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耐盐性的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品种耐盐性的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品种耐盐性的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为确保生产出绿色食品优质大米,特制定此技术规程。对水稻生产基地的规管理和技术指导,严格控制各种污染。 一、水稻栽培管理 (一)育秧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地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不带病菌、虫源、无破粒、无秕粒、优质高产新品种。 经两年实验示,选出绥粳4,龙洋16,180,旱香74,旱香52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生产性好、米质优良(一级米)、适口性好。 2、种子处理 晒种 3月25日——3月30日,室外晒种1—2天,增加种子活力。 盐水浸种,浸种4—5天后捞出控干进行催芽,有50%种子露白后方可播种。

3、营养床土配制 根据当地条件选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偏酸、无草籽的腐殖土或旱田土,风干过筛,最好加15-20%草碳土,按照每平方米苗床需要20kg原土,加入适量75%浓硫酸使PH值达到5-6.0,制成营养土。 4、秧床整理 选取无盐碱、土地肥沃、平坦的壤土为育秧地块, 田要泡透使土质松软。秧床设置宽1.5米、长15米,秧沟宽30厘米,将秧床精细整理,达到平整一致,无作物根茬、杂草。 5、播种 4月5日——4月12日,首先在浇透水的置床上铺有孔地膜或软盘,然后铺撒3cm厚的营养土,刮平,浇透水,盘育苗每盘播70克左右,合理密植,稀播育壮秧。 6、秧田管理 温度管理 出苗前密封保温,棚温控制在30℃左右,苗出齐后及时撤去地膜。2叶1心时,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低温大床苗,严防高温烧苗和徒长。降温主要靠通风大小来调节。 水分管理

6、整地 11月上旬,水稻机收后,秸秆全部还田深翻,亩秸秆还田量在600公斤以上。 按照绿色食品优质米要求,四月下旬在耙地时施用em 菌发酵好的农家肥2吨/亩,施底肥磷酸二胺5公斤/亩,农家肥要施均匀,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进土壤理化性状。 一次性深施,这样不仅节省施肥次数,而且有利于提高有效分蘖率和有效穗数及穗大粒饱,减少垩白率,提高稻米品质。 4月25日——5月1日泡田。 耙地 春季耙地以旱耙为主,泡田后水耙找平为辅,水耙地以寸水不露泥为准。 (二)插秧 5月9日——5月28日,当气温稳定在13℃时,就可开始插秧,插前3—5天整好地耙细耙平,寸水不露泥,沉淀适宜时,就可以插秧,插秧时要保证插秧质量,浅插,插秧

遗传图谱分析和概率计算

个性化教案 授课时间:备课时间:2016/1/5 年级:高三课时:2 课题:遗传图谱分析及概率计算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郑远怀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掌握判别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方法掌握遗传病概率计算的方法 掌握基因频率与遗传病的关系 教学重点重点1、判别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方法 2、遗传病概率计算的方法 难点:1、基因频率与遗传病的关系 教学过程遗传图谱分析及概率计算 知识点:一、了解遗传方式:据其特点,可将遗传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遗传特点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软骨发育不全症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人类中的毛耳 知识点二:判别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方法 要快速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学生首先要有意识地熟记常见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指”“并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 为伴X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2)其次要熟记有关口诀, 1、“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即如果患病率高,代代连续,且只要有一组符合双亲都是患者,子代中有正常个体,则必为显 性遗传。即“有中生无为显性”。下图是显性遗传标志图。 如果患病率低,隔代遗传,且只要有一组符合双亲都不患病,子代中有患病个体,则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下图是隐性遗传标志图。

盐胁迫下水稻种子发芽特性及耐盐性评价

盐胁迫下水稻种子发芽特性及耐盐性评价 摘要在0g/L、6g/L、9g/L、12g/L、15g/L等5个NaCl单盐浓度下,对北方滨海稻区11个推广水稻品种进行了发芽率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发芽率、芽长、根长、根数均随盐浓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垦稻95-4芽期耐盐能力最高,为强耐盐品种,辽农21芽期耐盐能力最低。 关键词盐;水稻;发芽;耐盐性 盐碱土壤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盐碱土地面积约0.37亿公顷,面积相当于现有耕地的1/4。水稻属于不耐盐的甜土作物,而北方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含盐量高,近几年由于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极大地限制了水稻生产。培育耐盐品种,加快该区水稻发展,是当前盐碱地种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从现有的优良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耐盐强的品种,为耐盐育种提供亲本材料或直接应用于生产,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是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手段。该试验用不同浓度的NaCl单盐溶液处理不同粳稻品种,对供试品种的发芽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耐盐种质筛选及水稻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目前供试品种为北方盐碱稻区推广的11个水稻品种,分别为津原45、津原47(天津市原种场),辽农21、辽粳28(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盐丰47-8、辽盐98、盐粳68(辽宁省盐碱地所),冀粳14、垦育16、垦优2000、垦稻95-4(河北省农科院滨海所)。 1.2试验方法 采用NaCl单盐溶液进行种子处理,NaCl浓度分别为0g/L(CK)、6g/L、9g/L、12g/L、15g/L 5个处理。将种子置于50℃恒温箱中高温处理48h,随机挑选饱满种子50粒,均匀置于铺有2层滤纸的直径9cm培养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10mL,2次重复,放入30℃恒温箱中发芽,至第10天记录种子发芽数。

作物耐盐性研究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l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的盐害,称为盐害或盐胁迫,包括渗 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前者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过多,土壤渗透势增 高而水势降低,造成作物的吸水困难,即生理干旱;后者由于离子的拮抗作 用,吸收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正常的代谢作用。 作物对盐害的耐性称为耐盐性,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 把氯化钠与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实际上难以绝对划分,把盐分过多 的土壤称为盐碱土,简称盐土,相应的对耐盐碱性称为耐盐性[1]。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 清除等[2]。⑥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含盐量往往可达%~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 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 2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 发试验等。按照耐盐试验的地点分为水培、盐池、重盐碱大田。耐盐实验的 对象又可分为群体、个体和单株和细胞。品种耐盐指标:耐盐系数、耐盐力(生物耐盐力、农业耐盐力)[4]。 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目 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土壤基质含盐量达0.4%作为棉花耐盐鉴定的通用浓 度[5]。叶武威等[6]采用盐池鉴定法,统计各材料在施盐10d后(3叶期)的相对成活苗率(以生长点活为标准)来判断棉花的耐盐性,将棉花的耐盐性分为4级,即不耐(0-49.9%)、耐(50.0%一74.9%)、抗(75.0%一89.9%)、高抗(>90%)。 3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泌盐是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滨藜、柽柳.盐腺的泌盐机理,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此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的表皮细胞在发育过程 中分化成盐腺,通过盐腺把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 稀盐:形态学上的适应:茎或叶的肉质化.碱蓬(黄须菜)茎或叶的薄壁细胞组织大量增生,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既可以 克服植物在盐渍条件下由于吸水困难造成的水分不足,又可将吸收到体内的 盐分稀释,保持低水平。 拒盐植物的抗盐机理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 一、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遇到阶段性低温,又遇绵绵细雨。花粉吸水容易破裂,空壳增加,9月上旬若出现早霜,使水稻不能正常灌浆、乳熟。风速过大时,造成水稻器官直接损害而增加了空秕粒,直接影响了水稻的结实率,造成减产。 1.选择优良抗逆性强的品种,培育壮秧,增施硅肥,增加叶片韧度,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叶片下垂,减轻遮敝,创造良好的受光环境。提高抗逆性。 2.在水稻抽穗期,注意天气变化。当气温低于17℃时,要加深水层15~17厘米,以水保温,气温回升后恢复原水层,以利水稻正常成熟。 3.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从促花肥开始,每一个叶龄同期施一次,可以增强稻株吸收钾肥的能力,减少副作用,穗大增粒重。提高水稻产量。 三、适期收获 收获时期的早晚,将直接影响稻米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收获过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秕粒、青粒多,出米率低,米质差;收获过晚。籽粒养分倒流,产量降低,易受早霜危害,茎秆倒伏,稻壳厚,米质发暗无光泽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不能适时收获对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穗轴上下干黄,穗上部三分之二的枝梗变黄.穗下部的谷粒定型变硬时是最佳的收获期。 防治稻曲病,一般应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施药。据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多年前的试验研究,用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用药效果最好,到破口期再施药,几乎没有防治效果。从近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用药情况看,适用于防治稻曲病的苯

甲·丙环唑、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铜高尚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等铜制剂以及咪鲜胺等药剂,在水稻抽穗期使用,对稻曲病也有一定的防效。水稻破口前1周没有用药防治稻曲病的田块,可以考虑在抽穗期因地制宜地选用上述药剂防治稻曲病。 避开高温对水稻结实的影响,要适期播种,避开炎热高温。将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有效地避开7月下旬~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高温伏旱天气。合理筛选应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调整水稻后期追肥,提高施肥中磷钾比例。当水稻处于抽穗扬花等高温敏感时期,如35℃以上高温天气有可能形成热害时,可以在田间灌深水,根外喷施3%的过磷酸钙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加稻株对高温的抗性,减轻高温伤害。如已遇高温,则加强受灾田块的后期管理,首先坚持浅水湿润灌溉。防止夹秋旱使灾害进一步加剧,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以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其次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另外,还可蓄养再生稻。根据不同的受灾程度,因地制宜蓄养再生稻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看了“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的人还看了:

遗传图谱

学情分析 基础,对于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课题遗传图谱分析 学习目标与考点分析学习目标:1、对基因的分离定率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熟练的牢记把握考点分析:1、遗传图谱的分析与把握 学习重点重点: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练习巩固 学习内容与过程 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看书)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看书)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看书) 例: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水稻种植技术1

目录 第一章水稻生长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2) 水稻生产发育期对环境的要求 (2) 影响水稻根系生长的因素 (3) 第二章水稻种子处理及苗期管理 (4) 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4) 水稻苗期管理技术建议 (5) 水稻苗床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6) 怎样加强水稻苗期分蘖率 (6) 第三章水稻移栽、插秧管理 (7) 水稻插秧技术要求 (7) 水稻移栽标准 (9) 加强秧田中后期管理 (9) 水稻插秧后管理技术要点 (10) 第四章水稻施肥技术 (10) 水稻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 (11) 水稻各时期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12) 水稻如何进行标准化施肥 (13) 水稻施肥四注意 (13) 第五章水稻水分管理 (14) 水稻全生育期如何管水 (14) 水稻生育期高产水管理 (15) “四期”控水巧灌杂交晚稻高产 (15) 对灌溉技术的要求 (16) 水稻涝灾的补救措施 (16) 晚稻后期重管水 (17) 第六章水稻高产管理 (17) 水稻栽后加强田管 (17) 怎样缩短稻秧移栽后的返青期 (18) 水稻中后期优质高产管理五措施 (18) 水稻生长后期高产栽培要点 (19) 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 (20) 水稻抽穗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21) 水稻倒伏防治 (22) 第七章水稻常见病害防治 (23)

第一章水稻生长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水稻生产发育期对环境的要求 在水稻上通常把种子萌发到水稻新的种子产生为水稻的一个生育周期,即生育期。生育期可分为幼苗期,返青期、分蘖期、长穗期(穗分化期),结实期。一般幼苗期在秧田已完成,移栽后缓苗成活的这段时间叫返青期,返青后就开始分蘖(有的在秧田已开始分蘖),就开始穗分化(拔节),在幼穗分化以前,是长根、茎、叶为主的为营养生长期,穗分化到成熟是长穗,花、籽粒等为主的生殖生长期。 一、幼苗期: 是种子萌发到三叶期这个阶段,一般又分为种子萌发阶段和幼苗生长阶段。 浸种发芽、发芽的需要温度是秈稻为12℃,梗稻为10℃,适温30℃—32℃,最高温度可达40℃—42℃,但是在育秧期间最低不能低于5℃,或0℃,在低温下会出现烂种、烂芽和烂秧。首先秧田要选择向阳、避风、水灌、排放等的田地块,如遇低温还可加盖薄膜等措施,避免少烂或不烂。 出苗及幼苗生长的温度比发芽高2℃,即秈稻14℃,梗稻12℃,16℃以上秈,梗都可顺利出苗。 二、返青期与分蘖对环境的要求: 返青期是移栽后,从秧田到本田成活的缓冲阶段太约在4天左右,要求即是浅水,因水太深,淹没了生长点(心叶),透气性不好,也会烂秧,或成活缓慢,返青后接着以分蘖为中心,生长根和叶片的营养生长期。 1、温度的要求:水稻分蘖最高适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最高气温38℃~40℃,最高水温为40℃~42℃,最低气温为15℃~16℃,最低水温16℃~17℃。水温在22℃以下分蘖就较缓慢。低温使分蘖延迟,且影响总分蘖的有效穗数,因此要求在15℃以上时开始插秧。 2、光照的要求:在分蘖期需要充足的阳光,以提高叶片的光合强度,制造有机物,促进增加分蘖数。在自然光照下,返青后3天就开始分蘖,若只50%自然光照时,返青13天才开始分蘖,若只有5%的自然光照,不但不产生分蘖,连秧苗也会死去。 3、水份的要求:分蘖期是对水最敏感的时期,但是只要求水田水饱和状态,或浅水最有利于分蘖,在高温条件下(26℃~36℃),土壤持水量在80%时会产生分蘖最多。如深水灌溉,水层超过田8厘米时,使分蘖节光照弱,氧气不足,温度又低的情况下,抑制分蘖。但是田过份干,持水量在70%以下时,也会停止分蘖。 4、营养要求:在分蘖需要营养多,有效分蘖也多。营养多可促分蘖和生长快而多。如果营养少、分蘖也少或停止。所需的营养中是以氮、磷、钾为主,特别是氮肥最需要。最好氮、磷、钾配合追肥最有利。 三、拔节孕穗期对外界条件的要求 拔节孕穗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水稻生长发育迅速增大,根群最大、稻株叶面积达到最大,同时稻穗开始分化,拔节孕穗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每亩有效穗数的巩固时期,及粒重的决定时期,主要因素在于外界条件影响。 1、养分要求:幼穗分化过程中,水根的根群不断增加,最后3片叶相继长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需要养份的时期,如果在这时期缺乏营养,对幼穗分化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生产上要进行中耕追肥,约在抽穗前30~40天的时期,以促进颖花分化,2次枝梗数增加,这次肥也可称“促花肥”;在抽穗前10~20天可喷施肥一次,即是雌雄花芯形成期与

水稻耐盐

中科院专家成功克隆水稻耐盐相关数 量性状基因 SKC1定位克隆图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员及其博士生任仲海、高继平等,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栾升教授及其助手李乐攻博士进行合作,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克隆了与水稻耐盐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SKC1,并阐明了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林鸿宣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多年来潜心于水稻耐盐数量性状基因的克隆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成功克隆了盐胁迫下控制水稻地上部钾/钠离子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SKC1。该基因编码离子转运蛋白,耐盐品种与感盐品种之间存在四个氨基酸替换的自然变异,这是引起SKC1基因功能变化的分子基础。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离子长距离运输有关,控制盐胁迫下水稻地上部的钾/钠离子平衡,即维持高钾/低钠的离子平衡,从而增加水稻的耐盐性。为了更深入探明该基因的功能,林鸿宣研究员与栾升教授领导的两个研究组合作开展了SKC1的电生理功能分析研究,发现SKC1编码的蛋白是钠离子的特异性转运蛋白而不直接运输钾离子,钾离子含量的变化是由于钠离子竞争引起的;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在耐盐水稻品种中其功能活性明显强于感盐品种。 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沪港安信分子生物科

学研究基金等的资助。“水稻高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重大专项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韩斌研究员指出,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对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大力支持,以及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林鸿宣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水稻耐盐相关数量性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是我国水稻重要功能基因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综述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I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清除等[2]。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 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0.2%~ 0.5%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 含盐量往往可达0.6%?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I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2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发试验等。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 3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泌盐是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滨藜、柽柳.盐腺的

泌盐机理,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此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的表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成盐腺,通过盐腺把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 稀盐:形态学上的适应:茎或叶的肉质化.碱蓬(黄须菜)茎或叶的薄壁细胞组织大量增生,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既可以克服植物在盐渍条件下由于吸水困难造成的水分不足,又可将吸收到体内的盐分稀释,保持低水平。 拒盐植物的抗盐机理 拒盐:不让外界盐分进入植物体(大麦)或允许土壤中的盐分进入 根部,但进入根部后大部分储存在根部,不再向地上部分运输,使地上部分盐分浓度保持较低水平,从而避免盐分的伤害作用。如芦苇 脯氨酸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 几乎所有的逆境,如干旱、低温、高温、冰冻、盐渍、低pH 营养不良、病害、大气污染等都会造成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累积,尤其干旱胁迫时脯氨酸累积最多,可比处理开始时含量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脯氨酸在抗逆中有两个作用: 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用来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它可与胞内一些化合物形成聚合物,类似亲水胶体,以防止水分散失。 二是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脯氨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能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

遗传系谱图中的概率计算

遗传系谱图中的概率计算 二、遗传系谱图中的遗传病遗传方式判定方法: 1遗传方式判定顺序:确定是否为细胞质遗传(是否为母系遗传)→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是否患者全为男性)→确定是显、隐性→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2确定显隐性性状: (1)无中生有为隐性(父母都没有疾病,生了一个有病的孩子) (2)有中生无为显性(父母都有疾病,生了一个正常的孩子) 3确定基因的位置(优先考虑是否伴X遗传) (1)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所有儿子都患病,则为伴X隐性遗传。 ②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所有女儿都患病,则为伴X显性遗传。 ②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如果系谱中无上述特征,可用排除法,如果排除不了,就只能从可能性大小上判断:(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率相当,则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3)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几率相关很大,则该病极有可能是伴性遗传。 三、遗传系谱图中概率计算的思路 1、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确定个体的基因型:用分离定律分析每一种遗传病,计算相应个体婚配后代基因型的概率(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有时注意2/3比例),再组合出个体的基因型(相应的基因型组合即为该个体的基因型,相应基因型概率的乘积为该个体基因型的概率) 3、计算概率:所求概率=每对性状相应的概率相乘再相加(最常用分解相乘法)

例1 (10江苏卷)29.(7分)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_______。 (3)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双胞胎(IV-1与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 ②双胞胎中男孩(IV-I)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女孩(IV-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________ 。 例2: (2009山东)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例1、(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显性遗传(3)1/1296 1/36 0 例2、2009山东答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AaX b Y aaX B X b 7/32

作物耐盐性研究

作物耐盐性研究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l 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的盐害,称为盐害或盐胁迫,包括渗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前者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过多,土壤渗透势增高而水势降低,造成作物的吸水困难,即生理干旱;后者由于离子的拮抗作用,吸收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正常的代谢作用。作物对盐害的耐性称为耐盐性,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把氯化钠与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实际上难以绝对划分,把盐分过多的土壤称为盐碱土,简称盐土,相应的对耐盐碱性称为耐盐性[1]。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清除等[2]。⑥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 (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含盐量往往可达%~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

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 2 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发试验等。按照耐盐试验的地点分为水培、盐池、重盐碱大田。耐盐实验的对象又可分为群体、个体和单株和细胞。品种耐盐指标:耐盐系数、耐盐力(生物耐盐力、农业耐盐力)[4]。 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土壤基质含盐量达0.4%作为棉花耐盐鉴定的通用浓度[5]。叶武威等[6]采用盐池鉴定法,统计各材料在施盐10 d后(3叶期)的相对成活苗率(以生长点活为标准)来判断棉花的耐盐性,将棉花的耐盐性分为4级,即不耐(0-49.9%)、耐(50.0%一74.9%)、抗(75.0%一89.9%)、高抗(>90%)。 3 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水稻种植技术(精选.)

水稻 水稻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稻属。它是由普通野生稻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下演变而来的。我国是世界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并且栽培历史悠久(约有5-6千年的栽培历史)。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在籼稻和粳稻中按其对光照长短的反映和生育期长短分为晚稻和早、中稻,在晚稻和早、中稻类型中按耐湿性和耐旱性分为水稻和陆稻。稻米营养价值较高,与其它谷物相较,它含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和吸收,适宜人体需要。 水稻的生物学基础如下: (一)水稻的生长发育 1、水稻的一生 水稻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发根、长叶、分蘖、拔节、长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最后形成新的种子,称为水稻的一生。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数,叫水稻全生育期。 水稻一生共分为四个时期: (1)秧苗期。播种——移栽 (2)返青分蘖期。移栽——幼穗分化前 (3)拔节孕穗期。幼穗分化——抽穗前 (4)抽穗结实期。抽穗——成熟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划分: (1)营养生长期。根、茎、叶、分蘖(营养器官) (2)生殖生长期。穗、花、籽粒(生殖器官) 2、种子发芽 (1)种子构造:谷粒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构成。 (2)种子生活力:一是种子成熟度。开花授粉后7—10天的种子具有发芽能力,20天后发芽力正常。二是种子休眠期。籼稻的休眠期很短,特别是早稻种子休眠期更短。三是种子寿命。种子贮存的时间越长,寿命越短。种子在一般条件下贮存,生活力可保持2年,但发芽率

只有50%左右。 (3)种子发芽过程:一是吸胀;二是萌发(破胸);三是发芽三个阶段。露出白色的胚称为破胸,胚芽达到谷粒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3、根的生长 水稻的根系:水稻属须根系,分为种子根和不定根,不定根又分为普通根和浮根,浮根除吸收水分和养分外,还能吸收氧气,输送到下部的根系,以提高下部根的活力,这是水稻适应淹水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 4、叶的生长 水稻叶有完全叶和不完全叶两类。完全叶和不完全叶在胚中已分化形成。水稻一生叶主茎的叶片数已定。主茎第1—3片叶是在幼苗期生长的,最后3片叶则是在幼穗分化期生长的,其余各叶都在分蘖期生长。 5、叶片功能 叶片功能期是指叶片保持光合能力时间长短。叶片功能期随着叶位上升,由短变长,水稻1—3片叶只有10多天,而剑叶功能期可达50—60天。 6、水稻分蘖 水稻茎基部节上腋芽长成的分枝称为分蘖。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掌握分蘖规律,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和成穗,保证足穗,达到高产稳产。 7、水稻分蘖规律 (1)分蘖发生的节位:无论主茎或分蘖茎,都有很多节,每个节上都有一个腋芽。茎基部的腋芽长成分蘖。分蘖发生的节位,叫分蘖位。在低节位上长出的分蘖,叫低位蘖,反之则叫高位蘖。 (2)凡是由主茎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再发生的分蘖叫二次分蘖。依次类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一次分蘖最多,大多数有效;二次分蘖较少,部分有效;三次分蘖极少,大都无效。 (3)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凡能抽穗结实5粒以上的,称为有效分蘖,否则就是无效分

关于遗传图谱的识别和有关基因型及概率推断和计算

关于遗传图谱的识别和有关基因型及概率推断和计算

一、关于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有关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推断 北京葛国顺(1)先判断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父母正常,儿子患病→图甲 常隐、X隐不确定“无中生有”为隐性遗传病 父母正常,女儿患病(女病父未病)→→图乙 确定患病为常隐 父母患病,儿子正常→→图丙 常显、X显不确定“有中生无”为显性遗传病 父母患病,女儿正常(父病女未病)→→图丁 确定是常染色体显性 (2)再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 还是伴性遗传: 常显:患者较多 →→图戊 “父病女未病;子病母未病” “男女平等”:无伴性

常隐:患者很少;→→图己 “女病父未病;母病子未病” 伴Y: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传男不传女”“直线遗传” “男女有别”显女患者明显多于男患者、交叉遗传(见图庚) 伴X “子病母必病、父病女必病” 隐男患多于女患、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见图辰)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图庚 图辰 最可能为X显最可能为x隐 例1.(2006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丙、丁4

种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以及一些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A.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x染色体隐性 遗传,系谱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 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系谱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C.系谱甲-2基因型Aa,系谱乙-2基因型X B X b 系谱丙-8基因型Cc,系谱丁-9基因型X D X d D.系谱甲-5基因型Aa,系谱乙-9基因型X B X b

水稻耐盐指标的测定方法

一、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1.4转基因植株相对电导率测定(南京农业大学王景艳) 将新鲜的对照及转化植株烟草叶片用300mmol/LNaCI胁迫处理4h,分别称取.02g各两份,各加5ml超纯水,用DDs一12数字电导仪测定电导率(所用的电极参数为.095)(RC),之后再放入沸水中煮沸15min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放在自来水中冷却10min,测定其煮沸电导率扭(Rc’),相对电导率为Rc/R c’xloo%(汤章成,1999). 2.8相对电导率的测定方法(湖南农业大学张亚州) 取相同部位的转基因植株叶片和非转基因植株叶片,用去离子水冲洗,再用洁净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用剪刀剪成大小基本一致的叶片,各40片,分装在两个大试管中,每管20片,然后在装有叶片的试管中各加入20mL的去离子水,放入真空干燥箱中用真空泵抽气lh以抽出细胞间隙的空气或放在摇床上摇动3h使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上述试管置室温放lh,期间不断摇动。lh后用电导仪测其初电导值(S1).测毕将各试管放入沸水浴中,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试管后用自来水冷却至室温,摇匀,测其终电导值(52).计算公式:相对电导率L=S,/52. 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华中农业大学万丙良)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采用磺基水杨酸提取法。分别取0.5g新鲜叶片,加少量(2-3ml)3%磺基水杨酸研磨,磺基水杨酸最终体积为5ml.转入离心管中,沸水浴中提取10min。冷却后以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待测。取2ml上清液,加2ml冰乙酸,2ml茚三酮,混匀后沸水显色60min,取出冷却后用4ml甲苯萃取,静置片刻,取甲苯相(粉红色)于离心管。3000rpm离心5min,然后在520nm波长处测定OD值.以甲苯为空白对照,在1-6μg/ml范围内作标准曲线。 2、华中农业大学彭英 胁迫处理后第4d取苗5株,-80℃保存以备测定叶片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含量测定按照Bates(1973)的方法稍作改动。称取约0.3g~0.5g的水稻叶片加入5ml3%磺基水杨酸溶液,冰浴研磨至匀浆,13000r/min4℃离心15min;吸取2ml上清液加入2ml冰乙酸和2ml2.5%酸性茚三酮(l..25g茚三酮溶于30ml冰乙酸和20ml6mol/L磷酸)显色液,沸水浴加热lh;置于冰上30min 终止反应;加入4ml甲苯后剧烈振荡数秒后,待分层后吸取红色萃取液,测定520nm处吸收值。以纯L一脯氨酸(AJINOMoTO)制作0-10μg/mL的标准曲线。

作物耐盐性研究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l 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的盐害,称为盐害或盐胁迫,包括渗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前者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过多,土壤渗透势增高而水势降低,造成作物的吸水困难,即生理干旱;后者由于离子的拮抗作用,吸收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正常的代谢作用。作物对盐害的耐性称为耐盐性,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把氯化钠与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实际上难以绝对划分,把盐分过多的土壤称为盐碱土,简称盐土,相应的对耐盐碱性称为耐盐性[1]。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清除等[2]。⑥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 (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0.2%~0.5%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含盐量往往可达0.6%~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2 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发试验等。按照耐盐试验的地点分为水培、盐池、重盐碱大田。耐盐实验的对象又可分为群体、个体和单株和细胞。品种耐盐指标:耐盐系数、耐盐力(生物耐盐力、农业耐盐力)[4]。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土壤基质含盐量达0.4%作为棉花耐盐鉴定的通用浓度[5]。叶武威等[6]采用盐池鉴定法,统计各材料在施盐10 d后(3叶期)的相对成活苗率(以生长点活为标准)来判断棉花的耐盐性,将棉花的耐盐性分为4级,即不耐(0-49.9%)、耐(50.0%一74.9%)、抗(75.0%一89.9%)、高抗(>90%)。 3 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泌盐是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滨藜、柽柳.盐腺的泌盐机理,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此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的表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成盐腺,通过盐腺把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排出体

水稻育种

1、分子育种包括(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简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概念、优点和主要步骤。 通过检测与分子标记紧密连锁的目标基因,从而选择目标性状的基因型,以培育符合育种目标的技术,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3、比较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的不同 (1)常规育种 表现型选择,受时空因素影响、 基因来源有限、 基因交流限于种内、 少数亚种间 目标性状功能有一定的不明确性、 选择时间长,根据细胞学及测交鉴定基因型,需2-3年 (2)分子育种 基因型选择,不受时空因素影响 基因来源广、基因资源丰富 基因交流不受物种限制 目标基因功能已知、目标性强 选择时间短,可准确快速跟踪后代群体中目标性状的传递 基因可分离、可调控 4、所谓分子育种,指的是在经典遗传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于经典遗传育种方法中,结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筛选,培育优良新品种。 5、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a.可以利用的基因资源大大拓宽。 b.为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的育种途径。 c.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 向选择(如点突变和RNAi技术)。 d.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 6、细胞的全能性:因为细胞核内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所以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生物体的能力 全能性的高低: ①受精卵>配子(如卵细胞)>体细胞 ②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 ③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7、外植体是指用来进行培养的植物体某一部分组织的统称。选择外植体要考虑: ①基因型; ②植物的合适部位; ③考虑它的合适年龄 步骤:取外植体、消毒、接种于培养基上、置于一定条件下培养 8、培养基及其组成: 基本培养基:MS,N6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 能量物质:蔗糖等其他添加物酵母粉、椰子汁、水解乳蛋白、酪蛋白水解物等 9、无性系变异:将遗传上的变异称为无性系变异;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硅的积累和分布的特点水稻吸收硅的能力,是来自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这种代谢活性仅限于水稻的根部。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硅的吸收量存在着差异,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后吸收量急剧增加,抽穗后上升更明显,以后逐渐减少。 由于植物对硅的吸收是以硅酸分子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土壤中的硅很少能被利用。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硅,致使土壤中的有效硅逐步减少。 4、东北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双联水稻专用肥(18-14-16、16-13-16、18-11-16)50斤/亩,在缺锌或缺硼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1-2公斤或硼砂0.5-0.75公斤。②氮肥40%-45%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30%-35%作为穗肥;磷肥、钾肥作基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