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文档资料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赣南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和风土风情。
在有着“唢呐之乡”美誉的于都县,一种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已经流传了1000余年,相传自从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举家举族南下,辗转迁徙,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
南迁的中原汉人的一支将自己称为客家人,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便是客家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都喜欢请上一对“公婆吹”,吹上一番。
在民间有个顺口溜: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大显身手。
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是于都唢呐的鼎盛时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
靖石唢呐班的刘班主说,那时候,谁家娶老婆都少不了他们,而且到了旺季天天都有得“吹”,每到一处都会引来不少的围观者,唢呐吹奏的欢快、热闹气氛也给人们带去了不少快乐。
据刘班主说,当时还涌现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唢呐手1000多名。
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逐渐成为了客家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标志,他不仅丰富了客家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仅存的音乐曲牌才十余首,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
于都唢呐“公婆吹”音乐形态研究

于都唢呐“公婆吹”音乐形态研究
王芳;周正元;宋以桥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6(0)4
【摘要】于都唢呐“公婆吹”,有一套独特的二声部的传统曲牌乐曲制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文章根据音乐的形态即唢呐“公婆吹”的样式、结构、逻辑等来研究唢呐“公婆吹”风格的分析与对内容的探讨、独特的音乐语言.
【总页数】4页(P93-95,165)
【作者】王芳;周正元;宋以桥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2
【相关文献】
1.赣南民间唢呐公婆吹 [J], 蒋燮
2.赣南于都吹打艺术研究--以“公婆吹为例” [J], 张晓艳;李文慧
3.甘肃武山唢呐(吹响)的丧葬音乐活动--以檫石川唢呐班社为例 [J], 车万里
4.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J], 杨鲁平;温桂生
5."公婆吹"唢呐的历史文化生态及客家仪式音乐功能探析 [J], 赖晓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但 这并 不 影 响 桃 花 文化 对 中国 文学 发 展 的推 动 作 用 。 正 因 为 人 们 对 桃 花 的 评 价 褒 贬 不 一 , 才 使 桃 花 文 化 的
内 涵 更 加 厚 重 。 桃 花 令 诗 的 王 国 更 加 摇 曳 多 姿 , 中 国 令
古典文 学更 加璀璨 精彩 。
( 者 单 位 :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研 究 生 院) 作 中
象征 。 而在思 想 受到 禁锢 、 行备 受 制 约 的明清 时 期 , 言 主 体 意 识 的觉 醒 促 使 富 有 反 抗 精 神 的 人 们 迫 切 要 求 获 得 个 性 解 放 ,他 们 懂 得 自我 欣 赏 ,更 着 重 对 情 感 的 表
色。早 期 的唢呐称 “ 调 吹打 ”杆长 二 尺 , 域 窄 , 平 , 音 表
寒 梅 第 一 开 。 ” 把 桃 花 比 作 地 位 低 贱 的 奴 隶 , 此 反 他 以
达 。桃 花 作 为 “ ” 载 体 , 深 地 吸 引着 那 些 至 情 至 性 情 的 深 的 文 学 家 。其 次 , 们 对 桃 花 的 态 度 与 个 人 的 生 活 境 遇 人 有 极 大 的 关 联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大 多 是 有 理 想 、 抱 负 的 有
● 杨 鲁
平 温 桂 生
浩 如 烟 海 的传 统 民 间 音 乐 宝 库 的 一 朵 奇 葩 。 于都 唢 呐 的历史 悠 久 , 树 一 帜。据 于 都 县史 料 别
记 载 : 在 一 千 多 年 前 就 盛 行 于 民 间 , 所 谓 “ 手 举 早 真 鼓
于 道路 , 来 人家 , 阑 不歇 ” 往 更 。其 声 音 激 昂 嘹 亮 , 板 鼓 分 明 , 律 委 婉 幽 怨 , 有 浓郁 的 乡土 气 息和 地 方特 旋 具
唢呐响于都

唢呐响于都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29日 05 版)
28日,记者采访了江西省于都县唢呐艺术传承人刘家盛。
唢呐,是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江西省于都县有着“唢呐之乡”的美誉。
一种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已流传了1600多年。
2008年6月,于都唢呐“公婆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家盛介绍,历经千年后,“公婆吹”的音乐曲牌如今仅存16首,但仍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一个孕育着文化复兴的时代已经来临,一种本就来自民间的艺术将以崭新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刘家盛告诉记者,“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于都唢呐‘公婆吹’保护好、传承好。
”
县委宣传部干部康育生介绍,近年来,于都成立了于都唢呐研究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和老艺人开展挖掘整理、理论研究,开设培训班培养唢呐艺人,并每年举办一次唢呐大赛活动;
在县长征源小学等学校办起了唢呐培训班。
(图为长征源小学的小唢呐手在吹唢呐。
)现在,全县共有唢呐乐队800多支,唢呐乐手2000多人。
刘家盛认为,保护、传承“非遗”,不仅要继续做好“师带徒”、“进校园”,还要“走出去”,发展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扎根农村的唢呐艺术队伍,培养一批创新人才。
同时,还应引入科学的市场运营机制,打造以于都唢呐“公婆吹”为品牌的文化产业,让唢呐文化产业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经历锻炼、循序渐进、发展壮大,让来自民间的文化艺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归大众,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本报记者吴齐强摄影报道。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

和接 送 贵宾 的活 动 中发 挥 着 自己独有 的作 用 。如 果 能 在于 都 广 阔 的 田里 乡 间和 古 色古 香 的 客家 古 屋 中 .让 您伴 随 着 于都 唢呐 “ 婆 吹 ” 曲调 感 受 一 下 客 家 人古 老 的婚 嫁 习俗 , 将 是 一 件 公 的 那 多 么令 人惬 意的 事 。 同时 , 都 是著 名 的革 命 老 区 , 中央 红 军 于 是
来 巴黎 的游 客 以每 年 1 0多 万 的速 度 递增 ,遗产 经 济 已成 为 巴 0
12 9 9年 毛泽 东 同 志在 于 都 东 门 沙坝 召 开 万 人大 会 时 , 都 于
唢呐 “ 婆 吹” 公 就大 显 身手 。后 来 , 红军 长 征 离开 于 都 时 , 是 于 又
黎 经济 的重要 支 柱 。 如 何 让具 有 浓 郁客 家 特 色 的于 都 客家 唢 呐 “ 婆吹 ” 一 非 公 这
重要 内容 和途 径 。
关键 词 : 婆 吹 公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传 承
创 新
中图分类号 :J 3 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2 1 7 (0 9 1 - 0 9 0 1 7 — 5 8 2 0 )1 0 7 - 1
段屋乡等乡镇村组 , 于都 唢 呐 “ 婆 吹” 重 新 开始 在 民间 活 跃 公 又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杨鲁平温桂生来源:《艺海》2009年第03期于都,当年中央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也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
它地处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
素有“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和赣州河东“六县之母”之称。
自西晋“五胡乱华”时起,一批批陆续南迁的汉人辗转进入于都等地,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相濡以沫,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
而于都客家唢呐音乐便是这浩如烟海的传统民间音乐宝库的一朵奇葩。
于都唢呐的历史悠久,别树一帜。
据于都县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真所谓“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
其声音激昂嘹亮,鼓板分明,旋律委婉幽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早期的唢呐称“平调吹打”,杆长二尺,音域窄,表现力差,吹起来很费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逐渐改为七寸。
当地唢呐手有这样一首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
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于都唢呐有木管、铜管、铝管与锡管之分,木管音色柔和,铜管音色明亮,锡管与铝管共有铜管与木管合有的音色特点,应用较广。
于都唢呐又分“大、中、小、辣子”四种。
大唢呐粗犷、气派,一般用于演奏的大场面。
而一种细而长的“辣子”因其音高而尖,且吹奏费力,所以只作点缀及伴奏作用。
用得最多的还是中、小唢呐,中唢呐高亢、激昂,小唢呐欢快含蓄,这两种唢呐用途甚广。
于都唢呐不仅品种多样而且还吸收了各种乐器来丰富自己。
如有的曲牌就增加了二胡、笛子、扁鼓、小钹、马锣等。
吹奏时的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于都唢呐的吹奏形式有齐奏、对奏、独奏、吹打并重等。
由于乐曲的表现需要偶尔表现鼓技的精彩部分,所以吹打的节奏时长时短,演奏时可以边走边吹,也可以坐吹。
举动轻便灵活,不受时间、场地等重要条件限制。
比如,《将军下马》、《百凤朝阳》等热烈欢快的曲调很适合路吹打。
而坐吹常有“十堂花”、“扬州调”等曲牌。
在坐吹中发展了对吹这典型的形式。
谈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谈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唢呐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中的一种,起源于古代,历史悠久。
它常常被用于民间婚丧嫁娶、庆典等场合,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关系到唢呐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在当今社会,唢呐音乐已经开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传承和发展唢呐演奏技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承是指将一种文化传统的精髓和本质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传递下去。
在民族音乐领域,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保留了民族音乐的原生态,保持了音乐的纯粹性和传统性。
传承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后继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传承可以增添音乐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使得音乐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为师傅和学徒的数量都在减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快节奏也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传承环境的改变也对传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想实现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就必须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
在传承的基础上,唢呐演奏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理论知识对音乐进行创新和提升,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时代的变迁。
发展可以使音乐更富有创意和活力,使得音乐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发展可以拓宽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演奏技术,使得音乐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发展可以提升音乐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使得音乐更具有国际影响力。
在唢呐演奏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成为了一个关键词。
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演奏技术和表现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满足不同群体对音乐的追求。
要不断吸取其他音乐形式和流派的精华和优点,以充实唢呐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得音乐更加立体和全面。
通过不断进行创新,可以使得唢呐音乐更具有包容性和综合性,从而为音乐的跨界融合和国际交流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赣南于都吹打音乐初探

约 20 5 余首 , 其中吹打乐 占了 20 首。在赣南 民 0余 族器 乐乐种 中最 具 有特 色 的是 于都 吹 打 , 称 于都 又 唢呐。于都吹打中的“ 公婆吹” 20 在 08年被列人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 响赣南 于都 吹打音 乐形成 的 因素
2 0 0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a fG n a oma nv ri o r lo a n n N r lU ies y n t
№ . 2 Ap . 01 r2 0
第二 期
・
艺 术教 育与 研 究 ・
赣南 于都 吹打音乐 初探
张 晓艳
( 赣南师范学 院 音乐学院 , 西 赣州 江
摘
3 10 ) 4 00
要: 于都吹打音 乐的形成受到宗教音 乐、 戏曲音 乐及 客 家移 民的影响。于都吹打 中最具特 色的“ 婆吹” 公
主要 应用于婚嫁 、 丧葬活动,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 点。于都吹打音 乐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如 何传 承和保护 的问题。
关键词 : 间器 乐; 民 于都吹打音 乐; 公婆吹 ; 艺术特点
奏中重技巧与韵律的奏法及有如《 反指调》 中终止 前有一只唢呐的长段华彩性独奏等特点 , 都充分体 现出它与江西其他吹打乐的不同之处。3 L
二、 于都 吹打 音乐 的运用及 艺术 特点
( ) 公婆 吹 ” 一 “ 的运 用
教曲牌《 拜忏》 《 、 坛调》 《 、破酆都》 都是做道场时常 演奏的曲牌 。道观中乐手除 了参加道场的奏乐外, 还要 接应其 他 民 间礼 仪演 奏 。 因此 , 们不 仅 掌 握 他 了大量吹打曲牌的手抄本 , 还传 带了民间一代又一 代 的乐手。 在 民间 , 们 也 常用 吹 打乐 来 表示 对 神灵 的敬 人 仰 , 赣 南 每 年稻 花 盛 开 时 节 , 人 “ 神 游 行 , 如 众 抬 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
摘要: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已在民间流传了1000余年。
如今,其音乐曲牌仅存十余首,“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
如何把它作为一种“遗产经济”来打造,传承并创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公婆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赣南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和风土风情。
在有着“唢呐之乡”美誉的于都县,一种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已经流传了1000余年,相传自从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举家举族南下,辗转迁徙,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
南迁的中原汉人的一支将自己称为客家人,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便是客家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都喜欢请上一对“公婆吹”,吹上一番。
在民间有个顺口溜: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大显身手。
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是于都唢呐的鼎盛时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
靖石唢呐班的刘班主说,那时候,谁家娶老婆都少不了他们,而且到了旺季天天都有得“吹”,每到一处都会引来不少的围观者,唢呐吹奏的欢快、热闹气氛也给人们带去了不少快乐。
据刘班主说,当时还涌现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唢呐手1000多名。
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逐渐成为了客家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标志,他不仅丰富了客家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仅存的音乐曲牌才十余首,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
要途径。
传承并创新于都唢呐“公婆吹”,使之重新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而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服务。
近年来,于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都会把全县的唢呐骨干及“公婆吹”唢呐手集中起来交流学习。
尤其是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都会举办一次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活动展览,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了解到于都唢呐公婆吹的历史、现状以及创新成果,对“公婆吹”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前几年田里乡间几乎听不到“公婆吹”的声音到现在形成了以于都银坑汉田为中心并辐射发展到于都寛田高龙村、杨公坝村、寨面村、石晗村,葛坳乡,黄磷乡、沙心乡、段屋乡等乡镇村组,于都唢呐“公婆吹”又重新开始在民间活跃起来。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传承和创新于都唢呐“公婆吹”的同时,如何把它作为一种“遗产经济”来打造,利用独有的“遗产文化”来带活旅游业的发展。
反过来,其产生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可以反哺“遗产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在一些欧洲国家,因为他们有成熟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所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斐然成就。
同时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精心开发“遗产经济”,利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从而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比如法国首都巴黎,据统计,近年来来巴黎的游客以每年100多万的速度递增,遗产经济已成为巴黎经济的重要支柱。
如何让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一个活的旅游亮点,笔者认为可以把她结合到于都县独有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当中。
于都唢呐“公婆吹”在客家人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的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如果能在于都广阔的田里乡间和古色古香的客家古屋中,让您伴随着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曲调感受一下客家人古老的婚嫁习俗,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
同时,于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当前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可以想见,每当游客们来到位于于都县城东门的“于都长征第一渡”时,都会引发对红军当年渡河场景的无限遐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我们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芹.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M].
[2]肖继岳,谢慧,钟蕾.于都唢呐:期待中艰难传承[M].
肖若心(1975-),女,江西赣州人,赣南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本科,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