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涎流冰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论文

合集下载

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高寒生态环境的特点、主要威胁以及保护与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高海拔、低温和强风等极端环境条件使得物种组成相对简单,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其次,高寒地区的土壤贫瘠,植被生长缓慢,恢复能力较弱。

再者,气候变化使得冰川退缩、高寒湿地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寒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以下威胁。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冻土退化,高寒湿地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过度放牧和人类活动的扩张造成了过度开垦和草原退化,影响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再者,高寒地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利用的威胁,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针对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环境变化和生态威胁,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对高寒冰川、湿地等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限制开发活动,防止生态破坏。

再者,推行可持续的农牧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控制过度放牧,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此外,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对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力度,提高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也是高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高寒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形成广泛的环境保护合力。

综上所述,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寒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采取科学的措施去保护和恢复这一脆弱的生态系统。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寒区水利工程冻害防治技术论文

寒区水利工程冻害防治技术论文

寒区水利工程冻害防治技术论文寒区水利工程冻害防治技术论文在寒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冻害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很多专业人员和专职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最近几十年还是没有非常大的进展和突破,这也成为寒区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非常大的限制,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主要分析了寒区水利工程冻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和借鉴。

在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寒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都存在着非常强的滞后性,如果站在国内的角度来看,普通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要比寒区领先20年左右,从五年计划当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在“十五”期间,水利工程灌溉技术方面比较重视的是管理模式的论证工作。

而在寒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正在做的就是这项工作,而出现这一问题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其地理区位并不是非常好,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病害就是冻害。

受到冻害的影响,工程在结构和尺寸的选择等很多方面都要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如果从造价的角度上来说,寒区要比其他地区的造价至少高出3成。

此外,技术实力也成为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处理。

1 研究背景分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党已经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划,水利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很多地区都是非常关键的商品粮基地,但是在这些地区当中,有很多都处在寒带地区,这样也就使其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的水平要比国家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更加滞后。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灌溉技术管理模式的探索,但是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冻害问题,这些冻害方面的问题会对工程的结构、造价和寿命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好冻害,同时也必须要和专业人员共同的去努力和探索。

高寒环境下铁路路基冻害成因及处治对策

高寒环境下铁路路基冻害成因及处治对策

高寒环境下铁路路基冻害成因及处治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我国东北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开通运营线路逐年快速增加,相继建设了长白铁路、哈佳铁路、京沈铁路等多条高速铁路,进一步促进了整个铁路网络的完善、安全和畅通。

但由于东北高寒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铁路路基易产生冻害问题,严重影响了高铁正常运行,给高铁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围绕冻害现象的具体成因展开探讨,提出针对性的处治对策,以给铁路运营安全创设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高寒环境;铁路路基;冻害成因;处治对策引言由于季节性冻土区冬季温度低,夏季温度高,土体常年处于冻融循环过程中,导致该类土体在不同的季节结构受力存在极大的差异。

土体冻融循环还可能会导致土体在不同的季节出现塌陷及鼓包的现象,导致在季节性冻土区经常出现路基冻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围绕季节性冻土区既有铁路路基冻害防治措施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冻土区铁路路基建设完成之前的相应防冻害措施研究较少。

1研究的意义季冻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对高速铁路的高标准运行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是永久性破坏。

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路基的变形影响,随着四季更替,温度冷暖的周期性变化,使得路基发生冬季冻胀变形、夏季融沉变形的现象。

由于路基-轨道结构的层间变形传递规律,会引起轨道结构的不均匀变形,导致高速列车的平顺性与舒适性的下降。

因此,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冻害问题亟需解决。

目前,对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融沉变形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开展,相关学者针对不同工程实例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研究较多涉及到温度与冻胀规律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冻胀时的水分迁移、温度与冻胀量之间的对应研究较少。

而冻胀时的水分迁移、温度与冻胀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恰恰是研究高速铁路路基冻胀、解决冻胀病害的关键因素。

同时在路基冻胀对轨道结构的变形影响及路基冻胀对轨道系统的动力学效应影响方面研究甚少。

因此,结合高速铁路冻胀区段的气候状况,研究温度变化情况下路基内部温度场、水分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路基的变形特性、以及冻胀作用对轨道结构的动力效应影响等,为季冻区银西高速铁路的路基冻胀控制与补强措施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寒冷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冰问题及对策

寒冷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冰问题及对策

寒冷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冰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05-12T01:22:03.945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期作者:梁圣龙[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寒冷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冰问题。

广西正远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寒冷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冰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寒冷地区水电水利施工效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了解我国寒冷地区的施工期排冰条件,明确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冰问题,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寒冷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冰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寒冷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冰问题1.前言我国国土面积大,纬度跨度广,在北纬40度以北地区,冬天的最低气温可达到负40度,河流存在稳定的冰冻期,冰的厚度约为1m左右。

在施工过程中,若是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进行截流,后续无论是明渠导流还是导流洞导流都会改变整个河流的最终流态,影响解冻后河流的流向,缩小河流的过流宽度,施工期排冰条件出现明显恶化。

对此,需要根据国内的水电工程施工情况分析其施工期遇到的冰凌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举措,为后续的水利水电工程遇到相关的问题提供建议。

2.水力水电工程施工冰问题情况2.1工程施工河流区域的天然冰情情况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快速的分析河道的天然冰淇淋情况,从而判断是采取工程措施还是非工程措施。

而判断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即为开江形式、开江最高水位、坝区附近河段冰坝等等。

例如长白山以上的河段地区开江期动力充足,水源流量大,两岸地区都有高山作为遮挡,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因此其刘斌输密度会接近1,而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形成冰坝。

其他地区的河流天然病情情况亦是从多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即可。

2.2水利水电工程渡凌形势根据对应的模型实验以及国内外的工程渡凌实践经验,可知,当冰宽度小于天然河宽度的25%以上时,整个河流的密集流冰区域排冰进口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冰块堵塞,这也是工程施工中很难避免的问题。

河流冬季流凌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理方案

河流冬季流凌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理方案

河流冬季流凌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理方案一、引言河流在冬季常常会出现流凌现象,流凌是指河流在低温条件下,冰凌随水流流动的现象。

流凌可能会导致河道堵塞、水位上涨,甚至引发洪水等灾害,给沿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有效的河流冬季流凌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二、流凌灾害的形成与危害(一)流凌的形成流凌的形成主要与气温、水温、水流速度和河道形态等因素有关。

当气温降至 0℃以下,水温也随之下降,水体开始结冰。

在水流的作用下,冰块会相互碰撞、聚集,形成流凌。

(二)流凌的危害1、堵塞河道大量的流凌可能会在河道狭窄处、弯道处等部位堆积,堵塞河道,导致水流不畅,水位上涨。

2、冲击河岸和桥梁流凌在流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可能会对河岸和桥梁等建筑物造成损坏。

3、引发洪水河道堵塞后,上游来水无法及时下泄,可能会导致水位急剧上升,引发洪水灾害。

三、流凌灾害的预警(一)气象监测密切关注当地的气象预报,特别是气温、降水等信息。

当气温持续下降,且有降雪或降雨时,应加强对流凌灾害的监测。

(二)水文监测在河流上设置水文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水位、流量、水温等水文参数的变化。

当水位和流量出现异常波动,水温接近 0℃时,应及时发出预警。

(三)冰凌监测定期组织人员对河道进行巡查,观察冰凌的形成、发展和运动情况。

重点关注冰凌的厚度、密度、流速以及堆积情况等。

(四)预警发布根据监测结果,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及时发布流凌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和程度等,以便相关部门和群众做好防范准备。

四、应急处理方案(一)组织指挥体系成立流凌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理工作。

指挥中心成员包括水利、气象、交通、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二)抢险救援队伍组建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包括水利工程抢险队、消防救援队伍、武警部队等。

提前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抢险救援能力。

(三)物资储备储备充足的抢险救援物资,如破冰设备、抢险工具、照明设备、通讯设备、救生器材、医疗用品等。

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研究

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研究

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研究高山峻岭,寒风凛冽,这是高寒地区水电站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确保水电站在极端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必须采取一系列防冻措施。

本文将深入研究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探讨其原理、应用及效果。

第一章:高寒地区水电站的特点高寒地区水电站受到气温极低、降水少、土壤冰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行环境极其恶劣。

水电站在寒冷季节面临着冰封、管道结冰等问题,严重影响电站的正常运行。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防冻措施的原理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主要从保温、加热两个方面进行。

保温措施包括对水渠、管道等设施进行隔热、覆盖等处理,减少热量散失。

加热措施则是通过加热设备对关键设施进行恒温保护,防止结冰。

第三章:防冻措施的应用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用。

针对不同设施的防冻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保温材料和加热设备,确保水电站在极寒条件下依然稳定运行。

第四章:防冻措施的效果评估对于采用防冻措施的水电站,需要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的防冻效果。

通过对比冬季运行数据,可以评判防冻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改进提供参考。

第五章:高寒地区水电站防冻措施的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进,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可以加大对保温材料和加热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防冻效果,进一步提升高寒地区水电站的运行稳定性。

结论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措施是确保水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深入探讨了防冻措施的原理、应用及效果,为高寒地区水电站的防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防冻措施,确保高寒地区水电站的可持续发展。

高寒地区典型路基病害及处置方案初探

高寒地区典型路基病害及处置方案初探

高寒地区典型路基病害及处置方案初探发布时间:2021-12-17T03:16:55.314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19期作者:潘锋[导读] 本文以某高寒高海拔地区二级公路勘察设计及建设全过程与依托,针对高寒地区常见的季节性冻土、涎流冰等典型病害,从其对路基的影响,地质选线的一般原则,勘察关键点的把握,处置方案的比选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该区域类似项目提供参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本文以某高寒高海拔地区二级公路勘察设计及建设全过程与依托,针对高寒地区常见的季节性冻土、涎流冰等典型病害,从其对路基的影响,地质选线的一般原则,勘察关键点的把握,处置方案的比选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该区域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季节性冻土,流涎冰0前言某二级公路位于西北高寒高海拔地区,海拔2700-4300m,冬季长达6个月,年最低气温-35℃,最高气温30℃(7-8月份),昼夜温度高达20℃以上。

该段以高山峡谷地形为主,沟谷深切,滑坡、崩塌、季节性冻土,涎流冰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较发育。

勘察设计过程中,应强化地质选线,避让规模较大的不良地质体;对不可避让的,应加强方案比选,降低支挡防护难度,合理控制造价。

1、季节性冻土和涎流冰的概念冻土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冻土分为永久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季节性冻土在暖季全部或部分消融。

寒冷地区,地下水或地表水漫溢到地表,自下而上逐层冻结,形成涎溜冰。

按涎流冰生成位置可分为山坡涎流冰和河谷涎流冰两种。

图1:涎流冰 2季节性冻土和涎流冰对路基的影响 2.1季节性冻土对路基的影响季节性冻土在冬季因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促使土中的水份聚流和聚冰在土中一定位置和厚度,产生冻胀,导致土的体积膨胀,结构松散,而强度降低。

春季因温度上升,冻土路基在热力和荷载的综合作用下,在冻结深度范围内产生融化下沉,土体强度降低,并产生荷载作用下的压缩下沉,导致路面形成弹簧,产生网状裂纹。

浅析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供水工程防冻措施研究

浅析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供水工程防冻措施研究

浅析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供水工程防冻措施研究摘要:在我国高寒、高海拔的山区,由于冰雪的存在,给当地的农牧民饮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项目围绕西藏供水工程中出现的防冻、保温等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相关资料收集等方法,对西藏供水工程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供水工程的冻害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归纳出了不同地区供水工程的主要对策,以期为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海拔;农牧民;西藏供水工程;供水工程;管理工作引言: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疆,是全球海拔最高,形成时间最晚的巨型青藏高原,其总面积为12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中国近八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

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是我国江河湖泊最多的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空间和时间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加之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了工程型缺水现象,尤其是一些欠发达的农、牧区,农牧民用水难问题较为严重。

西藏的农、牧区大多处于高海拔、边远、运输困难、电力供应不足、没有中央供暖等恶劣环境。

西藏地区水利建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水利建设项目的规模较小。

由于天然环境的严酷,冬季供水管及设备会发生较大的冰冻破坏,户外水厂的水力设施极易发生冰冻开裂。

相对于其它地方,寒区的供水工程和设施在冬天的时候,都面临着工程的防冻和保温问题。

对西藏的供水来说,结冰已成为影响当地水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以西藏高寒高原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数据采集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寒高原水源地建设的特点,剖析水源地冻结的成因,归纳不同区域水源地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并提出相应的监督管理建议。

1.供水工程的冻害原因在供水系统中,引起水工建筑物和管网结冰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类活动。

(1)供水工程冻结损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由于基础土壤的冻胀和融沉作用造成的,以及由于管道内的水冻结而导致的破裂。

在我国,饮用水安全工程中,建筑地基与冻结层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冻结层,由于冻结层的存在,导致了建筑地基在冻结过程中的不均一性,从而导致了建筑地基的不稳定和变形,从而导致了建筑地基的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寒地区涎流冰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摘要:涎流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高寒山区以及青藏高原,本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国道314涎流冰病害的类型及形成原因,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涎流冰的病害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涎流冰形成原因处理措施
1 概述
山区公路挖方边坡截断地下含水层处,含水层中的水在冬季边渗边冻,可以漫延整个路幅,长可达数十米乃至百余米,称为涎流冰。

在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道路涎流冰病害十分突出。

涎流冰春季引起公路翻浆、山体滑坡、边坡滑塌、路基和桥涵水毁等灾害。

我国有大部分国土面积处于寒冷地区(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每年对涎流冰及其引起道路破坏的治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对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涎流冰的形成机理和防治方法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研究。

因此,开展寒区公路涎流冰防治技术研究,对防治各种条件下形成的公路涎流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 涎流冰类型及处理措施
2.1 河谷涎流冰
主要形成原因是河谷在此处由于河道不顺直,冬季结冰后流水不畅形成,导致冰流上路,形成涎流冰。

对于河谷涎流冰,应提高路基,并采用跨径较大的桥涵跨越,以避免涎流冰溢上路面。

2.2 山坡涎流冰
主要原因是由于路基的填筑对水流的通道起到了阻断作用,而此处因为地势较缓,原有的涵洞设置位置不当,不能及设排水,导致水流沿路基漫流,冬季冻结后逐渐形成涎流冰。

经调查,国道314奥依塔克镇—布伦口段公路建设项目仅在
k1607+650处有涎流冰出现,该段位于泥石流洪积扇上,土层为碎石土,洪积扇坡度5~8°,山前泉水和雪山融水顺着洪积扇上的水槽流至道路附近后形成涎流冰。

现使用道路在k1607+490~k1607 +760段设置了高1.4m的矮挡墙,在k1607+513~k1607+833段设置了过水路面,其中在k1607+650处常年流水,由于现使用道路在该处未设置结构物,流水漫向路面结冰,而且流向老路左侧路肩,导致左侧路肩挡墙与老路之间形成空隙,挡墙失稳。

该处地表水补给主要为泉水、雪山融水和大气降水,丰水期水流较大,枯水期较小,该段土层为碎石土,地表略有植被,地层渗透系数60~100(m/d)。

地表水流向与拟建线路近垂直。

涎流冰对路线影响较大,如地表水流量增加,会导致涎流冰漫过路面。

该处涎流冰处理措施为:在泉眼上方设置盖板水池,采用直径为50cm的pvc管,埋置深度为2m,如图1所示。

pvc管顶面深度大于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1.73m,pvc管直接穿过路基,将水排至另一侧河中,防止水漫过路堤,形成涎流冰灾害,如图2所示。

水池为1.5x1.5m混凝土构造,高4m,如图3所示,需埋置在泉眼上端,埋置深度为3m。

3 涎流冰防治的其他措施
3.1 绕避
在设计过程中,只要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应尽量绕避涎流冰地带,否则,就必须对其进行防治。

3.2 暗沟
暗沟的出水口应尽量设在较陡的坡地上,高出地面不宜小于
0.5m。

在涎流冰危害严重地段,地下排水设施应做好反滤层及隔水层,出水口应采取保温措施,或开挖纵坡大于10%的排水沟,以防水流冻结。

保温材料可采用炉渣、泥炭、苔藓等保温性能好的材料,也可选用eps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耐久性好的新材料作为保温材料。

所用新材料必要应达到相关的质量标准。

3.3 聚冰沟与聚冰坑
这两种方法都适用于山坡较缓的涎流冰。

为了使沟、坑内积冰尽早排出,节省沟(坑)的面积常常与桥涵配合使用。

聚冰沟的位置易远离路基,聚冰坑最好选择在涎流冰附近地势较低、土质可用做填筑路基。

此外还有挡冰堤、挡冰墙、挡冰栅栏、超挖边坡、扩大边沟及截水沟尺寸等处理涎流冰的方法。

4 结束语
公路建设完成后,养护部门还要注意加强养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涎流冰的产生和发展。

既能使采取的防治措施收到明显的效果,又能经济合理,达到根治的目的。

对涎流冰的防治,是一项技术上比较复杂,针对性比较强的工作,在选择防治方案时,本着因
地制宜,就地取材、防治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2]公路工程抗冻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s],吉林省交通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