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几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概述及比较

常用几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概述及比较
常用几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概述及比较

常用几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概述及比较

摘要:着重概述了色谱检测法、酶抑制检测法、化学试剂速测法、酶联免疫法等四种常用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原理、检测方法等,并将几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

前言

目前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有色谱法和速测法两大类。色谱法是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定量、定性精确检测的方法,一般能检测到痕量级(10-9-10-12),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仲裁和鉴定;速测法主要用于农药残留的定性分析,一般能检测到2-5ppm即10-6,可防止农产品中农残过高引起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每种检测方法都各有优缺点。

1 色普法

1.1 测项目与有关标准要求

色谱检测法根据不同检测类别、检测项数、参照标准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

检测类别检测项数不得检出项检测范围参照标准

无公害蔬菜 41 马拉硫磷对硫磷甲拌磷≤0.05-20.0mg/kg GB18406.1-2001

甲胺磷久效磷氧化乐果

克百威涕灭威

无公害水果 22 拉硫磷对硫磷甲拌磷≤0.02-2.0 mg/kg GB18406.1-2001

甲胺磷久效磷氧化乐果

克百威甲基对硫磷

无公害粮食 8 杀虫眯≤0.02-0.5 mg/kg DB32T/343.2-1999 无公害食用菌 2 六六六滴滴涕六六六≤0.1mg/kg(鲜) DB32T/343.2-1999

六六六≤0.2mg/kg(干)

滴滴涕≤0.1 mg/kg

无公害植物油 5 敌敌畏甲拌磷甲胺磷均不得检出 DB32T/343.2-1999

氧化乐果涕灭威

1.2 主要仪器

1.2.1 气相色谱仪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原理是将混合物各组分在经过一个固定相和流动相两相组系时,由于各组分在性质上的差异,在两项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项做相对运动时,各组分随流动相一起流动,并在两项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是各组分最终分离。气相色谱法是色谱法中的一种,,已被用于许多领域中,成为一种简易、快速、高效和灵敏的现代分析方法。检测器是测量气流中不同组分及其含量的敏感器,待测的各组分通过检测器按其化学特征,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经放大后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有机氯化合物,如ECD主要用于含卤代烃的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器灵敏

度为≤0.008pg/s的六氯化苯;FPD主要用于含硫、磷的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器对硫的灵敏度为≤20pg/s的十二烷基硫醇,对磷的灵敏度为≤0.9pg/s的磷酸丁酸酯。

1.2.2 高效液相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检测技术。与气相色谱法相比,更适用于分析高沸点,难挥发,热稳定性差,分子量较大的液体化合物。对于呋喃丹、西维因、灭害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测定以及利谷隆、灭草隆等取代脲类除草剂的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

2 农药残留速测法

2.1 酶抑制法

2.1.1 酶抑制检测法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催化水解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

原理结构图:

乙酰胆碱酯酶(AchE)+ 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酶活性被抑制

乙酰胆碱酯酶(AchE)+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酶活性不被抑制

活性被抑制→含有对神经有害物质

乙酰胆碱酯酶(AchE)+ 样本

活性不被抑制→不含对神经有害物质

2.1.2 检测步骤:

取2g样本,擦去表面泥水,切碎(非叶菜类取4g)

加20ml缓冲液,震荡2-3分钟

倒出提取液,静止5分钟

于比色杯内加入50ul酶

3ml样本提取液

50ul显色剂

混匀后于37-41℃下放置30分钟

50ul底物,混合后于412nm波长下比色

抑制率(%)=(△Ac-△As)/ △As×100%

△Ac:对照组3分钟后与3分钟前吸光度之差

△As:样本3分钟与3分钟前吸光度之差

2.1.3 结果判定抑制率<70%,基本上不存在农药残留;抑制率≥70%,肯定存在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抑制率一般在-10%~110%之间,一旦检测结果超出此范围,即说明操作过程中有失误的地方,需要重新检测。

2.2 化学试剂速测法

2.2.1 化学试剂速测法检测原理本研究成果首先是研制了有强催化作用的金属离子催化剂,使各类有机磷农药(磷酸酯、一硫代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酯、磷酰胺)在催化作用下水解为磷酸与醇。

强催化剂

有机磷农药(Ops)磷酸+醇(硫醇、胺、酚等)

(即检测液B)

其二是研究了灵敏度较高的紫色检测液A,使有机磷水解产物与检液A反应,使检测液A的紫红色褪去变成无色。

2.2.2 检测步聚第一步取纯净水(蒸馏水、洁净水)3-4毫升,约为包装盒内塑料测试盆中1/5处;第二步取需测蔬菜上带柄舒展叶片2-3片;第三步取吸管吸取盆中水反复冲洗叶面;第四步用另一吸管吸取三角瓶中紫红色液体,滴入盆中两滴,混匀;再将塑料瓶内黄色液体滴入盆中四滴,混匀后静置五到十分钟,观察颜色变化。

2.2.3 结果判断如果液体褪色则表示有机磷农药残留超量,不能食用。重复测定2至3次。

3 酶联免疫法(又称免疫生测法)(英文简称ELISA)

3.1 酶联免疫法检测原理该方法利用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产生免疫抗体的原理,将小分子农药化合物与大分子生物物质结合成大分子物质,并使之在动物体内产生抗体,对抗体筛选制成试剂盒,通过抗原、抗体之间发生的酶联免疫反应,利用比色来确定农药的残留量。市场上有据此原理制成的ELISA 试剂盒。

3.2 酶联免疫分析法的操作程序酶联免疫法是迄今为止,农药残留免疫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其中基于竞争吸附的ELISA法成为农药残留检测中的首选方法。ELISA法有抗体包被直接竞争法(E-H法)、抗原直接竞争法(E-Ab法)和间接竞争抑制法。

3.2.1 抗体包被直接竞争法(E-H法)是将纯化的抗体吸附到酶联板上,加入酶标记的农药和待测农药样品,酶标记农药和样品中同一种未标记农药与抗体进行竞争结合。通过洗涤去除游离的部分(包括酶标记和未标记的)后,抗体上结合的酶标记农药量与样品中待测农药的含量成反比。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底物反应产生有色物质,经比色测定对待测农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3.2.2抗原包被直接竞争法(E-Ab法)是将人工抗原包被到酶标板上,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和待测农药样品,竞争性结合反应后洗涤,反应板上只留下与包被抗原结合的酶标抗体,其结合量与样品中同种待测农药量成反比。同样,加入酶的底物,加入酶的底物,产生有色物质经比色法对待测农药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3.2.3 间接竞争ELISA法是用人工抗原(包被原)包被酶反应板后加入抗血清和待测农药进行竞争性结合反应,洗涤反应板,板上只留下与包被原结合的抗体(第一抗体),再加入酶标记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进行选择性结合,洗涤后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反应的产物量与被结合的第一抗体和酶标第二抗体量成正比,与待测样品中相应的农药量成反比。

4 几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比较快速检测的最低检出浓度、最高允许残留限量(MRL)、引起中毒的残留量、气相色谱等仪器最低检出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图来表示

按照色谱法、酶抑制法、化学试剂法及酶联免疫法四种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及成本等差异可作如下的比较:

方法 检测残留 主要特点 适宜对象 成本 适宜地点 名称 农药范围

酶 有机磷、氨 对农残定性分析,精确度低 叶菜、瓜果类施用 检测一个样品 规模蔬菜 抑 基甲酸酯类 ,操作简便、快速,一名技 农药较多的蔬菜、 需要1.5—2万 生产基地 制 术人员30分钟内可检5-6个 水果新产品,可用 元,仪器成本 农贸交易 法 样本,但对酶活性要求高 于复检、混合样检测 在2万元左右 批发市场

化学试 对果蔬等表皮有机磷农药进行 叶菜、瓜果类蔬菜 检测1个样本需 小型农贸 剂速测 有机磷类 定性检测,结果不太稳定,准确 及水果一般可适用于 1元左右,一套试 交易市场 法(速 度低,一般需要重复2-3次,方 农贸市场入口处等候 剂盒成本在10元 市民自备 测灵) 法简便、快速、成本低 进场的产品速测。 左右 小规模基地

酶联 50种已研制出 对农残定性分析,专业性、特异 适用于果蔬上已知 未进入产业化开 大型农贸 免疫法 免疫抗体的农药 性强,灵敏度较其它速测仪高, 或指定农药品种的 发,暂无销售 市场及生

品种包括有机磷 但具有一定盲目性、局限性 定性、定量检测 产基地 类、呋喃丹等

色谱法 所有需检农药 对农残定性、定量分析,精确度高 适用于所有农产品中 检测1个蔬菜 检测中心

残留品种 一般最低检出能达到10-9-10-12级 农药残留的仲裁和鉴定 样品2000-5000 规范化固

即pg/s ),但检测时间长,仪器成 检测 元,仪器设备配套 定的实验

本及技术要求高 成本最低200万元 室

参考文献

[1] 李顺,纪淑娟,孙焕.酶抑制法快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及展

望[J].食品与药品,2006,8(07):29-30.

[2] 王升吉,杨崇良,尚佑芬,等.免疫分析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前景[J].山东农业科学,

2005,4:72-74.

[3] 金雁,姚家彪,付海滨.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蔬菜、水果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J].中国卫生检

验杂志,2007,17(7):1153-1241.

[4] GB18406.1-2001. 无公害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标准.

[5] DB32T/343.2-1999.无公害粮油、植物油农药残留检测标准.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答卷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考核试卷 课程号:B473L02900 2016年6月8日 试卷号: A 一、请简述农药残留的定义,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和可能 的危害(10分)。 答:农药残留, 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 代谢物、 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缺乏正确使用农药的基本知识绝大多数农户仅用农药进行防治,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药量,结果 使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当有了抗药性的病虫害又在危害田间的蔬菜时,就施用更大的药量来防治。如此恶性循环,蔬菜的农药残留就会大大增加。更严重的是有的农户还违章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对使用无公害农药的认识还不够 影响蔬菜质量的农药主要为杀虫剂类农药, 在此类农药中又以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主,即三个70%:使用 农药中70%的为杀虫剂;杀虫剂中70%的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中70%的为髙毒、剧毒、高残留农药。部分农户认为使药后马上见效的农药就是好农药,而低度的、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价格高、效果慢 二、请简介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的一般程序,以及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的特点(10分)。 答:一般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样品制备以及分析测定等程序 残留分析需分离和测定的物质是在ng(10-9g)、pg(10-12g)甚至fg(10-15g)水平,一次成功的分析需要有对许多参数的正确理解。例如提取和净化方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残留分析人员对操作条件的正确选择和结合。②样品使用农药历史的知 性和样品种类的多样性,造成了分析过程的复杂性。③农药品种的不断增多,对农药多残留分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适应性要求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 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摘要:介绍了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同时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系统的综述,并对今后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定时期内残留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微量的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叫农药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或微克、纳克等)表示。农药残留是使用农药后的必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农副产品上的残留量超过限量,人畜长期食用后会引起慢性中毒或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控制降低农药残留,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药残留现状及种类 1.1 农药残留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导致农作物严重污染,人们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经常发生。2010年1 月25 日至2 月5 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方关注,豇豆产地收购价与销售批发价均出现大幅下滑。 农药残留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常常被进口国当作借口阻挡在门外,不仅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或下降,引起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纠纷。国际市场对出口农产品安全要求很高,从2000 年起,欧盟等国家对农药残留颁布了更严格的标准,从2006 年5 月29 日开始,在日本市场流通的生鲜食品就适用肯定列表制度,一棵白菜要检测20个项目,最多的一种农产品要检测50个项目,合格后才能通关[1]。 农药喷洒在作物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日晒、雨淋、风吹、高温挥发和植物代谢等的作用,药剂逐渐分解、减少,但不能全部消失,收获的农副产品上仍

蔬菜、水果农残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附件: 蔬菜、水果农残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监测项目检测依据甲胺磷、氧乐果、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 硫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乐果、敌敌 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丙溴磷、 杀螟硫磷、二嗪磷、马拉硫磷、亚胺硫磷、 伏杀硫磷、辛硫磷、六六六、氯氰菊酯、氰 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氟胺氰菊酯、氟 氰戊菊酯、三唑酮、百菌清、异菌脲、涕灭 威(包括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灭多威、克百威(包括三羟基克百威)、甲萘威、三氯杀螨醇、腐霉利、五氯硝基苯、乙烯菌核利《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NY/T 761-2008) 氟虫腈、啶虫脒、哒螨灵、苯醚甲环唑、嘧 霉胺《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和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19648-2006)或《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0769-2008) 阿维菌素《进出口水果和蔬菜中阿维菌素残留量 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法》(SN/T 2114-2008) 除虫脲《植物性食品中除虫脲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47-2003) 灭幼脲《植物性食品中灭幼脲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35-2003) 多菌灵《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NY/T 1680-2009)或《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0769-2008) 吡虫啉《蔬菜、水果中吡虫啉残留量的测定》(NY/T 1275-2007)或《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0769-2008)

红外检测技术介绍

红外探测技术 红外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红外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自然界中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每时每刻都辐射出红外线,同时,这种红外线辐射都载有物体的特征信息,这就为利用红外技术探测和判别各种被测目标的温度高低与热分布场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红外线是波长在0. 76?1000 U m之间的一种电磁波,按波长范围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类,它在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 红外线辐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299792458m/s ?3xlO lu cm/s 红外辐射的波长 A = — co 式中:C:速度 2:波长 3 :频率 红外线辐射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最为广泛的电磁波辐射,它是基于任何物体在常规环境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并不停的辐射出热红外能量,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愈剧烈,辐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辐射的能量愈小。 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因自身的分子运动而辐射出红外

线。其中黑体频谱辐射能流密度对红外辐射波长的关系,根据普郎克定律: D一GxL (瓦?厘米”"微米") 式中: P一波长%,热力r AT 学温度为T时,黑体的红外辐射功率。 C一光速度 (axiomcm/s) C—第一辐射常 数二3.7415X104(瓦厘米?微米2) 之一波长(微米),T热力学 温度(K)温度辐射的能量密 度峰值对应的 波长,随物体温度的升高波长变短。 根据维思定律:人理(urn) T 式中: A一峰值波长,单位:um T一物体的绝对温度单位K 物体的红外辐射功率与物体表面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与物体表面的发 射率成正比。物体红外辐射的总功率对温度的关系,根据斯蒂芬—波尔兹曼定 律: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河南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第二学年) 论文题目: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7.3

1引言 1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1 3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3 3.1以Denning模型为代表的IDS早期技术 3 3.2中期:统计学理论和专家系统相结合 4 3.3基于网络的NIDS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4 4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使用者也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大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本文先介绍入侵行为的概念和演化,然后按时间顺序,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回顾了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历史和实践的观点,透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 1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发现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让他免受来自恶意入侵者的威胁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一种静态的访问控制类安全产品通常使用包过滤的技术来实现网络的隔离。适当配置的防火墙虽然可以将非预期的访问请求屏蔽在外,但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将电子数据处理、安全审计、模式匹配及统计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被检测系统的审计数据或直接从网络捕获数据,发现违背安全策略或危及系统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这个概念出自James P.Anderson在1972年的一项报告,随后的30多年中,概念本身几乎没有改变。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从最早期的计算机安全开始,人们就密切关注恶意使用者破坏保护机制的可能性。早期系统多为多用户批处理系统。这个时期,主要的威胁来自系统的合法使用者,他们企图得到未经授权的材料。到了20世纪70年代,分时系统和其他的多用户系统已成气候,Willis H Ware 主持的计算机安全防御科学特别工作 小组提供了一项报告,为处理多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篇报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7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进行构建多级安全体系的系统研究。 1980年4月,詹姆斯·安德森(James P.Anderson)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首先为入侵和入侵检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架构,这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他在论文中给出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的概念: 威胁(Threat)可能存在有预谋的、未经认可的尝试: ①存取数据; ②操控数据; ③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 危险(Risk)意外的和不可预知的数据暴露,或者,由于硬件故障、软件设计的不完整和不正确所造成的违反操作完整性的问题。 脆弱性(Vulnerability)已知的或可疑的硬件或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使系统暴露的操作;意外暴露自己信息的操作。攻击(Attack)实施威胁的明确的表达或行为。 渗透/入侵(Penetration)一个成功的攻击;(未经认可的)获得对文件和程序的使用,或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 威胁概念中的③包括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盗用计算资源也属于这个类别之内。 一般来说,外部入侵者的首要工作是进入系统。所外人,也可能是合法用户,但违规使用了未经授权的资源。另一方面,除了拒绝服务攻击外,多数攻击都需要入侵者取得用户身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网络计算已经相当普遍,渗透和入侵也更广泛。但许多厂商和系

食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制度流程

食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制度 一、蔬菜农药检测必须按照蔬菜农药速测卡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二、第一次检测必须在蔬菜清洗前进行,测试结果为阴性方可使用。 三、如果第一次测试结果为阳性反应,可在蔬菜清洗浸泡后,再进行第二次测试,结果为阴性才可使用。 四、蔬菜农药检测由饭堂监餐员具体负责,校医定期抽查。 位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做到个人仪表整洁。上岗时必须穿戴统一整洁的工作服,并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嚼口香糖、进食、吸烟,私人物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或更衣室内,不可放置在工作区内。 三、销售管理制度 1、经营场所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并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及时清除垃圾,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确保环境整洁。

2、《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应悬挂于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设有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配有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3、食品陈列设施合理,划定食品经营区域,食品与非食品分开存放;不出售有毒有害、“三无”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保证食品外观清洁,如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破损、鼠咬、受潮、生霉、生锈等现象要及时处理。 4、散装食品销售必须按“生熟分离”原则,分类设置散装食品销售区。按销售品种配备足量的容器,并符合卫生条件。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有防尘材料遮盖。应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着位置或隔离设施上设置“散装食品标识牌”,标识出食品的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做到“一货一牌、货牌对应”。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必须由专人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和包装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5、生鲜食品销售应配备货架、保温柜、冷藏柜和冷冻柜等陈列设施,配备符合要求的检 并详细记录 厘米以上。 使 考核成绩与 2、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做到每天在营业前后有检查,检查记录完备。严格从业人员卫生操作程序,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操作习惯。检查中发现问题仍未改进的,按有关奖惩制度严格处理。 食品卫生检验流程 每日常规检查(总厨师长负责)

蔬菜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原理及检验标准

蔬菜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原理及检验标准 1、目前农药在蔬菜中残留的问题 1.1、农药是把“双刃剑”,对促进农业增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药本身固有的化学属性和对其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严重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1.2、在我国农药中,70%为有机磷农药,而在我国生产使用的有机磷农药中,70%为剧毒、高毒类,而且较多是禁止在蔬菜作物上使用的。 2、农药中毒事件常有报道,究其原因 2.1、农产品不按规定的用药量、次数、方法或安全间隔期施药,或施用不允许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类农药; 2.2、现在标准施行的农药残留测定需要通过有机溶剂提取、净化和用大型分析仪器进行,无法对廉价的蔬菜进行随时随地或快速检测而形成的监管不到位。 3、农药分类: 3.1、矿物源农药 3.1.1、有效成分起源于矿产无机物和石油的农药。 3.1.2、代表有硫酸铜、硫磺、石硫合剂、磷化铝、磷化锌和石油乳剂等。 3.2、生物源农药

3.2.1、包括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及微生物源农药。 3.2.2、植物类别有植物毒素、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源昆虫激素、拒食剂、引诱剂、驱避剂、绝育剂、增效剂、植物防卫素、易株克生物质等。 3.2.3、动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动物毒素、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和天敌等。 3.3、按作用方式分类 3.3.1、胃毒素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马拉硫磷) 3.3.2、触杀性农药(对硫磷、敌敌畏、甲胺磷、马拉硫磷) 3.3.3、内吸性农药(乐果、甲胺磷、氧乐果、久效磷) 3.3.4、熏蒸性农药(溴甲烷、磷化铝、敌敌畏) 3.3.5、特异性农药(乙烯利、毒霉素、灭幼脲) 4、目前所使用的农药按其化学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化合物、其他(苯氧羧酸类、脲类化合物)等。 A、有机磷类 敌敌畏、甲拌磷、乐果、对氧磷、对硫磷、喹硫磷、优杀硫磷、敌百虫、氧化乐果、磷胺、甲基嘧啶磷、马拉硫磷、辛硫磷、亚胺硫磷、甲胺磷、地亚农、甲基毒死蜱、毒死蜱、倍硫酸、杀扑磷、乙酰甲胺磷、巴胺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异柳磷、异柳磷等。 B、有机氯类 α -666、β -666、γ-666、δ-666、op -DDE、pp’-DDE、op’-DDD、pp’-DDT、op’-DDT、异菌脲、五氯硝基苯、林丹、乙烯菌核利、三氯杀螨醇、功夫、氯硝胺、百菌清、粉锈宁、甲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 C、氨基甲酸酯类 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灭多威、3-羟基呋喃丹、涕灭威、呋喃丹、甲萘威、叶蝉散、仲丁威、速灭威等。 d、拟除虫菌酯类

车辆检测技术的介绍

车辆检测技术的介绍 摘要:车辆检测是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化监测、控制、分析、决策、调度和疏导的依据。本文分析了智能交通中常用的车辆检测方式、环境适应性和优缺点及线圈检测和视频检测的应用。 1.引言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车辆检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车辆检测方式采集有效的道路交通信息,获得交通流量、车速、道路占有率、车间距、车辆类型等基础数据,有目的地实现监测、控制、分析、决策、调度和疏导。目前,车辆检测器的种类很多,如有线圈检测、视频检测、微波检测、激光检测、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磁力检测、红外线检测等。本文列举了几种国内智能交通中常用的车辆检测方式、环境适应性以及优缺点。 2.车辆检测方式特点比较 2.1线圈检测方式 通过一个电感器件即环形线圈与车辆检测器构成一个调谐电子系统,当车辆通过或停在线圈上会改变线圈的电感量,激发电路产生一个输出,从而检测到通过或停在线圈上的车辆。线圈检测技术成熟、易于掌握、计数非常精确、性能稳定。缺点是交通流数据单一、安装过程对可靠性和寿命影响很大、修理或安装需中断交通、影响路面寿命、易被重型车辆、路面修理等损坏。另外高纬度开冻期和低纬度夏季路面以及路面质量不好的地方对线圈的维护工作量比较大的。 2.2视频检测方式 视频检测方式是一种基于视频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路面运动目标物体进行检测分析的视频处理技术。它能实时分析输入的交通图像,通过判断图像中划定的一个或者多个检测区域内的运动目标物体,获得所需的交通数据。该系统的优点是无需破坏路面,安装和维护比较方便,可为事故管理提供可视图像、可提供大量交通管理信息、单台摄像机和处理器可检测多车道。它的缺点是精度不高,容易受环境、天气、照度、干扰物等影响,对高速移动车辆的检测和捕获有一定困难。因为,拍摄高速移动车辆需要有足够快的快门(至少是1/3000S )、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孟令权李红梅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摘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当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论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及 分类,并分析了其检测方法和不足之处.最后描述了它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IDS公司和产品。 关键词 入侵检测;网络;安全;IDS 1 引言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有:入侵——非法用户的违规行为;滥用——用户的违规行为。 2 入侵检测的概念 入侵检测(I n t r u s i o n D e t e c t i o n ,I D ) ,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 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 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 ) 。 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I D S ) 依照信息来源收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H o s t-Based IDS ) 的和基于网络(Netwo r k-BasedIDS ) ;另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AD ) 和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 ,M D ) 。 3 .1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是早期的入侵检测系统结构,其检测的目标主要是主机系统和系统本地用户,检测原理是根据主机的审计数据和系统日志发现可疑事件。检测系统可以运行在被检测的主机或单独的主机上。 其优点是:确定攻击是否成功;监测特定主机系统活动,较适合有加密和网络交换器的环境,不需要另外添加设备。 其缺点:可能因操作系统平台提供的日志信息格式不同,必须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安装不同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监控分析时可能会曾加该台主机的系统资源负荷.影响被监测主机的效能,甚至成为入侵者利用的工具而使被监测的主机负荷过重而死机。 3 .2 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入侵检测是通过分析主机之间网线上传输的信息来工作的。它通常利用一个工作在“混杂模式”(PromiscuousMode) 下的网卡来实时监视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数据流。它的分析模块通常使用模式匹配、统计分析等技术来识别攻击行为。 其优点是:成本低;可以检测到主机型检测系统检测不到的攻击行为;入侵者消除入侵证据困难;不影响操作系统的性能;架构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简单。 其缺点是:如果网络流速高时可能会丢失许多封包,容易让入侵者有机可乘;无法检测加密的封包对干直接对主机的入侵无法检测出。 3 .3混和入侵检测系统 主机型和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混和入侵检测系统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许多机构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都同时采用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两种入侵检测系统,因为这两种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互补,两种技术结合。能大幅度提升网络和系统面对攻击和错误使用时的抵抗力,使安全实施更加有效。 3 . 4 误用检测

最新几种主要车辆检测器的对比

几种主要车辆检测器 的对比

几种主要检测技术的对比 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中,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因其技术成熟、易于掌握、初期建设成本较低而成为当前国内用量最大一种检测设备。但是,环形线圈检测器同时具有获得的信息量少,难于安装和较低的灵活性等缺点。为克服以上不足,微波车辆检测器和视频车辆检测器技术得以发展并应用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信息检测。 下面对几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做具体分析 随着道路交通检测技术的发展,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的视频车辆检测器应运而生。视频车辆检测器具有采集信息量大、区域广泛、设定灵活、调整维护简便等特点,与传统的交通信息系统采集技术相比,视频检测器可提供现场的视频图像。 1.地感线圈 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是传统的交通检测器,其工作原理为在道路上埋设感应线圈,感应线圈与车辆检测器连接。当车辆经过线圈时,由于线圈电感量的变化,车辆的通过状态变化将被检测到,同时将状态信号传输给车辆检测器,由其进行采集和计算。 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相对于其他检测器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检测精度、全天候工作的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车辆检测器。 缺点:1、按照环形线圈施工要求,检测线圈在初次安装时要切割路面,植入环形检测线圈。封路施工不可避免会造成交通阻塞,对于城市主干道交通产生影响。2、埋植线圈的切缝容易使路面受损,缩短路面及检测线圈的使用寿命。实际使用中尤其对沥青路面的损坏更为严重,导致检测线圈的损毁率居高不下,使用和维护成本上升,影响系统的可用性。3、检测线圈容易受到路面下沉、裂缝、冰冻等环境影响,产生误报。4、受自身测量原理限制,当车流拥堵、车辆间距较小时,其测量精度大幅度下降,不适于城市交叉路口交通流检测。5、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一经设置即固定不变,在道路通行状况改变时调整困难。 2.微波车辆检测器 微波车辆检测器是以微波对车辆发射电磁波产生感应原理为基础。以RTMS微波为例,其工作方式为:悬挂于路侧,在扇形区域内发射连续的低功率调制微波,

入侵检测技术-课后答案

. . .页脚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残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展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是控制农药残留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各种方法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的生长期已越来越短,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蔬菜的病虫害也越来越重,绝大部分蔬菜需要连续多次放药后才能成熟上市。农药污染较重的有叶类蔬菜,其中韭菜、油菜受到的污染比例最大。茄果类蔬菜如青椒、番茄等,嫩荚类蔬菜如豆角等,鳞茎类蔬菜如葱、蒜、洋葱等,农药的污染相对较小。农药残留监测体系的建立,对农药残留的监测手段和检测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促进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使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朝着更加快速方便、灵敏可靠的方向发展,逐渐以农药残留专业检测机构的少量检测为中心,向现场检测及实验室的大量检测辐射翻。 1 仪器分析法 由于农药的活性成分大多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故多使用气相色(GC,)~41、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嘲和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HPLC—Ms)同等技术。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色质联用技术。因为色质联用特别适合于多种标样残留分析,所以国外把它也划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之列。大部分农药(如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残留可使用GC—MS检测昀,检出限一般为1~10 b~g/kg,但对分子量较大、极性或热不稳定性太强的农药及其化合物,GC-MS不适用,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HPLC-MS)和其他的方法来检测。 1.1 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法是1种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机制的样品制备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它根据液相分离、解析、浓缩等原理,使样品溶液混合物通过柱子后,样品中某一组分保留在柱中,选择合适的溶剂把保留在柱中的组分洗脱下来,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SPE克服了液一液萃取技术及一般柱层析的缺点,具有高效、简便、快速、安全、重复性好、便于前处理自动化等特点。根据柱中填料大体可分为吸附型(如硅胶、大孔吸附树脂等)、分配型(c。,c 、苯基柱等)和离子交换型。1L.R_odriguez等人采用固相萃取法通过改变移动相中缓冲液的浓度、pH值、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类型对蔬菜中的木精、笨基苯酚、锑比灵和有机磷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9.2,缓冲液中含有4mmoUL硼酸和75mmol/L胆酸钠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 1.2 固相微萃取 加拿大Waterloo大学Pawliszyn 1990年首创的一种无需溶剂的萃取技术,它是在固相萃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预处理技术。SPME技术由固相萃取技术(SPE)发展而来,对目标化合物有较好的选择性,并且有较高的灵敏度,

最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 习总结

l.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答: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是由传感器、测量电路和显示记录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分别完成信息获取、转换、显示和处理等功能。当然其中还包括电源和传输通道等不可缺少的部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和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2 .什么是传感器?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解: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能完成检测任务;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物理量;转换元件把敏感元件的输出作为它的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上述电路参数接入基本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 3 .简述正、逆压电效应。 解: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的方向受到外力的作用变形时,由于内部极化现象同时在两个 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而当作用力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随着改变。晶体受力所产生的电荷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反之,如对晶体施加一定变电场,晶体本身将产生机械变形,外电场撤离,变形也随之消失,称为逆压电效应。 4.简述电压放大器和电荷放大器的优缺点。

解:电压放大器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应用限制,压电式传感器在与电压放大器配合使用时,连接电缆不能太长。优点:微型电压放大电路可以和传感器做成一体,这样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克服,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缺点:电缆长,电缆电容 C c 就大,电缆电容增大必然使传感器的电压灵敏度降低。 电荷放大器的优点:输出电压 U o 与电缆电容 C c 无关,且与 Q 成正比,这是电荷放大器的最大特点。但电荷放大器的缺点:价格比电压放大器高,电路较复杂,调整也较困难。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电压放大器和电荷放大器都应加过载放大保护电路,否则在传感器过载时,会产生过高的输出电压。 6.为什么说压电式传感器只适用于动态测量而不能用于静态测量? 答:因为压电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转换成压电晶体的电荷量,可等效成一定的电容,如被测量为静态时,很难将电荷转换成一定的电压信号输出,故只能用于动态测量。 7.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作用是什么?其核心是解决什么问题? 答: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作用是将压电晶体产生的电荷转换为电压信号输出,其核心是要解决微弱信号的转换与放大,得到足够强的输出信号。 8.说明霍尔效应的原理? 解:置于磁场中的静止载流导体,当它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不一致时,载流导体上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上的两个面之间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霍尔效应。 9 .磁电式传感器与电感式传感器有何不同?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首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的重点是农药使用。一是品种控制,二是安全间隔期的控制。其次,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检测的重点是农药残留(种植业产品)。 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类别 1.农药残留的生物测定技术 利用指示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判断农药残留及其污染情况。 例如,可以用实验室养的敏感性家蝇为测定材料,以其接触待测样品后的中毒程度来表示该样品中的杀虫剂残留;以病菌生长受抑制的程度来检测杀菌剂的残留,以玉米或其它指示植物根长受抑制的程度来检测土壤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等。该方法无需对样品前处理比较简单快速或无需进行前处理,但对指示生物要求较高,测定结果不能确定农药品种,并且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该方法可作为快速检验方法用于农产品引起中毒或在现场使用。 2.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 用于农药残留的化学检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同位素标记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色质联用法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代化学分析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新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如毛细管电脉仪技术(CZE,色质联用技术(GC-MS HPLC-MS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SFC,直接光谱分析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农药残留分析的灵敏度,简化分析步骤,提高了分析效率。但是,这些分析方法有的灵敏度不高,如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等。有的需要昂贵的仪器,如色质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还有的需 - 1 - 要特殊的设备,如同位素标记法等。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还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它们具有简便、快速、灵敏以及稳定性和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耗资低等优点。(1 气相色谱法(GC 采用气体作流动相的色谱法,用于挥发性农药的检测,具有高选择性、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快速和特点,是农药残留量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用于农药残留

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包括超声、射线、磁粉、渗透、涡流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并对未来无损检测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无损检测;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TG11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conventional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Including ultrasonic testing,radiographic testing,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 ,penetrant testing。Also the development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ere discussed 。 Keywords:Nondestructive testing ;Development;Survey 0 无损检测技术概况 无损检测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工程科学。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又称无损探伤,是指在不损伤被检测对象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物理量的变化,来探测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结构件等内部和表面缺陷[1]。无损

检测被广泛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以及一些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在国际上,目前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直至一个企业的工业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其无损检测的技术水平来反映。无损检测有3个阶段,即NDI、NDT和NDE。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几种无损检测方法有:超声检测(UT)、射线检测(RT)、磁粉检测(MT)、渗透检验(PT)、涡流检测(ET)。 1 我国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技术及发展 1.1超声检测技术及发展 超声检测,是利用物体自身或缺陷的声学特性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来检测物体的缺陷或某些物理特性。超声检测技术(UT)是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与其它常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其在检测对象范围、检测深度、缺陷定位的准确度、灵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超声检测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且发展较快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2]。 我国从国外引进模拟超声检测设备并应用于工业生产 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制生产的超声波探伤设备在测量精度、放大器线性、动态范围等主要技术指标方面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3],最具代表性的有汕头超声波仪器厂研制出CTS-21\22型大规模集成电路晶体管式超声波探伤仪批量生产投入市场,随后又研制成功CTS-23

农药残留最新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最新检测技术 1.农药残留的生物测定技术 利用指示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判断农药残留及其污染情况。例如,可以用实验室养的敏感性家蝇为测定材料,以其接触待测样品后的中毒程度来表示该样品中的杀虫剂残留;以病菌生长受抑制的程度来检测杀菌剂的残留,以玉米或其它指示植物根长受抑制的程度来检测土壤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等。该方法无需对样品前处理比较简单快速或无需进行前处理,但对指示生物要求较高,测定结果不能确定农药品种,并且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该方法可作为快速检验方法用于农产品引起中毒或在现场使用。 2.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 用于农药残留的化学检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同位素标记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色质联用法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代化学分析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新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如毛细管电脉仪技术(CZE),色质联用技术(GC-MS、HPLC-MS)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SFC),直接光谱分析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农药残留分析的灵敏度,简化分析步骤,提高了分析效率。但是,这些分析方法有的灵敏度不高,如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等。有的需要昂贵的仪器,如色质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还有的需要特殊的设备,如同位素标记法等。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还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它们具有简便、快速、灵敏以及稳定性和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耗资低等优点。 (1)气相色谱法(GC) 采用气体作流动相的色谱法,用于挥发性农药的检测,具有高选择性、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快速和特点,是农药残留量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检测器主要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u-E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P-FPD)、氮磷检测器(NPD)等。 (2)液相色谱法(HPLC) 采用液体作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法,它可以分离检测极性强、分子量大及离子型农药,可用于不易气化或受热易分解的农药的检测。近年来,采用新型高效固定相、高压泵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柱前和柱后衍生技术、以及计算机联用等,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灵敏度、速度和操作自动化程度。目前用于农药残留检测最多是紫外吸收检测器(UV)、两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和荧光检测器(FLD) (3)色质联用法(GC-MS,HPLC-MS)

介绍几种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3452004.html, 介绍几种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 作者:任秀君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B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014-02 随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快速发展,使微生物检验技术得到飞快的发展,已经从传统单一培养方法发展成许多检验技术并存的情况,而且检验速度越来越快,精度越来越高。此次,介绍比较典型的一些微生物检验技术。 1 常规方法 显色培养基技术:借助微生物所对应的特异酶,培养基中加同其对应显色酶,使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中产生酶,而对底物进行水解,进而对培养物着色,最终实现准确对微生物进行鉴定。最开始是在大肠杆菌检验中应用,后期其应用范围得到持续的扩展。目前,显色培养基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以及单增李斯特氏菌等检测中使用,还可根据在不同显色培养基中不同菌群的不同显色效果,能快速检测,有效判定菌群的种类。快速纸片法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检测中存在准确、快速的优点。 纳米装置:根据纳米粒子特性,在标记物检测装置中使用纳米粒子,当物体尺度比纳米尺度小时,就有同宏观尺度物质不同性能变现出现,所以被称作是纳米效应。这种效应可当做微生物分析的标记物质,明显改善标记物的性能,明显提高检测灵敏度。 电阻抗法:其原理是在琼脂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繁殖中,会致使培养基中的大分子电惰性物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逐渐代谢成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带电荷的尿酸以及胺类等),进而提高琼脂培养基导电性能,对培养基电阻抗进行改变,经检测电阻抗就可对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行判定,有效判定细菌的生长繁殖特性,从而检测出细菌。同未培养细菌培养基进行对照实验,绘制阻抗曲线图,比对和分析标准细菌阻抗图谱,可确定细菌类型以及数量。该技术在单增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酵母菌、霉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中使用。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对于同阳性分离法磁珠向结合的细胞来说,就是所要分离得到的细胞,不需要得到的细胞同阴性分离法磁珠进行结合。在磁场游离的细胞是所需细胞时,经免疫磁珠分离法,把特异性抗体同磁珠颗粒表面关联,特异性结合样品中微生物,在外部磁场作用下,装有病毒微生物磁珠会向两端靠拢,从而分离出微生物。该技术在含大量的细菌溶液中,选择性分离微生物,检出效率比较高。但是该技术会给细胞造成较大的机械压力,对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细菌分离后培养,同时成本比较较高,且操作繁琐,使其应用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摘要:Internet蓬勃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系统已经从独立的主机发展到复杂、互 连的开放式系统,这给人们在信息利用和资源共享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Internet来传递和处理各种生活信息,早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随之 而来的各种攻击事件与入侵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本文从 专利文献的视角对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了与入侵 检测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基本情况,介绍了入侵检测技术分支及其发展路线。 关键词:入侵检测,主机,网络,混合型。 1、概述 随着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日益依赖于Internet进行通讯,协作及销售。对 安全解决方案的需求急剧增长。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 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 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 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 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 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 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 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 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 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 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一般而言,入侵检测通 过网络封包或信息的收集,检测可能的入侵行为,并且能在入侵行为造成危害前 及时发出报警通知系统管理员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入侵 检测系统应包含3个必要功能的组件:信息来源、分析引擎和响应组件。 2、专利申请分析 2.1入侵检测技术专利申请年代分布 图2-1示出了入侵检测技术专利申请的年代分布情况,可见,入侵检测技术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专利申请,进入二十一世纪,入侵检测技 术专利申请逐年大幅递增,到了05、06年左右达到了一个极大值,从06年开始,往后的五年申请量逐渐减少,到了10年前后达到了一个极小值,随后又开始逐 年递增,并且在近三年达到了一个峰值,考虑到17年和18年存在部分专利尚未 公开的情况,该峰值或许还会增大。总体来说,近二十年入侵检测技术专利申请 量是逐年递增的,随着黑客技术的不断增强,入侵检测系统也在不断升级,这催 生了越来越多的专利申请。 2.2中国入侵检测专利年申请量分布 图2-2示出了入侵检测技术在中国专利申请年代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知,2000年中国 才开始有关于入侵检测的专利申请,之后的十几年里,中国关于入侵检测技术的申请量逐年 递增且增幅明显,截止目前,尚有大量的专利申请未被公开,按照走向来看,2018年中国关 于入侵检测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有望创造新的峰值。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计算机技术 起步晚,因此在2000年前后才出现了关于入侵检测的专利申请,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