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构发展综述
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

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自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以来,探索月球的热情就一直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太空。
本文将介绍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
2003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测绘和拍摄,为后续的探测任务提供数据支持。
嫦娥一号在月球轨道上工作了16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轨道修正和科学实验。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嫦娥二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和采集样品。
嫦娥二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采集了多个样品,并且对月球表面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测绘。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发射。
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巡视和巡视器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全面的巡视和采集样品。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并且将“玉兔”号巡视器成功送入月球表面进行巡视任务。
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巡视器在月球上工作了14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巡视任务。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嫦娥四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背面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和采集样品。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且将“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送入月球表面进行巡视任务。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球上工作了20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巡视任务。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
嫦娥五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表面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分为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个部分,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2020年12月1日,“嫦五”探测器着陆在月球上,成功采集了2公斤左右的月壤样品,并于2020年12月17日返回地球。
总体来说,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发射和实验。
每一次探测任务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果,为人类深入了解月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嫦娥工程的发展历程

嫦娥工程的发展历程一、前言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围绕探索月球和开展深空探测而展开的一项重大工程。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嫦娥工程的发展历程。
二、嫦娥一号的诞生2.1 初衷与目标嫦娥一号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旨在实现绕月飞行、数据传输和成像探测。
其主要目标是为后续探测任务做技术验证和积累经验。
2.2 发展过程•2004年3月1日,嫦娥一号正式立项。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成为亚洲首颗绕月飞行的探测器。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进入近月轨道。
•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飞行,开始执行月球成像任务。
•2008年3月1日,嫦娥一号探测任务圆满成功,飞行结束。
三、嫦娥二号的探索与发展3.1 改进与提升嫦娥二号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改进,进一步提升了探测能力和任务目标。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软着陆、巡视和勘测。
3.2 发展过程•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成为中国首个月球软着陆器。
•2010年12月6日,嫦娥二号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成为自苏联月球24号以来首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2010年12月25日,嫦娥二号成功释放月球车“玉兔”,并开始执行巡视和勘测任务。
•2013年3月1日,嫦娥二号探测任务圆满成功,飞行结束。
四、嫦娥三号的进一步探索4.1 新的目标与任务嫦娥三号是嫦娥工程的第三步探测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车的巡视和月球表面取样返回。
4.2 发展过程•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升空。
•2013年12月6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成功开展巡视和勘测任务,并圆满完成月球表面取样返回任务。
•2014年3月1日,嫦娥三号探测任务圆满成功,飞行结束。
五、嫦娥四号的历史突破5.1 着陆月球背面的壮举嫦娥四号是全球首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将进一步开展月球背面的勘测和研究任务。
《2024年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范文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嫦娥三号探测器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其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二、嫦娥三号探测器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并进行科学探测。
在月球表面着陆过程中,由于月球表面地形复杂,存在大量陨石坑、山体等障碍物,因此如何实现自主避障成为了关键技术之一。
研究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率、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环境感知技术,二是避障算法的研究与优化,三是着陆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在环境感知技术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雷达、激光、视觉等多种传感器进行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信息获取。
在避障算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提高探测器在复杂地形下的避障能力。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研究人员制定了多种控制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着陆环境。
四、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
首先,探测器搭载了高精度的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实现了对月球表面环境的精准感知。
其次,探测器采用了先进的避障算法,能够在复杂地形下实现自主避障。
最后,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着陆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着陆环境选择最合适的策略。
在避障算法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对月球表面环境的自适应识别和避障。
同时,探测器还采用了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策略,包括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策略等。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发展和成就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发展和成就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发展和成就可以追溯到2004年。
以下是
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些重要历程和成就:
1.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了“嫦娥工程”,并开始进行
探月项目的研发。
2.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这是中国第一颗绕月
卫星。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发回了大量科学数据,标志着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3. 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这是中国第一颗月球
探测器。
嫦娥二号成功完成任务,实施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测量,并发送了大量图像。
4.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这是中国首次实现软
着陆的月球探测器。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并释放了一辆月球车“玉兔号”,且成功进行了多项探测任务。
5.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
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任务。
嫦娥四号顺利着陆在月球背面,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测量。
6.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这是中国首次实施月
球样品返回任务。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采集了2公斤的月壤样品,并安全返回地球。
综上所述,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包括成功发射绕月卫星和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发射月球样品返回任务等。
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玉兔一号工作总结

玉兔一号工作总结
玉兔一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部分,于2013年12月14日成功登陆月球表面,成为中国首个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的探测器。
自登陆以来,玉兔一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
玉兔一号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巡视和勘测,研究月球地质结构、地球月球相互作
用及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等。
在工作期间,玉兔一号成功实施了月球车的展开和移动,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和勘测任务。
通过其携带的科学仪器,玉兔一号成功获取了大量有关月球地质、地形和矿物成分的数据,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玉兔一号还成功实施了月夜生存试验,证明了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夜环境
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为未来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经验。
总的来说,玉兔一号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下一步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月球的深入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未来在月球上开展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未来,中国探月工程将继续发扬光大,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对
宇宙的探索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月球的精彩发现,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开辟新的篇章。
中国探月发展史

中国探月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探月发展史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探测器着陆月球表面并进行科学勘测,以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更多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二、嫦娥一号——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中国的探月计划始于2003年,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利用嫦娥一号探测器进行月球探测。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环绕月球旋转。
这是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嫦娥二号——月球表面软着陆嫦娥二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一号任务成功之后推出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
该探测器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勘测。
这标志着中国探月计划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嫦娥三号——月球车首次登月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成功之后推出的第三个月球探测器。
该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首次将月球车送上月球。
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国家。
五、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的探测嫦娥四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任务成功之后推出的第四个月球探测器。
该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勘测。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也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六、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返回任务嫦娥五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于2020年发射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任务的目标是实现月球样品的采集和返回,这将是人类首次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并为后续的月球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七、未来展望中国的探月计划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国家航天局将继续推进探月计划,计划实施更多的月球探测任务,包括月球样品返回、月球基地建设等。
月球探测器的软着陆技术

月 球 探 测 器 的软 着 陆 技 术
杨 湘 杰 ,刘 焕 焕 ,王 文林
( 昌大 学 机 电工 程 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0 3) 南 30 1
摘 要 :介 绍 了空 间探 测 中航 天器 的各 种软 着陆 方式 和 月球探 测 器的软 着陆特 点 .对前 苏联 和 美 国成 功 着 陆的 月球探 测 器概 况进 行 了综 述 ,并提 出 了我 国在 月球 探 测软 着 陆 器的设 计 、研 制 阶段 所 面临 的
收稿 日期 : 0 8 O — 6 2 0 一 1 0 作者 简 介 :杨 湘 杰 (9 0 ) 男 ,江 西 南 昌 市 人 ,教 授 、博 16 一 ,
软 着 陆 时 。必 须 使
用 反 推 火 箭 进 行 减 速 。 反 推 火 箭 减 速 的 优 点 是 能 主 动 控 制 着 陆 姿 态 和 着 陆
i软着陆航天器无论是采用何种缓冲方式和何种缓冲吸能器技术所设计的着陆缓冲系统必须保证它具有特3我国月球探测软着陆器设计研制的课题定的着陆减速特性和稳定性即应保证有效载荷不会产前苏联和美国的探测器工程为2l世纪人类新一生有害的过载变形振动或翻滚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3期
月 球 、 火 星 上 进 行
构 成 分 为 有 效 载 荷 ( 备 或 人 )和 软 着 陆 器 两 个 部 分 。 设
有效 载荷 达 到 目的地后 即开展 科学 探 测 活动 .软着 陆 器
则 是保 障有 效 载 荷顺 利 、稳 定 到达 并 保 持 支 撑 的 部 分 。
软 着陆 器在 该 飞行 任务 完 成 后 .一般 留在该 星 球 上 ,不 予 回收 ,而 有效 载荷 有 的则 需返 回。 在 星球 表面 的着 陆 一般 分 为硬 着 陆 和软 着 陆两 种 方 式 。 “ 着 陆 ”是指 航 天 器不 采取 任 何 减速 措 施而 直 接 硬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总结

深空探测的进展
月球探测任务的成功
01
嫦娥一号任务
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
02 03 04 05
嫦娥二号任务
获得了更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影像,为嫦娥三号着陆区选择提供 了重要依据。
嫦娥三号任务
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开展了月面形貌与地质 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任务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
选拔标准
航天员需具备高度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通 过严格的选拔流程才能入选。
训练内容
航天员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体能训练、航天器操作训练、紧 急情况下的应对训练等,以确保在太空任务中能够胜任各 种任务。
选拔与训练意义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对于保障载人航天任务的安全和成功 至关重要,也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队伍,进行航天技术的初步探索和研
03
究。
明代火箭技术
明代科学家万户尝试用火箭飞天,虽
失败但展现了对航天的探索精神。 02
航天科技队伍的组建
01 引进海外人才
中国积极引进海外航天领域的优秀人才,为航天科技队 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02 培养本土人才
通过设立航天专业、奖学金等方式,中国大力培养本土 航天人才,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 航天技术发展。
航天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技术革新
中国航天将加大技术革 新力度,推动航天器设 计、推进技术、测控技 术等方面的创新。
国际合作
中国航天将积极寻求国 际合作,共同推动航天 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国航天将加强人才培 养,培养更多优秀的航 天科技人才,为航天事 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 的人才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空间 科学 技 术
CH INESE SP ACE SCIENCE AND T ECH N OL OGY
33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构发展综述
刘志全 黄传平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北京 100094)
摘要 综述了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构的发展概况; 分析了国际上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 构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对不同展开机构和缓冲器特点进行了分析, 预测了月球 探测器软着陆机构的发展趋势。
41 2 缓冲器
缓冲器是软着陆机构的关键和核心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着陆器与月面碰撞的冲击能量。 目前软着陆机构上采用的缓冲器主要有液压缓冲器, 蜂窝铝缓冲器和磁流变液缓冲器。
探测器软着陆机构的液压缓冲器与普通工业级的液压缓冲器有较大的区别。液压缓冲器的液体 密封在缓冲器的缸体内部( 如图 10 所示) , 不会外流; 缓冲器吸能时液体向两侧流动。普通工业级 的缓冲器液体一般被认为是不可压缩的, 而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构的缓冲器液体是可压缩的。例 如, 美国勘察者号的缓冲器液体中加入了硅树脂, 增强了液体的可压缩性。当探测器着陆月球表面 时, 着陆腿受外力 F 的作用推动活塞运动, 液体流经阻尼孔, 从而产生所需的缓冲阻尼力。假设 活塞运动到位置 A 时, 全部冲击能量被吸收, 这时由于被压缩的液体反弹。推动活塞反向运动, 最后使得探测器姿态恢复。
用了向下收拢的四腿式软着陆机构。其组成与三腿式基本相似, 不同的是该软着陆机构的着陆腿采
用了轻型杆状, 而不是质量较大的桁架式结构。
月球- 17 号是第一个带有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着陆的探测器[ 5] , 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走了约
2006 年 2 月
中 国空 间科 学 技术
35
10km; 而月球- 24 号的任务是在月球表面取样并返回。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构的组成基本相似, 主要由着陆腿、缓冲器、足垫、展开锁定机构等组 成[ 2] , 其组成部分和基本功能如表 1 所示。
表 1 软着陆机构基本组成及功能
序号 基本组成
功能
1 着陆腿 保持探测 器着陆过程中的姿态稳定和着陆后的长久支撑。可装摄像机
2 缓冲器
软着陆机构的关 键部件, 连接在着陆腿的主承力杆件上, 吸收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碰撞产生
主题词 月球探测器 软着陆 缓冲器 展开机构
1 引言
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现月球探测器的软着陆。若月球探测器直接着陆在 月球表面, 速度可达 21 5km/ s。即使采取制动火箭减速, 着陆瞬时速度仍有 4~ 7m/ s。较大的冲击 会使探测器的有效载荷受损。软着陆机构是月球探测器实现软着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的成败。因此, 软着陆机构的研究对于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简单。但由于火箭整流罩的尺寸限制了着陆腿间的跨距, 所以该机
构的着陆稳定性比可收拢/ 展开式的差, 目前软着陆机构都采用可
收拢/ 展开式的。
图 9 前苏联 L3M 载人登月舱
4 展开锁定机构和缓冲器的特点分析
软着陆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对探测器实施缓冲和着陆后的支撑。软着陆机构能否有效展开, 缓冲 器能否吸收冲击能量是决定软着陆机构功能完成的两个重要前提。
欧洲月球 2000 带有 3 台微型月球车, 探测器总质量较大( 2 900kg) 。软着陆机构每条腿的上端 都固定在探 测 器主 圆柱 体 顶部 的 边缘[ 6] 。阿 波罗 登 月舱 和 欧洲 月 球 2000 相 似, 其 软着 陆 机 构如图 7 所示。
四腿式软着陆机构的工作原理同三腿式软着陆机构的工作原理相似( 如图 8 所示) 。探测器发射 前, 软着陆机构处于虚线位置, 即收拢状态。当探测器进入奔月轨道后, 地面站发送指令, 展开锁 定机构推动着陆腿运动到工作位置( 实线位置) 后被再次锁定[ 7] 。足垫接触到月球表面吸收部分冲击 能量( 主要是水平方向的) , 大部分能量都由安装在主支撑杆件上的缓冲器吸收。4 条着陆腿具有着 陆更稳定的优点, 即使在月球表面不平整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探测器的正常工作。展开后与月球表面 夹角较大, 增加了着陆的面积, 保证了着陆稳定性。着陆腿主承力结构是一杆件, 结构简单, 质量 轻, 但抵抗横向冲击较差。
的冲击能 量
3
足垫
吸收部 分冲击能量, 增大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接触面积, 减小压强。可安装测速雷达和冲 击传感器
4 展开机构 展开并锁 定着陆腿, 起辅助支撑作用
31 1 向上收拢的三腿式软着陆机构
向上收拢的三腿式软着陆机构主要应用在质量较轻的探测器上。美国勘察者系列探测器采用了 向上收拢的三腿式软着陆机构[ 3] 。
总 质 量 质 量 大, 铝 材料 程较小 杆式
较小
结 构较
复杂
0~ 4
0~ 2
着 陆机 构
质 量 大, 抵 抗横 向冲 击
[ 15gn 力 强, 缓 冲 行 程 小, 对 探测器冲 击大
月球- 24 取 样 装 4 腿, 尺 寸 较 液 压 缓 向 下 收
置、 科 学 桁 架 式、大 , 可 压 冲 器, 行 拢, 连
2006 年 2 月
中 国空 间科 学 技术
37
图 10 液压缓冲器
液压缓冲器具有缓冲过程平稳、中途没有反弹的优点。由于液压缓冲器缓冲吸能后具有可恢复
性, 所以液压缓冲器在月球软着陆机构中得以广泛应用。美国勘察者系列和前苏联的月球- 16、17、 20、24 号上使用的这种缓冲器, 都获得了成功。但是液压缓冲器必须很好地解决缓冲器的密封和 温控问题。
仪 器、 上 质 量 大, 缩 材料 程较小 杆式
升段
结构一般
0~ 3
欧洲月 3 台 月 4 腿, 尺 寸 较 蜂 窝 铝 向 下 收
向下收 球 2000 球 车, 科 单根 主 杆, 大 , 蜂 窝 缓 冲 器, 拢, 展 开
拢四腿式
学 探 测 仪 质 量 轻, 铝 材料 缓 冲 行 程 后 起 到 辅 0~ 41 5
表 3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构的综合分析
软着陆 机构
所应用 的典型
探测器
探测器的 有效载荷
着陆腿
足垫
缓冲器
展开锁 定机构
着陆性能指标
垂直 速度
水平 速度
响应 加速度
/ ( m/ s) / ( m/ s)
特点
勘察者
系列 向上收
拢三 腿式
科 学 探 3 腿, 尺 寸 较 液 压 缓 向 上 收
测 仪 器, 桁 架 式, 大 , 蜂 窝 冲 器, 行 拢, 连
液压缓冲器, 蜂窝铝缓冲器和磁流变液缓冲器的综合比较参见表 2。
表 2 缓冲器特点的综合分析比 较
项目
液压式
缓冲器类型 蜂窝 铝( 可压缩材料)
磁流变液
自身质量
质量较大
质量轻
质量轻
缓冲介质 结构复杂度
硅油( 有一定压缩性的液体) 一般
蜂窝 铝( 可压缩材料) 简单
有压缩性的液体 较复杂
缓冲效果( 冲击加速度) 缓冲时输出加速度较大, 10~ 15gn 缓冲时输出加速度较小, 5g n 尚处于研制阶段
体粘度从而得到所需缓冲阻尼力0 的原理来实现
图 11 蜂窝铝缓冲器
着陆缓冲的。磁流变液缓冲器具有体积小、液体的粘度能够连续可逆变化、缓冲后可以恢复等优
点, 可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使用。但磁流变液缓冲器目前在航天领域尚处于研制阶段, 技术还不够
成熟。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 在未来的月球软着陆机构缓冲器设计中, 磁流变液缓冲器将是一个 重要的选择。
36
中 国空 间科 学 技术
2006 年 2 月
31 3 不可收拢/ 展开的四腿式软着陆机构
前苏联的载人登月舱 L3M 是为载人登月而研制的, 如图 9 所示。它最大特点是软着陆机构的
四条着陆腿呈 90b固定在登月舱底部, 发射和着陆时都处于不可收
拢和展开的状态。
不可收拢/ 展开式软着陆机构中没有展开锁定机 构, 结构相对
41 1 展开锁定机构
展开锁定机构的驱动方式主要有: 电机驱动、弹簧驱动和液压驱动。 1) 对于电机驱动的展开锁定机构, 电机一般安装在固定构件上, 直接驱动主动件或者通过传 动使着陆腿展开。这类展开锁定机构的特点是便于控制, 展开过程平稳、冲击较小, 可实现着陆腿 同步或者异步展开。但由于引入了电源、电控等部件, 展开锁定机构系统趋于复杂。 2) 弹簧驱动就是在杆件节点处设置弹簧, 弹簧在着陆腿收拢时产生弹性能。当着陆腿被解锁 后, 通过释放弹性能而驱动着陆腿同步运动。这类驱动的特点是系统相对独立、可靠性高, 但展开 过程平稳性不易控制。最新的改进型在展开终了位置增加一个缓冲器吸收冲击能量, 以减小冲击对 探测器姿态的影响。 3) 液压驱动的展开锁定机构, 其工作原理与弹簧驱动的展开锁定机构工作原理相似。和弹簧 驱动的展开锁定机构相比, 液压驱动的展开锁定机构展开过程较为平稳。但液体介质的引入会使得 液压系统变得复杂。太空环境对液压系统的密封和温度的影响将影响到展开锁定机构的可靠性。 除了上述主要驱动方式外, 还有其它的展开驱动方式。如采用特定的柔性材料, 利用其 / 弹性 范围内压缩变形储存能量, 解锁后依靠材料自身的变形能恢复原状0 的原理进行展开过程的驱动。
31 2 向下收拢的四腿式软着陆机构
图 2 向上收拢的三腿式 软着陆机构的收拢和展开状态
随着探测器质量越来越大, 诸 如月球- 17
注: 图中虚线为收拢状态, 实线为展开状态
号( 见图 3) 、月球- 24 号( 见图 4) 、欧洲月球 2000( 见图 5) 、阿波罗登月舱( 见图 6) 等探测器陆续采
着陆后姿态的可调整性
姿态可调整
姿态不可调整
姿态可调整
缓冲性能的稳定性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