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源集团并购案例资料

华源集团并购案例资料
华源集团并购案例资料

华源集团购并案例资料

目录

华源集团购并案例资料 (1)

041011华源集团从纺织跨进医药的故事 (3)

050628华源周玉成并未回避接班人问题 (5)

050719中国企业家:放弃谁选择谁周玉成的并购哲学 (7)

050721央企华源面临“大考”近六百亿资产成大包袱? (9)

051130华源股份退出医药建材行业 (19)

051201华源集团251亿元银行债务黑洞之始末 (21)

051219周玉成的逻辑李肃眼中的华源困局 (22)

060110华源集团“产业链价值”救赎 (25)

060110重组华源诚通面对的难题有多大? (26)

060212华润重组华源诚通退出将成央企医药业重组平台 (32)

060213华润集团接替诚通国资委酝酿华源重组新方案 (35)

060217华源董事会一致同意华润重组未来控股比例70% (36)

060220华源董事会场内外玄机 (37)

060301诚通退出华润接盘拯救华源演绎央企重组大戏 (41)

060309华源重组交接棒 (42)

060310华润董事长陈新华称华源重组首治股权分散问题 (47)

060313华源重组资金无忧 (47)

060317华源重组资金放款在即 (47)

060330华润重组华源已获银行支持 (48)

060403高盛高华介入华源重组 (49)

060405华源制药涉嫌虚增利润对华润重组华源无太大影响 (50)

060412华润拿什么拯救华源 (51)

060421华源2.5亿元银行利息偿清 (53)

060427华源重组取得重大进展97.91%股权入囊华润鼎晖 (53)

041011华源集团从纺织跨进医药的故事

经济日报出版社图书

2004.10.11

说起中国华源集团,我并不陌生。早在1992年它在上海浦东成立之初,我所在单位的总公司(中纺进出口总公司)就是它的股东之一。1996年我在总公司研究室工作时,曾和总公司副总裁一起,到华源集团参加过一届董事会。虽然这已是七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当时华源集团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转眼间,华源集团走过了十年历程,从最初以轻纺工业为基础、尤其是以纺织为主打行业的公司,变成现在以纺织和医药为支柱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它已经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32家及华源发展、华源制药、华源股份、上海医药的4家上市公司。在北美、欧洲、西非、中亚、东南亚等地投资建立了一批海外华源企业和分支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居全国创汇企业百强前列和中国企业500强前列,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集团和医药集团之一。

华源集团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它成功地走了一条通过收购兼并、在迅速扩张中做大做强的发展之路。据周玉成总裁说,华源成立以来,在收购兼并方面是“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兼并了72家企业,其中50%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30%也达到了预期目标,这应该说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周总认为,兼并企业成功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核心竞争力增强了;利增加了;既做大又做强了。按照这个标准,华源目前的兼并已经为中国企业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在华源的发展史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成功地从纺织行业跨进医药行业。众所周知,华源的许多创始人,包括总裁周玉成,都来自纺织工业部。纺织与医药是两个有非常大区别的行业。前者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相对低。而后者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资金密集度高,技术含量相对高,专利要求高,对知识产权要求高,研发和创新强度大,这是一个比纺织行业更难驾驭的、以精细化工为支柱的行业。

华源进入医药行业,主要是采取兼并方式,而其中兼并上海医药集团就是非常精彩的一个大手笔。上药集团从总体上看应当属于优秀企业,总的资产状况、资源状况、人力资源和技术干状况都不错。但是,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甚至还有资不抵债、等待破产的企业。而华源在兼并上药集团时,并不能把这些不良资产剥离,它是在向上海市政府作了“不把工人推向社会,不轻易关闭一家企业”的承诺后,才开始执行兼并措施的,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华源知难而进,在充分整合了自己企业和上药集团的资源后,终于创造出一个新局面。

传统行业中国有大企业实施兼并的规律

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大企业规模,这在国际国内企业经营界都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真正

通过这种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高速轨道的并不多。

事实上,收购兼并企业是有客观规律的,而跨行业兼并更有其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客观规律和特点,才有可能从兼并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只有形成产业链才有可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纵观华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兼并其他企业的历史。但是,并不是所有盈利的企业都可以被列为兼并对象。作为一个经营传统产业的国有企业,它的兼并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选择“为”与“不为”的标准,在于被兼并企业能否形成产业链、形成产品价值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在进入新行业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就成为华源进入医药领域前的必修课。在充分调查了该行业的竞争性、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行业发展趋势、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等等之后,它最后确立了“建立以研究人类健康综合解决方案为出发点的生命产业,是华源在21世纪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制药工业是'大生命'产业中的主体”的发展战略。

在此基础上,为了执行这一战略,必须形成医药产业的生产链和产品的价值链,为此,华源建立了化学制药、中成制药、天然制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业等五大制造业。就像周总所说,中国已有六七千家医药企业,我们进入这一行业,就是要做第一,就是要打造中国医药航空母舰,就是要做成支柱产业。

团队素质兼并企业成败的关键

对于像华源集团这样传统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只有在提高自己企业团队素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好对其他企业的兼并。

企业是靠人去经营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最有创造力、最有激情的因素。对企业团队素质的考察,在兼并企业考察中是最重要的,甚至比考察资产状况更重要。

在这方面,华源也是有过教训的。它曾经兼并过一家农机厂,在并购前考察时,经过会计事务所、中介机构审查,一致认为该企业不错。但是在兼并后不久就出了大问题,原来企业领导班子中有十几个负责人,因为经济问题被公安机关拘留和检察院起诉整个工厂也陷入了瘫痪。造成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没有发现工厂领导班子的问题。

在此之后,华源吸取了教训。周总曾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企业哪怕资产质量很好,它的盈利能力也不错,但是如果这个团队和我们要求的距离比较大,我们也会放弃。因为我们在并购一个企业的同时,首先是得到它的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必须是高素质的,它不仅要专业化,而且应该敬业,有公德心,有凝聚力。这样才能与我们一起同心同德地战斗,去发展,去获得更大的成功。”

研发领先企业才有发展后劲才有竞争优势

在医药行业中,如果新药研发上不去,医药企业绝对没有生命力和竞争优势。所以华源在兼并上药集团后,采取了几项重大决策:

第一,重组中央研究院。就是把上海医药集团的大大小小的研发机构,包括和外资合作

的研发机构全部集中,成立中央研究院。同时请上药集团总裁高均芳亲自兼任研究院的院长。

第二,在海外收购研发机构。华源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经收购了两家海外研究机构,利用这些海外研究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直接为企业服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将国内外医药精英吸引到企业内部或周围。对国内医药精英,周总三顾茅庐,把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局的局长从科学院请到上海,让他做华源集团的科学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与七所大学的医学和药学的校长和副校长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将他们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与此同时,高薪从海外聘请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总监,也是华源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措施。这些为华源工作的科学家就在海外开展研究,并且得到企业提供的很优惠的政策,包括海外留学人员,这样反而降低了企业成本和企业风险。

兼并后的机制重建对传统国有企业尤为重要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传统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传统国有企业在进入其他行业进行兼并时,一定要把建立新机制的问题放在首位。

我们知道,兼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兼并扩大企业规模,并不能保证企业从此就踏上了健康成长之路。兼并后对企业机制的重建,才是企业工作的重头戏。对此,周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企业就像45度斜坡上的一个球,滚下来很容易,推上去很费劲。想爬45度坡的企业家们,必须使足了劲,才上得去。”

因此,对兼并后的企业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财务监控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业。只有认认真真把这些作业做好了,企业才能真正从兼并中获得经济利益。否则,被兼并的企业会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会把一个好企业拖垮。这样的例子在中外企业兼并史中并不少见。

华源集团成功地从传统的纺织行业跨进医药行业,为国有大企业的跨行业兼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值得我们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050628华源周玉成并未回避接班人问题

2005年6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

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并未回避接班人问题,“有人说我是六十老帅,华源离开我怎么办,我说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是有团队的。”

本报记者袁飞发自上海

6月29日开始,周玉成不得不“闭门谢客”,断绝和外界的一切往来。作为中国最大医药集团和最大纺织集团——华源集团的掌门人,他需要等待四天后一场考试的结束,才能“重出江湖”。

7月3日,华源集团将从全球遴选的30多位精英中首轮笔试筛选出未来的公司CEO。作为命题组成员,华源董事长周玉成将和其他命题人一起按要求封闭以避嫌。

在更早的2005年5月9日,国资委正式发布公告向全球招聘华源总裁。和华源一同面向全球招聘公司高管的还有另外24家中央直属企业,这已是国资委第三次全球招聘企业高管。不同的是,华源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是建国以来央企首次面向全球招聘“一把手”。

经过长达2个月的层层筛选,从79名全球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30多位“合格者”获准参加华源的首轮笔试。

“这是一次国有大型企业人事制度的创新,将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人事变革提供范例。”华源集团一位高管这样评价华源的此次全球选秀。

“我们原来的CEO并不是不行,而是被提升为副董事长了,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周玉成并不避讳谈到华源原来的CEO。

华源集团原CEO周郑生,一个月之前升任华源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周郑生是华源集团元老级人物,之前周郑生是纺织工业部经济调节司的一位副处长,是周玉成的下属。1992年周玉成赴上海组建华源集团时,周郑生担任周玉成的助理。随后周郑生一路升迁,从副总会计师直到华源CEO。

在业界印象中,华源有着浓厚的周玉成个人色彩。正是在周玉成的带领下,成立于1992年的华源十几年间超常规发展。按照国资委网站的介绍,华源在海内外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32家及4家上市公司,形成了大生命、大纺织、大流通的产业体系和国际化的经营格局,位列出口创汇企业百强前列和中国企业500强前列。目前华源的年销售额达到了人民币480多亿元。

2005年,周玉成年满60岁,这似乎已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年龄限制。此次华源选帅,周玉成退隐之说也愈传愈烈。

“有人说我是六十老帅,华源离开我怎么办,我说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是有团队的。”面对本报记者的询问,周玉成丝毫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华源集团CEO的虚位待贤让各路精英“虎视眈眈”,很多“海归”都想上岸一试身手。

国资委新闻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为了这次招聘,国资委专门成立了公开招聘办公室,具体由考评考核中心操办,并由中组部、国资委官员和专家评委组成命题小组。专家评委包括周玉成和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王天凯。招聘将按照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统一考试、考察了解、决定聘用等程序规范运作,其中总经理(院长)职位在统一考试后增加技术测评环节。

据了解,此次华源CEO筛选的笔试内容包括英语、企业管理、财务知识、心理承受能力测试等方面。笔试之后是面试,大约于7月中旬进行,但具体面试比例还没有确定。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华源集团这次招聘具体由中央组织部考试院出题,应试者必须是年龄在45周岁以下,大学以上学历,懂一门外语,有纺织、医药行业从业背景,三年以上大公司一把手经历。

华源集团副总裁钱锋告诉记者:“这次报名的79名应聘者中有很多‘海归’,但由于很多因素,比如有超过年龄的,有学位而无学历的,比如有EMBA学位但只有专科学历就不能通过初选,所以最终只能有30多位参加笔试。”“很多应聘者卡在了上面的条件上,比如有的只有小公司一把手的经历,有的行业背景不符合。”钱锋进一步解释说。

这次招聘的华源CEO到岗后将实行年薪制,但目前还没有确定最后的具体数目。

“我们希望公司能更加国际化,虽然我们是国有企业,但跟一般的国有企业有些不同。”即使在采访时,周玉成也不忘宣传华源的优势,“我们的薪酬是可以谈判的,我们98%的人才都是从市场上招聘过来的。”

对记者要采访应试者的要求,钱锋规劝说,现在他们是不会回答你的问题的,他们都在闷头准备考试,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考完后再说。

050719中国企业家:放弃谁选择谁周玉成的并购哲学

--------------------------------------------------------------------------------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2951017.html, 2005年07月19日13:46 《中国企业家》

文/本刊记者周一

对于华源的医药版图,周玉成曾试图做如下布局,华东牢据上海医药,华北圈定北京医药,东北拿下东北制药或哈尔滨制药,而西南则纳入云南白药。这几乎是医药航母最理想的蓝图。但除了上海医药和北京医药外,其余三家华源都最终放手。

哈药集团本来第一个收入华源旗下的大型药企应该是哈尔滨制药集团。2001年底当华源集团终于与哈药集团签定重组协议,合上协议文本时,周玉成已经开始踌躇满志地构划在哈药平台上打造“医药航母”的种种细节了。此时的周玉成尚未料到几个月后的结果。

始终参与收购的王才富亲历了整个过程。王透露,华源当时的心情很急迫,由于此前初入医药,华源收购的多是一些小而散的企业,在整合上花的时间和成本很大,直到两年后才决定改变思路,转而收购“区域性大型国有医药集团”。哈药正在此时进入了周玉成的视野。为此周玉成远赴东北,分别拜见黑龙江省省委书记、省长,向对方阐述自己的医药理想,沟通合作的诚意。

2001年6月,周玉成拜见了当时的哈药集团董事长刘存周。对两人当时会面时情形,

刘存周在2005年初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有如下描述,“我们几乎一拍即合,我们两人有同样的梦想,而且两个人的互补性非常强。”其时在医药产业浸淫26年的刘存周正是周玉成理想中统帅双方医药板块的不二人选。

使事情完全发生转变的是之后重组的反对者们突然发难——协议签定,合作进入尾声时,媒体突然曝出“哈药贱卖、资金黑洞”、“刘存周59岁现象”等,借此时机,哈药集团内部一部分高管顺势发难,且形势似将愈演愈烈,各种流言使刘存周陷入了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

深知内情的周玉成坦言,“假使管理层跟你不是一条心,战略文化不同,经营观不同的话,这种风险性非常大,你想专注,他想多元化,你想做强做大国企,他想搞MBO……这样的企业我们会坚决选择退出。”

2002年2月华源集团做如下声明:鉴于媒体操作引起哈药集团内部干部思想不统一,职工不理解,哈尔滨市政府很难做出决策,我们放慢(收购)步子。在华源内部,周解释说,“等他们(哈药管理层)协商统一后我们再进入吧。”哈药的重组最终废于半途。

东北制药进入医药产业之初,周玉成试图通过整合维C企业的方式构建华源乃至中国药企的竞争力。周认为,中国占据国际维C市场50%以上份额,而产量主要集中于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东北制药以及华源旗下的江山制药。“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自主知识产权,维C是中国药业未来最有可能主导甚至掌控全球市场的产业。”周坚信假如这四大家联手,将可主导国际VC市场价格。据说为此周玉成曾四上沈阳、数次到石家庄,“拼命鼓吹”其联合梦想。

2003年王才富代表华源前往沈阳,试图收购东北制药。此前围绕东北制药的收购拉据战已持续了三年,先后加入的买家包括华润集团、复星集团、巴斯夫集团等。东北制药约52%的股权由华融等三家资产管理公司持有,后来居上的周玉成凭借丰厚的人脉不仅获得了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支持,而且还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首肯。

一旦将东北制药收入囊中,华源旗下即拥有两大维C家族,在国际市场的主导性指日可待。但在此关键时刻周玉成再一次选择了退出。周称,东药管理层寄望实现“民营化”,对国企华源来收购持抵触情绪,这样进入增加了以后整合的难度。

云药集团2004年,华源收购云药集团几乎唾手可得时,东盛集团半路杀入,已经首肯华源重组方案的云南省政府在东盛开出的“天价承诺”前摇摆不定。对于收购后的业绩承诺,东盛集团创造了一项业界纪录。要不要继续与之对决,周玉成再一次选择了退出。言及东盛集团进入云药后的状况,周玉成说,“东盛承诺的条件很难达到,现在局面很困难,可能要吃苦头。”

对于云药和东药进入后的整合,周玉成也有一些深层次的考虑。周认为,企业整合其实是人跟人的合作。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体观念比较落后。外来者去整合最大的困境是如何获得当地人的理解和支持。东盛集团以外来民企身份进入,可能很难驾驭云药。

上海医药、北京医药以司长身份下海创建华源,周玉成自称始终无法摒弃其强烈的国

家使命感。“华源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目标,而是一个国家战略目标。”周希望借用国有资本的影响力、辐射力、主导力,使中国医药能融入国际竞争。

“所以我们希望这个企业管理层有一定的雄心壮志,有一定的国家抱负,懂得一点国家战略。如果这个企业只是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它收进来以后怎么办?肯定有冲突,这样它再好我也不会要。”

其实华源后来斥巨资收购的上海医药和北京医药,由于资产质量欠佳,业内对华源的并购多有“重规模不重质量,不关注财务回报”的评价。周对此不以为然,“北京和上海一个是首都,一个是金融重镇,上药和北药懂得国家战略,懂得国际化,有这个抱负。”

“账算得再好,如果同床异梦,马上对方就叫你亏。今年很好、明年小败,后年大败,第三年已经成为你的对手,然后再离婚。”

周玉成拒绝用“志在必得”、“迫切”等词汇来描述他的任何一起收购,“永远不会有志在必得,永远不要迫切,你永远要评估你的风险。”华源的整合风格与其他企业,尤其是一些民企截然不同,周玉成坚持并购最重要的哲学是“你要在事前预估你的风险,你要考虑自己控制的能力。”

对于同期的整合者遇到的挫折,周玉成大而化之地总结道,“企业家第一要有战略,第二要防范风险。做任何事情你要想到你的风险是什么,你的对策是什么,如果你不能防范这个风险,就不要做!”

050721央企华源面临“大考”近六百亿资产成大包袱?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2951017.html, 【2005.07.21 17:47】

中国企业家/周一李岷

在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72家中央企业中,中国华源是序列中的第154号。

其创始人、现任董事长周玉成以大开大阖的并购手法开创了华源今日之局面--华源现在是国内最大的纺织企业和医药企业。但是这只不过是华源新一轮“大考”的开始:如果华源不能在较快时间内实现盈利能力的增长,它所拥有的近六百亿资产只能成为将华源拖向泥淖深处的沉重包袱。

自2004年,一度被视为中国产业整合者代表的德隆倒下以来,整合者在商界的名声已降至谷底。在相当一部分整合者那里,不断的收购实质上已变成一场利用被购企业进行抵押、贷款、再收购、再抵押的危险游戏,战线之长、之脆弱,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同时,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国资委的强势监控对于此前在央企之中一度流行的收购手法也有外部制约之效。从三九到华润再到我们这次的报道对象华源,都在放慢收购脚步,消化、盘整前些年收购来的资产。

华源13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收购史。一度被市场冠以“收购先生”美名的周玉成,会不

会重蹈其他整合者的覆辙?华源能否走出收购后整而不合的死地,进入有充沛盈利能力的良性循环?周玉成的思路和操作对于其他大型企业下一步做强做大有什么借鉴?

来看看周玉成未竟的答卷。

考卷

在刚刚经历了一场高度封闭状态下进行的考试后,周玉成不准备掩饰他的兴奋。毕竟,这是他所任董事长的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源”、“华源集团”)首次加入到国务院国资委面向海内外招聘中央企业高管的行列中;而且,在国资委历来的三次公开招聘中,这次是第一次提供了两家央企的正职职位,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华源总经理之职。7月3日中午,笔试结束后,作为审题人、考官之一的周玉成方“重获自由”。此刻,一连打过来的两个电话,都是考生和他交流上午的考试情况、想从他那儿探听到标准答案的。周玉成乐呵呵地、不厌其烦地在电话中解释某道题应该怎么答、有哪几个要点。

考试流程执行的严格、考场气氛的封闭严肃,令周玉成亦不免感到意外。从7月1日到7月3日中午,周便和外界基本断掉了联系:手机被收走了,只有一个内部专线电话供应急联系之用,吃饭要在指定的食堂,散步要在指定的区域。“就像是被双规一般。”周玉成如是调侃道。

自2005年5月份国资委发出招聘公告以来,海内外共有79人表达了对华源总经理职位的兴趣,经过一番挑选、淘汰,其中的30人参加了7月3日上午的笔试。在短短三个小时内,考生们埋头答卷,周玉成则在考场来回巡视。他对摆在考生面前这份问卷的份量心中有数:这是一份相当棘手的考卷。

第一道题:国企H集团近几年结合战略调整,通过一系列并购扩大了规模,成为行业佼佼者,现在决定改制上市。但在董事会上,该集团公司的徐总经理却与一位来自某财经大学的独立董事张教授在讨论时发生了冲突。张教授以EV A概念评价H集团近年来虽然规模扩大,但股东价值没有得到增长,最近两年负债率过高,战略调整有问题。你如何来评价徐总和张教授的争议?

另一道题:华源集团以纺织业和医药业为主业,但现在有两道难题,一是纺织品贸易在配额制取消后面临美国与欧盟的挑战,二是国内药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如果你是中国华源的总经理,请你对华源集团做一个SWOT分析。

最后一道题:(考卷上列出了国务院国资委和上海市国资委对华源集团的换股重组方案。)请问你对这套方案的评价?

说到第一道题时,周玉成笑了笑,对《中国企业家》说:“题中那个H集团……这好像是在举我们的例子。”

作为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对考题发表过意见、作过修订,但是题目的原始出处并非自他而来,命题乃至更靠前的环节,基本上都是由国资委和它组织的专家完成的。由此看来,这几道题与其说是国资委对于应聘者的考题,不如说是对眼下的华源、对华源掌门周玉成的

某种探询。其中不无尖锐而敏感的地方。

在华源集团的网站上,有一系列关于其规模如何恢宏的描述:“中国华源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5家,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双鹤药业、华源凯马、创富生物科技(香港)等一批海内外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2003年中国华源的总资产达414.2亿元,2004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0亿元(其中大生命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7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

但是这样一家在规模上处于双行业龙头的集团,如今在盈利能力、股东价值回报能力、资产负债水平方面显然受到了出资人代表的质疑。

据中国华源向《中国企业家》独家提供的数据,2004年,华源集团资产总额达572亿元、主营收入达485亿元,而全集团利润总额不过13.7亿元(显然,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没有达到年初预计),利润率不到3%!其中,华源的第二主业纺织业,34亿元的主营收入只能赚取区区8千万元的利润,而在第一主业生命产业(其中制药工业是华源生命产业的主体)中,主营收入达272亿,利润总额也只有9.9亿元。(参见附表)至于华源集团的负债率,华源方面则拒绝透露。周玉成坦承,“负债率偏高,但不是今年才偏高,华源(负债率)就一直是这个水平。”而来自《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华源集团2004年度年检报告显示,该集团负债414.6亿元,占到集团556.4亿元总资产((该数字和华源方面提供的总资产数字有略微差别)的近80%。

难怪国资委会在考题中表露出对华源的某种微辞和担忧。

面对上面这份来自国资委的、看似给华源未来总经理的考卷,现任董事长周玉成如何作答?

且听周玉成给出的部分答案。

关于第一道题中徐总和独董的争论。周玉成认为,第一,EV A本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模型,用它来评价企业最大的一个缺陷是往往没有引入时间跨度,评价者关键是要将短期财务数据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考察。徐总和张教授的分歧在于一个是着眼于战略,一个是着眼于当前。EV A只考虑了股东价值,但是企业还有员工利益等其他价值需要保障,企业家要在短期股东价值和长远企业价值之间寻找一个区间来平衡发展。谁都不能否认,并购是任何一个大企业成长的必经之途。

第二,作为企业家,要回答赢利模式问题:并购固然是一种重要手段,但并购之后的整合才是关键,企业的赢利真正来源是整合而不是单纯的收购。

第三,对徐总来讲,还有怎么在并购中控制风险的问题,要注意在并购的同时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

这就是周玉成给出的参考答案。作此阐述时,他侃侃而谈,甚至兴致勃勃。看上去,他对华源在进行大笔收购后陷入的高负债、低赢利的“并购后遗症”似乎并不避讳。事实上,两年前,他即在华源内部告诫道:“目前华源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此后,他多次

要求华源上下要认识和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并购与整合、速度与结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四大关系,一定要“利润倍增”!(这四个字是华源集团2004年、2005年的持续主题)。

但是,周玉成清晰的战略思路、强烈的危机意识能否传导到华源这个庞大国企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每一个细胞?能否化作它们有力有效的执行?

从华源集团下属几家上市公司2000年以来的经营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除了2003年整体经营状况出现亮点,这几年集团旗下主营纺织的华源股份(600094)和华源发展(600757)、主营医药的华源制药(600656)和上海医药(600849)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一路下滑(或持平),2004年跌到了历史最低点,与2003年相比,跌幅基本上都在50%以上。其中华源制药更是因为受国际市场VC价格大幅降低影响,业绩大幅下滑,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77%、50.51%和78.56%!

峥嵘风流的收购岁月已然逝去,“大考”悄然来临。对此,曾自陈“视华源为生命”的周玉成应当是华源内部预感最强烈的人,他也应该比谁都清楚,如果他此番“大考”不过,他“收购先生”的美誉连同华源十年来的收购果实将功败垂成。

国资委给30位考生纸上谈兵的时间是三个小时,而它给周玉成,这位今年已年届60岁的国企老帅在现实中留出的“大考”时限会是多长呢?

收购岁月:三次跨越

像很多现在搏击在商海的企业家一样,周玉成的命运也是在1992年改变的。那一年,他以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兼纺织部浦东开发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到上海浦东做调研,看部里能如何支持浦东开发,却就此接受了创建以纺织为主业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的任务。这家公司由纺织部牵头发起,由当时的对外经济部、贸易部、交通部等几家部委下属公司出资注册成立。被周玉成攥在手里的,是华源1.4亿资本金和1千万美元的进出口额度。

对这一段历史,周玉成经常用诙谐的口吻总结说,“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创业初期,华源的创业者们在上海大厦租了两间房,白天办公,晚上则打地铺一字排开睡觉,经常半夜开会,“因为叫起来很方便。”为此,当时华源不得不拒绝接受女同志加盟,“是因为睡觉没办法安排。”周玉成从大学时期就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每天早晨,跑步回来的周玉成从楼下买回早餐,“然后把同事们一个个敲屁股起床。”全公司就有一辆从上海纺织局借来的面包车,但车子太破了,以至于有一次周玉成去为家新开业的工厂剪彩,都不好意思直接把车开过去,而是停在半途自己下车步行至会场。

创业头三年,以做国际贸易为主,华源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这被周玉成认为是华源历史中的“第一次跨越”。随后,周玉成开始思考如何由轻资产结构的贸易公司转向工业化。在纺织部研究纺织产业政策、着眼宏观调整的周玉成,很快将其早期的研究和华源的远景对接到了一起――整合纺织产业。“那时候希望利用贸易建立国际化优势,带领中国纺织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1995年华源决意介入纺织工业时,适逢中国纺织业总量过剩、结构失衡,正处于低迷期。一些大型纺织企业面临生存之虞。“我们采用并购方式,既解决了国内产业的结构性矛

盾,也解决了地方政府的包袱,所以很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资源和支持。”很快,从1995年开始,华源先后收购了包括常州化纤在内的六七家区域性龙头企业,重组后于1996年7月、10分别以“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名义上市,前者主业定位于化纤,后者则是纺织、服装。其时在该领域以规模来论华源已经高居行业之首。整合兴致高涨的周玉成1998年又在山东重组了数家资质较好的农机企业,并于该年6月在上交所以“凯马机械”名义上市,当时其规模同样位于行业三甲之列(几年后华源开始着手退出该产业)。

“重组+上市”的所谓华源模式,正是肇始于这个“第二次跨越”时期。而周玉成的独特心得是,“国家战略+地方战略+企业战略”是华源整合产业――不论是纺织、农机还是此后的医药――获得成功的根本,“最重要的是你要顺势而为。”

周玉成是一个温和的收购者。尽管他拥有极好的“胃口”,但是他总是以他柔和的上海口音反复强调“我们做的是并购重组的事,并不是收购,收购会让别人(并购对象)听起来很不舒服。”但隐藏在他细致、耐心、柔和的作风之中的,是他对商业梦想的狂热。跟随周玉成多年的一位副手曾感慨说,周有远远超出常人的精力。而周也承认,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他的家在北京,他孤身在上海就住在办公室里,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13年来,周玉成以他的执着和勤勉和华源融为一体。不可否认,华源几度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路线正是周玉成本人敏锐、有穿透力的战略风格的折射。就在华源的纺织产业刚上路时,周玉成从国际合作伙伴那儿又嗅到了新的动向。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华源陆续和美国杜邦、德国赫斯特等跨国纺织巨头合作。细心的周玉成发现这两大集团正试图从纺织领域慢慢撤出,再看全球几大医药巨头如巴斯夫、葛兰素·史克等,皆由纺织产业转型而来。“以石油化学为上游,往下向左走是纺织纤维,向右走是化工原料、再往下走就是医药,这就像一个倒'Y'型,医药和纺织有天然的联系。”周玉成说道。他意识到以纺织起家的华源同样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新的机会。

1997年,华源集团收购了浙江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是1990年第一批在上交所挂牌的“老八股”企业,受杜邦启发的周玉成索性将这个日用化工企业向制药企业转型。浙江凤凰总部迁入上海后更名为“华源制药”,以此为平台,华源开始在医药领域的摸索、收购。江苏药业、辽宁本溪三药、安徽朝阳药业、阜新药业、浙江制药科技、上海华凤化工、北京星昊现代医药等一批规模较小的国有医药企业,都在此后被陆续收入实乃医药业的“门外汉”――华源制药旗下。当然,和2002年后华源在医药业里两起南北大收购相比,华源制药前期的收购整合几乎不足为道了。2002年和2004年,华源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以11亿元和11.6亿元现金出资相继收购上海医药集团(40%股份)和北京医药集团(50%股份),不断刷新着中国医药产业里的收购价格纪录。而正是自2002年8月份收购中国医药百强排名第一的上药之后,华源集团在中国医药产业里的规模地位一举跃升,无人能及。华源成功完成所谓的“第三次跨越”。

转折2003

收购上药是个里程碑,也是个转折点。2003年8月21日签订收购协议后,第二天周玉成就在上药集团设立了办公室,他开始在华源集团和上药集团之间流动办公。此前周玉成操

作的收购案约有50起,而这是周第一次离开华源转战至被购企业。他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有着庞大资产和销售但盈利极微的摊子。他不得不投入80%的精力扑在对上药的整合上。而上药不过是华源这些年来收购而来的若干块资产的典型代表罢了。整个华源集团,实际上都面临着和上药同样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了总量指标而忽视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盈利模型的再选。”周玉成说,“产品不聚焦、缺少强势品牌、品牌架构不明确、严重缺少品牌营销人才和终端销售队伍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集团盈利能力的突出问题。”

回过头来看,人们可以说,是华源集团的各项财务指标点醒了周玉成。从2000年到2002年,除了华源制药(600656)经营情况没有恶化,集团下面其他几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值几年来均呈持续下滑趋势。

但此外人们也不可忽略,还有一个外在的新因素驱使周玉成不得不将关注点从频繁的外部交易转到内部整合上、从追求总量指标转到注重内在核心指标上。

如你所能猜想到的,那就是于2003年3月成立的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对100多家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有监督、考核的权力。

2003年7月19日,在华源集团的经济工作例会上,周玉成向华源的现状“开炮”了。他坦言,“目前华源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到来,是“以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为标志,以突出主业为抓手”。

他反思道:“我们的纺织链条太长,布局太散,单体规模太小,缺少核心竞争力。没有主营业务的集中,既做不强也做不大,即使暂时生存下来了,也经不起市场的冲击。如果又是棉纺,又是毛纺,又是印染,又是服装,还有商业,你就什么都不是了。”说到药业,他表示华源非但比不了跨国医药公司,连国内同行也比不了,他说:“汇仁肾宝一个乌鸡白凤丸卖12亿,一年利润超过3个亿,肾宝也卖十几个亿。江中草珊瑚一个喉片卖6个亿,金嗓子喉宝卖8个亿,我们呢?外国人是一个品种打全球,中国人只会一大堆品种打一个局部市场。2001年辉瑞的一个药卖到70亿美元,我们几千个药也卖不到70亿美元。”

他表示,华源最大的遗憾,就是创立11年来,没有形成有足够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最大的失误就是品牌战略的失误,所以华源的大部分商品,纺织品也好药品也好,只能够拿一个社会平均利润。他说得不无痛心,“我们全部挣的是血汗钱,贸易方式就是搬砖头。”

他向各级管理层疾呼:“请各位用聚焦的理论,用壮士断臂的勇气和毅力,来解决我们的主业集中、企业集中、品牌集中问题。”

从那个时期的华源集团企业报《中国华源报》可看出,一种紧迫感、甚至焦虑感自周玉成而下开始迅速地在华源内部蔓延。华源成立11年来,从来没有像2003年下半年那样对自己的过去集中表现出反思自我的精神、重新盘整的勇气。

四个月后,2003年11月3日,在华源集团的党委扩大会上,周玉成对华源1992年成立以来的历程作了一番鼓舞性的总结后,话锋一转,对华源的财务状况作了几点相当冷静的揭示:“一是资产负债率过高,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过低,偿债风险有所加大。二是应收帐款周转率与行业优秀水平差距较大,资产运营效率不高。三是相对于资产和销售规模增长较快

而言,集团的盈利能力比较弱。四是从中国华源净资产收益率历年走势看,呈现逐步盘整走低的趋势。五是从净利润增长率历年走势看,起伏波动较大,说明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六是从总资产、股东权益增长率走势看,股东权益并没有随资产规模扩张同幅度增长。集团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在中央大企业中处于中等或个别指标略好一点的水平上,尽管集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值要求,但仍低于2002年所统计的185家中央企业的平均水平。”

“185家中央企业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周玉成对自己和华源进入的新参照系相当清醒。20多天后,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称,该办法将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而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对央企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指标,在此《办法》中赫然在列。这像一道能毫不含糊约束狂奔野马的缰绳。

《利润倍增》。2003年秋天,周玉成把美国人鲍勃·菲费尔所著的这本书郑重其事地推荐给华源各个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他同时决定,这个书名也将成为2004年华源集团的主题。“领导者要重新定位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真正含义就是净利润、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过去,我们强调'超常规、跨越式‘的快速发展,现在,华源要以提高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为主线。”周玉成强调。

四大硬仗。这是2004年的华源在“利润倍增”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词。周玉成提出硬性要求,到2004年年底时,四大流动资产的余额要比年初数压缩30%,尤其要压缩应收帐款和库存存货;全年要把三大费用压缩30%,特别是非生产经营性费用,从2004年下半年起,集团上下要停止购置一切非生产经营性资产;集团要降低采购成本10%-15%;从集团到各子公司,均要优化资产和股权结构,有进有退,而以退为主。

周玉成号召大家在企业里要倡导和新建起一种“利润文化”。随着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的出台,华源对各公司经理人的考核指标从2004年起也新增了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四个主要指标。

当“财务风暴”前所未有地刮过华源集团时,这可能还不是2003年后对华源各子公司经理人刺激最大的变革。他们将在2004年发现,自己长期习惯的母子公司体制会受到彻底的颠覆。

将华源集团的母子公司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过渡――周玉成的这个决定来自于整合上药的经验。2002年,收购上药后,和华源如影随形的麦肯锡亦进入上药进行诊断,得出的一大结论就是是:改变上药集团的母子公司体制。

在以往的上药集团,母公司之下最深的跨度有7层子公司,子公司层层设障,集团母公司的管控职能几乎形同虚设。对此周玉成有个形象的说法,“上药有大大小小几百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就是一个诸侯,一个董事会就是一道屏障,子公司创造的利润只是在纸面上属于母公司的,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只是因为某一层子公司的董事会决定当年不分红,母公司就拿不到这份利润。所以国有企业的很多母公司是完全空心化的。”

在麦肯锡的推动下,华源通过对上药子公司的“削藩”来解决母公司空心化问题,三年

间,上药裁撤了198家法人,留下的子公司合并为五大事业部。这直接有力推动了华源在产品战略上对上药进行“瘦身”,关闭、出让、剥离了上药原来的兽药、农药、制药器械业务,将“人药”领域里分散的5000余种产品,收缩聚焦于26类领域。

这些举动对于上药集团利润水平的提升相当明显。据周玉成透露,华源进入上药集团的2002年,上药集团的净利润即以1.5亿人民币达到了其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则翻番达到3.26亿,2004年增长至5.05亿,同比增长56.8%。几年来,受药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行业增长率虽明显放缓,但上药集团每年的利润增长都约在50%以上。

由此,周玉成有心在新收购的北药集团、乃至整个华源集团都推广实行事业部体制,以“做实母公司”。

遇阻

但是,即便华源上下将美国人鲍勃·菲费尔告诉他们的78个使利润倍增的方法熟稔于心,华源还是没有能在一年之间成为周玉成希望的样子。除了在上药集团的整合方面由于剥离不良资产力度颇大(从2003年9月开始的一年间,从上药集团剥离资产近60亿)而使利润显现之外,如前所述,从上市公司年报和华源提供的集团经营数字来看,华源这两年关于“利润倍增”的好消息接近于无。

一个十年来惯于靠并购获得增长的庞大企业机器,能在几个月之内掌握和拥有通过内生增长而使“利润倍增”的武器、技能与文化吗?

答案即使不是完全否定,起码也是值得高度怀疑的。

对于纺织产业的整合,周玉成曾表示将致力于结构性调整,但对于具体举措周并未详解。近几年来,周玉成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医药板块,他是否能兼顾解决多年来纺织产业“整而难合”的顽疾,其实可想而知。

而华源在医药产业的整合,实质是对医药大产业链条的重组,涵盖医药制造、生物制药和数字化医疗器械、流通、现代医疗服务等领域。这种“基本通吃”的模式在国际医药企业中几乎没有人尝试过,一些分析师认为,这其实也为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华源集团旗下投资、整合“大生命产业”的公司)的前景埋下阴影。但周玉成对此并不认同,“华源生命看似是多元化,但其实它是若干个专业化形成一个价值链。”

目前华源的医药产业主要由三大企业组成――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北京医药,而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涵盖了其大产业链条的数个领域。据分析,周玉成的思路是有意打破企业界限,按照产业链条的专业化分工全盘重组。但到目前为止,医药产业的整合基本仍停留在三大企业各自的体系之内。对北药和上药的管理层来讲,一说到是北药整合到上药旗下、还是上药整合到北药旗下的话题,他们就不由感到紧张。“太敏感了!”华源集团几位高管几乎异口同声。而周玉成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解释说,“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时间!在周玉成的时间表上,完成上药和华源集团的私募、上市工作以扩充资本金需要时间,将上药、北药南北呼应、全盘整合需要时间,为将华源转变为一家研发型的医药企业

则需要15年时间!但是在国资委的强势监管之下,周玉成最不愿意面对的也许恰恰正是时间。2004年、2005年,当中粮的周明臣、中国人寿的王宪章、中国五矿的苗耕书相继在60岁的门槛上到点退休时,华源内部对2005年整60岁的周玉成可能到来的退休不无焦虑和担心。华源集团现任副董事长周郑生是周玉成创业以来的老搭档,被视为将来有可能接任周玉成的人物,但是华源内部人士仍不自禁地流露出依赖和信任周玉成的情绪,一位华源高层说:“华源需要延续的战略,需要延续的发展,而此时正是棋至中盘。”

对于自己的任期几何,周玉成自然不愿对媒体明示(或确实不知)。他只表示,“华源与其他央企的情况区别很大,华源集团有21家股东,有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国务院)国资委只是股东之一……何况(国务院)国资委在央企负责人退休问题上也并不是一刀切。”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从一些途径传出的信息来看,周的任期将会延续至2010年。”随着2005年5月传出经过换股安排上海国资委将变身为华源集团第一大股东的消息,周玉成在华源再干上几年的可能性或许在加大。

在股权上再造一个新华源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周玉成不讳言,华源内部考虑在集团层面上进行股权改造已有一年半的时间。2004年年中华源在北京香山开董事会时,集中讨论了华源集团的股权结构、体制改革等相关问题。“香山会议只是给出了一个题目,”周玉成说,“我让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下,华源集团怎么样通过增资扩股,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其实华源最直接的需求无他,就是资金。10年来持续不断的并购已经使华源集团的负债水平高达80%,这对于华源的后续发展、上市计划都形成直接障碍。比如说,没钱在40%的基础上增持上海医药,加大对上药整合发展的话语权,特别是要推动上药上市的话,华源40%股权更将遭稀释。扩充资本金、改变股本结构,成为华源降低风险、满足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

在央企群落里,周玉成称华源是“属于根不正、苗不红那一类,不是国家独资控股,本来就是多元化股东按照有限责任公司制’杂交‘而来。”经过10余年的发展,华源集团注册总资本为9亿余元,由21家股东单位出资,其中国务院国资委占实收资本9.14%,为第一大股东,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共占实收资本28%,其他股东占62.86%。这样的历史与根基为周玉成改造股权架构提供了可供运作的空间。

机会的亮光从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一次讲话中透露出来。那是2004年12月13日,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现场,心有所求而敏感的周玉成听到李荣融在讲国资委明年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时提到,“我们考虑,明年要推进国务院国资委与省市国资委所监管企业之间的股权置换,通过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推进中央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管理层心里有这个愿望,国资委有这个导向。”周玉成如此描述他当时的感觉。起初华源只是想谋求增资扩股,但是具体如何切入并无章法,李荣融的讲话令他当天就觉得这是一次将华源股权重组的机会,而且这意味着华源有可能不花一分钱就达到增持上药的目的。随后,华源就跟国资委有关部门沟通,问李主任讲“股权置换”一事是有所指吗、你们有什

么方案?回答是还没有对象,正在寻找。华源问假设我们想做这个方案你们支不支持?回答是肯定的。

有了国资委这个表态,周玉成等人如获至宝,立即请一家专门做股权重组的顾问公司英高来设计重组方案。随之,华源又和上海方面进行沟通,寻求支持。“我们就这样和各方面协调,方案越磨合越成熟。”作为央企股权重组第一家,周玉成认为他们的经验其实也简单,就是“不要逆势而为,国家不想做、地方政府不想做的你却偏偏要做是不行的。国有企业一定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做事。”

周玉成保持着大国企掌门人的矜持与谨慎,处处提醒媒体不要把他当作民营企业家来看、来写。他对此前某些媒体报道的重组方案不置可否,表示由于方案还没有完全通过,不便详解。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的方案如下:上海市国资委旗下国有企业所持上药集团的股权,直接划转40%至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国资委将其中30%注入华源集团,这样华源集团增持上药集团股权至70%,而作为对等交换,上海市国资委就成为华源集团第一大股东,持股36.09%,加上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所持17.89%,上海市持股比例合计为53.98%,而国务院国资委持股比例降至6.3%。

经此方案运作,央企华源集团将变身为上海市国资委旗下的地方性国企。

现在可以揭示考卷上最后一道题(华源集团换股重组方案的意义)周玉成版本的答案了:

第一,通过中央与地方换股,生产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以前央企的重组只是在央企内部进行;第二,华源集团的资本金得到加强,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降低;第三,上药是华源的核心产业,是打造医药航母的基地,借此次换股,华源集团增加了对上药集团的控制力,为上药的收购、私募、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如果考生再答出一点可以获得加分,”周玉成笑着说,“由于股权结构改变,实际也为华源集团增资扩股带来机会,进一步强化了华源集团股本结构多元的概念。”

以此次股权置换为契机,华源从2004年8月份即在运筹的私募也将同步进行。虽然周玉成说华源同样对国内民企敞开投资平台,但他不讳言他们目前更喜欢的是海外投资者。“我是主张'杂交理论’的。华源集团如果变成一个中外合资的、国有控股、有外资参与的多元化集团,那么这样一个体制和原来传统国有企业那种有限责任公司体制是大不一样的。”

周玉成预计华源股权重组方案出台的日期是在2005年8、9月份,而引进海外投资者的投资协议有可能在今年年底签定。他说,“华源集团出让的股份不低于25%,至少由2家或2家以上投资人共同持有,包括产业投资人和财务投资人,带来的增量资金约在3亿美元。”

请注意,这只是周玉成在运作的一起私募。另一起极其相似的私募,上药集团的私募甚至有可能先于华源集团完成。华源集团的网站刊出《解放日报》关于上药私募进程的一篇报道表明,“目前上药已经与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银行等在内的十几家境外投资者进行了接触,其中有三组投资者已完成对上药集团的尽职调查。他们中的一家或者

联合体将以20亿-25亿元人民币的总价认购上药集团不超过25%的股份。上药集团注册资本为31.58亿元,净资产40亿元左右。按上药集团的时间表,将在今年9月底完成私募20-25亿元,明年年底前再争取境外上市。”“上药方面解释,为了保留对企业的控制权,集团寻求的是‘财务合作者’而非'战略投资者',私募投资方只出资,不参与集团决策管理,上药方面保证投资者每年不低于10%的回报率。”

利润倍增的业务相当艰巨,而华源和上药股权重组却已破题。后者证明了周玉成和华源具备超强的融资能力,但是华源通过内生发展创造价值的能力仍待被证明。纵然华源、上药私募和上市在不远的将来成功,但对于周玉成和华源面临的“大考”而言,那并不意味着“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是一个有梦的人。”周玉成在接受完《中国企业家》采访、大踏步走向门口匆匆赶赴下一个会议时,他突然豪情顿生地说。

这个个子不高、有梦和激情的60岁老人告诉《中国企业家》,华源其实并不像外界一贯认为的那样:华源只是周玉成的华源。“我们是有一个团队在做的。华源是最早利用市场手段来配制管理层的中央企业。”深谋远虑的周玉成不可能不曾替华源考虑接班人问题,不过,如果他曾着手制订过接班人计划,目前来看却难说成功。就在国资委发布中国华源总经理虚位以待的消息之前,长期被华源内外视作周玉成准接班人的周郑生被宣布不再担任华源总裁之职,改任副董事长。对此,周玉成只是淡淡表示:“我培养了他这么多年,应该相信我更了解他,我认为他的能力还是可以的。只是现在对他另有任用。”――听上去似乎有些许无奈,这是这位老人心中一块难言的遗憾吗?

051130华源股份退出医药建材行业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5.11.30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华源股份(600094,900940)今日公告,公司拟退出医药、建材行业,将有关子公司资产以总价1.93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大股东华源集团,而华源股份将集中力量从事化纤主业。

作别医药建材

华源股份公告介绍,11月29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安徽华源化纤有限公司与华源集团共同签署协议,公司及安徽化纤共同将所持有的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以9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华源集团。其中,公司持有98.92%的股权,安徽化纤持有1.08%的股权。

同日,华源股份还与华源集团签署协议,公司将所持有的上海华源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1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华源集团。

华源股份表示,此次关于安徽药业和华源复合新材料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占公司净资产的5.8%、6.2%,对公司的资产状况无重大影响。该关联交易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安徽药业和华源复合新材料的股权,同时意味着公司将不再从事医药和建材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有利于公司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化纤主业。

资料显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大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搽剂,原料药(柠檬酸)生产等。截至10月31日,安徽药业总资产为28550.7万元,总负债为21368.92万元,净资产为7181.78万元,实现净利润1008.85万元。

华源复合新材料经营范围为生产各类铝复合制品及相关建筑材料等。截至10月31日,该公司总资产为17810.15万元,总负债为8774.09万元,净资产为9036.06万元,实现净利润2495.77万元。

高速扩张导致信贷危机

事实上,作为本次资产转让的受让方,华源集团近一个时期资金链也并不宽裕。

近几年,华源集团高举并购大旗,在纺织和医药两大产业高速扩张。尤其在拿下上药和北药这南北两大医药集团之后,华源集团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目前,华源集团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主要从事纺织和医药业务。

不过,华源集团高负债并购的模式,却带来了如今资金链的紧绷。由于华源集团及其有关子公司拖欠多家银行大额贷款迟迟不能还本付息,再加上国家金融政策调整和财政部进驻华源集团检查的影响,引起各家银行担忧。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几家银行联合起来申请司法冻结了华源集团三家上市公司以及上药集团的国有股权。9月23日,华源股份公告称,华源集团所持公司全部154,932,000股国有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1.51%)已被司法冻结,冻结期为2005年9月19日至2006年9月18日。华源集团旗下的华源制药(600656)、华源发展(600757)的所有国有股权同一天也被司法冻结。

华源集团的资金链到底紧张到什么程度?国资委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清产核资后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银行负债为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母公司短期银行借款34.05亿元,政策性长期贷款7.23亿元。而截至2004年底,华源集团总资产为567亿元,净资产为146亿元,当年实现主营收入为485亿元,利润为16亿元。

华源重组第一枪?

此次华源股份资产整合,似与诚通集团重组华源集团息息相关。

最近传出消息,国务院国资委授权诚通集团对华源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已经将有关重组的文件下发到重组方中国诚通集团和被重组方华源集团。

虽然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晰,不过有消息说,诚通集团将出资约50亿元重组华源集团。

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典案例概要

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典案例 --巨人集团的兴衰 一、公司背景 巨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1989年8月,史玉柱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将其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推向市场,赚进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成立;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38个,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年初,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一期工程动土,同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但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在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后停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老“巨人”的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黯然离开,巨人集团破产。 二、老“巨人”的衰弱----内部控制的紊乱 (一内部环境 巨人集团有董事会,但形同虚设。史玉柱手下的几位副总都没有股份,在集团讨论重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也无权干预史玉柱的错误决策。因此,在巨人集团的高层没有一种权力制约,巨人集团实行的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机制。另一方面,权利都集中在史玉柱一人手中,因此,监事会实质上也无法起到任何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集团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也是的内部的管理变 得浮躁而混乱。同时,巨人集团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人员素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都在不断磨合;由于缺乏规范的基础性内部控制,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诸如截留、坐支、挪用公款、搞虚假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最终酿成了资金断流、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甚至在危急时刻,“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如此可见,巨人集团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多大的漏洞。

案例分析

2.1 刺五加注射液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 【案情简介】2008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黑龙江省 某制药厂(黑龙江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某药业公司)刺五加注射液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经查,这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某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部分药品在流通环节被雨水浸泡,使药品受到细菌污染,后被更换包装标签并销售。2008年7月1日,昆明特大暴雨造成库存的刺五加注射液被雨水浸泡。某药业公司云南销售人员张某从某药业公司调来包装标签,更换后销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被雨水浸泡药品的部分样品中检出多种细菌。此外,某药业公司包装标签管理存在严重缺陷,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包装标签管理不严,提供包装标签说明书给销售人员在厂外重新贴签包装。 2008年10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某制药厂(2008年1月更名为黑龙江某药业公司)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批号: 200712272 1、200712151 1,规格:100ml/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 【案例分析】 1. 案例性质 该药业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刺五加注射液事件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依法应按假药论处。 2. 案例处理 依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对该药业公司刺五加不良事件的处理如下:行政责任:(1)按照《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令并监督黑龙江某制药厂召回2007121511和2007122721两个批次的100ml刺五加注射液,查封、扣押以上两个批次药品的库存成品和留样。 (2)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令该药业公司全面停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对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罚,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3)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依法处理企业直接责任人,在十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建议该企业主管部门追究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责任。刑事责任: 该药业公司销售人员张某等人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2.2 03年8月15日上午8点半至9点,根据群众举报,武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执法人员在书剑苑现场聆听了都江堰市弘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其产品“泰元胶囊”的宣传讲座,经发现都江堰市弘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夸大其产品“泰元胶囊”(保健食品)能够治疗各种风湿病、颈椎病、腰腿疼等疾病,并现场卖“药”,并现场销售了两天,出售了50盒,获得违法所得4000.00元。 问题: 1、本案违法主体是谁? 2、有何违法行为,应定性为什么? 3、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 本案中都江堰市弘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行为有以下违法之处: 1、销售假药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包括配制,下同)、 销售假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一)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都江堰市弘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夸大其产品“泰元胶囊”(保健食品)能够治疗各种风湿病、颈椎病、腰腿疼等疾病,是以保健食品冒充药品,属于假药。 2、虚假广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规定: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都江堰市弘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宣传其“泰元胶囊”能治疗人体疾病,属于非法的虚假宣传。

联想集团战略分析报告

战略管理课程设计 题目:联想集团战略分析报告 系别: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___ 成绩:

摘要 (4) 第一章联想集团概要 (5) 第一节联想集团简介 (5) 第二节联想集团的发展问题分析 (7) 第二章联想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10) 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 (10) 第二节行业环境分析 (11) 第三节外部因素:机会与威胁 (14) 第三章联想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16) 第一节经营能力分析 (16) 第二节技术能力分析 (16) 第三节营销能力分析 (16) 第四节生产能力分析 (17) 第五节财务能力分析 (17) 第六节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18) 第四章备选方案的提出与评价 (19) 第一节SWOT分析 (19) 第二节战略备选方案 (20) 第三节建议的战略方案 (21) 第五章联想发展战略建议 (23) 第一节总体战略 (23) 第二节发展战略 (24)

第三节职能战略--产品战略 (25) 第六章战略实施建议 (26) 总结: (27) 参考文献: (27)

摘要 本次规划着重研究了联想公司面临的主要经营问题,特别是对联想公司集中化和国际化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次规划采取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采集了公司近几年来相关的市场信息、经营信息等,作了相关的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规划。此报告我们重点进行了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和战略研究工作。 1.项目基础性工作。我们对联想公司当前面临的外部条件,从宏观环境、市场状况、国际环境、行业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联想公司的内部因素,从经营能力、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财务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总体上把握了联想公司在国内国际IT市场中的地位和优劣势,为联想公司战略的制定找准了明确的定位。 2.战略制定工作。在基础性工作的相关信息支持下,我们提出,在今后的四年内,联想应以集中化和国际化为战略核心,专注于个人电脑业,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建设,暂缓盈利能力不强、市场尚不规范的的网站和信息管理咨询业,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继续深挖个人电脑终端市场。采用市场渗透、产品开发等策略继续领先中国市场,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初步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并抢占低端用户市场。 我们认为,报告中的战略措施被正确地实施,必将有效地帮助联想公司扩大市场份额,特别是能帮助联想公司加强在国内PC市场的领导地位,并为其国际化战略赢得主动。联想公司集中化战略的成功,将有效夯实联想公司的市场基础,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

中集集团案例研究与分析报告 小组第二十一组 班级财务管理1201

中集集团扩张动因: 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1)中远的加盟,进一步巩固了中集的市场优势。 (2)扩大了产业布局,以集装箱邻域为例,通过并购中集迅速形成在沿海各港口的合理布局。目前中集在全国11个港口拥有15个干货箱生产基地,两个冷藏箱基地,4个特种箱基地和覆盖国内主要干线港口的9大堆场网络,形成了从制造,维修,零部件供应,租赁到堆存的一站式全链服务体系。 3原材料采购上,充分利用大规模集团大量采购,需求稳定的特点,通过三级谈判,三级压价,从源头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降低交易费用 对于中集来说,集装箱一生产出来,最好能就近装货出口,成本才会最低,加之沿海的开发政策。所以中集集团首先将并购对象框定在沿海地区,中集集团制定了在华南华北华东每个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并购战略。 多元化经营战略

中集在集装箱业务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之后,中集从2002年开始开始并购现代道路汽车业务,在车辆业务之后,中集集团开始通过并购进军能源化工和海洋工程领域,逐渐完成了对天然气上游开采设备,中游运输设备和下游分销设备三大领域的布局。 中集集团成功原因分析: 1获得效率效应: 效率效应特点为:其管理的低效率可以通过外部管理层的介入和增加管理资源的投入而得到改善。 中集集团在完成海外并购后,会立即派驻新的管理层对企业进行重新改造,被并购的企业员工则尊重个人意愿,愿意留下来的都可以留下来,但对管理层则全部换掉。中集还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投资扩建,这样就免去了被收购企业的担心,使被收购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双方都有利。 2.获得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特点为:其并购双方优势互补。书45-46页中集收购道路运输车辆相关企业和集装箱技术企业可以看出。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从股票市场到董事会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从股票市场到董事会 目录 故事梗概 (1) 李嘉诚的退出:故事的源头 (1) 携手创东方的曲线MBO (2) 沃尔核材横插一脚 (3) 复星登场:搅局还是救援 (4) 二级市场上的厮杀 (5) 修改公司章程,战火烧至董事会 (6) 长园集团并购被疑自损:毒丸计划? (8) 这个案例有趣的点 (9) 故事梗概 自从原第一大股东,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投资逐步撤出长园集团后,长园集团一直处于股权分散、控制权无主的局面。长园集团原本拟通过曲线MBO的方式完成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但是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长园集团一直以来的同业竞争对手沃尔核材在此期间大幅增持长园集团并三度举牌,打乱了长园集团管理层的阵脚。之后,二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股权收购争夺,截至目前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持有长园集团16.72%股份而成为第一大股东。但长园集团管理层岂肯善罢甘休,又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拟在董事会中增加两名职工董事席位,以求增强自身控制权,由此将控制权争夺的战火从股票市场烧到了董事会,沃尔核材接下来会做出何等举动应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双方必将在董事会层面展开另一轮厮杀。 李嘉诚的退出:故事的源头 自2013年8月以来,李嘉诚开始撤出其在内地的投资,并将投资的眼光移向了欧洲,此举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从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到旗下连锁大型百货品牌百佳,再到上海小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以及北京的盈科中心,李超人一步步清空了其在内地的物业资产,其在在内地的出售物业行动,在短短一年内累计已经超过200亿元,这似乎慢慢显示出

了其全面撤资内地而逐步转向欧洲的理念。长园集团作为李嘉诚在A股市场唯一控股的上市公司,自然也免不了大股东撤离的命运。李嘉诚在撤资内地物业资产的同时,其对旗下唯一一家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长园集团的减持也在加速。 自2013年8月9日以来,长园集团多次发布关于控股股东长和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投资”)的减持公告。通过二级市场上的多次大宗交易,自2013年8月9日至2014年5月27日,长和投资的持股数量从30877万股减持至4971万股,累计减持约2.5亿股,持股比例从35.75%下降至5.76%。 由于长和投资大股东香港长和控股有限公司是李嘉诚旗下公司,因此长和投资的减持可以看作是李嘉诚对其撤资的行为,这与李嘉诚在内地的撤资决策时基本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3月28日长和投资在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300.7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5%后,曾承诺拟在12个月内以自身名义继续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2%(含该次增持),同时承诺在增持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增持期间刚过,长和投资就迫不及待抛售手上的所有长园集团股份。李嘉诚此举,是否有先制造假象抬高长园集团股价,然后借机撤资的动机,这也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方面,不过我们在此暂不讨论。 总而言之,由于原前两大股东长和投资、华润深国投的陆续减持,长园集团的股权结构遭遇了一次重新洗牌,包括复星系、长园集团管理层以及竞争对手沃尔核材等各方利益借机入手玩牌,呈现出一方唱罢一方上台的景象。由于长和投资多次通过二级市场大宗交易转让股份,使得长园集团的股权结构被极大地分散。这也为后期长园集团的管理层收购和沃尔核材插手埋下了伏笔。 携手创东方的曲线MBO 在李嘉诚逐步减持的同时,长园集团早已做出对策。长园集团携手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创东方”),落实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正当市场担忧长园集团“无主”之时,创东方参与创园集团的一份定增方案,引起市场的浮想联翩。2013年10月30日,长园集团公告定向增发预案。据定增方案显示,长园集团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对象为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拟筹建和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及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人员(不包括公司监事)拟参与该股权投资基金的认购。管理层通过认购该股权投资基金的份额,最终持有不超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30%的股份。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联想集团战略分析

[摘要]开展正确成功的市场营销是一个值得企业认真思量的问题,正确的市场定位、品牌营销战略、和塑造良好的品牌使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行业发展的实质。本文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品牌营销、SWO、TSTP和战略聚类模型等等)对联想集团市场营销战略进行分析,来达到汲取成功经验、解决问题和优化对策的目的。 [关键词] 联想集团品牌营销战略聚类模型 一、联想集团简介 联想集团是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富有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事业部;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2014年10月,联想集团宣布该公司已经完成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联想集团在2014年10月30日,被小米公司超过,成为仅次于三星苹果和小米公司的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板、手机、一体机电脑等商品。自2014年4月1日起,联想集团成立了四个新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集团,分别是PC业务集团、移动业务集团、企业级业务集团、云服务业务集团. 联想集团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业和生存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联想尝试多元化发展战略,产品规模迅速扩大,联想由一个小公司迅速发展为一个大的公司;第三个是斥巨资并购IBM旗下PC事业部和收购摩托罗拉开始国际化战略发展。(二)微观营销环境: 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实质上是指进行时常营销的企业的自身环境及与企业经营有直接联系的单位或个人所形成的环境。 行业潜在新加入者的威胁: 新的竞争者进入某个细分市场,会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和大量资源,并争夺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新的竞争者能否轻易的进入这个细市场。这方面主要受到规模经济,渠道建设,预期的报复等因素的影响。 a可能的进入者:首先是国外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数码巨头,然后是现在坐上下游产品的供应商和零售商。 b 进入者的进入方式:新产品的出现,建立一个新的品牌。 c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壁垒,资金需求壁垒,顾客转换成本,专利和技术。 (2)行业内竞争 各产品有着明确的定位,用户转变通常基于对现有品牌的失望,行业内生产能力提高,电脑行业是高利润高风险。 (3)替代品 中国进入WTO后,国外综合市场提高者的参与将提高替代品对现有专业商业企业的威胁。(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多数PC中的软件都是由供应商提供,而不是由生产商生产。PC生产商议价能力强,但供应商多在国外,本地品牌有着明显优势。 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a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实用参考]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RR-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RR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华润华源集团收购医院案例1.doc

华润华源集团收购医院案例1 标题:中国华源收购河南新乡市五家公立医院始末 2009-05-01 21:34 作者:120.92.250.* 中国华源收购河南新乡市五家公立医院始末 2004年初,河南省北部重要地级市--新乡市市属5家公立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和市中医院,被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成立的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挂牌成立,注册资金1.5亿元,华源出资1.05亿元,占股70%,新乡市政府以5家医院4500万元的净资产获得30%的股权。 华源是一家以并购起家的纺织企业,年销售收入在全国纺织行业名列第一,纺织出口排名第二。1999年,华源选择“生命产业”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在两年后并购上海医药集团,其制药产业规模超过哈药集团、华药集团、石药集团的总和。其后又挥师北上,在2005年从北京市政府国资委手中拿下了北京医药集团控制权,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公司。 负责收购法律工作的华源生命产业公司投资法律部长刘铭纲告诉我们, “与此前已进入中国江苏等地医院领域的民营资本和外资不同,作为全国第一家介入医院行业并跨地域接收医院群的大型国有中央企业,华源的到来势必极大改变当地的医疗服务市场格局。因此,华源的“医改”模式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激起了种种不同的回声。用亲和的态度与医院职工、患者及部分当地政府官员沟通,将成为半年多来华源在新乡的主要工作之一”。

2003年,华源以医疗药品和器械为核心的生命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远超纺织业。在涉足医药流通业后,华源认定自己在“制药及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业——医院”这条“生命产业链”中,独缺“医院”一环。为了进军该环节,华源在全国网罗了大量人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空军卫生部副部长,北京301医院医政处长,上海卫生局原副局长和处长以及京、沪医院院长和医务骨干力量。 最初,他们设想通过高端介入的方式,在京沪拿下名牌医院,打出品牌后通过并购其他地区的 医院将品牌覆盖下去。然而,计划刚一推行就碰了壁。2003年,华源生命产业公司跟上海一家著名医院及美国哈佛医学院商洽合作成立医疗集团。在谈判过程中,媒体的报道却引来一片抗议声,逼得原来非常重视跟华源合作的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只好公开表态:上海医院暂时不会跟华源合作。在北京,华源的收购也不顺利,合资建立的北京首都国际医院也在缓慢推进中。 “华源遭遇的一个法律风险似乎更棘手。在多数市场化国家,特别在美国反垄断法案规定,不允许一家公司既开药厂又办医院,控制上下游企业获得垄断利润,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为此,我们法律部门做了大量的法律可行性研究工作。”法律部长刘铭纲强调说,“当初我们华源意图并购全国著名的三甲医院上海华山医院时,上海市政府领导就有人以国外的法律规定为理论上的理由强烈反对”。 中国以后会不会出台类似的政策或法规?对此,黄伯明的回答是:“国内可能出台类似的限制政策、法律,也可能不出台。即

联想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课程论文 题目:联想集团的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二○一六年六月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跨国域的经营与管理,对于企业国际化是关键的一环。而企业国际化的重点是企业要选择一个好的国际化战略。联想公司无疑是在国际化中选择了正确的跨国战略,并由此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以联想集团为例,介绍了他的战略选择和效果分析,并简要谈谈他的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联想、跨国战略、效果分析 一、概述 (一)联想简介 1.企业介绍:联想集团是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 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是中国的一家在信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型 企业集团,和富有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作为全球电脑市场 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 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2.经营围: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智能 电视、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板、手机、一体机电脑等商品。联想 控股的投资业务包括为核心资产运营、资产管理、联想之星孵化器 投资三大板块。联想集团的业务围主要是通过联想自己的销售机构、 联想业务合作伙伴以及与IBM的联盟,新联想的销售网络遍及全世 界。

(二)企业跨国经营介绍 1.定义: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目 标,进行包括海外投资、营销在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即在资源获 取、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企业置身于 世界市场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 分工、国际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经营活动。 2.跨国经营战略的代表类型:①贴牌战略,即企业利用自己的设备、 资源,代其他厂商生产其品牌的产品,这一方式往往能使产品走向 国际市场,从而为企业国际化提供发展机遇;②品牌战略,此战略 是让产品在国外生产销售,使用的是企业自己的品牌,让客户根据 品牌选择商品;③合资战略,这一战略主要是指国企业与国外企业 进行合资,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的管理经验来壮大企业实力。 二、进行跨国经营的原因分析 (一)国与国外环境下大势所趋。政治经济的大环境相对稳定,国家政府支持, 国外的经济形势不断变好,经济一体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 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可以实现利益的共赢,还可以避免资源的浪 费,优化资源的配置。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峻,我国主 要的出口产品往往受到国际市场上多个国家各种方式的抵制,这对我国 跨国经营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一现象为我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一 个非常大的障碍,使我国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更不用 说参加国际竞争。要想应对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绕过关税壁垒,建立大

商业模式与供应链管理创新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强势推出: {商业模式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总裁课程} Business Model and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novationProgramme of Peking University 企 业有无数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 业有无数的机会,首先要借助产业变革的机会! 大多数行业或者领域,都将在5年内焕然一新,这是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变革的结果。因此,“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需要全新的变革,“商业模式”协助您对这种变革进行顶层的结构设计,“供应链管理创新”为企业的转型或变革提供了将顶层设计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实践路径。 本课程旨在为您导入和协助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认知和升级您的商业模式,以构成您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是变革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结构,以支持您企业的快速发展扩张。 这,或许是您的一生和您所在的企业不可多得的一次机会!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上课地点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北大校区) 教学模式 融会北京大学顶级专家教授和校外实战派专家优势,突出当前热点、难点问题。采用面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分析、企业调研、学员间的相互交流及头脑风暴的演绎。

开课时间/学制/地点/语言 2010年9月份1001班(已开班)、10月份1002班(已开班)、11月份1003班(已开班)、2011年6月份1005班(已开班)、2011年9月17日(热招中)/学制14个月/深圳/汉语 课程对象 ?相关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CEO等高层决策者;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部门总经理、供应链总监、物流总监等; ?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 ?相关银行、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等金融机构从业者; ?相关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士。 证书颁发 学员完成研修学习,符合结业条件者,将获得由学校统一编号与管理的北京大学结业证书(北京大学钢印)。 课程内容 第一阶段、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升级

联想集团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案例分析

目录 第一部分案例3联想集团简介3联想集团发展历程6第二部分案例分析8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分析8企业内部环境分析12联想集团战略14联想集团战略研究17战略分析20战略评价20战略实施的调整计划21联想集团---建议22

第一部分案例 联想集团简介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0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3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联想集团一贯秉承“让用户用得更好”的理念,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科技产品,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面向未来,作为IT技术与服务的提供者,联想将以全面客户导向为原则,满足家庭、个人、中小企业、大行业大企业四类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联想集团不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体系的建立。目前,已成立了以联想研究院为龙头的二级研发体系。2003全年(2003年4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内,联想集团共申请国家专利48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0%以上,2003年度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并获得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授予的中国杰出发明专利奖,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最多的企业,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2002年8月27日,由联想自主研发的每秒运算速度达1.027万亿次的联想深腾1800计算机,打破国外厂商对于万亿次机的垄断;2003年,联想中标863计划国家网格主结点,成功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超过四万亿次的“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并由科技部作为国家863计划的重大专项成果对外进行发布。在2003年11月16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中,“深腾6800”运算速度位居全球14位,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超级计算机在这一排名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中集集团的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

中集集团的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于2000年3月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 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在国内企业中首创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新方式,为中国企业直接进入国际高层次资本市场开辟了道路。 首先是对中集集团的经营情况作一简单介绍。1999年,中集集团总资产达到72亿元,生产标准干货集装箱48万个,占全球市场的35%以上。该公司凭借良好的资信状况和经营业绩,与多家国际大银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多次获得国际中长期贷款支持。此前,中集集团还是唯一一家在美国发行最高金额7 000万美元商业票据的中国上市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中集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向国内外提供现代化运输装备,而非仅仅只是集装箱。这就意味着中集集团的产品结构正面临调整。该公司开发生产的冷冻集装箱已经占有国际市场10%的份额。在资产证券化进行的同时,中集集团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14亿元人民币的贷款授信额度,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集装箱的生产万经营。 下面对这次资产证券化融资行为进行分析。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的协议有效期限为3年。在3年内,凡是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简称ABCP)融资,总发行金额不超过8 000万美元。在此期间,荷兰银行将发行票据所得资金支付给中集集团。中集集团的债务

人则将应收款项交给约定的信托人,由该信托人履行收款人职责。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可以获得高出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1%的利息。在这个证券化融资之前,中集集团曾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于1996、1997、1998年分别发行了5 000万、7 000万和5 7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这些发行都是以中集集团名义直接进行的1年期短期融资。这种商业票据的融资方式容易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这在1998年就表现得十分突出。在1998年年初,商业票据发行的承销银团再次组团时,原有银团中的部分银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收缩了在亚洲的业务,并退出了7 000万美元的CP银团。经过努力,中集集团虽成为金融危机后我国第一家成功续发CP的公司,但规模降为5 700万美元。 为避免类似情况,保持集团资金结构特定性,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中集集团进行了资产证券化业务。 步骤一,中集集团向所有客户说明ABCP融资方式的付款要求,令其应付款项在某一日付至海外某个特设工具机构; 步骤二,中集集团仍然履行所有针对客户的责任和义务; 步骤三,特设工具机构再将全部应收款出售给TAPCO公司(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专门收购全球优质资产); 步骤四,由TAPCO公司在CP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ABCP; 步骤五,TACPO从CP市场上获得资金并付给特设工具机构。特设工具机构再将资金付给中集集团设于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专用账户。项目完成后,中集集团只需花2周时间,就可获得本应

长园集团:电网设备和电动车材料增长明显 买入评级

[Table_Main] [Table_Title] 长园集团(600525.SH ) 电网设备和电动车材料增长明显 运泰利将持续高增长 [Table_InvestRank] 评级: 买入 前次: 买入 目标价(元): 20 首席分析师 联系人 曾朵红 于潇 S0740514080001 021-******** 021-******** zengdh@https://www.360docs.net/doc/a412951017.html, yuxiao@https://www.360docs.net/doc/a412951017.html, 总股本(百万股) 1098.35 流通股本(百万股) 867.78 市价(元) 14.81 市值(百万元) 16266 (29%) (3%)23%49%75%101%3/23/15 4/14/15 5/6/15 5/27/15 6/17/15 7/14/15 8/4/15 8/26/15 9/25/15 10/23/15 11/13/15 12/4/15 12/25/15 1/15/16 2/5/16 3/4/16 长园集团沪深300 营业收入(百万元) 3,348.64 4,161.85 5,031.21 5,936.99 6,983.00 营业收入增速 18.68% 24.28% 20.89% 18.00% 17.62% 净利润增长率 20.38% 32.01% 44.58% 28.35% 19.81% 摊薄每股收益(元) 0.42 0.44 0.64 0.82 0.98 前次预测每股收益(元) 市场预测每股收益(元) 偏差率(本次-市场/市场) 市盈率(倍) 27.12 42.57 26.35 20.53 17.13 PEG 1.33 1.33 0.59 0.72 0.86 每股净资产(元) 3.22 4.89 5.53 6.35 7.33 每股现金流量 0.33 0.42 -0.24 0.28 0.33 净资产收益率 13.15% 9.05% 11.49% 12.85% 13.34% 市净率 3.57 3.85 3.03 2.64 2.29 总股本(百万股) 863.51 1,091.70 1,098.35 1,098.35 1,098.35 备注:市场预测取 聚源一致预期 ? 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140.18%,符合市场预期。公司2016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7亿元,同比增 长54.20%;实现营业利润0.99亿元,同比增长134.8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03亿,同比增长140.18%;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0.85亿,同比增长164.91%;基本每股收益为0.09元。公司此前预告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加120%-150%,一季报业绩符合市场和我们的预期。公司一季度净利率为9.74%,同比去年6.56%有所提升,主要是由于运泰利较高的净利润率(去年8-12月净利润率22%)提高了公司整体净利润率。 ? 运泰利持续高增长,智能电网设备和电动车功能材料稳步增长。运泰利作为精密测试设备和工业自动化 设备领先企业,是全球某知名消费电子企业的供应商,公司不断拓展新客户和应用,正在积极向VR 检测设备和汽车电子检测设备领域拓展,预计今年将会取得一定收获。运泰利目前在手订单充足,预计今年将实现较好增长。智能电网设备一季度同比有明显增长,维持行业领先地位,长园深瑞研发的充电桩去年已开始有订单,今年也将能在国网中有中标,同时考虑到配网投资持续增长,预计今年智能电网设备整体将有所增长。公司与电动汽车相关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营业收入也增长明显,江苏华盛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去年四季度以来需求特别旺盛,预计今年将有30%增长。华盛新的生产基地已于2月开工,预计今年年底将投产,预计明年将实现高速增长。 ? 毛利率38.95%有所降低,期间费用率大幅减少。毛利率38.95%,同比降低3.94%。期间费用率29.21%, 同比大幅减少8.28%,环比减少3.71%。销售费用1.10亿,同比增长12.77%,销售费用率9.82%,同比下降3.61%,环比下降1.00%。管理费用1.96亿,同比增长37.64%,管理费用率17.52%,同比下降2.11%,环比下降3.11%。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下降预计主要是由于并表的运泰利的销售、管理 [Table_Industry] 行业名称 证券研究报告 公司点评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1)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09-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

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联想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一、简介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 办,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富有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所组成。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1,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 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板、手机、一体机电脑等商品。 自2014年4月1日起,联想集团将会成立四个新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集团,分别是PC业务集团、移动业务集团、企业级业务集团、云服务业务集团。 二、五力模型分析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联想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受原材料供应商的制约较小,而且供应商遍布大半个中国,可供选择性大,各个供应商之间互相牵制,形成一种竞争关系,这些会降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差异性较小,大都是电子产品的零件,因而对于联想转换成本就相对较低。IT产业往往以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质、可靠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作为选择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主要标准,联想企业在零件设备采购时要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扩容性和供应商的后续服务。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现在电子计算机的三巨头企业中有直销及经销两种分销模式。 终端消费者: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的终端消费者,逐渐由企业商用向个人消费用转型,个人消费者的特点是:对产品个性化要求高,对价格变动较敏感,对质量及细节的要求也很高。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目前对电子计算机的了解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对中国的消费者显得更加重要。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个人消费者市场需求正逐渐趋于饱和状态,消费增长趋缓。再加上3G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消费者可选择范围增加,其议价能力正逐步上升。 经销商:经销商作为专门的销售商,对市场有着敏锐地并且深刻的了解和把握。经销商也与电子计算机的生产企业有着利益共存的关系,同时也分担着电子计算机生产企业的销售风险。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经销商与普通的终端消费者相比,有着明显的价格谈判能力。 3.新进入者的威胁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向于高端技术发展,对技术、规模、品牌和运作等要素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现在只有那些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方面比较强的企业才可以在此领域站稳脚跟,所以电子计算机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加之各大电子计算机集团都在打价格战,通过以不断地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消费群体的数量,因此也削弱了行业新进入者进入该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对联想影响不是很大。 4.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戴尔,宏基,华硕,还有外国的知名品牌等等都是联想的竞争对手。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快,这些企业之间一方面在不断地研发新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好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在努力降低成本,以便达到削价的目的。企业之间暗自较量,联想在近年来也采用一些方法开拓了另一片天地。首先联想于2005年正式收购IBM PC业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球化,通过任用国际管理人才,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企业的发展。其次联想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及奥运代表团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