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导读:《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
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介绍1.1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2 了解赵太后的身份和地位1.3 了解触龙的身份和地位1.4 了解触龙说赵太后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触龙的游说技巧2.1 分析触龙的语言表达方式2.2 分析触龙的逻辑推理方式2.3 分析触龙的说服技巧2.4 讨论触龙的游说技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触龙说赵太后的主要内容3.1 概述触龙说赵太后的主要观点3.2 分析触龙的观点与赵太后的立场的关系3.3 分析触龙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联系3.4 讨论触龙的观点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第四章: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影响4.1 了解触龙说赵太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影响4.2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对后世的影响4.3 讨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意义4.4 思考触龙说赵太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五章:综合讨论与总结5.1 回顾本章内容,总结触龙说赵太后的主要观点和技巧5.2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应用5.3 思考触龙说赵太后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5.4 提出对触龙说赵太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建议第六章:触龙说赵太后的文本分析6.1 详细解读触龙说赵太后的文本内容6.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6.3 探讨文本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6.4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文本的启示作用第七章:触龙说赵太后的教育意义7.1 阐述触龙说赵太后对个人品德教育的启示7.2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对领导力的培养和教育的作用7.3 探讨触龙说赵太后对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的指导意义7.4 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触龙说赵太后的教育价值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的文化传承8.1 了解触龙说赵太后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8.2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8.3 探讨触龙说赵太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贡献8.4 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触龙说赵太后所蕴含的智慧第九章:触龙说赵太后的比较研究9.1 与其他战国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独特之处9.2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游说文本进行比较,探讨触龙说赵太后的普世价值9.3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9.4 结合比较研究成果,总结触龙说赵太后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第十章:触龙说赵太后的现实意义与应用10.1 联系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探讨触龙说赵太后的现实意义10.2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在企业管理和商业谈判中的应用10.3 探讨触龙说赵太后在教育、家庭和人际关系中的指导作用10.4 提出触龙说赵太后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建议第十一章:触龙说赵太后的跨文化解读11.1 探讨触龙说赵太后在中外文化中的相似与差异11.2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与接受程度11.3 探讨跨文化视角下触龙说赵太后的价值和意义11.4 思考如何将触龙说赵太后的智慧应用于跨文化交流第十二章:触龙说赵太后的现代演绎12.1 了解触龙说赵太后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12.2 分析现代演绎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新解读和新价值12.3 探讨现代演绎对触龙说赵太后原意的传承与创新12.4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说明现代演绎的启示作用第十三章:触龙说赵太后的批判性思考13.1 分析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13.2 探讨触龙说赵太后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13.3 批判性地思考触龙说赵太后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应用13.4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第十四章: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设计14.1 设计触龙说赵太后的课堂教学活动14.2 制定触龙说赵太后教学目标和学生评估标准14.3 探讨触龙说赵太后在教学中的难点和解决策略14.4 结合教学实践,总结触龙说赵太后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第十五章:触龙说赵太后的研究展望15.1 总结触龙说赵太后研究的现状和成果15.2 指出触龙说赵太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5.3 提出未来触龙说赵太后研究的方向和课题15.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触龙说赵太后研究,提出研究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知识和历史context。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译文知识点解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总结

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总结触龙说赵太后是曹操所赐名的一位女真族女子,也是赵匡胤母亲的名字。
她因为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帮助儿子成功登基而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女人。
她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对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进行知识点的总结。
一、触龙说赵太后的生平和家庭触龙说赵太后的姓氏是女真族的“叶赛骨”。
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叶赛骨的部落首领。
她的父亲叶赛骨太忽之后,她的母亲就嫁给了女真族的抚顺部落的部落首领赵匡胤,成为了赵家的妻子。
触龙说赵太后是赵匡胤的继母。
触龙说赵太后嫁给了叶赛骨之后,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其中,年长的儿子叶赛骨忠是触龙说赵太后的原配丈夫所生,而年幼的公元1325年出生的儿子则是赵匡胤所生,成为了future的皇帝。
二、触龙说赵太后参与夺位的历程1. 赵匡胤被牵连入狱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当时的开封尹,由于主持钞关的事宜,与当时的宰相陈京发生了政治冲突。
陈京在政治斗争中占了上风,于是便将赵弘殷诬陷罪名扣押入狱。
随后,赵弘殷又被赶下了京城,赵匡胤也被牵连入狱。
2. 触龙说赵太后的出现在赵匡胤被牵连入狱后,触龙说赵太后积极帮助儿子赵匡胤寻找机会夺得皇位。
她既为儿子策划、出谋划策,又想方设法引起其他官员的反感,终于在神宗第二次出宫接见南迁的时候,成为了神宗的亲信,神宗便开始信任赵匡胤。
在此过程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机智才智和一心为儿子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3. 赵匡胤终于夺下了皇位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北方军队在开封城东发起反攻,最终夺下了开封,神宗也被迫退位。
赵匡胤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
触龙说赵太后的奉献和努力为儿子成功夺得了皇位,被后人历史上自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三、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影响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在今天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不仅在历史记录中设有详尽、惊人的信史资料,而且在文学、影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加翻译资料讲解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1],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2]。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3],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4],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5],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6]。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7],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位,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独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9],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10],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战国策·赵四》[1]长安君:赵太后小儿于的封号。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引言赵太后,字触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
她是西汉时期的太后,出生于赵国皇宫,嫁给了汉景帝刘启。
她聪明智慧,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对汉朝政权的维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赵太后的生平和她对政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独具魅力的历史人物。
赵太后的生平赵太后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贵族家庭。
她的父亲是赵国的一位高官,因此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聪明才智过人,懂得音律、诗词、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并对政治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
赵太后于汉景帝刘启一同成长,并在十五岁时与他结婚。
这场婚姻是赵太后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她通过婚姻进入了皇室,成为了皇后。
然而,汉景帝对政务不甚关心,许多权力被一些权臣掌握。
赵太后看到了这一点,并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赵太后的政治手腕赵太后对政务感兴趣,并且拥有卓越的智慧和眼光,她积极参与政治,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赵太后通过改革官制,提拔了一些有才华的官员。
她重视教育,提倡文化发展,将一些有文化修养的人才吸引到朝廷工作。
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朝廷的能力,还增强了人民的信心和忠诚度。
其次,赵太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以平息汉朝内部的纷争。
她善于斡旋,调解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维护了皇帝的权威。
同时,她也能够妥善处理外交关系,与各国保持友好合作。
此外,赵太后还重视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她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发展手工业,提高国家的财富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赵太后的影响赵太后的政治手腕和领导才能对汉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借鉴,认识到权臣的危害,并采取措施加强皇帝的权威,稳定政权。
这些改革为后来的君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赵太后注重文化建设,鼓励知识分子的发展,并推动了汉朝文化的繁荣。
她亲自编撰文集,推动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
《触龙说赵太后》写作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写作背景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65年。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但因年小而由太后执政。
国家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国内形势动荡。
秦国见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先拿下赵三座城池,并继续进兵,赵国危在旦夕。
面对这种情形,考虑到只凭借自身力量难敌秦国,赵太后不得不向齐国请求救援。
齐王答应出兵援救,但同时按惯例提出请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的条件。
对齐王的这一条件,赵太后断然拒绝,赵国诸大臣竭力劝说,太后竟蛮横不讲理,还发起火来。
为了挽救国家,老臣触龙不顾危险,出面再劝太后,于是就有了“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中原有七个独立的国家,他们为争夺领地时常发生战争。
战胜国扩充地域,战败国削减疆土。
七国位置:西方秦国,东方齐国,南方楚国,北方燕,中部是韩、赵、魏三国。
(详见“战国形势简图”)故事涉及的一方是秦国,在东周时期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
前361年,秦孝公立,下令求贤。
卫国人法家公孙鞅(仕秦有功,封于商,号商鞅)应募入秦,深得孝公信任,变除旧法,创立新法,使得秦民大悦。
正如《通史》所述,真是“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农村)邑(城市)大治”,秦从此成为七国中的第一强国,加上地势险固,易于守御又易于出击,被称为“天府雄国”。
故事的另一方是赵国,建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从地理上看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为邻;东有清河(今河北清河西),与齐为界;北有易水,与燕为邦,疆域还算不错,时至前265年,虽还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正逢新旧政权交替,国力已然走了下坡路,显然不是入侵者强秦的对手,为了持国,赵太后不得不向关系还不错的齐国求救。
另外,有三个问题作为背景知识提出来:其一,关于“触龙”。
触龙,人名,《战国策》的传本作“触詟”。
据《史记·赵世家》及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应为“触龙”。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译文知识点解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