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行语看现代日本的青年文化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篇1】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和传播速度,迅速渗透到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以辩证的眼光审视,探究其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缩影,其存在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新颖、快捷的表达方式。

它们往往简洁明了,富有创意,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青少年群体中,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往往能引发共鸣,成为彼此间交流的“密码”。

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语言库,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社交互动。

然而,网络流行语并非全然无害。

其弊端之一,在于其可能带来的语言贫瘠化。

当青少年过度依赖这些简短、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时,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能会逐渐退化,难以用准确、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更可能削弱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对于缺乏足够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而言,盲目跟风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会让他们在不经意间陷入文化误读或价值观扭曲的困境。

一些低俗、恶搞的流行语,更是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流行语的泛滥还可能加剧青少年的社交焦虑。

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同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无法跟上潮流,或无法准确使用网络流行语而感到焦虑不安。

这种焦虑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社交体验,更可能对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打击。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当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网络流行语,既要看到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要警惕其潜在的危害。

通过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享受网络文化的同时,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篇2】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如同一股清新的风,迅速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开来。

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_萧子扬

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_萧子扬

[收稿日期]2014-04-05[作者简介]萧子扬(1997-),男,江西赣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正从一个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转变。

面对新世纪、新时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我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等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能够体现和反映这样变化的工具就是流行语的变迁。

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

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初探新时期青年流行语的变迁历史,了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变化,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时期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培养提供解决依据,从而使青年群体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矫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语;青年;新时期;社会心态[中图分类号]C912.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08(2014)05-0017-04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萧子扬(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引言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表达过程就是一个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体现和酝酿着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

与此同时,目前广泛在网络和现实社会均得到传播和发展的流行语就不得不被提到了,它是新时期语言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

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平民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

可以说,流行语在青年群体中流行折射了当代青年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心态,同时也折射出目前中国社会所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

要知道,流行语作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达途径,它是最能够体现和反映新时期的变化,进一步可以认为,其是可以充分反映青年群体面对新时期的新变化做出的一系列社会心态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向。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然后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在塑造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并比较了其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启示与展望,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探讨的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机制、作用、传播、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总结、启示、展望、局限性、进一步探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群体,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青年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机制,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研究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2 研究意义研究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对于推动当代青年思想教育、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的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深入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当下社会的普遍存在及其形成机制。

2. 探讨网络流行语如何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分析其内在机制和作用方式。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探讨网络社会时代下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一、本文概述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现象的镜像,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折射出了青年社会心态的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探讨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

我们将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的流行语变迁中,分析青年群体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态度和看法,揭示他们内心的追求、焦虑和期望。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感知到中国青年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他们既有着对社会公正、平等的追求,也有着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和确认。

在政治嘲讽的背后,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在生活调侃的表面,隐藏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期许。

这些流行语不仅是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写照,也是他们与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青年的内心世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记录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的“晴雨表”。

从最初的政治嘲讽,到如今的生活调侃,其变迁轨迹清晰地映射出中国青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心态变化。

初期,网络流行语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青年们通过网络平台,以隐晦、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政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词汇或短语,往往借由讽刺、戏谑的手法,传达出对公正、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阶段,网络流行语更多地反映了青年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批判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开始逐渐脱离政治主题,转向更为日常、生活化的调侃。

从“打酱油”“俯卧撑”到“佛系”“躺平”,这些词汇的流行,不仅反映了青年们生活态度的变化,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挑战时所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

这种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的转变,既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也是青年们自我表达方式的创新和升级。

从流行语看都市青年亚文化群体

从流行语看都市青年亚文化群体

成立 以后 乃至 上个 世纪 9 0年代 以前 , 几乎都 是 对别 人 的一个 普通 称呼 词 。可 是 近年来该 词语 的语 义早
服要在一天之内全洗干净 。又如 , 有人把“ 美女” 谐 音成“ 霉女” 指丑陋的女人 , 帅哥” 音成 “ , 把“ 谐 蟀” 哥, 整个意 思 颠倒 了 , 又达 到 了幽默 的效 果 。 化用典故或模仿名词名句 : 一个非常经典的化 用典故的例 子便 是用 “ 旺才 ” 指代 “ , “ 来 狗” 用 小
成为 一种 特殊 的语 言符 号 表征 , 折射 了 时代 和 社 会
2 青年流行语的使用 目的
2 1 青年亚文化群体 .
流行语 的使用 者 是 都 市青 年 , 实 质 上 是青 年 它 亚文化群的语言代码 。每一个亚文化群都有其特殊 的用语 特点 , 年 亚 文化 群 体 也 不 例外 。都 市青 年 青 是一个特定 的社会群体 , 群体成员 因为有着类似 的 经历和观念 , 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 , 所以他们在文 化模式上趋 同, 构成一个亚文化群体。这个群体 内 部 的成 员通 过频 繁 的社会 交往形 成 了一个 特定 的语 言社群。该语言社群带着和其他社会群体 区别开来 的各种特征 , 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特征 , 形成了社 群 内的特有 文化 内涵 。而这种独 有 的文化 内涵 如何 来 体现 呢?当然 是通 过语 言 。从 语 言的运 用方 面来 看 , 是一个 自成体 系 的 、 这 具备 与其他 群体 有 明显 区 别 的语 言标 记 的社会 集 团 。
已悄然发生变化。它经历 了一个语义降格的变化过 程 。在原 来 的普 通 称谓词 基础 上 多了一 层意思 —— “ 性 同性 恋 ” 男 。并且 , 随之 流行 起 来 的还 有 这个 意 思 的英译 词 —— “ a” gy 。这 些新 词在 几 十 年 以前 都 是 不可思 议 的 。这 一 系列 的变化都 是社 会文化 的重 大 变迁 带来 的 。思 想 的改变 直接反 映 在语言 的变 化 中。而年轻人的流行语又是所有语言变体中对社会 变化最 为敏 感 的一种 , 是及 时反 映 社会 文化 的一 面 镜子 。 另一个 例词 是 “ 美 疲 劳 ” 审 。这 个 词 语 原 本 是 美学 术语 。 随着 著 名 导 演 冯 小 刚 的 贺 岁 片 《 机》 手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心态探析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心态探析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心态探析作者:季为民来源:《现代青年》2022年第07期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群体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既要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要面对社会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互联网语境下,“矛盾式表达”的网络流行语成为部分青年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如“热心社恐”“摆烂达人”“土潮”“985废物”等,这种矛盾修辞的使用契合呼应了部分青年通过二次解构、标签自嘲、戏谑对抗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解构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

矛盾修辞通常指把完全矛盾对立的概念或形象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段,新的组合词句看似有悖常理,不合传统逻辑,但却是对社会矛盾的现实反映。

这种修辞法源自十七世纪中期的古希腊,意为“pointedly foolish(明显的荒谬)”。

《新牛津英语词典》对于矛盾修辞的解释为:“兩个意义完全相反的词组合并在一起的修饰格。

”值得注意的是,当两组语义矛盾的词语结合之后,会产生特殊的隐含意义和语言张力,特别是在当前的互联网表达中,部分青年常使用此种网络修辞形式,如“小镇做题家”等,表达反映出对自身身份与现实生活矛盾的对抗与解构,也展现了青年试图通过个性表达消解焦虑、获得认同的心灵疗愈调节探索,我们在此将使用矛盾修辞的青年称之为“矛盾青年”。

对抗式话语二次解构:解构痛点,更解构自我。

当下青年群体在进行“矛盾式表达”时,常会选择具有隐性内涵的词句拼贴,以对抗式话语的姿态,在“矛盾式表达”中摆脱原本的人生轨迹,以解构目前自身身份与现实世界存在的冲突与痛点,达到自我治愈与自我和解的目的。

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青年群体在利用矛盾修辞解构生活痛点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矛盾想法进行二次解构。

如“精致穷”反映了少数青年人的生活态度和选择——“为了喜欢的事物而变穷”。

但与此同时,青年群体也会看破消费主义营造出的虚假符号,并利用对抗式话语对该现象进行反讽与解构:比如,在消费观上,以“攀比型节俭”对“精致穷”进行反讽;在健康观上,以“朋克养生”对“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晚的夜”进行反讽;在审美观上,以“土到极致就是潮”对“宁愿土得掉渣,也不俗不可耐”进行反讽;在恋爱观上,以“主动式单身”对“我可以单身一辈子,但我嗑的CP一定要在一起”进行反讽。

日本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日本观的影响分析

日本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日本观的影响分析

行业文化MODERNENTERPRISECULTURE一、日本流行文化概述(一)流行文化界定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性”。

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是人们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海蒂兹具体指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

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流行文化同当代商业和媒体系统的高度结合使流行文化同时具有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并重的三重特性。

(二)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数据分析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动漫、卡通、音乐、网游、影视剧、玩具、时装等,而其核心表现力即为 “酷文化”。

事实上,日本的流行文化作为“软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汽车业,其出口量在过去10年增加了3倍,达到125亿美元。

日本“酷文化”产业俨然成了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4年中国进口日本电视节目情况中国进口节目总额(万元)从日本进口节目总额(万元)比重电视节目209023.5193939.9944.94%动画电视11027.998384.187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电视节目作为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截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公布,我国从日本进口的电视节目已经占到进口节目总额的44.94%,其中从日本进口的动画电视占到进口动画总额的76%。

可以说,日本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动画节目,已经占据了我国进口节目的半壁江山。

二、日本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日本观的影响亚洲是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台湾有很多人以“哈日族”形容喜爱日本流行文化的人,这个名词近年亦在香港及中国大陆被广泛使用。

看日源流行语

看日源流行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服饰: 制服、女仆服(メイド服)、巫 女服、浴衣、晚礼服等 头部:眼镜、眼罩(眼带:单眼眼罩)、 头带、耳机等 饰物:绷带、丝带、手饰、环、纹身帽子 等。
3、中国所用的“萌”

萌照、萌娘、卖萌、好萌哦……
(三)~控


“控”源于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 前头音(con),日本人借用过来(コ ン),按照日元语法形成“某某控”的语 言景观重构。 “控”应当是一种新式的社会认知的自我 投射。人们沉浸其中,似乎被物(事物) 所役,但实际上“所役”等同于“所自 役”。
三、流行语的利





1、语言经济简约。 2、语言形象传神,使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 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 3、对于新的、符合汉语规范的语言形成,促进 现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4、幽默诙谐。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 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 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 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 阅读氛围。 如“菌男”、“霉女”

(3)动漫爱好者们不经意间推动着可爱 文化的发展。90年代,风靡的漫画“美少 女战士”的女主人公身着中学校服,于是 很多少女在休息日也穿起校服来。近年来, 动漫中的女仆形象被御宅族们认为“卡哇 伊”而迅速流行起来。于是秋叶原有了一 个又一个女仆咖啡厅。

(4)还有原宿的“洛莉塔”服饰。这种 打扮源于对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以及洋娃娃 的向往。身着洛莉塔服饰的“洛莉女”们 的人气不亚于“女仆”。
四、流行语的弊


1、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通畅。 2、造成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误区,青少 年学习能力的下滑,尤其是读解能力明显 薄弱。例如目前很多中小学老师批改学生 作文时经常会发现“酷”、“给力”、 “顶”、“雷人”等词语出现。 3、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流行语看现代日本的青年文化
作者:胡嘉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
摘要: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相关人群的精神思想。

基于此,本文以日本现代的流行语为基础,从强调集团观念、强调个性自由、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开放性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日本年轻群体中的青年文化,意在从中探究当前日本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状况和语言交流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日本青年文化;自由职业观念
作者简介:胡嘉悦(1996-),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引言:
现阶段,日本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被创造出来,年轻群体所用语言也随之呈现出不断变化、衰落、再创的发展趋势。

透过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的特点,了解到文化背后日本年轻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和社交环境,继而为当前日本社会的时代特征、语言现象以及精神世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集团观念
从当前日本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語言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强调集团、“圈子”等具有明显边界性的社交范围,并创造出了仅限其集团内交流、“圈外人”很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这类句式往往以一个或多个原生词语为基础,将词语进行倒置、重构,或将两个不相关的词语进行拼接、改造,进而产生在圈子内适用的流行词汇。

以“ソース顔(老抽脸)”一词为例,在圈子外的人看来,“ソース”(一种调味料)与长相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在特定圈子内的人一看这个词语便会知道,是在描述五官立体、深邃忧郁的、长得“很有味道”的男性面容。

与之相对的还有“しょうゆ顔(生抽脸)”,即与“老抽脸”相比长相较为清秀的男性面容。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听懂并理解一些流行词的意思,将会受到该词汇所处圈子内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继而与他们达成较好的情感联系[1]。

二、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个性自由
在当前,受到欧美思潮的影响,日本年轻人提倡打破传统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个性生活态度。

从日本近几年的大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公司,而投身到时间、空间都较为灵活的自由行业中。

基于此,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的词汇也逐渐呈现出变革化、时代化的趋势。

在当前,日本年轻人对年长者间所使用的过时语句嗤之以鼻,将其称为“死语”或“废语”,并带着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旧意新词”的创造当中,并成功地催生出了很多当前流行语年轻群体的词句。

举个例子:“そんなバナナ”这个句子,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为“还有这种香蕉!”,难免令年纪较大的人摸不着头脑。

但其实际意义为“そんなバガな”,即“还有这种笨蛋!”,用来表示出对愚蠢行为的震惊和反问。

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为了体现自身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加之“バナナ(香蕉)”与“バガ(混蛋)”二词读法相似,才催生了有趣的“香蕉文化”。

三、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对社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回顾近几年的日本媒体公布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在“例行”出现的娱乐词汇、动漫词汇以外,越来越多围绕政治、社会事件的词语被创造了出来。

例如2015流行语大赏的铜奖词汇“ISIS/イスラム国(伊斯兰国)”、2016年流行语大赏中出现的“トランプ現象(特朗普现象)”、“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日本年轻人在谈论娱乐、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对政治和社会事件提起了关注。

环境产生文化,受到自由职业观念以及年功序列工作制度等环境特点影响,当前日本年轻人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继而保证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浏览网络资源、观看新闻报道,继而对政治局势、社会问题等产生很高的关注度,促使社会关注成为了日本青年文化的一部分[2]。

四、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具有开放性
从一些流行语中还可以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在性、犯罪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例如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词汇“援助交際(えんじょこうさい)”一词,即女学生通过身体换取物质或金钱的方式。

按常理来讲,此类词汇和行为h会受到社会的厌恶和抛弃,但现实并非如此,“援助交際”不但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甚至登上了当年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当中。

可见当前日本青年文化中还存在有待改善的糟粕因素,如何引导日本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成为了当前日本教育业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总结:
总之,流行语作为一种时代性强、变化速度快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对研究日本的青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可知,透过“ソース顔”、“トランプ現象”、“えんじょこうさい”等词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开放化、个性化、社会化、集团化的时代特点,
继而对其背后日本年轻人提倡自由独立、排斥外界、思想观念存在缺陷等好坏交织的矛盾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青年文化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娅. 从现代日本新语、流行语浅析日本年轻人的心理——以2003~2013年日本流行语大赏为例[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1):69-70+72.
[2]邓秀梅,吴铁. 2009年部分流行词小结(1)[J]. 日语知识,2010,(01):43-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