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晒攒钱三步走 10年攒下个人的第一个50万

白领晒攒钱三步走 10年攒下个人的第一个50万
白领晒攒钱三步走 10年攒下个人的第一个50万

攒下第一个50万

文本刊记者张安立

“我的钱怎么老是留不住呢?”沈臣不只一次地向本刊记者抱怨。外贸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头衔看似荣耀,却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财富积淀。“算算收入不少,怎么卡上余额还是只有5位数呢?”沈臣觉得,他这一年算是白忙了。而与他有着同样烦恼的小白领不在少数。网友对白领的重新定义或许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什么叫‘白领’?今天发了薪水,交了房租、水电煤气费、买了油盐酱醋米、摸摸口袋剩下的钱,感叹一声,‘这个月的工资又白领了……’”很多人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工作几年后却发现两手空空,可怜的存款数额甚至称不上为资产。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境况截然不同,他们运用巧妙的理财手段比其他同龄人更快致富,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朝财富目标迈进。

10年攒足50万

在后面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怡、庞伟等正是这部分年轻人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值得很多人特别是刚刚走入社会、开始自己打理财富的年轻人学习,他们用比大多数人更少的时间赚到了人生第一个50万,为将来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杨阳、朱琳、陆佳颖也正通过不同的攒钱手段朝着50万大关挺进。

可能你会说,“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人没毕业就赚了100万呢!”当然,那样的年轻人的确很了不起,但我们把王怡、庞伟的故事告诉大家,是因为他们的经历更具有效仿性,虽然在同龄人中资产积累并非最多,但他们的每一元钱都是亲手挣来的,完全白手起家、没有特殊的背景、没有依靠父母的资助,这样的例子对很多“零起步”的年轻人具有参考意义。

为什么要以50万元作为一个目标呢?其实,只要你稍加估算就会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50万可以说是能够过上小康生活的最基本的资金需求,它基本满足了购买一套中档住房首付的要求,也能达到一些理财产品的最低购买起线,从一定意义上讲,攒够50万元相当于迈上了致富的第一级台阶。

从时间的角度看,越快踏上这第一级台阶当然越好,对个人和家庭长远的经济发展更加有利。考虑到各方综合因素,我们认为在10年之内完成这个目标最佳,最迟不宜超过15年。一是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35岁之前需要完成很多人生大事,比如结婚、生育等等,虽然资产积累刚刚起步,但花钱的地方却很多,如果不能尽快累积财富,很可能耽误人生大事;二是经济的发展对财富积累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收入起伏、通货膨胀等等都可能使50万元所蕴含的价值在未来发生很大改变,如果预设的累积时间过长,很可能在攒到50万元时却发现已经不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了。

定量的目标更有盼头

“我也有理财目标,购房、买车也是我的理想,可为什么还是没法攒下钱呢?”沈臣对设立理财目标提出质疑,而这样的感受想必会引起不少小白领的共鸣,“就算自己再怎么幻

想买房、买车,可就是兜不住口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模糊目标”惹的祸。所谓“模糊目标”就好比买房、买车、装修、结婚等非量化的需求,人们虽然对这些目标有所期盼,但究竟需要累积多少资金、大约花费多少时间却没有直观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容易落实到行动。

理财专家分析,如果我们把笼统的“攒钱买车”演变为“3年攒下20万元”的定量指标,是不是显得更加明确、更有奔头呢?

10年攒下50万并非不可能

以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起步工资2500-4000元的水平估计,要在10年内攒够50万元难度不小,但稍有难度的目标更有监督、鞭策作用,反之,如果随随便便订个触手可及的目标,很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

要达到这个看似遥远的目标,首先需要一份合理的收支规划。由于年轻人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如果一直过着“月光”生活,那么再怎么嚷嚷着攒钱也无济于事,而如果能够在合理范围内省下不必要的开支,不仅月结余有了,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变为投资本金,加快财富的增长速度。

其次,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工资上涨的因素。10年前,35岁以下每月收入5000元的绝对少数,而10年后的今天,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年轻人大有人在。由于25—35岁是事业发展的高速阶段,此时的收入增长速度会快于社会整体平均水平,所以工资上涨将给年轻人的财富增长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最后,加快财富积累离不开投资理财。简单依靠银行活期存款的利息无法抵御通货膨胀,躺在账户里的工资余额表面上看数字在不断增长,可其价值很可能正在默默缩水。对于那些月结余本身不高的年轻人来说,要10年内攒够50万元,就更需要一台“财富加速器”了,而合适的投资方式加上长远的投资眼光正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当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都是一个人在10年内如何努力攒下50万元,当情况变为两个人共同奋斗时,我们发现积累的速度将会更快,实现50万元目标的时间也就相应缩短了,但与此同时,两个人的财富目标很可能需要提高至80或100万元,这就需要根据两个人的共同需求重新制定了。

攒钱也要动脑筋

像沈臣那样动动嘴皮子或是凭空幻想下就想攒到钱的当然不会成功,通过王怡、庞伟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尽快攒到人生第一个50万主要靠提高收入和精明投资来实现,而要通过投资来使资产保值增值,就先要有原始积累。

因此,攒钱三大诀窍就是:多赚、能省、善于投资,三者缺一不可。用公式来表示可以写成:50万元=投资金额(收入-支出)×投资收益^投资时间(年数),简单来说就是将各项结余通过复利运转的投资方式产生收益,最终达成50万元目标。

附表:

年度投资金额投资收益率实现50万元目标的时间

A 每年6000元(平均每月500元),无增长10% 24年

B 每年12000元(平均每月1000元),无增长10% 18年

C 首年12000元,之后每年以5%增长10% 14年

D 首年12000元,之后每年以10%增长10% 11年

E 首年12000元,之后每年以10%增长12% 9年

文中附表列举了五种不同的投资情况,从中我们能进一步感受攒钱三大诀窍所发挥的作用。

先来看看A与B,两者收入均没有增长,但后者的结余较前者多出一倍,因此在相同投资收益率作用下,后者实现50万元目标的时间较前者缩短了6年,这一比较说明高结余有助于早入实现理财目标,但仅靠“多省”仍然需要18年。

C代表了收入上涨后的情况,当年度结余出现5%平稳增长后,这样的上班族只需要14年就能攒到50万元了。如果这个速度还是不能让你满意,那么来看看当结余增长率提高到10%后情况,我们发现,这样的上班族只用11年就可达成理财目标了!C、D两种情况充分说明了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保持一定收入增长对累积财富有多么重要。

而最后一种情况E显然是五种中速度最快的,既能保证年度结余平稳、快速增长,又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所以这样的上班族只用9年时间就可攒到50万元。这也再次证明了,在能赚、多省、善于投资三管齐下作用下,人生第一个50万并不遥远。

攒钱第一步收入是根本

对于刚刚开始进入工作的人来说,头10年要想累积起原始资本,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工资收入。因此,做好职业性规划,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进而提高收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的话,其他的一切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靠学历获得高薪职业

案例:路建明

毕业年限:7年

现金资产:55万元

2002年毕业的路建明如今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担任风险控制部经理助理,年薪平均可达到20万以上,年终还有业绩分红。按现在的收入水平,再加上以前的积蓄,要达到累积50万资产的目标,大概只要两年就行了。

谈起如今令人羡慕的职业,小路的思绪一直上溯到了大学时代。“我在大学的专业就是信用管理。四年的学习下来,我渐渐意识到,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遵守巴塞尔协议之后,国内银行的风险控制方面亟待加强。果然,在此之后,各家银行都对存贷资产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管理,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与之相匹配的系统风险管理体系也在逐渐起步。当时我就有强烈的感觉,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是国内已经急剧饱和的银行部门里的一片蓝海,在这个阶段一定会有很多机会。”

然而在本科毕业进入银行工作一年之后,他发现要去银行的风险部门工作很难。“因为工作的技术要求较高,所招收的人要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么就至少拥有硕士学历。”小路决定在自己本科的学习尚未荒废的时候趁热打铁,加把劲冲进这片蓝海。于是,他毅然决定辞职,到英国学习两年银行风险管理。

“对于很多人来说,出国只是简单的镀金,但我当时的目标就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冲着我的职业规划去的。”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小路终于凭借着扎实的基础,顺利来到国内某知名商业银行总行的风险管理部。

小路的第一步圆满达成,而紧接着的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实施。

“刚刚进去,规范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所做的工作,也有很多非常基本,甚至是打杂的事情,但我觉得很正常,这些都在为自己融入这个工作环境做铺垫。”渐渐地,他就对银行的运作有了清楚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岗位加深了了解:“风险管理这个领域,风险管理在国内很新,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工作流程上,是属于银行的中台,不用和客户打交道,但又不像后台容易重复的做某些事情,感觉还是非常适合我的。”

此外,他还顺利摸清了自己的职业路径:“从这个部门起步的话,我的职业目标就是风险经理,高级风险经理等等。而伴随着职位的上升,所做的工作也必然要越来越细分,部门里的每个风险经理会专注一各方面,为自己选一个主攻方向是今后职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业务驾轻就熟,选择的机会终于浮出水面,“和我当初的预测一致,银行风险部门也是刚成立不久,因此我得以立刻参与到一些重要的项目中。”凭借着充分的积累和良好的外语能力,小路担起该行多家海外分行的风险管理的重任,例如香港分行、纽约分行、法兰克福分行等等,具体负责市场风险兼顾信用风险管理,自己的职业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但是,他觉得要想在之后的职业发展之路上走得顺风顺水,实践经验是关键,但是各种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有很多工作和任务,但是到了晚上,我依然会加紧复习考试,连周末也加班加点,因为从事这个工作,一些证书是绝对少不了的,我目前的5年计划应该是考取所需要的证书,职位上能升到风险经理吧。”

而回国进入银行工作之后,他的收入也悄悄有了起色:“在最初的试用期是没奖金的,

转正后,加上年终奖,平均每月的收入在10000左右。两年前担任了经理助理之后,平均每月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虽然,有些外资银行开出了更高的薪水价码,但小路丝毫没有跳槽的打算,“我觉得还是把时间放长一点,哪怕比别人慢一点也可以,至少少走一些弯路。”他更看重自己所占据的平台,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这种技术要求高的领域无疑大有发展前景。积累起经验,自己的前途将无可限量。

经过7年的工作经验积淀,去年,路建明的账户上已经累计了55万元。当然,他还要将其中的一部分返回给父母,作为当初送他出国留学的教育金的回馈。他下一个目标是累积100万。

点评:对于一个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人来说,对未来的形势发展有一个准确的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对此预判准确了,你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规划。当然有了职业规划,还要付诸于实践,在实现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执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非要有些过人之处不可,不仅要有学历、技能证书,还要有一些职业经验,这就要靠有志者时时刻刻注意积累,并不断地根据当时的形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调整。

创业从一楼跳到三楼

案例:叶明初

毕业年限:10年

现金资产:60万元

记者和叶明初联系的时候,他正在去机场的路上。他现在是一家公共策划公司的经理。叶明初199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在一家报社当了几年的记者,3年后又担任了报社经济部的主任,应该说这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了,也不少,加上年终奖平均每月可达到8000元。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叶明初觉得自己并不是最适合媒体这个工作,他希望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时候他决定自己创业,开一家公共策划公司。由于在当记者时积累下的人脉资源,再加上他思维活跃,有不少异想天开的创意,因此,业务开展得顺风顺水。经过几年的积累,叶明初也积累下了60万元的现金资产。

点评:有的时候职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自己的第一份职业未必最适合自己,因此就要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来做出调整,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定位。当然,人力资源专家也提醒,重新寻找职业定位,并不能简单地以收入高低来衡量,否则的话也可能是得不偿失。

从兼职中找机会

案例:萱薇

工龄:7年

现金资产:30

攒钱秘籍:靠兼职广开财路

2002年开始工作的小萱,毕业于对外汉语专业,英文达到专业八级,从大学阶段就有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身边老早就结交了一群外国朋友,于是一毕业就顺风顺水地进入了一家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虽然不是什么大公司,可是工作挺适合我的,而且收入也不少,所以还是挺开心的。”小萱谈起这份工作,满面笑容,“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课程安排5~6个小时,上午是一对一教学,下午班级稍大一点,一对五,其他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比起上海的白领轻松多了。”按每小时50~55元工资来计算,一个月满勤的话,小萱的将近收入6000元,着实令人艳羡。

可是,小萱总觉得每天空出来的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实在有些浪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一下的话,说不定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价值。而教学机构生意的起伏也让小萱不得不为自己考虑一些不备之需。

工作两年之后,小萱身边的一些学生,希望她能够帮助自己进行一些额外的补习,按照每小时100元的价格付费。小萱一想,这下可是一举两得,既可以充分开发自己每天的空余时间,同时也可以实现增收的目的。不仅如此,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源”,她又和大学时结交的许多外国朋友分享了这个想法,大家这么一张罗,小萱的课时很快就排满了。一个月下来,收入过千,小萱觉得自己的荷包硬气多了。几年累积下来,小萱也有不错的收益,存折上已经有了30万。按照这个进度,再有两年的时间久可以达到50万的目标了。

点评:小萱充分利用工作时间自由灵活的特点,通过兼职开拓了自己的收入来源,而且所花时间、精力不多,对积攒个人资产却大大有益。

当然,要像小萱那样通过兼职开源,应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必须拥有可利用的空余时间,兼职的同时不影响本职工作;二是尽量做与自己专业一致的兼职,这样可利用自己已有专业优势,事半功倍,不需要额外多花工夫;三是充分利用人脉关系,以使兼职效益最大化。能够做到这些,做兼职成功就不难了。

攒钱第二步省下钱才有资本

(文前提要)年轻人光靠节省当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50万元的理财目标,但是如果不能节省的话,就没有了将来做投资理财的资本。

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社会新人来说,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工资往往是唯一途径,这时,想要积累到自己的第一个50万势必需要依靠工资结余,而如果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月光族,又怎能把这个目标变为现实呢?反之,通过合理的收支规划省出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既不会降低生活品质,又能积少成多攒下第一桶金,何乐而不为呢?

用记账来约束冲动

案例:杨阳

年龄:岁

攒钱耗时:

攒钱秘籍:记账

“学会记账后,我的冲动型、后悔型花销明显减少了。”艺术院校毕业的杨阳一直对数字不太敏感,虽然设计公司的工作给她带去每月近4000元的收入,但毕业一年时间,储蓄账户的余额一直没有突破8000元大关。而现在,开始记账不到一年的她已经结余25000元了!“工资上涨500元的作用当然不小,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杨阳开始尝试记账是今年年初的事情。大概是受到专业的影响,杨阳喜欢造型可爱、色彩斑斓的记账本作为记账工具,“我觉得要坚持一件事就要先喜欢上它,要我坚持记账,每天对着那些枯燥的数字,我就必须有本漂亮的、一看就喜欢的本子,偶尔还能在上面画些插图,这样不就多了很多乐趣吗?”杨阳的记账之路由此开始。

起初,她只是机械地把每天的支出进行整理,“1月3日,午餐KFC23.5元、手提包288元、上衣480元;1月4日,帽子128元、晚餐56元……”后来,为了分清每笔支出究竟是现金、信用卡还是借记卡,她开始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样一来,不仅每月核对信用卡账单更加方便,就连借记卡明细账单上的每笔支出也都了然于心。”

几周过后,她养成了出门带账本的习惯,“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还能时刻提醒自己花费情况。”此时的杨阳已经对花费多少有点感觉了,“在买东西时,我常常会冒出‘这个该买吗?’‘好像我已经有类似的了。’‘不急需的再考虑考虑吧。’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习惯,杨阳开始对每笔花费做上记号,“√”代表计划购买且在预算内买下的,“×”代表计划购买但超出预算的,“☆”代表临时看中、冲动型购买的宝贝,“○”是买完后有些后悔的东西等等。“这样大概又过了一两个月,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了。我发现在所有开销中,占比最大的是服装和饮食,而冲动型购物多数是服装,很多衣服在刚刚上市时就买下了,当时觉得可以赶个时髦,没想到才穿几次商场就打折了,所以我的本子上有很多“○”和“☆”。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杨阳在购买服装前都会多掂量一下,“今年秋装刚上市时,我忍了一下,果然国庆假期时很多商场、品牌都开始打折了。虽然折扣不像换季清仓那么厉害,但总比原价购买划算很多。一件600的上衣打7折就能省下180元呢!”现在,杨阳的账本上还是会出现几个“○”和“☆”,但数量明显少了很多。

点评:

对开支比较缺乏感觉的年轻人不妨通过记账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个直观的了解。当然,就如杨阳所说,要想坚持下来,首先要选择合适自己的记账工具。

手工记录是最原始的方法,如果你觉得这样做过于繁琐,不妨尝试记账软件、记账网站,这类工具已经内设了统计公式,当你录入项目、金额后会自动计算总额,有些还会分析出各项开支的比例,生成饼状、柱状图,并与之前的账务情况进行比较,成为你的私人财务小秘书。

需要强调的是,记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省钱,也不是为了给消费带上一层“负罪感”,而是帮助我们有个清楚的收支记录,对各类花销有个回顾和总结,培养我们对财富负责的态度。

能省等于多赚

案例:曹鹏

年龄:岁

攒钱耗时:

攒钱秘籍:节省

曹鹏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大学毕业后他的月收入一直在同班同学中数一数二,日子过得很“小资”。“刚毕业那会儿,因为不太会做饭,我就天天在外面吃,有时候觉得一个人吃很没劲,就请客同学一起吃,每个月的餐饮费少说也要2000元吧。”这让曹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多少积蓄。

“我本来打算工作十年攒够50万,可按照那时每月结余不到1000的速度,根本没法实现,好好‘反省’后,我决定做个改变。”很少亲自下厨的曹鹏决定学习怎么烧饭、做菜,当自己的厨师。“其实真的做了就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烧饭、做菜、吃自己煮的食物原来还是很有乐趣、很有成就感的。”这个厨房新人不仅买了烹饪书,还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民间食谱”,“下班晚了就做简单的,周末空闲就弄些复杂的。”现在,他已俨然一副“曹大厨”的模样了。

“要不是改变了生活方式,我40000元的存款可出不来。”由餐馆到家庭厨房的“转型”使曹鹏每月的饮食花费省下不少,“餐厅里一盘炒青菜18元,菜场里一斤青菜不到2元,买了菜我才知道原来可以省下这么多。”曹鹏粗略估算了下,每月他烧菜做饭大概需要500元,偶尔和朋友聚餐需要500元,比过去省下1000元左右,“现在,我每月可以结余2500元左右,稍微做点小投资,只要未来收入稳定增长,十年积累50万元应该没问题吧!”收支状况改变后,曹鹏对未来信心倍增。

点评:

在我们的月度花销中,餐饮费总会占到不小的比例,很多年轻人因为不会做饭,或是懒得做饭而选择天天下馆子,这很可能影响他们更为长远的财富目标。在财富积累的起步阶段,学会攒钱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远大的理想舍弃眼前的享受可能比较明智。而且,从饮食健康的角度考虑,自制的饭菜可能更营养、更卫生。

当然,偶尔的外出就餐并非不可,从理财的角度考虑,不妨先从网上下载优惠券,或是使用可以打折的信用卡等等,既满足了食欲,又经济实惠。

节省不意味降低生活质量

案例:朱琳

年龄:岁

攒钱耗时:

攒钱秘籍:节省

同很多都市白领一样,朱琳也喜欢购物,只不过每次出门前,她都要带上厚厚一沓会员卡。“以前我可没这么精打细算,不过‘斤斤计较’后,我可攒到了一辆车呢!”朱琳说,她一直想有自己的一辆自驾车,“刚毕业的时候,我把买车计划定在3-5年,不过攒了一年钱却只有2万元,当时我就想这速度实在太慢了,要加把劲了。”

不过,朱琳并不想因为购车目标太苛求自己平日的生活,“为了省钱,我特地上网看了网友的“抠门省经”,有人晒出每周只花100元的方法,说自己‘能走路的不坐车、能吃素的不吃荤、有衣服穿绝不再买’之类的,但我好像没这么好的‘忍耐力’,没准适得其反。不过,我倒是发现通过办会员卡、刷正在搞活动的信用卡等等可以节省不少开销,‘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几乎相同的享受’不是很好吗?”

于是,朱琳每次外出就餐前都会先在网上看看有没有优惠券可以打印,每次出门购物,她都把商场会员卡、品牌会员卡、不同银行信用卡一起带上,“带齐‘装备’就不怕明明有优惠自己却享受不了啦,而且即使什么活动都没有,很多品牌会员还是能享受折扣优惠或积分奖励的。”养成这样的理财习惯后,朱琳在保持原有生活品质的同时慢慢省下了花销,4年“省生活”后,一辆丰田凯美瑞到手了,而现在,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点评:

既想省钱又不想降低生活品质,这可能吗?看了朱琳分享的省钱经验,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年轻人的消费欲比较强烈,但又常常被未来某个目标,比如买房、买车所制约,但只要我们用心留意周围的各种促销、优惠活动,就会发现稍稍精打细算一番,钱就能轻松剩下。积少成多后,达成理财目标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为了更快累积积分或是达到续卡指定的消费金额,分享会员卡的做法可以一试,另外,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申请主卡、附属卡的方式归并消费积分,更快换得好礼或航空里程。当然,在会员卡到期前要记得及时续卡,积分到期前要尽量花完。

攒钱第三步投资有道资产翻滚

投资的本质就是“钱生钱”,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本金。然而许多年轻人刚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既没有多少原始积累(存量资本),眼下的薪水(增量资本)又非常有限。但踏入社会没几年,可能就要面对成家置业的沉重经济负担。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如何才能拒绝啃老(许多年轻人也没老可啃),依靠自己正确的投资之道积攒下50万左右的房屋首付、装修和置办婚礼的费用呢?

以下三位年轻人都是白手起家,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积攒人生第一个50万的,他们的经历或许对当下正苦于不知如何投资的年轻人有所启迪。

长期投资积少成多

人物:王怡

投资案例:15万元变60万元

攒钱秘笈:坚持定投稳健积攒

2000年王怡刚刚大学毕业时,也和绝大部分国人一样完全没有投资理财的意识。然而幸运的是,当时正是中国广告业的黄金时期,学广告的王怡顺利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的广告文案工作,加上自己吃住在父母家,每月的花费很少,于是勤俭节约的王怡每月都至少存2500元在银行。

到2003年,王怡逐渐攒下了8万存款。在那段漫长的熊市中,基金公司的基金发行非常惨淡,王怡一个在基金公司工作的老同学便游说他购买基金,当时王怡对此一窍不通,经不起推销便拿出了4万购买了南方基金的一只股票型基金。在2004年年初,沪深股市曾有一波不小的反弹,但很快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下跌,投资一年后,王怡发现自己反而亏损了20%。

不甘心自己的血汗钱就这样白白损失的王怡便开始认真研究股市投资,希望把损失的钱赚回来,却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在风云莫测的股海中鏖战,加上自己的工作繁忙,也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看盘炒股,基金依然是他最好的投资选择。同时基金定投的理念当时刚刚在中国流行,王怡发现定投实在是非常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因为尽管他不知道股市什么时候才能走强,但相信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迟早会反应到股市上的。而当时的股市显然处于价值低估的阶段,于是他便决定把自己所有的存款都投入到股票型基金中。同时,由于当时中国基金业的负面新闻迭出,王怡对基金经理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最终决定购买华安A股指数基金,同时每月从薪水中拿出2500元做基金定投。

虽然一年后的2005年,上证指数跌破千点,王怡的账面上依然浮亏,但他却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绝望割肉离场,依然坚持定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6-2007年的大牛市中,王怡之前几年持续的耕耘终于得到了可喜的回报。由于定投的是在大牛市中涨幅最大的指数基金,王怡前后投入的15万本金很快变成了60多万,综合投资回报率超过300%。此时王

怡正准备结婚,便拿出了其中的大部分投资回报,支付了婚房的首付。

点评:股市是个大杂烩,各人有各人赚钱的门道,但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股市这趟水实在很深。许多时候,终日看盘分析,高抛低吸,忙得天昏地暗的老股民的投资回报还不如每个月让银行按时扣款定投基金的新基民。从2003年刚刚踏足股市就被套两年,到2007年赚得朋满钵满实现胜利大逃亡,王怡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看准中国股市的未来,坚持定投不放松。

当然,除了要有恒心有毅力,设置定投周期也非常重要,王怡正好在2007年牛市登顶前要买房结婚,所以躲过了08年的暴跌,如果他没有设置止盈点的话,那恐怕经过了08年的暴跌,他的投资回报又会打很多折扣了。所以定投也不能傻乎乎的无止尽的投下去。

看准时机果断出手

人物:庞伟

投资案例:20万元变50万元

攒钱秘笈:等待时机一击必胜

受到股民爸爸的影响,庞伟中学时就开始接触证券投资,在2000年那一波大牛市中,还在上高二的他就把长辈给的几千元压岁钱注入父亲的账户当作本金自己操作,当时还小赚了一笔。在2001年,上证指数重新攀上2000点时,庞伟的爸爸认为泡沫过多,看空后市,便统统清仓,但出身牛犊不怕虎的庞伟却相信后市还有戏,依然持股待涨,手上持有的几只金融股和钢铁股都损失惨重。

经过这次教训,庞伟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无度贪婪是造成自己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关键因素。但他并不气馁,依然在课余时间,看盘操盘,总结经验教训。

进入大学后,庞伟对证券市场有了更全面的理论认识,对风险的深刻认知让他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时刻谨记巴菲特的投资秘诀:“成功的秘诀有两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坚决牢记第一条。”于是庞伟作出任何一次投资决策前都会综合考虑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政策面、情绪面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当综合分析后,发现投资胜算极大时才会出手,并且从不恋战,时刻控制内心的贪婪。

就这样,拿着过去攒下的几千元本金,他在进入大学后开设了自己的证券账户,并且在大学期间不时把自己打工赚的钱省下来充实本金。大学四年期间,尽管中国股市一直处于熊市中,但漫漫熊市也不乏几缕亮色,几波反弹,由于出手前做足功课,庞伟在熊市中不多的几次投资决策几乎都以赢利告终,到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攒下了5万元。

2005年大学毕业后,庞伟判断已经持续4年的熊市已经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形成强烈背离,新一轮牛市呼之欲出。庞伟看准时机,果断进行满仓操作,并且不断把自己刚到手的薪水投入股市,在06到07年间先后抓住了银行、地产、有色、航天军工等几个板块的炒作热潮,尤其是07年3-4月间对有色金属板块的爆炒让庞伟在2个月里赚到了超

过300%的投资回报。然而到了5.30大跌后,庞伟再次想到了过去投资失利的教训,强行控制内心的贪婪,果断离场。至此,在大学毕业后短短2年时间里,他的资产就从5万猛增到了50万!

记者点评:庞伟能在毕业两年后就攒到50万的人生第一桶金,关键在于他同时具备了两种战场上必备的素质,一是持续等待,积蓄能量的耐心,二是看准时机,全力一搏的决心。在大学期间,庞伟的投资风格非常谨慎,这是由市场整体处于大熊市的环境决定的。在那种情况下,保住本金,少冒风险,慢慢积累自己的能量——无论是资金还是经验,显然是最明智的选择。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庞伟积攒下了最初的5万本金,也积攒下了在喧闹的环境中看清大趋势并且能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所以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他就能够准确把握,一举获利10倍!

不做准备坐失良机

人物:陆佳颖

投资案例:错过了一轮大牛市

投资教训:尽早投资小钱投资

陆佳颖200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会计工作,每月收入也有4000多元。不过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原来也是完全没有理财头脑只知道通过工作赚钱,而且赚到的大部分钱都被她花在了穿衣打扮以及和朋友一起吃喝玩乐上了。在她看来,投资理财那是以后有钱了再考虑的事情,自己这点小钱,要省也省不下多少。“就算我一个月省下1000元,一年也才12000元,要想存出买房的首付,那得多少年呢”。

然而随着自己年轻的增长,陆佳颖猛然意识到自己工作几年下来,存款却只有区区几千元。父母也开始催促她和谈了4年的男朋友早点结婚。一想到自己以后结婚、买房、生儿育女需要花费一大笔钱,陆佳颖就头疼不已。

就在此时,2007年的大牛市一下子引爆了许多国人的理财意识,陆佳颖周围许多同事也见面就谈股票,而且许多人都通过投资股票赚了大钱。陆佳颖这才意识到,过去自己只知道把钱存银行,那样的财富增长是代数级的,就算存个二三十年也不一定能把买房款存出来,但通过投资股市是可以实现资本几何级增长的。

于是从2007年6月开始,陆佳颖就在同事的推荐下开始了基金定投,每月拿出1500元投资在股市中。然而当时的A股已经接近泡沫的顶峰,几个月后,股市就由牛转熊,开始了持续下跌。看到账面上的亏损,陆佳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但她此时已经意识到,除了继续投资,自己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于是在2008年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依然鼓起勇气继续定投。可喜的是,今年股市持续回升,让她的定投重新开始获利,到今年6月连续定投两年后,陆佳颖持续投入的3.6万元本金已经变成了近5万元。不过对陆佳颖来说,自己的投资之路才刚刚开始,要想达到先攒50万的目标,或许还需要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记者点评: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非常惋惜地看到,陆佳颖在2004年参加工作后,白白

损失了长达4年的投资黄金期,而这段时间里面,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如果这段时间陆佳颖能够在每月4000元的收入中拿出1500元坚持投资股票型基金的话,那即使按照月化投资回报1.7%(年化投资回报约20%)保守估计,4年总共72000元的本金也将变成11万多元。而如果她能继续坚持投资下去,按照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来计算,那只要坚持10年就能顺利攒下50万元。考虑到长期看,年化投资回报20%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要求,当我们把要求降低到年化回报12%(月化回报越1%),那也只需要把每月的定投额增加到2174元就能在10年后获得总共50万元的投资回报。

投资的时间越早,复利效应发挥的威力就越大。对年轻人来说,投资千万推迟不得,哪怕现在收入少,每月只能省下几百元,也千万不能让这些小钱在银行里睡觉。

机会成本案例分析

机会成本案例分析 蔡培源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徒弟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而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大学生活中的机会成本理论应运分析

大学生活中的机会成本理论应运分析 学号:2011010019 班级:财务管理111班姓名:金晶 在如今这个时代,生活离不开物质,物质来源于劳动。而在这个纷杂的大社会里面,只要存在物质,我们就离不开交易。就这样在各种各种的交易中,就形成了经济。总结来说,生活之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存在着经济。经济使我们的生活存在规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但是只有杂乱的经济仍旧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高速发展,就此,经济学在前人不断的努力下诞生了。 但是由于经济学的太过理论化,文字过多使很多人对经济学产生了很多不通的理解,也就此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对于这种经济学理解的方向,我们大致还可以具体分析为三个方面: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经济学的理论有很多,为能够简明的理解,我们单独运用机会成本来分析我们的大学生活。 理论上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即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我们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要注意,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在经济分析中,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来判断一种生产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合理,如果它的实际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最优状态。 而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之中,上大学便可以用机会成本来分析。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是指大学教育资源在用于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学生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它是与教育实际成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分为公共或学校的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前者指教育资源因投入教育而损失的利益,包括房屋、建筑、土地等资源资产的租金,非资本投入的资金收益(利息、投资收益)等;后者指个人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个人为接受教育而投入的资金及所损失的其他收益。 在以前,我们认为成本就是要付出的代价,付出的东西能否收到回报是未知数。但是

生活中常见的“成本”

生活中常见的“成本” 在经济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相关科目中,成本往往等价于“钱”,也可以理解为为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付出的(或潜在的)“代价”,“代价”即所谓:实质性的货币支出。而对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成本”如下: (1)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从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放弃的另外各方案预期可能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总价值的最大额。 (2)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即企业支付给企业以外的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货币额。例如支付的生产费用、工资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等,通常也指可以在财务报表中直接反映的会计成本。 (3)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往往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一般很难具体的用货币计量。 (4)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数额。 (5)沉没成本(历史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并无法

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可见,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的现金。 (6)付现成本:是指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够改变其支出数额的成本。 (7)专属成本:是指可以明确归属于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或为企业设置的某个部门而发生的固定成本。例如,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专用设备折旧费、保险费等。 (8)联合成本:是指为多种产品的生产或为多个部门的设置而发生的,应由这些产品或这些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例如,辅助车间的成本。 (9)相关成本:是指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差量成本、酌量性成本等。 (10)无关成本:是指对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这类成本往往是指过去已经发生,或对未来决策没有影响,因而在决策时不予考虑,如沉没成本、联合成本、约束性成本等。 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

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例如:在生产要素供应有限,要生产一种产品,就不能生产另一产品的情况下,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指放弃另一产品的收益。又如:某人决定开设一家小型杂货店,开店需要投资购买商品和经营设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经营。对该人来说,开店的机会成本是,他开店所需投资用于储蓄可得到利息(或把所需投资用于其他用途可得到的收益),加上他不开店而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工资。生产(经营)能力已经充分利用或接近充分利用的时候,或者当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供应不足的时候,机会成本对正确决策有一定意义。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曾说过:决策时选择出来的最优的方案只有一种,而其他的可能方案虽不及最优的方案理想,但如果采用也能带来效益的,放弃这些方案就势必失去这部分效益,因而决策中将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效益称为选择该方案的机会成本。 可见,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与所作的选择有着千丝百缕的关系。机会成本并非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计算机会成本一般只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要素组合,从总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益。我国也有一个与盖茨类似的不愿意上大学的例子,那就是姚明。姚明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薪酬是7000万美元,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他的年收入已突破1亿美元,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这些收入很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 机会成本不仅仅是名人作出选择时才会用到的,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利益高于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人们的所谓理性选择,就是以机会成本为权衡做决策。当你决定要不要换一份新工作时,你就得拿新工作和其他条件与现有工作的收入和条件去做对比。因为你的现有工作的报酬是你选择其他新工作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大,选择空间就越小,选择也就越难。许多人终生动弹不得,就是因为机会成本太大。许多人一生最终碌碌无为,就是因为舍不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 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关于机会成本的理解

你的选择是最优的吗?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选择,选择走哪条路,选择上大学还是打工,选择一件衣服还是一本书,甚至过年了,我们是选择回家过年还是出去打工挣钱,如果我们回家了我们享受了与家人团聚的乐趣,却失去了外出打工所挣的钱。这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体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来说,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用于其他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为代价的。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一般的,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从个人角度分析,对于一件事,不同的抉择都有不同的机会成本。例如,寒假到来了,同学们都在考虑要回家过年还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在学校学习。这是三种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其中一位同学选择回家过年,那么他将享受到与家人,朋友团聚的乐趣,而他将失去外出打工所获得的经验和收入报酬,他也将失去留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我们假设这三种选择都获得一个收入报酬,假如这位同学选择了回家过年,那么他回家过年的机会成本就是他外出打工或留校学习的所获得最大收入报酬。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选择可以直接用货币来度量,而有的选择却不可以直接用货币度量,比如回家过年和亲人团聚带来的快乐。但是在上例中我们假设他们都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是他们所带来的收入效用的大小却与每个人不同的观念有关,比如同学1认为亲人最重要,那么对于他来说回家过年带来的收入报酬最大,而同学2认为留在学校学习最重要,因为他认为现在学习是为将来更好的生活做准备,所以对于他来说留校学习获得的收入报酬最大,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观念就认为哪种选择比另一种选择带来的收入报酬大,应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来做出判断。 对于机会成本中,我们说它是我们放弃的所有的其他的选择的中的最大的收入报酬,假设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A,那么在剩下的其他抉择中选择最大的收入报酬做为选择A的机会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考虑完全我们所有的选择。有时候我们分不清什么是机会成本什么不是。比如,看电影时,付了钱发现电影不好看,电影票的钱是已经花出的钱不算机会成本,如果你后悔买票,那么你现在的选择是继续看下去还是离场,如果继续看下去,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离场所带来的收入报酬,而不是你花了多少钱买的电影票。 现在我用一个例子在阐释一下我所理解的机会成本,假设我现在面临三种也只有这三种选择A、B、C,A是考研继续深造,为将来更好的工作生活做准备;B是工作开始挣钱,减少自己带给家里的负担,减轻父母的压力,另外还能获得收入报酬;C是出国留学,为自己镀金。假如我选择A,那么我将继续需要

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的视角看生活 专业:汉语言专业学号:姓名:董鹏程 一、浅析世界杯足球赛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最近世界杯风风火火的上演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对世界杯倾爱有佳,白天养神,晚上作战。从世界杯的现象我来说说生活经济学,相信大家都喜欢“豪门”,就算不了解足球的人也一定知道皇马,曼联等豪门俱乐部的名字。每当这些强队之间交战时,或者一些足球强国国家队的对抗例如巴西、阿根廷之间的比赛时,无论是现场上座率,还是电视收视率都会比普通比赛要高的多。这就涉及到了生活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因为像这样的比赛,每个赛季不过两次,就算加上其他的杯赛也顶对再加一两场,而关于他们之间的交战历史,以及之间的恩恩怨怨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跟关注。每个球队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明星,在一个球队中的,谁表现好谁就有出场时间,这也就决定了球员的知名度,所以也关系到他们的场外收入。另外,每到重要、关键的比赛,俱乐部老板通常会开出巨额奖金,奖励那些进球功臣。所以这些都促使每个球员在场上积极奔跑、拼抢。人都有自利性,这也就导致当面对机会,面对时传还是射的选择时,很多会选择后者。中国有古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不想进球的球员也不是好球员。这就是经济学中提到的人们会对激励做出的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球也是一样。很多欧洲联赛和国家间的国际比赛都是在凌晨进行,所以要看球就得熬夜了,就得放弃一定的睡眠时间,这就是显性成本。熬夜看过球的人都知道,熬夜时很累人的,也许接下来的一天都很累,没精神,所以机会成本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第二天有比较重要的事情的话,就需要权衡一下,放弃看比赛而选择睡觉。我想这可以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大小来说明,和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抉择,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就像这球赛跟明天事物的比较权衡,要是球赛的重要性高于明天事物,我们会选择熬夜看球赛,要是放弃的明天事物的机会成本高于球赛,我想大家都会选择去睡觉,然后准备看重播。这就是机会成本大小比较和权衡取舍。 当然,比赛是有随机性的,有精彩也有遗憾,不是每场比赛都荡气回肠,有时等了两个小时,收获的只是沉闷的平局。一般的人这时都会有早知道不如去干点别的或者睡觉的想法,为这个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这部分时间应该就是在经济学中叫做沉淀成本,属于付出后无法收回的成本。对沉淀成本的留恋也就是我们后悔的部分。 二、试析《蜗居》感情问题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在看了蜗居之后啊,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总那么花心!经济学能解释这个问题吗 我仔细琢磨琢磨,用经济学理论解释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导致的,就是说一样东西你拥有的越多的时候,对你的作用就越小。比方说你很饿,给你一碗饭,你吃的特别的香,然后还要第二碗,又吃了,感觉还可以,又给了你第三碗,饱了。没觉得那么美味了。再给你第四碗的时候你怎么都吃不下了。慢慢你感觉到恶心想吐。这时饭的作用为零甚至是负的,由于边际效用的递减,从恋爱角度,由于你们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你给的新鲜感就比不上其他女子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男人家有美妻还要去酒吧找小姐的经济学理由。 有的人就要问了,既然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公理,那么为什么花心的女人却比较少,很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教学内容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 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 ,超过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 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 ,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生活中的机会成本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5813225.html, 生活中的机会成本 作者:黎家彤 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25期 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问,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经济学的眼睛。“机会成本”是一个说简单却又不简单,说复杂却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出现的学问,那就和我一起来看看“机会成本”的神秘之处吧! 机会成本是什么?机会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通俗点说就是你想选择A,就必须放弃B 为代价。其实,机会成本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的,即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又叫机会损失。通过对 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机会成本与选择的关系既然机会成本是指选择其一则要放弃另一个,那么它就与选择息息相关,当然人面 临抉择时,他所失去的就是他所得到的东西的机会成本。对于商业公司来说,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机会 成本无处不在,因为你人生中不断的在作出选择。有选择就要有成本,因为你选择了这个就必须放弃那个。 在生活中有的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种菜,就不能选择种粮食,种菜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种粮食收益。所以说,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得到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 ·克莱普顿( Eric Clapton )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 ·迪伦( Boh Dylan )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 40 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 50 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 50 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我们来分析一下,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 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 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 50 一 40 = 10 (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 10 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如果有四个选项,A 0美元 B 10美元C 40美元 D 50 美元综上所述正确的答案是 10 美元,也就是你不去看迪伦演唱会所牺牲的价值。可是,费雷罗和泰勒向 270 名最近上了经济学课程的大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只有 7 . 4 %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因为只有 4 个选项,哪怕学生们是随机选择,正确率也该有 25 %。看起来,同学们似乎觉得掌握这些知识很丢脸。之后,费雷罗和泰勒又向 88 名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这回的正确率是17 · 2 % ― 比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高两

机会成本案例分析

. .. 机会成本案例分析 21309213 蔡培源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徒弟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而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道路:出国、去企业、去研究机构、去政府机关等等,而有的学友只有去路一条。结果,只有一条去路的同学反而没有多条去路的同学那样费时和烦恼。 小王原来是某机关的一个处长,年薪2.4万元,在下海潮中,他辞职下海经商,一年下来赚了5万元。他认为自己下海是对的,但在经济学家眼中,小王却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 首先,他放弃了当处长每年的年薪2.4万元。其次,一个处长的收入不仅仅是工资,还有许多隐性收入。例如,可以享受公费医疗,以成本价购买住房,夏天可以公费度假,年底还可以分些年货,等等。据估计,一个处长的这些额外收入,每年约为2万元左右,这也是小王所放弃的。再者,小王下海需要的资金中有10万元是自己历年的储蓄,用自己的资金当然不用支付利息,但也不能存在银行中得到利息,假定利率为每年5%这样,小王又放弃了5000元的利息收入。最后,小王当处长时,每天 8小时上班,机关工作是清闲的,晚上还可以舞文弄墨,给报刊写点小文章,一年下来也可有 1万元收入,下海后这份闲情没有了,当然这份收入也失去了。 以上放弃的四种收入共计5.4万元,得到5万元,付出的机会成本是5.4万元,当然是得不偿失。在不考虑隐性成本时,小王认为自己下海赚了,但像经济学家一样考虑到隐性成本,就知道下海亏了,还是“商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好。人们在决策前,如果考虑到隐性成本,所作的决策就会更明智。 隐性成本指公司损失使用自身资源(不包括现金)机会的成本。会计师重视显性成本;经济学家重视隐性成本。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吃饭消费了270元时得知满300返30是不是应该再吃30块钱的东西?在自助餐厅吃饭是不是应该尽可能多吃以减少损失?你不爱的人向你表白时,是不是应该果断拒绝并认为这样才是对双方负责的正确做法? 昨天看了马小开同学的文章,觉得很不错,然后自己去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发现了关于上述几个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的答案,很有意思,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来看一下宗宁于2014年写的一篇文章《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里的小故事:一个数学老师带着三个学生去吃饭,有个活动,消费三百返三十,当时已经吃了270了,但是非常难吃。这个时候,学生提议我们再点三个冰淇淋,凑够300好了,反正也一样是270。后来老师说,还是算了,然后就走了,出去以后,买了几个好吃的冰淇淋。理由是,已经吃了这么难吃的饭了,就不要多吃几个难吃的冰淇淋了,虽然不花钱。这就好像你花了五元钱,买了一个烂苹果,为了不浪费,还是吃掉了。这样你不但损失了五元钱,还吃了一个烂苹果。其实这五元钱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做都无法收回的成本,在沉没成本前,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就好像,一些姑娘爱上一些烂人,因为觉得之前付出太多了,甚至怀孕了,就勉强嫁了吧,结果婚后更悲惨,然后…… 沉没成本基本上是现在电话和短信诈骗的核心支撑理论了,一般这些人一开始都让你交一点小钱,等你交了,就让你慢慢越交越多,很多人觉得,如果后面不交,前面就都拿不回来了,所以就侥幸心理,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越陷越深。很多投资公司也这么干的,让你一开始出点小钱做一些评测、资质、标准,很多人就越投越多,想着万一成了,可以拿到上千万投资,就咬牙坚持一路评测下去,最后血本无归。 说到这里,小编想起前几天开车载同事一起去苏州开会时,因同事稍微有点胖,于是开玩笑说载了他耗油也要更多呢。他就给我出点子说等把他送回家之后让我再到上海兜一圈,降低平均耗油量。现在想想,这不是让我为了沉没成本浪费更多的油嘛。幸好机智的我早就看穿了一切,没上他的当。 我们再来看一下sh1120于2010年发表在经管之家论坛上的文章。 弗兰克教授在《牛奶可乐经济学2》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让你的钱花得物有所值?,这种心理动机有什么错吗?完全没有!关键是,你只能在接受交易之前这么想。出于这一动机,在两家类似餐厅里选择价格便宜的一家,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可是,一旦就餐的价格决定了,你就该放弃…让钱花得物有所值?的想法了。至此,你多吃一块比萨饼所获得的满意度,应当只取决你有多饿,你有多喜欢吃比萨饼,而跟你出了多少钱无关。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似乎并不依此行事。原因恐怕在于,我们并不是适应性超强的生物。适用于一种场合的心理动机,换了场合不见得就放得下。”弗兰克教授显然认识到了有的人并没有按照假设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决策自己到底应该吃多少比萨饼,而是吃到撑甚至撑到难受。而这发生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人们选择的失误吗?不,这样行为的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于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看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在此是否仍然成立。显然,如果在我吃饱的时候再塞给我一片油腻腻的比萨饼,吃到肚子里这块比萨饼的效应显然没有之前的大,

浅谈机会成本

浅谈机会成本 10级经济学类1班刘胜南 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问,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经济学 的眼睛。“机会成本”是一个说简单却又不简单,说复杂却 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出现的学问,那就和我一 起来看看“机会成本”的神秘之处吧! 首先,免不了给它个定义,那么机会成本是什么?机 会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 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通俗点说就是你 想选择A,就必须放弃B 为代价。你想和女朋友约会,就 放弃了去上自习。其实,机会成本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 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的,即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 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又叫机会损失。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机会成本与选择的关系 既然机会成本是指选择其一则要放弃另一个,那么它就与选择息息相关,当然人面临抉择时,他所失去的就是他所得到的东西的机会成本。对于商业公司来说,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无处不在,因为你人生中不断的在作出选择。由选择就要有成本,因为你选择了这个就必须放弃那个。而选择也是有门道的,例如,是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选择。是和同伴逛街还是去上不怎么感兴趣的课。当然类似这样的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在生活中有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种菜,就不能选择种粮食,种菜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种粮食收益。 所以说,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而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大学生与机会成本 《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得到了 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 克莱普顿 ( Eric Clapton )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 迪伦(Boh Dylan )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 40 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 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 50 美元,你就情

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

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就像我们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并且我们不可能不吃东西,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项生活开支,这也是一项比较大的机会成本。最后就是我们所投入的时间成本,这也是我们上大学投入的最大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听课读书时,我们就不能用它来工作或干别的事了。从这些方面就可以衡量出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机会成本是相当之大的。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 经济学现象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两边轮流换

生活中的经济学-罗予银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结 业 报 告 书 第一部分(30分):从以下4题中任选2题作答。 1. 读研的成本并不仅限于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书籍费等,还包括求学期间放弃工作收入的机会成本。你赞成读研还是先工作?为什么?如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阐释? 答:我赞成先工作。因为当今这社会竞争比较激烈,社会知识等方面更新换代快,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及社会实践来的快,来的真实,况且我认为读研的机会成本远低于读研以后的预期收益,我是个冒险的人,所以我的对自己估值还是挺高的。第一:读研经济成本,估计大概需要(8000左右的学费+1000左右的住宿费+

生活费等)*3~=50 000。如果我先工作那么这2年我的收益大概是30000*3=90 000。所以假如我选择读研那么我将付出的总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50 000+90 000=140 000。我想3年如果读研我的知识面可能更加深广,获得一张研究生毕业证,但是我觉得3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对自身能力提升更为重要,经验是实践过得到的知识,这就是我的观点。 4. 许多东西都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有些东西不行,比如胃口、睡眠以及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金钱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比如富人花100元就比不上穷人花100元那么开心。谈谈你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认识。 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原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处处可见,当你刚上完体育课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喝下的第一杯水你的满足程度是最高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满足程度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肚子胀,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这是边际效用为零甚至是负值,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100元的消费对富人来说是九牛一毛,所以100元的消费对富人没什么刺激,而100元对穷人来说是比不小的数目,所以消费对穷人的心理刺激就很大,穷人就感到很开心。钱不是万能的,幸福和钱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时间和生命作为宇宙的客观规律是不会因人的主观行为而发生变化的,所以金钱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第二部分(50分):选择你感兴趣的某种生活现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评述,不少于1000字。 关于这一题,我刚好演讲的《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商业论理的道德缺失》,不知道直接加进来算不算作弊呢?嘻嘻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