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刘知几
刘知几《忤时》全文翻译

刘知几《忤时》全文翻译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家学渊源刘知几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他的曾祖刘珉为北齐唯阳太守,祖父刘务本为隋留县长。
知几的从祖父刘胤之“少有学业”,在隋时即与信都丞孙万寿、宗正卿李百药为“忘年之友”。
唐高祖武德年间为信都令,曾与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著作郎杨仁卿等,一同撰成国史和实录,并因之授封阳城县男。
刘知几的从父刘延佑进士及第,颇有文名。
刘知几的父亲刘藏器在高宗时为侍御史。
监察御史魏元忠很称赞刘藏器贤能,高宗也打算提升他为吏部侍郎,因遭魏玄同的反对,便放他出为宋州司马。
其执法如山,无所阿私,言词抗直,不畏权贵,甚至敢于批评当朝天子“用舍由情”、“失信”。
刘知几有两位胞兄,长兄知柔,仲兄知章。
知柔“性简静,美风仪”,与知几俱以善文词知名,在官也有善政。
累迁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封彭城县男。
据李邕《刘知柔神道碑》云:“公春秋七十有五,以开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遇疾,薨于东都康俗里之私第。
”依此推断,知柔当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比知几长十二岁。
李邕称颂知柔先人“莫不都长忠方,简质贞亮,业行优绝,政理殊尤”,赞美知柔“立年博达,典学为海;懿文为林,镇重为山,幽静为骨,清谈事约,言遣理深。
谦常后身,俭不逼下”,且“仪形硕伟,风神散逸”。
知几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那年,其父五十有四,知柔一十有三。
他生长在“鼓簧史撰,柱石邦家”的官宦之家和书香门第里,整个家庭氛围的习染,使刘知几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试析刘知幾的正统思想--以《史通》的史学批评为考察中心

试析刘知幾的正统思想以《史通》的史学批评为考察中心吴海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汉唐之际是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的重要阶段,刘知幾总结汉唐时期的史学,正统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内容。
刘知幾对楚汉时期、汉晋之际与东晋南北朝的正统问题都有展开史学批评,这源于其以儒为本的治学立场,从而使其正统观的儒学因素十分突出。
刘知幾关于正统的史学批评不仅深受儒家名实观念和华夷之辨的渗透,同时还受其本人正统思想的影响。
刘知幾的正统思想植根于时代,承认武则天的正统地位,否定唐初的北朝系统。
刘知幾的正统思想有其特点。
关键词:刘知幾正统思想史学批评1902年梁启超倡导史界革命,曾将正统论作为中国旧史学最荒谬的观念予以激烈抨击,但朱维铮敏锐地指出梁启超又极力称道刘知幾、郑樵、章学诚等人的史学,视为中国史学进化的表征,忘记了刘知幾等人是“正统论的坚决捍卫者”。
①饶宗颐先生在其《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小引》中,也提及刘知幾《史通》亡佚的《体统》篇,作为“论统之作”。
②不过,①朱维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序》,载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第3页。
②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第1页。
关于刘知幾所说的"体统”,在《史通》中出现七次,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指体裁体例,如卷一《六家》中说《九州春秋》“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卷三《书志》中说书、志、记、录、说等(接下页)试析刘知幾的正统思想53目前所见关于中国古代正统论的梳理,极少涉及刘知幾,大约主要因为其没有留下关于正统问题的专文。
《史通》是对中唐以前史学发展的系统总结,汉唐之际是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的重要阶段,特别六朝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南北对峙,几十个政权频繁地兴衰更替,促使各政权对正统地位的追求尤为迫切,“自有晋南徙,魏乘机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祐,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一、刘知幾史学思想中的进步性(一)历史观方面的进步性1、敢于对过去的圣贤经传提出怀疑批判,具有一定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
主要表现在《史通》的《疑古》和《惑经》中。
《疑古》指出《尚书》有十条疑事。
如认为《尚书》的尧舜禅让说不符合实际及他为商纣王翻案等等。
在《惑经》中,刘知幾敢于对孔子的《春秋》提出十二条“所未谕”的问题,指出对孔子存在着五种“虚美”现象。
这些都表现出了他敢于批判的史学思想。
2、反对天命论。
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中说:“说着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
余以为不然。
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亨之佐,曷亦乎,”对此,刘知幾批判道:“夫论成败者,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刘知幾的“当以人事为主”论兴灭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二)历史编纂理论方面的进步性1、关于历史编纂的目的和作用,刘知幾说“盖史之为用,记功司过彰善惩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之为务,申以为戒,树之风声”。
总的来说,是要“劝善惩恶”,“激扬名教”。
刘知幾在这方面的理论比理论的创始者孔子要完善彻底。
2、关于编纂内容,刘知幾主张在以往史书“五志”的基础上“广以三科”,增加“三志”。
“五志”即荀悦提出的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这里只有“劝善”而无“惩恶”的内容,为此,刘知幾主张“广以三科”,即“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
所谓“三志”,“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这可以是说写地方志的建议。
3、关于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幾有“六家”、“二体”之说。
主张断代的编年与纪传二体并不相悖。
即所谓“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后来作者,不出二途”。
在断代的编年体史书方面,刘知幾则推崇《左传》,认为“其言简而要。
其事详而博”。
根据上述观点,宋人郑樵说刘知幾“尊班而抑马”。
而两汉、魏晋以来,史家盛誉左丘明而深抑司马迁几乎成为风尚,刘知幾“尊班抑马”论只是理论性的总结。
刘知几和《史通》教学课件

三. 刘知几论史学三长:
刘知几围绕着历史撰述和史学功用作了不少 评论,都是联系具体史家进行评价.此外,也将众 多史家凝聚成一个抽象的史家 进行总体性评 论.明确提出史才三长观点.明确指出: 只有具 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方可成为史才.这是史家素 养的最高标准.
才: 掌握文献的能力,动用体裁,体例的能力 和文字表述能力.
学: 各方面知识,主要指文献知识,社会知识 和自然知识.
识: 史家的器局和胆识.撰述原则,史学功用. “好是正直,善恶必书.”
刘知几史学理论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他极力提倡的“直书精神”与 “维护名教”观念的矛盾. 这是因为隋唐时期是一个门阀观念极其严 重的社会时代,刘的史学思想和著作中必 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关于文字表述:
刘推崇《春秋》的“属辞比事之言”.
《尚书》的“疏通知远之旨”.
强调: “意指深奥,诰训成义,微显阐幽,婉而成章.”
原则: 以叙事为工,以简要为主. 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即: 美, 工, 简要.文字的美学要求. 主张“用晦之道”.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提倡: 事皆不谬,言必近真. 强调: 史之为务,必籍于文.要重视史书的文采, 反对: 虚加练饰,轻事雕彩,体兼赋颂,词类俳优.
4. 关于体裁和体例:
刘把体例作为史学批评的一个重大问题来 看待.总结提出体例理论: A.把握史书外部形态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 的理论
论述纪传,编年二体的长短得失.
B.对纪传体史书的内部结构作了理论上概括, 阐述了各种体例在一部史书中所处的位置 及相互关系
A) 对纪,传,世家,表历,书志,论赞,序例诸篇详论 B) 并提出增设: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的主张. C) 也有不当评论. 例: 评项入本纪,陈入世家.
二体

那么,人的行动又由什么来支配呢? 刘知几认为,这就是人的“才”与 “德”,君主德才兼备,国家必然兴盛, 君主缺德少才,国家终将灭亡。他还指 出,史籍自《春秋》、《史记》就有命 定论的观点,“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 往而然”(以上引文,多见《杂说》)。 刘知几能够从理论上批判命定论的观点, 强调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是十 分可贵的。
但从他的论述来看,不免又过分夸大了 人为的作用,只强调了个人的“才”与 “德”,还不懂得人是“社会的人”,因此, 还不能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上来 解释历史,只能从个人伦理、心理的原因去 解释,这当然是局限。
(二)《史通》之成书背景
《史通》作为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出 现在唐朝,这是由各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这几年中,他先后与柳冲、徐坚等撰《姓族 系录》,与吴兢删定《则天实录》,撰修 《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续修《高宗 实录》;又自撰《睿宗实录》。开元九年 (721年),其长子刘贶(kuà ng)为太乐令, 因犯罪流配,他亲诣执政诉理,为此触怒了 玄宗,贬授安州都督府别驾。至安州(今湖 北安陆),无几而卒。他的著作很多,但大 多亡佚,流传下来的除代表作《史通》外, 仅有几篇零散的文章而已,新、旧《唐书》 有传。
既然史学飞跃发展,如此众多的史著纷 纷涌现,在编纂方式、编纂体例、史料鉴别、 写作技巧,史学观等方面都必然存在许多值 得探讨的地方,有批评、总结的必要。于是, 《史通》就是在这种史学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而产生的,它是史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史学 要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作者的个人背景
《史通》是刘知几毕生从事史学研究的 心血结晶,是他长期参预史馆修史实践所形 成的一整套完整的史学理论。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传

唐朝史学家刘知幾传好学少年,博览史籍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父亲刘藏器在唐高宗时任侍御史。
善于词章,文史很有造诣。
有三个儿子,知幾排行第三(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
刚十岁出头的刘知幾学《尚书》,由于深奥难懂,学习不专心,常常被父亲责打。
一天,知幾看见父亲给哥哥们讲《左传》,就放下手里的《尚书》,偷偷跑去听,听了几次,对《左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左传》中有很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像曹刿论战、卫懿公好鹤、唇亡齿寒等等,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还讲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起类似文件汇编的《尚书》,显然好懂易学。
他兴奋之余又想到自己功课,不禁叹息说:“书如是,儿何怠!”这话传到刘藏器耳朵里,就同意小儿子也学《左传》。
知幾学完《左传》,这时刚十二岁。
此后,他又学习《左传》的注疏文字,并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学名著,仍感到不满足。
他的志向并不在于仅仅了解一些历史事实,而更喜好探究古今沿革状况和历史发展的大势。
他读史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十七岁时,已广泛涉猎汉代以来的各种体裁的史书,包括唐朝皇帝实录。
这些书多数是借阅的,有的部帙残缺。
通过勤奋苦读,刘知幾不但获得了大量历史知识,而且也对各种史书的思想观点、叙事体例、文字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读这些史书时,刘知幾不盲目崇拜前代史家,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他认为:《汉书》既然是写西汉一代之史,就不应有《古今人表》(班固《汉书》中的《古今人表》所收录人物起自远古的太昊伏羲氏,止于秦末陈胜、吴广等,未收录西汉人物);谢承的《后汉书》应该为西汉末起义军所立的更始皇帝(刘玄)立“本纪”。
当时听到刘知幾这番议论的人,都责备他不该这般议论前辈大学者。
后来他读到了张衡、范晔的文集,发现他们对《汉书》、《后汉书》的批评,竟与自己的批评一样,自己许多看法有与前人不谋而合之处。
刘知几《史通》(一)

刘知几《史通》(一)按:《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论著。
刘氏的历史观值得重视是:反对"历史的宿命论",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之正统历史观。
他甚至不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
《原序》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
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
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
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
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
嗟予小子,兼而有之。
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
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
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
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
博采众议,爰定兹名。
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
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内篇六家第一》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故知《书》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
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我们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传统,自古以来历代政府都把记载和编修历史放在重要地位,设置史官专职其事,至唐更发展成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历宋、元、明、清而不衰。
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史,不能不研究史官修史制度;研究刘知几的史学贡献,亦不能不研究他对史馆修史的评论。
刘知几以系统总结唐以前中国史学发展的经验为己任,这个总结自然也包括了对史馆修史的评论。
设馆修史既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刘知几在其兴盛之时却给它那么多的批评,这一批评的科学程度及其实践价值,便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困惑:是刘知几评论偏激呢,还是史馆修史本应受到批评?或者两者都有?说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个明辨是非的事,它对我们现在的史学事业也有参考意义。
因撰此文,以求方家是正。
一、来有源而去有踪,史馆的出现是史学发展的必然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史官修史的制度。
这些史官,就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我国古代史学的建立及其发展,同史官修史的制度有极大关系。
史官修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设馆修史。
我们所说的史馆制度只是史官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即是说,在史馆出现之前,历代王朝都设有史官,负责史书的编撰。
而史馆,便是史官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大体说,东汉的兰台、东观,本是“当时着述之所”,应是史馆的起源。
此后,北魏设修史局,监修国史,它实际上就是史馆。
北齐把修史局易名为史馆,宰相兼领其事,称监修国史,可说已粗具史馆规模。
至隋,史馆内部已有分工,可同时撰写数史。
唐初沿隋史馆旧制。
然自东汉至唐初虽有史馆修史的事实,却未能成为有职守有组织的定型机构。
到了唐太宗时代,史馆修史制度方正式建立了。
史馆修史制度确立以后,每一新朝建立,照例为前朝修史。
同时,撰写当代史,即实录和国史。
自唐开始,每当一个皇帝死后,嗣位新君即命史馆撰修大行皇帝实录,并根据实录撰写国史,以后沿为定制。
因此,我国历朝“正史”得以连续不断,这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大家刘知几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史学家、诗人,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公元661年,亡于公元721年。其撰写的杰出史学论著《史通》,影响巨大,留芳百世。本文略述他的事迹和著作。
1、喜文而好史 刘知几少小时酷爱读书,特别喜欢看文学和历史著作。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左传》。十七岁上,通读了《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当时能够见到的史籍。他也喜欢诗文,《诗经》,楚辞、汉赋等前人诗文大体读遍。十几岁时便能做诗文,并享誉一时,人称“少年才俊”。可惜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寥寥几首。他认为“读史可使人明智”,把诗歌和历史结合起来,是为咏史诗。下面介绍一下他的咏史诗:
“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淮阴既附凤,鲸彭亦攀龙。一朝逢运会,南面皆王公。鱼得自忘筌,鸟尽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无遗踪。智哉张子房,处世独为工。功成薄受赏,高举追赤松。知止信无辱,身安道亦隆。悠悠千载后,击柝仰遗风。” 此诗有感于西汉开国君臣的历史故事,慨叹封建专制社会里英雄人物功成身退的处世之道。汉高祖刘邦一介布衣,起于草莽之间,竟然亡秦灭楚,夺得天下,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他能够驾驭群雄,包括淮阴侯韩信,以及鲸布、彭越等。时来运转,这些人也都封王封侯。然而,诚如古语所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飞鸟尽,良弓藏。”夺得了天下,功臣们难免要被猜忌被翦除。惟张良深谙处世之术,大功告成后,远走高飞,隐逸山林,免于横祸。千年之后,人们仍仰慕他的风范。刘知几此诗是读《汉书》后的感慨。是以诗论古,以古鉴今。
再介绍一首: 泛泛水中蓱,离离岸傍草,逐浪高复下,从风起还倒。人生不若兹,处世安可保?遽瑗仕卫国,屈伸随世道;方朔隐汉朝,易农以为宝。饮啄得其性,从容成寿考。南国有狂生,形容独枯槁,作赋刺椒兰,投江溺流潦。达人无不可,委运推苍昊;何为明自销,取讥于楚老?
此诗集中体现了刘知几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聊以自慰的悲伤无奈之情。唐代之前诗以“咏史”命名且影响最大者是左太冲《咏史》八首,刘知几的诗从风格到词章都与其相近。 刘知几不但形象思维好,能写诗文,逻辑思维也好,能论诗文。他在《史通"叙事》里说:“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话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他还说散文应追求“文约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美的极至,是“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这些论述都是精辟之言。
刘知几的诗有文采也有思想,他的文采和思想也为他写史书打下了基础。
2、坎坷著汗青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刘知几考中进士。当上获嘉县(今河南获嘉)主簿。获嘉与长安、洛阳相距很近,这两地是当时的首都和东都,文化发达,藏书丰富。刘知几便经常往来于两地,饱览公私藏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在读书之余,刘知几也关心时事,并对不正之风敢于直谏。在开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十二月,他上书请淘汰尸位素餐的冗吏。同年,他又上书“刺史非历三岁以上不可迁官”,认为地方官调换频繁对管理不利。主.证圣元年(695年),他又上书“节赦”,提出“赦宥无度”是“小人之幸,君子不幸,”希望皇上“而今而后,颇节于赦。”同年,针对滥赐阶勋的弊端,他又上表建议赐阶勋应以德才为标准,不行私恩,不致过滥。上述所言四事,切中时弊,表明刘知几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强烈的爱国心。
但刘知几的直言,却不受朝廷的重视,反而惹得一些权贵不满,致使刘知几十五年官职不得升迁。
武后圣历二年(699年),三十八岁的刘知几在做获嘉县主簿这个九品芝麻官十九年后,调任京师定王府仓曹。奉旨编撰《三教珠英》这本宣传儒、佛、道三教精华的书籍。他的调任是因为他文华卓著,已负盛名,朝廷要借重他的名声,利用他的文才。
长安元年(701年),《三教珠英》修成,次年刘知几出任著作佐郎(从六品),兼修《唐史》,时年四十二岁。从此他走上专门著史之路。
唐睿宗继位,尊武则天当皇太后。武则天宠信张昌宗、张易之,二人乘机诬告丞相魏元忠阴谋造反,又逼魏元忠部下张说作伪证陷害魏元忠。张说找刘知几商议,刘知几阻止,云:“无污青史,无累子孙。”。张说走后,刘知几仍然难平胸中愤懑,提笔写下《思慎赋》,痛斥奸臣酷吏无耻罪行。刘知几把《思慎赋》呈给武则天,武则天不屑一顾放在一边,说:“爱卿不要妄言干政,老身封爱卿当凤阁舍人,负责编撰老身的《实录》。” 刘知几沮丧万分,无可奈何到凤阁上任,编撰二十卷《武后实录》。他秉笔直书,如实记载张昌宗、张易之逼迫张说陷害丞相魏元忠的事实。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胁迫他曲笔掩盖史实,遭到拒绝。
武则天后唐中宗继位。唐中宗封刘知几为秘书少监,编撰《唐中宗实录》,丞相韦巨源与纪处讷、杨再忠、宗楚客、萧至忠等人监督参与编撰。可韦巨源等人不学无术,却勾心斗角,时常干扰刘知几。刘知几无奈给萧至忠写辞职报告。报告写道:“古人编写国史,大多是指定少数专业人员负责。采用丰富可靠文献史料作编史依据,制定严格规章制度,防止溢美、丑化他人,力求体例统一,观点鲜明。只有《东观汉纪》例外,由多人参与编写,书稿质量低劣。如今编写《唐中宗实录》,采用《东观汉记》的编写方法,多人参与其中,体例、观点混乱不清,缺乏必要的文献史料,还有人给史官施加压力,影响公正客观准确完整地记载史实、评价人物,必然影响编写质量。鄙人作为具体负责编撰的史官,无法下笔,只能请求辞职。”
萧至忠看罢,深知没有刘知几,《唐中宗实录》难以编成,便不批准他辞职。刘知几无奈,只好继续写作此书。
数年后,刘知几终于写完《唐中宗实录》二十卷,呈给唐中宗审阅。唐中宗看罢,大喜过望。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封刘知几当左散骑常侍,让他编撰了十卷《唐睿宗实录》。
一天,礼部尚书郑惟忠问刘知几:“自古文人不少,而史官却很少,这是为什么?”
刘知几答道:“史官必须具备史才、史识、史观三大本领,只有史识没有史才,好似笨蛋得到千顷良田和满筐黄金,还是发不了财;只有史才没有史识,好似能人手中缺乏工具,还是干不成活儿;好的史官必须有好的史观,秉笔直书,明辨是非,不丑化溢美,不歪曲事实,这样的史官实在太少了。如果没有史才、史识、史观,就不配当史官。”
郑惟忠听罢,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赞道:“这番话真是至理名言呀!对后世史官将有莫大影响!”
刘知几又写出《刘氏家乘》十五卷和《刘氏谱考》三卷。他在这两部书中认为刘姓先祖不是玄嚣、蟜极、帝喾、帝尧、丹朱、刘式、刘累诸人,而是昌意、颛顼、老童、吴回、陆终、彭祖、大彭诸人。刘知几考证出彭城郡的刘姓豪门大族并不都是汉楚王刘交后裔,也有楚王刘嚣的后裔,确是真知灼见。刘知几常自豪地说:“鄙人是汉楚王刘嚣的后裔,将来鄙人如果封侯拜爵,一定请皇上把鄙人封在祖籍居巢(今安徽桐城)。”
唐玄宗宠幸妃嫔杨玉环,封精通音乐、历法、医学、算术的刘知几之子刘贶当太乐令,让他编制歌颂杨玉环的乐曲。刘贶拒不执行,唐玄宗大怒,将刘贶贬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当县令。刘知几闻讯,出班跪倒启奏道:“刘贶不敢奉诏编曲,是为曲意劝谏陛下,耿耿忠心,望陛下明察。”
“大胆!”唐玄宗勃然大怒,训斥刘知几道:“卿包庇儿子,目无君王,且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去当别驾,好好教训刘贶。”
刘知几、刘贶父子满含悲愤离开长安,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安州。由于路途劳顿,水土不服,年事已高的刘知几一病不起。唐玄宗听到刘知几病逝,心中有些后悔,派人到刘家中取来刘知几《史通》书稿,亲自审阅。他边看边赞,拍案叫绝,追封刘知几为工部尚书,谥为文子。
3、史学名著《史通》
刘知几于708年撰写《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书成于景龙四年(710年),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全书分内、外两篇,有三十六内篇,对自古以来史学的源流、体裁、格式、题材、语言、人物及叙事等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纪传体史书应增加氏族、都邑、方物、方言四志。有十三外篇,对自古以来史官设置、机构沿革和史著价值进行分析评价。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应为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他认为,“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主张对当时各种“杂史”应分别其短长而有所选择,对以往各种记载中存在的“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关于作史原则,《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其《直书》、《曲笔》两篇,在认识上把中国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外篇的《史官建置》是一篇简要的史官制度史;《古今正史》叙述历代史书源流,间或也有一些评论;《疑古》、《惑经》承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之余绪,对古代史事和儒家经典提出一些疑问,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批判精神;《杂说》等篇是读史札记,涉及以往史家、史书的得失,有的地方也反映出作者在哲学上的见解和倾向。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如它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次: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史通》可谓8世纪初中外史坛上极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是对中国唐以前史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唐人徐坚认为,为史者应将《史通》置于座右。明、清以来,《史通》流传渐广,注、释、评、续者往往有之,现代史学家亦有不少研究《史通》的论著,其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也是有缺点。它对史书体裁的看法,仅仅局限于对过往的总结,未能提出新的设想;它说的史书编纂超不出编年、纪传二途,亦不够全面。它过分强调史书体例的整齐划一,以致要求以生动的历史去适应体例的模式,对以往史书的批评亦有失于偏颇之处。
刘知几是很大胆的,他在《史通》中提出:《左传》是比较成功的史著,《春秋》、《尚书》、《论语》平庸简单,不能称为史著。舜用暴力手段夺取了帝尧部落联盟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