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摘要】敦煌舞飞天形象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之一,其形成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的影响。
舞飞天形象的艺术风格表现出独特的优雅和神秘感,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追求。
在历史上,舞飞天形象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体。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和意义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敦煌、舞飞天、形象、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宗教信仰、演变、发展、象征意义、审美价值、形成分析1. 引言1.1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敦煌舞飞天形象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其独特的形态和神秘的象征意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敦煌壁画中,舞飞天形象常常出现在各种场景中,展现了其丰富的寓意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发展演变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对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通观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艺术的影响和启发也是深远的。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敦煌舞飞天形象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正文2.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对舞飞天形象的影响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主要集中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
这些壁画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更展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艺。
在宗教上,壁画描绘了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内容,反映了当时对宗教的崇拜和信仰。
敦煌舞飞天形象正是受到了这些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
舞飞天形象常常被描绘为身着华丽服饰、体态优美、飘飘欲仙的形象,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敦煌壁画“飞天”中国古代人物画,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敦煌壁画“飞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瑰宝。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概述在中国古代,人物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绘画的技艺,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入探讨。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人物画形成了细腻、写实的风格,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敦煌壁画“飞天”的背景与意义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汇聚了东西方文化。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特殊形象,代表着自由、和平与美好。
它是人类对于飞翔的憧憬,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三、“飞天”的艺术特点1.形象特征:“飞天”形象通常为美丽的女性,身着飘逸的衣裙,有的手持乐器,有的轻盈飞翔。
她们的面容宁静祥和,身姿优雅轻盈,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
2.色彩与线条:在“飞天”的形象塑造上,艺术家们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
他们以矿物颜料为媒介,以毛笔为工具,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通过平涂、晕染等技法赋予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
3.文化内涵:“飞天”不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她融合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飞天”的象征意义“飞天”作为敦煌壁画的标志性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她代表了人类对自由、和平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传承的象征。
她带给观者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五、“飞天”在当代的价值虽然“飞天”源自古代,但其精神内涵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飞天”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人们在物质追求之外,更应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
此外,“飞天”也代表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平台。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保存着丰富的艺术宝藏的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内的壁画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特别是其中的飞天壁画更是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意音韵之美,揭示这些古老壁画所蕴含的美学内涵和韵律之美。
我们来谈谈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态之美。
飞天壁画是莫高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之一,它们描绘了身披华丽服饰、头戴华冠的飞天形象,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于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和审美追求。
这些飞天形象有的悬空飘浮,有的手持乐器,有的翩翩起舞,充满了轻盈和优美之感。
飞天壁画在形象的描绘上具有抽象化的特点,艺术家通过简化线条和形态处理,创造出了轻盈飘舞的形象,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于身姿优美和动态感的追求。
飞天壁画的形态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手法,更在于其所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和意境内涵,这也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魅力所在。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意境之美也是其独特之处。
飞天形象是佛教壁画中的常见题材,其寓意着佛教徒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于精神解脱的追求。
在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中,这种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被艺术家通过形象的表现和构图手法进行了极富表现力的诠释。
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往往是在蓝天白云之间翱翔,或者在莲花座上漫步,给人以超然脱俗、通幽入圣的感觉。
这种意境之美通过视觉形象的再现,将佛教中的超然境界和人生的理想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由得产生对于心灵净土的向往和憧憬。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于佛教精神追求的理解,更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对于意蕴和情感的深刻体验与创造。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音韵之美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壁画的构图中,除了飞天形象之外,常常还有乐器、音乐舞蹈的场景得以描绘,这些画面使得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具有了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
这些画面透露出一种音乐的韵律和舞蹈的节奏,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空间中。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摘要】在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中,形意音韵之美被探微之下展现出无限魅力。
历史背景揭示了壁画的深厚底蕴,艺术风格体现了独特韵味。
形意表现中,飞天的神秘形象引人入胜,音韵之美则令人陶醉其中。
微观探索揭示出更多细节之美。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具有独特魅力,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展现出东方美学的瑰丽风采,值得后人深入探究和传承。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美,探微,历史背景,艺术风格,表现,微观探索,独特魅力,艺术价值,后世影响。
1. 引言1.1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意音韵之美。
这些古老的壁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价值,更是融合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内涵。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意表现极富视觉魅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态感强烈。
通过精致的线条勾勒和细腻的色彩运用,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图像,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壁画所表现的音韵之美也令人神往。
在丰富的装饰和细致的表现中,散发出一种宏大而悠远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神话世界中。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微观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壁画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历经千年仍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壁画艺术的历史背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公元4世纪的北魏时期。
在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达到了鼎盛时期,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并通过对外交流,吸收了来自印度、中亚、中东等地的绘画艺术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285窟敦煌飞天赏析

285窟敦煌飞天赏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的飞天壁画是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魅力的一种。
而285窟的飞天壁画更是被誉为“飞天之王”,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飞天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285窟的飞天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285窟的背景和特点。
285窟位于敦煌莫高窟的南部,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洞窟。
这个洞窟的主要特点是其壁画,尤其是其中的飞天壁画。
飞天壁画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主题,通常描绘了身着华丽服饰、翩翩起舞的天女形象,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285窟的飞天壁画在艺术表现和历史价值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艺术表现方面,285窟的飞天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生动的形象塑造而著称。
首先,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身姿轻盈飘逸,面部表情生动自然,衣袍飘动,仿佛随时都要从壁画中飞出来。
其次,壁画的色彩运用也非常精妙,明快的色彩搭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再者,壁画的构图和布局也极具审美价值,画面中的飞天形象与周围的花鸟图案和装饰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使得285窟的飞天壁画成为了敦煌壁画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
除了艺术表现上的特点,285窟的飞天壁画在历史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这些飞天壁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而飞天形象则是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飞天壁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这些飞天壁画也反映了敦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而飞天壁画中融合了汉族、回鹘族、藏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成为了文化交流的见证和产物。
最后,这些飞天壁画也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活风俗等方方面面,对于丰富和完善我们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读】敦煌的飞天

【解读】敦煌的飞天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
由于它的题材、表现⽅式具有很⾼的艺术情趣,所以世代相传,为⼈们所喜爱,以⾄超出佛教的意义,⽽成为⼀种祥瑞的象征。
⾃佛教传⼊敦煌,开凿敦煌⽯窟起,飞天就是画师们着⼒创作的形象,成为佛国天宫中的最活跃的精灵,其创作与敦煌⽯窟的开凿相始相终。
先来复习⼏个知识点1.飞天来⾃何⽅?“飞天”⼀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垂⾦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三天等。
因此,汉译佛经,⽤“飞天”两字很贴切。
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和礼佛、乐舞的天⼈。
飞天的形象来⾃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
乾闼婆是诸天伎⼈,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
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
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2.为什么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有飞天漫天飞舞?宗教有⼀系列严格的教义,并通过制定诸多戒律、仪礼来规范信众的⾏为,具有庄严、神圣的特质。
为了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佛经中极⼒渲染佛国世界的庄严神圣,但佛经往往晦涩难懂,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由佛经改编成的讲唱⽂学的 “变⽂”和由佛经绘成画作的“经变”(下⽂会多次提及)。
佛经中虽提及飞天,但并未对其形象有⽣动具体的描述,这给古代画师们的创作留下了⼴阔空间。
画师们⼤胆地加⼊了⾃⼰的想象,让飞天拥有了仕⼥们姣好的⾯容,曼妙的⾝姿。
借⾐裙和飘带显⽰空间和飞舞,画⾯更具天宫仙境的神秘之感,使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此外,按佛经所⽰,飞天的职能有三:⼀是礼拜供奉;⼆为散花施⾹;三为歌舞伎乐。
这三项职能本来毫⽆情节可⾔,但为了显⽰对佛的崇敬与供养,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和创造⼒,加⼊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因素,将这个毫⽆情节可⾔的题材表现得琳漓尽致,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程序。
敦煌壁画中的“飞动之美”

敦煌壁画中的〃飞动之美〃敦煌艺术博大精深,其壁画艺术亦自成体系,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融汇了古今技法,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敦煌还为我们保留了长达千年的审美文化活化石,其间有一种穿透人心、跨越时空的典型符号,那就是“飞天”。
飞天;传入;艺术美一、“飞天”的由来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张大千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曾在敦煌做过一段壁画临摹的工作,这段经历对其后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能给我们以极大启示,那就是:敦煌壁画渊源有自,且直接继承了六朝古风,与草书一样,“笔法飞跃秀劲”,虽有印度影响,却更具有华夏文化传统的神韵,因此才会出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动”之美。
飞天作为佛教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形象,以她们轻快的动态,流利的舞姿,吸引着广大的观众。
然而尽管飞天在佛教艺术中出现较多,可在佛经中并没有对飞天的纪录,甚至佛经中根本没有出现“飞天”一词。
通俗的看法认为:“飞天”是一种俗称,而不知佛教名词。
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网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闷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
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
乾网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
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乾阔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
乾回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中有区别的。
乾阚婆一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阿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阔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群姓名:梁晨专业:美术教育准考证号:年月日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目录一、引言 (4)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5)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5)(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5)(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7)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8)(一)灵动美 (8)(二)色彩美 (8)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1)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一、引言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一)“亁闼婆”和“紧那罗”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
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姓名:梁晨专业:美术教育准考证号:年月日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目录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灵动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色彩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一、引言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一)“亁闼婆”和“紧那罗”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
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
“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
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
”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
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
《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
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
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
”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
”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
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
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
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
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
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
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的意趣,从而为人们展现出了一个恢弘壮丽富有想象的艺术世界。
其中的飞天形象更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巅峰之作,同时敦煌莫高窟壁画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浓重的宗教信仰,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突破。
通过对飞天形象的分类,主要有四种构图形式:即装饰性构图、动与静的节奏性构图、主观透视构图和满而有序的构图。
首先,在飞天壁画的装饰性构图中的各类元素有序的组合在一起,使得图画表现出较强的和谐统一性,同时他的组合是富有想象的,通过画家们的表现思维而自由的舒展开来。
装饰性构图的飞天壁画在时空关系方面切换灵活,有效的放大了壁画的表现空间,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观感。
其次,飞天形象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意识,艺术家们用理想化的思维展现出一个个存在于想象中的飞天形象。
构图动静结合,其中利用对称构图来表达画面的静感,而利用均衡的沟通表达画面的动感;同时利用色彩之间对比的层次性来体现出画面的动静视觉效果。
飞天形象的动静结合在构图和色彩两方面同时得到体现,不断的将这种手法交替和重复,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飞天中的人物在绘画手法上巧妙的利用了画面的对称、构图的均衡、色彩的重叠反复等手法,张弛有度,潇洒自然,轻重适宜,避免了画面的单调,使得图画统一而又存在冲突,静态中融合动态。
可以看到飞天壁画的构图时而规则协调,时而错落有致,如同一首曼妙的交响曲,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平缓舒适,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非常高的装饰艺术性。
再次,飞天壁画中还融合了焦点透视法来突出画面的立体感。
在飞天壁画中犹如浮雕一样的装饰风格则是巧妙应用了凹凸法绘画手法,依据艺术家的表现意识来展现构图。
在飞天壁画中描述的是一个个宗教故事,依据故事需求,艺术家们透过不同的视角将画面周围环境和飞天人物融为一体,从而展现出仰视、俯视、平视等各类画面绘画角度,不会拘泥于单一的绘画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的生动形象。
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丽,富有装饰性。
最后,飞天壁画的装饰性还表现在整个画面的饱满性上。
在敦煌莫高窟可以看到有些飞天画面几乎充满了事物,没有更多的空间再添加其他事物,飞天随处可见,但是丰满的画面却不失和谐。
画家对于画面事物的处理手法高超,使得各个事物井然有序而且充实。
画家们对于画面的整体掌控成胸在竹,利用概括韵律和一根根线条将飞天和其他事物集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画面的整体走势,在色彩上利用层次性的对比使得画面和谐统一。
在壁画中应用相同手法进行重复,形成整体的节奏性,构图富有韵律。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飞天壁画将色彩装饰这些规律也应用到创作设计上来,最大限度发挥色彩的装饰作用。
敦煌壁画之所以给人激动、欢乐、宁静等直观的情绪感受,并起到感化人的作用,还在于它的色彩所具有的强烈的装饰趣味。
如印度的凹凸法自西域传入敦煌,中西晕染法同时并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殊规律的色彩,这就更丰富了飞天人物画的色彩表现,并使它具有色彩的归纳置换完全服从于画面的需要,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
敦煌壁画中的各种飞天的形象,其造型飘逸,其中大量墨线与彩色线条的运用,使飞天图案具有一种强烈的装饰性趣味,线条在重彩绘画中主要起到造型作用,如敦煌壁画中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赋色前勾轮廓线,赋色后再勾提神线。
不仅描绘了壁画中的飞天神态以及故事情节,并且作为连接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媒介,使富有变化的各种色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让画面既丰富又统一。
正是墨线与色彩的巧妙结合,使画面具有了独特的装饰性趣味。
线条的应用与之相配的颜色使飞天形象更加的趋于饱满和富有韵律,例如,土红、熟褐、淡绿、粉绿、金色、土黄等线条色彩都讲究装饰性,色彩的归纳置换完全服从于画面需要,以造型为基础,把自然的色彩加以修饰、变化和转移,带上画者的主观情感,以理想化的手法和浪漫的情调去自由运用线条色彩,使得飞天的装饰色彩更加丰富,而这种飞天色彩装饰淡化了真实性、逼真感,使得飞天赋予个性化的色彩,这一切都是基于装饰画面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完美的装饰效果。
概而言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运用达到了整体和谐的装饰性效果,使色彩语言尽情表现出和谐美,同时又有装饰性趣味。
从魏晋至元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色彩的演变,也是飞天中国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历程,表现了空灵、欢乐的精神境界和雍容华贵的名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