠道、阴道粘膜及
皮肤上在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如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患糖尿病、肿瘤的病人很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
鹅白色念珠菌病要及时诊治

死亡率增加
严重感染的鹅可能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 损失。
疾病传播风险增加
白色念珠菌病可由鹅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 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02
感染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
鹅舍通风不良
鹅舍通风不畅,导致空气 中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增 加鹅感染白色念珠菌的风 险。
饲养密度过大
饲养密度过高,鹅群拥挤 ,容易造成病原菌的传播 和感染。
传播途径
01
02
03
空气传播
病鹅通过呼吸将病菌排出 ,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鹅 。
饮水传播
病鹅饮用的水可能被病菌 污染,健康鹅饮用后易感 染。
接触传播
健康鹅与病鹅接触后,可 能导致病菌传播。
危害和影响
生产性能下降
感染白色念珠菌病的鹅生长速度减慢,饲料 转化率降低。
药物治疗费用增加
感染白色念珠菌病的鹅需要药物治疗,增加 了治疗费用。
饮水卫生差
饮水设备不干净,水源污 染,都会导致病原菌的传 播和感染。
卫生条件差
鹅舍消毒不彻底
鹅舍及周边环境消毒不彻底,存在病原菌的残留,容易造成鹅的感染。
人员和工具传播
工作人员或工具携带病原菌进入鹅舍,容易造成鹅的感染。
饲料营养不足
饲料营养成分不均衡
饲料中缺乏某些必需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导致鹅的免疫力和抵抗 力下降,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
培养基培养
将采集的病变组织接种到念珠菌培养基上,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菌菌落生长。
鉴别诊断
与其他霉菌病的鉴别
念珠菌病常与曲霉菌病、毛霉菌病等霉 菌病并发,需要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VS
与其他传染病鉴别
念珠菌病有时易与鹅的传染病混淆,如鹅 瘟、禽霍乱等,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制定 正确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㊃综述㊃白念珠菌液泡的致病性作用韩晓雨1张景翔2阎澜2(1.海军军医大学学员二大队学员五队,上海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军特药研究中心,上海200433)ʌ摘要ɔ白念珠菌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在正常人体不致病㊂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白念珠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侵袭力增加,引起皮肤㊁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念珠菌病㊂随着真菌对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㊂目前以白念珠菌液泡作为抗真菌药物靶点的研究正深入开展㊂该文就白念珠菌液泡功能在白念珠菌致病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㊂ʌ关键词ɔ白念珠菌;液泡;毒性;V-A T P a s eʌ中图分类号ɔ R379.4ʌ文献标识码ɔ B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19)14-0053-05近年来随着大量抗生素㊁糖皮质激素㊁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真菌感染日渐增多,尤其是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1]㊂而在所有的真菌感染中,又以白念珠菌最多见㊂脓毒性念珠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超过30%[2]㊂真菌感染是重症监护人群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㊂侵袭性念珠菌病(i n v a s i v e c a n d i d i a-s i s,I C)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o r g a n t r a n s p o r t e r, O T R)死亡的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物种是白念珠菌(46.3%)[3]㊂随着真菌对经典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日渐增加,寻找新的抗真菌药物靶点刻不容缓㊂白念珠菌液泡对菌丝生长和致病力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真菌液泡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助于寻找抗真菌化合物新靶点及筛选新的化合物㊂液泡是真菌细胞中类似哺乳动物细胞中溶酶体的一种细胞器,为一种较大的酸化细胞器,具有降解大分子㊁储存营养物质㊁耐受外界压力,维持钙和金属离子的稳态[4],内吞和分泌途径中的膜运输等功能[5]㊂真菌液泡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细胞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7Z R1437700)作者简介:韩晓雨,女(蒙古族),本科在读.E-m a i l:1475383232@ q q.c o m通信作者:阎澜,E-m a i l:y l a n20001228@s i n a.c o m 器,白念珠菌由无毒力的酵母相转变为有毒力的菌丝相时也要经历液泡的动态变化㊂液泡主要通过促进菌丝生长及提高白念珠菌对应激的反应能力两方面来帮助白念珠菌发挥其毒力[6-7]㊂在液泡生物发生中具有严重缺陷的突变菌株是无侵袭力的㊂通过抑制液泡膜质子转运A T P酶(V a c u-o l a r-t y p e H+-A T P a s e,V-A T P a s e)功能和通过V-A T P酶抑制剂酸化酵母液泡,也可以降低白念珠菌的毒力㊂白念珠菌的菌丝在宿主的定植和侵袭期间起着重要作用,而菌丝的生长又受到液泡的调节,因此通过抑制液泡的功能来降低白念珠菌的侵袭力是理想的抗真菌策略㊂现对白念珠菌液泡重要功能蛋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㊂1V-A T P a s e液泡功能取决于液泡V-A T P a s e维持酸性p H值[8]㊂V-A T P a s e存在于液泡膜,由V0㊁V1亚基组成,通过将H+从细胞质主动转运入液泡内从而维持液泡内酸化,对蛋白质加工和降解,内吞运输,p H驱动的胞吐作用,代谢物㊁离子和毒性药物的运输和隔离等发挥重要作用[9],也是白念珠菌维持侵袭力所必需的蛋白之一㊂V-A T-P a s e活性受损会削弱白念珠菌侵袭感染过程中许多因素:如毒力因子(利于菌丝侵入的酶)的分泌,菌丝向宿主细胞的侵入,生物被膜形成,抵抗㊃3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年2月第14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19,V o l14,N o.1宿主固有免疫力和产生对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㊂V MA基因缺失菌缺乏V-A T P a s e活性,不能正常酸化内膜腔,在分泌,内体和液泡途径中均表现出缺陷,在小鼠体内无毒力[2]㊂其结构由跨膜的V0和细胞质内的V1两个亚单位组成,前者为H+提供通道,后者能分解A T P,为逆浓度梯度转运H+提供能量㊂V0和V1只有在聚合时,V-A T P a s e全酶才有功能㊂V o a亚基是唯一由两种同种型V P H1和S T V1编码的真菌V-A T P a s e亚基,分别定位于高尔基体和分泌途径,或定位于液泡膜㊂V-A T P a s e利用A T P水解将质子从细胞质驱动到液泡腔,酸化液泡并调节酵母细胞中的几种关键细胞反应系统㊂在t e t R V MA3菌株中抑制V MA3可阻止V-A T P a s e在液泡膜上组装,使A T P酶特异性活性和质子转运减少90%以上,并使康纳霉素(c o n-c a n a m y c i n)敏感性降低[10]㊂由V-A T P a s e产生的p H梯度是分泌途径中许多毒力相关蛋白质(例如天冬氨酰蛋白酶,脂肪酶,黏附和侵袭素)分泌所必需的,这有助于白念珠菌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和定植[11]㊂此外,自噬过程需要酸性细胞腔环境来刺激负责各种降解的酶,故也需要V-A T P a s e㊂除了细胞内p H,环境p H对白念珠菌形态转变也有很大影响[12]㊂到2009年,已经描述了8种类型的V-A T P a s e抑制剂[13]㊂抗V-A T P a s e药物临床使用可以避免使用唑类物质产生多重耐药性的问题㊂2液泡酸化液泡酸化不仅对白念珠菌形成菌丝和建立感染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而且对于从蛋白质分选和降解到整体离子稳态的各种其他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9]㊂微生物致病过程的关键是对p H的反应㊂在致病性酵母如白念珠菌中,p H与真菌细胞增殖,芽殖和菌丝形态之间的二态转换以及毒力有关[14]㊂酿酒酵母中V-A T P a s e功能的丧失导致1组生长缺陷,统称为v m a表型㊂v m a表型的特征是不能在碱性(p H7.5至8.5)㊁含有高浓度钙㊁或含有不可发酵的碳源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酸性介质上生长(p H4.0到5.0)类似于野生型㊂因此,V-A T P a s e功能的阻遏会干扰各种关键细胞过程和可能对真菌毒力很重要的应激反应㊂V MA3编码V0C亚基,白念珠菌V MA3是液泡酸化㊁V-A T P酶组装和功能,以及菌丝形成所必需的[10,15],并有助于蛋白酶㊁脂肪酶分泌和丝状化㊂V MA3的缺失抑制了丝状化并导致异常的液泡形态㊂V MA3的丢失比V0a 同种型V P H1的丧失更严重的抑制丝状化[10]㊂J o h n s o n等[16]证实了S t v1p和V p h1p在白念珠菌中具有重叠功能及V-A T P a s e的重要性㊂V P H1是白念珠菌中毒力所必需的,V p h1的破坏可导致天冬氨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降低,以及丝状缺陷,S t v1p与黏附相关蛋白的分泌有关㊂V MA7缺失菌株的p H耐受性丧失,钙稳态㊁细胞壁应力和呼吸缺陷[17]㊂胺碘酮通过碱化液泡发挥其抗真菌作用,并且在相同浓度下,也抑制白念珠菌中菌丝的形成[18]㊂V MA5负责编码V1C基,V MA5的破坏导致生长抑制,液泡功能障碍,钙稳态紊乱和钙相关的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㊂其缺失导致自噬完成和菌丝发育的缺陷,并导致减弱的白念珠菌毒力[19]㊂V MA2负责编码V1B亚基,V MA2表达的抑制导致氧化反应,温度反应和应激反应的耐受性差[8,20],导致不能在碱性p H下生长,并且改变对钙,低温,抗真菌药物和对不可发酵碳源的生长的抗性㊂此外,V-A T P酶不能在液泡膜上完全组装,并且质子转运和A T P酶特异性活性受损㊂除异常液泡形态和生物发生外,V MA2抑制导致液泡碱化,毒力相关性状,包括降解酶的细丝和分泌过程被显着抑制[20]㊂哺乳动物中不存在V0c'亚基的同源蛋白㊂因此,这种真菌特异性亚基具有很大的潜力,使其成为抗真菌药物发现的理想靶标[10]㊂V m a7p与P I3激酶V p s34p物理相互作用, P I3激酶V p s34p是液泡蛋白转运的关键酶[21]㊂研究表明v m a7缺失菌和v p s34缺失菌在空泡酸化和金属离子的解毒作用方面具有相同的缺陷,提示液泡蛋白转运功能与液泡质子转运和液泡酸化有关[17]㊂3液泡相关基因和蛋白3.1 T f p1T f p1Δ/Δ突变菌在菌丝诱导培养基中显示出明显受损的丝状发育,并且在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小鼠模型中是无致病力的㊂V1亚基T f p1对于液泡功能和白念珠菌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并且为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有希望的候选物[22]㊂㊃4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年2月第14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19,V o l14,N o.13.2 M l t1M l t1是白念珠菌中的第1个被鉴定的液泡A B C转运蛋白(A T P-b i n d i n g c a s s e t t e p r o t e i n),位于液泡膜中,可以在体外将N B D-P C转运到液泡腔中,其破坏导致脂质均匀性改变[23]㊂M l t1缺失不仅导致液泡腔中N B D P C积累的完全丧失,还可导致内吞作用和毒力缺陷㊂M l t1的缺失也对各种毒力相关性状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菌丝形成,分泌蛋白酶活性/分泌和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㊂A B C转运蛋白参与内吞作用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功能㊂白念珠菌的菌丝发育与内吞作用有关,而且菌丝发育和毒力之间存在完全相关性㊂M l t1p将P C转运到液泡腔中,它影响脂质稳态,从而导致内吞作用延迟,菌丝和生物膜缺陷,药物易感性,蛋白酶活性/分泌,氧化应激的激活,上述同时作用以达到最大减毒效果[24]㊂3.3 V P S家族白念珠菌通过R i m/P a l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及E S C R T/液泡蛋白质分选组分对碱性p H环境作出应答,其中V p s28和V p s32相互作用㊂V P S28和V P S32的缺失[25],使菌株对碱性p H敏感性升高,并降低了白念珠菌的毒力[26]㊂此外,有一致的证据表明,破坏p H的抗真菌药物也会阻止菌丝形成㊂V p s11p定位于液泡膜,白念珠菌v p s11Δ/Δ菌株在液泡的生物发生和功能方面存在缺陷,如对压力的敏感性升高,蛋白水解活性降低和严重的菌丝形成缺陷,并且缺乏可识别的液泡结构[27]㊂V p s34p与液泡H+-A T P a s e V m a7p 的亚基物理相互作用,V p s34p蛋白是液泡酸化和碱性p H下生长所必需的㊂白念珠菌的v p s34缺失菌的自噬作用有缺陷[28]㊂4离子稳态离子稳态对于细胞基因表达,形态转变,宿主入侵,应激反应,耐药性,离子信号的转导均至关重要,故对于真菌存活至关重要㊂离子稳态的失调迅速介导细胞死亡,形成了越来越多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的机制基础㊂在白念珠菌中,离子可参与膜电位维持,细胞体积调节,多种酶的辅因子形成,增殖和凋亡[29]㊂此外,研究发现离子稳态与氧化应激反应,形态发生,细胞壁完整性和侵袭性生长密切相关㊂C c c1是位于液泡中的铁转运蛋白,当培养基含有足够量的铁时,它参与铁从胞质溶胶到液泡的隔离[30]㊂还原铁吸收系统在白念珠菌中与黏附,菌丝形成,抗真菌药物抗性,细胞壁完整性和线粒体功能相协调[31-32]㊂破坏离子稳态的化合物可以发挥抗真菌作用甚至逆转白念珠菌的耐药性㊂基于离子稳态的新机制可能为寻找真菌特异性靶标提供线索㊂5V a c u o l e D i s r u p t i n g化学试剂(V D A)由于液泡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对维持白念珠菌侵袭和致病力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作为药物候选靶点㊂液泡完整性的严重破坏使白念珠菌不能定殖或侵入哺乳动物组织㊂破坏特定的液泡膜运输步骤也可以使白念珠菌对最广泛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唑类敏感[33]㊂约50%的V D A化合物具有真菌选择性,不改变哺乳动物溶酶体的形态与结构㊂通过筛选发现9种唑类抗真菌药,1种他汀类药物和3种N S A I D s可以作为V D A显著改变液泡数量,大小和/或形状,这些V D A都抑制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34-35]㊂9种唑类抗真菌药物,可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㊂麦角甾醇是一种调节膜双层流动性的脂质,且是同型空泡体腔融合所必需的㊂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突变体具有异常的液泡形态[36]㊂他汀类药物氟伐他汀通过抑制HMG C o A还原酶阻断甾醇生物合成,在筛选中也被鉴定为V D A,进一步支持真菌甾醇含量在维持液泡完整性中的重要性㊂类似的,对唑类靶酶E r g11p的抑制也导致大量液泡破坏㊂之前曾有报道,在抑制白念珠菌生长之前,氟康唑治疗的早期结果是发生严重的液泡破碎㊂很可能影响细胞脂肪酸,磷脂或鞘脂化合物的其他种类的小分子也会对液泡的形态和功能产生显着影响[37]㊂扰乱液泡功能的化学试剂在多个水平损害真菌致病机理,破坏宿主体内真菌活力㊂但并非所有观察到的液泡异常都与真菌生长受损一致㊂V D A不会导致液泡运输缺陷,但会影响白念珠菌菌丝生长㊂N S A I D s㊁托芬那酸和甲芬那酸导致酵母形式的液泡破碎,完全消除菌丝发育[33]㊂S o l a s o d i n e-3-o-d-葡聚糖苷通过破坏细胞内液泡杀灭白念珠菌㊂S G(S o l a s o d i n e-3-o-d-G l u-c o h e x a o s e)使白念珠菌的细胞内液泡碱化,并引起液泡膜的超透性增加,导致细胞死亡㊂这些结果支持S G在抗真菌感染方面的潜在应用,并揭示了1种新的杀真菌机制[38]㊂㊃5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年2月第14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19,V o l14,N o.1丙戊酸(V P A)改变了液泡的完整性,有助于发挥抗真菌活性㊂V P A也会导致肌醇耗尽,从而干扰液泡A T P酶功能[39-40]㊂白念珠菌对V P A的敏感性是p H依赖性的㊂与液泡运输和组成相关的基因缺失菌对V P A敏感,比如参与液泡蛋白分选的缺失菌(v p s15㊁v p s34㊁v p s64和y p t72),与逆转录复合物相关的基因缺失菌(p e p7和p e p8),以及液泡遗传和组成所需的基因缺失菌(c l a4㊁p e p12㊁v a m6㊁v p s41和p e p12)㊂全基因组筛选分别证明逆转录复合物和液泡A T P酶与V P A敏感性相关㊂V P A诱导的液泡表型不是内吞作用,而是肌动蛋白丝扰动或肌醇耗竭的结果㊂液泡的完整性和体内平衡取决于不同细胞过程的正常功能,包括肌动蛋白丝组织[41],内吞作用,以及磷脂酰肌醇磷酸盐信号传导[42]㊂D e r a n i e h等[40]表明V P A导致细胞耗尽肌醇,其破坏液泡磷酸肌醇,磷脂酰肌醇3,5二磷酸(P I-3,-5P2)稳态并因此损害液泡形态㊂这些结果支持液泡的直接改变是V P A抗真菌活性的细胞机制㊂同时,真菌液泡具有独特的蛋白质,例如V0A T P a s e亚基,没有明显的人类同源物,可以特异性地靶向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理学干预㊂6问题与展望由V MA11编码且缺乏哺乳动物同源物的真菌特异性V-A T P a s e亚基c 的存在进一步支持了V-A T P a s e作为药物靶标的潜力,未来的研究可集中在V MA11和相关的V-A T P a s e组分对白念珠菌细胞生物学和毒力的贡献[10]㊂通过破坏液泡功能来作为减弱白念珠菌毒力的靶标,是完全可行的且极具发展潜力㊂如可以①通过与液泡膜的物理作用,损害脂质双层的完整性;②直接抑制负责液泡内A I R色素生物累积的A B C转运蛋白;③改变脂质组成,从而改变液泡膜的物理化学性质;④破坏液泡的膜运输途径;⑤直接阻断液泡的生物发生㊂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p H毒性的具体贡献㊂参考文献[1]P a l u c h o w s k a P,T o k a r c z y k M,B o g u s z B,e t a l.M o l e c u l a r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a n d C a n d i d ag l a b r a t as t r a i n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p a t i e n t s i n P o l a n d[J].M e m I n s t O s w a l d o C r u z,2014,109(4):436-441. [2]P a t e n a u d e C,Z h a n g Y,C o r m a c k B,e t a l.E s s e n t i a l r o l e f o rv a c u o l a r a c i d i f i c a t i o n i n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v i r u l e n c e[J].J B i-o l C h e m,2013,288(36):26256-26264.[3]A n d e s D R,S a f d a r N,B a d d l e y J W,e t a l.T h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a n d o u t c o m e s o f i n v a s i v e C a n d i d a i n f e c t i o n s a m o n g o r g a nt r a n s p l a n t r e c i p i e n t s i n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r e s u l t s o f t h eT r a n s p l a n t-A s s o c i a t e d I n f e c t i o n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N e t w o r k(T R A N S N E T)[J].T r a n s p l I n f e c t D i s,2016,18(6):921-931.[4]F o r s t e r C,K a n e P M.C y t o s o l i c C a2+H o m e o s t a s i s I s a c o n-s t i t u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o f t h e V-A T P a s e i n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 c e r e v i-s i a e[J].J B i o l C h e m,2000,275(49):38245-53.[5]H u a n g C,C h a n g A.p H-d e p e n d e n t c a r g o s o r t i n g f r o m t h eG o l g i[J].J B i o l C h e m,2011,286(12):10058-10065.[6]P a l m e r G E.V a c u o l a r t r a f f i c k i n g a n d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p a t h-o g e n e s i s[J].C o mm u n I n t e g r B i o l,2011,4(2):240-242.[7]P a l m e r G E,K e l l y MN,S t u r t e v a n t J E.T h e C a n d i d a a l b i-c a n s v a c u o l e i s r e q u i r ed f o r 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ef f i c i e n t m a c-r o p h a g e k i l l i n g[J].E u k a r y o t C e l l,2005,4(10):1677-1686.[8]K a n e P M.T h e w h e r e,w h e n,a n d h o w o f o r g a n e l l e a c i d i f i c a-t i o n b y t h e y e a s t v a c u o l a r H+-A T P a s e[J].M i c r o b i o l M o lB i o l R e v,2006,70(1):177-191.[9]K a n e P M.T h e l o n g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r e a c h o f t h e y e a s t v a c u o l a rH+-A T P a s e[J].J B i o e n e r g B i o m e m b r,2007,39(5-6):415-421.[10] R a n e H S,B e r n a r d o S M,R a i n e s S M,e t a l.C a n d i d a a l b i-c a n s VMA3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V-A T P a s e a s s e m b l y a nd f u n c-t i o n a n d 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 s e c r e t i o n a n d f i l a m e n t a t i o n[J].E u-k a r y o t i c C e l l,2013,12(10):1369-1382.[11] Z h a n g Y,R a o R.T h e V-A T P a s e a s a t a r g e t f o r a n t i f u n g a ld r u g s[J].C u r r P r o te i n P e p t S c i,2012,13(2):134.[12] D a v i s D,E d w a r d s J J,M i t c h e l l A P,e t a l.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R I M101p H r e s p o n s e p a t h w a y i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h o s t-p a t h o g e ni n t e r a c t i o n s[J].I n f e c t I mm u n,2000,68(10):5953-5959.[13] H a y e k S R,L e e S A,P a r r a K J.A d v a n c e s i n t a r g e t i n g t h ev a c u o l a r p r o t o n-t r a n s l o c a t i n g A T P a s e(V-A T P a s e)f o r a n t i-f u ng a l th e r a p y[J].F r o n t P h a r m a c o l,2014,5:4.[14] Z h a n g Y Q,R a o R.B e y o n d e r g o s t e r o l:l i n k i n g p H t o a n t i-f u ng a l m e ch a ni s m s[J].V i r u l e n c e,2010,1(6):551-554.[15] O l s e n I.A t t e n u a t i o n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v i r u l e n c e w i t h f o-c u s o nd i s r u p t i o n o f i t s v a c u o lef u n c t i o n s[J].J O r a l M i c r o-b i o l,2014,6(1):23898.[16]J o h n s o n RM,A l l e n C,M e l m a n S D,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i n h i b i t o r s o f v a c u o l a r p r o t o n-t r a n s l o c a t i n g A T P a s e p u m p s i ny e a s t b y h i g h-t h r o u g h p u t s c r e e n i n g f l o w c y t o m e t r y[J].A-n a l B i o c h e m,2010,398(2):203-211.[17] L i Y,S u n L,L u C,e t a l.P r o m i s i n g a n t i f u n g a l t a r g e t s a-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a s e d o n i o n h o m e o s t a s i s[J].F r o n t C e l l I n f e c t M i c r o b i o l,2018,8:286.[18] G a m a r r a S,R o c h a E M F,Z h a n g Y Q,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o ft h e s y n e r g i s t i c e f f e c t o f a m i o d a r o n e a n d f l u c o n a z o l e i n C a n-d i d a a l b i c a n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0,54(5):1753-1761.㊃6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年2月第14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19,V o l14,N o.1[19] Z h a n g K,J i a C,Y u Q,e t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VMA5t ov a c u o l a r f u n c t i o n,s t r e s s r e s p o n s e,i o n h o m e o s t a s i s a n d a u-t o p h a g y i n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F u t u r e M i c r o b i o l,2017, 12(13):1147-1166.[20] R a n e H S,B e r n a r d o S M,H a y e k S R,e t a l.T h e c o n t r i b u-t i o n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v a c u o l a r A T P a s e s u b u n i t V1B,e n-c ode d b y VMA2,t o s t r e s s r e s p o n s e,a u t o p h a g y,a n d v i r u-l e n c e i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H[J].E u k a r y o t i cC e l l,2014,13(9):1207-1221.[21] F r a n k e K.T h e v e s i c l e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t e i n V a c1p i s r e q u i r e df o r v i r u l e n c e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M i c r o b i o l og y,2006,152(10):3111-3121.[22]J i a C,Y u Q,X u N,e t a l.R o l e o f T F P1i n v a c u o l a r a c i d i f i-c a t i o n,o x id a t i ve s t r e s s a n df i l a m e n t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F u n g a l G e n e t B i o l,2014,71:58-67.[23] T h e i s s S,K r e t s c h m a r M,N i c h t e r l e i n T,e t a l.F u n c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 o f a v a c u o l a r A B C t r a n s p o r t e r i n w i l d-t y p e C a n d i d aa lb ic a n s r e v e a l s i t s i n v o l v e m e n t i n v i r u l e n c e[J].M o l M i c r o-b i o l,2002,43(3):571-584.[24] K h a n d e l w a l N K,K a e mm e r P,F o r s t e r TM,e t a l.P l e i o t r o-p i c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v a c u o l a r A B C t r a n s p o r t e r M L T1o f C a n d i-d a a l b i c a n s o n ce l lf u n c t i o n a n d v i r u l e n c e[J].B i o c h e m J,2016,473(11):1537-1552.[25] B r e t t C L,K a l l a y L,H u a Z,e t a l.G e n o m e-w i d e 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s t h e v a c u o l a r p H-s t a t o f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 c e r e v i s i a e[J].P L o S O n e,2011,6(3):e17619.[26] C o r n e t M,B i d a r d F,S c h w a r z P,e t a l.D e l e t i o n s o f e n d o-c y t i c c o m p o n e n t s V P S28a nd V P S32a f fe c t g r o w t h a t a l k a-l i n e p H a n d v i r u l e n c e t h r o u g h b o t h R I M101-d e p e n d e n t a n dR I M101-i n d e p e n d e n t p a t h w a y s i n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I n-f e c t I mm u n,2005,73(12):7977-7987.[27] P a l m e r G E,C a s h m o r e A,S t u r t e v a n t J.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V P S11i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v a c u o l e b i o g e n e s i s a n d g e r m t u b e f o r-m a t i o n[J].E u k a r y o t C e l l,2003,2(3):411-421.[28] E c k R,N g u y e n M,Gün t h e r J,e t a l.T h e p h o s p h a t i d y l i n o s-i t o l3-k i n a s e V p s34p o f t h e h u m a n p a t h o g e n i c y e a s t C a n d i-d a a l b i c a n s i s a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p r o te i n t h a t i n t e r a c t s w i t ht h e p u t a t i v e v a c u o l a r H+-A T P a s e s u b u n i t V m a7p[J].I n t JM e d M i c r o b i o l,2005,295(1):57-66.[29] Y u n J,L e e D G.R o l e o f p o t a s s i u m c h a n n e l s i n c h l o r o g e n i ca c i d-i n d u c e d a p o p t o t i c v o l u m e d e c r e a s e a n d c e l l c y c l e a r r e s ti n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B i o c h i m B i o p h y s A c t a G e n S u b j,2017,1861(3):585-592.[30] L i L,C h e n O S,W a r d D M,e t a l.C C C1I s a t r a n s p o r t e rt h a t m e d i a t e s v a c u o l a r i r o n s t o r a g e i n y e a s t[J].J B i o lC h e m,2001,276(31):29515-29519.[31]J e e v e s R E,M a s o n R P,W o o d a c r e A,e t a l.F e r r i c r e d u c t a s eg e n e s i n v o l v e d i n h i g h-a f f i n i t y i r o n u p t a k e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l yr e g u l a t e d i n y e a s t a n d h y p h a e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Y e a s t,2011,28(9):629-644.[32] Y u Q,D o n g Y,X u N,e t a l.A n o v e l r o l e o f t h e f e r r i c r e-d u c t a se Cf l1i n c e l l w a l l i n t eg r i t y,m i t o ch o n d ri a l f u n c t i o n,a n d i n v a s i o n t o h o s t c e l l s i n C a n d i d a a lb ic a n s[J].F E M SY e a s t R e s,2014,14(7):1037.[33] T o u r n u H,C a r r o l l J,L a t i m e r B,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s m a l l m o l e c u l e s t h a t d i s r u p t v a c u o l a r f u n c t i o n i n t h e p a t h o-g e n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P L o S O n e,2017,12(2):e171145.[34] J o h n s t o n D A,E b e r l e K E,S t u r t e v a n t J E,e t a l.R o l e f o re n d o s o m a l a n d v a c u o l a r G T P a s e s i n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p a t h-o g e n e s i s[J].I n f e c t I mm u n,2009,77(6):2343-2355.[35] P a l m e r G E.E n d o s o m a l a n d A P-3-d e p e n d e n t v a c u o l a r t r a f-f i c k i ng r o u t e s m a k e a d d i t i v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C a n d i d a a l b i-c a n s h y p h a l g r o w t h a nd p a t h o ge n e s i s[J].E u k a r y o t C e l l,2010,9(11):1755-1765.[36] K a t o M,W i c k n e r W.E r g o s t e r o l i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t h e S e c18/A T P-d e p e n d e n t p r i m i n g s t e p o f h o m o t y p i c v a c u o l e f u s i o n[J].E M B O J,2001,20(15):4035-4040.[37] L u n a-T a p i a A,K e r n s M E,E b e r l e K E,e t a l.T r a f f i c k i n gt h r o u g h t h e l a t e e n d o s o m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m p a c t s C a n d i d a a l-b ic a n s t o l e r a n c e o f t h e a z o l e a n t i f u n g a l s[J].A n t i m i c r o b A-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5,59(4):2410-2420.[38] C h a n g W,L i Y,Z h a n g M,e t a l.S o l a s o d i n e-3-O-β-d-g l u c o-p y r a n o s i d e k i l l s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y d i s r u p t i n g t h e i n t r a c e l-l u l a r v a c u o l e[J].F o o d C h e m T o x i c o l,2017,106:139-146.[39]J u S,G r e e n b e r g M L.V a l p r o a t e d i s r u p t s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i n o s i-t o l r e s p o n s i v e g e n e s a n d a l t e r s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p h o s p h o l i p i d b i-o s y n t h e s i s[J].M o l M i c r o b i o l,2003,49(6):1595-1604.[40] D e r a n i e h RM,S h i Y,T a r s i o M,e t a l.P e r t u r b a t i o n o f t h ev a c u o l a r A T P a s e[J].J B i o l C h e m,2015,290(46):27460-27472.[41] E i t z e n G,W a n g L,T h o r n g r e n N,e t a l.R e m o d e l i n g o f o r-g a n e l l e-b o u n d a c t i n i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y e a s t v a c u o l e f u s i o n[J].JC e l l B i o l,2002,158(4):669-679.[42] M i c h e l l R H,H e a t h V L,L e mm o n MA,e t a l.P h o s p h a t i-d y l i n o s i t o l3,5-b i s p h o s p h a t e:me t a b o l i s m a n d c e l l u l a rf u n c-t i o n s[J].T r e n d s B i o c h e m S c i,2006,31(1):52-63.[收稿日期]2018-11-02[本文编辑]施慧㊃7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年2月第14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19,V o l14,N 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