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工艺

合集下载

莆田木雕历史

莆田木雕历史

莆田木雕历史莆田木雕,滥觞于唐代,明清时期日益兴盛,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其中,莆田木雕雕刻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为主,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工艺见长,乐清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潮州木雕则以金漆木雕工艺知名,各有自己的特色。

莆田木雕在清末民初时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此时市场也较繁荣,木雕佛像、建筑装饰雕刻等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产业化发展,声名进一步远扬,并带动了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银首饰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

时至今日,莆田木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并在2003年荣获“中国木雕之城”这一全国性的专业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佛像和家具的集散地。

今天莆田木雕的生产品类大致有三类:木雕工艺品、佛像与仿古家具,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木雕工艺品与佛像生产、销售主要集中于莆田黄石镇的工艺美术城中;家具的制作基地则位于下辖县、具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谓的仙游。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乌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至今在莆田本土、台湾、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

兴化历代都有著名的木雕工艺代表人物。

清末名师廖明山之孙廖熙擅长于人物,兼雕刻花卉,其佳作在1903年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

“廖氏木雕”遂成为中外古董商竞相觅购的珍品。

故宫博物馆尚存多件“廖氏”木座,还有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人雕刻的贡品——贴金透雕花蓝。

明代,因倭寇之乱实行海禁,从南洋诸国输入的红木极少。

兴化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加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美名远扬。

工美史志源远流长的莆田木雕艺术

工美史志源远流长的莆田木雕艺术

工美史志源远流长的莆田木雕艺术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莆田木雕,因地而名,发源于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的文化名城——莆田市。

莆田是远近闻名的艺术之乡,著名的民间工艺包括木雕、玉雕、石雕、宗教雕塑、金银首饰等。

而在这些雕刻艺术品种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成就最高的,无疑是木雕艺术。

莆田木雕风格古朴典雅、刻画精致细腻、层次错落分明,自成流派,闪耀着历代艺人智慧、文化、审美积淀的光芒,历来以立体圆雕、精微透雕和三重透雕等独特传统工艺在海内外久负盛名,其中尤以精微透雕绝技独步天下,其几乎已成了莆田木雕的代名词。

史料记载,莆田木雕最早的记录始于唐初。

唐初以来,莆田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佛像雕刻、活版刻书等。

由于年代久远及战乱影响,加上木质不容于水火,易腐烂等特点,如今尚存于世的已极其罕见。

位于城厢区观桥附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即是唐代莆田建筑与木雕艺术的代表。

三清殿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其建筑结构及装饰也运用了大量、简洁的雕刻纹理,可谓莆田木雕遗产的活化石。

宋代以降,莆田经济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各大港口的兴起,带动了各行业的形成,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状元林亨的《螺江风物赋》细腻地描述了当时莆田经济文化的盛况。

现存在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圣像,以圆雕彩绘。

端庄姣好的脸型,秀润挺拔的衣褶处理,整体端庄稳重而不乏亲切感,极富世俗人情味,具有典型的南派特征。

这是目前存世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尊木雕妈祖人物造像。

明清时期,莆田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的艺人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

据《莆田县志》记载:“莆木工、土工、金工、石工皆有。

木工分为三,曰都绳,曰细墨,曰雕柴。

都绳唯能建造屋舍,其工坚致牢实。

细墨制造椅桌器用等项,间有新巧这工,然而坚致细密视他处矣。

雕柴者,凡一切雕刻之工归焉。

”,由此足见当时的分工之细。

其时,莆田木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至今在莆田多处仍完整地保存着当时民间艺匠所遗留下来的木雕作品,这些木雕被大量使用于佛像雕刻、建筑构建装饰、家具雕刻等诸多领域。

莆田木雕艺术中雕刻技法的具体运用研究

莆田木雕艺术中雕刻技法的具体运用研究

142《名家名作》·应用福建莆田木雕是莆田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壮于当代,是福建省莆田市特有的一门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而且创作题材丰富、刀法细腻。

莆田木雕的创作尤其考究作品的布局构图,根据题材与主题需要,在制作工艺与结构上以适当的方式组成协调、完整的画面,创作材料以龙眼木、黄杨木、檀香木以及黄花梨、小叶紫檀等为主。

2011年,莆田木雕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笔者设计创作的莆田木雕作品《多子弥勒》《花好月圆》《自在观音》《皆大欢喜》手法考究,工序繁多,相木设计,以刀代笔,风格独特,以群雕、圆雕的形式表达,以中国传统佛教人物、花鸟等作为创作主体,充分展现了当代莆田木雕娴熟的雕刻技法,极具个性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一、莆田木雕作品《多子弥勒》:积极乐观的精神,启迪人心莆田木雕作品《多子弥勒》(如图1),精选印度老山檀香为创作材料,以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子戏弥勒佛为创作题材,塑造了弥勒佛坐在布袋上,五个孩子围绕其身边嬉戏的场景,展现了弥勒袒胸露腹、喜笑颜开、大肚能容的形象。

人们见到弥勒佛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

在佛教中,弥勒佛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等象征意义,参礼弥勒佛的人能够从弥勒佛这些品格中得到启迪,从而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弥勒品格的人。

在创作木雕作品《多子弥勒》时,以莆田木雕中的浮雕技法为主,对表现手法尤其考究,构思布局好后,依照画稿直接动刀雕刻,整体构图饱满,人物雕刻栩栩[摘 要]木雕作为雕塑艺术中的一个门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审美情趣。

福建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著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壮于当代,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题材丰富、刀法细腻。

在莆田木雕雕刻创作中,可以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艺表现不同的场景。

解析莆田木雕作品《多子弥勒》《花好月圆》《自在观音》《皆大欢喜》的创作手法,以期从中探析现代莆田木雕创作中雕刻技艺的运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题材采用相应雕刻技法表现。

探析莆田木雕在雕刻工艺上的传承创新

探析莆田木雕在雕刻工艺上的传承创新

68品 评探析莆田木雕在雕刻工艺上的传承创新王 强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这项技艺源远流长,也是木工的一类,是木作中的细木作。

几千年来,木雕文化和工艺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变得愈发富有内涵,木雕身上的每一次刀起刀落都是中华文化的烙卬。

木雕工艺发展的区域也十分广泛,充斥着鲜明的地域文化与不同的个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同时,这项传统的工艺也将与时俱进,走向创新的道路。

中国木雕艺术早已横跨数千年的历史,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历代艺人不断追求木雕艺术的取材更新和创新应用。

所以,木雕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会有一部分所谓“传统”的传承,当然因此诞生了很多具有时代感的现代造型。

笔者通过创作的木雕作品《天伦之乐》《童趣》《八仙雅聚》,解析莆田传统木雕与现代木雕的传承创新应用。

一件黄杨木的圆雕作品,采用现代木雕创新雕刻手法,显得比较有创意和趣味性,人物比例适当夸张表现。

另一件采用平雕雕刻,注重传统写实的雕刻手法,人物塑造比例适当,形象生动。

一、莆田木雕常见的题材造型和工艺社会发展早期,由于祖先对图腾和神灵的敬仰,多数木雕是先民精神世界里的信仰物像的载体,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周代就出现了木俑陪葬,但其整体的形象笨拙,倒是人物的比例比较协调。

隋代至五代以来,木雕的造型开始多样,有以佛、菩萨、罗汉等信仰为主题的造型,也有以吉祥图案、神话典故、山水花鸟、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反映民间生活的风俗造型。

汉代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雕的形态有所改变,人们更注重于细节的刻画,并对其神态和动作有所要求,木雕造型上的变化渐渐趋向于日常礼俗和风物。

尤其是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神的抽象形态需要找到具象的载体,这样,木雕佛像开创并兴盛起来。

唐代之后,木雕的技艺更趋于丰满,笔者对这个时期的木雕亦有好感,宋代之后出现的浮雕和圆雕手法推动了人物木雕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更是木雕工艺的鼎盛时期。

莆田木雕主要源于唐代的建筑雕刻,发展到宋69品 评代,得益于家具雕刻的普及,其逐渐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木雕雕刻艺术也达到鼎盛。

26924171_莆田木雕:以精微,传精神

26924171_莆田木雕:以精微,传精神

● 编辑武侠莆田木雕以精微,传精神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莆田木雕工艺是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它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用于建筑装饰、佛像雕刻和书籍雕刻等领域。

到了明代,当地涌现出一批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匠人,莆田木雕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莆田木雕艺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进入了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的辉煌时期,乾隆年间更有贴金透雕作品成为送入皇宫的贡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莆田木雕业重焕生机,许多木雕艺人不仅继承传统工艺,更大胆开拓创新。

时至今日,莆田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木雕专业创作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

我国木雕工艺流派众多。

与擅长平面浮雕工艺的东阳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的乐清木雕及精于金漆木雕工艺的潮州木雕相比,莆田木雕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工艺而著称。

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将圆雕、透雕、浮雕、根雕等传统工艺发挥到了极致,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剔透,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131灿烂的千载传承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2 木雕制作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件作品少则需花上一两个月,多则五六年,创作的过程远比外界想象更为枯燥。

匠人全神贯注地操作,往往会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常常身体僵硬、腰酸腿疼,而到了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似乎所有的苦累又都烟消云散。

极致的耐心与细致始终贯穿于莆田木雕传统工艺流程的每一步。

首先,匠人们要选材相木,找寻适合制作的木材,然后捏泥塑稿或画初稿进行构思。

在木材上勾出轮廓线后,就用锯子或电锯锯出大体轮廓,再继续用大、中号扁凿及半圆凿整理基本造型,以块面定出人体头部和五官,凿出粗坯。

然后在粗坯之上对山水、树木、人物神态、服饰、须发等加以定位和交代,完成细坯。

再次是修光,这需要做三遍:第一遍用大、中、小平刀和大、中、小圆刀,自下而上并从后而前地剔整坯面;第二遍用平刀、半圆凿、刮刀等工具,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深入“削” 修一遍;第三遍用平刀、半圆凿和三角刀,对作品细节进行修饰。

技法精妙 气韵精致——浅谈莆田沉香木雕工艺的风格

技法精妙 气韵精致——浅谈莆田沉香木雕工艺的风格

技法精妙气韵精致——浅谈莆田沉香木雕工艺的风格内容摘要:莆田的沉香木雕工艺,从传统雕刻中脱颖而出,逐步向具有独立艺术风格的方向发展,在艺术家们对木雕工艺细化制作中得到升华。

现今,这项木雕技艺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与其他地区的沉香木雕艺术相互交流影响,既有相同之处,又独具鲜明的地域性与本土化风格。

沉香作为众香之首,香味独特,香品高雅,珍稀难得,是唯一被世界五大宗教认同的奉拜圣品和稀世珍宝。

质地坚硬、油脂饱满的沉香又是上等的艺术雕刻材料,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所创作出来的沉香木雕工艺品更是人们喜爱并收藏的艺术珍品。

在中国工艺美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莆田沉香雕刻品古朴浑厚,深沉润泽,别具风韵,具有特别的艺术特色与收藏价值。

借助珍稀贵重的沉香木原料,莆田的传统工艺师们代代传承,因材施艺,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沉香木雕艺术品。

这些沉香木雕作品整体上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当前,随着我国的经济腾飞、文化进步、科技发展,莆田沉香木雕工艺产业急剧扩大,在深厚的传统背景下焕发出极具闽莆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与经济产业活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诉求。

莆田沉香木雕构思巧妙、内涵深刻、能反映作者的审美观和艺术技巧,充分体现出沉香木雕艺术的趣味和环保的材质美,是雕刻家心灵手巧的产物,而且也是装饰、装潢、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莆田的沉香木雕被广泛用于家具装饰中,如箱、橱、桶、桌、椅、儿、架等,在制作雕饰上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沉香木雕工艺与传统家具巧妙融合。

许多日用品和祭祀器物上的装饰或是附属的构件,决定了莆田沉香木雕具有美化功能的同时,又要符合器物的实用功能。

制作精巧,装饰华丽,既要达到装饰的目的,又能够经久耐用。

从内容到形式的运用方面,莆田沉香木雕极尽传统沉香木雕工艺繁缛的装饰雕刻而成,深受全国以及海外群众与藏家的喜爱和欣赏。

精美绝伦 “匠心”福建

精美绝伦 “匠心”福建

精美绝伦“匠心”福建木雕篇:一木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品鉴福建的第一站,从莆田开始。

自古以来,莆田就是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

尤其是莆田的木雕文化,那真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

莆田木雕素以“精微透雕”的特殊技法著称,讲究在微小的雕琢中展现大千世界之妙。

人物、山石、花鸟……一尊尊木雕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令人惊艳!特别是人物雕像,刻画得尤为细腻传神,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自己的沧桑岁月。

有一尊黄杨木雕成的观音坐像,身姿柔美,神态祥和,衣物层层垂荡,每一根头发丝儿都清晰可见。

凝视着这尊木雕,原本稍显浮躁的心情竟然也奇迹般地平静下来,感觉到一种安宁、静谧的氛围在四周流动。

这才是雕刻的最高境界啊,带给人由内而外的精神享受!莆田木雕的“透雕”采用的是多层镂空技法,这在人物众多、场景复杂的木雕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大型木雕《海峡和平女神》,展现了亿万民众恭迎妈祖女神的宏大场面,人物精细、层次分明,让人叹为观止。

走进莆田首家民办木雕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镇馆力作《清明上河图》。

只见一棵千年樟树横放在地,其上屋宇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人物各个神态不同,轿船车马精细生动,好一幅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听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件大型木雕长度超过12米,历时四年方才创作完成,是全世界最长的木雕作品,已经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非常珍贵。

艺术馆三楼还展出了各种小型作品和微雕作品,嶙峋怪石、层峦叠嶂,一件件木雕栩栩如生,意境深远,让人不禁沉醉于艺术享受。

莆田木雕自古名家精品迭出,许多木雕跨越时空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贴金透雕花灯”等。

时光变换,千年传承,莆田木雕在新一代艺术家的手中发展得更加灿烂辉煌。

陶瓷篇:跨越千年的“中国白”从莆田驱车一路向西,经莆永、泉南高速,两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泉州辖下的德化县。

德化是一个千年古县,盛产白瓷,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近代三大瓷都。

论莆田木雕家具的造型艺术

论莆田木雕家具的造型艺术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在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发展时期。

莆田木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以艺术欣赏和实用价值的统一而闻名。

莆田木雕在建筑装饰上留下了众多的千古佳作,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莆田市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妈祖神像,莆田老城区的明代大宗伯第的檐枋雕饰、御史大夫第的厅堂枋额雕饰等。

莆田木雕广泛应用于家具陈设,流行于当地的红木椅、眠床、香案、书桌等,留下了许多佳作,无不彰显出莆田木雕传统工艺的魅力。

一、莆田木雕家具的历史及演变莆田木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向来以建筑装饰、家具陈设为主。

明代家具雕刻洗练、简洁、清雅,民间常见的中堂椅、八仙桌、案几等都是典型的明式家具。

明末至清初的家具,雕刻逐渐复杂,工程浩大,雕刻也更为精致,风格和形式随之改变。

在莆田一带的民间家具中,木雕家具遍及家家户户。

每对新婚夫妇成家立户,木雕的花床、花橱、花箱等家具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莆田市博物馆的藏品看,有相当数量的家具都是当时官僚、地主雇用了知名艺人花费三五年时间雕刻而成。

床设计精致,造型庄重,结构坚固,雕刻精致,图案优美,内容丰富,床中有橱、橱中有柜、柜中有斗,可谓雕刻艺术的结晶。

木雕家具中的沙发、茶几早在清代就已流行,只不过造型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它同现代软沙发相比,更具装饰效果,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沙发、茶几属客厅家具,客厅为接待宾客的场所,故而一般采用高浮雕和半圆雕,配以龙凤、狮子、松鹤等图案,显示出高雅、古朴的情趣。

如果再加上精细雕刻的屏风,各具风采的木雕吸顶灯,能使客厅呈现喜迎嘉宾的氛围。

莆田木雕传统家具以框式结构为主。

完全沿袭传统的雕刻家具不适应各地区民众的使用习惯,因此,莆田木雕家具在造型上进行了改变,如,将椅子改变为雕刻沙发,将传统花床改进为炕床、屏风床等雕刻花床,将桌子改变为炕几、咖啡台、全雕写字台等。

莆田木雕的传统造型和现代家具相结合,适应了各地区民众的需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工艺摘要:莆田木雕在历史上、现在都达到很高的一个高度,但它也和全国的其他传统工艺美术一样面临着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工艺的流失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莆田传统木雕雕刻工艺的研究和梳理,让更多关心传统工艺美术的人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特点。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每一个地域工艺美术都是各个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

然而,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

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遭遇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不少的传统手工技艺;二是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消亡。

传统手工艺在手工业时代,其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后,一部分手工工具被机械工具所取代,手工艺中的劳动强度减轻、效率提高,市场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机械工具使得初步加工和后期的精加工更为省力和随意。

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木雕、石雕等雕刻普遍采用雕刻机械,有的甚至采用计算机控制的雕刻机械,生产是批量化的,手工只是某些工序,如人物脸部的刻画等等。

从手工艺本身的价值和技艺传承而言,这是值得质疑和探讨的。

从历史发展来看,手工艺正是这样一步步不断被机械工业所取代,如果工艺美术不注重对其手工性的保护,任其被机械化所取代,最终将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消亡。

因此,不仅技艺传承和保护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而且其保护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也大大增强了。

莆田木雕作为目前中国木雕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有着个悠久的历史传承。

而在今天,它更是全国木雕产业的龙头,市场占有率和产业规模都是全国前茅。

在这产业化过程,作为莆田木雕所具有的一些工艺特点在慢慢流失,所以对这些具有地域特点的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和保护无疑是必要的。

一、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种类莆田木雕工艺,其雕艺精湛而闻名海内外,尤其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多重透雕的独特传统工艺久负盛名,众多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以其做工细腻、风格典雅和造型逼真为特色而代代相传,是莆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莆田木雕艺人创造出多种木雕技法与表现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浮雕、圆雕、透雕和平雕。

浮雕———是以雕刻刀在平整的木板或者龙眼木上雕刻,所雕成的静物凸于木材表面,没有镂通,这种形式称为浮雕。

浮雕根据其浮凸的高度又有“高浮”、“中浮”和“浅浮”之分。

一般界定它们的标准大概是:1厘米以下为“浅浮”,2厘米左右为“中浮”,3厘米以上为“高浮”。

其中“高浮雕”又有好几种做法:其一,把主要景物用雕刻刀雕出,其他的地方把它凿平使之低一些,以衬托出画面的主次来。

这种雕法的使用范围最大,主要运用在家具、屏风、首饰盒、佛龛以及建筑部件等。

特点是景物的高低起伏变化丰富,层次多。

其二,由两块木板组成,上层的木板将景物雕刻成浮雕,而做衬底的图案纹样是在另一块木板上雕刻镂通,然后将两块木板重叠用胶粘牢而成一件完整的木雕作品。

主要用于橱、窗、果盒等,特点是装饰感强,主体景物突出。

其三,有些浮雕景物太高了,所以用另一块木料雕成,然后把它固定在浮雕之上,实际上是浮雕和圆雕的混合体。

主要用在建筑的梁柱上,特点是立体感强,视觉冲击力大。

圆雕———以雕刻刀把木料雕成立体的形状,四个方向都可以欣赏的,称为圆雕。

莆田的圆雕既有可独立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品,如寺庙中的菩萨造像。

也有作为建筑物、祭祀器物或家具上装饰雕刻的附属部分。

透雕———以雕刻刀在一块平整的木板或其他形状木料上雕刻景物,木板(木料)其他部分镂通,称为透雕。

透雕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钢线锯透雕”,是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先画好图形纹样,然后用钢线锯根据画好的纹样的轮廓线锯出所需的图像,在用雕刻刀对图像和镂空的部分进行修饰而成。

钢线锯通雕只能做单层的景物表现,表现力有限,只适合做简单的题材。

主要是一些窗格、门或建筑物的一些装饰配件。

另一种是“多层镂空透雕”,是在平整的木板或其他形状的木料上以雕刻刀作多多重的表现,有些部位镂通,呈现出玲珑剔透的效果。

这种透雕方式适合表现人物众多、场景复杂、景物丰富的作品。

这也是莆田木雕闻名于世的雕刻工艺,他们把这一工艺发挥到一个极致的境界。

世人对莆田木雕最重要的一个评价“精微透雕”,正来源于此。

莆田的木雕艺人在多层镂空透雕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木雕技艺,将雕工精细、玲珑剔透的景物镶嵌在各种器物的饰面上,透雕的层数会达到七八层。

最主要的多层镂空透雕作品大多运用在祭祀用的器物上,如“妈祖”出游所使用的神轿、神亭,寺庙中的神龛等。

平雕——平雕正好与浮雕相反,是在一个木料上雕刻的景物凹陷在木板平面之下。

平雕不易受到外物的碰损,多作为建筑物和家具上的装饰,这种雕刻形式应用的较少。

像家具部分经常要使用到的地方,既要考虑家具的实用性,又要考虑它的装饰效果,就会选择平雕。

平雕的凹痕不深,所以图形一般是靠上下两层的大漆的颜色区别开。

主要用在椅子、床和柜子的面上,看得到又经常会碰到的部份。

莆田木雕主要是用于建筑、家具、宗教造像、祭祀物和日常器物的装饰。

木雕艺人在制作一件木雕作品的时候,会根据作品的实际用途(有时甚至是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老百姓的喜好来选取适当的题材,以不同的雕刻技法和表现形式,制作成他们喜爱的木雕作品。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件木雕作品,同时出现浮雕、圆雕、透雕和平雕多种雕刻技艺的现象。

二、莆田传统木雕的工艺流程莆田的木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与其他地区木雕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既有其他木雕工艺的某些共性,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独特技艺。

莆田的木雕工艺流程主要有斧坯、凿坯和修光,曾到过莆田工艺厂实践考察过的中央美院孙家钵教授说过:“莆田木雕的特点是斧子功。

”“斧子功”是莆田传统木雕最具特色的传统技法。

有中、小两种特制斧头。

中斧头在打粗坯阶段起大面积的块面切除作用,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因为速度快,力度大,讲究稳、快、准,俗称“一斧顶九凿”。

又被形象比喻为“开大荒”,开大荒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开大荒的师傅就是经验最多,技术最高明的老师傅。

好的师傅开大荒,会合理利用木料的尺寸形状和木头的纹理走向,做到省料又结实,几斧子劈下去,木雕人物或动物、植物的形象,虽眉眼手足衣饰细节还没出来,精气神却已经呼之欲出。

和现在的美院雕塑课上的造型课一样,快速抓住对象的大关系,忽略细节。

打坯姿势被称为“五头抱一头”,即头部和两个手腕头、漆盖头都挤于一块,是雕刻小件作品的特征,是放在一个近80厘米高的木墩上,用脚板夹住加工件,然后下刀的。

小斧头这个时候就排上用场了,在局部修坯阶段可以对衣纹、脸部五官等部位起定位的作用。

打粗坯主要的目的是:找出形体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找出每个体积块面的基本朝向,找出大形体在空间的基本深度。

在粗坯雕刻未完成的情况下,大部分莆田师傅都会教育徒弟切忌局部深入刻画。

一则会破坏雕刻过程中对整体造型的把握,二则在粗坯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敲凿雕刻时造成损害。

当然光有斧子功还不够,在大关系确定后,接下来要开始打中坯和细坯。

这过程是木雕作品逐渐成型的阶段,所以“凿坯功”也是不可忽视的硬功夫。

凿坯工序是为纠正打坯工序的不足,并加强细节部分的刻画。

使用较小的平凿与圆凿,一是用肩顶,二是用手推(即执刀戳坯),依次刻出人物形体结构,脸部特征表情和衣纹的虚实关系,尤其是在处理人物衣裙方面,讲究虚实、动静、湿干、曲直、聚散、挂垂等表现方法。

另外,山石的皱褶起伏,树木枝条的层次、分组,鸟的羽,兽的毛发等,都应根据整体布局的需要和主题的需要使形象进一步完美。

凿坯完,木雕作品基本就呈现在眼前了。

再下来就是雕刻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修光功”了,莆田木雕业有句行话叫“打坯不足修光补”。

修光工序讲究削、剔、抠、刮等技法,追求“柔、顺、薄、飘、灵”等效果”。

这是一道精致的工序,是在细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修光的任务是把不需要的刀痕凿迹修去,同时把各个部分的细微造型刻画清楚,力求达到光洁滑爽、质感分明的艺术效果。

修光的工具使用小平刀、小圆刀、三角刀等。

在修光过程中,要注意人物的脸部表情,尤其是眼睛及嘴角的传神刻画。

将作品凸处的刀痕和凹处的刀脚,依照木纹的顺茬予以清除。

浮雕和透雕各部形体起伏错落之间的交接,一定要认真清理。

不留刀痕,不留毛茬。

小件木雕的细微部,如人物的须发,是在擦砂磨光后才刻的。

雕刻时要心平气和,刀利手稳。

先用三角刀将须发分成几组,然后再用小圆凿把每组细雕刻,再用小三角凿顺圆刀的走道加刻细纹。

如果要求发纹之间的对比变化,可把已刻过的高低发纹用砂纸轻轻平砂一次,不要擦到低处。

这样,高处形成光面若隐若现,低处留有明显发纹,发纹的虚实明暗效果就出来了。

鸟雀、动物的皮毛、树木的皱褶处理,都是这个道理。

一件完整的莆田龙眼木雕还要经过后期的加工工序,像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莆田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

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

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

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深受百姓的喜爱,在今天仍然影响许多莆田百姓的生活。

许多老的莆田木雕艺人还在坚守着这一传统的制作工艺,而年轻一代几乎已经都用机械来加工。

对传统民间工艺的进行挖掘,让它流传下来。

让后代的木雕艺人掌握这些雕刻技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也是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