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徽文化特色
湖南、安徽、云南省2023年最新遴选面试真题及解析

湖南、安徽、云南省2023年最新遴选面试真题及解析2023年湖南、安徽和云南省的最新面试真题及解析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宏观经济与政治知识1、宏观经济的概念:关注宏观经济的概念,例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等;2、政治改革:要求考生了解政府实施的改革措施,比如新的行政区划,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等;3、外部环境:要求考生了解三地的国家外交政策,比如对外贸易,经济贸易合作协议等;4、重大事件:要求考生了解湖南、安徽和云南省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合并改革,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
二、地方文化知识1、湖南、安徽和云南省的历史文化:要求考生了解湖南、安徽和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背景,地域特点,文化遗产,名人故事等;2、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要求考生了解三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趋势,比如城乡分化,产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趋势等;3、社会责任:要求考生了解湖南、安徽和云南省社会责任,比如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等;4、现代文明:要求考生了解湖南、安徽和云南省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如公共服务,科技进步,城市管理等。
三、社会发展问题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考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比如可持续发展指标,目标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践;2、促进和平、稳定、发展:要求考生了解湖南、安徽和云南省在促进和平、稳定与发展采取的做法,比如维护地区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3、提高社会整体效益:要求考生了解湖南、安徽和云南省在提高社会整体效益上采取的措施,比如实施社会治理,完善市场体系,实施技术改造等。
四、职业技能1、职业发展思维:要求考生能够掌握职业发展思维,比如理解职业选择过程,前瞻性思维,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等;2、技能掌握:要求考生掌握所选工作领域的核心技能,比如管理技能、营销技能、财务技能、人力资源技能、企业策划技能等;3、创新思维:要求考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与时俱进的变化,拓展新空间;4、团队协作:要求考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比如理解团队文化,认识团队建设,合作沟通,分工负责等。
试论皖江文化的对外教学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G 4 . 6 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3—4 3 (0 0 1 0 2 7 0 2 1 )2— 0 3一o 4
沧桑 中积淀成 的汉 文 化具 有强 大 的生 命 力 、 无穷 的魅 力及 巨大 的吸 引力 , 一方 面大 量 的汉语 学 另 习者 是 因对我 们 的汉文 化感 兴趣 而走 进我们 的课
深入地 研究 皖江 文 化 及 其 对外 教 学 , 于传 承 和 对
弘扬 民族优 秀文 化具 有一定 意 义 。本 文 的皖 江文
} 收 稿 日期 :2 0 0 9—1 1—2 7
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 I 。姜红 《 1 本地文化资 源的利用 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 一文 中也指 出: 安徽 对外 汉语 教 学具 有 较长 的历 史 , 发 展 较 为 但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青 年项 目(9 y0 2 ; 0 cy3 ) 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 目( 0 8 x 4 4 。 20 j m 1 ) y 作者简介 :方寅 , , 男 安徽岳 西人 ,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
21 00年 l 2月
第2 9卷第 1 2期
安 庆 师范 学院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n l f n igT a h m ol e S ca S in eE io ) o ra qn e c e C lg ( o i c c dt n oA e l e i
De 2 l c. O O
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及其旅游美学价值

试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及其旅游美学价值摘要:桐城文化是安徽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核心品牌。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桐城派作为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正成为地方文化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选择。
而缺乏对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质和美学价值的研究,使得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色模糊。
对桐城派文化的内涵提炼与美学分析是桐城派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桐城派;桐城文化;文化旅游;灵韵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17-02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都”、“桐城派故里”,桐城市拥有“桐城派”的金子文化招牌,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以桐城派为品牌的文化旅游已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桐城文化博物园”项目的建设标志桐城派文化旅游上升到历史新起点。
但在众多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思路中,单一的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占据主导位置,如桐城派名人资源、桐城派文化遗存游等。
而能够吸收桐城派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整体文化风貌和文化旅游美学的层面考察桐城派文化旅游尚未出现,本文试着从文化品牌和旅游美学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文化旅游的价值。
一、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新视野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以文派而知名,同时集有学派、诗派的内容,自清朝中叶自晚清民初,桐城派流传两百余年,期间诞生作家多达一千二百余人余人,作品难以计数,分布全国十九个省市[1],桐城派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代有人才,堪称明清时期的一道文化奇观。
随着桐城派学术研究的深入,从文化世家、书院教育、学术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成为一种新趋势[2],桐城派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打开了视野,桐城派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旅游领域,桐城派的众多构成要素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构想。
桐城派博大精深,在科举、仕宦、家学方面独具特色。
“在小小的一县范围之内,文儒硕辅多达千百位,人文盛况绵及数百年,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
试论保护和弘扬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现实意义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094Vol.166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美术,常附加在工业上,而中国的工业,常注重在有关一般人生日用的器物上。
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中国整套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工艺技艺的存续和发展,也皆与民众的喜好以及生活需要密切相关。
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迁,历史对徽墨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护、继承和弘扬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手段,以提升墨品质量,丰富装饰技法,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作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新时代赋予墨家的历史使命。
1 徽墨产业发展现状据统计,在徽墨的故乡黄山市,截至2018年,有徽墨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25家,拥有传统知识产权专利产品18项,年产徽墨328吨,产值8516万元,仍居全国制墨业之冠。
其中,屯溪胡开文墨厂自2001年改制以来,坚持工艺科技创新、材质科技创新和产品科技创新,自1981年以来已连续36年获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一大批新产品在国家、省和行业展评中获奖,创新研发的徽墨“幻彩法”描金技艺,设计、制作了高级书画大漆烟集锦墨,并通过对传统墨汁的升级换代,打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年生产徽墨墨锭…25吨,,墨汁15吨,年生产销售额600万元以上。
歙县老胡开文墨业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注册商标,年产徽墨145吨,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150万元。
歙县徽韵工艺品厂年产徽墨58吨,产值1100万元。
歙县聚墨堂墨业公司年产徽墨60吨,产值1200万元。
全市有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6人、市级31人,徽墨省级传习基地3处、市级传习基地3处。
在同属古徽州的安徽省绩溪县,以胡(开文)氏“新六房”、胡学文、石爱文等民国徽墨业为传承,发展出胡开文墨业公司、上庄老胡开文墨厂、良才墨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制墨企业和手工作坊。
试论徽州地域文化对戴震重知思想的影响

戴震 重知 思想 的 内涵 戴 震 的 同乡 胡 适 先 生 曾 说 , “ 氏不 肯 空 谈 戴
【 收稿 日期 ]0 0 0 - l 2 1- 6 0
法 对于重 知思 想有 着重 大 的影 响 。戴 震治 学 ,不 同 于 同 时代 与 之齐 名 的 汉学 家 惠栋 近汉 信 古 的路 径 ,
而是论学 必求 其是 , “ 长于 分析 条理 ,而裁 断严 他
[ 项 目】 首 大 学校 级 课 题 ( 9D 0 3) 基金 吉 0JY 4 、 [ 者 简 介】 程 秀 ( 9 3 ) 作 卞 18 一 ,女 ,安徽 淮 北 人 ,吉 首 大 学 历 史 与 文 化 学 院 专 门 史 专业 硕 士 研 究 生
和徽 州 区域 文化 的双 向 中来展 开 对戴震 重知 思 想形 成的 深层 区域社 会 背景 的探 究 。 [ 关键 词] 戴震 ;重知 思想 ;徽 州地域 文 化
[ 中图分 类号] 2 9 K 4. 2
[ 献标 识: i 文 tA i b
[ 编 号]6 4 3 5 ( 0 0) 6 0 8 — 6 文章 l7 — 6 2 2 1 0 — 0 1 0 知行 合一 ,他很 明 白地 主 张 ‘ 重行 须 先 重 知 ’ 。从
知识学 问入手 ,每事必求其 ‘ 豁然使无余蕴 ’ ,逐 渐 养成 一个 ‘ 审察 事情 而准 ’的智慧 ,然后 ~切 能 行 为 自能 ‘ 惑 与 所 行 ’ 不 :这 是 戴 震 的 ‘ 以 贯 一
之 ’ ” l 此 言 道 出 了戴 震 哲 学 之 所 以 能 “ 迈 时 。 4 超
在章 实斋之 前 ,戴震 都 是 以训 诂考 据 而 闻名于 当时 的 清代 学 坛 ,而 在 戴 震 自己而 言 ,训 诂 考据 、
2023年合肥长丰后备干部考试题

2023年合肥长丰后备干部考试题合肥长丰区2023年后备干部考试题一、简答题1.请简述合肥长丰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合肥长丰区是安徽省合肥市的下辖区域,地处中国东部,是合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丰区位于合肥市的东南部,总面积约为1987.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80万。
长丰区是合肥市的工业基地和农业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长丰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长丰区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请简述合肥长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合肥长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长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
长丰区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积极引进国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长丰区的GDP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请简述合肥长丰区的城市建设情况。
合肥长丰区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丰区加大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新建了一批重要的交通干道和交通设施,完善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长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建了大量的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长丰区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了一批公园和绿化带,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二、论述题1.论述合肥长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合肥长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合肥长丰区的农业以粮食、水果、蔬菜等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也有一定规模。
长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民的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长丰区注重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品牌化。
农业成为长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合肥长丰区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合肥长丰区的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试论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

试论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摘要】地域文化性是建筑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形成城市特色和特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可以说它是展示、传递历史和文化的典范,它所蕴含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其最重要的特质。
文章以安徽博物馆新馆为例,通过对安徽博物馆建筑的空间特点以及展陈特点的分析,探讨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博物空间;地域文化;互融性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数以千计的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犹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出来。
博物馆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转换为展示人类精神文明的橱窗,并逐渐形成弘扬地域文化的载体。
如何将本土化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真正体现建筑创作的本源,同时综合新时代的建筑语汇,结合作为文化创作主体的公众的观赏的心理感受,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时代语言和具有公共性的场所是博物馆空间特征的导向。
1. 博物馆的地域文化特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存在某一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建筑气息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到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1]博物馆的地域文化表现主要体现在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组成的人文主义或文脉主义中。
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继承江南地域文化基础上完美的塑造了优雅、含蓄的空间形象;德国历史博物馆的空间设计通过材料的强烈对比和不断转换的空间而产生的效果来传达历史的延续性和沉重感。
1.1 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建筑总是以一定的表现特征反映其深刻内涵,建筑的地域性是从地域本土思想、社会文化生活、自然地理条件中演化而来,因此,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精神属性的必然反映。
空间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建筑主体、文化背景的塑造。
由材料、体量形态、装饰,传统文化元素、建筑构件来表现,通过细部设计来表现建筑的地域性这一根本属性。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作者:高赟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戏曲文化吸收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却使地方戏曲逐渐被人遗忘于脑后,中华传统戏曲的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和重回舞台的方法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改革创新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拥有着强大的民众基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始终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光芒。
我国的传统文化种类非常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地方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集中传统文化之大成,将表演、演唱、歌舞等各种形式相互融合,并且融入了文学、武术、杂技等多种元素,为观众带来不同程度的视听盛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巨大改变,导致一些种类的地方戏曲走上了濒临消亡的道路。
一、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坐下欣赏一曲地方戏曲。
传统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它却在社会科技发展的激流中慢慢褪了色。
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仅存中国的戏曲还在继续传承,其他各国的传统戏剧早已销声匿迹,所以中国戏曲的消亡不止是中国的损失,更是全世界的损失。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的发展创新改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作为曾产生过390多个剧种的戏剧之国,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革,也渐渐与戏剧的发展脱节,而中国戏曲也因为不能及时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将舞台阵地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演出场次也渐渐减少,戏曲种类也不再丰富,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戏曲种类到现在仍在不断消亡。
导致这种危机现状的原因正是戏剧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欣赏戏剧的时候不能够产生共鸣,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安徽文化特色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
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
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
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
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
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
桐城派“清澄无滓”、“元气顺畅”的风格和形成与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民本思想,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桐城派历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姚鼐在文学理论上集大成的贡献,认为他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的文学主张不但是对桐城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二)戏剧方面。
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戏剧表演,它开创和丰富了几个有影响的剧种,如傩戏、青阳腔、徽剧、京剧、黄梅戏等。
贵池山民跳傩的文化心态,体现了山民崇拜自然、乞求福祉、崇佛崇道崇巫的迷信心态,但也契合了山民疗治心灵痛楚的心理需要,折射出山民追求幸福的人生观。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暗含深刻的中国戏曲韵味,唱腔清秀、细腻、深情、优美,音调特色浓郁,旋法丰富考究,结构陈述严谨有序,唱腔独特。
徽班进京历时百年而最终奉为国粹,是因为“京剧之父” 程长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鲜明的时代感、博采众长、革新超越的艺术追求。
(三)佛教方面。
皖江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是佛教,皖江地区也是佛教禅宗传承的重要地区。
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有其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文化,而是吸纳儒家、道家、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儒、释两家共同创立、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僧侣、乡民、香客共同推进九华山佛教文化兴盛。
牛头禅所创立的“天柱境”、“天柱家风”在上承达摩、下通慧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唐代池州南泉院普愿的禅学特色及在禅宗史上的重大影响。
二·淮河文化淮河文化以流域地区界定。
分水岭内,东至黄海;北至沂蒙山和黄河南堤;西至伏牛山、桐柏山,南至大别山和皖山余脉,河两岸和凡是流进淮河的支流地域生存的文化,均可称之为“淮河文化”。
由于淮河流域面积广袤,有着华夏“天中”的优越地位,域内与各方接壤的地区出现文化交融。
其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因而融合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古文化多元性、丰富的一大特色。
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两汉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
因此,淮河文化的定义应是以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为生存条件,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明文化的底蕴,兼容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区域文化。
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
(1)地方戏曲种类丰富。
淮源山区流行着行走便捷的皮影戏;而广阔的淮北大地,水陆交通两便,分布着河南豫剧、淮海戏、泗州戏等十多个剧种。
由于淮南地区属于江淮方言区域,风格委婉细腻的庐剧、黄梅戏则在被淮河南岸流行。
显然,淮河在地方戏曲风格上也成为“南蛮北侉”的过渡带。
特别是在淮河岸边形成的泗州戏、推子戏,今天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受到保护得到传承。
最为值得称道的是,清代以经营淮盐的徽商,在扬州组织四大徽班进京,诞生的影响我国近现代的京剧艺术。
(2)独具魅力的歌舞艺术。
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是我国至今保留较完整的汉民族的舞蹈艺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走出国门,名扬海外,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明初凤阳的双条鼓,明清两代流传祖国南北,据最新研究考证,清代随着凤阳人闯关东而带入双条鼓,而后成“东北二人转”的原型。
(3)中原武术汇聚之地。
淮河流域自古就是历代兵家逐鹿中原之地。
奴隶社会的军旅武术走向民间后,民间武术与宗教、体育相结合,武术已经开始社会化。
从春秋时期孔子设私学,传授“射”术,到东汉华佗在亳州创五禽戏,五代后周时期陈抟创****八法拳,都使武术在民间得到了发展。
颍河之源的嵩山少林寺,因十八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拳名扬天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淮河中游蚌埠成为皖北大商埠后,河南、山东等的武术门派相续南下蚌埠,又在这里形成了多种门派,使武术在现代城市开始传播。
今天,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尤其在涡淮一带,各家以培养武术人才为宗旨的学校开始兴办,使武术流派得到传承,习武之风历久不衰。
(4)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
缘起于原始崇拜的淮阳泥人,已被专家们称为现代“真图腾”、“活化石”,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淮北地区的面食塑艺术则是民间祭祀及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情趣。
凤阳凤画,朱仙镇的年画,灵璧钟馗画都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的珍品。
此外,还有制陶、仿古玉器、青铜器、编织、剪纸等工艺流传至今。
三·徽文化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主要内容有:1、新安理学。
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
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纲常,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朱子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新安理学家格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反复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
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和新安理学分不开。
但是,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
大批的“贞女烈女”、“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2、徽州朴学。
也就是徽派考据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
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
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 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
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
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4、徽剧。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
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
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
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
因而,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
明嘉靖间,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是为徽剧的先声。
徽州腔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
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
明万历间,徽州、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要融入剧中,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走索、跑圈、窜火、窜剑等,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的特殊风格。
明清时期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
"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清代后期,京剧兴起后,徽剧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徽剧日渐衰落。
但是,徽州部分农村仍然盛行徽剧,“夜不唱京”,凡庙会祭祀,都请徽班演出。
5、徽州刻书。
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
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
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
着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着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
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6、新安医学。
"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着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
(徽州地区简志)着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着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
"(徽州地区简志);7、徽派建筑。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8 、徽菜。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
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