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民族特征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四课4.1.1 民 族 及 其 基 本 特 征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四课4.1.1 民 族 及 其 基 本 特 征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四课4.1.1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重点】民族及其基本特征;【难点】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民族的定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民族与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异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纽带。

⑵能力方面:根据民族的特征能区分不同的民族;并能把民族和种族等区分开。

民族文化对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灵活地、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发展民族文化,捍卫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的繁荣是每个民族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框题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课堂设计,从轻松的谈话开始,用由浅入深,以易比难的方法,透过熟悉的生活现象,以环环相扣的设问为线索一层一层地深入其本质,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整体感知】本课第一节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要说明我国制定这样的民族原则和政策的原因,就要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以及关于民族的基本观点。

所以,这第一框题是本节的基础,在讲解时,不仅要把基础内容讲解透彻,而且要对内容有所扩展,为以后内容做理论上的准备。

复习提问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本课是讲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概况,着重讲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民族和宗教虽然是和国家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但与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民族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

在当代,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更是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宗教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发展、民族团结。

12 中国的民族

12 中国的民族

中国的民族一、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在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同时,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区,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百越等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区,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都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先后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辽西、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9个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我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族的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元、明、清时期,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朝在内地和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满族建立的清朝,曾坚决抗击沙俄、英国等殖民主义在我国东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统一。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舞蹈表达民族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汉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舞、庆祝舞、婚庆舞、祭祀舞等。

劳动舞以劳动场景为题材,通过模拟劳动动作展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庆祝舞多以传统节日、喜庆活动为题材,如春节舞、端午舞、中秋舞等,通过欢快的舞蹈动作和优美的音乐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婚庆舞是结婚仪式上的舞蹈表演,展现新人的喜悦和祝福;祭祀舞则是在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中进行的舞蹈表演,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福之情。

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舞蹈表达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集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舞蹈形式优美大气汉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有环圈舞、狮舞、龙舞、扇子舞、旗袍舞等多种形式。

环圈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多以手拉手、肩并肩的方式排成圈形,舞者们跳跃起舞,旋转嬉戏;狮舞和龙舞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通过模仿狮子和龙的动作,表现出力量和神秘感,给人以阳刚之美;扇子舞和旗袍舞则是以道具为辅助,舞者在手持扇子或穿着旗袍的情况下跳舞,既表现了优美的舞姿,又增添了服饰的艺术美感。

这些舞蹈形式不仅具有优美的动作和舞姿,而且通过服饰和道具的应用,使舞蹈更具审美魅力,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舞蹈动作独具韵味汉族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多以手臂、身体和脚步动作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

在劳动舞中,舞者们通过模仿农民的播种、插秧、收割等动作,展现劳动者的辛勤和快乐;在庆祝舞中,舞者们跳跃起舞、转身腾挪,以迎接节日的喜庆气氛;在狮舞和龙舞中,舞者们模仿狮子和龙的游动、腾踊,展现出神秘而威武的形象;在扇子舞和旗袍舞中,舞者们手持扇子或穿着旗袍,通过手臂的舞动和身体的舞蹈,展现出端庄和柔美的魅力。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纵向线索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央政权同越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北方边境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

秦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重创匈奴。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东汉初年,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对外关系特征: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也是独特的。

中国的文化地理由其广袤的土地以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民族差异所塑造而成。

下面将从中国的地理特征、民族分布以及文化表现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

一、地理特征中国的地理特征非常丰富多样,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貌。

中国东部是一个平原和沿海地区,同时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是国内的主要粮食生产区。

西南地区则是高原和山地的主要区域,包括了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地区则以戈壁和沙漠为主,形成了我国的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线。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系,如长江、黄河、松花江等,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对中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也直接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

二、民族分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约92%)的人口比重,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

除了广大的汉族群体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等等。

不同民族在地理上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例如,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则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形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三、文化表现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在文化表现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文化不仅包括了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还涵盖了艺术、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诸多领域。

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都体现了地理和民族特色。

例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和敦煌莫高窟,都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佛教文化。

广东的岭南建筑和苗族的鬼斧神工也独具风格。

此外,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京剧、豫剧、川剧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曲艺形式。

与此同时,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民俗活动也都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方法技巧区分种族和民族

方法技巧区分种族和民族

方法技巧区分种族和民族
种族和民族是社会科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但在实际使用中,很多人
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两个概念,本文将重点
探讨如何区分种族和民族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种族和民族的定义。

种族一词通常指的是通过生
物学特征来划分人类群体的概念,例如肤色、面部特征、人种遗传等。


民族则是一种社会文化单位,指的是具有共同历史、语言、宗教、文化传
统和地域特征的人们的集合体。

一种区分种族和民族的方法是从定义上来理解它们的区别。

种族是一
个生物学概念,强调的是人们遗传和生理上的差异;而民族是一个社会文
化概念,强调的是人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以中国为例,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是中国的民族,而这些民族内部又存在不同的种族特征。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身份认同来区分种族和民族。

种族身份是由先天
遗传决定的,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种族属性。

而民族身份是在社会文化背
景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同样以中国为例,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汉族和回族的血统,但在身份认同上只能选择一
个作为自己的民族身份。

最后,人们还可以通过地理和历史来区分种族和民族。

种族的分布通
常是由地理和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高山地区的人们往往有更浅的肤色以
适应寒冷的气候。

而民族的形成则与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是一
个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产物。

中国姓氏的地域特征与族群分布研究

中国姓氏的地域特征与族群分布研究

中国姓氏的地域特征与族群分布研究中国姓氏的研究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种重要探索。

姓氏作为人们家族身份的象征,既体现着家族的延续和血缘关系,又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姓氏的地域特征与族群分布,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人口因素。

一、姓氏的地域特征中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有着多样的姓氏分布特点。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姓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例如,北方地区多姓“王”,而江南地区多姓“陈”、“张”。

这些地域特征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迁移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姓氏的地域分布研究,可以了解和探讨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二、姓氏的族群分布姓氏除了体现地域特征外,还反映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是主要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着不同的姓氏分布特点。

例如,藏族的姓氏多以“达”、“次”为姓;维吾尔族的姓氏多以“买”、“伊”为姓。

这些姓氏分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也是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姓氏的文化解读姓氏作为文化符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不同姓氏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反映了不同族群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中国常见的姓氏中,有很多与自然界、动植物相关,如姓“林”、“杨”、“魏”等。

这些姓氏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态观念、自然崇拜等方面的内容。

四、姓氏的人口统计学意义姓氏可以作为人口统计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指标。

通过对姓氏的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变化和结构特点。

姓氏还可以用于人口迁移和人口遗传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姓氏遗传研究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可以通过姓氏的遗传特征探究民族迁徙和人口演化的历史。

总之,中国姓氏的地域特征和族群分布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中国人口和文化的一种描述,更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人群关系的一种解读。

通过对中国姓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所以汉族的文化发达。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汉文化不仅对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而且对东亚、南亚一带的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汉族4民间舞蹈,5灯节,3建筑,1服饰,2饮食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4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形式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耽误农时会直接影响到收获和人们的生活。

春节标志着春天和春耕即将开始,春耕的好坏决定秋收,关系着人们的温饱生活。

所以,古时从官府到民间立春日都有隆重的迎春仪式,春节期间要祭神求丰年,进行歌舞娱乐活动,后来又延续到灯节。

过去,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主要是在农村,由族长或有威望的人充当会首出面组织。

时间依据农时,目的是顺应自然、祈天赐福、追求安定与温饱。

因此,活动的形式都与年节中祭神、祭祖结合在一起。

香会、赛会俗称庙会,或“出会”“走会”。

香会是人们到寺庙中烧香敬神,赛会是请神出巡,歌舞悦神,许愿、求福。

这种庙会、迎神赛会是佛教传入中原后才兴起的。

按照佛教的仪轨,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与成道日,届时抬佛像出巡,众人迎神献花祭祀,并以歌舞百戏悦神,称之为“行像”。

从此“行像”遂成为迎神赛会的开端流传后世。

由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的景乐寺内表演歌舞、百戏,长秋寺行像时,由狮子舞为前导,可知佛教悦佛、行像的歌舞活动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民间舞蹈的影响。

后来的庙会、迎神赛会,都是此风习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古代祭祀神灵、祖先风习的沿袭。

庙会是以该庙所祀之神的诞辰为期,一般进行半个月左右的活动。

如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的圣诞是农历四月十八日,会期从四月初一开始,东岳大帝的圣诞是三月二十八日,北京东岳庙的庙会从三月十五日即开始进行。

清代磷庆《鸿雪因缘图刷中,绘有山东临清县在泰山圣母诞辰时,该地称作“社火”活动的图画与文字说明。

香会、赛会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但由于庙会既是祭祀活动,又是当时的贸易市集,群众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极为方便,而且村民们既能朝山拜佛寄托心愿,又可买到各种所需商品,还能玩赏、娱乐,这就是它历经两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客观上,它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得以继承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寺庙为中心进行迷信活动的香会、赛会逐渐消除,各种民间舞蹈活动多集中于年节时进行,人们虽仍把它叫作“庙会”,但已消除了封建迷信的色彩,成为风俗性的群众娱乐活动。

进入1990年代以后,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庙会迅速兴起,各地农村争相效仿,又再成为一种时尚。

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秦汉、唐宋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两个高峰,璀璨夺目的汉文化不仅表现在诗词书画方面,在民间舞蹈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

这与当时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有关,也与帝王的出身和对民间舞蹈的爱好以及采取的措施不无关系。

汉代刘邦出身农家,受儒家文化影响小,更喜爱民间楚歌、楚舞等。

他的“大风歌”“鸿鸽歌”都属楚歌,其妾戚夫人更善楚歌舞。

秦代和西汉管理民间歌舞的国家机构称“乐府”,东汉称“黄门鼓吹署”,专门收集各地的民间歌舞,加工改编后供宫中享乐,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

唐、宋两代还广泛吸收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使舞蹈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

随着宫廷乐舞的提高,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在今天的民间舞蹈中仍有流传或其变异与发展。

明代兴起的“俗文学”更促进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通过灯节、庙会,使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到继承并更具艺术特色。

佛、道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与道教是汉族中信奉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成长,在吸收古代巫术文化和汉、唐文化中逐渐形成,其本身无歌舞,但通过民间舞蹈在宗教活动中弘扬教义,以歌舞渲染了宗教文化的色彩。

汉族民间舞蹈在组织活动上与道教有关,形式也表现道教故事,如“八仙庆寿”“吕洞宾戏牡丹”。

与佛教有关的民间舞蹈也不少,如“跳和合”“大头和尚逗柳翠”“十八罗汉斗大鹏”等。

在民间舞蹈中出现还佛、道两家相同或近似的舞蹈,如铙钹舞。

宋代以后,儒教渗入佛、道之中,形成以儒教思想为中心,三教合一的格局,反映出中国人文文化的特殊性和汉文化的兼容性。

地域文化的色彩——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传的,同一种舞蹈形式会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南北朝和南宋时期,汉族分成南、北两地而居,民间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

在汉族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各地汉族的民间舞蹈更是纷繁多彩、各有所长、地域色彩浓郁。

一般说: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

风格上:南方纤巧秀丽,北方粗旷豪放。

伴奏上:南方多丝弦,北方多鼓吹乐。

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轻巧,北方多强调场面隆重、壮观。

宋明以后,南方喜欢各式各样的灯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杂技性强。

同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也可看出南、北方及地区艺术特色,也会有不同的名称,反映不同的侧重不同和习俗。

如霸王鞭(北方)与打莲湘(南方)就是同一形式的两种叫法。

前者重舞,不一定唱,后者多和唱结合。

又如龙舞叫龙灯,高跷在江西叫高跷灯。

南方往往也有北方色彩的舞蹈,北方舞蹈中也常有南方风韵。

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成语寓意——成语是人们经常使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短句,包括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等词组、短句。

汉族民间舞蹈常以成语作为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的名称。

由于成语寓意广为人知,成语命名的舞蹈会引起美好的联想,使观众与表演者的审美心理得到满足。

舞蹈动作用成语作为名称,可突出动作的目的性及其含义。

舞蹈很强调队形、场面的组织变化,以吉祥用语,古战阵名,雅俗共赏的诗句作为名称,使画面、路线变化更富诗情画意。

这种成语寓意的艺术手法是源于传统的民族心理。

缘物寄情——凭藉一种物品寄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象征吉祥、幸福,是汉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

所缘之物中有传说里的神兽、神物,有宗教色彩的法器和用品,有现实生活的器物、工艺品。

在艺术手法上有实表其物、虚实结合、虚拟写意等。

在形式上有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演的道具舞,如龙、凤寄寓对吉祥、富贵的渴求,麒麟有多生贵子之意。

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折扇,是以实物做成的小巧美观、张合方便的道具,演员通过它在舞中以虚拟写意或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刻划各种人物形象,抒发细腻的感情变化。

它还可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与情节,如花园中捕蝶、春风中放风等等。

载歌载舞——广为流传的各种秧歌、花灯、花鼓,大多都属于这类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花鼓歌,都是极优美动听的口头文学,并以歌舞相间的形式,使歌舞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民间歌舞追溯其源,与古代踏歌有关。

宋、元两代戏剧的兴起,又受戏剧表演的影响,尤其是清代地方戏盛行之际,汉族民间舞蹈吸取戏曲的情节曲折、戏文动听、服饰美观、道具精致等优长,加强了表演性与艺术效果。

民间舞蹈与地方小戏关系密切,前者重舞、后者重戏,各有所长。

道具舞蹈中边唱边舞的形式也很多。

技艺求精——各种民间艺术多是在祈年、祭祖、庙会、迎神赛会中表演,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称赞。

由于艺人们不断从地方戏、杂技、武术、器乐、民歌中广收博采,原有形式内容更为丰富,技艺上精益求精,成为在广场演出的大型节目。

如花鼓灯就是从由会表演发展成包括歌、舞、技、戏的表演形式,善唱者的歌声随着夜风可远飘一二里外,善舞者的跟斗越翻越奇,艺人们也形成各自的专长,为群众所熟悉和爱戴。

汉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

【返回】5灯节、灯舞与灯阵灯节——灯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伴随它的发展,灯舞、灯阵等民间舞蹈活动相应而生,各种艺术荟萃一堂争相竞演。

灯节即上元节,亦称元宵节。

古人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元日”,正月十五夜称作“元夕”,与道教“上元日”有关,此风习从原始祭祀演变而来。

按《帝京景物略》:张灯风习始于汉代“祀太一”(天帝),唐初定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71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皇帝曾到安福门观赏。

盛唐玄宗改灯节为三夜。

北宋初年“朝廷无事、年谷屡登”,宋太祖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下诏灯节为五夜。

明代建都南京后,明太祖于灯节期间开灯市,“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

”此风习演变为群众性娱乐活动,给民间舞蹈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灯节反映了人类早期对火的崇拜,保留了认为火能助人御凶趋吉的信仰”,由“积薪而然”“燃油之灯”发展到千姿百态、色彩斑澜的花灯。

灯节源于火的崇拜,后来受道教、佛教的影响。

道教有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无(十月十五日)的说法,认为这三天是天官、地官、水官的圣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佛家宣称佛法能破除黑暗,燃灯敬佛,喻意光明,佛光普照。

从“燃灯千盏”中又可看到佛教的影响。

这种融原始信仰、佛、道思想于一处的独特现象,即汉文化富有兼融性的特征,而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兼容思想与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到了清代,灯节的传统风习不仅因袭下来,而且扩展到各地城镇、乡村,在清代文献及地方县志中都有记载。

如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曾描述了当时北京上元灯节的盛况:从十三到十六日四天夜里,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

灯的造设以玉阳门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等处最好。

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中,有南十番、装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花灯、打十不闲、盘杠子、跑竹马、打太平鼓等。

而且还有以秫秸制成的攀山,用烟火花炮攒扎成的楼台殿阁,以及冰水浇判官等花灯焰火。

从这些记载中可看到清代灯节是汉代百戏、唐宋灯节以及明代灯市等风习的继承与发展。

【返回】灯舞——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灯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其表演以南方见长。

明、清两代己盛行灯舞,清代文献中记载比较多。

灯舞主要在夜晚表演,彩灯照耀中灯、人相映情趣盎然,或通过彩灯形成不同的队形、图案,或摆成“吉祥”“天下太平”等字样,或在变化与穿插中表现各种意境。

表演中见灯不见人,图案有动、有静,又有高低不同多种层次的变化,神秘奥妙,引人入胜。

舞灯以群舞居多,灯的造型有动物、花卉及象征吉祥的器物等。

表演中舞者可一人一灯乃至多人同舞一灯,可分为持灯、提灯、举灯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龙灯、鲤鱼灯是灯舞中比较精彩的形式,“鲤鱼跳龙门”表现鱼龙变化的民间传说。

龙灯也称火龙,从龙头、龙身到龙尾可多至二十几节,每节燃点蜡烛,一人举珠戏弄。

其表演有“戏珠”“穿浪”“金龙蟠玉柱”等内容,进行中群众多燃点烟火、花炮助兴,气氛热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