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1课孔子与老子1

道教尊老子为神
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
你过关了吗?
人 物 学 派 政治思想 哲学 思想 教 育思 想
老 子
道 家
无为而治
道是万物本原和规律 辩证法
你过关了吗?
人 学 政治思想 物 派 哲学 思想 教育思想
孔 儒 仁、礼、 敬鬼神 子 家 为政以德 而远之
教学方法(有教无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 • • •
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楚国人 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老子生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5.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1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二、治国之道
阅读以下孔子名言,总结其治国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反对苛政 和任意刑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1、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农具、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理解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影响: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列国,宣传政治见解(主要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存: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客观,根本)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观)5、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①社会形势变化: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②儒家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6、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定,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养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文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诚信、责任、道义、和爱心的缺失已渐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
展示社会事件图片)小女孩遭碾,18路人视而不见,食品安全诚信问题(三聚氰胺、过期奶的反反复复进入市场)等等。
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家,可是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
资本社会的金钱观,传统文化的断层,文革间混淆了的是非观,非常不幸的纠缠到一起,引发了精神思想领域的严重危机。
在现代扭曲的道德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下,很多人选择前者,这也让我们越来越心寒。
好在,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寻找原因,慢慢地重新捡起祖国传统文化的法宝(拿起《论语》,拿起《孟子》,拿起《老子》《庄子》),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开国学课为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进行)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去找回缺失的传统美德!我们知道,欧洲文艺复兴曾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西方文明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能否借助古老的中华文化为民族的腾飞找到一次机遇呢?我们就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左膀右臂”的创始人——孔子与老子。
展示课题一、孔子的学说1.孔子生平(展示材料),耳垂肩,手过膝。
师:孔子长的帅吗?生:不帅。
师:奇丑无比。
但古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孔子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古时候用伯仲叔季来排列家族中的成员,仲排在第二位,孔子排行老二“仲,因为生在尼山所以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极其淡定。
而生活中我们知道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岳麓版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 学习“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什么变化?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
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核心价值观—— 三纲五常
1、董仲舒提出 2、东汉明确提出(君为臣纲) 3、唐代“三教并行”(君为臣纲得到巩固) 4、宋朝理学(三纲五常普及) 5、明清(社会道德观念)
2013年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4年的盛大活动
孔子的魅力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人韩类国要首在都二首十尔一挂世牌纪。生存下去,必须从两千五百年前 孔夫子那截里至去20寻10找年智10慧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 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 (地区)。
务实态度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 注重先尽人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主讲:李秋萍 联系方式:
儒
甲骨文写作“需” (求雨的巫师)
古代从事祭祀的人, 由有学问的长者担任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从“家”——“国”
从“礼”——“法”
家规、族规、乡约 规定
“礼” “礼”+“法”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
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2、互助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对孔子、老子的思想进行深刻分析,从而在互助学习中真正理解其思想内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一、孔子及其思想(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2.礼的含义:“克己复礼”
保守一面
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礼的实现途径:正名 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 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二、孔子的治国思想: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 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时 代背景)
人物 学派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儒 家
仁、 礼、 为政 以德
无为 道 老子 家 而治
敬鬼 神而 远之
1.天命观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是凌驾于上天之上的、世间万物的本原, 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 哲学概念。 进步意义: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
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楚国人 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 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学堂一练
3、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
A、克己复礼
第一课__《孔子与老子》(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三)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 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无 为 而 治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a.“道”-世界本源 b.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对老子思想的评介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 积极 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名”:正“名” 政治主张: (2)人生 观: 为政以德 敬而远之 道德标尺 外在强制 公义强迫 改良政治 关注现实
思 想 核 心
必修三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共43张)
•
仁:爱人、爱人民、爱社会•礼:尊重Fra bibliotek人、遵守社会规范
•
义:正义、公平、公正
•
智:智慧、聪明、有见识
•
信:诚实、守信、有信用
•
忠:忠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朋友
•
孝: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
悌:尊重兄长、尊重朋友
•
勇:勇敢、勇敢面对困难
•
廉:廉洁、廉洁自律
•
耻:羞耻、知耻而后勇
•
恭:恭敬、尊重他人
•
宽:宽容、宽容他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主 张“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哲学思 想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孔子:注重教育强调“有教无类”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老子:注重养生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通过养生保持身体健康追求长寿。
孔子:强调“仁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 处。
老子:强调“无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 平静与和谐。
•
敏:敏捷、敏捷思考
•
惠:惠及他人、帮助他人
•
柔:柔和、柔和待人
•
刚:刚强、刚毅不屈
•
直:正直、正直做人
•
严:严格、严格律己
•
敬:尊敬、尊敬他人
•
静:安静、安静思考
•
谦:谦虚、谦虚做人
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 治
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无为而无不 为即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