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疗法起源

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 5种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诌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是一痧点,二是酸胀感。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

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颈骨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彻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 5种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

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诌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是一痧点,二是酸胀感。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颈骨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彻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历史记载

元明时期,已有较多的疗法记载,以瓷勺刮背,驱散邪气,至清代,有关刮痧症,不仅在《理论骈文》等著作中有记载,而且还出现《七十二

种痧症救治法》等专著,对刮痧疗法的理论和操作做了全面系统的描述。面部刮痧对提升面部、颈部皮肤有显著功效,更是眼袋、黑眼圈,斑点痘痘等常见的皮肤问题良好的解决方案,在各大中医美容机构成为主要治疗美容手段临床应用。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常用工具

常用的刮痧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

1.刮痧板

(1)牛角类①特点与功效牛角类刮痧板临床上尤以使用水牛角为多。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消肿;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定惊。且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原料丰富、加工简便;

②注意事项忌热水长时间浸泡、火烤或电烤;刮痧后需立即把刮板擦干,涂上橄榄油,并存放于刮板套内。

(2)玉石类①特点与功效玉石具有润肤生肌、清热解毒、镇静安神、辟邪散浊等作用。其质地温润光滑,便于持握,因其触感舒适,适宜面部刮痧;②注意事项用完后要注意清洁;避免碰撞;避免与化学试剂接触。

(3)砭石类①特点与功效砭石采用的材质是泗滨浮石,这种石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红外辐射频带极宽,可以疏通经络、清热排毒、软坚散结,并能使人体局部皮肤增温,用于刮痧的贬石刮痧板边厚小于3mm;

②注意事项因砭石可能含有有害物质,购买时需认真辨别真伪,购买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不含有害物质的砭石。

刮痧工具的材质不固定,形式多样,许多日常用具均可以作为刮痧工具

使用:如铜钱、银元、瓷汤勺、嫩竹板、棉纱线、蚌壳等,现在还有了树脂、硅胶等现代材料所制成的刮痧工具。

2.刮痧油

(1)液体类①特点与功效主要有凉开水、植物油(如芝麻油、茶籽油、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药油(如红花油、跌打损伤油、风湿油)等,不仅可防止刮痧板划伤皮肤,还可起到滋润皮肤、开泄毛孔,活血行气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作用的中草药,煎成药液,根据病情选用;②注意事项刮痧油宜避

火使用和保存;皮肤过敏者禁用,外伤、溃疡、瘢痕、恶性肿瘤局部禁用。

(2)乳膏类①特点与功效选用质地细腻的膏状物质,如凡士林、润肤霜、蛇油、扶他林乳膏等。亦可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芳香开窍等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制备成乳膏剂使用;②注意事项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宜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刮痧介质,如扶他林乳膏有镇痛、抗炎作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疾病疗效较好。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操作方法

刮痧法

刮痧

刮痧图册

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

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

净。

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强,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2)点刺法: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人皮肤l~2mm深后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

趾末端穴位。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痛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调整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舒筋通络: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

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信息调整: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

排除毒素: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情,促进康复。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使用工具

常见刮痧工具

1、苎麻、麻线、棉纱线团;

2、铜钱、银圆;

3、瓷碗、瓷调羹、木梳背;

4、小蚌壳;

5、檀香木、沉木香刮板、牛角板等等。另外,还有水、油、润肤剂等辅助材料。

面部刮痧专用工具

面部刮痧板鱼形刮痧板

根据人体面部生理结构设计的面部专用刮痧板。长约12厘米,最宽约3.5厘米,最厚约0.3厘米。牛角精制而成,外型似鱼,符合人体面部的骨骼结构,便于刮拭及疏通经络。鱼形刮痧板常用两只,左右手各一只配合使用。面部刮痧是以鼻梁为中线,用好轻松刮痧板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从上到下,由内向外,先刮前额部,再刮两颧,最后刮下颌部。因为面部有六条经络通过,穴位密布,通过刮拭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刮痧时用力要轻,以不出痧为度,可一天数次,经常刮拭。刮后面部会有热烘烘的感觉,这是气血运行的正常反应。面部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暗疮、色斑、皱纹、黑眼圈等,用面部刮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部刮痧不仅能改善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同时对眼、鼻、口腔、面部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和泻是相互对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手法,其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补法: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补法。

(1)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

(2)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能活跃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慢;

(4)选择痧痕点数少;

(5)刮拭顺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温灸。

泻法: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泻法。

(1)刺激时问长、作用深,对皮肤、肌肉、细胞有抑制作用;

(2)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快;

(4)选择痧痕点数多;

(5)刮拭逆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拔罐。

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问,具体有3种。

(1)刮拭按压力大,速度慢;

(2)刮拭按压力小,速度快;

(3)刮拭按压力及速度适中。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适应症

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

头痛、三叉神经痛、胃肠痉挛和刮痧

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养颜美容、消斑除痘、延缓衰老等。

刮痧[中国传统自然疗法] - 注意事项

工具、体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

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症: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整理)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的刮痧治疗应待中风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 【刮痧部位】 上肢部: (1)刮手阳明大肠经:由颈前部扶突穴处沿颈向肩背部,经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处(见图3示)。 (2)刮手少阳三焦经:由天牖穴处沿肩背部及上肢后侧,经肩髎、臑会、天井、外关等穴,刮至阳池穴处(见图2示);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 (3)刮手厥阴心包经:由胸前天池穴处沿上肢前侧经天泉、曲泽、郄门、内关刮至劳宫穴处(见图1示)。 (4)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下肢部: (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2)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

图2示);由环跳穴处沿大腿外侧经风市、阳陵泉等穴,刮至悬钟穴处(见图3示)。 (3)刮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由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冲穴处(见图3示)。(4)刮足太阳膀胱经:由承扶穴处沿下肢后侧向下,经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仑穴处(见图2示)。 (5)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随证加减:中风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确、颊车、地仓、阳白、太阳等穴(见图1示);语言謇涩者,加刮哑门(见图2示)、廉泉等穴(见图1示);元阳虚脱者,加刮关元、气海(见图1示)、涌泉穴(见图3示)。 注意事项: (1)中风偏瘫宜早期治疗,一般在中风发作后两周左右,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刮痧治疗,半年以内是刮痧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年以内疗效较好,三年以后刮痧治疗疗效较差。 (2)中风偏瘫在刮痧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针灸、理疗、中西药物等方法综合治疗。 (3)中风偏瘫病人,宜保持情志平静,饮食清淡,起居有常。在治疗期间应配合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练习。

刮痧疗法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推荐下载

刮痧疗法·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 一、头部的刮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 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 (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二、面部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 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 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 (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 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四、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 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 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 适应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 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背部

中医耳病

2.1耳病须分虚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引起,虚证多由脾肾亏虚引起,有肾精亏虚、清气不升之分。针灸甲乙经中:“暴厥而聋,耳偏塞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留瘦着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生也。”对耳病的病因病机给出较明确地论述,说明新发耳聋,多由内脏病变引起,头痛耳鸣,由于内在胃肠病变引起较多。 它不同于内外风病,故应以治内脏病为主。“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手足小指根据经脉循行可以定为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现在研究对应由于心火上炎,肾精不足有关,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影响到耳的功能,导致耳鸣耳聋,这种病症症状一般进行较慢,需要很长时间,病症较轻,手少阴心经经络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徇颈上颊,却入耳中……所以手少阴心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耳部。例如,心经有火,下移小肠,小肠病变,循经上扰耳部,出现耳痛耳鸣,耳部红肿、温度升高等。《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篇中,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暴厥耳聋的病因病机,“发蒙”的针刺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刺腧穴。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九窍不通,那是内气突然上迫所引起的病。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滞,肌肉消瘦,而留著于内。六腑闭塞,导致五脏不和,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肠胃病变,最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发蒙,灵枢、太素均作曚,蒙与曚通,《说文通训定声》发蒙,系治疗目视不明耳聋疾病的一种方法,即《灵枢》中所云,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的时候,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通过手法使针感感应到瞳子,并使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这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杨上善注:“手太阳脉支者,却入耳中,手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三脉皆会与耳目听宫,俱连瞳子……”故通过听宫穴针刺,可以通过发蒙这种治疗方法。经气上逆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出现耳前后动脉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血,然后取足少阳经调治。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前动脉旁的穴位;耳痛,有些不能针刺,如由于耳中有脓,或由于耳垢充塞所致的耳痛。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耳鸣应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穴位,后取足部穴位。耳聋但不疼痛者,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太素》注:“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 2.2具体腧穴的总结 针灸甲乙经把之前内经中泛泛的经脉大概念细化具体到穴位,关于耳病一共提到26个穴位,分别有督脉:百会,手少阳:如颅息,液门、关冲,手阳明:如合谷、阳溪、商阳,,手太阳:如前谷、后溪、天窗,,手少阳:如关冲、液门、中渚,足少阳:听会,足太阳:完骨,足阳明:下关等。根据内经记载,手足少阳、手太阳、阳明经络可治疗耳病。针灸甲乙经中我们可以发现督脉也治疗耳病,作者应用到了百会穴,督脉可以治疗髓海不足的症候,会出现脑转耳鸣症状,可见作者认为耳鸣不单一局限于实证,也存在虚证。作者又增加了足阳明穴位,下关穴。足阳明经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根据穴位近治原则,可以运用,还可以解释为内经中的肠胃病变最终导致耳病,九窍不通,所以要治疗脾胃病症。针灸甲乙经治疗耳病的特点——辨证论治,针灸甲乙经提出治耳病要辨证论治,

最新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的刮痧治疗应待中风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 【刮痧部位】 上肢部: (1)刮手阳明大肠经:由颈前部扶突穴处沿颈向肩背部,经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处(见图3示)。 (2)刮手少阳三焦经:由天牖穴处沿肩背部及上肢后侧,经肩髎、臑会、天井、外关等穴,刮至阳池穴处(见图2示);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 (3)刮手厥阴心包经:由胸前天池穴处沿上肢前侧经天泉、曲泽、郄门、内关刮至劳宫穴处(见图1示)。 (4)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下肢部: (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2)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由环跳穴处沿大腿外侧经风市、阳陵泉等穴,刮至悬钟穴处(见图3示)。 (3)刮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由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冲穴处(见图3示)。(4)刮足太阳膀胱经:由承扶穴处沿下肢后侧向下,经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仑穴处(见图2示)。 (5)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随证加减:中风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确、颊车、地仓、阳白、太阳等穴(见图1示);语言謇涩者,加刮哑门(见图2示)、廉泉等穴(见图1示);元阳虚脱者,加刮关元、气海(见图1示)、涌泉穴(见图3示)。 注意事项: (1)中风偏瘫宜早期治疗,一般在中风发作后两周左右,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刮痧治疗,半年以内是刮痧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年以内疗效较好,三年以后刮痧治疗疗效较差。

健康刮痧1、肝郁气滞,疏肝三步曲[王敬]每天刮肝经无病一身轻

健康刮痧1、肝郁气滞,疏肝三步曲(王敬)每天刮肝经无 病一身轻 健康刮痧1、肝郁气滞疏肝三步曲(王敬) 每天刮肝经无病一身轻 《黄帝内经》肝 《黄帝内经》称肝为“人体的将军”,这位将军的任务就是率领“军队”,抵御体内累积以及体外不断入侵的毒素。如果肝经出现了异常,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色不佳、喉干、恶心、下痢、阴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等。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看上去比较费劲,其实,只需要你的举手之劳——每天刮肝经。 刮肝经的方法很简单,可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觉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划伤皮肤,也可涂一些肥皂或者其他具有润滑作用的油脂。

刮肝经可以消除肝脏内的火气。肝火旺会让人出现口渴欲饮、小便黄、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有些人还会伴随着易怒、眼干。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典型的肝火旺,上面的症状在他身上几乎都能找到。 我建议他每天推刮肝经,肝火两周后就被清除了。后来他告诉我,开始时感觉大腿根部疼痛难忍(这是经络被激活),接着痛的位置下移,到了膝盖内侧附近(这是肝火被泻),几天后这种疼痛的症状全部消失了,脾气好了很多,晚上睡觉也踏实了。最意想不到的是,刮肝经之后,大腿竟然瘦了一圈。 肝主藏血,指的是肝还有疏泄功能,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这个功能。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心情郁闷,就会破坏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导致气郁,气郁则血流不畅,必然出现浑身无力、四肢冰冷的症状。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 肝还有一个功能是“肝主筋”。所谓的筋,就是连缀四肢百骸,并富有弹性的筋膜。有人出现阳痿、痔疮等病症,中医认为这都是“肝主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肝藏血”,当肝脏出现问题,体内的血液

针灸可以治哪些病

针灸可治哪些病?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针灸临床研究报告的回顾与分析》的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针灸治疗病症的范围及疗效,具体如下: 一、已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明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疾病、症状有: 01.放疗和/或化疗的不良反应 02.过敏性鼻炎(包括花粉病) 03.胆绞痛 04.抑郁症(包括抑郁性神经症和中风后的抑郁症) 05.急性细菌性痢疾 06.原发性痛经 07.急性胃脘痛(消化性溃疡、急性和慢性胃炎、胃痉挛) 08.面部疼痛(包括颅颌功能紊乱) 09.头痛 10.原发性高血压 11.原发性低血压 12.引产 13.膝关节疼痛 14.白细胞减少症 15.腰痛 16.胎位不正 17.妊娠呕吐 18.恶心和呕吐 19.颈部疼痛 20.口腔疼痛(包括牙齿疼痛和颞颌关节功能障碍) 21.肩周炎 22.术后疼痛 23.肾绞痛 24.类风湿关节炎 25.坐骨神经痛 26.扭伤 27.撞击 28.网球肘 二、已初步证明针灸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的疾病与症状有:

29.腹痛(急性胃肠炎或因胃肠痉挛引起的) 30.寻常痤疮 31.酒精依赖和解毒 32.贝尔氏麻痹(面瘫) 33.支气管哮喘 34.癌症疼痛 35.心脏神经官能症 36.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37.胆石症 38.竞争压力症候群 39.闭合性颅脑损伤 4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1.耳痛 42.流行性出血热 43.流鼻血(狭义,不含广义或原发性疾病) 44.结膜下注射引起的眼痛 45.女性不孕 46.面肌痉挛 47.女性尿道综合征 48.纤维肌痛和筋膜炎 49.胃动力功能障碍 50.痛风性关节炎 51.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 52.带状疱疹(人(阿尔法)疱疹病毒3 ) 53.高脂血症 54.卵巢功能减退 55.失眠 56.分娩痛 57.哺乳不足 58.非器质性男性性功能障碍 59.梅尼埃病 60.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61.神经性皮炎 62.肥胖 63.鸦片、可卡因和海洛因依赖 64.骨性关节炎

刮痧方法

刮痧方法: 在身体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肤出?深?色的红斑为止。刮砂时的顺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间刮向两侧,刮时应取单一方向,不宜来回刮,每次大约刮二十下左右。刮痧的部位: 1.通常在颈部及背部的脊椎两旁,沿着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结喉的两侧和胸部进行。 3.也有沿着脊椎两侧,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着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儿情绪不佳,可刮臂弯内侧和腿弯内侧。 一、头部的刮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 (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二、面部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 (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刮痧具体操作方法

刮痧具体操作方法 肩颈部刮痧具体操作方法 - 肩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一个桥梁,肩颈部承担着人体头部血管、神经、经络与全身的沟通,因此可以说肩颈部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体全身的健康。通过刮痧疏通肩颈部的经络,不仅可以治疗肩井的疾患,对于人体面部的疾病也有很大的改善。以下介绍肩颈部的刮痧方法: 选择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肩刮拭部位,用热毛巾擦拭清洁。

坐位肩颈刮拭方法: 首先,在颈部涂抹均匀刮痧介质(刮痧油),并用刮痧板的平面在皮肤上摩擦到有热感为度,被刮痧者一定要放松。 其次,先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两侧的天柱向下刮至风门穴。刮痧板应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匀一致,从轻手法逐渐加力到中度手法。整个刮痧过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种渗透到皮肤内部的力,每一条刮痧带刮拭15-30次。 最后,再从双侧的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风池穴和肩井穴采用点压、按揉法。颈部一律采用轻手法刮痧,刮15-30次。

颈部俯卧位刮痧 让患者将前额面部放于床的凹孔中,俯卧于刮痧床上,保持颈部前屈而充分暴露颈肩部的皮肤,施者应坐在顾客被刮者的正前方。 从后发际正中的风府穴刮向第一胸椎处的陶道穴,然后刮两侧的天柱至风门,使用轻刮法进行,每一部位刮拭15-20次。 刮拭后发际两侧的凹处的风池穴至肩正中部的肩井穴,在两侧肩上进行刮拭,每一侧刮拭15-20次,使用轻手法,风池和肩井可用点压、按揉手法。 背部刮痧具体操作手法 - 中医认为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俞穴,为内脏气血输注之处,刺激背部脏腑俞穴,对五脏六腑的精气有直接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不但是人的支柱,内在的脊髓神经还是人体大脑与四肢末端及内脏联系的桥梁,人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支配几乎都是从脊柱两侧分布出来的。根据神经分布和经络腧穴的特点,通过出痧的形式,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散热、提

刮痧的作用及痧色辨别

刮痧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道,《黄帝内经》将其功能归纳为“行气血,营阴阳,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所以“经络不可不通也”。“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正常情况下,经络处于自动调控,气血充足,阴阳平衡,五脏六腑正常运转,人则神足气旺,精力充沛。一但肌体处于病态或亚健康状态,经络运行会不同程度受阻。疾病初期,不一定非吃药,人体有自愈功能。 刮痧就是通过刮板的按压力,刺激肌肤,清除体内各种毒素治疗疾病。背部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区,是刮痧首选,面积最大,操作方便。背部有人体最重要的经脉即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后背正中线,起于胞中,沿后背颈项上头顶,终止于上唇龈交穴,统帅全身阳经。督脉上通于脑,下入肾,肾为腰之府,主干线行于脊背,脊椎为神经中枢通道,刮督脉可以健脑充髓壮肾,患者在刮痧后顿觉后背热乎乎的,正是调动阳气促进了血液循环。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起于内眼角睛明穴,至于足小趾至阴穴,后背行于督脉两则,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五脏六腑的经气皆灌注于膀胱经上,刮拭膀胱经可调脏腑疾病,再根据“痧象”所对应脏器的位置、痧色深浅诊病。患者症现于颜面,通过四肢五官九窍而知病在五脏六腑之所在。 二、刮痧疗法的应用及痧色辨别 1)热病:主要是心、肝、肺、胃、大肠、小肠等脏腑内热所导致的疾病,有些患者常有面红目赤、便秘、咽疼、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肺热

咳嗽、食重口臭等症状,是心肝火旺,阳明腑实证所致。 2)内分泌失调的各种疾病:主要是青春痘、肥胖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 3)肝郁气滞病、妇科病、神衰。 4)各种因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病、颈椎病、小腹疼或因吹空调、挨雨淋、吃冷饮胃寒等寒邪致病。 5)对哮喘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病及中风后遗症有辅助疗效。 6)湿热熏蒸所致的皮肤瘙痒症.。 背部刮痧的主要作用及痧色的辨别。刮痧部位所出现的鲜红色、紫红色或青黑色的斑点或癍块就是痧。医者刮痧时向下的压力会使通透性紊乱的或闭塞的毛细血管破裂,使含有毒素的病理产物渗出脉外,这些含有体内毒素的离经之血就是痧。完全健康的人刮拭一般不会出痧,一些自我感觉良好而又有潜伏疾病的人刮痧后也会出现痧。痧的排出,可净化体内环境使病变的脏器及组织细胞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素,从而治病。 痧色的辨别: 痧色均匀,淡红色无明显痧为健康。若鲜红色为上火,紫红色为有瘀血,黑紫色为有瘀又有寒,青灰色为有大寒,淡绿色或略带黄色为有药毒,罐周围有皱折则为受风寒。罐壁有水气则是脾湿。 四、具体出痧的位置:

头部刮痧的具体操作手法

头部刮痧的具体操作手法 头部是一个全息器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功能。经常作头部刮痧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消除头疼、改善大脑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头的方法来达到保健的效果。长期做头部刮痧还有利于改善头发干燥、脱发的现象。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头皮部的刮痧的常用手法: 头部刮痧板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多条阳经都循行头部,在刮痧是常常用到的是头部中央位置的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三条经络。头部刮痧的方法类似于我们日常的梳头,头部刮痧有专门的刮痧板,在力度、方向、时间等方面都有要求。 头部两侧刮痧 1.刮拭头部两侧:应从头两侧开始至头后侧,以耳朵为中心,用刮痧板的齿面从鬓角开始刮至风池穴部位,整个手法像是在划一个问号,一气呵成,然后再从鬓角开始向风池处刮拭,始终单向刮痧,力度由轻到重再到轻,一般刮拭20-30次即可,左右刮拭方法一致。

头部两侧的刮痧对于治疗偏头痛有很明显的效果。 头部前侧刮痧 2.刮拭前头部:应该从前发际开始至头顶正中,由于这个部位比较宽,刮痧板不能够一次性刮拭完毕,所以常常将这个部位分三条进行刮拭,力度同上,刮拭次数由自身症状来定,保健刮拭25次左右,实证多刮、重刮;虚证少刮、轻刮。 后头部刮痧 3.刮拭后头部:从头顶正中开始到后发际,后头部的刮拭力度、次数和前头部一致。

全头部刮痧 4.刮拭全头部:以头顶正中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全头部刮拭。次数不限,力度以被刮拭者能接受为宜,刮拭过程中如果遇到有疼痛感比较明显的"结节"说明本部位循行经络运行不畅,可以采用重手法多次刮拭,疏通经络。 头部刮痧的方法,几乎适用于大多数的头部疾患。刮痧的时间为早上最好,因为此时头为诸阳之会,此时自然界的阳气上升的最快,最利于保健、头部疾患的治疗。晚上一般最忌讳刮痧头部,当然对于一些熬夜加班的人来说,如果此时刮痧是可以起到提神,醒脑的左右的。 头部刮痧注意事项: 1.头部刮痧时不需涂抹刮痧油,以宽齿按摩梳为佳。 2.头部刮痧时,梳板压力中等,速度适中,此为平补平泄之法。 3.过程中若有痛、酸、胀、麻等感觉,属正常现象,正是经络不通的表现。 4.患者刮痧时应双手配合,一手扶持患者头部一手刮拭,以保证头部的稳定和安全。 背部刮痧具体操作手法 中医认为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俞穴,为内脏气血输注之处,刺激背部脏腑俞穴,对五脏六腑的精气有直接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不但是人的支柱,内在的脊髓神经还是人体大脑与四肢末端及内脏联系的桥梁,人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支配几乎都是从脊柱两侧分布出来的。根据神经分布和经络腧穴的特点,通过出痧的形式,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散热、提高人体抵抗力的功能。不仅可以祛风泄热,还可以起到调理全身整体功能的作用。

疼痛疾病特效针刺疗法总结

我们科室将以下特色针灸方法用于临床 第一部分 从脏腑与经络角度来瞧,疾病可分为脏腑病与经络病,针灸治病应采用脏腑辩证与经络辩证法,其中脏腑病采取脏腑辩证,头面躯干四肢得经络病症都应采取经络辩证.但无论何种辩证都应与八纲辩证结合以确定治疗原则. 经络辩证首先辩病就是在经还就是在络,第二要辩在何经或与何经相关。如:坐骨神经痛,我们知道此病症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上,但有些病按这条经去治就就是不见好,这时我们要想到还有“络”得问题,病久或按常规循经针刺不见效者,要瞧瞧疼痛部位有无血络,如有血络则表明病已入络,此时应刺络放血,往往霍然而愈。 要辩病就是否入络就是件容易得事,主要就是瞧体表就是否有络脉(细小血管),如有,则表明病已入络,治要刺络出血。络青则有寒有痛,络赤则有热。但要辩清就是在何络则属不易,人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更不计其数. 再就就是辩病在何经了,一:主要就是瞧疼痛得部位都有哪些经经过,就是何经经过就就是何经得病,如:头痛一病,前头痛属阳明,后头痛属太阳,侧头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一头顶痛患者,一生气头就痛,症属厥阴,治在足厥阴肝经,因为此经行于巅顶,在其原穴太冲针刺用泻法,立效!再之,如果病发有明显得时间规律性,则根据发病时间也可

确定就是何经病.二:在病痛周围或沿经络走行路线切、循、按、弹,瞧瞧有无疼痛、结节、条索、虚软凹陷,这些反应出现在何经上则表时就是何经之病。如膝关节痛,我们应先在其周围按压,瞧瞧哪些地方有疼痛、结节或就是络脉(“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就是实证),或凹陷虚软(“虚而脉陷空者",就是虚证),针灸治疗时,何经有病就针何经,实用泻虚用补.三:就就是找穴位,穴位并不就是精确得一个点,书上所言“一寸”也并非一丝不差就就是一寸,而就是一个大概位置,我们要在其旁边通过手摸心会,通常相对应得穴位按之会有酸胀痛、快感或阳性反应物,这才就是穴位。穴位望诊也就是有助于诊治得,如肝俞隆起(多见于左侧),则证属肝火,如肾俞、太溪凹陷,则肯定有肾虚.如针足三里后针孔凹陷,则表明胃经气虚,如针几次后针眼渐平复,表明胃气渐复,病情好转. 经络辩证应与八纲辩证相结合,具体为:阴证宜灸,阳证宜针,表证浅刺,里证深刺,寒者留之,热者疾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关节对应取穴法 一:腕关节与对侧踝关节对应,膝关节与对侧肘关节对应,髋关节与对侧肩关节对应。 二:阳经与阳经相对应,阴经与阴经相对应。如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对应,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

【砭石的使用方法】砭石刮痧的作用与功效

【砭石的使用方法】砭石刮痧的作用与功效砭石疗法产生于石器时代,是一种用石器治疗疾病的方法。早 期人类用石器治病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治疗方法之一,即砭石疗法,亦称砭术。下面就给大家带来关于砭石如何使用的介绍。 1.头部砭石保健法: (1)前额感应 [方法] 将砭板的板面贴在前额上作感法。在感应过程中还可以用手按砭板,使砭板压紧前额,感法和压法并施。[功效] 促进头部气血流畅。预防和治疗头痛、目眩、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感冒、高血压等症,减缓额部皱纹发展。 (2)刮印堂 [方法] 用砭板的外弧型板刃,以印堂为起点交替向左、右两方刮试。 [功效] 预防和治疗头晕、头疼、眼病、鼻病、感冒、高血压等症。 (3)理眉 [方法] 用砭板的外弧形板刃由两眉之间起,分别向左、右两方梳理眉毛。 [功效] 预防和治疗头痛、眼病、耳病、鼻病和面部神经麻痹等症。

(4)试目 [方法] 闭目,用砭板的外弧型板刃轻轻地刮试眼部,刮试的方向由内向外。 [功效] 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眼病和面部神经麻痹等症。减缓额部皱纹发展。 (5)梳头 [方法] 将砭石的外弧形板刃当作梳子,像梳头一样梳理头上长头发的部位。[功效] 促进头部气血流畅。预防和治疗感冒、头晕、头痛、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症。延缓白发、脱发。 2.颈部和肩部砭石保健法 (1)刮颈部后方 [作法] 用砭板的外弧形板刃自上而下刮颈部 后方。 [功效] 预防和治疗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哮喘、项强和颈椎病等。 (2)刮颈部两侧 [作法] 用砭板的板背自上而下刮颈部两侧。[功效] 预防和治疗耳鸣、咽喉肿痛、扁桃体炎、项强等。 (3)刮颈部前方 [作法] 用砭板的板面自上而下刮颈部前方。[功效]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咽喉肿痛、哮喘、支气管炎、甲状腺肿大等症。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 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0/74(40.54%)、总有效率70/74(94.59%),对照组显效率20/73(27.40%)、总有效率54/73(73.9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能够明显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标签:坐骨神经痛;中药;针刺 坐骨神经是由L4~S3神经根组成,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上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症候群[1]。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等是坐骨神经痛常见的原因,笔者选取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致坐骨神经痛150例患者,对中药结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5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其治疗组中腰椎间盘突出42 例,骨质增生18例,梨状肌综合征8例,腰椎管狭窄7例,在治疗过程中有1 例由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因腰椎间盘脱落而转骨科手术未进入统计,进入统计的共74 例,男42 例,女32例,年龄20~63岁,平均(32.3 ±5.6)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3 年;对照组中腰椎间盘突出38 例,骨质增生20 例,梨状肌综合征12例,腰椎管狭窄5例,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由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因腰椎间盘脱落而转骨科手术未进入统计,进入统计的共73 例,男48 例,女25例,年龄23~60岁,平均(30.4±6.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 年半。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相关内容拟定。(1)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即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等处疼痛;(2)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等;(3)坐骨神经牵扯征(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Neri征、Sicard征等)呈阳性;(4)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障碍,如患肢趾背屈力减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张力减低等。

中医背部刮痧示意图 中医刮痧 背部刮痧的好处有哪些

中医背部刮痧示意图中医刮痧背部刮痧的好处有哪些中医背部刮痧示意图中医刮痧背部刮痧 的好处有哪些 中医刮痧是一种很常见的保健手法,对于刮痧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很关注过,但是其实刮痧的好处还是蛮多的,尤其是背部刮痧的好处更多,那么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背部刮痧的好处有哪些吧! 刮痧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方法了,可以版主我们活血化瘀,调节阴阳,好处不是一般的多的。 背部刮痧的好处 (一)调节阴阳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刮痧保健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刮痧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腧穴配伍和刮痧手法来实现的。例如:病在经络、在皮肉者属表,刮痧宜轻刮;病在脏腑、在 筋骨者属里,宜重刮。刮痧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是呈双向性的,如血压不稳者,经刮拭躯干、四肢腧穴后,偏低的血压可升高;偏高的血压亦可降低。 (二)活血化瘀 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在局部产生淤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时在局部或相应腧穴刮拭,可使淤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这就是刮痧活血化瘀的作用。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缓解,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三)清热消肿 根据中医治法中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放痧手法的刺激,使热邪疾出,以达清热之目的,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以清体内之瘀热、肿毒。 (四)祛痰解痉,软坚散结 由痰湿所致的体表包块及风证,通过刮痧、放痧治疗,使腠理宣畅,痰热脓毒外泄,有明显的止痉散结效果。 (五)扶正祛邪 刮治病变相应腧穴的皮肤,使之出现青、紫充血的痧痕,使腠理得以开启疏通,将滞于经络腧穴及相应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透达于外,使经络得以疏通。 (六)舒筋通络 背部刮痧,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七)排除毒素

武连仲教授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9年8月第8卷第3期Chin J Acu and Mox(Electronic Edition),August2019,Vol.8,No.3?103? ?针灸传承? 武连仲教授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 张浩武连仲赵晓峰 【摘要】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武连仲教授用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概 括出针刺的理、法、方、穴、术,其创立的“通经止痛”针刺疗法在临床中疗效佳,武老在治疗坐骨神经痛 时,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走窜针感的经穴为主穴,其配伍精确,组方严密,手法独特,可 供临床参考。本文将武老运用“痛经止痛”针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从“理、法、方、穴、术”方面 做浅述。 【关键词】针刺疗法;探讨;武连仲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Wu Lianzhong in treating sciatica with acupuncture Zhang Hao,Wu Lianzhong t Zhao Xiaqfeng.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o Xiaofeng,Email:zhxf67@https://www.360docs.net/doc/a410743360.html, [Abstract]Professor Wu Lianzhong,one of the Nation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summed up the theory,principles,prescriptions,acupoints,an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with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The acupuncture methods of*'unblocking channels and relieving pains" (Tongjing Zhitong)created by him has excellent therapeutic effectsin clinical practice.Professor Wu mainly selects acupuncture points with electric shock needling sensationin the Taiyang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and Shaoya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o treat sciatica.The combination is precise,the prescription is strict, and the manipulation is unique,which can be used for clinical referenc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Wu's experience of the treatment of sciatica with the theory,principles,prescriptions,acupoints,an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Key words]Acupuncture therapy;Exploration;Wu Lianzhong 武连仲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武老崇尚传统针灸学,强调辨证论治、汇通中西、重视针刺手法,不断扩展中医思维逻辑,推陈悟新,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通过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再实践,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医学术思想。武老诊治方法推陈出新,临证提倡脏腑、经络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在辨病的前提下,坚持辨证论治的深化细化,推广全面的、精细的、更为科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武老深谙穴性,取穴精专,认为用药如用兵,用针如用药,药方有君臣佐使的配伍应用,针灸处方亦当有之,用多年的临床经 D0I:10.3877/cma.j.issn.2095-3240.2019.03.005 基金项目:武连仲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通讯作者:赵晓峰,Email:zhxf67@https://www.360docs.net/doc/a410743360.html, 验总结概括出针刺的理、法、方、穴、术⑴。余有幸跟随武老学习,现将武老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理、法、方、穴、术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一、医理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坐骨神经炎症病变或受压而引发的病证,疼痛部位常见于臀、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有研究表明,吸烟、饮酒、肥胖、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紧张、消沉等精神压力,以及久坐、久蹲等身体负担,都会增加坐骨神经痛发生的风险,而步行和骑自行车可以降低坐骨神经痛发生风险⑷]。中医学称该病为“腰腿痛”,亦称为“踝厥”,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早在《灵枢?经脉》篇中就有记载:“腰似折,髀不可以曲,JH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o”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风寒湿邪或湿热邪气侵袭以及劳损瘀浊等。风寒湿邪、湿热

循经刮痧治疗风热外侵型聤耳21例

中国乡村医药 循经刮痧治疗风热外侵型聤耳21例段晓情徐敏张晓平 化脓性中耳炎属中医“聤耳”范畴,发病外因为风热湿邪侵扰,内因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我 聤 院采用循经刮痧治疗风热外侵型耳2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外侵型聤耳患者21例(26耳),症见听力下降,耳痛呈进行性加重,或耳内流脓、耳鸣,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检查可见患耳鼓膜深部皮肤红肿,鼓室积液。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8~64岁,平均(35.9±10.6)岁;病程(3.9±1.5)天;单耳16例(76.2%),双耳5例(23.8%)。1.2 治疗方法采用循经刮痧治疗方法。①操作前评估患者病情,并讲解循经刮痧治疗的作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患者对循经刮痧治疗有积极认知,消除患者疑虑;准备刮具(问痧堂铜砭、刮痧板)、润滑剂,并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根据病情选取头部足阳明胃经下关穴、手太阳小肠经听宫穴、手少阳三焦经翳风和耳门穴、足少阳胆经听会穴,以及上肢手少阳三焦经支沟、外关、阳池穴。②操作时患者选择舒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选用刮痧板,以婴儿润肤油为介质,采用面刮法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从上到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刮拭头部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至颈肩部,重点角刮或点按下关、听宫、翳风、耳门、听会穴;取坐位,刮拭上肢手少阳三焦经,角刮支沟、外关、阳池穴;每条经络刮拭10~20次,刺激强度由轻到重,以局部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痕为度,刮耳部毛发处时不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原则,刮痧时间15~20分钟。若患者为双耳受侵,则先行一侧治疗,结束后再行对侧治疗。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4次。刮痧时注意保暖,观察病情变化,如 作者单位:310005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六病区(段晓情、张晓平);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部(徐敏) 通信作者:徐敏,Email:yudi1212@https://www.360docs.net/doc/a410743360.html,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立即停刮,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③操作后妥善安置患者,告知刮痧治疗后在刮痧部位出现轻微疼痛,皮肤有热感、痒感、虫行感,皮肤表面出现风疹样变化等均属正常现象,嘱患者勿搔抓,保持情绪稳定,饮温开水200~300ml,休息30分钟,刮痧部位避风寒,3小时内勿洗浴。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鼓室功能恢复正常,听力正常,耳内流脓停止;有效:鼓室功能及听力部分恢复,耳内流脓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16例(76.2%),有效4例(19.0%),无效1例(4.8%)。 3 讨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耳病诸侯》曰:劳伤气血,热乘其虚而入其经,邪随气血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养生方》载:以手摩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城廓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即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耳廓通过经络与各脏腑存在对应关系,点按刺激耳穴,具有聪耳通窍、散内泄热作用。刮痧法是利用刮痧板、硬币、铜钱等器具蘸取一定介质后在人体皮肤上刮动,使局部出现痧斑或痧痕,达到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开泄腠理、排瘀散毒、扶正祛邪、开窍益神、提高免疫力的功效[1]。手少阳三焦经(翳风、耳门穴)行于耳后入耳中,足少阳胆经(听会)行于耳后,足阳明胃经(下关)行于耳前,此三条经脉同循行于耳部周围,加之穴位具有临近治疗作用,对头面五官部疾病,尤其是耳部疾病起到激发精气、行气活血、舒经通络作 聤 用。本文结果显示,循经刮痧辅助治疗耳效果满意,且易于操作,无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安红丽,黄美. 刮痧结合拔罐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 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6):537. (收稿:2018-08-06) (发稿编辑:高燕) 24

健康刮痧肝郁气滞疏肝三步曲王敬每天刮肝经无病一身轻

健康刮痧1、肝郁气滞,疏肝三步曲(王敬)每天刮肝经无病一身 轻 健康刮痧1、肝郁气滞疏肝三步曲(王敬) 每天刮肝经无病一身轻 《黄帝内经》肝 《黄帝内经》称肝为“人体的将军”,这位将军的任务就是率领“军队”,抵御体内累积以及体外不断入侵的毒素。如果肝经出现了异常,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色不佳、喉干、恶心、下痢、阴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等。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看上去比较费劲,其实,只需要你的举手之劳——每天刮肝经。 刮肝经的方法很简单,可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觉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划伤皮肤,也可涂一些肥皂或者其他具有润滑作用的油脂。

刮肝经可以消除肝脏内的火气。肝火旺会让人出现口渴欲饮、小便黄、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有些人还会伴随着易怒、眼干。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典型的肝火旺,上面的症状在他身上几乎都能找到。 我建议他每天推刮肝经,肝火两周后就被清除了。后来他告诉我,开始时感觉大腿根部疼痛难忍(这是经络被激活),接着痛的位置下移,到了膝盖内侧附近(这是肝火被泻),几天后这种疼痛的症状全部消失了,脾气好了很多,晚上睡觉也踏实了。最意想不到的是,刮肝经之后,大腿竟然瘦了一圈。 肝主藏血,指的是肝还有疏泄功能,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这个功能。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心情郁闷,就会破坏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导致气郁,气郁则血流不畅,必然出现浑身无力、四肢冰冷的症状。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 肝还有一个功能是“肝主筋”。所谓的筋,就是连缀四肢百骸,并富有弹性的筋膜。有人出现阳痿、痔疮等病症,中医认为这都是“肝主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肝藏血”,当肝脏出现问题,体内的血液就不充足,血液不充足,就无法滋养润滑身体的筋膜,于是就出现阳痿、痔疮等病症。 肝脏出现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和很多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晚上本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