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8课观潮教案汇编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观潮的特点和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潮汐的形成原因。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和图表分析等方法,观察和记录潮汐的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分析和解释潮汐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潮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你们去过海边吗?有没有观察过潮汐? - 你们对潮汐有什么了解?2. 学习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潮汐? - 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潮汐的高度和时间?3. 实验与观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潮汐实验和观察。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潮汐的特点和规律。
4. 延伸拓展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潮汐的时间表和潮汐的高度图表,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潮汐的高度和时间会有规律? - 这种规律与哪些因素相关?5. 小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潮汐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潮汐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这节课上,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潮汐特点和规律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改进: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具体地观察潮汐的变化。
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

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钞票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连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明白得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看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适应。
二. 教学重点\难点1.明白得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看方法,提高学生观看事物的能力。
3.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三. 教学安排: 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清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钞票江涌潮〞。
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青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激表演以及观潮情形,既衬托了钞票江涌潮的奇伟壮美,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
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
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
南宋文学家。
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
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生字词:屹立( ) 横贯( ) 浩浩荡荡( ) 假设隐假设现( )僦赁( ) 雷霆( ) 艨艟( ) 倏尔( )善泅( ) 罗绮( ) 鲸波( ) 如履平地( )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沸腾漫天卷地一舸无迹3.明白得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就词语质疑。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明白得词语。
①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得屹立、人山人海a.屹立:山峰高耸的模样或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联想往日所见的事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高耸在天安门广场。
本文指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观潮》优秀精选教案(精选7篇)

《观潮》优秀教案《观潮》优秀精选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优秀精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词卡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天下奇观)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A、八月十八——的观潮日B、盐官镇——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D、响声——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涨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第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28.观潮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分析:《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1、翻译第一自然段: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B、方:当••••••时C、仅:几乎,将近D、既而:随着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G、沃:用水淋洗H、势极:来势极其2、翻译第二自然段:重点字词:岁——年。
尽——穷尽。
标——树立,举。
倏尔——忽然。
略——一点点逝——去,往3、翻译第三自然段:重点字词: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4、翻译第四自然段:重点字词:溢——满穹——高僦赁——租用容——许,使。
三、整体感知:提示:(教师补充)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8.观潮精彩开篇词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
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去《观潮》!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情境导入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
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履.(lǚ) 倏.(shū) 舸.(gě)泅.(qiú) 僦赁..(jiù lìn) 仞.(rèn) 绮.(qǐ)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②方出神(正)③方七百里(面积)观:①观潮(观看,动词)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②海涌银为郭(成为)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①以此夸能(凭借)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①势极雄豪(气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①以此夸能(本领)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2)词类活用①天下之伟观.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语文: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28 观潮周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
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整体感知⑴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⑵读懂词义: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三、研读:⑴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
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
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四、赏读: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⑴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
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教育最新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课《观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教学资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教师复备栏
导入定向
一、入境生趣
1、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八课 观潮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目标:1、借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
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
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
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
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
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以及形成原因。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
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
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
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
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
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
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
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
潮最盛。
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
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
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
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
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二、自主学习,基础自清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
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
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
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
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
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
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
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
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三、合作交流,探究质疑
1、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A、潮来之状。
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
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
B、演兵之威。
“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
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
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C、弄潮之技。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
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D、观潮之盛。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
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
“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2、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
它的作用。
A、渲染:“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
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B、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烘托观潮人极多
和观潮盛况。
C、对比: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
演技艺超凡。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
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
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四、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1)展示学生搜集有关吟咏钱塘江潮的诗文再次感受钱塘江潮壮美。
(2)介绍祖国其他山川美景。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在品读搜集有关
吟咏钱塘江潮的诗文中再次感受钱塘江潮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五、反馈检测,当堂达标
一、给下列字注音
艨艟( ) 履( ) 倏( ) 僦( )
二、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
3.溯迎而上: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1234.仅
如银线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也可远而不可亵玩焉.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未复有与其奇者仅
仅
观
观
势
势
能
能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