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形象表现研究

合集下载

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

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

壁画是集宗教、文化、艺术、科技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它们是用画笔记录的历史,是当时诸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现象的反映。

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在内容上可分为经变画、故事画、尊像画、神怪画、史迹画、供养人画和装饰画等,它所描绘的是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之间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愿望,安抚人们的心灵。

因此,敦煌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非常不同的特征。

从艺术风格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各窟中,佛像的造型感情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线条勾勒精细,且注重晕染,色彩上多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

北周时期的风格有了进一步发展,原来的西域味道逐渐减淡,中原风格逐渐显现。

敦煌壁画最让人惊叹的是飞天系列,飞天,虽然不是敦煌独有的艺术形象,但却是敦煌最美的艺术形象。

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典型的形象。

飞天身体修长,姿态优美,衣裙飘拂,飞翔于天际。

他们自由飞行于天空,姿态优美。

不过,“飞天”一词并不是佛教术语,只是现代学者描绘天人飞翔的概念。

在《全唐文》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天人的记载,“山神献果,还栖承露亡台;天女持香,即绕飞花之阁”① 这些古籍中记载的“飞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文/李婷婷(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敦煌莫高窟前言我国人工开凿的石窟群之多,可以说是世界之最。

平常人们所说的敦煌石窟,其实是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之总称。

其中,莫高窟开凿最早(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其修建延续时间最长(自前秦始,至元朝连续修凿,历时千年),规模也是最大,内容最丰富。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石窟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的处所。

这些石窟中除了众多的佛像外,还有大量的壁画,敦煌的塑像与壁画艺术见证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多元文化的交融,敦煌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简述敦煌壁画艺术特点

简述敦煌壁画艺术特点

简述敦煌壁画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艺术特点独具魅力,展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风貌。

1. 色彩鲜艳、明快
敦煌壁画的色彩鲜艳、明快,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如赭石、朱砂、青石、蓝靛、紫草等。

这些颜料不仅具有耐久性,而且色彩饱和度高,色调清新自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 造型优美、生动
敦煌壁画的造型优美、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宗教氛围。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建筑物形象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人物形象表现了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动物形象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建筑物形象则反映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3. 细节丰富、精细
敦煌壁画的细节丰富、精细,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

壁画中的细节处理十分精细,如人物服饰的图案、飘带的流动、建筑物的纹饰等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水平。

4. 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敦煌壁画的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唐代的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壁画中的宗教主题是敦煌壁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宗教主题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宗教的信仰和崇敬。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它的艺术特点独具魅力,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通过欣赏敦煌壁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中国古代人物画,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敦煌壁画“飞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瑰宝。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概述在中国古代,人物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绘画的技艺,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入探讨。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人物画形成了细腻、写实的风格,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敦煌壁画“飞天”的背景与意义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汇聚了东西方文化。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特殊形象,代表着自由、和平与美好。

它是人类对于飞翔的憧憬,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三、“飞天”的艺术特点1.形象特征:“飞天”形象通常为美丽的女性,身着飘逸的衣裙,有的手持乐器,有的轻盈飞翔。

她们的面容宁静祥和,身姿优雅轻盈,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

2.色彩与线条:在“飞天”的形象塑造上,艺术家们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

他们以矿物颜料为媒介,以毛笔为工具,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通过平涂、晕染等技法赋予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

3.文化内涵:“飞天”不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她融合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飞天”的象征意义“飞天”作为敦煌壁画的标志性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她代表了人类对自由、和平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传承的象征。

她带给观者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五、“飞天”在当代的价值虽然“飞天”源自古代,但其精神内涵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飞天”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人们在物质追求之外,更应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

此外,“飞天”也代表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平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

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

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一六八一年)和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

净土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

在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

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

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

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

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士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

一七二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的基本部分。

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

其中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

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

弥勒净土变相就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等等所组成的。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反弹琵琶”是一幅出自敦煌壁画的著名作品,描绘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手持琵琶,优美地弹奏着琵琶的情景。

这幅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形象的代表之一,一直被人们所倾心喜爱。

而这个舞姿艺术形象的来源却一直是许多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和对壁画细节的解析,来探讨“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的来源。

敦煌壁画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这些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而“反弹琵琶”壁画正是其中的一幅精彩之作。

这幅壁画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手持琵琶,身姿优美地弹奏着琵琶。

她的衣着优美,头饰华丽,眼神深邃,整个形象给人一种极富魅力和神秘感的感觉。

在观赏这幅壁画时,人不禁联想到这位舞姿艺术形象的来源是什么?是来自民间舞蹈还是文人雅士的艺术创作?这种舞姿形象的产生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呢?对于“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的来源,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舞姿形象源自中国古代民间舞蹈。

他们指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中有许多与琵琶相关的舞蹈形式,演员们手持琵琶,通过优美的舞姿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而“反弹琵琶”壁画正是这种民间舞蹈形式的一个生动写照,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舞姿形象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艺术创作。

他们指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常常以音乐舞蹈作为灵感的来源,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作,塑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舞姿形象。

而“反弹琵琶”壁画正是这种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造诣和丰富想象力。

除了以上两种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壁画自身的细节出发,来探讨“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的来源。

他们指出,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女子手持琵琶,肩膀微微仰倚,身姿曼妙,眼神清澈,整个形象展现出了一种高贵与优雅的气质。

这种气质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唐朝敦煌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之一,其中天宫伎乐是唐代绘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天宫伎乐是指天宫神仙们在神仙殿中演奏乐曲、歌舞的场景。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唐朝
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一、角色形象的刻画
在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中的角色形象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神仙、神鹰和天使。

神仙们多为男性形象,头戴罗敷冠或翠羽冠,身着华丽的长袍。

神鹰被刻画出极为鸟兽化
的形象,可以把乐器弹奏得出神入化的效果。

天使则身穿丝绸羽翼,手执乐器,展现出绮
丽的形态。

二、乐器的刻画
天宫伎乐的表现形态,最重要的是对乐器的精细刻画。

唐朝敦煌壁画中,乐器的种类
和形态多种多样,有琵琶、笛子、箫、筝等常见的乐器,也有珂罗版、排箫、铁石琴等罕
见的乐器。

同时,每一种乐器都被刻画得极为细致,琵琶的琴弦、箫的管孔、珂罗版的止
鼓等等,一一被描绘出来,展现出质感和光泽。

三、舞蹈的表现
天宫伎乐在唐朝敦煌壁画中,也通常与舞蹈相结合。

在壁画中,神仙、神鹰和天使在
弹奏乐器的同时,也在舞蹈中发挥出来。

一些舞姿优美的动作,被刻画得非常生动和真实,展示了作者精妙的技艺。

综上所述,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更是对古人对音乐艺术的一种表达。

同时也使我们对唐朝的音乐、舞蹈等方面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反弹琵琶”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它的形象曾经在敦煌壁画中被发现。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不仅在艺术表现和历史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舞姿的艺术形象来源进行考察和分析,探究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和博大精深。

“反弹琵琶”舞姿作为敦煌壁画中的一个场景,不仅在舞蹈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蹈形象不仅是对古代乐舞艺术的再现,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来源于古代的音乐舞蹈活动。

在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

在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舞姿以其华丽多姿、生动活泼的形象,展现了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风采和特色,成为了古代乐舞文化的生动写照。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源自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

敦煌壁画作为敦煌莫高窟的代表作品,其中所呈现的各种场景和形象,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反弹琵琶”舞姿作为敦煌壁画中的一个场景,呈现了古代人们在音乐舞蹈中的欢乐场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休闲娱乐和文化氛围,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色。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壁画和古代音乐舞蹈艺术,更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敦煌壁画的各种艺术形象,都是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和实践基础。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研究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反弹琵琶”是一幅敦煌壁画中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一位优美的舞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鉴赏。

这幅壁画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是敦煌壁画中舞姿艺术形象的来源之一。

通过对“反弹琵琶”这一壁画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们来看一下“反弹琵琶”这幅壁画的艺术形象。

这幅壁画描绘了一位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的女子,手持琵琶,优美地舞动着身体。

她的动作轻盈而灵动,仿佛在跳跃的音符中飘动。

整幅壁画的色彩明亮丰富,线条流畅有力,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种优美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对女性美的赞颂,更是一种对音乐和舞蹈艺术的赞美,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情趣。

那么,“反弹琵琶”这一艺术形象又是如何来源的呢?在古代中国,琵琶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音乐器乐,尤其在宫廷和宴会场合中经常被使用。

而舞蹈也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与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这一舞姿形象,可以说是古代中国音乐舞蹈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这一艺术形象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音乐和舞蹈艺术的重视和推崇。

敦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这里汇集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艺术元素和表现形式。

而“反弹琵琶”这一壁画正是古代中国音乐舞蹈艺术与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凝聚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种音乐舞蹈文化的精华,展现了敦煌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反弹琵琶”这一壁画还通过其优美的舞姿和生动的形象,传达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中国,舞蹈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重要方式,而“反弹琵琶”所展现的舞姿则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一形象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反映了他们对音乐舞蹈艺术的热爱和推崇,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形象表现研究
作者:许静宜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

摘要:敦煌壁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规模和技艺上非常之宏大精
湛。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姿多彩,它和其他宗教艺术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用来寄托人们对生活的
美好愿望及其向往。本文从敦煌壁画的形式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敦煌壁画的审美标准和
表现手法的探索来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敦煌壁画;艺术形式;风格;审美标准;表现手段
中国敦煌壁画在中国艺术的历史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含有“神”的元素的存
在,敦煌壁画的风格和世俗绘画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
实的生活,任何艺术都具有它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它们在形式上都具有着同样的艺术语
言和艺术表现技巧,以及共同的民族风格。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神”情节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文明古国都有着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中国有羽人,世人
称之为“飞天”;敦煌的飞天是从印度传来的,他有着西域的特色与风情。传入敦煌以后,慢慢
的与中国羽人相结合,在五世纪末渐渐转化为飞仙,最后逐渐变成了敦煌式的中国飞天。我国
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中说道;“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1]这
首诗中描绘的是典型的中国飞天的形象。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形
象,而是由许多文化结合而成的。飞天的一开始的形象虽然来自于印度,但是敦煌飞天却是中
国羽人和印度飞天、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最终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
色的飞天。它是中国的骄傲,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

二、敦煌壁画中艺术形象的审美标准
艺术形象的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艺术的审美情趣不
同,会带来不同的艺术风格。一般来说,隋唐时期的壁画,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我国古代艺术成
熟的标志,那雍容大方,比例适度,衣着华丽,造型生动准确的艺术形象当然是美的。不过,
早期壁画的艺术表现虽然没有隋唐时期那样成熟,但是那稚拙的形象,装饰味的风格,却另有
一种美的情趣。画面寥寥数笔,全凭直觉和印象,毫无做作,虽笨拙,但笨拙得可爱。这种散
发着人类童年时代那种天真,稚拙气息的形象,却以一种永恒的魅力,使今天的欣赏者在心理
上得到另外一种美的满足。

三、壁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体现在壁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上。在我国古代的艺术里,有变形和
写实两种表现手法。总的来说以写实为主,但也有变形在里面。变形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形象美
的因素。敦煌壁画大部分作品是写实的。它们的形象生动真实,是对客观现象的表现。但是这
种表现不等于是自然主义模拟,而是以形写神,以“神形兼备”为标准。但是也有不少作品中的
形象是变形的,例如伏羲,女娲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此外还有许多飞天的形象,为了突出飞
的感觉,只有通过人的躯体的变化来加以表现。飞天只能是一种幻想,绘画中的飞天也必然只
能采用艺术的夸张变形手段来表现。不过,它并不使人感到不真实,相反,使人感到的是一种
轻盈的艺术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莫高窟已经有很多的风格和面貌出现。由于莫高窟艺术与印度有
关,所以,在表现技法上也体现出了两国美术的相互融合的特点,以及印度文化与汉晋文化的
碰撞与交融。根据历来的研究,铁线描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很熟练运用的绘画方式,而
在这个时期,具有平面装饰效果的壁画风格也是日趋的成熟。同时还有“秀骨清像”人物形象的
出现,该类人物的形体修长,飘逸清爽,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刻画已从外表美升华到对内在气质
的追求。

到了唐代,特别是从唐太宗时期及其之后,佛教的传入达到历史的顶峰。莫高窟里的壁画
内容以民族化的佛经为主,人物的形象更加生活化,画面更注重远近透视关系,从视觉效果上
来看就有了比较真实的感受。唐代的壁画人物是比较写实的,比例上比较均匀,神态庄严,女
性比较丰腴,菩萨也都女性化了。北朝和隋时期的壁画主要是利用铁线描这种用线手法,而到
了唐代,已经慢慢的开始运用了兰叶描。兰叶描在运用上更能用虚实关系来表现出人物体积的
效果,从整体艺术风格上看,以前气势磅礴到现在的精细。敦煌壁画中作品的线条,在中国绘
画史上有着很大的贡献。

四、中国佛教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敦煌壁画是佛教历史的记载工具也是佛教文化的表现。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整个过程
中,佛教文化不断地与中国本土的道教思想、儒家思想相互碰撞、吸收和融合,在经过漫长时
间的发展后,最终成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逐漸登上政治舞台,在中国的历史有着重
要的地位。

敦煌壁画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特殊的发展过程,对于的外来文化,中国人具有另世人不可小
觑的吸收和改造的能力。不仅仅是从艺术作品的表面上,如佛教中的神,各种人物的风貌,建
筑还有人物的服饰等方面都体现出的中国式艺术风格,更主要的是这些艺术都体现了中国特
色,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释:
①翟宗祝 著.宗教美术概论[M].安徽美术出版社,1987,10:3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獻:
[1]翟宗祝(著)宗教美术概论[M].安徽美术出版社,1987,10.
[2]王稚蕾(编)敦煌-壁画 魏晋南北朝(2)[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7.
[3]张长虹(编)中国古代美术史纲[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