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原理解读电影《催眠大师》

合集下载

用弗洛伊德原理解读电影《催眠大师》

用弗洛伊德原理解读电影《催眠大师》

用弗洛伊德心理解剖学说解读电影《催眠大师》电影《催眠大师》是由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的一部华语悬疑片,所谓催眠治疗,是心理治疗师以催眠的方式进入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找到问题的根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影片特殊之处是,“催眠大师”徐瑞宁(徐峥)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有创伤的患者,剧中他的“患者”任小妍(莫文蔚)确是一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医生给患者看病实际上也是相互给对方治疗,两人棋逢对手,大开杀戒,展开了心理上的角逐,进行着治疗与反治疗,催眠与反催眠,简直刀光剑影、火花四溅,两人在心理催眠上的较量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学说出发,探究《催眠大师》深藏在潜意识里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学说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其中潜意识与本能密切相关,其中蕴藏着被压抑的本能及与性相关的情感。

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严密把关,不许潜意识的本能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稽查者”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的渗透意识之中,如剧中,徐瑞宁的妻子和任小妍的男朋友,在徐瑞宁的酒驾出车祸而丧生,这一悲剧对徐瑞宁和任小妍都带来了伤害,尤其是徐瑞宁,徐瑞宁的心结就是在最后关头,他放弃了尚有一线生机的女友独自逃生,女友那似乎伸向他求救的纤手成为心底无法抹去的愧疚,也是他自残的心理诱因。

他的愧疚,在于女友和好朋友死后,永远不可能听到他为自私逃生的行为说抱歉,一个无法被“原谅”的人,当然纠结于无法解脱的心理魔咒,幸存下来的他面对自己亲手造成的悲剧几近崩溃,甚至自残。

但一方面,他又非常正常,正常生活,正常工作,这是他的本能为他做出的选择,就着“快乐”原则,趋乐避苦,甚至遗忘,只是在前意识脆弱的时候,压抑的情感决堤,内疚、悲痛袭来,他恨自己,也期待任小妍和好友及妻子的原谅,甚至不惜自残来缓解这种情感的痛。

从《催眠大师》、《禁闭岛》,随谈潜意识的机制(一)

从《催眠大师》、《禁闭岛》,随谈潜意识的机制(一)

从《催眠大师》、《禁闭岛》,随谈潜意识的机制(一)《催眠大师》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国内电影,由于涉及了大量的催眠知识,所以为了照顾“一般观众”,在结尾做了大量的“解密”。

然后这并不是最终的解密,影片中还有很多隐藏的细节,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国内最走进潜意识的成功之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性催眠师,接诊一个号称有“阴阳眼”的女性“患者”,通过催眠疗法,揭开了“患者”童年曾被亲生父母及养父母多次遗弃的创伤。

而在最后,剧情逆转,这个男性催眠师才是真正需要被治疗的“患者”,而这个女性“患者”才是真正的催眠大师,通过这个精心构建的方式,在反向催眠中治疗了这个男人对于酒驾导致爱人和好友双亡的深深自责。

这个影片,的确让我很“惊悚”,即便中间有很多其实明显功力不足和牵强的桥段,但是至少揭示了两点真相,第一,潜意识的力量十分可怕,尤其是幼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第二,心理咨询师一旦出了问题,很难处理,因为他的防御机制非常强,他知道很多疗法的作用机理,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他们本身就是以潜意识能量和触觉来思考的,当你面对一个病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你能真正进入他的思维体系,并且也不设防御,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故事和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情结。

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

潜意识里的“窖藏”,如果用意识层面的道德审判来看,有的确实过于黑暗,甚至难以接受,但,这才是真相。

在影片中其实对此做出了一些交待,但如果你不是一名精神分析师,也许你不会看出。

这个女性“催眠大师”,相比那个男性“患者”,其实更为可怕,片中她两次接触到深层潜意识时,一次是在打开大门,一次是在从男友的棺材中怕起来,被追问“为什么要杀死我”时,她都被预先设置的“心锚”给拉了回来,因为,如果这部分的潜意识被她意识到,可能足矣毁掉她,让她产生巨大的危险。

(什么是“心锚”,我们以后再讲)。

浅层的表现,她是被多次遗弃的孩子,我们都知道,童年遭受重大事件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无法面对再次遗弃的局面,所以,他们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步步维艰,和父母无法做到亲密,和朋友无法做到亲密,和爱人无法做到亲密,越是深爱越是保持距离,甚至主动选择放弃关系来避免被伤害,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潜意识保护机制,他们意识层面是无法察觉和控制的,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亲密为何物,所以一生过得很痛苦。

催眠大师读后感

催眠大师读后感

催眠大师读后感《催眠大师》读后感。

《催眠大师》是一部由乔·纳维克执导,詹姆斯·麦卡沃伊、罗莎里奥·道森主演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催眠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催眠师与一个心理病患之间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催眠术被描绘得非常神秘和神奇,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催眠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的内心和心理状态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对催眠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电影中,催眠术被描绘成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

通过观看电影,我了解到催眠术并不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而是一种通过暗示和引导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技巧。

催眠师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暗示,可以让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其行为和思维。

这让我对催眠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其次,这部电影让我对人的内心和心理状态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催眠术来帮助一个心理病患恢复记忆和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观看电影,我意识到人的内心和心理状态对其行为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时候,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并不是表面的原因所能解释的,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心理分析和治疗来解决。

这让我对人的内心和心理状态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

最后,这部电影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催眠术与心理病患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互相的信任和理解来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观看电影,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表面交往,而是需要建立在互相的信任和理解之上。

有时候,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因为表面的原因,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来解决。

这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对人际交往有了更多的体会。

总的来说,通过观看《催眠大师》,我对催眠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的内心和心理状态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体会。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在娱乐中得到了享受,也让我在思考中得到了启发。

从催眠专业的角度深度解读电影《催眠大师》

从催眠专业的角度深度解读电影《催眠大师》

从催眠专业的角度深度解读电影《催眠大师》今天电影催眠大师上映了,凑了个热闹,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公映,以国产电影的水准,应该算得上一部‘好电影’了,悬疑+惊悚,不仔细推敲的话,应该是勉强达到了观众的期待值。

同时,电影里运用了大量的催眠理论和催眠技术,并且做了艺术的夸张,相信一定让很多观众迷惑,怀疑,不解,让人感觉玄之又玄,虚之又虚。

本文,笔者就根据所学的有限的催眠知识,免费给这部电影做一次答疑解惑,也尽自己的一份力解除电影对于催眠术的误导。

解释过程尽量做到不剧透吧,免得被喷!首先科普一下催眠的几个深度,最广泛接受的划分方法是将催眠程度分为六个等级:第一级催眠深度:小肌群受到暗示被操控,如暗示被催眠对象眼皮睁不开或嘴唇张不开,被催眠者受到暗示无法睁开,被催眠者不感觉被催眠,觉得完全清醒,这阶段已经可以做到减肥、戒烟等心理治疗了。

第二级催眠深度:大的肌群受到暗示,如手臂无法抬起或无法落下。

此时被催眠者更加放松,也更加专注与催眠师的指令。

第三级催眠深度:可以完全控制所有的肌肉系统,产生数字阻滞。

如无法从椅子上站起来,无法走路,无法说出某个数字,但并不是忘了那个数字,临床催眠师的大部分工作,一般在这前三个等级之内。

第四级催眠深度:开始有失忆现象,被催眠者可以遗忘掉自己的名字,地址,某个数字,并可以产生痛觉阻断,可以做一些手术,拔牙、开刀等。

第五级催眠深度:开始产生梦游状态,产生正性幻觉,可以看到不存在的东西(是真的看到,而不是想象出来的)。

第六级催眠深度:更新的梦游状态,可以产生负性幻觉,看不见,听不见,确实存在的事物或声音,如暗示被催眠者看不见别人的身体,只能看到头部,那么他就只能看到一个的头。

在影片《催眠大师》中到底达到那个深度,也有人在争议,有人说三级,有人说四级;我认为,至少达到了第五级催眠深度,甚至是第六级,因为被催眠者已经完全不认识自己很熟悉的人(具体情节电影中会交待,此处不详细说的话要剧透),用自己的幻觉代替了现实,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想像的范畴了。

观看催眠大师观后感

观看催眠大师观后感

第一篇、催眠大师影评观看催眠大师观后感《催眠大师》节奏分析虽然本人在看此片之前一直不太看好国产片,但在看完此片后,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良心之作,接下来就谈一下影片节奏。

影片以主人公徐医生(以下用‘徐’作简称)给一位患者治疗开始,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眼球,昏暗的灯光和沉闷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惊悚的氛围。

之后影片很自然过渡到徐给学生做演讲,在演讲这一部分,突出了徐充分自信这一形象,也点出了恍惚催眠和清醒催眠这两种催眠的分类,为后面做好铺垫。

同时也看出徐的治疗方法只重结果,而这在人性的角度对患者是残忍的。

接着方教授给徐介绍任小研(下用‘研’作简称)这一“病患”。

在徐和方教授上车后,徐显然恍惚了下,接着放弃开车改不行去吃饭,但接下来的事影片并没有交代,留下了一个悬念。

在徐的诊所里,他的助理Amy提醒他还有一个患者时,影片刻意营造的光影效果使Amy好像带上了一个面具,此处是一个暗示。

之后徐去见研,研背对着徐,利用钟对徐进行催眠,使徐忘记研的真实身份。

接下来研以一个患者的身份面对徐,给徐讲故事,同时进行大量清醒催眠的暗示工作。

徐开始对研进行第一次催眠,在研快要暴露身份的时候,研用牙签扎自己的手,清醒过来,同时完成对徐的反催眠。

之后两人互相先后催眠对方,但每次研在快暴露自己身份的时候,靠着之前的准备,清醒过来。

最后研掌握了最终的主动权,对徐进行了彻底的催眠,把徐带入了他用自我催眠而忘却的记忆中,治疗研的心魔。

至此,两位催眠大师对决谢幕。

接着影片用大量的闪回和放大细节的处理,揭示徐被催眠的细节以及研从催眠中自我清醒的方法,同时交代了研和其他人做这一系列事情的动机。

从整部影片的节奏来看,影片脉络流畅,并不拖沓,并没有让人感到无聊的地方。

特别是在两位催眠大师“对决”的时候,没有多余镜头,到处充满暗示,加上出色的音效,纵使有人可能会猜到影片的结局,但也绝对会耐下心来观看。

在影片的结尾,影片的节奏慢了下来,在一首歌的时间里,交代了之前留下的悬念。

由梦的解析分析《催眠大师》

由梦的解析分析《催眠大师》

2016年09月上青春岁月23一、前言电影《催眠大师》是一部优秀国产惊悚悬疑片,2014年上映后引起热烈反响,题材上的突破、逻辑严密的剧情、出人意料的悬念设置都使这部影片广受好评。

影片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讲述聪明自负的心理医生徐瑞宁在八年前由于过失害死爱人和朋友,因此深陷自责和愧疚无法自拔并出现严重的自残行为急需治疗,但他却以自己所擅长的心理学知识伪装心理依然健康,不承认自己是创伤后症候群患者。

他的老师方教授派另一名心理医生——徐瑞宁的同学顾洁伪装成心理疾病患者任小妍,在接受徐瑞宁催眠治疗的同时也对他进行催眠治疗。

巧合的是,他过失害死的好朋友恰恰是顾洁的未婚夫。

原本身为孤儿的顾洁就沉浸在被亲生父母和养父母遗弃的阴影里,后来又失去未婚夫,这些打击对她是巨大的,她的心理也有重重障碍。

所以,他们都对彼的心理障碍进行刺激,双方的交锋也是彼此治疗的过程。

影片中徐瑞宁擅长恍惚催眠,顾洁擅长清醒催眠,他们的手段防不胜防。

在两人彼此治疗过程中,催眠、反催眠、被催眠状态下进行主动催眠、被催眠状态下进行反催眠,这些情节使影片高潮迭起。

最终,顾洁成功地让徐瑞宁正视那段经历,帮他实现自我救赎得以解脱。

二、对影片中主人公梦境之分析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反映我们愿望的形式,并且它会隐藏着某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梦并不会直接地表达出我们的愿望和情感,它会选择一种伪装的形式来委婉表达我们的内心欲望和情感,因此梦具有“隐意”。

正如影片中徐瑞宁对任小妍说的那样:“很多看上去轻描淡写的事,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

”因为那些事情有可能是经过伪装了的现实中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元素。

作为病人的任小妍声称自己可以见到鬼,因此接受心理治疗。

受自己的孤儿身世影响,她的梦境中充满了与她身世相关的元素,玻璃弹珠、走失的小女孩、未婚夫……但她作为治疗徐瑞宁的心理医生,在被徐瑞宁催眠的同时也对他进行反催眠,她同样催眠了徐瑞宁三次,并一步一步有意识地引导徐瑞宁在梦中记起有关那场车祸的种种元素,502、桥、水池、死者意愿……这些元素层层铺垫,使徐瑞宁记忆中猛然间闪过那场事故。

催眠大师关于心理学的观后感

催眠大师关于心理学的观后感

催眠大师关于心理学的观后感《催眠大师》是一部关于催眠术的电影,观看之后,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在这部电影中,催眠大师使用催眠术来深入人的潜意识,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让我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更加感兴趣。

电影中,催眠大师通过催眠术进入人们的潜意识,控制并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这让我意识到人的内心深处有许多隐藏的潜力和力量。

催眠术能够触发人们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改变负面情绪、战胜内心恐惧和焦虑,以及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这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好奇和探索。

心理学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在医学、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催眠术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常被用于帮助人们克服各种心理问题。

通过调整人的大脑波,催眠术可以让人进入一个放松、专注和易于接受指导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正面暗示和改变思维方式。

催眠术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帮助人们戒烟、减肥、克服恐惧症等。

然而,催眠术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

它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取代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催眠术的效果往往因人而异,有些人对催眠术的敏感度较高,容易进入催眠状态,而有些人则不容易受到催眠的影响。

此外,催眠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由专业人士指导,可能会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使用催眠术时,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专业催眠师进行指导和治疗。

除了催眠术,心理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分支和应用方法,例如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这些分支研究的是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同方面。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觉,研究人类思维如何实现、记忆如何形成、决策如何进行等。

行为心理学研究人们的行为和动机,探索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因和动机。

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

催眠大师观后感800字

催眠大师观后感800字

催眠大师观后感800字催眠大师观后感《催眠大师》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让我对催眠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片主要围绕着一个神秘的催眠大师展开,他利用催眠术改变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控制甚至操纵了他人的意识。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位催眠大师的能力所吸引。

影片开场的第一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氛围中。

一位女子在舞台上表演催眠术,她手指轻敲,声音渐渐变得沉稳有力。

我感受到了片中人物对催眠术的信念和自信。

随着剧情的展开,我对这位催眠大师的能力越来越好奇。

片中的催眠大师以他独特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他会通过声音的节奏、手势的优雅、甚至是眼神的交流,将他的观众带入一个深度放松的状态中。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意识被打开,他们可以接受他人的指令,改变原本的行为和思维。

催眠术的展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在片中,主人公成功地催眠了一个人,改变了他的行为。

这位原本缺乏自信的人,在催眠大师的指引下,变得自信且行为果断。

他成功地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和犹豫,取得了事业上的突破。

这样的展示让我思考催眠术的潜力和未知。

催眠术不仅仅是改变行为,它还能改变思维。

在影片中,一位成功的商界精英被催眠大师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原本他认为只有竞争和利益才是成功的关键,但在催眠的作用下,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并找到了内心真正的追求。

这段情节让我意识到催眠术对于个人成长和内心觉醒的重要性。

然而,催眠术并非只有积极的一面。

影片也揭示了催眠术的滥用和危险。

一位邪恶的角色利用催眠术对他人进行操控,损害了他们的意愿和自由。

这样的行为违背了伦理和道德,让我反思催眠术的使用应该受到限制和规范。

整部电影以充满悬疑和刺激的方式展开,每一个情节都让我着迷。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更是为故事增添了魅力。

催眠大师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用深邃的眼神和催眠术的魅力征服了观众。

他展现出的自信和技巧控制了整个故事的节奏,将我带入了一个新奇而神秘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弗洛伊德心理解剖学说解读电影《催眠大师》电影《催眠大师》是由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的一部华语悬疑片,所谓催眠治疗,是心理治疗师以催眠的方式进入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找到问题的根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影片特殊之处是,“催眠大师”徐瑞宁(徐峥)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有创伤的患者,剧中他的“患者”任小妍(莫文蔚)确是一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医生给患者看病实际上也是相互给对方治疗,两人棋逢对手,大开杀戒,展开了心理上的角逐,进行着治疗与反治疗,催眠与反催眠,简直刀光剑影、火花四溅,两人在心理催眠上的较量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学说出发,探究《催眠大师》深藏在潜意识里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学说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其中潜意识与本能密切相关,其中蕴藏着被压抑的本能及与性相关的情感。

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严密把关,不许潜意识的本能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稽查者”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的渗透意识之中,如剧中,徐瑞宁的妻子和任小妍的男朋友,在徐瑞宁的酒驾出车祸而丧生,这一悲剧对徐瑞宁和任小妍都带来了伤害,尤其是徐瑞宁,徐瑞宁的心结就是在最后关头,他放弃了尚有一线生机的女友独自逃生,女友那似乎伸向他求救的纤手成为心底无法抹去的愧疚,也是他自残的心理诱因。

他的愧疚,在于女友和好朋友死后,永远不可能听到他
为自私逃生的行为说抱歉,一个无法被“原谅”的人,当然纠结于无法解脱的心理魔咒,幸存下来的他面对自己亲手造成的悲剧几近崩溃,甚至自残。

但一方面,他又非常正常,正常生活,正常工作,这是他的本能为他做出的选择,就着“快乐”原则,趋乐避苦,甚至遗忘,只是在前意识脆弱的时候,压抑的情感决堤,内疚、悲痛袭来,他恨自己,也期待任小妍和好友及妻子的原谅,甚至不惜自残来缓解这种情感的痛。

这件事对任小妍的打击也是非常大,一直缺乏安全感的她在得到好不容易的爱情之后不久又突然失去,这也让她无法面对徐瑞宁,在她被治疗时,她不想面对男友的死亡,但她的无意识的动作(抚摸左手无名指)出卖了她,徐瑞宁就是通过这一微小的动作出发,挖掘出任小妍对她的欺瞒,其实任小妍在对徐瑞宁进行催眠治疗的同时,她自身也是在老师对她的催眠中,这是一种双重的催眠,两个都被催眠、都有心理创伤的人相互治疗。

总的来说,人的潜意识是行为的内驱力,它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但是在暗中波涛汹涌,从深层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成为人一切行为和动机的源泉。

影片在景物的处理上也别具特色,营造了悬疑、压抑的氛围,在徐瑞宁的工作室中,螺旋向上的阶梯,菱形叠散的窗花,几何对称的地版,以及黑白相间的图画,符号性的暗示给人一种迷离又眩晕的感觉。

这在切合电影主题之余也暗示了徐瑞宁的心理问题。

俩人在不断地切磋中,徐瑞宁对任小岩催眠,引发了任小妍潜意识的本能自动选择遗忘的事情发生,如在找她的身世时,梦里漫天飞舞的木棉花,旋转的摩天轮,儿童福利院,不同场景出现在一个梦里,这其实是任小
妍意识里对身世的记忆,只是这种记忆被潜意识珍藏了,她不想回忆自己被怀孕的有父母再次丢弃,所以选择遗忘,这和弗洛伊德的“意识内藏有被压制的观念和情感,来自过去生活中已遗忘的事例”说法契合。

弗洛伊德在揭示梦时,说梦时愿望的达成。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讲到,“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

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的。

”任小妍在面对男友逝世事实时,在梦里只回忆她和男友相遇,相爱的过程,这也是潜意识选择性显性记忆的体现。

在被催眠的梦里,她梦见空洞的房子,空无一人的大街,迷茫的小女孩,这些都是她内心恐惧、孤独的缩影,电影是根据她的身世安排布局的,这用心理解剖学业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现实的伤害,幼小的她自动选择遗忘,但潜意识帮她收藏了起来,只有在放松的梦里,在潜意识休息的时候跑出来折磨她。

所有的梦境都不是空穴来风,在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找到依据,梦里的场景是揭露现实,也是以往经验的预示。

电影恐怖氛围营造极其到位,配乐恰到好处,短镜头运用巧妙。

既突显了徐峥角色的自身特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将莫文蔚身上的疑点放大,揪住观众的心理。

幽闭的空间、低沉而压抑的音效、诡秘的人设,配上东洋常玩的故弄玄虚、出其不意式手法,完全达到了震慑观众的效果。

电影《催眠大师》作为国产悬疑片能有如此成就可谓
是国产片的一大进步,通过这个电影一方面可以向世人普及科普知识,一方面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不止提高了电影的可看价值,也能创造商业价值,是一种双赢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