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史话_林建斌
有关传承莆田木雕记叙文400字

有关传承莆田木雕记叙文400字
莆田非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莆田木雕作为非遗项目之一,以其精湛的雕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
莆田木雕起源于宋朝,历经千年传承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包括选材、开料、雕刻、抛光等。
莆田木雕作品的造型形态非常丰富,有动物、植物、人物等各种不同的题材。
同时,莆田木雕还融合了禅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门充满哲学和艺术内游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们代代相传,将其技艺一步步发扬光大。
他们执着于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创新,不断将新的元素和思想融入到传统中,使莆田木雕得以在传承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人们在传承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确保这门手艺的传承不断延续下去。
莆田木雕作为非遗项目之一,具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作品精致细腻,逼真生动,多数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为主题,深受人们喜爱。
莆田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

天工|2022年第11期[摘 要]莆田木雕是我国福建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风格独特,自成流派。
莆田木雕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变化,工艺精湛,成为木雕艺术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学意蕴,可以说尽情展现了莆田木雕艺术之美。
首先阐述了莆田木雕的现状,然后分析莆田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最后论述莆田木雕艺术的美学意蕴,包括散点透视之美、情境融合之美以及宗教思想之美。
[关键词]莆田木雕艺术;文化内涵;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1-0080-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国华.莆田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J].天工,2022(11):80-81.莆田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陈国华莆田木雕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风格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它所承载的历史、创作观念、情感、艺术信息以及审美价值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美学价值。
研究莆田木雕艺术的美学,不仅要注重其外在的美,更需要强调其内在之美,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对木雕作品进行创新。
莆田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其他地区的木雕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现阐述莆田木雕艺术的发展现状、文化内涵,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分析莆田木雕艺术的美学意蕴。
一、莆田木雕概述莆田木雕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是我国四大木雕之一。
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已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莆田木雕不断开拓市场,在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体现出闽南地域特色的活力。
目前莆田市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数量少,而且年龄偏老化,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所以加强莆田市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保持人才队伍梯度,是工艺美术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莆田木雕历史

莆田木雕历史莆田木雕,滥觞于唐代,明清时期日益兴盛,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其中,莆田木雕雕刻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为主,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工艺见长,乐清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潮州木雕则以金漆木雕工艺知名,各有自己的特色。
莆田木雕在清末民初时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此时市场也较繁荣,木雕佛像、建筑装饰雕刻等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产业化发展,声名进一步远扬,并带动了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银首饰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
时至今日,莆田木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并在2003年荣获“中国木雕之城”这一全国性的专业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佛像和家具的集散地。
今天莆田木雕的生产品类大致有三类:木雕工艺品、佛像与仿古家具,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木雕工艺品与佛像生产、销售主要集中于莆田黄石镇的工艺美术城中;家具的制作基地则位于下辖县、具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谓的仙游。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乌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至今在莆田本土、台湾、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
兴化历代都有著名的木雕工艺代表人物。
清末名师廖明山之孙廖熙擅长于人物,兼雕刻花卉,其佳作在1903年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
“廖氏木雕”遂成为中外古董商竞相觅购的珍品。
故宫博物馆尚存多件“廖氏”木座,还有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人雕刻的贡品——贴金透雕花蓝。
明代,因倭寇之乱实行海禁,从南洋诸国输入的红木极少。
兴化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加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美名远扬。
民俗文化对莆田木雕产业发展的影响

民俗文化对莆田木雕产业发展的影响【摘要1莆田的木雕历史悠久,在明清达到辉煌。
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产业化呈现出新的高潮。
市场交易量和占有率在全国都民俗文化名列前茅。
本文试着从民俗文化背景下来看待莆田木雕的发展,希望从中找出莆田木雕产业发展与地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莆田木雕产业发展的影响【关键词】民俗文化;莆田木雕;戏曲;宗教信仰作者简介】林建斌(1971一),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林建斌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2)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院十多所,到了清代,书院、私垫更盛,并且布点逐步向偏僻的农村扩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展。
清代诗人林津在《吉江书院》诗中赞道:“文献邦称古有名.参差红重要标识。
莆田地处闽东中部沿海,东面是台湾海峡,地理位置独蓼映江城。
海滨邹鲁遗风在,何处不闻弦诵声?”清代后期,书院多改特。
历史上既移植北方的中原文化,又由于地域的独特性产生相对为官府办理。
废止科举后,书院或转办为学堂,或废为祠堂。
这些学堂独立的民俗文化。
莆罔的木雕历史悠久,源于唐代。
历经宋、元、明、培养了大量学子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建筑雕刻。
清,在明清达到辉煌。
经过一个短暂的历史低潮,莆田木雕产业化位于仙游县鲰城内体育场北侧的县文庙,占地面积4100多平方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出新的高潮,市场交易量和占有率在伞国都名米。
原庙创建于北宋初。
经过历代多次兴废和改建,现存部分建筑,包列前茅。
本文试着在民俗文化背景下来看待莆田木雕的发展,希望括大成殿、两庑、戟门。
主体建筑大成殿【酊阔了间.进深四间。
莺檐歇从中找m莆田木雕产业发展与地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山顶,为招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的殿常建筑。
屋脊E饰以灰雕双龙。
脊1.文化教育发达屏则施以彩绘游鳞飞风等。
殿内当心间顶部作窟窿状的叠拱藻井,并莆FH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饰以花纹,雕刻,结构精致而又华丽。
工美史志源远流长的莆田木雕艺术

工美史志源远流长的莆田木雕艺术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莆田木雕,因地而名,发源于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的文化名城——莆田市。
莆田是远近闻名的艺术之乡,著名的民间工艺包括木雕、玉雕、石雕、宗教雕塑、金银首饰等。
而在这些雕刻艺术品种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成就最高的,无疑是木雕艺术。
莆田木雕风格古朴典雅、刻画精致细腻、层次错落分明,自成流派,闪耀着历代艺人智慧、文化、审美积淀的光芒,历来以立体圆雕、精微透雕和三重透雕等独特传统工艺在海内外久负盛名,其中尤以精微透雕绝技独步天下,其几乎已成了莆田木雕的代名词。
史料记载,莆田木雕最早的记录始于唐初。
唐初以来,莆田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佛像雕刻、活版刻书等。
由于年代久远及战乱影响,加上木质不容于水火,易腐烂等特点,如今尚存于世的已极其罕见。
位于城厢区观桥附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即是唐代莆田建筑与木雕艺术的代表。
三清殿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其建筑结构及装饰也运用了大量、简洁的雕刻纹理,可谓莆田木雕遗产的活化石。
宋代以降,莆田经济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各大港口的兴起,带动了各行业的形成,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状元林亨的《螺江风物赋》细腻地描述了当时莆田经济文化的盛况。
现存在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圣像,以圆雕彩绘。
端庄姣好的脸型,秀润挺拔的衣褶处理,整体端庄稳重而不乏亲切感,极富世俗人情味,具有典型的南派特征。
这是目前存世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尊木雕妈祖人物造像。
明清时期,莆田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的艺人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
据《莆田县志》记载:“莆木工、土工、金工、石工皆有。
木工分为三,曰都绳,曰细墨,曰雕柴。
都绳唯能建造屋舍,其工坚致牢实。
细墨制造椅桌器用等项,间有新巧这工,然而坚致细密视他处矣。
雕柴者,凡一切雕刻之工归焉。
”,由此足见当时的分工之细。
其时,莆田木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至今在莆田多处仍完整地保存着当时民间艺匠所遗留下来的木雕作品,这些木雕被大量使用于佛像雕刻、建筑构建装饰、家具雕刻等诸多领域。
探析莆田木雕佛像的传承与发展

天工|2020年第6期文 翁志峰探析莆田木雕佛像的传承与发展[摘 要]现介绍莆田木雕佛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并从三方面阐述木雕佛像创作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拓宽木雕佛像创作之路。
[关键词]木雕佛像;传承;发展;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 J314.2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6-0076-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翁志峰.探析莆田木雕佛像的传承与发展[J].天工,2020(6):76-77.随着工艺品市场需求的发展,莆田木雕佛像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多元的消费背景,创作者必须在传承中拓展作品的功能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同时拓宽创作途径,提升艺术品位。
一、莆田木雕佛像的历史渊源木雕佛像随着佛教兴起而发展,南北朝时就有檀木佛像。
唐初,莆田寺庙已出现供奉简约佛像的现象。
宋末,泉州港、枫亭港开始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木材,莆田木雕佛像渐盛。
明清时期是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艺匠擅长圆雕佛像。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工艺美术大师廖熙的人物木雕作品《关公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清代,黄炳勋创作的木雕《达摩祖师》和《关羽坐像》,被故宫收藏,且为收藏界热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木雕业重焕生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木雕第二代传人黄丹桂、佘文科、朱榜首等名家,培养出方文桃、佘国平等,抢抓机遇,创办企业,促进了莆田木雕佛像产业的发展,亦成长为国家级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传承人。
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为闽、川、粤、赣等省的名寺大刹创作上千尊佛像。
近年来,莆田木雕佛像以内容题材、工艺传承和品牌打造为核心,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有国家级大师黄文寿、李凤荣及“大国工匠”郑春辉等,为产业转型迈出新步。
二、莆田木雕佛像的艺术特征莆田木雕佛像艺术源于民间生活。
它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寄托或心理需求出现的艺术载体,具有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
26924171_莆田木雕:以精微,传精神

● 编辑武侠莆田木雕以精微,传精神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莆田木雕工艺是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它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用于建筑装饰、佛像雕刻和书籍雕刻等领域。
到了明代,当地涌现出一批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匠人,莆田木雕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莆田木雕艺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进入了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的辉煌时期,乾隆年间更有贴金透雕作品成为送入皇宫的贡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莆田木雕业重焕生机,许多木雕艺人不仅继承传统工艺,更大胆开拓创新。
时至今日,莆田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木雕专业创作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
我国木雕工艺流派众多。
与擅长平面浮雕工艺的东阳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的乐清木雕及精于金漆木雕工艺的潮州木雕相比,莆田木雕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工艺而著称。
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将圆雕、透雕、浮雕、根雕等传统工艺发挥到了极致,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剔透,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131灿烂的千载传承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2 木雕制作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件作品少则需花上一两个月,多则五六年,创作的过程远比外界想象更为枯燥。
匠人全神贯注地操作,往往会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常常身体僵硬、腰酸腿疼,而到了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似乎所有的苦累又都烟消云散。
极致的耐心与细致始终贯穿于莆田木雕传统工艺流程的每一步。
首先,匠人们要选材相木,找寻适合制作的木材,然后捏泥塑稿或画初稿进行构思。
在木材上勾出轮廓线后,就用锯子或电锯锯出大体轮廓,再继续用大、中号扁凿及半圆凿整理基本造型,以块面定出人体头部和五官,凿出粗坯。
然后在粗坯之上对山水、树木、人物神态、服饰、须发等加以定位和交代,完成细坯。
再次是修光,这需要做三遍:第一遍用大、中、小平刀和大、中、小圆刀,自下而上并从后而前地剔整坯面;第二遍用平刀、半圆凿、刮刀等工具,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深入“削” 修一遍;第三遍用平刀、半圆凿和三角刀,对作品细节进行修饰。
关于莆田木雕传承作文

关于莆田木雕传承作文
《记莆田木雕传承》
嘿呀,说起莆田木雕啊,那可真是有好多故事呢!我记得有一次去莆田的一个小巷子里,就看到了一家木雕作坊。
当时我就被那里面的场景给吸引住了。
那作坊看着不太起眼,但是一走进去,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木雕的神奇世界。
里面的师傅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干活儿,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工具,对着一块块木头雕琢着。
我凑到一个师傅跟前,他正在雕一朵花呢,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他不是在雕木头,而是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宝。
他的手特别巧,一会儿这样削一下,一会儿那样刻一下,眼看着那朵花就慢慢在木头上显现出来了,真的太神奇了!
我就那么呆呆地看着,都忘记了时间。
看着那些师傅们,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木雕的热爱,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呀。
他们把这门技艺一代代传下去,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木雕的魅力。
在他们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有它的生命,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赋予它们新的灵魂。
这不就是莆田木雕传承的意义嘛!希望这样厉害的技艺能一直传下去,永远都不会消失呀。
后来我每当想起那次在作坊里看到的场景,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传承的重要性。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让它们一直绽放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 第4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32No 142009年08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Aug.2009
收稿日期:2009204206
作者简介:林建斌(1971—
),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油画艺术研究。
莆田木雕史话
林建斌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
摘 要:莆田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我国传统木雕工艺美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的价值。
今天,莆田木雕产业已发展成莆田的支柱型产业,其影响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了解这一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为国内其他门类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莆田木雕;历史;民间工艺分类号:J 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9)04-0145-02一
莆田市,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
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
莆田历来为闽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古府新市[1]。
莆田民间工艺产品包括木雕、玉雕、青石雕、铜雕、寿山石雕、宗教雕塑、金银首饰、漆器、编织、人造宝石、戏装等有十一大类上千个品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莆田木雕工艺,其雕艺精湛而闻名海内外,尤其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的独特传统工艺久负盛名,众多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以其做工细腻、风格典雅和造型逼真为特色而代代相传,是莆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莆田的木雕最早有记载的就始于唐初,随着战乱的结束和经济的日渐发展,加上佛教的盛行,各地都在兴佛法。
大量的寺庙雕有简朴的木雕建筑装饰、佛像和经书等;据宋代出版的《仙溪志》记载,早
在唐代,佛教就已经开始在莆田的仙游传播并蔓延。
当时仙游境内寺庙林立,各大寺院庙宇的栋梁、屋
檩、门楣及家具皆有木雕装饰,特别是木雕佛像刀法
娴熟、造型简练、线条流畅,风格独异,已有较高的艺
术水准[2]。
坐落于莆田市区内北河兼济桥(观桥)北岸的三清殿,是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创建的道教
庙观建筑群中遗存的主体建筑物之一,系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内部就运用了大量的木梁结构及简洁的云纹、卷草纹作装饰。
五代及两宋时期,莆田的经济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吉了、白湖等港口的兴起,带动了各行业的形成,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在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圣像,以
圆雕彩绘。
端庄姣好的脸型,秀润挺拔的衣褶处理,整体端庄稳重而不乏亲切感,极富世俗人情味,典型的“南派”特征。
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妈祖的形象,其木雕刀法洗练,成为目前最早木雕妈祖像保存最完整的一尊人物雕刻。
不难看出,宋代莆田的木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宋代的刻书艺人陈振孙,刻有蔡襄《荔枝谱》、《开元天宝遗声》及《能考经籍》等多部刻字作品;以
及当时的雕刻名手运用平雕的方法雕刻绘画名家马远所绘的关羽像,至今尚存莆田城厢南门外的万寿庵内[3]。
宋末元初,莆仙民间雕刻艺人辈出,其中以林恢、
林奕为代表的黄杨木雕门派,影响极广。
林氏所刻的梅妃江采萍、太师陈文龙抗战死难题材的圆雕,雕刻精致,惟妙惟肖。
那时所刻的人物、花卉围屏、建筑栏杆等,都很精妙。
元代,由于兵荒马乱,莆田人大量迁移,著名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月
雕版名匠俞良甫就在这一时期避乱移居日本,他遗下的“俞良甫版”(亦称“博多版”),至今仍被日本人所珍视。
这时期,莆田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商业萧条,人口锐减。
木雕作品的风格也趋向内敛、低调,存世的作品极少。
明代时,莆田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的艺人很多。
至今莆田、台湾和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一些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
莆田黄石镇江东浦口宫省级保护文物—《透雕护栏》,可谓明代莆田精细木雕的代表作。
莆田的荔城、城厢、涵江、黄石、吴埕,仙游的城关、度尾、榜头、赖店、枫亭等地,都有民间艺人手工雕刻佛像、菩萨桥、古代人物及家具装饰、花鸟山水等作品。
清代是莆田木雕的繁荣期,至民国期间(1912~1949年),莆田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果木,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显色泽深沉,龙眼木雕因材质美而得名。
雍正年间(1723~1735年),有著名工匠游伯环,精于紫檀人物、花瓶底座雕刻,赋形苍古严谨。
而莆田木雕真正形成风格,还是清朝中晚期有名的廖氏家族。
当时的城厢有个名匠廖明山,善于用寸木雕镂人物、花草虫鱼等,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为雕刻名手,1908年,一代名师廖熙在巴拿马赛会上以著名的《关公座像》赢得金奖,并由此奠定了莆田木雕以圆雕为主的华美、细腻风格样式。
廖熙长于人物、刻花、工精刀挺,其《关公》、
《达摩》等雕刻取天然材料,化朽为奇,仪真神传。
他善书画,融中国绘画于民间雕刻之中,木雕艺术境界达到很高的层次。
他的作品被作为珍品晋贡朝廷,德宗皇帝亲笔写“巧夺天工”褒奖。
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古董商争相购买他的作品。
今天,故宫博物院尚存多件“廖氏”木座和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术家雕刻的贡品“贴金透雕花篮”、馔盒和浮雕花窗构件。
莆田博物馆也存有数件“廖氏木座”和一件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清代木雕馔盒;
清代莆田古民居、府第的屋架、横梁、吊兰、云座等都存有大量精美的松梅、菊竹、花鸟、走兽之类的浮雕。
涵江宫下茂盛林家四进七间厢大宅和长埕头徐姓、苏姓、林姓等四座四进五间厢、七厢的古府第建筑群内数不胜数的木雕作品,皆清代的上乘之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间名匠朱榜首、陈仙阁等人配合著名画匠刘荣麟等,揉入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韵味,形成了以莆式武将造型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
迄今在涵江区江口镇园下村关帝庙等处寺庙、民居留下了许多供后人观赏借鉴的人物及
建筑装饰圆、透、浮雕相结合的传世杰作。
而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林的方氏九间厢等十多户平透雕装饰的民居,更是一道道经久弥新的风景线!
二
建国以来,莆田木雕业似枯木逢春,重焕生机。
许多木雕艺人继承传统工艺,又大胆开拓创新,他们既植根于“精微细雕”的传统工艺,又放眼于瞬息万变的现代潮流;既善于迎合海内外工艺品市场的需求,又敢于开发引导潮流的原创新品,木雕工艺更趋完善,创作了不少精品杰作。
1956年,莆田木雕艺人创制了一套乐器,其器缘、柄、肚、钮都装饰着用一寸见方的黄杨木片镂刻的《三国演义》人物及花果鸟兽等,细微精致,选送参加东欧捷克共和国展览会得到嘉奖;1959年,莆田木雕艺人创作了圆雕人物、桌屏等27件,代表莆田晋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79年以来,堪称莆田木雕第一代传承人的朱榜首、黄丹桂、佘文科等人先后创作了一大批精品。
朱榜首和黄丹桂等创作的《三打祝家庄》、
《立柱龙凤灯》等作品堪称全国一流的木雕精品。
佘文科创作的《渔港之春》、黄丹桂等创作的《十三朵金花》曾获选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闵国霖大师的天然木雕《达摩》、
《寿星》等系列作品是业界公认的一流杰作,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黄扬木雕《洛神》首获全国工艺品质量评比优秀奖。
在1999年以来十多次的京、沪、杭等地全国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莆田木雕精品总是技高一筹,令人称绝,获奖总数及金奖总数均名列全国所有地市级和多数省级参展参评单位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木雕第二代传人方文桃、佘国平等大师级名人抓住机遇,创办木雕个体企业,并获得成功,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民间艺人纷纷重操旧业,先后走上办厂创业之路,促进了莆田木雕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一批外商、台商也到莆田创办木雕企业,使莆田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来料加工、设厂生产和设点贸易最多最集中的中心点。
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促进了莆田木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朱合浦.莆田风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仙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仙游县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1.
[3]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责任编辑胡号寰
・
6
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