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甲真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其他霉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变又称为甲癣(tinea unguium)。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拔甲治疗等。不同类型的甲真菌病治疗选择不同。口服药物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甲真菌病,无口服禁忌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一线药物推荐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一日250mg,口服8~12周,指甲用药8~10周,趾甲用药12~16周。伊曲康唑有两种用药方式。冲击疗法为每月第一周服药,一日服400mg 分2次,后三周停药,指甲真菌病需口服2~3个周期,趾甲真菌病需3~4个周期。还可以一日服药200mg,连续2~4个月。其他还可选用的药物包括:氟康唑、酮康唑和灰黄霉素。但是,酮康唑和灰黄霉素肝毒性大,不推荐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外用药物适用于远端甲下型甲真菌病,甲根部未受累的患者,或者口服禁忌患者。包括5%阿莫洛芬甲涂剂或8%环吡酮甲涂剂等。外用抗真菌软膏由于药物不易透入甲板,不推荐使用。对于病甲较厚,外用药物不易透入者可以联合应用40%尿素霜封包或者外科拔甲等方法。对于顽固性和复发性甲真菌病,推荐同时应用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联合治疗。

花斑糠疹及其药物治疗

花斑糠疹(pityriasis versicolor)俗称“汗斑”,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累及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慢性浅部真菌病,皮损表现为色素沉着或减退斑、表面覆盖有细小糠秕状鳞屑。治疗可用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等治疗。方法是洗浴时使药液在患处放置20~30分钟;隔日一次,连续2周。外用咪唑类药物如联苯苄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及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等也是可选择的药物。若外用疗法失败或感染广泛,则需要系统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伊曲康唑,200 mg/日~400mg/日,治疗应坚持到真菌培养阴性为止 7天~14天,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 200mg~400mg 伊曲康唑,也可一次顿服氟康唑 400mg。

皮肤念珠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皮肤念珠菌病(cutaneous 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引起的。好发于身体潮湿的部位,如趾间、皮肤间擦部位、口角、外阴部等。可外用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治疗;也可外用特比萘芬。外用制霉菌素对念珠菌病同样有效。反复感染的念珠菌病需要系统治疗,通常使用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皮肤病常用药物

克霉唑 Clotrimazole

【适应证】体癣、股癣、手癣、足癣、花斑癣、头癣、以及念珠菌性甲沟炎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注意事项】哺乳期、妊娠期妇女慎用。避免接触眼睛。

【禁忌证】尚不明确。

【不良反应】偶见局部刺激、瘙痒、烧灼感、接触性皮炎,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偶见过敏反应。

【用法和用量】外用:一日2~3次。体股癣疗程一般需2~4周,手足癣需要4~6周。口服:阴道念珠菌病用克霉唑阴道片,每晚一次,一次一片,10天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用。

【制剂与规格】克霉唑软膏:含克霉唑1%~3%。

克霉唑溶液:1.5%。

克霉唑阴道片:0.5克。

益康唑 Econazole

【适应证】(1)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所致的炎症性皮肤真菌玻

(2)伴有真菌感染或有真菌感染倾向的湿疹样皮炎。

(3)甲沟炎。

(4)念珠菌性口角炎。

(5)尿布皮炎。

【注意事项】妊娠期妇女慎用,尤其是妊娠初始3个月。不推荐用于儿童。治疗念珠菌病时避免局部紧密覆盖敷料。

【不良反应】偶见局部刺激、瘙痒、烧灼感、接触性皮炎,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偶见过敏反应。

【禁忌证】与其它含有可的松类制剂一样,本品禁用于皮肤结核、梅毒、水痘或各种疱疹病毒感染。

【用法和用量】外用一日2次。

【制剂与规格】益康唑乳膏: 1%。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含1%硝酸益康唑,0.1%曲安奈德。

咪康唑 Miconazole

【适应证】浅表真菌感染;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注意事项】同克霉唑。有心律失常者慎用。

【禁忌证】对本药过敏者;妊娠期妇女;1岁以下儿童。

【不良反应】局部刺激症状如烧灼感、瘙痒等。

【用法和用量】外用一日2次。花斑糠疹可每天一次。念珠菌性阴道炎用栓剂一次1片,每天1~2次,疗程7天。

【制剂与规格】咪康唑软膏:2%。咪康唑阴道栓:100mg。

酮康唑 Ketoconazole

【适应证】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以及皮肤念珠菌病。

【注意事项】使用2~4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停药并咨询医师或药师。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禁忌证】对酮康唑、咪唑类药物或亚硫酸盐过敏者禁用, 对本品任何组分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局部使用本品治疗一般耐受性良好,罕见的不良反应有:用药局部皮肤烧灼感、瘙痒、刺激、油腻或干燥,用药局部头发纹理异常,干燥或油腻。有报道对头发受到化学损伤或灰发的患者,使用本品后可能出现褪色。此外,偶见过敏反应。用药部位可能出现由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用法和用量】乳膏:涂于患处,一日2~3次。

洗剂:(1)花斑糠疹,一日1次,连续5日;(2)脂溢性皮炎,一周2次,每两次之间至少相隔3日,连续4周,然后间歇性给药以控制症状的发作。

【制剂与规格】酮康唑片:200mg。

酮康唑乳膏:2%。酮康唑洗剂:(1)2%;(2)1%。

噻康唑 Tioconazole

【适应证】同克霉唑。

【注意事项】同克霉唑。

【禁忌证】对本药过敏者。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局部刺激感、瘙痒等,极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

【用法和用量】噻康唑软膏:一日2~3次,涂于患处。

28%噻康唑溶液:治疗甲真菌病,一日2次,疗程6~12月。

【制剂与规格】噻康唑软膏:2%。噻康唑乳膏:1%。噻康唑溶液:28%。

联苯苄唑 Bifonazole

【适应证】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及念珠性外阴阴道炎。

【注意事项】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过敏体质者禁用。

【禁忌证】对本品或咪唑类药物过敏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皮肤局部过敏、红斑、瘙痒感,偶可发生接触性皮炎。

【用法和用量】涂于患处,一日1次。

【制剂与规格】联苯苄唑乳膏:1%。联苯苄唑溶液:1%。联苯苄唑凝胶:1%。

舍他康唑 Sertaconazole

【适应证】由皮真菌、酵母菌、念珠菌、曲霉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如:体股癣、足癣。

【注意事项】同克霉唑。

【禁忌证】对硝酸舍他康唑或本品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局部刺激症状,如烧灼感、瘙痒、红肿等。

【用法和用量】涂于患处,一日2次。

【制剂与规格】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

萘替芬 Naftiafine

【适应证】真菌性皮肤病,如手足癣、体股癣、头癣、皮肤念珠菌病等。

【注意事项】本药不能局部用于口腔或阴道。本药仅供外用,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组织。【禁忌证】对萘替芬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局部刺激,如红斑、烧灼、干燥、瘙痒等,个别患者可发生接触性皮炎。

【用法和用量】涂抹患处,皮损表面及四周约2.5cm宽的正常皮肤均应涂抹,一日1次。

【制剂与规格】萘替芬软膏: 1%。萘替芬乳膏:1%。萘替芬凝胶:1%。萘替芬溶液:1%。萘替芬散剂:1%。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10g):盐酸萘替芬0.1 g,酮康唑25 mg。

特比萘芬: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及皮肤念珠菌病等。外用:

涂于患处,一日1次,疗程体股癣2~4周,手足癣、花斑糠疹4~6周。

布替萘芬 Butenafine

【适应证】主要用于敏感真菌所致的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及花斑癣等。

【注意事项】同克霉唑;本药不能局部用于口腔或阴道。对其他丙烯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常见局部刺激、红斑、瘙痒、灼热感、刺痛、接触性皮炎等。

【用法和用量】涂抹患处,一日1次。

【制剂与规格】布替萘芬乳膏:1%。布替萘芬溶液:1%。

利拉萘酯 Liranaftate

【适应证】足癣、体癣、股癣。

【注意事项】不能局部用于口腔或阴道。禁用于角膜、结膜等部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老人慎用。

【禁忌证】对利拉萘酯及利拉萘酯所含其他化学成分有过敏史者禁用。对其他外用抗真菌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临床上与皮肤念珠菌病、汗疱疹、掌跖脓疱病、脓皮病以及其他皮肤炎症难以鉴别的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偶见接触性皮炎,局部瘙痒、发红、灼热感、刺痛等。

【用法和用量】涂于患处,一日1次。

【制剂与规格】利拉萘酯乳膏:2%。

阿莫罗芬 Amorolfine

【适应证】由皮肤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足癣(脚癣,运动员脚),股癣,体癣。

皮肤念珠菌病。

【注意事项】哺乳期妇女慎用。在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指甲油和人工指甲。

【禁忌证】禁用于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

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应避免使用本品。

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本品不应大面积用于怀孕及哺乳期妇女的严重腐蚀或炎症明显的皮肤,且不应用包封疗法。因为大量使用本品或在严重受损的皮肤处使用本品,无法排除体对小量活性成份的吸收,所以应非常注意此项警告。

哺乳妇女不应将本品用于胸部。

【不良反应】偶见局部刺激症状。

【用法和用量】阿莫罗芬乳膏一日1次,晚上擦洗局部后使用,至少使用2~3周。若足部感染,需延长到6周,皮损恢复后需继续使用3~5日。

甲搽剂先热水浸泡,浸软甲板,然后锉甲,使其变薄,涂上一薄层药,每周1~2次,指甲需治疗6个月,趾甲需9~12个月。

【制剂与规格】阿莫罗芬乳膏:0.25%;阿莫罗芬甲搽剂:5%。

环吡酮胺 Ciclopirox Olamine

【适应证】浅部皮肤真菌感染,如体、股癣,手、足癣(尤其是角化增厚型),花斑癣,皮肤念珠菌病及甲癣。

【注意事项】同克霉唑。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外用皮肤制剂,尤其禁止合用其他外用抗真菌药物。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禁忌证】儿童禁用。

【不良反应】偶见局部发红、刺痛、瘙痒、烧灼感等刺激症状,偶见接触性皮炎。

【用法和用量】皮肤感染涂于患处,一日2次。

甲真菌病初次使用8%环吡酮甲溶液之前,尽可能将被感染的指趾甲剪去,并用指趾甲锉将病甲磨粗糙。在治疗的第1个月,隔日于病甲上涂药,第2个月可减少至每周至少用药2次,第3个月起每周用药1次。

【制剂与规格】环吡酮胺软膏:1%。环吡酮溶液:8%。

制霉菌素 Nystatin

【适应证】白色念珠菌、隐球菌和球孢子菌、滴虫的皮肤、口腔、阴道、消化道的感染。

【注意事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5岁以下儿童慎用。为防止复发,患者用药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本药口服后胃肠道不吸收。

【禁忌证】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外用偶见接触性皮炎。偶见局部发红、刺痛等刺激症状。

【用法和用量】外用一日2~3次。

口腔感染:20万至40万U,口含,慢慢在口中溶解,每天4~5次;

阴道感染:每天1个栓剂,连续使用2周。

【制剂与规格】制霉菌素软膏:1g:10万单位。制霉菌素栓剂:10万单位。

制霉菌素片:50万单位。

水酸 Salicylic Acid

【适应证】银屑病、皮肤浅部真菌病、脂溢性皮炎、痤疮、鸡眼、疣和胼胝等。

【注意事项】(1)不能用于发炎或破溃的皮肤。避免接触口腔、眼睛以及黏膜;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尤其是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慎用于皮肤皱褶部位。

(2)不同浓度药物的作用各不相同:1%~2%制剂有角质形成作用;5%~10%有角质溶解作用,抗真菌制剂一般在此浓度;20%~30%具有角质剥脱作用,可用于胼胝的治疗及明显角化过度性皮肤病;50%软膏具有腐蚀作用,可用于疣的治疗。

【禁忌证】对本品过敏反应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轻度刺激症状,偶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用法和用量】外用一日2次。

【制剂与规格】水酸软膏:(1)2%;(2)5%。复方水酸溶液:每10ml含水酸0.8 g,水酸甲酯0.2ml,间苯二酚0.2 g。

苯甲酸 Benzoic Acid

【适应证】手足癣、头癣等浅部真菌感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用法和用量】外用一日2次。

【制剂与规格】苯甲酸软膏:6%。复方苯甲酸软膏,含苯甲酸12%,水酸6%。

十一烯酸 Unecylenic Acid

【适应证】手癣、足癣、体癣及股癣。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局部轻度烧灼感、瘙痒感等刺激症状。偶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禁忌证】1、局部严重溃烂者禁用。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用法和用量】外用于患处,一日2次,需连续应用数周。

【制剂与规格】复方十一烯酸锌软膏:(1)含十一烯酸5%,十一烯酸锌20%。(2)含十一烯酸3%,十一烯酸锌20%。

复方十一烯酸锌撒布剂:含十一烯酸2%,十一烯酸锌20%,硼酸1%。

复方土槿皮酊 Compound Pseudolaricix Tincture

【适应证】杀菌,止痒。适用于趾痒、皮肤滋痒、一般癣疾。

【注意事项】有强烈刺激性,勿用于面部,勿使其进入体腔、眼部。严防服。

【禁忌证】儿童、孕妇禁用。水疱型、糜烂型手足癣禁用。

【不良反应】有轻度刺激症状,偶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用法和用量】外用涂患处,一日1~2次,用药持续1~2周。

【制剂与规格】复方土槿皮酊:每100ml含土槿皮4.2 g ,水酸6.25 g,苯甲酸12.5 g。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为了规范我国IPFI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 一、定义 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引起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IPFI 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表1 IPFI的诊断标准 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真菌性皮肤问题和中医药方治疗

真菌性皮肤问题详解和药方 真菌:进化比较高的生物,动物的细胞核、核仁、细胞膜、细胞器,还有人类细胞没有的细胞壁。 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把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少数是按皮损形态命名,如花斑癣;

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易侵犯免疫力低下者。 中医病因病机 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 若风热盛,则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若湿热盛,则见渗流滋水,瘙痒结痂;若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所致,则见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风盛则痒剧,湿盛则滋水明显, ,热盛则红斑明显。病久营血不濡,则皮肤肥厚、干燥,毛发干枯失润,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头癣、手足癣、体癣、花斑癣、鹅口疮。 一、头癣 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和头发感染。 由于致病菌种的不同和病情表现的差异,一般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儿童为易感人群,发病与接触患癣的动物有关,患儿的病发、头屑、痂皮中带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单、枕巾、衣帽,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及家庭中相互传播。理发工具如剃刀、梳子等可作为传播媒介。 黄癣俗称“瘌痢头”。 头皮:黄癣痂,鼠臭味。严重的可累及面、颈及躯干等处。 毛发:早期,病发无光泽,但不折断,干枯。后期,毛囊萎

缩,毛发脱落,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 自觉症状:瘙痒。 预后:常自幼患病,直至成年始逐渐愈合,在头皮上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其上只见少数残留稀疏的头发和黄痂。目前新发病例罕见。 白癣:头癣中最常见, 中医称白秃疮。 头皮: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境界清楚。 毛发:斑内头发略稀疏、无光泽,“高位断发”灰白色菌鞘。 自觉症状:自觉痒感。 预后:损害一般发展至半年后不再扩大增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至青春期趋向自愈。青春期后皮脂分泌中的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真菌繁殖。若无继发感染,不留瘢痕,愈后头发可完全生长。 黑点癣: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 关于制型的选 择) 。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 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 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 日,1 ?2 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 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 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 口服,成人0.6?0.8g/ 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 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 ,,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 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 疗程4?6 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 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 次,连续2 个月。

伍德灯使用说明书目前国外同行对皮肤真菌感染检测早就屏弃了传统

伍德灯使用说明书 目前国外同行对皮肤真菌感染检测早就屏弃了传统刮取皮屑,然后在显微镜下镜检的方法,而采用伍德氏灯(Wood'slamp)在一个相对较暗的房间里,直接照射皮肤病患处,观察其荧光型,从而判断皮肤是否感染真菌及感染发生的程度。伍德灯又称伍氏灯或者过滤紫外线灯,它是通过含氢化镍之滤片而获得 320-400nm长波紫外线。作为皮肤科临床应用的一种辅助检测手段,针对范围十分广泛,如:头癣,黄癣,白癣,花斑癣,红癣,腋毛癣,痤疮;某些色素性病变如黄褐斑、老年斑、咖啡斑等,还有神经纤维瘤、皮肤肿瘤等。 1、仪器功能: 此款手握式皮肤观测仪采用专业检测用紫外灯管,此灯管可发射调制后的长波紫外线,它可以穿透至皮肤真皮中层。表、真皮黑色素和真皮胶原在吸收了这一波长的紫外线后,可以发出蓝色的荧光,这种荧光主要取决于皮肤表皮和真皮的状况。皮肤的健康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荧光也随之改变。用肉眼无法确认的皮肤状态,如:干性、油性或老化状态在遇到紫外线时就可以识别出来,通过透镜医生可以轻松辨别患者皮肤状态和问题。 2、紫外光源安全无害: 这种长波紫外线非常安全,对患者或医生的皮肤、眼睛没有任何副作用,相反,适度的照射还可以辅助治疗外源斑、痤疮等问题性皮肤,所以您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3、仪器使用: 仪器使用非常简单,医生手持观测仪,接通电源后,患者将脸放入仪器背面的遮光布罩中后,医生即可在正面通过透镜来观察患者的皮肤状态,对照荧光颜色表就可判断客户的皮肤状态。 灯管适用范围及使用: 皮肤科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用于检测病灶荧光或评价色素改变。 皮癣病(Dermatomycosis) 小孢子菌显示浅绿色荧光,花斑癣显示红黄色至黄绿色荧光。 红癣(Erythrasma) 红癣菌引起的摩擦部位皮肤病呈砖红色荧光。其荧光是由细菌内的原卟啉产生的。应该重点检查腹股沟、腋窝、趾间,这些都是好发部位。 痤疮 痊疮丙酸杆菌也能产生原卟啉,它在Wood灯照射下产生砖红色荧光。这种荧光能被检测到,特别是在鼻唇沟的毛囊处更易观察到。可以据此粗略估计丙酸杆菌的聚集程度。 在暗室,用Wood灯观察,色素增加区和色素减退区的荧光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强。 老年雀斑样痣和小面积色素减退是慢性光损伤的特征。 在暗室,用Wood灯观察能清楚显示出咖啡色斑和腋下色素减退斑片特征。 灰叶状色素减退斑是该病的典型特征,用WOOD光检查时更加明显。黑素瘤、黑素细胞增生与血肿在暗室,用Wood灯观察,黑素瘤或黑素细胞增生为黑色,而血肿为葡萄洒红色

真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呢

真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呢 真菌感染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脚底以及皮肤上,真菌感染的现象最为明显,希望患者可以及时的治疗它。一般真菌感染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个人的卫生或者皮肤破裂,导致真菌的感染等情况。我们都知道皮肤上存在的真菌以及细菌是比较多的,皮肤破裂就很容易滋生真菌。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一)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

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四)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介绍的内容后,你们应该都知道真菌感染是怎么产生的吧,它对于我们身体健康的伤害。一般系统性的真菌病有支原体疾病以及衣原体疾病,也有手藓等疾病,希望你们可以根据它的发病原因去治疗它。

6--真菌性皮肤病

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 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型和黄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大量繁殖,形成圆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2~5mm直径或更大,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发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头发大部或全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脓癣:主要由一些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机制为患者对真菌抗原产生迟发性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与社区感染比较,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与控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 医院感染的感染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或中断任一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这是指外源性感染,而内源性感染或自身感染则不同,它的感染过程是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需从微生态进行考虑。 (一)感染源 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感染的医务人员、污染的医院疗器械、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环境储源和动物感染源,但动物感染源少见。 (二)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可由单一因素组成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经接触感染,也可由多个因素组成如鼠伤寒沙门菌可经接触、共同媒介或生物媒介感染。医院中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物品如仪器设备、病人的日常用品等则称为感染因素。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感染方式之一。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病人的自身感染也可认为是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如病原体从已感染的切口传递至身体其他部位,粪便中的革兰阴性杆菌传递到鼻咽部等。间接接触感染源排出后,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或医务人员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在间接接触感染中,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手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性物质及其污染物品,很易再经接触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医务人员、病人或物品。目前由于我国手卫生设施差、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不高,因此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卫生部已经颂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在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必将对加强我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防控医院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飞沫感染:是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排出病原体导致病人发生感染,如2003年春夏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即为经飞沫感染。因飞沫在空气中悬浮时间短,播散距离一般小于1m,所以不需空气隔离或消毒。 (3)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当病人吸入这种带微生物的气溶胶后而发生感染。空气传播在结核杆菌感染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三)易感染人群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 、慢性肾病及肝病等,这些疾病对人体体液免疫、细胞吞噬能力等均有明显影响,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2)婴幼儿及老年人;因婴幼儿免疫机能的发育尚未成熟,而老年人生理防御机能减退。(3)接受各种免疫制剂治疗者;如抗癌药物、皮质激素、放疗等,均可损伤病人的免疫机能。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 【诊断】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 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治疗措施】 1.家庭用药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 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喷点维达宁喷剂或者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 一次。皮干后再喷点维达宁喷剂或者药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 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 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2.中药及偏方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 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 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 有良效。 3.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激发感染。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4.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 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病因学】 本病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 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 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预防】 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 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 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 ),对此尚有争论。为使 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 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 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转载)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就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 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与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就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与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与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就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 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就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其中光滑念珠菌与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尽管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率低,但其病死率高,就是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在ICU 中,IFI除了可发生于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更多的则就是发生在之前没有免疫抑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这与疾病本身或治疗等因素导致的免疫麻痹/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与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ICU患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ICU患者往往带有多种体腔与血管内的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利用,较其她患者具有更多的皮肤、粘膜等解剖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皮肤与体腔粘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与血液。 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①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②侵入性监测与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④常合并糖尿病、COPD、肿瘤等基础疾病;⑤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⑥器官移植广泛开展;⑦肿瘤化疗/放疗、HIV感染等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⑧ICU诊治手段不断提高,使重症患者生存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延长。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 南中华医学会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对此尚有争论。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和%。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202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转载) 欧阳光明(2021.03.07)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 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咸阳215医院神经外科谢国强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 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 0945051185 药学一班冯霞兰 真菌在自然界大量存在,大多数存在于土壤或动植物尸体中,在有机物矿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特别是居住环境较差、卫生习惯不好、气候潮湿、生活质量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发生在皮肤、黏膜、皮下组织被称之为浅表层感染,侵害人体的黏膜深处、内脏、泌尿系统、脑和骨骼等为深部感染。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皮质激素作为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或诸如白血病、艾滋病等严重疾病,深部脏器的真菌感染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严重,因而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抗真菌药物按结构不同可分为:抗真菌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物及其他抗真菌药物。 1.抗真菌抗生素 抗真菌抗生素分为多烯类和非多烯类,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始于1950 年,当时科学家从土壤微生物诺尔斯链霉菌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霉菌活性的四烯物——制霉菌素,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从1951年至今已经发现由放线菌产生60多种多烯类抗生素,其中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系于1955 年从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谷的结节链霉菌发酵产物中发现的一种七烯化合物,抗真菌谱广,对多种深部真菌感染相关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

型隐球菌、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还有杀菌作用,可用作这些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首选治疗药物。然而两性霉素B显著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同时保留其广谱抗真菌活性,人们开始开发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1983年研制成功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并进行了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实验;1988年上市的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制剂具有较优的治疗指数。近年来,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开发又取得了新进展,如两性霉素B 胶质分散体和纳米制剂等。 非多烯类抗生素主要对浅表真菌感染有效,其代表药物主要为灰黄霉素和西可宁。灰黄霉素对皮肤真菌有效,但有一定毒性,一般只可外用。西可宁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疗效与灰黄霉素相似,不良反应少见。 2.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于60年代末问世,克霉唑和咪康唑为这类药物的先驱。克霉唑原是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物,1971年Bodey回顾克霉唑的药理作用和体内活性,指出其口服吸收不规则、剂量与药物浓度不成线性关系,不适用于全身给药,仅局部应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真菌感染。1978年Jassen研究组报道了另一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后对酮康唑进行结构改造,于1984年发现了对曲霉有效的伊曲康唑。1985年又发现了氟康唑,并有三项研究阐述了其体内外活性以及治疗系统及局部念珠菌感染的潜在效用。1988年报道的SM-8668/SCH39304临床试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417147795.html,/tixuan/2014/0807/189807.html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对此尚有争论。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得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与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就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得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得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与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与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与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得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得就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得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就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得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与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得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 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她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甲真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就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与其她霉菌侵犯甲板所致得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得病变又称为甲癣(tinea unguium)。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拔甲治疗等。不同类型得甲真菌病治疗选择不同。口服药物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得甲真菌病,无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尽管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率低,但其病死率高,是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在ICU 中,IFI除了可发生于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更多的则是发生在之前没有免疫抑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这与疾病本身或治疗等因素导致的免疫麻痹/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与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ICU患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ICU患者往往带有多种体腔和血管的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利用,较其他患者具有更多的皮肤、粘膜等解剖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皮肤和体腔粘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 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①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②侵入性监测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④常合并糖尿病、COPD、肿瘤等基础疾病;⑤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⑥器官移植广泛开展;⑦肿瘤化疗/放疗、HIV感染等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⑧ICU诊治手段不断提高,使重症患者生存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