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十步正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疗效观察

十步正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疗效观察

・ 临床 经 验 ・
十步正骨手法配合 中药治疗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1 0 0  ̄ ] 疗效观察
许 时 良, 许 电, 邓行 行 , 陈 慧珍 , 文建 国, 应 琼海 聪, 吴 灿, 何 谊 ( 琼 海市 中 医院针 灸科 , 海南 5 7 1 4 0 0 )
【 摘要】 目的 观察十步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十步正骨手法+
海南医学 2 0 1 4 年1 月第 2 5 卷第2期
Ha i n a n Me d J ,J a n 2 0 1 4 ,Vo 1 .2 5 ,No .2
d o i : 1 0 . 3 9 60 3 — 6 3 5 0 . 2 0 1 4 . 0 2 . 0 0 9 4
通讯作者 : 许时 良。E — m a l r : 1 2 2 9 3 0 6 5 8 4 @ q q . c o m

签署知情同意书。 1 . 4 排除标准 ①不能保证遵医嘱治疗 , 不能按 时随诊者; ②合并有心血管 、 脑血管、 肝、 ’ 肾、 造血系统等 严重原发性疾病 、 严重感染 、 精神病患者 ; ③孕妇、 哺乳 期妇女; ④ 巨大椎问盘突出或伴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或 出现肌力 明显下降等 ; 腰椎结核、 肿瘤患者 ; ⑤合并腰椎 滑脱、 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有较大的骨赘等。 1 . 5 治疗方法 1 . 5 . 1 治疗 组口 取督 脉及 膀胱经 俞穴 为 主 。 ( 1 ) 十步正骨手法 : ①揉背 , 患者俯 卧 , 医者用掌或 掌 根 从 背 部 至骶 直 肌 即两 侧 膀 胱经 和 正 中督 脉 反 复 缓 揉2 ~ 3 次。②封腰 , 患者俯 卧, 全身放松 , 医者在两侧 腰 三 角处 用两 手拇 指或 中指 徐徐 用力 按压 , 以产生 酸 痛舒适感为宜 。③放通 , 术者 自 腰骶部开始按第一步 揉背法衔接而下 , 先 自臀 沟反 复 3 次, 再 自臀 沟 沿 坐 骨神经走行方向至足跟后部顺揉而下 3 次。④扳按 , 医者 右手 托住 患者 右股 骨前下 端 , 左手 按住 腰骶 关 节 斜板 , 以同法施术 于另一侧。⑤ 牵抖 , 患者俯卧 , 双 手攀扣床缘 , 术者以两手握住患者足踝部 , 拉直患者 躯干 向下牵引, 待患者周身松弛后 , 持紧足部突然抖 颤 。⑥斜扳 , 患者侧 卧, 下肢伸直 , 上腿屈 曲, 医者站 立患者前 面 , 右前 臂置于患者肩前部 , 左前臂置于髂 前上棘前 内方 , 两臂 向相反用力 , 稳健旋转 , 此刻可听 见“ 咔嚓” 之响声 , 同法施术 于对侧。⑦滚迭 , 患者仰 卧位 , 自大腿根部向下顺揉至小腿踝部 , 反复三次 , 然 后 自上而下滚揉( 如擀面法) 。沿胫骨 内缘后侧寸许 ,

SRS

SRS

1 临床资料
本组 l 7侧 中. l 男 0倒 , 7倒。年 毒 4一研 岁, 均 女 睾4 平 5 .岁 。病 程 3个 月 一8年 . 56 平均 1 3个月 。诉有 明显外 伤 年 史者 3例。X线片及 四 检 查显 示均有蛱部不连 , 其中 I .滑脱
4 2 1 神 经根域压 ..
轻度 椎体滑脱患者 可 出现 一侧或双侧
的提拉力 , 尽量将 滑脱 椎体复位 . 但不强求完 全复位 . 防止 造
成螺钉橙动及继 发性神经棍损伤。我们 的经 验是提 拉螺钉上 加压螺帽发 出“ 咯咯” 响声即可。本组 l 7例木后 x线片 显示
滑脱椎体复位均 礴意 , 3 仅 倒显示存在轻徽 椎体 序列不齐。 4 23 植骨融台 腰椎蛱部不连所致 的滑脱 , 承受 的剪力 .. 所 较大 , 复位后这种剪 力更 大,R S S系统与其他 内 同定 一样 , 只
维普资讯

2 ・总 9 8 ( 2
中医正骨 2o 年 2 o2 月第 l 卷第 2 4 期
S S系统 治疗腰 椎 滑 脱 症疗 效观 察 R
浙江省 绍兴 文理学 院医学院 附属  ̄E (100 . 320) 潘宏武
主置 词 腰椎滑脱症脂 疗

倒患者 经 2—2 个 月随访 , 6 所有患者腰骶郝疼痛
诮失 ,3 l 侧患者下肢疼痛刺激症状消 失, 2倒患者遗 留单侧下
肢小腿外侧及 拇趾 麻木 . 影像学检查 显示本组 l 7例术后均 恢
复 了正常椎间隙高度和椎体 序列 . 随访未发 现滑脱复发及 螺
钉 橙动 、 断裂 现象 。
的下肢疼痛 . 这是 由于一 种或 多种因素刺激 . 中包括向前牵 其 拉神经根 , 后部 来 自椎板 近端钧状突起 的压迫 , 部来 自椎体 前

腰椎滑脱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腰椎滑脱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中药对治疗腰椎滑脱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 有消除神经根水肿、扩张 局 部 毛 细 血 管 及 消 炎 镇 痛 的效果。 2.3.1 中 药 内 服 李 茂 林[14]用 手 法 配 合 药 物 综 合 治
疗腰椎滑脱 168 例,主要采用揉点松解法、点按空提 法、屈膝点按法和叠法并配合锻炼和内服补中益气 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 88.7%。张盛强[15]采用推拿手 法、骨盆牵引、仰卧屈膝屈 髋 垫 臀 法 配 合 补 肝 肾 、强 筋骨的中药内服,取得较满意疗效。一般认为,中药内 服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辨证用药, 对巩 固已取得的疗效有明确的作用。 2.3.2 中 药 熏 蒸 丁 春 华 等[16]运 用 推 拿 结 合 中 药 熏 蒸治疗该病 26 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法采用屈髋 屈膝抱滚法,并利用中药汽化熏蒸治疗机,配以祛风 散寒、舒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 根据正骨烫药 (《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加减。推拿 结 合 中 药 熏 蒸 治 疗 退 行 性 腰 椎 滑 脱 在 改 善 症 状 、恢 复 功 能 、延 缓 病情发展上具有显著疗效, 在一定程度上可缩短疗 程,提高疗效。 2.3.3 中 药 外 敷 田 正 强 等[17]运 用 手 法 配 合 中 药 外 敷治疗本病 72 例,疗效显著。采用推肩扳臀法,药用 当归、黄芪各 180g,川芎、牛膝各 150g,乳香、没药、大 黄 、肉 桂 各 60g, 杜 仲 、红 花 、续 断 、桑 寄 生 、狗 脊 各 120g,五 灵 脂 、苍 术 、延 胡 索 各 90g 等,研 末 熬 膏 外 敷 患处。作者认为该疗法虽不能完全消除原有病理变 化,但可使滑脱产生的症状消除,其中假性滑脱显效 时间及疗效均优于真性滑脱。本疗法不良反应小,使 用安全,远期疗效好。 2.4 手法配合针灸 针灸治疗对缓解疼痛, 减轻症 状 有 较 明 显 的 作 用 。 王 志 红 等[18]用 手 法 配 合 针 灸 治 疗腰椎滑脱患者 39 例,取得良好疗效。以放松手法 缓解肌肉紧张,正骨手法改善椎间隙,缓解神经根刺 激,和 络 舒 筋 手 法 疏 通 筋 络 、调 和 气 血,然 后 毫 针 针 刺 “环中上穴”,得气后重施雀啄术,不留针。他们认为单 取 经 验 穴 “环 中 上 穴 ”有 较 针 刺 环 跳 穴 还 强 的 功 效, 该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间, 有类环 跳穴样作用,为治疗下肢痿痹及腰痛的要穴,此穴有 很 强 的 镇 痛 作 用, 对 消 除 神 经 根 水 肿 、减 轻 神 经 根 根 性 压 迫 有 利 。 李 运 方[19]以 推 拿 及 电 针 治 疗 腰 椎 滑 脱 38 例,总有效率 87%。其方法是:行推拿手法放松腰 部,取阿是穴、肾俞、命门、委中、束骨 等 穴,行 平 补 平 泻法,针刺得气后,用电针机通电,留针 30min。他认为 治疗腰椎滑脱首先应解除疼痛的症状, 故取阿是穴, 根据经络原理,取肾经及督脉穴位,诸穴合用,有缓解 止痛、舒筋活络、扶正祛邪之功。 3 小结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

关键 词 : 腰椎滑脱; 减压术; 内固定
中图 分类 号 : 6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764( 1) —3 10 R 8. 7 5 A 10 —98 00 3 08—2 2 0
d i1 . 6 6i n10 — 9 82 1. . 7 o:03 9 .s. 7 6 4 . 00 0 9 s 0 0 34
腰 椎 滑脱 是 临床 上 腰腿 痛 的 常见 原 因 , 目前 常 用 的治疗 方 法是 椎 管 减压 、 骨 融合 失稳 的椎体 及 植
均 4 .岁 。病 程 8 月 ~ 2 , 均 3 个 月 。其 中 7 6 个 l年 平 6 I度 滑 脱 2 例 , 5 Ⅱ度 l 例 。 【~滑 脱 l 例 , S 7 45 5 k~ - 2 例 。3 例为 峡部 裂性 ,0 为退 变性 。单 侧下 肢 7 2 l例 痛 3 例 , 侧 1 例 。小 腿外 侧 、 背或 外 缘痛 觉 减 l 双 1 足
中国中西 医结合外科杂志 2 1 年6 0 0 月第 1 卷第 3 6 期
3 81
法” 9 1 。18 年顾云伍对这种传统的整脊疗法进行生 物力学研究 , 设计 了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屈 并 曲型骨折的功能疗法 , 将练功与复位相结合 , 使传统 的整 脊疗法 得 到进 一 步 的完 善 。垫 枕练 功 法 ” “ 就是 该功能疗法的代表。但是由于“ 垫枕练功法” 完全依 靠 患者 自身 重 量进 行 复位 , 复位 时患 者 疼痛 较 大很 难有效配合 , 同时垫枕容易移位 , 压缩椎体无法达到 满 意复 位 。容 易造 成 患者 腰痛 、 柱 后 凸畸 形 及脊 脊
中国中西医结合 外科杂志2 1 年 6 0 0 月第 l 卷第 a 6 m
1 9 5 7. 9 3: —

中医正骨配合消痛散药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中医正骨配合消痛散药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作者:杜双庆,杜景华,王金榜,齐立卿,王文智【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配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中药腰部熨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单纯中医正骨治疗;治疗组48例,在中医正骨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消痛散药袋作腰部熨疗;两组均2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纯中医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若配合消痛散药袋作腰部熨疗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正骨消痛散药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约占腰痛患者的20%左右。

有文献统计lidh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10年以上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1],这对非手术治疗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正骨配合中药消痛散药袋热敷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均为2006-02~2006-08河北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病人。

其中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45.53岁,病程5d~3.5个月,平均29d。

单纯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42例,单纯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34例,l4/l5和l5/s1双节段椎间盘突出8例。

全部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

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变间隙、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2]拟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腰椎盘突出症诊断标准,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法,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治疗方法。

1.4 病例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及精神异常者;合并有血液、淋巴、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有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排泄异常、马鞍区麻木等)、肌力低于3级、腰椎滑脱、严重椎管狭窄者;合并有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破坏者。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88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10月上第21卷第28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作者简介:黄永昌(1981.08—),男,汉族,贵州省普安县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骨科。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临床疗效黄永昌(贵州省普安县中医院,贵州 黔西南 561500)【摘要】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2021年5月份至2022年5月份收治的6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遵守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中医骨伤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7.06%,对照组是76.47%,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明显下降,并且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其躯体功能、情绪健康,以及社会功能和睡眠质量评分等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和情绪健康,包括社会功能和睡眠质量评分等明显提升,同时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通过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进行比较可得知,对照组为8.82%,观察组为2.94%,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表明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讲,采取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确保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获得有效缓解,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可以全面推广。

【关键词】独活寄生汤加减;中医骨伤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8-0088-03腰椎间盘向后突发导致神经根被压迫,引发腰酸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症状,患者的日常活动受到限制,给其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胸腰骶椎正骨手法

胸腰骶椎正骨手法

胸腰骶椎正骨手法胸腰椎正骨手法1,俯卧摇腿揉腰(背)法:适用于全部胸腰椎综合征各骨关节损害者.是胸腰椎后关节左右旋转式错位的常规于法。

尤其适用于胸、腰、骶椎的脊柱侧弯的调正,和老年人的肥大性脊椎炎,是个有效而安全的手法。

此法用力柔和,胸腰椎后关节顺轴心摇动而逐渐复位。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一助手马步,双手分别抓住患者双足部,将患者双小腿抬起屈膝成150°一160°,膝关节以上平置床上,瞩其腰腿部放松,同时将其双足向左右方向成“8”字形往返摆动,使其腰、臀、小腿成波浪式左右弧形摇摆,此时术者站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的床边,以一手掌根部按压于患椎后旋的横突后侧.另手以拇指按压于患椎棘突偏侧至椎板部作“定点”,与助手两人动作要协调,用力相一致。

如无助手时,用枕头将患者足踝部垫起,术者一手“定点”于横突或棘突部,另手摇动其臀部使其左右摇摆活动。

每次约5~8分钟。

此法还可作为放松手法,常配合其他正骨法进行复位。

2,俯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胸、腰、骶椎的椎间关节各类型错位。

属正骨手法与牵引相结合的术式,对新创伤引起的椎间盘突出症,能促其还纳复位,对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已硬化)、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皱褶等较重患者.并发各类型椎间错位的复位治疗,较单人施术效佳。

实施时,术者根据病情,决定“定点”的方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的软枕上,嘱其双臂伸直上举(防止牵抖时胸肋骨因擦动而挫伤,引发胸痛),用手抓紧治疗床头边缘(因故不能双手抓床者,由第二助手协助用手抓紧其双侧腋窝部),对T3—10椎间复位者,术者术前指导患者配合做深呼吸(口令1—2时吸气,口令3时呼气),在纠正腰椎滑脱症者,指导他配合咳嗽(口令l一2时吸气,口令3时咳嗽)。

助手站其下方,检查患者双足长度,做好牵抖准备。

术者按复位主要病椎的棘突偏向,决定站其左侧或右侧,面向其对侧肩部站立.以靠床的手掌根部做冲压(棘突偏左站左侧,用右手冲压),另手为辅助: (1)直接冲压法时,重叠在主冲手背上; (2)间接分压法时,按于病椎下方后隆的椎棘突上;(3)旋转分压法时,与主冲手分置“定点”于对应的棘突或横突上。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评价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评价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6年第8卷第19期 -99-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评价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medicine on LDH王冠锋(偃师市诸葛镇卫生院,河南偃师,471900)中图分类号:R27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9-0099-02证型:ADI【摘要】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患者的意愿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口服双氯芬酸钾分散片、甲钴胺胶囊配合骨盆牵引、推拿按摩治疗,观察组39例给予中药内服结合牵引、推拿按摩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疗效以及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体征、总体证候量表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用中医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药;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按摩【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medicine 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7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iclofenac potassium dispersible tablets, mecobalamin capsules, pelvic traction and massage. The observed group took TCM medicine, pelvic traction and massage. Results: In 3 months, symptoms, signs, overall syndrome scale score and efficacy were better in the observed group (P<0.05). Conclusion: TCM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as effective on LDH.【Keywords】TCM medicin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assag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9.043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表现为腰痛不适,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下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
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腰椎牵引治疗,治
疗组患者应用中医正骨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
疗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中医正骨有利于腰椎滑脱症状的缓解,病愈
后坚持功能锻炼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中医正骨 腰椎滑脱 按揉分筋法
各种过度机械应力是引起腰椎滑脱的主要原因,腰椎滑脱的诱因包
括搬运重物、外伤、磨损及撕裂等,常发生于50岁以上者,是因为
腰椎各种结构老化并使得机构发生异常[1],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宝
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正骨方法已经得到发扬光大,合理使
用正骨手法可以解决很多临床问题,本文介绍我院应用中医正骨手
法治疗腰椎滑脱,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在
36~65岁之间,平均(48.8±5.2)岁,l4滑脱12例,l5滑脱23例;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34~62岁之间,平均(49.6±
5.5)岁,l4滑脱14例,l5滑脱21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仰卧位,胸带固定于两侧腋下,骨盆固定与髂嵴上
缘,捆绑松紧适中,牵引重量为体重的50%,每次30min,牵引时在患
者的膝关节下放置三角支架,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60°。治疗组
患者加用中医正骨治疗,松筋整复,患者取俯卧位,自背部至腰骶部
垂骶棘纤维方向及腰椎小关节,用双拇指按压,弹拨2~5次,松解腰
背部肌肉;斜扳法:患者取侧卧位,下边肢体自然垂直,上边肢体尽
量自然屈曲,面对患者站立[12],两肘分别按压患者肩前部及臀部,
上下扳动,腰部被动扭曲,用力时可听到咔咔声响;整复脊柱:患者
俯卧位,双手置于患者腰椎左右,交叉用力推压,腰部左右滚动,松
动腰椎小关节,用手掌根自上而下推腰椎棘3~5遍;牵拉抖动法:患
者俯卧在床上,双手扶住床头,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双踝部,用力向
后,上方牵拉,在牵拉基础上用较大力量抖动。每天1次,连续治疗
2~3周,本病在治愈后要加强功能锻炼,开始为仰卧呈现屈髋屈膝
抱膝体位锻炼,动作要轻柔,每天锻炼2~3次,坚持6~12个月。随
访3~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入选标准
腰痛及腰骶部神经压迫症状,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
排除其他腰椎疾病。
1.4 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椎体序列明显好转,能恢复到腰椎受损前体力;有
效:症状显著减轻,椎体滑脱程度较前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减
轻,椎体滑脱程度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
差(x-±s)表示,使用c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
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100%。
2 结果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椎体滑脱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椎体向前移位,脊柱内外失衡失调时脊
柱疾患的发病基础,椎体移位会继发关节突关节面错位,改变了关
节突关节、椎间韧带的张力,在此基础上椎体更容易产生退行性变。
椎体滑脱导致椎体间错位,椎管和椎间孔有效容积变小[3],挤压血
管、神经出现腰腿疼症状,上述病理改变致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到
刺激,相应的椎间孔及椎管管径变小,破坏了脊柱的内在平衡,也引
起外在平衡的相应变化,产生一系列症状。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的原
理是根据滑脱的不同方向,施以反复用力使之复位,纠正椎体错位
[4],解除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症状,在正骨的同时配合中药可解
除肌肉痉挛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功能,促进局部水
肿或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在进行正骨复位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准
确判断病理性棘突偏歪的移动方向是治愈该病的前提,恢复滑脱腰
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使脊柱重建恢复内外平衡是治愈本病的关
键。本病在治愈后要强化锻炼,加强脊柱的内外平衡,巩固疗效预防
该病复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2004:201.
[2] 方军.手法治疗腰椎滑脱78例l隘床体会[j].中医正
骨,2006,8(8):55~56.
[3] 陈建明,肖茂明,王元山,等.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
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6):1031.
[4] 洪天禄,唐天驷,董天华.节段性不稳在脊椎滑脱症外科治疗
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06,7(16):412.
【收稿日期】 2012-03-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