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与崇祯皇帝

合集下载

020--袁崇焕●忠魂惨死大明亡

020--袁崇焕●忠魂惨死大明亡

020--袁崇焕●忠魂惨死大明亡他被明朝崇祯皇帝凌迟活剐3543刀处死,百姓争相食其肉,却又被清朝的乾隆皇帝昭雪平反;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孤立无援以少胜多炮杀努尔哈赤,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却被以通敌卖国罪惨杀。

300多年过去了,他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朱舜水说他是卖国贼,毛主席说他是爱国领袖,他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山谷这篇文章要写的人物主角——袁崇焕。

仔细翻阅有关袁崇焕的史料,作为一个底层知识分子,内心极其复杂。

保国大将被皇帝处死,不是什么新鲜事,南宋岳飞早就是前车之鉴。

可惜的是袁崇焕的死法让人叹息,凌迟处死啊,三千多刀活活割死,个人觉得比五马分尸更加残忍。

袁崇焕为大明江山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为何崇祯皇帝还要对他用如此极刑呢?让我们带着这个谜团一起走近这个爱国英雄的悲怆人生。

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东莞,自幼聪明过人,熟读四书五经、唐宋名家散文以及孙子兵法,尤其对战争兵法方面颇感兴趣。

14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举人,36岁在四次落榜后终于高中进士。

袁崇焕小时候就十分灵巧。

讲一个关于他“智胜尚书”的故事。

在袁崇焕10岁的时候,他们家居住在石龙镇。

当时他的爷爷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杉木店。

一天,当地有位退休的徐尚书带领家人来到杉木店,要购买大批杉木,整修他的“尚书府”。

徐尚书自恃势大气粗,利用石龙地方方言中“跳”和“条”同音的原理,命家人将店里的杉木放成一堆一堆的,然后跳过一堆就算作一跳,结账时又把一“跳”当做一“条”。

这一跳杉木可有几十条之多,他就是想用这个方法来占便宜。

挑完杉木,徐尚书想:我一跳就是几十根杉木,你价格再高,还是我占便宜,便说:“明天到府里来取银子。

”于是也没有讲明价格和收款方式,就扬长而去了。

袁崇焕放学回家后,看到祖父愁容满面,就问,“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忧愁呀?”爷爷将徐尚书的欺行霸市的恶劣行为说了出来,小崇焕一听,立刻心生一计,说道:“爷爷不必忧虑,孙儿自有办法。

”第二天,爷孙俩来到徐尚书家中取杉木钱。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之死作者/炎子一时间,已经过得太久了。

当年长城之外枯了又青,青了又枯的漫天的索漠景像,让越来越多的公路和房舍割裂得面目全非,许多那时候叫得天响的地名也变得遥远而陌生,只有风,依然刮着,雪和雨交替着洒落这里的世界。

那时候,这里只能让雪雨泥泞着,不远处的窑洞里烧着尸首的木碳冒着戗人的青烟。

城外濠沟里冻结着血的冰陀。

那种情景尽管真实,但离现在真的太久了,久的不愿令人相信。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也许得从这里说起,因为,不论一个人如何可笑的奋争过,如何担负过一个王朝的兴亡荣辱,担负过天下的悬垂倒置,无论事情如何荒诞和可悲,也算得上英雄了。

这里厚重的城墙历经了沧桑,它显得古老而拙朴,嵯峨而伟岸,这个城墙和它的隘口,曾是华夏家族的最大院墙和门洞。

历史一再凿穿着这个深沉的木门,一再打破城墙的禁锢,穿透着民族之间的篱樊。

家国的方院和游猎民族弓箭射程的版图,在这里随着她庭院深处的轻重呼吸而不断游移、变形、走样。

家园和国度,这样形容古中国的形象也许会真实一些。

后来,只有城墙还在,但它决不是铁定的疆界,而是一道护卫家国内脏的人力屏障。

一个家族,众多的系脉,睨墙纷争着那个庭院的腹心,跳梁相逐,沸反盈天。

这个背景之下,必然倾轧着如蚁的生灵,活生生的人物,还有惊世颏俗的英雄们。

关于英雄的话题,历史说得太多了。

那么,我们就尽可能迥避这个让人用得有些过滥的词汇,只汲取其内在的灵气,讲一个令人黯然的故事。

离那个故事再早四百多年,还有一个人物跟他的命运很相似,那个人又比他有些幸运。

这点幸运,就是这个世界都知他死的冤屈。

那个人,就是名扬四海的岳飞。

比较起来,他的生死都显得窝囊得多。

他守过这段长城,后来,离开了,死了,好像天生就是为城墙活着的。

他的光荣与屈辱都维系一墙。

死的时候,让许多人误解着,诅咒着。

好像死有余辜地欠着别人的。

一切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的酝酿,似乎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

一切都是那么意味深长,还是让我们耐心一点吧,故事毕竟久远。

历史趣谈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历史趣谈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被誉为“万里长城”的袁崇焕为何会被凌迟处死?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抗金的民族英雄,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岳武穆(岳飞),南宋时期,他曾率领着岳家军大破金军,几乎直捣黄龙,但最终被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抗金的民族英雄,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岳武穆(岳飞),南宋时期,他曾率领着岳家军大破金军,几乎直捣黄龙,但最终被宋高宗以十三道金牌召回,被害死于风波亭。

但是岳飞死后,名声可是非常的响亮,成为国家的民族英雄。

而在明朝末年,同样抗击金军的袁崇焕虽然也可被誉为民族英雄,但是他的名声可就小的多了。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我们都知道南方人一般身材都不高,据说袁崇焕身高不足五尺,大概不到一米六六的样子,但是他长得比较白净,眉清目秀的。

袁崇焕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得进士,然后就去福建邵武做了知县,就在这一年,明朝杨镐率领十几万大军出师伐金,被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杀的片甲不留,几乎全军覆没。

袁崇焕,虽然作为一介书生(文臣),却对军事比较感兴趣,经常和一些老兵谈论边疆之事,后来他得到了御史侯恂的举荐,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一职。

当时,明朝在东北刚刚经历大败,东北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有一天,袁主事没来上班,同事们都很纳闷,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难道是走丢了?您猜怎么着,人家袁崇焕骑着一匹马出关考察去了,回来之后信誓旦旦的说: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足可以守得住山海关。

话都说出来了,于是乎,朝廷就派他去驻守山海关了。

袁崇焕来到山海关后,得到了大学士孙承宗的信任,孙承宗派他去营筑宁远城,就是现在的辽宁兴城,袁崇焕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而宁远城也成为他一生功名的基础。

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玩笑开大了的事 袁崇焕耍皇帝的下场

历史上玩笑开大了的事 袁崇焕耍皇帝的下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玩笑开大了的事袁崇焕耍皇帝的下场
导语:在中国的历史中,能被记录到史书中的玩笑,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玩笑”都是与庄重、规矩的“礼”相违背的。

纵观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中,能被记录到史书中的玩笑,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玩笑”都是与庄重、规矩的“礼”相违背的。

纵观历史,“君无戏言”、“庄严稳重”向来是正人君子的评判标准;而对爱开玩笑,不检点的人总是抱着鄙视的态度,特别是那些能哄皇帝欢心,具有幽默感的官员,甚至会被安上专有名词——弄臣。

久而久之,中国人仿佛成了缺乏幽默感的人群,玩笑不能乱开。

那些抱着戏虐心态愚弄他人的人物,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来俊臣请君入瓮
话说女皇帝武则天得到密告——酷吏周兴串通他人造反,于是就让另一酷吏来俊臣来审理此案。

来俊臣见了老同事周兴,闭口不谈案情,只像交流工作经验般问道:“如果犯人咬紧牙关,就是不肯招,老兄通常有什么办法呢?”
周兴得意地说:“那太容易了。

拿一个陶瓷的大瓮,四面用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面,看他招不招!”
来俊臣拍手称赞,然后跟老周开了一个著名的玩笑:“真是妙招,我这就预备大瓮,请老兄进去一试。

”周兴一听,赶忙下跪叩头,全招了。

这就是“请君入瓮”的故事。

无论周兴,还是给他准备大瓮的来俊臣,在传统价值观中,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们之间的“愚人节”勾当,从来是正统文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君无戏言,否则后果很严重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灭亡 袁崇焕为什么要负有重大责任?

历史趣谈明朝灭亡 袁崇焕为什么要负有重大责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灭亡袁崇焕为什么要负有重大责任?
导语:崇祯三年,明朝东北方面军总司令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于北京。

当时的东北方面军(蓟辽军)是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团,也就是说,名朝末代皇帝崇祯
崇祯三年,明朝东北方面军总司令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于北京。

当时的东北方面军(蓟辽军)是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团,也就是说,名朝末代皇帝崇祯将自己的王牌军总司令万剐凌迟了!
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观点:一、崇祯杀袁崇焕是蠢猪行为,自毁长城;二、袁崇焕是汉奸,该杀。

小编个人认为,说袁崇焕是汉奸恐怕有点言过其实,但客观的说,明朝之亡,袁崇焕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他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崇祯十三年,决定明朝命运的松锦大战爆发。

在这场关乎两国国运的决战中,明朝总督洪承畴率领的明军“九边精锐”十余万和皇太极的满清全部精华拼死鏖战一年有余,最终,明军除了吴三桂一部外,几乎全军覆没。

明军松锦会战的失败,标志着明廷最后的精锐武装不复存在,国家再也无力对抗满清和李自成,四年后明朝灭亡。

有人要问,松锦战役和袁崇焕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

因为明军松锦战役的失败,与袁崇焕(包括他的老师孙承宗)的战略部署有极大关系,可以说,正是因为袁崇焕师徒的战略防御体系存在先天的漏洞,才导致明军在二十年对清作战中的被动不利。

对于这一点,我们看看松锦战役的过程就能清晰的体会到袁崇焕所谓“宁锦防线”的漏洞了。

生活常识分享。

袁崇焕自毁长城误国该被崇祯皇帝杀头?

袁崇焕自毁长城误国该被崇祯皇帝杀头?

袁崇焕自毁长城误国该被崇祯皇帝杀头?本文导读:事实是天启初年明军在辽东一溃千里的时候,唯独毛文龙仅仅依靠二百军丁,深入敌后,逆流而上,涉大海、入虎穴,袭取镇江,活捉汉奸佟养真,后来又靠着惊人的胆识和过人的洞察力,开辟了东江军区。

这是清修的《明史》都承认的。

东江是分布范围达千里的群岛的总称,如果用来指毛文龙管辖的军区,则还应包括陆地上朝鲜境内的铁山。

其名称之得来,据说是因在鸭绿江之东。

毛文龙奏疏塘报以及《李朝实录》中提到的岛屿有:三山岛、广鹿岛、长山岛、石城岛、小松岛、鹿岛、给店岛、色利岛、獐子岛、海洋岛、五家岛、菊花岛、荞麦岛、大鸡岛,加次岛、须弥岛(云从岛)、皮岛(椵岛),等等。

其中地方达到百余里甚至数百里的大岛有:石城岛、长山岛、广鹿岛,皮岛反不如这些岛大,其余诸岛也多有数十里范围。

毛文龙在镇守这些岛之后,逐渐招揽聚集百姓,把大批辽民训练成军队士兵,同时吸引商贾发展贸易,经济活跃起来。

可以说东江抗金基地完全是毛文龙白手起家一手开发出来的,毛文龙领导的东江起到的巨大作用是后金自己的《满文老档》都承认的。

关于毛文龙策动大量金占区辽民起义逃亡,努尔哈赤曾经咬牙切齿地说:“尔等若听信毛文龙所谓皆为官之诱骗,弃地叛去,一乡千百之人皆为官,则尔等属下之民又何在?故祸已临尔等之头矣。

”他手下的汉奸李永芳不得不承认:“沿南海居民因听信毛文龙挑唆之言,杀我之人而叛逃者,遂令迁移之。

”网络配图毛文龙派遣大量间谍到后金刺探情报、策反汉人将官,搞得后金统治者疑神疑鬼。

《满文老档》里有详细记录。

可以看看努尔哈赤对他手下汉奸的训斥:“尔等若念养育之恩,为何未将毛文龙所差之奸细查出一人?为何不查叛逃暴乱者?若不为汗效力,豢养尔等何益?”当时后金境内的哨兵晚上露天睡觉都不敢点火取暖,到老百姓家里怕被毒死,行动必须结伴,一旦落单就可能被杀。

可以说,正因毛文龙使后金后院起火,所以努尔哈赤从天启二年正月打下广宁后一直到天启五年,不但不能再发动新的攻势,反而一再退缩,连已经占据的广宁都要烧掉,军队撤回。

历史趣谈:皇太极究竟是怎样离间崇祯帝与袁崇焕的

历史趣谈:皇太极究竟是怎样离间崇祯帝与袁崇焕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皇太极究竟是怎样离间崇祯帝与袁崇焕的导语: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

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

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

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

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

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亲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

皇太极一风袁崇焕被调到北京,正好施反间计。

于是他几天没有作战,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

他抓了个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布置了两个将领:鲍承先和高鸿中,两个都是汉人,到这个屋子的隔壁高声谈论说:"这一次我们必胜了!"另一个则发问说:"为什么呀?袁崇焕可是非常厉害的!""呵呵,现在根本不必担心他了,今天早上,袁军那边过来人了,和大帅交谈了很久,这样里应外合岂不是马上就会取胜?"太监假装睡着,听了个清清楚楚,过了一天,皇太极亲审太监,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就把太监放了。

太监回到皇宫,报告了崇祯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祯皇帝顿时信以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焕通敌!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

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

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

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生活常识分享。

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

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

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明朝朱家皇帝,都有近乎病态的偏执性格,无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喜欢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的成化皇帝;有好声色犬马却无生育能力的“蟋蟀皇帝”明武宗;有迷溺于丹药以至中毒身亡的嘉靖皇帝;有即位当天就病倒的药罐子皇帝明穆宗;有创造25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有只喜欢做木工并且围着乳母转的天启皇帝。

有明一代,少有良政:叔侄争位、兄弟相残、宦官专权……到崇桢皇帝时,大明江山摇摇欲坠、油尽灯枯。

然而,皇族血统变态的成分进一步暴露,可以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一个生命体的死亡有一个回光返照的现象,崇桢的出现正是这种现象的表征。

他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的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史志称“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刚刚成年的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崇祯要逮捕他,遂与一个关系密切的太监自缢而亡。

此后将阉党260余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

与此同时,他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

面对满清崛起后侵扰边关的时局,“国难思良将,板荡识忠臣”,他起用了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应该说,崇桢皇帝具备了一个有为之君的一切表征,但是骨子眼里充满了朱家皇族血统里的暮气,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就中华历史而言,英雄豪杰固然可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鸿图,留得千秋万代名,但也要忍受百年的孤独。

中华历史上,做利国利民的大英雄的代价是血淋淋的,大多没有善终,或冤死或错杀,衔恨而死,含冤百年。

岳飞、于谦之流,便足以说明问题。

崇桢皇帝手中的袁崇焕也逃不了这样的宿命。

袁崇焕的死是千古奇冤:岳飞遇害风波亭,时人就痛惜喊冤;于谦处斩弃尸街头,明英宗后成化帝就给他平反。

袁崇焕蒙冤下狱,上纲上线定性为“汉奸”,身受凌迟,皇帝解气、百官消恨、天下欢呼,则极有可能永久的钉在耻辱柱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崇焕之死
摘要: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中国古代忠君爱国的思想被进一步
强化,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更加使皇权加强。出现了“君让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箴言,导致很多愚忠和臣子冤死,袁崇
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着重分析了袁崇焕之死的原因,以袁崇焕的成长历
程为线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君与臣的关系中,分析袁崇焕之死,得出一些结
论。
关键词:君与臣,政治斗争,明朝灭亡。
袁崇焕,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
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
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他这样的性格与当时那个不幸的时代构成了
强烈的矛盾冲突。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袁崇焕的死具有一种悲壮
之美,让人十分痛心。历史学家评论袁崇焕时,总是着眼于他的历史功绩和他对
当时及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灭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然而,
相比于袁崇焕的功绩,袁崇焕的性格更加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情况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感
到了失败的屈辱:崇祯、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忠臣与奸臣的命运往往没有什么
区别,最终的结局都是惨死,有时奸臣还能得到善终。愤怒不平的知识分子、领
不到粮饷的士卒、生命朝夕不保的流寇、饥饿流离的老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
勇气的英雄人物:杨涟、熊延弼、孙承宗、李自成、袁崇焕。在那个时代,每个
人都遭受着苦难。在山东的大饥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尸体,母亲吃了儿子的尸
体。那都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人物轻。不过小
人物选择了默默忍受,而英雄们则选择了努力抗争。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痕
迹,后人们想起他们还会有惋惜和同情。
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最开始被分配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他经历
了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崇祯)四代皇帝,前有张居正改革,当时有魏忠贤
专擅朝政。由于魏忠贤的宦官当政,搞得明朝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忠
臣逐渐被排挤和杀害,整个朝代的文官几乎没有多少忠良。边疆的军事也是一塌
糊涂,粮饷经常拖欠,还有朝廷内部官员贪污军饷,导致士兵怨恨非常之深。而
当时,明朝遇见的敌人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得军事
天才努尔哈赤。但是袁崇焕却打赢了努尔哈赤,而且重伤了他,使努尔哈赤病逝。
由此可见袁崇焕的军事才能非比寻常。
二:袁崇焕的性格与成长经历
(一)首战胜利,获得信任与权力
袁崇焕为人慷慨,富于胆识,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
总向他们询问边关的事物,年少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他中了进士之后,来
到北京报告职务,对辽东军事发表了一些见解,被御史侯恂推荐,然后一步一步
高升,当到了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的大军在广宁覆没,明朝惊慌失措,清军
势如破竹,直逼北京。袁崇焕孤身一人出关考察,向朝廷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
饷,我一人可以守住山海关。朝廷相信了他的言论,排遣他去守山海关。袁崇焕
到达宁远之后,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将城墙筑得又
高又厚,这是袁崇焕一生功绩的基础。袁崇焕因为在军中立功,被孙承宗提拔,
委以重任。然而由于宦官魏忠贤的陷害,孙承宗的位置被一个无能的人替代,但
是,袁崇焕与自己的手下坚守在城门上。最后终于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计谋击
退了努尔哈赤的军队,努尔哈赤也不久病逝。从此清军对他很敬畏。通过这一次
战斗,袁崇焕赢得了朝廷的信任,赐尚方宝剑,在军中地位非常之高。
(二)主张议和,被人唾骂,遭到怀疑
当时,皇太极刚刚继位,政权很不稳定,军队大量扩充,军需补给难以供应,
又遇上重大自然灾害,所以需要一段时间休整。此时,袁崇焕也发现朝廷的军粮
总是拖欠,难以供应,于是想要修复锦州,然后屯田耕种,但是筑城要花费很久
的时间。当时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时间,于是决定议和。袁崇焕一面在前线与
皇太极书信议和,一面想办法让朝廷的人答应议和。当时在明王朝内部,大家都
非常讨厌议和,因为一谈到议和,就会立刻想起南宋与金国的议和,人人都怕做
秦桧,把愿意议和的人当成大汉奸。袁崇焕当时从实际情况出发,觉得应该议和,
但是群臣反对,遭到很多人的弹劾。其实,明朝的军队与满军差距太大,如果同
意议和,能为明朝军队的发展争取很多的时间,说不定明王朝就不会这么快的灭
亡了。而且,满军议和的条件也并没有十分苛刻,只是想要与明朝平等,也没有
要求进贡。明明知道主张议和会被群臣唾骂,会被百姓唾骂,但是袁崇焕想到明
王朝的社稷安危,自己就算被大家骂,被百姓所不理解又能怎样呢?时间会证明
自己决策的正确性。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后人知,当真是英雄寂寞,无人理解
啊!他明知道不能得到当时的谅解,只盼望自己这番苦心为后人所知,我感觉到
了他英雄性格中巨大的悲壮美,深刻地凄怆意。
(三)宁锦大捷,辞官归隐
议和失败后,皇太极立即决定进攻锦州,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抵挡住了清
军的一波又一波进攻,终于又一次打败了皇太极,取得了胜利。而在此战役之后,
袁崇焕却只官升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升官,理由是策划有功,并
且魏忠贤还安排人去弹劾袁崇焕,导致袁崇焕心灰意冷,决定辞官归隐,而当时
他还只有40多岁。
(四)崇祯继位,委以重任
熹宗死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等人进行
大批清洗,被魏忠贤罢官的人也再次启用。崇祯四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兼蓟辽督师,成为抗清总司令。袁崇焕第一次与崇祯见面,崇祯皇帝对他非常尊
敬,向他询问边关事物的解决方案,他给出一系列措施,并且说,可以在五年之
内平定满清。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他想宽慰崇祯的话。他们第一次见
面,袁崇焕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为以后他被崇祯杀死埋下伏笔。袁崇焕提出目前
明军较弱,清军较强,所以不能在城外打野战,只能坚守城池,拖延时间,为明
朝的发展赢得时间。这是一场持久战,但是袁崇焕担心两件事:一是皇帝和朝中
大臣对他不信任,二是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因此在上任之初,他声明在先:
军中稀奇古怪事物之多,不可能事事都查明白,希望皇帝能不要在意细节。崇祯
听了之后,再加勉励,赐他蟒袍、玉带和银币。崇祯第一次见袁崇焕对他言听计
从后,但不幸的是,袁崇焕担心的事,在后面都发生了,他还被处以极刑。
(五)请发军饷事件和杀毛文龙,引起崇祯不满
袁崇焕还没到任,宁远已经发生了兵变,原因是欠饷4个月,袁崇焕好不容
易处理好这件事之后,就向朝廷要军饷。而崇祯皇帝发现国库空虚,底下官员贪
污众多,袁崇焕请求崇祯把自己的私家库房里的钱发给士兵,而崇祯皇帝确认为
是袁崇焕贪污,而且还认为,如果一个将军爱兵如子,就算士兵没有饭吃,他也
不会叛变,所以认为袁崇焕带兵不力。再加上周延儒的污蔑,崇祯皇帝开始不信
任袁崇焕。在崇祯二年,袁崇焕未经军部和刑部允许,擅自用尚方宝剑,以政变
的方式,杀死了东江镇的总兵毛文龙,更是引起了崇祯皇帝杀他之心,只不过当
时袁崇焕手握重兵,正值用人之际,所以崇祯没有动手。
(六)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错杀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大军,躲开袁崇焕的防区,从龙井关、大安口一带攻
破长城守卫,进犯北京城。袁崇焕得到京师危急的消息后,马上带兵千里飞驰回
京支援。为了除掉袁崇焕,皇太极采用了范文程的计策,离间崇祯和袁崇焕。他
们伪造了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并让人冒充袁崇焕的使者,向皇太极邀功,还故
意让俘获的太监听见,然后故意放回这个太监。崇祯本来就已经对袁崇焕产生怀
疑,此时在经太监这么一说,更是对袁崇焕是汉奸深信不疑。同时,后进的军队
在作战的时候,也用了计策。他们用袁崇焕部下用过的箭矢射伤满桂。满桂回城
后军医为他拔出身上所中箭矢,发现上面刻有袁崇焕所部之记号。满桂原本也与
袁崇焕有点过节,如今发现袁崇焕竟然在联手对付外敌的时候暗算自己,因此勃
然大怒,便以箭矢和身上伤口为证,进宫找崇祯告了御状。两下里一对,崇祯帝
果然中了计。认为是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引兵入关的。于是马上将袁崇焕逮捕下
狱。等到清军退兵以后,马上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被处以极刑。
总结:评价袁崇焕
在评价袁崇焕时,史学家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不该杀,他是明末抗清的
名将,如果崇祯皇帝没有错杀袁崇焕,说不定历史就要改写。其中的代表是阎崇
年,他将袁崇焕比作岳飞,对袁崇焕评价非常之高。也有人认为他该杀,是通敌
卖国。我认为:袁崇焕是明末的爱国名将,他有超凡卓绝的军事才能,他有为国
为民的伟大抱负,他有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但是,他性格之中的嫉恶如仇,冲
动和君臣之道不足,使他不能很好地与皇帝和官员相处。他不懂君臣之间的谋略,
不能够防止奸臣对他的污蔑。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袁崇焕,应该当时的社
会政治本来就很混乱,能在官场如鱼得水的人又有多少呢?也有可能是因为袁崇
焕不屑于像小人一样阿谀奉承,不愿卑躬屈膝,但是,为了国家的社稷,为了民
生,又有何不可呢?就算被当代人骂,只要后人明白就行了。

参考文献:
1阎崇年:《袁崇焕传》、《正说清朝十二帝》
2袁崇焕因何而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5486578.html
3袁崇焕之死背后的疑云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22/content_1856768
6.htm
参考视频: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百家讲坛:《崇祯那些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