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损害的措施
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不均匀沉降是指在建筑物的地基上,不同部位的沉降速度不一致,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或破坏的现象。
为了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土质调整:通过处理及改良地基土质,改变土体的性质和结构,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填充土的加固、挖土填埋、土体冲击密实等。
2.基础刚性调整:通过设计合适的基础结构和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性,减少变形和沉降。
例如采用加固型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刚性支承带、钢筋混凝土加固柱等。
3.地下水控制: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避免地下水位上下波动造成地基沉降。
可以通过排水、注水、挖井等方法来控制地下水位。
4.建筑物布置优化:合理布置建筑物,尽量减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例如在易发生沉降的地区,可以采用独立的建筑物分块,利用伸缩缝等设计措施来减少沉降的传递。
5.沉降监测与预测:及时监测和预测不均匀沉降的情况,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利用传感器、测斜仪等监测设备对建筑物的沉降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为修复和加固提供依据。
6.加固修复措施:对于已经发生沉降的建筑物,应及时采取加固修复措施,以防止进一步倾斜和破坏。
可以通过加固地基、增加支撑、修复裂缝等方式来进行修复。
7.土体预压:在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地基土体固结压密,提前形成一定的沉降,从而减少以后的沉降。
常用的方法有挖土压顶、沉箱法、超前浇注法等。
8.技术经济对策: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技术经济对策,以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包括合理选址、合理荷载控制、合理施工工艺等。
综上所述,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可以从土质调整、基础刚性调整、地下水控制、建筑物布置优化、沉降监测与预测、加固修复措施、土体预压和技术经济对策等方面入手。
同时,在实际工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如何降低建筑施工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如何降低建筑施工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可能会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危害,包括结构损坏、裂缝产生、变形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降低建筑施工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方法。
1.地基处理:建筑物的沉降主要是由于地基不均匀导致的,因此对地基进行强化处理是降低不均匀沉降危害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取加固土层、加厚地基、增加地基承载力等方法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减少沉降。
2.施工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应该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问题的出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
可以使用测量仪器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比如跟踪监测和手动测量等方法。
3.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可以采取预压处理的方法,通过施加额外的压力,使地基压实,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预压处理可以通过施加负载、灌注混凝土等方式进行。
4.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应根据地质条件、地基情况和施工工艺等因素,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减少不均匀沉降的潜在风险。
特别是对于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和长期使用的建筑物,应更加注重设计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5.施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不均匀沉降的产生。
比如合理调整施工进度、降低施工速度、采取分段施工等方式,减少对地基的影响。
此外,要采取合适的排水和降温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波动和温度变化导致地基不稳定。
6.合理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避免过度集中荷载和不均匀的强行地震。
可以采用分段施工、平移法等方法,减少对地基的不均匀影响。
综上所述,降低建筑施工不均匀沉降的危害需要从地基处理、施工监测、预压处理、建筑设计、施工措施和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不均匀沉降的风险,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不均匀沉降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地质勘察与选址在建筑物兴建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状况,特别是地基的承载力、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
在选址时,应尽量选择地质稳定、地基承载力好的地方,减少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2.设计合理的地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地质勘察和土壤工程测试结果,确定合适的地基设计,以确保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采用合适的地基形式,如钻孔桩、灌注桩、浅基础等,可有效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3.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荷载施工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和安排施工荷载,避免施工荷载过重或不均匀加载,导致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
对于较重或复杂的结构,应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控制,确保施工荷载和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减至最小。
4.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于已存在问题的地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地基加固、地基改良等。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振冲法、压实法、土体置换等,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5.严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严格的地基沉降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现场监测和定期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预测地基沉降的情况。
一旦发现不均匀沉降的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施工荷载、加固地基等,以减轻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
6.定期维护和修缮对于已建成的建筑物,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修缮,保持地基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
及时修补地基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安全。
7.加强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建筑物的地质勘察、地基设计、施工过程和维护保养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确保建筑物的地基安全和不均匀沉降危害的减轻。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在建筑物的使用和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可能会对建筑物的结构稳
定性和使用性能造成很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危害,我们可以采
取以下措施:
1.地基处理:地基的处理是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重要方法。
可以采
用加固地基、加厚地基、深基坑等措施来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确保地基
的稳定性。
在地基处理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以确
保处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可能的不均匀沉
降对结构的影响。
可以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布局,使结构能够较好
地适应不同部位的沉降变形。
同时,还可以采用预应力、轻质隔震、柔性
支承等措施来减小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3.监测与调整: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在使用中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均匀沉降问题。
可以采用各种测量手段,如水准测量、
补偿测量、GPS测量等来监测建筑物不同部位的沉降情况,并通过调整支承、加固结构等措施来消除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
4.管理与维护:建筑物的管理和维护对于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也至关
重要。
要加强建筑物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建筑物的基础和结
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沉降情况的记录和信息管理,及
时掌握沉降的变化趋势,为后续的处理和维护提供依据。
总之,减轻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危害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问题,需要
在地基处理、结构设计、监测调整和管理维护等方面综合考虑和解决。
只
有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使用性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物不同部位的沉降速度不一致,严重时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产生危害。
为了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措施:1.地质勘探与基础设计:在选址之前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尽量了解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下水位等信息,提前规划适当的地基基础结构。
在选择建筑物基础类型时,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和建筑物的荷载特点,选择适合的基础形式,如浅基础或深基础,并确定合理的基础设计参数。
2.施工控制和质量监测: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控制,尤其是土方开挖和填土时的施工控制,严禁过量开挖和填土,避免引起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同时,要进行质量监测和实时监控,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沉降异常情况。
3.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柔性和分布式的结构形式,如采用悬浮结构、间断支撑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灵活调整和强化基础:对于已经存在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可以使用灵活调整和强化基础的方法来减轻危害。
灵活调整可以通过在建筑物下方添加或改变基础支承点的方式,来纠正不均匀沉降。
强化基础可以采用补偿灌浆、加固地基土、加固基础等方式,来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性能。
5.填充和排水处理:在建筑物周边区域可以进行填土或排水处理,以调整建筑物周围土体的压实度和排水性能,减小土体的不均匀沉降。
填土处理可以采用灌浆、夯实等方法,使填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形性。
排水处理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置和维护,提高地下水位的控制效果,减小地下水位变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6.定期检测和维护: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和维护。
通过定期的沉降监测和结构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建筑物的问题,保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状态。
减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一般措施

减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一般措施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是指建筑物的地基在不同位置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倾斜、裂缝和结构破坏等问题。
为了减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带来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一般措施:1.地质勘测与评估:在选择建筑物地点之前,进行地质勘测和评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土壤结构和地下水位等信息,以便评估地基承载能力和设计合适的地基处理方式。
2.合理设计建筑物:在建筑物设计阶段,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测结果,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基础,确保地基能够承载建筑物的重量和荷载,并预留一定的安全裕量。
3.加固地基处理:对于地基承载能力较低或土质较差的地区,可以采取加固地基的方式,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常见的加固地基方法包括桩基础、土体加固和土石方加固等。
4.控制地基水分:地基水分变化是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对于地下水位较高或土壤水分含量较大的地区,可以采取降水、排水或加固地下水位的措施,控制地基水分的变化。
5.固结桩法:固结桩法是一种通过在地基中打入固结桩,将地基土壤进行固结,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的方法。
通过固结桩法可以减少地基沉降、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6.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影响:在建筑物设计阶段,要考虑周边建筑物对地基的影响。
如果周边建筑物存在沉降问题,应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避免相互影响导致更严重的沉降问题。
7.监测与维护:在建筑物建成后,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与维护工作。
通过定期检查地基沉降情况和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总之,减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需要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充分考虑地基的质量和稳定性,并进行地质调查和勘测,合理设计地基结构和加固措施。
在建成后,要定期监测地基沉降和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并及时采取维护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是由于地基土层的差异和不均匀性引起的。
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出现不均匀和扭曲变形,从而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减轻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地质勘察与土建设计合理性:在进行建设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以了解各个地层的性质和分布情况,同时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考虑地基土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
2.地基处理措施:对于发现存在不均匀或不稳定的地基土层的建筑物,可以采取加固或改良地基的措施。
比如,在土层较松软、沉积物较多的地区可以采用加固地基的方法,例如灌注桩、钢筋混凝土基坑支护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灵活的建筑结构设计:对于处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建筑物,可以采用较为柔性和适应性强的建筑结构设计,如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这样可以使建筑物在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下保持相对平稳,减少结构受力和变形。
4.监测和预警系统: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阶段,应配备合适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并预警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一旦发现不均匀沉降的迹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补偿和调整,以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5.建筑物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建筑物的维护和保养,及时修复和加固受损的部分,以保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
同时,对于存在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应加强日常巡查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进一步加剧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综上所述,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包括地质勘察与土建设计合理性、地基处理、灵活的建筑结构设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以及建筑物的维护和保养。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保障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1. 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和抗弯强度,能有效减少建筑物沉降可能造成的损害。
2. 施工前进行地质勘测:通过对地质条件进行细致勘测,能了解地质结构、土质特性等,从而避免在不稳定或脆弱地质条件下建造建筑物。
3. 合理选址:避免选择在土壤不稳定、水位较高或存在强烈地质活动的地方建设建筑物。
4. 采用浅层基础:在土质坚实、承载力好的地方,可使用浅层基础,如浅基坑、扩展板基等,减少土层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5. 综合利用复合地基:对于地基较差的地方,可以采用复合地基技术,如预压桩、混凝土加固地基等,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6. 控制建筑物高度和负荷:合理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负荷,避免超载造成不均匀沉降。
7. 考虑变形补偿:在建造过程中,应考虑建筑物的变形补偿,如设置伸缩缝、滑移缝等,以吸收沉降带来的变形。
8. 加强建筑物监测:建造完成后,应加强对建筑物的监测,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9. 扎实地基处理:对于土质较差的地方,应进行地基处理,如加固、改良土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0. 考虑地下水位: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要采取排水措施,防止地下水对土层稳定性的影响。
11. 定期维护和检查:定期对建筑物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处理地基沉降问题,避免进一步加剧不均匀沉降情况。
12. 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设备使用符合标准,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不均匀沉降。
13.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已知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区域,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固地基、采用特殊的基础结构等。
14. 科学规划建筑物布局: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避免大型建筑物集中在局部区域,造成沉降集中,影响建筑物整体稳定性。
15. 加强沉降监测:对于重要的建筑物,应加强沉降监测,及时了解沉降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沉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邻高耸结构(或对倾斜要求严格的构筑物)的间隔距离, 可根据允许值计算确定。
36
表 3.6-2
相邻建筑物基础间净距(m)
影响建 被影响建筑物的长高比 影响建 被影响建筑物的长高比
32
1.建筑措施
1)建筑物的体型力求简单 建筑物的体型指的是其平面形状和立面高差(包括荷载
差)。建筑师从使用功能和建筑物美观要求,使建筑物的体型 设计比较复杂,如平面上多转折,而且立面高差明显。在软 弱地基上,复杂体型常常会削弱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并导致地 基产生不均匀变形。
复杂体型的平面若呈“L”“T”“山”型等的建筑物在建筑 单元纵横交叉处,基础密集,使得地基的附加应力相互重叠, 造成这部分的沉降大于其他部位,如果这类建筑物的整体刚 度较差,很容易因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开裂破坏。
35
表 3.6-1
房屋沉降缝宽度
房屋层数
沉降缝宽度(mm)
二~三
50~80
四~五
80~120
五层以上
不小于 120
注:当沉降缝两侧单元层数不同时,缝宽按层数大者取用。
4)相邻建筑物基础间应有合适的净距 由于地基附加应力的扩散作用,使相邻建筑物近端的沉降
均增加。在软弱地基上,同时建造的两座新、老建筑物之间, 如果距离太近,均会产生附加的不均匀沉降,从而造成建筑 物的开裂或互倾,甚至使房屋整体横倾大大增加。
筑物的
筑物的
预估平 2.0≤ L <3.0 3.0≤ L <5.0 预估平 2.0 ≤ L < 3.0 3.0≤ L <5.0
均沉降
Hf
Hf
均沉降
Hf
Hf
量 s(mm)
量 s(mm)
70~150
2~3
3~6 260~400
6~9
9~12
160~250 3~6
6~9
>400
9~12
≥12
注:1.表中L为建筑物长度或沉降缝分隔单元长度(m);Hf为自基础底面起算的 建筑物高度。
沉降缝内不能填塞材料,在寒冷地区为了防寒,可填塞松 软材料。由于沉降缝不能消除地基中应力重叠,沉降太大时, 若沉降缝的宽度不够或缝内被坚硬杂物堵塞,有可能造成沉 降单元上方顶住,造成局部挤压破坏甚至整个单元竖向受弯 的破坏事故。软弱地基上沉降缝的宽度见表 3.6-1。沉降缝 的造价颇高,且要增加建筑及结构上处理的困难,所以不宜 轻率多用。
பைடு நூலகம்
2.当被影响建筑长高比为1.5 ≤ L H f < 2.0 时,间隔净距可适当缩小。
5)调整某些设计标高 过大的建筑物沉降,使原有标高发生变化,严重时将影响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根据可能产生的沉降量,采取适当的预 防措施:
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 建筑物各部分(或设备之间)有联系时,可将沉降较大者的 标高适当提高。
合理布置纵横墙,也是增强砖石混合结构整体刚度的重要 措施之一。砖石混合结构房屋的纵向刚度较弱,地基的不均 匀沉降主要损害纵墙。内外墙的中断转折都将削弱建筑物的 纵向刚度。为此,在软弱地基建造砖石混合结构房屋,应尽 量使内外纵墙都贯通。缩小横墙的间距,能有效的改善整体 性,进而增强了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不少小开间集体宿 舍,尽管沉降较大,由于其长高比较小,内外纵墙贯通,而 横墙间距较小,房屋结构仍能保持完好无损。所以可以通过 控制长高比和合理布置墙体来增强房屋结构的刚度。
33
2)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 建筑物的长度与高度的比值称为长高比,长高比是衡量
建筑物结构刚度的一个指标。长高比越大,整体刚度就越差, 抵抗弯曲变形和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也就越差。根据软土 地基的经验,砖石承重的混合结构建筑物,长高比控制在 3 以内,一般可避免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若房屋的最大沉 降小于或等于 120mm 时,长高比适当大些也可避免不均匀沉 降引起的裂缝。
34
3)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不同于温度伸缩缝,它将建筑物连同基础分割为两
个或更多个独立的沉降单元,分割出沉降单元应具备体型简 单、长高比较小、结构类型单一以及地基比较均匀等条件。 即每个沉降单元的不均匀沉降均很小。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应 设置沉降缝:复杂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长高比过大的建筑 物的适当部位;建筑物的高度(或荷载)差异处;地基土的 压缩性或土层构造有显著差异处;建筑结构类型(包括基础) 截然不同处;分期建造房屋的交接处;拟设置伸缩缝处(沉 降缝可兼作伸缩缝)等。
建筑物的高低变化特大,地基各部分所受的荷载轻重不 同,必然会加大不均匀沉降。根据调查,软土地基上紧邻高 差一层以上而不用沉降缝断开的混合结构房屋,较低部分墙 面很多开裂。故在软弱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注意建筑物 层数的高差问题,同时建筑物体型应力求简单。
当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较大时,可将两者隔一定距离,两 者之间用能自由沉降的连结体或简支、悬挑结构相连结,来 减轻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3.6 减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损害的措施
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物的变形特征以及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各种
危害;了解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防止和控制不均匀沉降 对建筑物损害的建筑措施和结构措施。
当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过大时,将使建筑物开裂损坏并 影响其使用,特别对于高压缩性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以 及软硬不均等不良地基上的建筑物,由于总沉降量大,故不 均匀沉降相应也大,如何防止或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是 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通常的方法可以有:a.为了减 少总沉降量,采用桩基础或其他深基础;b.对地基进行处理, 以提高原地基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c.在建筑、结构和施工 中采取措施。总之,采取措施的目的一方面减少建筑物的总 沉降量相应也就减少其不均匀沉降。另一方面也可增强上部 结构对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
筑物与设备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净空。有管道穿过建筑 物时,应预留足够尺寸的空洞,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等。
37
2.结构措施
1)设置圈梁 对于砖石承重墙房屋,不均匀沉降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墙体
的开裂。因此常在墙内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来增强其承受弯 曲变形的能力。当墙体弯曲时,圈梁主要承受拉应力弥补了 砌体抗拉强度不足的弱点,增加墙体刚度,能防止出现裂缝 及阻止裂缝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