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事业史13—22章.pptx

合集下载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h
18
四、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甲骨档案是有意识保管的,从几方面看: 首先,从考古出土看,商代的甲骨档案绝大部分
是集中保管。 第二,从窖藏情况看,也反映了集中保管的做法,
各窖发掘出来的甲骨,大体上有朝代可循“殷都 甲骨有很多是储积或累积于一处,可能是当时储 档之所”。 第三,有集中归档的做法,是殷商甲骨档案突出 的一点。 第四,有初步的整理方法。 第五,有专门经管人员。
卜辞也有较规律的刻写行款 从句式看,占卜文书及记事文书有其特殊的文书
句式和用语。如“对贞”。
h
17
三、 甲骨档案的内容
甲骨档案按所记载的内容可分四大类: (一)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记
载了七世九个王时期的生产、政治、军事活动及意识形态 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农业、畜牧、田猎、阶级关系、军队、 监狱、战争、方国、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等, 大致国家社稷大政,小至王的私人生活在甲骨档案中都有 反映,可谓殷代大政和王的活动的真实记录。 (二)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主要 记载向商王贡龟以及采集龟甲、兽骨之事,也记有检视整 治好的龟甲、兽骨以备卜用的情况。 (三)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关于职官、 制度以及王朝日常政务的记载。 (四)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祀谱和家谱 即关于王朝祭祀活动和王室世系的记载。
h
11
第二节 商朝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 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府文书。
现存商朝甲骨刻辞确是商王朝档案的一个重要部 分。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也是当时档案的主 要载体。商代甲骨档案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 和其他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因其多数发 现于殷墟,故又称殷墟卜辞。然以其制成、体式、 用语、内容、保管均有规律性的程式,故而,按 其性质而论,应称为甲骨档案,或称殷墟书契。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pdf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pdf

甲骨档案的内容 (1)占卜刻辞(卜辞) ,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 (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含玉牒) 。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 ,这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档案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是对商周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是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印证了《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一些材料的真实性,订正了某些史实的谬误。 4、是推动了书法史、微雕史等文化现象的研究。
殷墟(前 13 世纪 -11 世纪)——————甲骨文
(二)关于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
1900 年~公元前 1500 年。 1959 年
开始发掘,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三、古代文献的记载: 《左传》、《礼记》、《论语》
1、名词解释: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1、不仅仅产生于商朝; 2、在占卜过程中形成的; 何为“占卜”?占卜是一种宗教现象。 在神权政治时期,宗教为政治所用,成为政治决策的手段; 3、其性质是商王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务档案; 一篇完整的殷商卜辞文书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是叙辞(前辞) ,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纪年)以及卜官的姓名; 2、是命辞(问辞) ,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 3、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即根据兆圻而定的吉凶之辞; 4、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 占卜刻辞已具备了文书基本要素,即程式化的成文性。

档案管理学第十三章电子课件-精选文档27页

档案管理学第十三章电子课件-精选文档27页
皮、木器、竹等; 2、按品种类型分类:印章、证章、像章、锦旗、
奖杯、牌匾、标本、样品等; 3、按实物产生时间分类:年度分类法、时期分
类法。
(三)实物材料的编号 1、总的流水号; 2、年度标号; 3、按实物 材料的类别编号。
(四)实物材料的排列与存放 1、印章; 2、像章和证章; 3、其他。
共享。
第三节
档案馆(室)资料的管理
一、资料的登记
登记的方法可以是一册一号,也可以是一 种一号,即一种有两本或3本时,只给1个 登记号,登记时只占1格。
二、资料的分类
(一)资料分类的现状 (二)资料分类与图书、档案分类的区别 1、分类对象不同; 2、分类标准不同; 3、分类深浅程度不同; 4、分类目的的不同;
2、区域性(或专业性):档案馆(室)应收集保 存反映本区域、本专业的有关资料。
3、原生性:档案馆(室)藏资料与档案有历史渊 源,能直接或间接反映某一时期某一机关、组织的 历史真迹。
4、参考性:对馆(室)藏档案中残缺、差错起到 补充、修正等相互参照、互相核实的作用,保促进 或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
第十三章
档案馆(室)的资料 与实物材料的管理
第一节
档案馆(室)资料工作概述
一、资料与资料工作
资料:档案馆(室)藏资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它是指档案馆(室)收藏的,机关、组织或个 人在履行其职能(职责)活动中形成的,能配 合档案提供为社会各方面工作、生产、学习、 科学研究等参考需要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和 档案的复制品。
(三)资料分类与图书、档案分类 的联系
1、从分类原则上看,均应遵循思想性、科学性、 实践性原则。
2、从分类标准上看,都是根据自己所具有的属 性作为分类标准。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

第一部分:名词术语⒈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

⒉简牍档案:书于竹木,故称简牍档案,简和牍区别主要表现在容字数量和用途上。

⒊金文档案: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及两周。

⒋石刻档案:是铭刻在石材上的公务文书或书史记事,亦称铭文档案或题铭档案。

⒌缣帛档案:是随着丝织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战国时已有用嫌帛作为书写材料。

⒍赋役档案:即手实、计帐。

手实:是互助登录的本户人口、年龄及受田数的户籍。

计帐:是地方机关根据户籍(手实)造报的第二年的赋役册(预算)。

⒎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

⒏刑书:是春秋中后叶出现的限制旧贵族特权,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的成文法,他具有成文、公开和相对同等适用的特点。

⒐计书:战国时的赋税档案,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进行经济盘剥和政治统治的依据。

⒑谱牒:有族谱、家谱、宗谱等不同名称。

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

⒒起居注:古代记载帝王者言行的册籍,起源于古代史官记注。

⒓时政记:皇帝和宰相的议政记录。

左右史起居注之外,有政事及奏对,由宰相撰录者,谓之时政记。

⒔贴黄制度:也称贴黄、押黄。

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当公文有错误需改正时,便用同样的黄纸,覆盖在有错误的地方。

这一制度历代沿用。

14.金耀门文书库:金耀门文书库最初是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的文书库,是比三司架阁库更高一级的档案工作部门,后来逐渐发展具有了国家档案馆的性质。

金耀门位于东京外城西北部,原为后周肃政门,宋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名金耀门,三司文书库位于此门附近,故称金耀门文书库。

15.吏员出职制度:吏员出职制度是指吏员任职期满,无过错,可以脱离吏职外为官员,即由吏升官的制度。

第二部分:专题梳理一、春秋时期档案的广泛利用与文化学术的发展(一)历史背景这一时代,具有兼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随着王室衰落、世卿制度、贵族地位下降,出现了以下现象:⒈人才:各国养士之风盛行,为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

档案管理知识培训ppt课件

档案管理知识培训ppt课件
16.备注:用于填写归档文件需要说明的各种 情况,包括缺损、销毁等。
17.密级:为文件上所标示的密级,如无标示, 为内部。
精选课件
36
文书档案管理
八、归档文件装盒
盒内材料的排列顺序(自上至下):
归档文件目录
归档文件
备考表
精选课件
37
1.装盒:按文件顺序进行装盒。为节省空间,不建议一个问题
(或类别)仅有几份文件也装为一盒;禁止跨年度装盒。
1.全宗号:各单位代号。
2.年度:指归档文件文件的形成年度(如 2002,2003),要求写全。
3.保管期限:归档文件保管期限,可以是其 代号或是年限。
4.件号:文件的流水号,为三位数,不足三 位,前用0补齐,如001、089。
精选课件
32
5.文件编号:文件编号即文件发文字号,填 写时应照实抄录,不能有任何省略或改动。
精选课件
9
四、文书档案管理
一、整理依据
《归档文件整理
规则》(DA/T22-
2000),2000年12月6
日国家档案局发布,
自2001年1月1日起施
行。
精选课件
10
文书档案管理
2.归档范围与不归档范围
按照国家档案局第8号 令《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执行,该《规定》于2006年 12月18日公布,自公布之日 起施行。
精选课件
15
文书档案管理
(3)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 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
(4)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 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
精选课件
16
文书档案管理
二、保管期限

2014年黑大改职《中国档案事业史》课程作业

2014年黑大改职《中国档案事业史》课程作业

《中国档案事业史》课程作业一、概念题:1、甲骨档案:是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及商朝后期武丁以后九个王统治时期形成的,总数达15万片以上,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

又称殷墟卜辞。

记载了商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的重大事项,也是古老文明的光辉明证。

2、铁券中国古代“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

据史料载,汉高祖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这种档案藏于宗庙还有古代邀神盟誓的意义,保证了功臣和他们子孙的特殊地位和权利。

3、谱牒学“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

“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

4、甲历档案唐代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官员人事档案,总称之“甲历”5、圆金文书制度圆分文书制度是蒙古族原始军事民主制度的产物,元朝建立后,仍然保留了这种文书处理制度。

一切公务,官员必须圆坐议处,除因差故能参加外,都要自上而下的圆书图押。

由于蒙古、色目官员多不通文墨,不能执笔划押,于是就用刻名印章代替花抑,《掇拼录》记.“今蒙古、色日人之为贸者,哆不能执笔花押。

二、简答题:一、简述原始记事的特点。

原始记事:原始社会中人类利用某种标记或符号反映一定意义的各种记录方式的总称。

原始记事的形式: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 3)图画记事;主要特点:所有原始记事都是脱离语音的。

“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方法。

考察现代文化落后的民族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如独龙族远行以结绳记日,哈尼族买卖土地以打结表示田价。

刻契记事比结绳为进一步,所谓刻契,即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二、甲骨档案的保存方法?甲骨档案的保存方法:(1)集中保存在宗庙、(2)储积或累积于一处、(3)集中归档、(4)有初步的管理方法、(5)有专门经管人员。

三、简述石刻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石刻档案的内容分为公牍刻石和记事刻石两类。

特点:一类具有公务文书的性质,另一类同和金文档案一样有原始记事性质。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

xx档案事业xx复习资料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典、谟、训、诰、誓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

其他名人:xx;甲骨学的开上之作:xx。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xx的档案与档案工作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xx档案的管理a.登于天府。

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

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

“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xx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1.计书: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中国档案事业史概述(PPT 263页)

中国档案事业史概述(PPT 263页)
总之,可知,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结
(二)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原始记录 文字的产生——前提条件 国家的产生——社会条件
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文字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可理解为: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 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 因此,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 会的客观可能性。同时还要了解,文字既 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文字又产生于何 时?从一般原理说,文字的产生和文明的 诞生是同步的。故文明社会始于文字的使 用;文明时代也是国家产生的时期,因为 有了阶级,出现了国家的萌芽,随着“共 同语”的形成,早期大同小异的图画文字
这种文化遗存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 的玉村遗址发现。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 号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2、夏朝已经产生文字
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论和考证:
(1)商代甲骨不辞和一些器物上出现的文 字约有五千个,它已经具有严密规律的文 字体系,据文字学家推断,中国文字到甲 骨文时代至少经过了两三千年的发展;而 夏朝共四百多年的历史,商朝往前推四五 百年就是夏朝,故夏朝有文字是肯定的。
(2)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学习这一问题一定要明确:文字作为记录 史实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必不可少的 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 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阶级统治过程中, 需要有一种权威来发号施令,以调解矛盾, 作为管理众人之工具。文字之所以就是因 为国家管理想需要,因此,“最初的文字, 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利 害萌,而有契”,正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 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
3、凿、钻 目的:使烧灼的效果更加明显
凿孔 ——凿,一种是用刀直接挖刻,一种是用 小轮开槽,类似现在使用的砂轮,然后再挖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太平天国文书档案的形成及其特点
1、太平天国的文书是其革命活动及各级政 权组织活动的真实记录
(1)早期文书无一定名称和格式 (2)“有本章、禀奏、诰谕、戒谕” (3)一整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及军事机
关的文书档案制度
4、太平天国的文书档案形式既有因袭又有 创新
(1)因袭方面 行文: 文书形式: (2)创新 文书形式 “挥条”、“议单”、“合挥”等
(1)书吏把持,操纵垄断、秘不示人、因 循守旧,不求改进
(2)大量档案文件被毁、被盗 1)统治者主动毁坏档案 2)清内阁大库档案屡次损失
二、外国侵略者对我国档案的盗窃和破坏 1、定海县署档案毁坏 2、英美法毁坏太平天国运动档案 3、圆明园档案被洗劫一空 4、斯坦因等盗窃中国大量档案
此外,地方机关也比较重视档案的收集与 保管,制订了一些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
第二节 清末文书档案工作的整顿
一、“预备立宪”期间的文书档案机构的 设置
1、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2、中央和地方文书机构变化 (1)内阁设承宣厅专掌文书档案工作 (2)承政厅(司)或总务厅(司),分科
治事
(3)地方文书机构改动 机要科、文牍科 秘书科、总务科
第十三章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档 案和档案工作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朝档案和档案机构 的变化
一、社会巨变与文书档案的变化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由独立自主
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外交文书档案的大量形成 1、总理衙门的设立(1861年) 2、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三)外文文书的大量形成 1、中国海关被列强控制 2、往来文书必须用英文书写
第四节 现存清代档案简介
1、第一历史档案馆 2、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3、四川省档案馆 4、辽宁省档案馆
复习题
1、清朝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2、通过文书和文书制度的变化,说明我国
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3、简述清文书档案机构的变化? 4、内阁承宣厅具体职掌的事务? 5、简述清如何加强档案管理?
1、大量公布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档案 2、利用档案文件编写太平天国革命历史 汪士泽:《乙丙日记》
谢炳:《金陵癸甲纪事略》
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
二、清政府对太平天国档案的盗窃 和破坏及现存的太平天国档案
(一)清政府盗取太平天国档案镇压农民 革命运动
1、曾国藩 2、采编所 3、《贼情汇纂》(《洪杨类纂史略》)
的办法
外务部储才馆
四、档案汇编与公布
1、黄昌年上疏,要求“刊录折件” 2、赵炳麟 3、《官报》 4、《政治官报》——清政府汇编公布档案
文件的正式公报
5、《光绪政要》《中俄约章会要》
第三节 政治腐败与外国侵略者对档案的 掠夺和破坏
一、清末统治者的腐败与档案的破坏和损 失
1、清末档案工作的腐败表现
6、清进行了哪些档案汇编工作?
7、清档案工作的腐败表现方面?
8、外国侵略者对我国档案进行了怎样的盗 窃和破坏?
9、试评价外国侵略者对我国档案的盗窃与 破坏?
10、简述台湾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档案 情况?
第十四章 太平天国的档案和档案工 作
一、太平天国文书档案工作的建立
1、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2、皇权主义的影响 3、太平天国文书档案及其制度的双重性
二、实行“新政”与裁汰书吏
1、“裁冗员” 裁汰书吏——档案工作的整顿中心 书吏之弊
“今天下有大弊三,吏也、例也、利也, 任吏挟例以牟利,而天下大乱。”——(冯 桂芬:《校邠庐抗议》)
陈璧: “百弊丛生”之原因
三、清理积案与加强现行档案的管理
1、陈璧清理积案 2、地方机关清理积案 3、会议政务处 档案管理上实行了较为科学的“区分门类”
5、太平天国文书的内容 既有反映反封建一面,也有愚昧落后的一

6、太平天国的文体及语言 (1)避讳现象严重 (2)大胆创新
(二)太平天国的文书档案机构和人员及 其对档案的保管
1、因袭清朝 2、新设置 3、重用知识分子 4、重视对清王朝档案的搜集和保管
(三)太平天国档案文件的汇编公布和编 修史书
(四)近代技术档案的产生
1、第一批近代化军事工业的创立 2、清朝创办了一系列工业企业 3、近代技术档案的产生,是中国社会经济
领域深刻变化的历史记录
(五)各专业领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专门 文书
1、财会档案 《清理财政章程》
中国第一次出现近代意义的财务文书
2、统计档案
宪政馆拟定《统计表总例十四条》,及民 政统计的部表76种,省表72种,财政统计 的部表90种,省表88种
2、摄影 3、照片
4、影片档案
三、文书档案机构的变化与档案管理的加 强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机构的扩大 (1)司务厅 文案科房
(2)清档房 清档科房
人员增多
2、总税务司设置的文书档案机构 (1)机要科 (2)汉文科
3、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中也有文案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房)、画图房、舆图局等负责文书档案工 作的机构
“财政统计表式举要”
3、近代学校档案 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师范、农林、武备、实业、政治等专门学 堂
此外,报馆、图书馆、出版机关等专业档 案出现
财政金融、钱庄、银行档案、注册商标等 商业档案出现
(六)封建外交文书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1、往来文书行文要对等 “照会” 2、行文关系和文书称谓、文书权威方面受
(二)现存的太平天国档案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6、评价太平天国重视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的 做法?
7、清政府是怎样窃取太平天国档案镇压革 命运动的?
8、解释:采编所。 9、解释:贼情汇编。 10.简述现存的太平天国档案?
到制约 不得使用“夷”指代外国 列强国名前加“大” “英文作为正义”
二、新技术和新的档案载体的应用 1、电报档案 英国大东公司(上海至香港安设海线) 李鸿章(天津——大沽北塘海口炮台) 电报作为政府正式公文始于戊戌变法
电报名称分为三种: (1)皇帝下行电报称“电旨” (2)臣僚上行电报称“电奏” (3)平行电报称“电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