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高岭的丧葬习俗考察
景德镇丧葬风俗

景德镇丧葬风俗
景德镇是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市级行政单位,其丧葬风俗与全国一样,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景德镇丧葬风俗的一些常见情况:
1. 家属安排:在景德镇,丧葬仪式通常由逝者的家属负责安排和组织。
家属会根据传统习俗和个人喜好,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规模等方面做出决定。
2. 告别仪式:在丧葬仪式中,家属和亲友会举行告别仪式,为逝者送别。
这个仪式通常在丧事举行的第一天,人们会穿着素服,持香、花圈、烛台等祭器,为逝者祈福,并烧纸钱和燃放鞭炮以祭奠逝者。
3. 安葬仪式:在景德镇,丧葬的一般选择是火化,因为这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做法。
经过火化后,家属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安葬,一般选择在陵园或公墓中,举行简单的埋葬仪式。
4. 丧服:在景德镇,家属和亲友会穿着黑色或白色的丧服参加丧葬仪式。
黑色是中国传统丧服的代表颜色,但在一些地方,白色也被视为合适的丧服颜色。
5. 香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祭祀祖先可以祈福和为逝者祈求平安。
因此,逝者的亲属和亲友会在丧葬仪式结束后,持续向逝者祭拜,供奉鲜花、水果、食品和纸钱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丧葬风俗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受到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以上所述仅是关于景德镇丧葬风俗的一般情况,具体的细节还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家属的意愿来确定。
岭南的丧俗文化

岭南的丧俗文化丧葬习俗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礼莫重于丧”的说法。
当有亲人逝世时,无疑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
丧礼的功能一来可以超度逝者,让其安心离开这个人世;二来可以帮助家人缅怀逝者,平复心情。
在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大多盛行二次葬,即人死后将尸体先行土葬,数年后待皮肉腐烂后,再将骨骸火化,将骨灰盛入一个陶瓮中,另择风水宝地安葬。
至明朝后,盛行将二次葬改为木棺装尸土葬,若干年后再收骸骨盛入陶塔(俗称“金塔”)安葬。
岭南的丧礼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超度、出殡、下葬和回阳。
在以前也曾有过送丧礼请柬也就是俗称的讣告,还有招魂等步骤但均在很早的年间就已经被取消,在这里就不详谈。
当亲人去世后,会先确认往者过世,然后要联系逝者的直系亲属及生前重要的朋友,告知相关信息。
当相关的人全部到场,并确切见过逝者后,才可以开始后面丧俗的活动。
一般在亡者刚刚去世后不会立即举行仪式,以前的人们认为,亡者还会有复活的可能,所以一般是等到三日后在正式举行葬礼,但还有一种原因是举办葬礼需要准备许多的物品,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准备。
出殡前,逝者的子孙会先到附近的河里取来清水,为逝者擦净脸庞擦眼睛,并换好寿衣。
然后为逝者上香,烧纸钱,同时还要烧纸扎的物品,如麻将台、车、纸人、马等等。
死者亲戚会前来吊唁,丧家的主要成员要穿孝服、手持孝棍,一起出门外下跪相迎其他亲朋好友,待亲戚向丧家的主要成员的背部按一下之后,丧家主要成员才可起身,以此表示同情并劝慰其节哀。
但现在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被简化,在有些家庭中已经消失。
在岭南,村民一般会去中山三乡镇请专门的道士来村里做法,对死者进行超度。
因为土地和资金的问题,岭南在九十年代时就已经基本取消了土葬,绝大部分村民都会采取火葬的方式,最后在北山的仙人阁供奉上灵台。
火葬的时间需要由儿女和近亲的情况而定,如若儿女远在他乡,需等待其回乡见父母最后一面。
上坟时村中有一定的风俗,孕妇只可跪拜不可上香,否则可能会对腹中胎儿产生影响。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在农村对于红白喜事最为重视,因此有着诸多的禁忌与讲究,前段时间回寨子里参加了一场白事,感觉好多规矩啊,我们这些年轻人都不懂了,今天说一下我们这边的丧葬习俗。
1、在我们这边如果有老人去世,那么孝子会在门口放两包鞭炮,注意不能放长鞭炮,意思是家里有人去世升天了,然后通知理事会的成员来家里开会,我们这边有老人去世是每户去一个人帮忙的,我们寨子有70多户人,等寨子里的人到齐后就开始抓阄,我们这边会把工作内容写在纸上,你抓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我抓到不想干的就不干,然后就各自去做各自的工作。
2、从老人咽气后,就要点上香了,点上长明灯,要注意的是,香不能断掉,就是要一直有香烧着,长明灯也是不能灭的,要一直亮着。
3、让人去亲戚家报丧,我们这边不用自己去的,寨子里的人谁抓到报丧的工作,谁就去报丧,主家只要告诉他亲戚家地址是哪里的就可以了,现在报丧不比以前了,以前没有电话,都是全靠人去的,现在有电话了,一般的表亲都是直接电话通知,只有娘家这些是必须人去报丧的。
4、等采买的人回来后,孝子贤孙就要披麻戴孝了,但是现在也简化了,都是头上戴白布就可以了,女士要把头发放下来披着,腰系麻绳,一般看见白布很长差不多拖地的就是逝者的儿子,亲戚只有一小节,都是扎在手臂上的。
5、我们这边要砍“哀杖”,有的地方用的是柳树,我们这边用的芦苇杆,这个是不可以乱丢的,要随着逝者一起下葬的,会铺在逝者的棺材旁边,人家看这“哀杖”就知道墓主人的儿孙数量。
6、孝子贤孙要跪在路边迎客,不能一直呆在灵堂里,亲戚来的时候吹唢呐的师傅会提醒的,你只要听见唢呐声音就是有亲戚朋友来吊丧了,亲戚没有让你起来,你不能自己战起来,有的亲戚是很会哭丧的,你得陪着他们一起哭。
7、我们这边是在晚上进行入殓仪式,以前古代人入殓的时候会在逝者嘴里放玉石,现在都是放硬币,道公会在棺材里面放上铜钱,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在这时候孝子贤孙一定要大声哭出来,盖棺之后会用一块新的被子盖在棺材上,我们这边都是用红色的被子居多。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第五节丧葬入殓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
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
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
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 ,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
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子。
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
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入殓后即设灵堂。
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
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
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
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
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
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
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
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
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
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
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
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
贵州苗族的葬礼风俗

贵州苗族的葬礼风俗
人死后,要请巫师进行超度。
死者的亲属要把死者的衣服脱下来,把死者的头发挽成发髻,并用牛角做成冠子戴在死者头上。
然后由巫师念诵一种咒语,使死者阴间能够享用丰美的食物和饮料。
然后死者亲属将死者生前所穿的衣服脱下来,装入麻袋内,用火烧掉。
火葬后,再将死者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具和衣服装入竹篓内,挑到山上焚烧。
仪式结束后,在棺材前放上一块白布,表示这是死者灵魂离开人世前往阴间之路。
如果有人要在棺材前放鞭炮或放炮竹,表示他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
葬礼结束后,如果有人想带尸体回家安葬,须在下葬当天的正午之前返回,否则便会发生死亡事故。
葬礼举行结束后,有一件事要特别注意:有一个人在丧葬过程中死去了。
他的亲属们要找出他的尸体并进行埋葬。
他们必须由一个人来主持埋葬仪式。
这个人必须是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之一。
如果死者是独身,他就得由自己来主持埋葬仪式;如果死者是未婚男女,则由他自己来主持葬礼。
—— 1 —1 —。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四川办丧事流程和注意事项

四川办丧事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四川,办丧事有着一套传统且饱含深意的流程,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当家中有人去世后,要尽快通知亲友。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在四川的文化里,亲友们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并前来吊唁。
这个通知的过程往往是通过电话或者专门派人上门告知,而且语气要庄重、沉痛。
比如说,在农村地区,如果有老人去世,家人会先通知本家族的长辈,然后由长辈们帮忙通知其他亲戚。
这不仅是传递消息,更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体现。
紧接着就是设灵堂。
灵堂一般设在逝者家中的堂屋,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地方。
灵堂的布置很有讲究,正中间摆放着逝者的遗像,遗像前放置一张桌子,桌上摆满了供品,像水果、糕点之类的。
这些供品的数量往往是有讲究的,比如水果一般是单数。
在灵堂的两边,会挂满白色的挽联,地上铺着草席,方便前来吊唁的人跪拜。
这个时候,家属们就要开始守灵了,守灵期间,家属们要保持肃穆,不能嬉戏打闹。
然后就是入殓。
入殓的时候,家人会给逝者穿上专门的寿衣,寿衣的材质和颜色也有一定的传统。
一般是选择棉麻材质,颜色多为深色,像深蓝、深灰等。
在这个过程中,家属们的心情是十分悲痛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不舍。
入殓完成后,棺材就会被放置在灵堂的一侧,等待出殡。
出殡是整个丧事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出殡之前,会有一个追悼会的仪式,亲友们会在这个时候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追悼会结束后,就开始出殡了。
出殡的队伍非常壮观,最前面是敲锣打鼓的队伍,他们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为逝者送行。
中间是抬着棺材的人,在四川,抬棺材也有讲究,一般是八个人或者十六个人,他们被称为“八大金刚”或者“十六罗汉”。
后面跟着的是家属和亲友们,他们穿着白色的孝服,哭声震天。
在办丧事期间,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从家属的角度来说,他们要遵循传统的礼仪,对前来吊唁的人要以礼相待。
比如,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的时候,家属要在旁边陪着一起跪拜。
而且在整个丧事期间,家属的穿着必须是素色的,以白色为主。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
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
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
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
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
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
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
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安高岭的丧葬习俗考察——发布人:汐缘信息来源:搜狐网发布日期:2010-11-29 10:59:40在广西都安县高岭乡一带,至今流行一种民间习俗,人死后一定要开道场,(又叫做“打斋场”),其目的是要超度亡灵上天堂,以了结在世人对亡者应尽的最大孝行和义务。
开了道场,在世的人相信亡者已经得到帮助而升入天堂,不会沦落地狱受苦了;相信亡者会得到安慰,安居神国,不再牵挂阳世间的亲人;在世的人认为他们开道场是帮助了亡者,会得到亡者灵魂的保佑,因而心无内疚。
所以,在那里,为亡者开道场是一件人们十分注重和隆重的大事。
家庭经济富裕的,亡者一闭眼就立刻筹划道场大事,最多十日之内完成。
家庭经济困难的,先开一个简单的道场,办好装棺入土的仪式,首先解决“入土为安”的事,待日后积蓄足够的资金后,再开大道场。
有的家庭由于筹资不济,十年二十年后再开道场;有的家庭更困难,数十年后将各个时期亡故的人,一次性开道场解决。
富足人家多次给亡者开道场,而贫困人家一直无法给亡者开道场的情况也是有的。
若无能力为亡者开道场,便终生耿耿于怀。
依现在的情况,开一次道场耗资上万元直至几万元不等。
有的人家开道场的同时又大请宾客,收礼钱以抵消部分开支。
因为有个惯例,道场期间主家对来探望者和来访者一概管饭,不收礼钱,只是宣布请客后,受请而来的宾客,主家才收他们的礼钱。
所以,一般开道场是赔钱的多,赚钱的少,这与嫁娶喜事是不同的。
当地的丧葬习俗过程很是复杂,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讲究,下面分而述之。
一、人之将死一般八九十岁的老人,一旦病重服药无效时,家人都意识到他将辞世,于是特别照料,供给最好的和病人最爱吃的东西,派专人侍候着。
老人若无法起床,则为他洗身喂饭、换衣梳头、处理排泄物,经常临床问候,极尽人间的孝道。
在远方工作的亲属,要通知他们来看望。
若病情再进一步恶化,估计活不了几天时,就必须遵从壮家的规矩,取掉病床的腿,降低病床的高度,这叫做“放下着”。
少数地方的做法是给病人另打一个地铺。
据说若病故于高床之上,亡灵就“下不了坎”,这给他上天堂带来不便;或者说若病故于高床之上,亡者会放不下阳间的事情,以致死不瞑目。
当地人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老人在弥留之际出现回光返照的规律:1、他们表现出婴儿般的性格,多执拗,多偏食,多挑剔;2、他们往往说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3、他们常常记起他们已经过世的一些朋友,甚至是童年的朋友;4、他们要看他们最珍重的东西;5、他们要看看室外的景色和自己喂养的牲口;6、他们希望见到所有的家人。
对于这些反常的行为,当地人概称为“仙将过桥”的行为,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体谅,从不计较,视为正常。
有的老人自知将别阳世,将放心不下的事情嘱托于他认为最可靠的人。
有的直接提出他对于如何处理他的后事的意见和要求。
有的老人在临终时根本感觉不到有什么病,只是觉得累一些就闭目养神或睡觉,但再也醒不过来了,这对于以上所言的弥留之际的情况则例外了。
对于突然辞世、无疾而终的老者,当地人称之为“生化”或“仙逝”。
二、寿终正寝能够在家老死者,叫做寿终正寝。
对于这种情况,当地人有许多讲究。
首先,在老人即将闭眼时召集所有的家人围在床旁,由家主或长者呼唤将亡者让他醒一醒,并大声对他说:“我们都在这儿啊!你放十二条心走吧!”并不断地重复着。
有的将亡者,能微睁其目,或微动其唇,表示会意,有的则毫无反应。
但人们还不认为他已死去,于是不断地用棉签蘸着清水为其润唇,以免其“上路”口渴。
当将亡者的面部肌肉突然变化,并吐出一口痰(这叫做“退福”,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反应)时,人们才认为他是真正的过世了。
这时由家主或大男儿用自己的衣角抹去亡者的最后一口痰,这叫做“纳福”,以为这样做可以获得亡者反馈于阳世人的福气。
接着由“纳福”者用手按住亡者的嘴巴,不让它张开着,同时又用手从亡者的额头往下掠使其眼皮闭上,这些做法当地人叫做“按口鼻”。
据说若不这样处理,尸体就会睁目张嘴,十分难看。
作为人都愿意整齐从容地离开人世,若面目狰狞地到阴间地府报到,阎王爷也看不顺眼,甚至被误会成凶死鬼。
人们还认为若让亡者不整齐不干净地离开阳世是对不起亡者,是不孝。
“按口鼻”之后,接着就进行“香汤洗身”的程序。
即用热开水泡柑橘树叶或柚子树叶、黄皮果树叶、菖蒲叶等,待水变温后用来洗亡者之身,同时给亡者理发和稍加修容。
亡者是男,则男人操作;亡者是女,则女人操作。
洗身之后,还要做许多事情:(一)“衔枚”。
即将一枚铜钱或硬币用线穿过钱孔或打十字结将其固定于线中间,线两头分别弯折过来弄成两个套圈。
然后将亡者之口张开,用筷子掀起其舌,将铜钱或硬币塞在亡者舌下,然后重闭亡者之口。
为防止铜钱滑动,将它的套圈分别挂在亡者左右耳朵之上。
据说这种做法是不让亡者的鬼魂随便吵闹;(二)“带饭”。
在洗身之后紧接着要用好米煮一碗饭,用纸包好,用细绳扎牢,然后插上三支香点着,置于亡者头部,这叫做“头饭”。
据说这是为亡者上路带的饭,否则就会成为饿鬼,常来吵闹;(三)着装。
洗身之后,给亡者穿上最好的衣服,然后穿上新鞋并用细绳捆住双足固定,然后给亡者戴上帽子或头巾。
这样打扮意在让亡者整整齐齐地上路;(四)“裹尸”。
即用白布按一定的卷法,将尸体裹起来,穷的家庭裹一层,富的家庭裹几层,然后用针线缝好封口,只露出亡者的脸而已;(五)“入棺”。
尸体处理完毕,就要入棺。
富足的人家在老人死前早就准备好棺材在家中放着,这种棺材往往用上好的木料,如楠木、香檀木、香樟木、红铁木等,制作工艺讲究。
穷的人家常常在亡者将死的前几天赶制棺材,材料和制作都不太讲究。
在入棺时,先在棺材底部垫上几层布,然后请村屯中的人帮忙,将尸体抬入棺中,并在亡者头部用白纸包着三片瓦片当枕头。
棺内还放着亡者生前喜爱的小物件,撒上若干枚硬币,还可以放进一些新衣服或再盖上几层白布。
这些物件的多少以家庭经济状况和棺材空间为度。
然后盖上棺盖,并用铁钉或竹篾固定好;(六)“报丧”、“报道公”。
几乎在尸体处理的同时,就派人到亡者的父母和配偶的外家去报丧,以示意他们要作好参加治葬的一切准备。
同时还派人去报道公,叫道公来封棺和为主家选择开道场的日子。
对于日子的选择也不容易,一是要根据季节情况,二是要根据主家的经济情况和准备情况,三是要符合黄历的有关规定。
一般短则两三日之后,长则七八日之后。
如果是夏天棺材必须及早入土,以防漏棺(即尸体腐败流液);如果是冬天棺材可以留在家中七八日,从容准备,开道场之后再出殡也无问题;春秋两季一般只能推迟三四天。
当需要及早入土时,道公必须在两三日内择日(不讲究吉日,不犯“大凶”即可),先开一场应急的道场先把棺材入土,这个应急道场叫做“丧封夜”,一般开一个夜晚时间。
这种应急的道场只用一个道公和一个师公即可,当然也可以用多个道公、师公的,此依经济能力而定。
棺材入土后,主家可根据道公所择的吉日,用几天时间从容准备后再举行后续的大道场。
当需要留棺于家不急入土时,就要先请道公来作法封棺,据说经道公封棺之后,只要主家行斋戒、忌晕腥和男女事就不会漏棺了。
封棺之后可将尸棺留于堂屋,头北足南,七八天甚至十几天都无异味。
在留棺于家期间,要不断烧香点灯于棺头,并安铺于棺前,夜夜派人“陪棺”,一直陪到大道场开始方罢。
大道场完毕,尸棺就必须入土,不能再留于家中了。
开一次大道场,的确不简单,可以说是一世人中的大事情。
旧社会有钱的人家,少则开三五天,多则开十二天。
现在都安一带的人家至少开一天,最多开三天,普遍开二天。
可是当地人把“天”习惯称作“夜”,常说某某家开了几夜的道场,并不是仅仅夜晚开,白天不开,而是夜以继日地开了几天的意思。
为何如此呢?因为开丧葬道场常常是从晚上开始的。
因为开丧葬道场常常要请许多“神佛”下凡,还要常常调动“鬼神”,据说白天对于“鬼神”的行动是不方便的。
三、道场之准备封棺完毕,就开始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主家主动请村中各位村老或那些多有主意、办事得力的人来。
首先设宴招待他们,饭后就于堂屋摆上条凳,依尊卑入座,敬以烟茶,庄严议事,这叫做“摆道理”。
首先由家主作一番请求性质的发言,这种发言很讲究,语调要温和,条理要清楚,措词要准确,表情要严肃,态度要谦卑。
少不了“大事难当”、“仰望各位”、“垂怜相救”之词语。
这个发言很重要,如果准备不好,态度不逊,或言中失礼,将会导致众人的不满,甚至消极应付。
主家发言之后,再请村老开言。
村老更是老成持重,言谈字正腔圆,出句自有轻重。
再后面是各位能人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献计献策。
这种会议,一般要开几个小时,着重弄清和解决几个问题:(一)主人的思路:开几夜道场?从哪天开始?哪个道公当“道头”?哪个师公当“师头”?多少个吹鼓手?何日出殡,墓地在哪?(二)道场总管的人选。
开道场时一般主家的人基本上都随僧道行教行法,既无暇也不宜直接指挥办事,要由主人选定一个可靠的人代主指挥协调各方面的事务,并代管物资及账目。
(三)掌柜的人选。
道场开始后要登记一些来访者所赠的钱物,到请客那天要负责接收登记和保管客人所送的礼钱。
(四)各项事务的分工和头领。
要将村中能够来帮工的人全部列出名单来,并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
一般有如下几个小组:1宰杀切肉组:专管宰杀牲口,调配整个道场中各时各处的用肉,设“刀手”一人。
2厨房事务组:专管厨房做饭炒菜办宴席之事,设厨师两到三人。
3烟茶事务组:专门烧水泡茶,为来客敬烟敬茶,一般由懂礼貌的人掌管。
4招待外家组:专门招待服侍外家亲戚的事务。
要特别关照外家亲戚,以他们为最尊贵的客人,哪怕是小孩,也要当大人看待。
要时常去问候,特殊安排饮食起居,千万不要得罪或敷衍他们。
5师道干事:专门打理道公师公所需摆设、搬弄;主管香烛、钱纸、供品。
法物,燃放炮竹,随时受道公师公的调遣和招呼。
这是需要十分有经验的手脚麻利的角色,否则要受道公师公的训责。
6打柴挑水组:专门供应柴火和用水,要选一些强壮有力,不怕劳苦的人。
7物品采购组:专管采买、供应各种物品,包括对外租借工具、家具及归还之事。
这些人要主人信得过、忠诚可靠之人。
因他们跟钱财收支有关。
8治安联络组:主要巡视监察各处情况,以防失火失盗,劝解各种争执,维持秩序,保证安全。
这需要威信高、能说会道,且身材高大的人。
9修造坟地组:主要是根据主人和道公的吩咐,在既定的地方预先挖坑运石,修整坟地等事务。
(五)、经费的预算和筹措:即对各项收支进行预算,当经费不足时,研究如何调整和筹措的问题。
例如,要请多少客、每桌配菜的种类和档次、道公师公的报酬、各种开销用度的定额等。
(六)、道事的安排:如安排“道坛”、“师坛”、“乐坛”的地点;派人去给道头,师头送“封筒”(即办文字和制旗幡用的纸张)和一定的润笔之资;传达主人的意见和决定;报以亡灵名字、称呼、数量、及请道公人数等。
(七)、决定制造哪些法具:要根据主家的经济能力决定取舍各种法具,如大龙幡、大钱幡、纸宝塔、纸马、纸人、纸车、纸库、纸轿等等,这些东西要请专业工匠来制作,用材多,开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