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靶向抗肿瘤药物特有的性质解决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的缺陷,使得抗肿瘤药物的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键词:靶向抗肿瘤纳米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

靶向制剂是以药物能在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 属于第四代给药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rm, DDS) 。

靶向制剂给药后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药物载体系统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

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靶向纳米药物的定义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定义:在疾病治疗、诊断、监控以及生物系统控制等方面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其表面经过生物或理化修饰后可具有靶向性,即成为靶向纳米药物。

2 靶向纳米药物的特点基于纳米药物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药物和基因运输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缓释药物,提高血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可减少药物降解,提高药物稳定性;③可保护核苷酸,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④可提高核苷酸转染效率;⑤可建立新的给药途径。

而靶向纳米药物除这些固有优点以外,还具有:①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②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进一步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

生物靶向纳米药物和磁性靶向纳米药物是目前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两大热点,并且都已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3 靶向纳米药物的分类3.1被动靶向制剂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微粒的大小在011~3μm。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4、纳米粒子的制备
4、纳米粒子的制备
制备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关键步骤是纳米粒子的制备。制备方法包括 物理法(如超声波法、喷雾干燥法等)和化学法(如乳化-交联法、沉淀法等)。 制备过程中需对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和稳定性。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 应用研究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应用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 构建及应用研究
目录
01 一、抗肿瘤药物靶向 纳米载体的构建
03 三、结论
02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 纳米载体的应用研究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是一种具有高度靶向性和高效性的新型药物传递系 统,能够将抗肿瘤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 用。本次演示将介绍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 用研究。
二、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
二、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
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乳化-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超临界流 体技术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例如,乳化 -溶剂挥发法可用于制备脂质体,喷雾干燥法可用于制备纳米粒和纳米球,超临 界流体技术则可用于制备高分子量药物载体。
一、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 构建
一、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主要涉及载体材料的选取、药物装载、靶向 分子的修饰以及纳米粒子的制备等步骤。
1、载体材料的选取
1、载体材料的选取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关键要素之一是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载体材料 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可加工性,同时应具备一定的药物载体能 力。目前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如壳聚糖、透明质酸等)和合成 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乙烯醇等)。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了研究热点。

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优化药物的释放特性,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纳米抗肿瘤药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首次将抗癌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用于抗癌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人员不断尝试不同的纳米材料和药物载体,如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等。

这些载体能够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1. 增强肿瘤靶向性: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等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2. 增加载荷量: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更充分地载入载体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降低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3. 改善药物释放特性:纳米载体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4. 降低毒副作用:纳米载体可以减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毒副作用。

1. 碳纳米管(CNTs)药物载体: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强度的载荷能力,可以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

研究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纳米级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稳定性,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抗肿瘤药物。

研究证实,基于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药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3. 聚乙二醇修饰纳米颗粒(PEG-NPs):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较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

而纳米药物的关键在于其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通过利用多种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可以大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具有许多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纳米颗粒大小具有尺度效应。

纳米颗粒比普通药物小很多,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至肿瘤组织中,而不会被正常组织过滤掉。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

药物载体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不会被排斥。

最后,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二、纳米药载体的类型纳米药物的药物载体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蛋白质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用于携带各种药物。

脂质体具有尺度效应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并减少药物的毒性。

同时,脂质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组分实现对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结合,因此在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是由蛋白质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且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

除此之外,蛋白质纳米粒子还具有天然的靶向性质,可以通过特定靶向分子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效果。

3、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多种合成材料组成的一种纳米粒子,其在靶向治疗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不但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兴科技之一,也为攻克许多医学难题带来了新的福音和希望。

而纳米级生物技术正日渐成为恶性肿瘤治疗中继放疗、化疗后又一不可忽视的有效疗法,具有许多特异性能和全新功能。

本文在肿瘤靶向治疗定义的基础上,综述了纳米级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标签:纳米;肿瘤;靶向治疗Nanotechnology in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tumor targeted drugs QIN Mu-ting,CHENG Wen.The Fo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110000,China【Abstract】Nanotechnology had certain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ffering profound potentials in addressing a wide range of challenges in medical world.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biological research presents great opportunities in tackling tumor with nove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developing into an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ool than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In this article, we introduced the notion of Nanoparticle targeted therapy in tumor studies and elaborate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the system of Nanomaterials as vehicles for target drug system which explores nanotechnology in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tumor targeted drugs.【Key words】Nanoparticle;Tumor;Targeted therapy纳米靶向治疗基于借助直径1~100 nm之间纳米级微粒为载体,将治疗目标限定于疾病或潜疾病细胞,可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纳米抗肿瘤药物是指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将药物粒径控制在纳米尺度的药物制剂。

相较于传统的药物制剂,纳米抗肿瘤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负荷量、优良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特性以及更好的针对性。

这些特点使得纳米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的例子。

1.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双层包裹的药物载体,具有较小的粒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输送肿瘤治疗药物。

文献报道了一种利用纳米脂质体输送顺铂(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和药物的包封率,实现了顺铂的高负荷量输送和减少了非肿瘤组织的毒性。

2. 纳米金属颗粒药物载体:纳米金属颗粒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金属颗粒可以作为基于光热效应的抗肿瘤治疗药物载体。

研究者们利用纳米金颗粒在近红外光下的光热转换特性,将其用于肿瘤热疗。

在此方法中,纳米金颗粒被注入到肿瘤细胞中,然后通过激发近红外光,使颗粒发热,并破坏肿瘤细胞。

该方法具有高效和可控性的特点。

3. 肽类纳米药物载体:肽类纳米药物载体是利用肽分子的特异性靶向性质,来改善肿瘤药物的输送效果。

一种名为Arg-Gly-Asp(RGD)的短肽被发现可以高度特异性地结合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这为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类RGD修饰的纳米载体。

这些载体在输送抗肿瘤药物时,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度针对性。

纳米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纳米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特性,并提高药物的载荷量。

通过利用纳米载体的靶向性质,可以提高药物的针对性。

尽管在药物设计和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纳米抗肿瘤药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以及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明其效果和安全性。

对纳米抗肿瘤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粒子缩小到纳米级别,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副作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纳米尺度的技术转变为纳米颗粒,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使药物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集中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上,纳米技术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脂质纳米载体脂质纳米载体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脂质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包裹药物的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使药物更容易渗入肿瘤细胞内。

脂质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粒径和表面电荷,实现对药物的控释,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脂质纳米载体如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脂质体(Liposome)、微乳(Microemulsion)等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除了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比于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更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小,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蛋白质纳米载体常常是利用一些具有特定亲和性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珍珠素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这些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化学修饰或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3. 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还着力开发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来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这种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常常是将多种纳米技术如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于肿瘤组织,实现对肿瘤的多重攻击。

抗肿瘤抗体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抗体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抗体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1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自从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以来,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药物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能够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随着生物技术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抗体药物被开发出来,并成功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

1.2 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引入尽管抗体药物在治疗效果上表现出色,但它们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稳定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纳米载体具有尺寸小、易于修饰、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抗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实现更精准的靶向递送。

二、核心观点一:抗体药物与纳米载体的协同作用机制2.1 抗体药物的靶向性抗体药物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特异性的靶向能力。

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

这种靶向性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还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管屏障、肿瘤微环境等,限制了其靶向能力的充分发挥。

2.2 纳米载体的递送优势纳米载体递送系统通过将抗体药物包裹或吸附在其表面,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性质来克服上述障碍。

纳米载体能够穿过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并通过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实现在肿瘤部位的富集。

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增强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靶向递送效率。

2.3 协同作用机制的探讨抗体药物与纳米载体的结合并非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产生了一种协同作用。

一方面,抗体药物为纳米载体提供了特异性的靶向信号,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找到肿瘤细胞;另一方面,纳米载体则通过其独特的递送机制来克服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障碍,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1 通讯作者,E 2mail:cba8888@hot m ail .co m210009 南京 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蔡晓辉 综述,陈宝安1 审校 【摘 要】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为了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人们对其超微粒子靶向、控释体系进行探索。

载体材料必须是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两类,可以为抗肿瘤药物治疗提供新的具有靶向功能的药物。

本文就近年来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肿瘤; 纳米技术; 药物载体中图分类号:R730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60(2010)01-0090-05Progressi on of an ti 2tu m or drug carr i er by nano m eter technology CA I X iao 2hui,CHEN B ao 2an .D epa rt m en t of He m atology,the A ffiliated Zhongda Hospital to S outheast U niver 2sity,C linical College of Southeast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09,ChinaCorrespond ing author :CHEN B ao 2an,E 2m a il:cba 8888@hot m ail .co m【Abstract 】 A t the p resent ti m e,the drugs t o the tu mors used in clinic mostly are not selective in vivo .Peop le have started t odo many researches on the targeting ultrastructure and the syste m s of contr olling release for i m p r oving the drug 2efficiencies and decrea 2sing the side 2effects .And the carrier materials must be res olvable which include the natural category and the synthetics .A ll these may be able t o p r ovide a ne w kind of medicine having targeting functi on .The research advance ment of drug 2nanoparticles πcarrying agents in recent years will be su 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Key W ords 】 Tu mor; Nanometer technol ogy; D rug carrier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

为了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人们对其超微粒子靶向、控释体系进行探索,将它负载于脂质体、纳米微粒、聚合物结合体和聚合物胶束等一系列药物载体系统。

控释体系所用的载体材料必须是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两类。

较早应用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骨胶原、明胶等天然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但制备困难,成本高,质量无法控制,不能大规模生产。

近年,研究转向了合成类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如脂肪族聚酯、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原酸酯、聚氨基酸等。

这些超微载体一方面可对药物起到缓释、控释作用,另一方面,可对病变部位靶向给药,同时还有载药量大的特点,有望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天然载体系统111 脂质体微球 脂质体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分子中含磷酸基团的部分具有强烈极性(亲水性),而两个长碳氢键具有非极性(疏水性)。

脂质体这种典型的亲水、疏水分子特性,使其具有亲油、亲水性,在水溶液中形成单层或多层囊泡,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包裹多种药物。

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优点:(1)主要由天然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进入体内被生物降解不会积累在体内,免疫原性小。

(2)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都可包埋运载,药物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药物持续时间长。

(3)通过细胞内吞和融合作用,脂质体可直接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避免使用高浓度游离药物从而降低不良反应。

早期脂质体的应用受到稳定性差、药物易渗漏、储存期短、组织靶向性差和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 )迅速清除等的限制。

脂质体表面包裹高分子修饰,通过聚乙二醇、甲基聚唑啉、聚乙烯吡咯酮和神经节苷脂(G M 21)修饰解决了普通脂质体易从体循环中被肝、脾巨噬细胞迅速清除的缺点,可以使脂质体在血液中保留较长时间,增加了药物的被动靶向功能。

维生素E 是一有效的抗氧化剂,被认为是通过与类脂过氧化自由基反应并淬灭单一态的氧分子和对类脂双分子层进行排序(如限制类脂层分子的流动性)等分子机制而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增强脂质体的稳定性,防止被包封物渗漏。

近年来脂质体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邢宝玲等[1]在制作过程中加入明胶,可有效防止磁性脂质体的聚集,并增强其分散性,不易沉降,不堵塞毛细血管,能均匀分布扩散到靶区。

王晓红等[2]合成了杂多化合物α2K8H6的脂质体纳米粒子,用M TT法测定了不同粒径纳米粒子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发现多酸化合物形成脂质体纳米粒子后稳定性和活性都有所提高。

辛胜昌等[3]通过微乳液一低温固化法合成紫杉醇磁性脂质体纳米粒,为球形或近似球形,粒径约在150~170n m,药物包封率为98129%,该实验制备的粒子具有高质量磁化率、良好磁响应性,是良好的纳米磁靶向给药系统。

Okuno等[4]将白细胞介素2(I L22)与半乳糖残基制成肝靶向脂质体(Galli p2I L22),经小鼠尾静注给药后, Galli p2I L22在2周内,肝中聚集量明显高于与I L22脂质体或I L22激活的肝窦状隙淋巴细胞的抑瘤活性显著增强,以Gal2 li p2I L22治疗的肝转移瘤小鼠的转移瘤面积显著减少。

陈静等[5]利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的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显示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较鬼臼毒素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效应。

近年来为了更好改善脂质体的靶向性和稳定性,出现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免疫脂质体,即把针对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在脂质体上,由于脂质体与对应癌细胞具有特异性亲和力,从而使脂质体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癌细胞而产生疗效。

Kiku mori等[6]将抗HER22连接到磁性脂质体纳米级颗粒上,细胞外实验显示能够有效达到靶向作用和致细胞凋亡作用,小鼠皮下瘤模型上亦能够达到明显作用。

112 白蛋白微球 作为药物载体,白蛋白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但早期制备的白蛋白微球粒径偏大,临床应用会引起栓塞,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

杨木华等[7]采用高温固化法制备白蛋白A s2O3纳米球,平均直径为250n m左右,形态圆整,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M3亚型白血病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吴泽建等[8]在半乳糖配体介导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治疗移植性肝癌动物实验研究中将乳糖和白蛋白用还原胺法合成半乳糖基人血白蛋白,采用滴定水解法制备直径70n m左右的Fe3O4磁性纳米粒,将半乳糖白蛋白、Fe3O4磁性纳米粒及纯盐酸阿霉素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通过在精制棉籽油中超声乳化、加热变性、乙醚洗涤等工艺制备出半乳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粒径均匀,直径主要在150n m左右,具有稳定的磁性、药物包封率高,释药速率可控制的特点,适合靶向治疗肿瘤的进一步研究。

Kar mali等[9]将肿瘤细胞抗体连接到白蛋白磁性纳米颗粒上,小鼠实验显示高效的被靶向达到小鼠肿瘤组织增强治疗功效。

周洁等[10]使用优化的交联固化的方法制备的A s2O3蛋白微球体外实验证明具有明显的缓释功能。

实验证明,现阶段的制备工艺已可得到较小的白蛋白载化疗药物纳米微球应用于动物静脉注射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113 固体脂质微球 固体脂质纳米粒(s olid li p id nanoparti2 cles,S LN)是以多种类脂材料如脂肪酸、脂肪醇及磷脂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制成的固体颗粒。

其突出的优点是生理相容性好并可生物降解,可控制药物释放及良好的靶向性。

它也具备毒性低、能大规模生产的优点。

主要适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包裹,被用作静脉注射或局部给药达到靶向定位和控释作用的载体,能避免药物的降解和泄漏。

S LN主要被制成胶体溶液或冻干粉针后静脉给药,达到缓释、延长药物在循环系统或靶部位的停留时间等目的。

研究表明[11],S LN的毒性比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毒性低90%,比聚氰基丙烯酸纳米粒的毒性低99%,适用于用作静脉给药系统的药物载体。

杨时成等[12]将喜树碱(C A)、豆磷脂和硬脂酸运用高压乳匀法制成Pol oxa mer188包衣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平均粒径为19618n m,载药量为4177%,包封率为99151%,静脉注射后的结果为C A2S LN对心、脑有较好的靶向性和缓释作用,同时还降低C A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M a等[13]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P388/ADR进行了体外和老鼠模型用药实验,细胞毒性测试显示了阿霉素S LN对细胞株的半抑制浓度较游离阿霉素降低了9倍,鼠模型的体内实验证明了阿霉素S LN具备明显优于游离阿霉素的在体平均存在时间和控释性。

对于S LN载体系统的制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亲水性药物包封能力的提高以及缓释性能和载药量之间的矛盾。

混合脂质制成的新型脂质提高混溶性能提高载药量,是解决矛盾的一条途径。

114 新型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固体脂质纳米粒相比于其他载体系统,它有生理相容性好并可生物降解,可控制药物释放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但是S LN也有不足[14]:(1)载药能力有限;(2)药物在储存过程中的泄漏;(3)其水分散体中水分含量过高。

为了克服传统S LN的不足,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 p id carriers, NLC)。

NLC的不同之处是将常温下的液态脂质加入到固态脂质中,从而晶体的混乱度增加,使载体具有较高的晶体缺陷,因而可以容纳更多的药物分子。

但目前对NLC的结构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这一方面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