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检查验收内容

1.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检查验收测绘路线及其布设;地质及水文地质点的数量、观察描述内容、观测点定位等。 2.水文地质物探: 检查验收物探方法的合理性;物探工作量的布设;观测读数及记录;实测资料整理。

3.水文地质钻探: 检查验收钻孔的目的任务;钻孔定位;钻孔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文件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孔深、孔斜、孔径及孔口保护;岩芯采取、岩性描述及岩芯检验记录表;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物探测井;洗井及抽水试验;原档资料编录、单孔施工总结等。

4.动态监测:检查验收监测网点技术档案;监测网点密度;监测项目、精度及监测频率。

5.样品采集及测试: 检查验收样品种类及采样地点;样品数量及送检;分析、测试资料及整理。

6.资料整编:检查验收野外记录、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各项工作的整编资料;编图方法及精度;资料的初步综合分析。

二、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要求

1.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应根据调查区地质、地貌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

度,已有研究(资料)程度,地质体出露情况以及通行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野外调查路线,调查路线应布设在露头条件良好,能观测较多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的地段。重要的地质、地貌界线均应有观察点控制;

调查点的布置应以能控制区内地质、地貌及构造、地下水露头及地表水体为原则,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调查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相应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等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观测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及图件相互一致。

2.水文地质物探

根据勘查区的具体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工作目标,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合理使用工作量,一般在研究程度较高区,可采用控制性物探剖面勘测为主;在研究程度较低地区,可先进行物探扫面,初步了解地层及地质构造,在此基础上,布设控制性物探剖面。有钻探施工时,配合勘

探孔选位,局部布设较为详细的物探工作,为勘探孔选位提供依据。物探剖面线尽可能通过已知点,通过孔旁测试,正确建模提高勘测成果的准确性。

3.水文地质钻探

钻孔定位合理、有创意。钻孔设计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尽可能获取更多的资料,解决更多的水文地质问题。施工中严格按批准的设计书执行,各类原档资料记录真实、准确。施工结束,钻孔要有单孔施工总结。

4.样品采集及测试

各种样品采集要求分布合理,有代表性,目的性强;分析测试、鉴定数据应准确可靠;各种测试成果及时登记汇总。 5.动态监测

充分利用区内已有泉、民井及勘探孔,结合调查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设观测网、站。观测项目应包括水位、水量(涌水量)、水温、水质等,观测频率按观测对象一般为5~10天,水样在平、枯水期各采集一次。

6.资料整理

各类记录、水文地质草图、实际材料图、剖面图、综合水文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样品测试资料各要素齐全;编图方法要正确,精度、图例、比例尺均应符合要求;在分析前人及调查资料基础上提出初步分析成果;设计进度与实际工作进度应一致。

三、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评分标准见附件7-4-1

附件7-4-1 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评分表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描述实例

一、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贫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为其排泄的方式之一,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评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区岩溶发育,地下河发育,区内岩溶水量丰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0m~5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溶裂隙渗流或以地下河的形式流动,向东排入澄江河。 据《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所在区域松散岩类孔隙水大部分覆盖于岩溶水之上,两者水力联系密切,孔隙水水位一般高于岩溶水,因此下渗补给岩溶水是其排泄的方式之一。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入渗补给,此外地表水也是一种普遍的补给来源,通过溶蚀裂隙和落水洞渗入地下补给岩溶水,评估区岩溶水的排泄最终汇入场地东面的澄江河,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简单。 区域上地下水富集程度一般受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和构造裂隙的控制,从地形地貌上看,评估区属岩溶谷地地貌,总体地势平坦,岩溶洼地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浅,与东面的澄江河存在水力联系,澄江河水位升降,影响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建设

场地地下水位的波动对场地地基、特别对地势较低洼区段的地基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二、“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西部山坡及平地第四系残、坡积层(Q dl+el)含角砾粉质粘土,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其排泄的方式之一,最终排泄入龙江河,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灰岩裂隙、溶洞中,评估区及周围岩溶弱发育,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的《X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溶沟、溶槽弱发育,区域泉流量小于10升/秒,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10~50米。 评估区地下水位与北东面龙江河水位一致,受河水水位涨落控制。拟建项目据龙江河较远,地基位置远高于河水位,地下水对场地工程建设影响不大,评估区地形总体为向东倾的单面斜坡,区内无断层经过,从地形地貌上看,不利于地下水富集,建设场地最低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提高地质工作质量,规范全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局各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国土资源调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家财政补贴项目等)、省地质勘查项目(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和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局地勘费项目和市场地勘类项目(含水工环、矿山环境治理、地灾治理、物探、测试等项目)。 第三条根据“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实行地质勘查项目分类管理。局参与国家和省重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和矿产勘查项目的组织协调,参与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对局地勘费项目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对市场类地勘项目局抽检,队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局(所属地勘单位)投资入股勘查的国家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参照局地勘费项目管理。 第二章项目的立项和确认 第四条项目的立项 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立项要围绕国家和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和重要矿产勘查目标,按项目主管部门指南和要求进行。 局矿产勘查项目的立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矿业权的经营进行,主要安排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和能开发利用的项目,对能争取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的前期工作给予支持,适当安排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研究,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拓展服务领域的地质环境类研究项目。 第五条项目的申报 申报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须先报局总工办。由局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对重复项目进行协调后方可上报。国家或省自上而下部署的项目除外。 局地勘费项目的立项由局统一部署。局根据财政项目预算时间要求,下达立项指南或通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经局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立项,列入下年度地质工作计划。 第六条项目的确认 地勘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任务书组织编写设计,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初审。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调查项目按要求报各主管部门审查;省地质勘查项目设计须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再按要求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设计审批后均需报局一份备案。 局地勘费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各申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编写设计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经局批准后实施。 除局地勘费项目以外,其他所有项目合同签订后,应报局相关处室备案。 第三章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第七条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完成设计的任务和工作量,并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如有工作变动,需上报各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第八条局地勘费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承担单位除按项目主管部门要求上报工作报告外,同时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 第九条局对国家及省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局地勘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第十条局参与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的野外验收,组织局地勘费项目的野外验收。 第十一条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报局总工办,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报有关主管部门评审验收。 局地勘费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先由地勘单位进行验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对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项目验收方案

项目验收方案 1、验收目的 (2) 2、验收对象 (2) 3、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 (2) 4、验收方法 (2) 4.1、登记法 (3) 4.2、对照法 (3) 4.3、操作法 (3) 5、验收步骤 (3) 5.1、需求分析 (3) 5.2、编写验收方案(计划书) (3) 5.3、成立项目验收小组 (3) 5.4、项目验收的实施 (4) 5.5、提交验收报告 (4) 5.6、召开项目验收评审会 (4) 6、验收程序 (4) 6.1、初验 (5) 6.2、终验 (5) 7、验收依据 (5) 8、验收内容和标准 (5) 9、验收结论 (6) 10、项目交接 (7)

1、验收目的 为使信息化项目建设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确保项目竣工后达到有关要求和标准,并能正常投入运行,必须进行项目验收。 2、验收对象 参与项目建设的施工单位。 3、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 (1)所有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全部建成,并满足使用要求; (2)各个分项工程全部验收合格; (3)已通过软件确认测试评审; (4)已通过软件系统测试评审; (5)软件已置于配置管理之下; (6)各种技术文档和验收资料完备,符合合同的内容; (7)系统建设和数据处理符合信息安全的要求,涉密信息系统需提供主管部门验收的合格证书; (8)外购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符合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9)各种设备经加电试运行,状态正常; (10)经过监理方同意; (11)经过相关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同意; (12)合同或合同附件规定的其他验收条件; 4、验收方法 项目验收是项目开发建设中有组织的主动性行为,它是对项目建设高度负责的体现,也是项目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切实做好项目建设中的验收工作至关重要,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实在在做好。为保证项目验收质量,针对不同的验收内容,在实施验收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区分原则,将工作区分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和岩溶水水文地质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指平原区,岩溶水水文地质区是指西部山区, ①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 a.包气带及岩性 包气带岩性结构主要受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控制,包气带厚度则主要受潜水水位影响。 全淡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中沙、粗砂为主,局部有砂砾石层,包气带厚度20-50没,有咸水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粉砂、细砂为主,包气带厚度:10-15m,中部在6m左右 b.含水层的划分 平原区含水层划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含水层,全淡水浅层为第一水组合第二水组,深层为第三水组,有咸水区浅层为第一含水组,深层指咸水界面以下的含水组。 c.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本区地下水总的流向趋势为自西向东。7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 浅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灌溉回归入渗,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度小,侧向径流微弱,排泄方式:全淡水区和浅层淡水开采区以人工开采为主,由于浅、深层水位较大,浅层水位向下部越流也是一种排泄方式。 深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深层地下水因被超量开采,致使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区域降落漏斗,改变了初始的地下水流场,水位大部分区域向漏斗区径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 ②岩溶水水文地质区 总面积3843km2 ,其中西部变质岩和石英砂岩面积2204.4km,灰岩裸露区面积338.6km,灰岩覆盖区面积1300km2,是一个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a.包气带及岩性 分部于西部的灰岩裸露区和灰岩浅埋区,面积700km左右,包气带自西向东由厚变薄,主要岩性为寒武岩、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形态有溶孔、溶隙和溶洞,溶洞发育具有明显的成层性,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岩溶水创造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和运移通道,降水入渗系数可达0.72。 b.含水岩组及其特征 岩溶地下水是一个非匀质、各向异性的复杂含水体。依据地层岩性、结构特点,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把岩溶含水系统划分为三个含水岩组,即寒武系含水组、下奥陶含水岩组、中奥陶含水岩组。寒武系含水岩组一般在构造部位富水性较好,其他部位富水性较差,钻孔单位涌水量一般在0.437-14.6,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下奥陶含水岩组岩溶发育成层较好,富水性较强,为良好的开采层位,钻孔单位涌水量0.71-110.3,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钙型;中奥陶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该区中西部,一般富水性极强,在排泄区一带钻孔单位涌水量可达200,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镁型。 c. 岩溶水补、径、排条件

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办法

山东省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暂行制度 第一条为提高山东省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以下简称调查工作)质量,保证调查工作成果的客观真实性,依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山地丘陵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1〕213号)、《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及有关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调查工作完成情况野外验收,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市国土资源局联合组成技术工作验收小组进行审查验收,省国土资源厅督导。 第三条技术工作验收小组专家一般不少于5人。由从事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工作10年以上,水、工、环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第四条项目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全部结束后,对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并提交当地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提交材料包括:野外工作总结、原始资料及清单、本单位对调查工作的野外验收意见。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复核后,分别向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申请。 第五条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或方案)规定的野外工作量;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并进行了初步整理; (三)编写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四)项目承担单位对其调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内部野外验收,并提供初审意见。 第八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野外验收于当地市(县、区)进行。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收到野外验收申请后,及时确定专家组成员,并与当地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具体验收时间和

软件项目验收标准

【项目名称】 项目验收标准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为了使项目验收更具公平性、可操作性和标准化,特制定此验收标准。 1.2 用户 项目名称: 需求部门: 项目开发单位: 开发人员: 验收人员: 1.3 参考资料 1.软件需求说明书 2.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 3.总体设计说明书 4. 操作手册 1.4 验收结论 项目验收成绩分三类,分别为:优秀、验收合格与验收不合格。

2、功能验收 2.1 功能点 项目功能验收清单如下: 2.2 界面效果 软件界面在布局上应足够合理(以官网作为参考);在界面的视觉效果上应尽量减少使用亮色,以降低软件对用户眼部的刺激,同时对加载的图片和皮肤的处理上也应显得大方整洁。 2.3 软件稳定性 软件的稳定性这里主要包含“功能上的稳定性”和“本身的稳定性”。 功能上的稳定性:要在保证数据处理准确的同时确保多任务、数据定位和数据查找等功能运行正常且稳定。 软件本身的稳定性:要确保软件不出现崩溃、卡死等情况;在对软件窗口进行处理时,软件界面不会出现断纹、控件错位等不统一的情况。 3、项目交付项 3.1 程序

应用软件的安装程序及软件源代码。 3.2 插件及库文件 在执行管理工具时所需要预装的第三方插件、开发包和必要的库文件等等。 3.3 文档 软件本身的说明文档,包含接口说明、主要功能实现和代码的说明(备注)。 4、验收方式 1)项目组按计划完成项目,将要提交的软件作品安装于指定电脑,并完成。2)完成试点单位的培训实施上线,检查人员根据需求功能实现情况进行验收评价。 3)通过网络验收,服务商项目组按照约定时间将测试过的代码程序及文档中所提到的程序源代码、插件库文件和说明文档发送到我司指定人员处即可。 5、成绩评定标准 5.1、优秀 1)验收材料提供完整。 2)项目软件要求的各项功能均可实现(2.1中项目功能验收清单)。 3)软件界面友好,易于交互。 4)软件功能新颖,有较强创新;在原有功能设计的基础上,有新的想法且在软件实现中体现出来。 5.2、合格 1)验收材料提供完整。 2)项目软件要求的各项功能均可实现(2.1中项目功能验收清单)。 3)软件界面友好,易于交互。

项目验收方案模板

XX项目验收方案 XX系统建设项目于XX年 XX月XX日开始建设,XX年XX月XX 日建设完毕。承建设单位XX公司对信息系统各子系统进行了测试和 质量检查,已具备了验收条件。按照合同条款由XX组织,XX公司共同参与,按照《XX工程设计要求》所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验收。 一、验收依据 1、《XX系统投标文件》 2、《XX系统建设规范》 3、《XX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4、XX系统招标文件 二、验收范围及方法 1、验收范围:各子系统设备与集成、资料审查、系统功能演示。 2、验收方法:按照XX公司提供的依据《XX工程设计要求》制定的《XX系统验收大纲》组织实施。 三、验收时间与地点 XX 年XX月XX日上午时分;XX单位。 四、验收组组成 XX系统验收工作由XX组织实施,XX公司共同参与。验收组成员如下: 验收领导组组长: 验收领导组副组长:

组员: 验收专家组组长: 组员: 五、承建方单位代表 六、邀请参加验收代表 七、验收组工作划分 按照施工资料、设备安装和系统功能演示进行验收。具体分工如下: 1、设备安装验收小组 组长: 组员: 2、系统功能测试演示小组 组长: 组员: 3、资料审查小组 组长: 组员: 八、验收实施(见附表)

时间内容单位主持人 上午8:30-8:50 介绍参加验收的单位和 领导,公布验收组名单及 组长名单;对验收提出要 求 XX 8:50-9:20 项目实施情况汇报XX 9:30-11:30 分组进行验收验收小组 下午2:00-4:00 各小组汇报检查情况, XX公司答疑 验收小组4:10-5:10 拟制、宣布验收结论 验收领导 组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工程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及流程

工程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及流程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工程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 (3) 第三章验收的依据、标准与内容 (4) 第四章过程项目验收流程 (4) 第五章竣工资料编制与整改 (6) 第六章工程项目内部验收 (7) 第七章工程项目外部验收 (7) 第八章附则 (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司工程项目验收程序,提高工程项目交付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项目验收包括内部验收、外部验收; 内部验收,是指施工项目经理部按施工合同完成了工程项目全部任务,经自检合格,由公司内部组织验收的过程; 外部验收,是指施工项目部经理按施工合同完成了工程项目全部任务,经内部验收合格,报由业主组织验收的过程; 外部验收,是指施工项目部经理按施工合同完成了工程项目全部任务,经内部验收合格,报由业主组织验收的过程; 验收顺序:“先资料,后现场”;“先产品,后系统;先各系统,后系统集成”。 第三条工程项目验收活动中的交工(内部验收不交工)主体应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工程项目内部验收活动中的验收主体是公司组织内部验收小组,工程项目外部验收活动中的验收主体应是业主组织的验收小组。 第二章工程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 第四条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五条工程已经按设计规定及合同约定的内容全部完成; 第六条工程所属各个子系统能正常运行; 第七条过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随工验收所发现的问题已基本处理完毕; 第八条竣工资料编制完成并符合工程项目档案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施工项目经理部已经完成各个系统的自测自检,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合同、设计要求。 第三章验收的依据、标准与内容 第十条工程项目验收所依据的文件及验收的内容: 第十一条工程项目招、投标文件及后续客户的有效需要变更; 第十二条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及施工说明; 第十三条双方签订项目承包合同; 第十四条设计变更通知书 第十五条国家/行业的相关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验收标准、设备厂家的功能、性能标准; 第十六条核查项目合同约定范围的过程内容是否全部完成,是否满足客户需求,有无漏项,增减的内容变更手续是否齐全。 第十七条按照项目预算、施工设计及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客户需求,核查项目设计、设备器材采购、安装施工、系统调试等各个工 作实际完成情况的优劣,测试系统功能、性能是否达到预期效 果。 第四章过程项目验收流程 第十八条工程项目验收流程如下: 第十九条工程项目验收流程节点说明

项目验收标准及方法

项目验收标准及方法 初步验收:绿化及景观工程基本完成,可绿化的段面全部完成,栽植苗木基本成活,直播草坪已成坪,栽植草坪基本成坪、景观工程基本完成,可申请验收。 2、工程申请初步验收时,在一周前提供下列文件各两份: 1)初步验收申请报告; 2)施工总结报告(自检报告); 3)工程监理签认的工程进度、质量凭证; 4)设计变更文件、到申请初验时工程经费使用情况。 3、验收小组根据验收标准及设计方案现场检查绿化工程及景观工程的数量及质量,评定初验是否合格。获得合格的工程,从验收之日起,即为养护管理的起使期。在合同规定的养护期满后进行竣工验收。 4、初步验收的质量标准: 1)绿化工程严格按绿化设计组织实施; 2)建筑、安装、装饰工程符合国家验收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3)全面完成承包段的施工; 5、在达到合同规定的养护期满后进行竣工验收。工程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应于一周前提供下列有关文件各两份: 1)施工单位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2)初步验收结果评定; 3)养护工作总结报告; 4)工程监理签认的养护工作进度、数量、质量凭证; 5)竣工图和工程结算。 6、竣工验收质量标准: 1)绿化工程严格按绿化设计组织实施; 2)绿带(地)内土壤疏松、湿润、基本平整、清洁; 3)施工完成总工程量核实率100%; 7、景观质量标准:

1)符合国家验收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2)配置图案达到设计效果,色块分明,线条清晰流畅,无污染; 14、工程竣工验收时应甲方由验收小组会同施工方代表、监理代表依据设计方案及上述各条标准进行现场对照验收。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地勘工程野外验收规定

地质勘查工程野外验收规定 为规范公司地质勘查工程管理,确保地质勘查工程勘查效果及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的合理支付,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公司委托勘查单位进行的所有地质勘查工程,在野外工程完工时,必须进行现场验收。 第二条野外工程完工时,由施工单位向公司提请验收。公司现场负责人在接到申请后,安排公司专业人员组织地质勘查工程的野外验收,公司专业人员对地勘工程野外 工作量和质量负责。 第三条专业负责人必须严格对照合同,对工程野外验收项目和工作量逐一核查,对完成工作量进行确认;同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以达到合同约定的地质目的为原则, 对实际完成工作量比照合同增减量的合理性进行确认。 第四条地质勘查工程验收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规范执行。对达不到规范标准的,专业负责人必须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补充工作或返工。 第五条野外验收的具体实施: 1、地质勘查包括矿产勘查、水文勘查及工程勘察等,应依据不同性质的勘查,按相应 规范要求进行验收。 2、专业人员在施工单位进行野外施工时,须保持密切的现场检查和记录,检查记录按 照纸质标准格式填写,是野外验收的参考。 3、钻探是地质勘查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每完工一个钻孔,专业人员必须进行现场验收, 矿产钻探验收内容包括孔位、孔深、孔斜测量,岩心保管情况及其采取率检查,钻 探班报表和地质编录检查,终孔静止水位等;水文钻探包括孔位、孔深、孔斜验证、水文试验、水文孔安装和观测等;工程钻探包括孔位、孔深、岩土工程地质性质是 否达到要求、岩石力学现场试验等。钻探验收记录应按照纸质标准格式填写。 4、区域地质调查应按照规范要求的密度和内容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检查原始 记录,按适当比例实地抽查等。地质调查验收结果以纸质标准格式填写;如发现调 查不满足规范,应要求勘查单位补勘。 第六条所有野外工作量验收结果以纸质标准格式签证单形式进行填写。内容包括工程名称,施工单位,验收日期,合同工作量,实际验收工作量,乙方技术负责人和项 目经理、公司专业技术负责和现场负责人签字。野外地勘工程签证单是合同付款 的基本依据。 第七条公司专业负责人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野外工程验收,杜绝各种不合规验收行为。如因野外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地勘报告评审不能通过,或因地 质资料重大偏差造成后期生产、建设阶段的损失,公司将追究责任并予以考核和 处理。 第八条本规定自日始执行。

项目验收规范

项目验收规范 河南宝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验收规范 1.项目结束制度 一个项目从启动到结束将经历复杂的过程,可能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在项目即将结束之际,对项目进行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是非常必要,也是对项目的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具体表现,项目结束制度以下工作要做: 检查项目的总体实施规划,确认每一项阶段都经过验收 检查项目的验收标准,确认项目的每一阶段都经过验收 检查项目的项目目标,确认项目目标全部实现 检查项目的问题管理,确认所有问题和待办事项已完成 审查项目的全部文档,确认所有文档齐全、规范、内容翔实 审查项目的规章制度,确认所有规章制度完整,紧急处理手段齐备完整的项目总结 正式办理交接,完满的完成项目。 项目启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地开始,确定项目管理规则;日报、月报及周例会制度使项目透明地进行,使项目组成员良好沟通,及时暴露出实施中的问题、矛盾;里程碑会议制度及时总结项目没一阶段的工作成果,确定下一阶段的计划;问题和变更管理制度使出现的问题得到规范的解决;文档管理制度确保了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结束制度使项目圆满收尾,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正式的交接。

通过以上各项项目制度,可以清楚地确认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确认没有隐患存在,并通过规范的文档,使项目顺利地延续。 为确保本项目的服务质量,我们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并应用在项目服务的各个阶段。详尽的内审体制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每一步工作,都将分享同事经验,接受项目经理控制。这样每个人工作的成功聚集成小组的成功、项目的成功和客户的满意。 我们将依照既定的项目实施进度完成本次招标的项目实施服务工作,本项目各单位用户可以在项目进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意见和建议,经项目经理确认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项目验收过程 2 .1验收测试项目 1. 卖家应买方要求提供测试报告及接受检验来证明卖方所提供系统合本合同技术规范署的各项要求。 2.验收项目包括: 1)环境验收测试; 2)可靠性验收测试; 3)维护性验收测试; 4)功能验收测试; 5)稳定性验收测试; 6)性能验收测试;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

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1包气带岩性特征 项目所在地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粉土,零星分布有粘土,是由一套冲积、湖沼相沉积形成的,岩性结构为层状或透镜层状,包气带厚度1~10 m,整体趋势是衡水湖周边较小,其中在衡水湖一带为小于2 m,衡水湖周边及西北一带为2~4 m,包气带厚度向东逐渐增厚至8 m,向南逐渐增厚至10 m。北区和南区范围内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3.40×10-5cm/s~7.09×10-4cm/s,天然包气带防护性能为“弱”。 6.2.3.2.2含水岩组的划分及水化学特征 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结合北区和南区饮用水开采条件,根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三个含水组,见表6.2-15。 表6.2-15 北区和南区第四系含水岩组划分表 (1)浅层含水组 浅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即第Ⅰ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岩性颗粒相对较细,以粉细砂为主,厚度10~20 m,底板埋深约50 m,单位涌水量小于50 m3/(d·m),富水性差。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SO4型为主,矿化度为2~5 g/L,为咸水—微咸水。浅层水位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水位埋深3.5~16.7 m。 (2)深层含水组 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包括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 第Ⅱ含水组由一套冲洪积、冲湖积堆积物构成沼相沉积的地层,底板埋深150~180 m,是本区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之一。 第Ⅱ含水组岩性以细砂、粉细砂和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30~45 m。单位涌水量28.8~145.68 m3/(d·m),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Cl·SO4和Cl·SO4·HCO3型;该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邯邢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包括邯郸和邢台两市。全区地形西部为山区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形总趋势呈西高东低。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531~552mm。 邯邢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资源着称,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该区主要产业之一。依靠资源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炭、冶金、电力、陶瓷、建材、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河流,区内从北到南主要有沙河(上游为朱庄川也称北沙河、渡口川也称南沙河)、洺河(上游为马会河、北洺河、南洺河)、滏阳河、漳河(上游为清漳河、浊漳河)。除漳河属南运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子牙河水系(见图1-1)。流经石灰岩的河流渗漏严重。 水库,区内大型水库主要有:朱庄水库、东武仕水库和岳城水库(见表1-1)。中小型水库主要有:野沟门水库、东石岭水库、峡沟水库、口上水库和车谷水库。 表1-1 主要水库一览表

其次是 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的砂砾岩、页岩等。同时伴有岩浆岩的侵入。基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岩层倾角一般10°左右,局部地段受构造的影响,地层产状有所变化。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夹有8~10层煤和3~5层薄层石灰岩(图1-2)。 么犭

-秦岭两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复背斜)与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见图1-3)。二级构造应属赞皇隆起与武安-涉县凹陷。区域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控制,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形成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褶皱规模较小,多为短轴背斜、向斜。断裂多为高角度(60°~85°)正断层。主要断裂有涉县~长亭断裂、紫山~鼓山断裂、邢台断裂、南洺河断裂等(表1-2)。 表1-2 区域主要断裂一览表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