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朱氏唢呐传承谱系研究
唢呐往事

唢呐往事作者:王瑞锋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33期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唢呐不是中国民族乐器,但从现存于嘉祥武氏词和1977年出土的汉画石印证,早在1800多年前,山东西南一带的菏泽和济宁就有了以唢呐为主的鼓吹乐队,这个时间要比唢呐从阿拉伯、伊朗一带传入中国的时间早得多。
唢呐扎根于中国的广大农村;成为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
唢呐重仪式——百姓一生用唢呐两次,结婚一次,老了一次。
唢呐行讲究,首重信义。
“应了人家的丧事,下雹子下刀子也要去。
”电影《百鸟朝凤》,演绎了一段悲情的唢呐故事;现实中,亦有一段流传于平邑的唢呐往事。
五代唢呐人,三教九流下九流一小截芦苇捏扁做的苇哨、铜制的芯子、梨木的杆,再罩一个铜围圈,唢呐吹出的声音,郭继华打小熟悉。
“呜喽瓦兹”,大概以声取名,吹唢呐被平邑乡党唤做“吹呜瓦”。
郭家祖上以吹呜瓦为生,传到郭继华,恰是第四代。
吹呜瓦需要天赋,夏天割麦,截一根麦秆,倒一碗水,捏着麦秆对着水吹泡泡,就算换气,泡泡不断,是吹呜瓦的料。
七八岁,郭继华就随他父亲奔丧礼,学着跟节奏打镲,听唢呐调子。
祖传的唢呐没谱子,只有郎当调子,随口哼来,“郎当郎当里郎当……”全靠父亲口传心授,一支曲子摸索百十遍,一个音不准,就要挨上一脚。
8岁第一次上场,他吹唢呐,他父亲吹笛子伴奏。
吹着吹着,唢呐走了音,笛子就敲在头上。
“梆梆梆”,又走了音,他父亲一脚踹翻他和凳子,奔丧的看了笑哈哈,他掉几滴泪,站起来继续吹。
祖辈里,吹呜瓦地位低贱,“三教九流,下九流里的最末流。
”一次,郭继华的朋友、小唢呐匠王瑞永赶场,路上碰见了几个干建筑的,一个建筑工叹气,“嗨,真丧气,出门碰见了要饭的。
”他问二老爷(方言,即二爷爷),“人咋说咱是要饭的?”“咱们就是要饭的,是没拿棍子的乞丐。
”二老爷王庆焕说。
由于地位低下,为了活计,吹呜瓦的都会剃头,挑着剃头挑子、脸盆、杌子赶集,被叫做浑水盆,专门剃头的,叫净水盆。
不过,得亏是下九流的最末流,战争动乱年代,吹呜瓦竟成了平安活,“鬼子不理,土匪不抢,要钱没钱,要么没么。
朱氏族谱--海邑陆河

朱氏族谱--海邑陆河由朱熹公为一世2009-11-03 20:30:10 阅读8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一世祖:熹公;先字元晦,行二。
后改仲晦,字晦庵,别号紫阳,松公之季子。
原籍微州婺源。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诞生于闽北,绍兴十三年十四岁父病故,遵父遗嘱,奉母移居,崇安五夫里,依少传刘子羽(抗金名将),并师于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籍溪胡原仲。
登绍兴于丑科进士,历任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阁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
经事高、孝、光、宁四朝。
凡奏闻皆正心诚意齐治平均之道。
时遇秦桧执政,·胄弄权,又遇金人之犯,则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遂辞朝,隐居南宋白鹿洞注集诗书。
三十五年后至宁宗时六旬加八登相位四十六日。
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致仕返乡,乔居建阳。
庆元六年三月辛酉日在改(大学致诚)章,午时疾甚,至甲子日病逝,享寿七十晋一。
十一月葬于闽建阳县嘉禾里九峰山下,大林风谷,风吹罗带形。
公学识渊博,穹理尽性,反鞠实践,居正为主,精忠爱国,为官爱民,注书立说,诲导后人。
逝后宁宗赐谥曰文。
故称文公。
宋理宗皇帝两次下诏追封。
一诏曰:“朕观朱熹,集注《在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冶道。
/朕励精讲学,缅怀典型,可特赠太师信国公。
”二诏曰:“朕为孔孟之道,自孟轲之后不得其传。
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明道见实践,深探对蕴千载绝学,始有指为。
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理浑融,能使大学、中庸、孟语之书,本来洞澈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
朕每观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重奖之意,故诏书特下,可追封微国公》”追尊公学为子,配享孔圣庙庭。
坟前碑楼刻“徽国文国”四字,配妣刘太夫人,卒葬闽天师捧印形,壬山丙向。
坟前碑楼刻“敕封徽国尊夫人。
”公始大显于天下,道德文章著焉。
修谱后孙有诗赞曰:熹公后圣世推尊,注集诗书格万言:赐谥曰文登孔庙,敕封徽国学渊源。
生三子:长朱塾;次埜(野),三子朱在。
乡土吹打班的悲喜之曲——晋中唢呐艺术传承人范青山口述史

乡土吹打班的悲喜之曲——晋中唢呐艺术传承人范青山口述史郭平【摘要】以范青山为代表的唢呐艺人,是中国传统乡村礼俗变迁的见证者.唢呐吹奏是中国多个地区婚丧嫁娶习俗不可或缺的艺术样式,晋中地区尤为流行.随着民众审美观的变化和现代乐器的介入,传统唢呐曲调大部分失传,吹奏技艺日渐式微.作为民众人生仪礼之乐的古老艺术,唢呐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往昔的魅力与意韵,以及教化和劝诫的功能.范青山以吹奏唢呐为生,游走于城乡之间,演奏家之梦的破灭让他更加珍爱手里的唢呐.如何呵护传承人坚守艺术的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值得关注的课题.【期刊名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8页(P19-26)【关键词】唢呐吹奏;民间艺术;口述史;传承人【作者】郭平【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访谈时间:2016年6月23日、9月26日。
访谈地点:山西省祁县李家堡村、来远镇。
访谈人:郭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
以下简称“郭”。
受访人:范青山,1965年生,汉族,山西省祁县祁城村人。
自祖父一代起,世代从事唢呐技艺表演。
范青山七八岁拜师学艺,禀赋过人,十二三岁即跟着爷爷和父亲去演出。
吹唢呐当时被社会视为下九流的营生。
范青山12岁时幸运地被选拔进艺校,毕业后进入县晋剧团工作。
但八年转正无望,剧团解散,24岁的范青山重返农村。
苦闷中组建吹打班子,在红白喜事、开业庆典和庙会等仪式上吹奏唢呐,颇有名气,被誉为“唢呐大王”。
随着文化与社会的剧烈变迁,唢呐技艺也开始发生变异,传统曲目和技艺失传,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范青山自觉传承技艺,采取口传身授与曲谱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儿孙和徒弟。
以下简称“范”。
一、拜师学艺入行郭:范老师,您多大开始学吹唢呐?范:六七岁就开始了。
我家里就是干这个的,我爷爷、父亲、我和我儿子都吹唢呐。
朱辈分排名

朱辈分排名朱辈分排名朱氏家族作为中华姓氏之一,其辈分排名因历史长久和地域分散而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地区的朱氏家族拥有独特的字辈排行,同时也有尝试统一字辈的举措。
本文将深入探讨朱氏家族的辈分排名,揭示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地域差异下的朱氏辈分朱氏家族的辈分排名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例如,云南省宣威朱氏的字辈为“均铨法桢煜坤钟洛树烈增铭唐淳柄先诚华相福学昌信守肖配策俊恵万有祥”,而山东省的一支朱氏字辈则包括“元(健春)永保太和江祖业克明俊德振家声(升)”。
湖南省汉寿朱氏的字辈更为复杂,为“胜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国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于时正良元仲思吾继可懋邦宗永景维若启怀崇方鼎有华光彦达述前徽”。
这些地域性的辈分排名不仅反映了朱氏家族在不同地区的繁衍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云南省,朱氏家族的字辈排行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内部的标识,更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字辈的选择通常与当地的历史事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风俗密切相关。
例如,“均铨法桢煜坤钟洛树烈增铭唐淳柄先诚华相福学昌信守肖配策俊恵万有祥”这一字辈中,许多字都蕴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后代的期望。
而在山东省,字辈“元(健春)永保太和江祖业克明俊德振家声(升)”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家族声望和道德的重视。
湖南省汉寿朱氏的字辈则更加复杂,反映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字辈“胜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国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于时正良元仲思吾继可懋邦宗永景维若启怀崇方鼎有华光彦达述前徽”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标识,更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字辈的选择通常与当地的历史事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风俗密切相关,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后代的期望。
统一字辈的尝试与挑战近年来,为了加强朱氏家族内部的联系和认同感,有人尝试统一朱氏家族的字辈排行。
例如,新编的统一字辈为“紫阁书弘文博学富经纶阳光照寰宇云高锦长春世家建奇秀国泰运昌隆泽惠禄荣祚广益启明侯万载庆丰硕克成功永存古训勤守继雄豪振乾坤流晖焕”。
朱姓起源·四大支系(朱清莙编撰)

朱姓起源·四大支系(朱清莙编撰)朱姓起源·四大支系【朱襄氏,曹挟,丹朱,微子启】祖德宗功,饮水思源【朱氏家族繁荣昌盛,朱氏文化源远流长】【朱姓起源总括简述】:←朱姓→根据《中华姓氏通史·朱姓》的书中记载,朱姓姓氏很早,启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的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
朱姓·两支远古洪荒时代朱姓简述:一支朱姓远祖崇拜“赤心木”:在遥远蒙昧的原始采集,狩猎时代,在我国中原地区,生活着一支崇拜赤心木——朱木的氏族群体。
《说文解字》中,对“朱”作了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属。
朱字最原始的意义并非是红色,而是指称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
《山海经》记载,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心红,名曰朱木。
《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朱襄氏是最早崇拜赤心木,居于朱地的朱氏族成员,姓朱名襄,后世以姓名全称为朱襄氏。
这里的“朱”地典籍又写作“株”,在今天河南省淮阳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有“陈有株邑,盖朱襄氏之地”,至少可以证明古代朱人早期的迁徙地。
大约三皇五帝时代,北方和中原地带朱人南迁,就有了我国西南方叫朱方或者朱天的称呼。
另一支朱姓远祖崇拜“蜘蛛”:早在远古洪荒时代,今天的山东半岛生活着一支崇拜蜘蛛——邾氏族群体。
搞不清原因而崇拜蜘蛛而视作吉祥图腾。
《说文解字》云:“邾”是从鼄而来。
“邾,蜘蛛也,从黾朱声。
”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
据此,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氏族群体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此地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
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加之建国就是“大都邑”,故,改从邑朱声之邾字。
《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
《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济宁铜杆唢呐,作为山东省济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
铜杆唢呐在济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济宁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对济宁铜杆唢呐进行介绍。
一、历史据史料记载,铜杆唢呐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铜杆唢呐最早出现在济宁周边的山东平原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济宁地区。
在《山东省志·音乐志》中记载:“铜杆唢呐与客家人移居济宁,已有千余年历史。
”唢呐在古代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上,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乐器。
在民间,唢呐也被用于婚庆、丧葬等大型活动之中。
铜杆唢呐在民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为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积淀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能量。
在历史长河中,铜杆唢呐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古代,铜杆唢呐主要由一些手艺精湛的匠人制作,他们用手工精湛的技艺将铜管锤制成形,并在其中镶嵌铜制镲片、银镲片及铜制响片。
这些工艺精湛的铜杆唢呐乐器一直被传承下来,成为了济宁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财富。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济宁铜杆唢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现在,铜杆唢呐已经从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走向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娱乐和休闲的方式。
在济宁地区的集市、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吹奏铜杆唢呐的艺人,他们用悠扬的音乐吸引着路人的目光,为这个地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铜杆唢呐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现在的铜杆唢呐制作者,既继承了古代匠人的传统工艺,同时也融合了现代的科技手段,使得唢呐的音质和外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也有一些音乐家将铜杆唢呐融入到了现代音乐之中,创作了一些新的音乐作品,使得铜杆唢呐这一传统乐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为了加强济宁铜杆唢呐的传承和发展,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扶持工作。
在济宁地区,成立了一些民间文化保护组织,他们通过举办铜杆唢呐表演、举办比赛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种传统乐器。
苏北睢宁县唢呐班曲目系统调查研究

歌颂 四化好前程 四化要有法律来保证
睢宁县唢呐班有着 自己丰富 的曲 目体 系 , 些 曲 目极 少 这
部分是通过乐谱形 式保存 下来 , 多 的唢呐 曲 目则是存 在 于 更 唢 呐班 的表演实 践 中。在 笔者 统计 的这些 曲 目中i 的仍 然 有 存在于艺人 的表 演实 践 中, 的则 已经失传 。根 据 目前存 见 有 音 响、 乐谱 及艺人 口碑材料 等统计 、 纳及分 析 , 归 笔者 将 睢宁 县 唢呐班 常用 曲 目大致分 为传 统与 当代 两个 曲目系统 。传 统 曲 目系统包括器乐 、 民歌 、 曲 、 戏 说唱体裁 的作品 ; 当代 曲 目系 统 主要包含建 国以来各种 流行 歌曲改编 曲和专业创编 唢呐独 奏 曲。其 中 , 传统 曲 目系统 又可分 为通用 曲 目与特 色 曲 目两 类 。通用 曲 目, 即大部 分唢 呐班都 演奏 的 曲 目; 特色 曲 目, 即 个别 唢呐班 特有或擅 长 的曲 目。根据 目前 调查 结果显 示 , 当 代 曲 目系统中曲 目均为通 用曲 目。
汉 墓出土的 的陶器 以及诸 多文 物足 以说 明当地有着 悠久 的文 化传统 。改革开放 至今 , 宁县 民间音乐 得到 了较快 的发 睢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 0 0 7年度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 金项 目“ 苏北 乡村乐班 与新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研 究” 项 目编 号:7 HB 0 ) ( 0 S 0 3 阶段 性成
音乐学。
口 士 等 苏 宁 唢 班 系 查 究 赵 玮, 北睢 县 呐 曲目 统调 研
HUNDR C ED S HOOL N A S S I RT
I1 2 2
传统 曲 目 步步高 慢赶 牛 十二恨 卖饺 子 八 月桂花遍地开 在北京 的金 山上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二)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二)明代鲁王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山东广大地区乃至浙江、江苏、安徽、台湾等地。
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
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朱氏寻根有所帮助,也期待读者提供线索,进一步充实对兖州明鲁王府的研究。
本期是连载之二。
—————————————————兖州南张村:兄弟二人落户张村南张村,位于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最南部,2012年因压煤整体搬迁到兴隆庄街道办事处驻地兴隆社区。
目前,村有2300余人,以朱、曹、张三姓为主,现有朱姓人口400人,他们沿用明太祖御批的20个字辈和后续的20个字辈,是明代鲁王后裔。
村中健在的最大辈是玉字辈,目前最小辈是能字辈。
本支朱姓,据说是朱姓兄弟二人逃荒在此安家,村里所有朱姓都是兄弟二人的后代,具体辈分、名字、从何处迁来已经无人知晓。
兖州北张村:乱世改姓兄弟徙居明末,清兵攻陷兖州鲁王府,巨野王后裔朱以沄带着长子弘木、次子弘林由郡城逃难到张家村(兖州漕河镇北张村)隐姓埋名定居下来。
朱以沄改名为“用三公”,长子弘木改名“蒋大漠”,次子弘林改名“蒋大材”。
蒋大漠后裔居住张家村,蒋大材后裔居住庙西村至今。
查巨野支谱记载,朱以沄共有五子:弘木、弘林、弘楷、弘乐、弘楫。
其中,弘乐的后裔现居住于大厂村,弘楫住费县同石,弘楷后裔现居住何处尚待查证。
另据调查,除了改姓的蒋姓为鲁王后裔,张家村的张姓也是由朱姓改姓而来。
现在,张家村大约共有二百户人口,只有蒋、张两姓,张姓上至庄字辈、下至历字辈,蒋姓上至遇字辈、下至明字辈。
邹城西朱村:老林分树初现端倪邹城市大束镇西朱村(俗称朱家村),位于明鲁王陵东南方约四公里。
朱家村朱姓辈分是:康庄玉本宁,明利福来德。
现在村里最大字辈为庄字辈,最小为明字辈。
健在男丁200人左右。
关于其祖上什么时候搬来已无法确认。
文革时期,朱家老轴子(家堂)被烧毁,目前只有折子(祖先名讳折页)了,过年时才拿出来供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阳朱氏唢呐传承谱系研究
摘要:宁阳朱氏唢呐,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由朱序河一家人一代代传承下来。
在传承的过程中,数代传承人不断总结、吸收本地优秀的戏曲文化及一些民间小调,形成自己固定的形式和曲牌,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社会需求的变迁中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朱氏唢呐,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朱氏唢呐唢呐班公尺谱特征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五岳之尊泰山,南邻孔子故里曲阜,西与水泊梁山相望,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人口80.4万。
宁阳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大汶口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堡头遗址,遗存丰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宁阳历代名士文人辈出,两汉夏侯胜、夏侯建是今尚书“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创始人。
东汉文学家刘祯为“建安七子”之一。
县内神童山、彩山、禹王庙、颜林等文物古迹众多。
一、历史渊源及其传承
宁阳朱氏唢呐系家族传承。
于清朝同治年间由朱序河家人一代代传承下来。
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经过几代传人的学习钻研和发展革新,宁阳朱氏唢呐演出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鲁中、鲁西南地区都有很大影响。
朱氏唢呐最初是用
于各村红白喜事服务,宁阳、汶上、肥城、曲阜、兖州等地无论红白喜事都必请朱氏唢呐吹奏。
第三代传人朱振山时常与外地唢呐高手切磋交流技艺,肥城唱四根弦的外号叫半碗蜜的戏班、孙家滩的孙云清、孙云腾外出演出木偶戏时常请朱振山吹奏唢呐,朱振山也经常与外地唢呐高手(巨野的袁子文、吴心起、嘉祥的任同祥、兖州李继堂、刘景阳、汶上刘章印等)相互切磋交流技艺,通过相互切磋,将朱氏唢呐技艺又提高了个档次。
为使唢呐艺术发展后继有人,第三代传人朱振山对他四个儿子(朱殿臣、朱殿军、朱殿义、朱殿齐)进行苦心培养,言传身教,四兄弟也不负父望,个个成才,组成古乐队,演出各种唢呐吹奏剧目,如《花木兰》、《拷红》、《百鸟朝凤》、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两朗山》、《三请樊梨花》、《武风岭》等,解放后,朱氏一家成立了唢呐剧团。
朱殿军吹奏的唢呐,多次获得省市级荣誉。
1994年在山东省“薛国杯”金唢呐民间演奏家邀请比赛上获一等奖;1996年代表泰安队独奏唢呐曲《春回》参加“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在“民族器乐比赛”获金奖。
唢呐班的传承方式:唢呐乐班的艺人们主要的传承方式为家族传承,朱殿军师承他的父亲朱序河,朱殿军多年来收授学徒200多个,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唢呐高手,在社会引起较大影响。
以下是朱氏的传承谱系:
第一代:朱序河,男,生于1849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良村;第二代:朱庆贵,男,生于1878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庆富,男,生于1881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第三代:朱振山,男,生于1910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第四代:朱殿臣,男,生于1936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第五代:朱殿军,男,生于1944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殿义,男,生于1952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殿齐,男,生于1958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第六代:朱群强,男,生于1965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群刚,男,生于1967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群涛,男,生于1971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第七代:朱美菊,女,生于1985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芳,女,生于1985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腾飞,男,生于1988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鹏伟,男,生于1988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园园,女,生于1987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朱美玉,女,生于1987年,家族传承,宁阳县??城镇茅庄乡。
二、艺术特征及发展现状
1、唢呐的艺术特征
朱氏唢呐吹奏以气、指、舌、情、操、韵、味、吐功等
演奏技巧上开拓创新,气息收放自如;舌功讲究,要有双吐、反吐、正吐等技巧;指法要灵活有力;表演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
朱氏传人吹奏的唢呐,集合名家各派之长,并又独创独特的一派。
还自编了很多唢呐独奏曲。
2、朱氏唢呐乐班的组成状况及发展
在乐器使用上,唢呐和笙为主要乐器,笛子只在大型乐班使用,其中唢呐有大小之分,悲乐主要用大唢呐,喜乐主用小唢呐,一般情况下大小皆用,笙为主用伴奏乐器,形制是十四簧方笙。
打击乐器教鲁西南鼓吹乐少了很多,大型乐班增加弦乐器,中型乐班增加键盘乐器电子琴和打击乐器架子鼓,但没有弦乐器,小型乐班却更多保留了鲁西南鼓吹乐的原型,乐队编制大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朱氏唢呐在宁阳的发展如火如荼,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价值,作为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长期以来为老百姓接受和喜爱,成为传承民俗,娱乐生活,延续情感的重要途径。
朱氏唢呐的发扬光大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邻里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等方面起着重要意义。
我们要对这一系列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序的挖掘保护和继承,它构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涵,为我国和谐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注释
[1]王冰《论磁村花鼓的艺术价值》[J].民族艺术,2012,
4。
[2]王冰《从“齐韶”觅雅乐典范》[J].民族艺术,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