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真题精讲

【北京工业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真题精讲
【北京工业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真题精讲

北京工业大学821 自动控制原

目录

目录 (1)

1.1 真题分析 (2)

1.2 真题剖析 (3)

1.2.1 2016 年真题 (3)

1.3 真题剖析要点总结. (16)

1.3.1 常考知识点总结 (16)

1.4 2016 年真题 (18)

通过真题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考试重点。每年的考点在历年试题中几乎都有重复率,因

此,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把握,可以掌握今年考试的重点。另外,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学习,把握出题者

的思路及方法。每种考试都有自己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和结构,而这种模式和结构,通过认真揣摩历年真题,

可以找到命题规律和学习规律。因此,本部分就真题进行详细剖析,以便考生掌握命题规律、知悉命题的重点、难点、高频考点,帮助考生迅速搭建该学科考试的侧重点和命题规则。

1.1 真题分析

综合来说,自动控制原理专业课这几年的题型变化不大,主要是计算题型,难度略有增加,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时,对于了解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只需要知道概念性的定义即可,简单的看一下推导的过程或背景知识即可,有助于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要求重点掌握,例如我们课本的第一章,就是一个引言部分,引入自动控制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对于熟悉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应着重把握,理解公式的定义及相应公式的推导和求取、系统稳定的条件、判稳的方法、由稳定条件求取相应指标参数、折线图的绘制步骤、校正的步骤、相平面法和传递函数法、z 变换法及判断系统稳定性等等;对于掌握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应重点复习,反复记忆理解其中的公式和步骤,特别是第二章的结构图的化简,第三章的系统稳定性判断及相应参数求取,第四章的根轨迹绘制,第五章的频域稳定性判据,第六章的系统校正方法,第七章的非线性系统的分析,第八章的z 变换及系统稳定性判据。

1.2 真题剖析

1.2.1 2016 年真题

【点评】本年份真题共十二大题:都为计算题,总计150 分;和往年考试题目对比,题型变化很小,其中,题型变化最大的是第六题求取系统临界稳定条件下的参数,第七题的给定相频特性表达式求取系统传函。

题目】1

解题】

设第一个环节输出为

则传递函数为:

由题意可得

c1(t) ,则

R x1

x Cs

R1

C1(s) =R x Cs =R x

R (s) R R R x Cs 1

10

1

R x C

1

C(s)

=Cs =

1

=

1 C

1(s)

=R =RCs 1=

0.1s

C(s) 1 10 = 100 =n

R(s) 0.1S s 1 =s(s 1 )=s(s 2 n)

R x C CR x

10

R x C

2 0.707 10

分析】

这种题每年基本上都会出,就是基本电路知识的考查,一般会有运算放大器的参与,所以平时的复习中应注意运放的性质及特点,由运放组成的几种电路模型,还有就是牢记基本电路元器件的阻抗,节点电流法,基尔霍夫定律,还有就是注意微分方程表达式的求取,防止考到,认真看课本和课后习题,很多都是源于课本的例题和课后习题,这部分的内容不难,注意多级放大器之间的关系。历年出现的考题里还有让求传递函数的,那么就根据复数阻抗法求取即可。

题目】2

【解题】

利用梅森公式求解

该系统共有3 条独立回路:L1=-G1(s) ,L2=-G2(s)G3(s),L3=G2(s)G1(s)

有一个两两互不接触回路:L1 L2 =G1(s)G2(s)G3(s)

特征式为: =1-( L1+L 2+L 3)+L 1L2

只有u1作用时,可得前向通道与对应的余子式为:P1=G1(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G2(s)G3(s) ;

P2=-G1(s)G2(s)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P3=-G1(s)G2(s)G3(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Y

1 =

P

1 1

P

2 2

P

3 3

u

1

只有u2 作用时,可得前向通道与对应的余子式为:P4= G2(s),4=1;P5=G2(s)G3(s),5=1+G1(s);

解得R x 70.7k

得系统总输出表达式

Y1(s)(G1(s) G1(s)G2(s))U1(s) (G2(s) G2(s)G3(s) G1(s)G2(s)G3(s))U 2(s)

【分析】这种题也是历年真题都会考的一种类型,结构图的化简,进而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这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熟练掌握结构图化简的方法(结构图化简或梅逊公式),几个类型的结构图的模块的等效,梅逊公式的每个字母的含义;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开、闭环传递函数,前向传递函数的定义。这种题比较常规。

【题目】3

解题】

1)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Y

1 =

P

4 4

P

5 5

u

2

1 G1(s) G2(s)G3(s) G1(s)G2(s) G1(s)G2(s)G3(s)

G c(s)

10

s(s 3)(s 4) 10

闭环特征方程为由劳斯判据可

知,系统稳定。系统的稳态误

差为系统的主导极点为

s3+7s2+12s+10=0

e s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2

s1,2=-1+j

n =1.414, =0.707

M p=4.3%,t s=3

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

分析】

该题属课本第三章内容,给定传递函数判断系统稳定性,绘制输入状态响应曲线。这种题应熟记公式,知道公式的定义式,会图形表示与识别;时域分析法、拉式变换法、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等;正确理解稳定性、系统的型别和静态误差系数等概念;正确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条件;正确理解时域响应的性

能指标( M p、t r、t d、t p、e ss等)。本章出题分值也比较高,大家应好好把握基本概念。

偏差的拉普拉斯变换为:

1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R(s) 12时,

s2

E(s) R(s) C(s) R(s) R(s)G c(s)

a1s a0

=(1- n n 1

a n s a n 1s

n n 1

=a n s a n 1s

n n 1 a n s a n 1s

)R(s)

a1s a0

2 a a s

1

s a R(s)

a1s a0

题目】4

解题】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 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200 , 100 2 ) ( 2 1 1 2 1 2= = - = -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比例环节1 ) ( 1 = s G和2 ) ( 1 = s G; ②惯性环节 1 1 ) ( 1+ = s s G和 1 5.0 1 ) ( 2+ = s s G ③积分环节 s s G1 ) ( 1 = ④微分环节s s G= ) ( 1 ⑤比例+微分环节(PD)2 ) ( 1 + =s s G和1 ) ( 2 + =s s G ⑥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1 1 ) ( 1 + =和s s G21 1 ) ( 2 +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 ,0)(1)(0 ?==?∞ 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 ()()()(1)(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 ② );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测试题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一、填空题 1.(稳定性)、(快速性)和(快速性)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可以使用(叠加)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3.根据系统给定值信号特点,控制系统可分为(定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4.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 5.一个简单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被控对象)、(执行器)、(控制器)和(测量变送器)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6.自动控制系统过度过程有(单调)过程、(衰减振荡)过程、(等幅振荡)过程和(发散振荡)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C )。 A.自动跟踪雷达 B.无人驾驶车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2.下列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的为( D )。 A.自动流水线 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C.普通车床 D.家用电冰箱 3.下列系统属于定值控制系统的为( C )。 A.自动化流水线 B.自动跟踪雷达 C.家用电冰箱 D.家用微波炉 4.下列系统属于随动控制系统的为( B )。 A.自动化流水线 B.火炮自动跟踪系统 C.家用空调器 D.家用电冰箱 5.下列系统属于程序控制系统的为( B )。 A.家用空调器 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C.普通车床 D.火炮自动跟踪系统 6.( C )为按照系统给定值信号特点定义的控制系统。 A.连续控制系统 B.离散控制系统 C.随动控制系统 D.线性控制系统 7.下列不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的是( B )。 A.稳定性 B.复现性 C.快速性 D.准确性 8.下列不是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方式的是( C )。 A.开环控制 B.闭环控制 C.前馈控制 D.复合控制 9.下列不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环节的是( B )。 A.被控对象 B.被控变量 C.控制器 D.测量变送器 10.自动控制系统不稳定的过度过程是( A )。 A.发散振荡过程 B.衰减振荡过程 C.单调过程 D.以上都不是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填空题 1.数学模型是指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以及状态空间表达式等。 3.(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是在数学表达式基础演化而来的数学模型的图示形式。 4.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 5.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参数)决定,与(输入信号)的形式无关。 6.传递函数的拉氏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7.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零)点。 8.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极)点。 9.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特征)方程。 10.方框图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和(反馈)连接。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数学模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信号流图不是数学模型的图示 B.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统内部河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C.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达式等 D.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有解析法和实验法两类 2.以下关于传递函数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 B.传递函数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和参数,并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有关 C.传递函数是一种动态数学模型

2014考研西北工业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模拟题解析部分

专业课模拟题解析课程 第1讲 模拟题一解析(一)

一、(25分)某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右图。 (1)求该系统结构图中未知参量v,k,T. e (2)当T不等于零时,求a的值,使该系统的单位斜坡误差1 ss 考点:(1)阶跃响应的导数是脉冲响应,脉冲响应的s域表达式就是系统的传递函数。

(2)稳态误差的算法 解: , a s Ts s a s K Ts s a s Ts s a s K s v v v ++++=+++++=Φ)1()() 1(1) 1()()(?? ??===1 110T v K ?? ??===0 210T v K

或者 (2)由梅森公式可得,该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 22 1()21(1) e s s s s a s s a s s φ+==++++ + 22220011 lim *()*lim **12e s s s s s s s s s s a s φ→→+==++ a=1 二、(25分)已知系统结构图,K * = 0→∞,绘制系统根轨迹并确定: (1)使系统稳定且为欠阻尼状态时开环增益 K 的取值范围; (2) 当3λ =-5 时,1,2λ=?相应 K=?

解: ①实轴上的根轨迹:[-∞,-4], [-2,0] ② 渐近线: * () (2)(4) K G s s s s = ++ *8 1 K K v ?= ? = ? 111 24 d d d ++= ++

③ 分离点: 整理得: 舍去第二个结果,可得: ④ 虚轴交点: 231280d d ++=120.845; 3.155 d d =-=-0.845 * 24 3.08 d d K d d d =-=++=*32*()(2)(4)680 D s s s s K s s s K =+++=+++=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

传递函数及方框图的建立(典型环节)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SIMULINK 的使用 MATLAB 中SIMULINK 是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利用SIMULINK 功能模块可以快速的建立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仿真和调试。 1.运行MATLAB 软件,在命令窗口栏“>>”提示符下键入simulink 命令,按Enter 键或在工具栏单击按钮,即可进入如图1-1所示的SIMULINK 仿真环境下。 2.选择File 菜单下New 下的Model 命令,新建一个simulink 仿真环境常规模板。 3.在simulink 仿真环境下,创建所需要的系统。 以图1-2所示的系统为例,说明基本设计步骤如下: 1)进入线性系统模块库,构建传递函数。点击simulink 下的“Continuous ”,再将右边窗口中“Transfer Fen ”的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2)改变模块参数。在simulink 仿真环境“untitled ”窗口中双击该图标,即可改变传递函数。其中方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各次幂由高到低的系数,数字之间用空格隔开;设置完成后,选择OK ,即完成该模块的设置。 3)建立其它传递函数模块。按照上述方法,在不同的simulink 的模块库中,建立系统所需的传递函数模块。例:比例环节用“Math ”右边窗口“Gain ”的图标。 4)选取阶跃信号输入函数。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ource ”,将右边窗口中“Step ”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形成一个阶跃函数输入模块。 5)选择输出方式。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inks ”,就进入输出方式模块库,通常选用“Scope ”的示波器图标,将其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6)选择反馈形式。为了形成闭环反馈系统,需选择“Math ” 模块库右边窗口“Sum ”图1-1 SIMULINK 仿真界面 图1-2 系统方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MATLAB仿真

目录 概述 (1) 一、实验目的 (1) 二、简述MATLAB语言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1) 三、控制系统仿真时常用的方法和指令 (2) 1、控制系统仿真时常用的方法 (2) a、数学仿真 (2) b、半物理仿真 (2) c、全物理仿真 (2) 2、控制系统仿真时常用的指令 (2) 1)、Bode图 (2) ①、绘制Bode图 (2) ②、系统的增益裕度和相角裕度 (2) 2)、Nichols图 (3) 3)、Nyquist图 (3) 4)、一般频率响应图 (3) 5)、频率响应的奇异值图 (3) 6)、绘制根轨迹 (4) 四、实验内容 (4) 五、心得体会 (22) 六、参考文献 (22)

概述 MATLAB 是一种直观、高效的计算机语言,同时也是一个科学计算平台。 它的伴随工具Simulink 是用来对真实世界的动力学系统建模、模拟仿真和分析的软件。我们可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MATLAB 在计算机上仿真,使系统的观察实验的动态过程。目前,MATLAB 已经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设计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MATLAB 已经成为研究和解决各种具体工程问题的一种标准软件。在完成了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后,课程设计必不可少。课程设计是工科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的是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初步化。所以课程设计是培养我们思维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一、实验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 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矫正) 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4、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简述MATLAB语言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是美国MathWorks 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 MATLAB和Mathematica、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MATLAB可以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 matlab开发工作界面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测试题.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测试题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一、填空题 1.()、()和()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可以使用()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3.根据系统给定值信号特点,控制系统可分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和()控制系统。 4.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控制、()控制和()控制。 5.一个简单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和()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6.自动控制系统过度过程有()过程、()过程、()过程和()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A.自动跟踪雷达 B.无人驾驶车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2.下列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的为()。 A.自动流水线 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C.普通车床 D.家用电冰箱 3.下列系统属于定值控制系统的为()。 A.自动化流水线 B.自动跟踪雷达 C.家用电冰箱 D.家用微波炉 4.下列系统属于随动控制系统的为()。 A.自动化流水线 B.火炮自动跟踪系统 C.家用空调器 D.家用电冰箱 5.下列系统属于程序控制系统的为()。 A.家用空调器 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C.普通车床 D.火炮自动跟踪系统 6.()为按照系统给定值信号特点定义的控制系统。 A.连续控制系统 B.离散控制系统 C.随动控制系统 D.线性控制系统 7.下列不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的是()。 A.稳定性 B.复现性 C.快速性 D.准确性 8.下列不是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方式的是()。 A.开环控制 B.闭环控制 C.前馈控制 D.复合控制 9.下列不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环节的是()。 A.被控对象 B.被控变量 C.控制器 D.测量变送器 10.自动控制系统不稳定的过度过程是()。 A.发散振荡过程 B.衰减振荡过程 C.单调过程 D.以上都不是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自动控制?什么是自动控制系统? 2.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什么? 3.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那些? 4.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什么是闭环控制系统?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5.简述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组成。 6.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有那些类型? 7.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8.什么是自动控制系统的过度过程?主要有那些种? 四、名词解释 1.被控对象 2.被控变量 3.给定值 4.扰动量 5.定值控制系统 6.随动控制系统 7.程序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SIMULINK的使用 MATLAB中SIMULINK是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利用SIMULINK功能模块可以快速的建立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仿真和调试。 1.运行MATLAB软件,在命令窗口栏“>>”提示符下键入simulink命令,按Enter 键或在工具栏单击按钮,即可进入如图1-1所示的SIMULINK仿真环境下。 2.选择File菜单下New下的Model命令,新建一个simulink仿真环境常规模板。 图1-1 SIMULINK仿真界面图1-2 系统方框图

3.在simulink 仿真环境下,创建所需要的系统。 以图1-2所示的系统为例,说明基本设计步骤如下: 1)进入线性系统模块库,构建传递函数。点击simulink 下的“Continuous ”,再将右边窗口中“Transfer Fen ”的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2)改变模块参数。在simulink 仿真环境“untitled ”窗口中双击该图标,即可改变传递函数。其中方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各次幂由高到低的系数,数字之间用空格隔开;设置完成后,选择OK ,即完成该模块的设置。 3)建立其它传递函数模块。按照上述方法,在不同的simulink 的模块库中,建立系统所需的传递函数模块。例:比例环节用“Math ”右边窗口“Gain ”的图标。 4)选取阶跃信号输入函数。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ource ”,将右边窗口中“Step ”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形成一个阶跃函数输入模块。 5)选择输出方式。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inks ”,就进入输出方式模块库,通常选用“Scope ”的示波器图标,将其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6)选择反馈形式。为了形成闭环反馈系统,需选择“Math ” 模块库右边窗口“Sum ”图标,并用鼠标双击,将其设置为需要的反馈形式(改变正负号)。 7)连接各元件,用鼠标划线,构成闭环传递函数。 8)运行并观察响应曲线。用鼠标单击工具栏中的“”按钮,便能自动运行仿真环境下的系统框图模型。运行完之后用鼠标双击“Scope ”元件,即可看到响应曲线。 三、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21211()2100,200Z R G s R K R K Z R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教程第三版胡寿松第一章课后答案

1-2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题1-2图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解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反转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1-4 题1-4图为水温控制系统示意图。冷水在热交换器中由通入的蒸汽加热,从而得到一定温度的热水。冷水流量变化用流量计测量。试绘制系统方块图,并说明为了保持热水温度为期望值,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系统的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各是什么? 题1-4图水温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工作原理:温度传感器不断测量交换器出口处的实际水温,并在温度控制器中与给定温度相比较,若低于给定温度,其偏差值使蒸汽阀门开大,进入热交换器的蒸汽量加大,热水温度升高,直至偏差为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冷水流量加大,则流量值由流量计测得,通过温度控制器,开大阀门,使蒸汽量增加,提前进行控制,实现按冷水流量进行顺馈补偿,保证热交换器出口的水温不发生大的波动。 其中,热交换器是被控对象,实际热水温度为被控量,给定量(希望温度)在控制器

中设定;冷水流量是干扰量。 系统方块图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按干扰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 1-5 题1-5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及各部件的作用,画出系统方框图。 题1-5图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下图。

自动控制原理仿真实验

实验一一阶惯性系统特性仿真分析 1 实验目的:熟悉仿真模块及参数设定方法,研究一阶惯性环节闭环传递函数参数T和K对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性能的影响。 2 实验方法:利用SIMULINK建立系统结构图。见图1。 3 实验内容:按照仿真图要求,从SIMULINK库中取出相应的模块,并连接闭合的系统结构图。闭环传函G(s)=K/(Ts+1),K=1,T=0.2秒,观察阶跃相应曲线。重复改变T 分别为0.5秒、0.8秒观察阶跃相应曲线的变化。计算一阶系统的动态响应指标tr和ts。 4 实验步骤:启动计算机,运行Matlab软件,启动Simulink程序,按照内容要求组装控制系统,做好实验准备。 5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①求出一界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函数表达式,计算T=0.2,0.5,0.8时的响应指标tr和ts。 ② T逐渐增大时,上升时间tr和调节时间ts怎样变化? ③ T逐渐减小时,系统的闭环极点怎样变化? ④ T一定K增大时,系统的tr和ts怎样变化?闭环极点怎样变化? ⑤一界系统一定稳定吗?为什么? ⑥结论。 图1 一阶系统仿真

实验二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仿真分析 1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SIMULINK库中的模块构成二阶系统的方法。分析二界系统的阻尼系数zhita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 实验方法:利用SIMULINK建立系统结构图。见图2。 3 实验内容:选择适当的仿真模块构成上述系统。令Wn=1。别选取zhita=1.5>1(过阻尼)、zhita=1(临界阻尼)、0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总结 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2.一个控制系统至少包括控制装置和控制对象 3.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被控量和给定值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 4.根据自动控制系统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来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根据信号的结构特点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根据给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根据控制系统元件的特性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 根据控制信号的形式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连续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 5.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特征方程 6.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 7.对复杂系统的方框图,要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采用梅森公式 8.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9.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 10.信号流图中,节点可以把所有输入支路的信号叠加,并把叠加后的信号传送到所有的输出支路。 11.从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来看,系统一般是具有负反馈形式。 12.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环节。 13.系统方框图的简化应遵守信号等效的原则。 14.在时域分析中,人们常说的过渡过程时间是指调整时间 15.衡量一个控制系统准确性/精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是指稳态误差 16.对于二阶系统来说,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都是正数是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17.若单位反馈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其稳态误差ess为常数,则此系统为0型系统 18.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无超调 19.一阶系统 G(s)= K/(Ts+1)的T越大,则系统的输出响应达到稳态值的时间越长。 20.控制系统的上升时间tr、调整时间tS等反映出系统的快速性。 21.二阶系统当0<ζ<1时,如果ζ增加,则输出响应的最大超调量将减小。 22.对于欠阻尼的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ξ保持不变时,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越大,系统的超调量σp不变 23.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II型系统的稳态误差 ess=0 24.衡量控制系统动态响应的时域性能指标包括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 25.分析稳态误差时,将系统分为0型系统、I型系统、II型系统…,这是按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数来分类的。 26.二阶系统的阻尼系数ξ=时,为最佳阻尼系数。这时系统的平稳性与快速性都较理想。 27.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的性能。 28.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29.如果系统中加入一个微分负反馈,将使系统的超调量减小。 30.确定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可用劳斯判据判断。 31.主导极点的特点是距离虚轴很近。 32.根轨迹上的点应满足的幅角条件为∠G(s)H(s)等于±(2l+1)π (l=0,1,2,…) 33.如果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离虚轴越远越好。 34.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特征方程的阶数/开环极点数,起始于开环传递函数的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传递函数的开环零点。 35. 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时,在该交点处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系统阻尼为0

2018年中国计量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2考研真题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9 )(+= s s G 求系统在)452cos(2)( -=t t r 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输出。 二、(15分) 画出如下系统的信号流图并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s R s C 。 ???????+==-=--=) ()()()()()()()()()()()()()()()()()(33242232112311s X s G s X s G s C s X s G s X s C s H s X s G s X s X s H s C s R s X 三、(20分) 反馈系统中,前向传递函数为)10() 40()(++= s s s k s G ,反馈回路传递函数为20 1)(+=s s H 1.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 2.确定能使系统临界稳定的K 值,并计算此时系统的根。 四、(20分) 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试确定参数K1,K2值,使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s t p 5.0=,超调量%2=p σ。 图1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8 4)1()(2+-+= s s s K s G 1.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2.确定使系统闭环稳定时开环增益K 的取值范围。 六、(20分)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0(4)()(2+= s s s H s G 1.绘制系统的Bode 图,并求系统的相角裕度γ; 2.在系统中串联一个比例加微分环节(s+1),绘制此时系统的Bode 图,并求系 统的相角裕度γ; 3.说明比例加微分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七、(20分) 设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 ()(s 2) G s s = + 试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20v K s -=,相位裕量50γ=。增益裕量20lgK g = 10dB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3809

-150-100 -50 5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 1、比例环节 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 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 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 i f i o R R U U -=TS 1 CS R 1Z Z U U i i f i 0-=-=-=15 20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K = R f /R 1,T = R f C, (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 较为接近。 T=0.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T0.1时波形 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30/2.28, 1 TS K )s (R )s (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 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402 姓名:王杰 学号: 141504230 指导教师:许慧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 年 12月 27日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4)学会使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统; (5)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习任务 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K/s(0.1s+1)(0.2s+1) 分析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稳态误差小于等于0.01; (2)相角裕度y>=40度; 如不满足,试为其设计一个pid校正装置。 三、课程实习内容 (1)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1)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 2)绘画根轨迹,分析未校正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稳定性、快速性)。 3)作出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系统响应,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绘出系统开环传函的bode图,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开环振幅)。 (2)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校正方案,要求有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Matlab计算值比较。 (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串联滞后/串联超前/串联滞后-超前),理论分析并计算校正环节的参数,并确定何种装置实现。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 ,0)(1)(0 ?==?∞ 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 ) ()()()(1 )(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 ② ); ,();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最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THSSC-4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及上位机软件的使用; 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 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THSSC-4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 2.PC 机一台(含上位机软件)、USB 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 接口线; 3.双踪慢扫描示波器一台(可选); 三、实验内容 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 3.在上位机仿真界面上,填入各典型环节数学模型的实际参数,据此完成它们对阶跃响应的软件仿真,并与模拟电路测试的结果相比较。 四、实验原理 自控系统是由比例、积分、微分、惯性等环节按一定的关系组建而成。熟悉这些典型环节的结构及其对阶跃输入的响应,将对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是十分有益 的。 本实验中的典型环节都是以运放为核心元件构成,其原理框图 如图1-1所示。图中Z 1和Z 2表示由R 、C 构成的复数阻抗。 1.比例(P )环节 图1-1 比例环节的特点是输出不失真、不延迟、成比例地复现输出信号的变化。它的传递函数 与方框图分别为: K S U S U S G i O == )()()( 当U i (S)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且比例系数为K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2 2.积分(I )环节 积分环节的输出量与其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 Ts S U S U s G i O 1)()()(== 设U i (S)为一单位阶跃信号,当积分系数为T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3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 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 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给定值)运行。 ◎系统:是指按照某些规律结合在一起的物体(元部件)的组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并能完成一定的任务。 ◎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系统就可称为自动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 控对象组成。 除被控对象外的其余部分统称为控制装置,它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职能部件。 ?测量元件:用以测量被控量或干扰量。?比较元件:将被控量与给定值进行比较。

?执行元件:根据比较后的偏差,产生执行作用,去操纵被控对象。 参与控制的信号来自三条通道,即给定值、干扰量、被控量。 2、自动控制原理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而不是对某一过程或对象的具体控 制实现(正如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一样)。 ◎解决的基本问题: ?建模: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描述) ?分析: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动/稳态性能) ?综合: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控制器设计(方案选择、设计) 3、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研究对象单输入、单输 出系统 (SISO) 多输入、多输 出系统 (MIMO)

4、室 温控 制系统 5、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被控对象:在自动化领域,被控制的装置、物理系统或过程称为被控对象(室内空气)。 ◎控制装置:对控制对象产生控制作用的装置,也称为控制器、控制元件、调节器等(放大 器)。 ◎执行元件:直接改变被控变量的元件称为执行元件(空调器)。 ◎测量元件:能够将一种物理量检测出来并转化成另一种容易处理和使用的物理量的装置称 数学 模型 传递函数 状态方程 研究 手段 频域法、根轨迹法 状态空间方法 研究 目的 系统综合、校正 最优控制、系统辨识、最优 估计、自适应 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仿真实验

兰州理工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分析与设计 仿真实验报告 院系:电信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2010年11月30日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分析与设计仿真实验任务书(2009)一.仿真实验内容及要求: 1.MATLAB软件 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自学掌握MATLAB软件的基本数值运算、基本符号运算、基本程序设计方法及常用的图形命令操作;熟悉MATLAB仿真集成环境Simulink的使用。2.各章节实验内容及要求 1)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对教材P136.3-5系统进行动态性能仿真,并与忽略闭环零点的系统动态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 ?对教材P136.3-9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态性能通过的仿真进行分析,说明不同控制器的作用; ?在MATLAB环境下完成英文讲义P153.E3.3。 ?对英文讲义中的循序渐进实例“Disk Drive Read System”,在100 K时,试采 = a 用微分反馈使系统的性能满足给定的设计指标。 2)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在MATLAB环境下完成英文讲义P157.E4.5; ?利用MATLAB绘制教材P181.4-5-(3); ?在MATLAB环境下选择完成教材第四章习题4-10或4-18,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利用MATLAB绘制本章作业中任意2个习题的频域特性曲线; 4)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 利用MATLAB选择设计本章作业中至少2个习题的控制器,并利用系统的单位阶跃 响应说明所设计控制器的功能。 5)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利用MATLAB完成教材P383.7-20的最小拍系统设计及验证。 ?利用MATLAB完成教材P385.7-25的控制器的设计及验证。 二.仿真实验时间安排及相关事宜 1.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仿真实验共6学时,教师可随课程进度安排上机时间,学生须在实验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以确保在有限的机时内完成仿真实验要求的内容;2.实验完成后按规定完成相关的仿真实验报告; 3.仿真实验报告请参照有关样本制作并打印装订; 4.仿真实验报告必须在本学期第15学周结束之前上交授课教师。 自动化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2009.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