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谷氨酰胺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谷氨酰胺转胺酶的性能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谷氨酰胺转胺酶的性能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赵剑飞 郑州市东明路219号10号楼6号(450008)摘 要 本文首先对谷氨酰胺转胺酶的作用机理和性能进行了简单概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谷氨酰胺转胺酶的生产和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关健词 谷氨酰胺转胺酶 性能 生产 应用一、绪言目前我们使用在食品生产中的酶制剂60%以上为辅酶类,特别是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组分改性的酶制剂以往通常只有蛋白酶。
采用各种蛋白水解酶来改善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和营养价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使蛋白质的大分子水解,使分子变小,这对于与蛋白质大分子特性相关的一些性质(如蛋白质的凝胶性等)则很难起到改善作用。
谷氨酰胺转胺酶(TG)是一种能使蛋白质分子发生交联,使蛋白质分子由小变大的一种新型食品酶制剂。
经TG改性后,蛋白质的胶凝性、塑性、持水性、水溶性、稳定性等均会得到改善。
另外,TG还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它可以通过赖氨酸分子交联到蛋白质大分子上,保护食品中的赖氨酸免受各种加工过程的破坏;TG可用于包埋脂类和脂溶性物质,可使蛋白质形成耐热性、耐水性的膜;采用TG处理后,在蛋白质形成凝胶过程中不需要热处理。
因此,TG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酶制剂在食品中应用前景广阔。
二、TG的作用机理TG通过催化酰基转移反应,从而导致蛋白质(或多肽)之间发生共价交联,使ε桸H2的赖氨酸交联到蛋白质分子上,使蛋白质分子脱氨。
其催化作用基理如下:三、TG的分类和生产方法1 TG的分类TG可分两大类,一类来自于哺乳动物组织中(如肝脏),另一类来自于酶发酵。
肝脏TG分子量为(75~80)×103道尔顿,分为Ⅰ、Ⅱ型,活性中心含有Lys残基,表达活性依赖Ca2+。
MTG分子量为40×103道尔顿,活性中心也含有Lys残基,但活性中心不依赖Ca2+序列。
早在60年代,来自于动物组织的TG已被广泛研究,商业用TG主要用豚鼠肝脏提取,由于来源少,故价格十分昂贵。
TG酶的特性及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TG 酶一、简介谷氨酰胺转胺酶(Transglutaminase,简称TGase或TG),又称转谷氨酰胺酶,是一种由331个氨基组成的分子量约38000 的具有活性中心的单体蛋白质酰基转移酶。
这种酶广泛存在于人体、高级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该酶可通过分子插入、交联反应、脱氨作用,使蛋白质分子之间或之内的交联、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连接以及蛋白质分子内谷氨酰胺残基的水解。
通过这些反应,使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可使蛋白质分子由小变大,从而改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如提高蛋白质的发泡性、粘接性、乳化性、凝胶性、增稠性和乳化稳定特性等,进而改善富含蛋白质食品的外观、风味、口感和质构等,改善各种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如营养价值、质地结构、口感和贮存期等。
经TG 改性后,蛋白质的胶凝性、塑性、持水性、水溶性、稳定性等均会得到改善。
二、TG酶的特点1 、粘合力极强:TG 催化蛋白质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在一般的非酶催化条件下很难断裂,所以用该酶处理食品组分粘合力极强。
用该酶处理碎肉成形后,经冷冻、切片、烹饪处理均不会散开。
2、PH值稳定性好:TG粗酶的最适作用pH为6-7,但在pH5 . 0〜& 0的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活性。
当pH 低于 5 时,酶活迅速降低,当pH 高于8小于9 时,酶活缓慢下降。
这与一般蛋白质食品体系的pH 值是一致的,有利于在食品生产中应用。
3、热稳定性强:经研究发现TG粗酶的最适温度在52C左右,在42〜57C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活性。
特别是在蛋白质食品体系中,该酶的热稳定性会显著提高,这一特性使其在一般的食品加工过程中,不会因为热处理而迅速失活。
4、使用安全:由于TG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中,人们一直食用含有TG催化形成的赖氨酸异肽键的食物,因此TG 用TG 生产的新型食品不仅对人体是安全的,还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三、功效与用途功效TG 的主要功能因子是谷氨酰胺转胺酶,用于生产新型蛋白食品。
广泛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鱼制品、豆制品和面制品中。
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

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煎调理鸭肉饼是一道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具有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不断提高,如何在保持其传统口感的同时增加营养价值成为了当前餐饮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和感官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提升鸭肉饼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探究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在生煎调理鸭肉饼中的作用机制,为该传统美食的营养改良和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生煎调理鸭肉饼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转谷氨酰胺酶在生煎调理鸭肉饼中的作用机制,探究其是否能够改善鸭肉饼的口感和质地。
2. 考察非肉蛋白在生煎调理鸭肉饼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鸭肉饼品质的影响。
3. 综合考虑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在生煎调理鸭肉饼中的相互作用,探讨其对饼物性能和口感的综合影响。
4. 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提出可能的解释和结论,为生煎调理鸭肉饼的生产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是当前食品科学领域的一项热门研究课题。
这项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研究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和感官的影响,可以为食品加工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
了解不同添加剂对肉制品质的影响,有助于生产出更具口感和营养的食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项研究有助于提高食品加工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对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为食品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开发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
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

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转谷氨酰胺酶的添加可以提高鸭肉饼的弹性和嚼劲,而非肉蛋白的使用则会显著改善鸭肉饼的保水性和蛋白质含量。
在感官评价方面,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均对鸭肉饼的口感和味道产生了显著影响。
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适量添加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可以改善鸭肉饼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研究结论表明,这些添加物可以有效地提高鸭肉饼的品质,为生煎调理鸭肉饼的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索更多的添加剂对鸭肉制品的影响,为食品加工技术的改进提供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转谷氨酰胺酶,非肉蛋白,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感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结论,进一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鸭肉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肉类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传统的生煎调理鸭肉饼在烹饪过程中常常出现易破碎、口感欠佳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和推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关于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物性及感官的影响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转谷氨酰胺酶是一种酶类物质,可以在肉制品加工中起到促进蛋白质降解的作用,改善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而非肉蛋白是一种天然的蛋白替代品,能够提高肉制品的质地、延长保鲜期并增加营养价值。
通过研究转谷氨酰胺酶及非肉蛋白对鸭肉饼的影响,可以为优化鸭肉饼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口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这也将有助于推动肉制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肉制品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添加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这两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探究它们对生煎调理鸭肉饼的物性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具体包括比较添加不同剂量的转谷氨酰胺酶和非肉蛋白对鸭肉饼质地、色泽、汁液含量等物性指标的影响,以及对鸭肉饼口感、香气、口味等感官特性的影响。
通过研究,旨在为生煎调理鸭肉饼的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配方和工艺参考,提高产品质量和口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大号都在转】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大号都在转】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谷氨酰胺转胺酶又称转谷氨酰胺酶(简称TG),是一种催化酰基转移反应的转移酶,可催化其中的蛋白质分子之间发生交联,将蛋白质分子粘合起来。
其作用于各种底物蛋白质,如酪蛋白、大豆蛋白、谷蛋白、肌球蛋白等,通过交联反应,改善蛋白质的凝胶性、乳化性等功能特性。
可用于牛肉、猪肉、鸡肉等肉制品的粘合,改善其口感、风味、组织结构和营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一.TG酶的基本功能与特性1谷氨酰胺转胺酶(TG)是一种能催化酰基转移的酶,它可使蛋白质分子间和分子内发生交联反应,使蛋白质分子量变大,形成强有力的凝胶,从而改变各种蛋白产品的弹性、保水性、黏结性等特性,并通过引入赖氨酸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效价。
其用于肉制品加工中,可改善各类食品的物性和粘合力,综合利用各种碎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 TG酶作用特点和最适作用条件①良好的pH稳定性。
TG的最适作用pH为6.0,但在pH 5.0~8.0的范围内该酶都具有较高的活性。
②热稳定性强。
TG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在45℃-55℃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活性。
特别是在蛋白质食品体系中,该酶的热稳定性会显著提高,这一特性使其在一般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酶活不会迅速失活。
③TG在催化蛋白质反应过程中,温度(在保持酶活温度内)与时间成负相关关系: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短;反之,温度越低时间越长。
不同类型食品的理化特性,决定反应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酶反应时间及温度对比图:温度4℃15℃20℃30℃40℃时间(h)过夜(约12h) 5 3.5 2 1二.TG酶在肉制品中的作用1肌肉的组成肉食中使用的部分称为肌肉,肌肉基本上分为条纹肌和平滑肌两类。
骨骼肌是条纹肌的一部分,它连接在骨骼上,能作为食用。
骨骼肌是由许多纤维束构成,而肌肉纤维又是由大量的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的细微结构又分为肌动蛋白,肌原蛋白(即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2加热时蛋白质凝固加盐混拌之后,肌原纤维蛋白变成乳化状肉(如香肠碎肉),将乳化状肉加热,蛋白质即被胶体化。
谷氨酰胺转胺酶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肉类研究M EAT RES EARCH2008.1w w w.c m r c.c om.cn谷氨酰胺转胺酶(Tr ansgl ut am i nase,蛋白质-谷氨酸-γ-谷氨酰胺转移酶EC2.3.2.13,简称TG)是一种催化蛋白质或多肽链中的谷氨酰胺残基中,γ-酰胺基和一级氨基之间进行酰胺基转移反应的酶,其在蛋白质之间架桥形成ε-(γ-谷氨酰基)-赖氨酸异肽键,使蛋白质具有聚合或交叉链接的特性。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酶制剂60%以上为辅酶类,特别是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组分改性的酶制剂,以往通常只有蛋白酶。
但是采用各种蛋白水解酶来改善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和营养价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使蛋白质的大分谷氨酰胺转胺酶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翁航萍(西南大学食品学院,重庆 400716)摘 要:谷氨酰胺转胺酶可以催化蛋白质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酰基转移反应,通过形成的交联键改善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本文介绍了谷氨酰胺转胺酶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谷氨酰胺转胺酶;功能特性;机理;应用C har act eri st i cs of T r ansgl ut am I naseand A ppl i cat i on i n M eat Product sW engH ang-ping(C ollegeofF oodS cience,S outhw estU niver sity,B eibei,C hongqing 400715)A bstract:Transglut am inaseis a kindof tr ansf erri ngenzym et hat cat alyzest he acyl tr ansfer r eact ion.C oval entcross-linkingsar eform edam ongvariousproteinm oleculesorinsideprotei nm oleculesbytransglutami nase.T he structure andfunctionof proteinw ere im provedbyf orm ingcr ossedband.T he art icle discussescharacteristicsoftransglutam inaseandthem ech anism sof reaction,andalsosum m arizesitsapplicationinm eatproductsindustry.K eyw ords:T r ansglutam inase;C har acterist ics;M echanism;A ppli cation中图分类号:TS2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07)12-0015-03子水解,变成小分子,这对于与蛋白质大分子特性相关的一些性质(如蛋白质的凝胶性等)则很难起到改善作用。
谷氨酰胺转胺酶(TG酶)在猪、牛、鸡肉丸生产中的应用

谷氨酰胺转胺酶(TG酶)在猪、牛、鸡肉丸生产中的应用一、行业现状: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肉大国,目前每年肉类总产量为8000多万吨,已连续十几年为全球肉类总产量最多的国家。
全国肉类食品行业(国有及规模企业)中的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约为92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620亿元,肉类加工业总利润达到110亿元,其中肉丸加工业的利润约11亿元。
肉丸作为一种较高档的速冻食品,主要在福建、广东、香港、浙江、上海等地区销售。
但因肉价位居高不下,其产成品价位较高,严重制约了该产品在终端市场的普及。
如今酶制剂的出现,不仅可以根据鸡肉原料较丰富,价位有一定优势的特点,用鸡肉部分代替牛肉、猪肉,结合TG酶的使用,使加工后的肉丸在风味口感上较接近猪肉、牛肉丸口感。
除此之外,还能够根据TG酶保水保油的特性,在减少原料肉8%~15%的添加量,增加水、淀粉等辅料的情况下,做出与不改变配方一样甚至更好的产品。
比如:目前市面上售价为8元/斤的肉丸,不改变配方的情况下,添加TG酶后就能够做出售价为18~25元/斤的肉丸。
因此在肉丸中添加TG酶不仅能够改善产品的品质,而且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生产中存在问题:在肉丸生产中,磷酸盐作为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作为水分保持剂,为了保持肉丸的口感,工厂经常添加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限量的磷酸盐。
但是人体摄入过量添加磷酸盐的食品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如当膳食中磷酸盐含量过多时,会降低钙的吸收,导致人体骨骼组织中钙的流失。
如持续的时间长,还会造成发育迟缓、骨骼畸形等影响。
同时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加入大量淀粉或水,但淀粉和水的加入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弹性,使产品的品质下降。
三、谷氨酰胺转胺酶(TG酶)在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通过谷氨酰胺转胺酶(TG酶)在肉丸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淀粉或其他辅料与肉的添加比例,而且在少加肉多加水的条件下,也能做出质地和口感好的高蛋白的优质产品,同时可以使产品的出品率增加5%~10%。
酶制剂的应用

另一种方法是,把粉碎成浆的骨头保持在 95℃~100℃,保持5分钟而不加酶,然后冷却到 60℃30分钟,这是由于预加热的变性作用,从而使 水解时间缩短。中性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将骨头上的 残肉水解并从骨头上分离下来,形成肉浆,由于比 重的差异,肉浆很容易从罐的底部泻出,而大多数 脂肪则附着在骨头和罐壁上,二者很容易分离开来。 为了终止蛋白酶的作用,可以将罐内液温加热到 98℃,维持15秒,即可以使蛋白酶钝化。从骨头上 酶解分离来的肉浆,可以直接利用,比如可以直接 用在罐头生产中或馅料中,也可以用于灌肠的馅料。
九、蛋白酶在血加工中的应用 在动物血中,血红脘占血液蛋白质的2/3。由于血红脘 的颜色限定了制品的色泽,因此,血制品的暗红色的不良感 官性质,限止了血粉食品的消费市场。 美国创造的血红脘的酶法脱色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其工艺要求如下:将血液采用分离法收集红细胞,加入2倍 ~5倍的水,从而使红细胞发生溶血作用。将此血红脘溶液调 到8%浓度、pH8~9之间,然后按照溶液中蛋白质量2%~4% 加入碱性蛋白酶0.6升,再控制温度为
七、酶法用肉来生产出调味浓缩物 美国Doler公司采用专门的蛋白酶,用肉类作为原料, 经过酶法水解、提取、放大、浓缩等系统工艺,生产出具有 高度浓缩的调味浓缩物(Flavorconcenfrates),其味美、 香醇、浓郁,为绝大多数人欢迎,被称为是高纯度、纯天然、 优秀的开胃调味剂。 该公司生产的调味浓缩物被应用到1742种肉、鱼、汤料 食品中作为增香剂,使这些产品增加了各种肉制品的鲜香味, 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番木瓜酶是从番木瓜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蛋白酶。在 畜禽屠宰前20分钟~30分钟,由颈静脉注入,通过 血液循环作用时期均匀分布到机体各部位,以逐步 破坏肌肉组织的胶原纤维,使肉增加了鲜嫩度。用 木瓜蛋白酶肌肉注射,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屠 宰分割后的畜禽肉在贮藏中,木瓜蛋白酶在肉中处 于静止状态。在以后进行烧煮加热时,温度达到酶 促反应的适温时,使酶活化,增进了肉的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谷氨酰胺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转谷氨酰胺酶学名谷氨酰胺转胺酶,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蛋白质改良剂,能够催化蛋白质分子内、分子间连接交联,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连接以蛋白质分子内谷氨酰胺基的水解,同时改善蛋白质的功能和性质。
我国肉类总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肉制品量只占总量的6%,从发达国家的肉制品量占据肉类总产量的40%~50%来看,说明我国在肉类加工领域肉还有很大潜力,转谷氨酰胺酶作为一种优良的肉制品加工改良剂,在肉制品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谷氨酰胺转
转谷氨酰胺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生物中,转谷氨酰胺酶在豚鼠肝脏中被卡拉克人等首次发现,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微生物、植物和其他动物中也存在转谷氨酰胺酶。
动物来源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中都存在转谷氨酰胺酶。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从豚鼠肝脏中提取转谷氨酰胺酶,由于来源较少,并且纯化工艺复杂,这两方面导致价格昂贵。
植物来源1987年,艾斯卡森等人发现转谷氨酰胺酶存在于豌豆中。
研究者已经发现在马铃薯、菊芋、玉米等多种植物中也有转谷氨酰胺酶的存在。
有研究者对大豆中提取的转谷氨酰胺酶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发现分离和纯化工艺非常复杂,酶得率也相对较低。
所以迄今为止,植物来源的转谷氨酰胺酶还没有用于商业化生产。
微生物来源1989年,安腾等人首次从茂原链轮丝细菌中首次分离并且纯化得到了转谷氨酰胺酶。
随后,研究人员在其他微生物中发现了转谷氨酰胺酶存在,并进行大量的微生物发酵试验、酶纯化分离试验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与动物来源转谷氨酰胺酶相比,微生物来源转谷氨酰胺酶属于胞外酶,它能够在培养基中直接分泌,分离和纯化相对比较容易,发酵所用的原料价格较低、生产周期短,最有前途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转谷氨酰胺酶的理化性质
不同来源的转谷氨酰胺酶其理化性质差异动物肝脏的转谷氨酰胺酶的分子量大约在70~90kDa之间,需要通过钙的离子激活来实现其功能性,酶的活性中心为半胱胺酸铵残基位点。
动物来源转谷氨酰胺酶中,豚鼠肝脏的转谷氨酰胺酶研究最为深入,研究发现酶分子量大约为90KDa,使酶反应需要钙离子去激活,底物特异性较强,同时该酶含有多个半胱氨酸残基导致其热稳定性较差,50℃保持10min其酶活性仅为残留的40%。
与动物的来源相比,微生物来源的转谷氨酰胺酶具有更加优良的特性:一是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分子量在23000~45000,多数为40000左右,高度的交联催化度;二是具有更强的耐热性,来源于S.mobaraensis的转谷氨酰胺酶在40℃条件下,即使保持10min,酶仍然具有相同的活性,即使在50℃的条件下,保持10min该酶仍具有74%的活性;三是耐酸耐碱性强;四是是否存在钙离子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大,这一特性非常重要,因为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容易与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蛋白质沉淀;五是转谷氨酰胺酶耐高温高压,周围
环境的压力对生物来源转谷氨酰胺酶影响不大。
转谷氨酰胺酶反应机制转谷氨酰胺酶能够催化三类不同的化学反应:一是能催化蛋白质或多肽中谷氨酸残基的γ-羧基酰胺基与伯胺之间的酰胺基发生转移反应;二是当蛋白质中赖氨酸残基的γ-氨基为酰基受体时,蛋白质在分子内或分子间可以形成ε-(γ-谷氨基)赖氨酸异肽键(G-L键),使蛋白质交联,改变了蛋白质的溶解性、可使各种蛋白分子之间交联,从而提高产品的质构特性,比如弹性等指标;三是当蛋白质中不存在伯胺时,转谷氨酰胺酶便以水为酰基受体而脱去氨基。
转谷氨酰胺酶与肉类来源蛋白质的反应肌原纤维是肉的重要组成结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是肌原纤维的最重要组成成分,这两种蛋白质具有非常优良的加工特性,特别是肌球蛋白更加重要。
蛋白质在加热的情况下,肌球蛋白分子之间,以及肌动蛋白分子之间能够形成二硫键,同时在分子疏水基的作用下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形成凝胶。
由于肌原纤维蛋白质受热形成凝胶,这一特性使肉制品具有了凝胶特性、切片性、弹性和保水性等优良的食品使用性质。
肌球蛋白是转谷氨酰胺酶非常优良的作用底物,在加入转谷氨酰胺酶的肉蛋白中,发生催化反应使得谷氨酰残基与赖氨酸残基发生反应,在凝胶网络上形成新的连接点,形成的连接力比二硫键更强,从而提高了凝胶的强度和稳定性,优化了肉制品的品质。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形成凝胶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品的特性。
加入的转谷氨酰胺酶能显著提高凝胶质量,改善肉质的弹性、切片性和出品率。
所以转谷氨酰胺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肉制品加工中,转谷氨酰胺酶在肉品生产中的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产品质构,提高肉制品品质肉制品的质地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加入转谷氨酰胺酶能够显著提高肉制品质量。
有研究者研究了加入转谷氨酰胺酶对鸡肉丸品质的影响,发现加入酶的量与鸡肉丸的硬度成正比。
同时研究发现,在火腿肠肉馅中加入1%转谷氨酰胺酶,火腿肠的硬度、弹性、咀嚼性都明显提高。
在火腿中添加转谷氨酰胺酶,火腿的切片性提高。
增强产品持水性能,提高蒸煮出品率保水性是肉制品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它决定肉制品的色、香、味、营养、多汁性、嫩度等食用品质,影响经济价值。
由于转谷氨酰胺酶所催化所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可以容纳大量水分,所以能防止肉制品在加工中出水收缩现象,提高产品的蒸煮出品率。
国外研究者以去皮鸡胸肉为原料制作肉饼,加入大豆蛋白和转谷氨酰胺酶,试验结果发现随着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与蒸煮出品率成正比,其原因主要是转谷氨酰胺酶提高了肉制品中凝胶网络结构的热稳定性,热处理过程中结构稳定,出品率提高。
碎肉的重组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经常产生碎肉和肉渣,如何将这些低价值肉进行重新组合,提高其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所有肉品厂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谷氨酰胺转胺酶可以形成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交联,因此在肉制品重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转谷氨酰胺酶催化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交联,形成新型蛋白质,在一般的分子链在非酶催化条件不易断开,所以通过该酶处理的肉成型后经冷冻、解冻、烹饪等处理方法也不会开裂,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可以将碎肉重新组合成完整的大块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开发健康营养的肉制品食盐和磷酸盐对肉制品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是肉制品加工中必须的食品添加剂,长期摄入过量的盐对人体有害,开发低盐健康营养的肉制品是近年来肉制品的研究热点,转谷氨酰胺酶是该类产品开发的有力工具。
肉制品生产的过程中,转谷氨酰胺酶能降低食品添加剂的用量,同时能保持肉原有的肉香味。
例如将香肠中食盐量降为0.5%,再加入0.25%的谷氨酰胺转胺酶,则香肠的感官质量与添加1.8%食盐的香肠差别不大,说明转谷氨酰胺酶能大大提高其凝胶强度;同时在香肠中只添加0.3%磷酸盐与不加磷酸盐只加入转谷氨酰胺酶相比,香肠质构差异性不明显。
日本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使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形成的蛋白质可作为脂肪替代物。
通过转谷氨酰胺酶对明胶进行改性,可取代一定比例的猪肥膘肉,制作汉堡包,结果发现与含100%猪肥膘制品相比,在色香味等没有明显差异,而脂肪的含量比前者下降了2%,属于低脂食品。
诺维信公司利用酪蛋白钠为原料,通过转谷氨酰胺酶的改性,生产的脂肪替代品能够替换色拉米香肠中一半的脂肪,而产品原有口感不变。
拓宽原料肉的来源牛肉、羊肉、禽肉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质,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目前已经上升到35%。
高品质牛、羊、禽等肉制品的研发,是今后肉制品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原料肉本身的缺陷,限制了该类产品的发展。
比如以鸡肉为原料生产香肠,产品的硬度不高。
但是以鸡肉为原料,通过添加转谷氨酰胺酶,发现香肠的硬度和弹性显著提高。
在猪肉、火鸡肉和牛肉屠宰分割过程中会出现PSE肉,该类型的肉由于颜色白,组织差,持水性差,在生产中大大受到限制。
美国人安迪等人利用转谷氨酰胺酶改良PSE肉用于肉制品的生产已取得专利。
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处理的鸡肉和猪肉加工而成的火腿,产品质量较好,可接受度强。
肌肉组织中的血液是天然营养成分物质,但由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易氧化,影响产品的质量,所以血液在肉品加工中很少使用。
谷氨酰胺转胺酶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通过改性重新添加到肉制品中,不仅提高肉制品的颜色,保留了肉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以提高产品稳定性和货架期。
综上所述,谷氨酰胺转胺酶作为一种优良的蛋白交联剂,在肉制品加工中应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谷氨酰胺转胺酶在未来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添加少量的谷氨酰胺转胺酶,提高肉制品品质和附加值,从而增加经济效益;二是利用TG酶开发低盐、低脂、营养价值较高的新型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