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纤维蛋白原血症_李瑞霞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_李瑞霞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_李瑞霞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李瑞霞,张艳林,曹勇军

【关键词】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

作者单位

215004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曹勇军

yongjuncao@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203053.html,

?专题论坛?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又称凝血因子Ⅰ,是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其半衰期为3~4 d,80%存在于血浆中,正常血浆含量为2~4 g/L [1]。目前研究大都将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0 g/L者称为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Hyperfibrinogenemia)[2]

。在各种病理状态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升高会增加血液黏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参与调控与炎症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其他蛋白质的结合,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损伤血管内皮、介导炎症反应以及参与血栓形成等多种途径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

1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

己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高纤维蛋白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参与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病过程[2]。1.1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状态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升高,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主要作用机制如下:①纤维蛋白原本身及其降解产物会打破内皮细胞纤溶平衡,增加并激活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

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但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活性却无明显影响,导致局部微血栓不能及时清除,损伤内皮细胞,促进胆固醇对血管的浸润损伤[3];②

激活巨噬细胞、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并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介导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调节炎症因子和其他化学物质的释放[4-5];③激活凝血Ⅶ因子,增

加血液凝固性及黏稠度,

诱导血液中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流动性,影响血管壁的剪切应力,促进血小板聚集,参与血管内血栓形成[6-7];④纤维蛋白原的不溶性代谢产物纤维蛋白等过度蓄积后沉积在血管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⑤通过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介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8]。

有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代谢产物的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明显相关[9-10]。纤维蛋白有3种片段:纤维蛋白Ⅰ、纤维蛋白Ⅱ和D-二聚体。它们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而变化,纤维蛋白Ⅰ、Ⅱ与病变的进展呈负相关,D-二聚体片段沉积物的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斑块溃疡和血栓形成。在正常动脉中,凝血因子受体主要在内皮细胞,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肌层标本中,凝血因子受体存在于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在临床和亚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纤维蛋

白和D-二聚体也分布在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周围,纤维蛋白与凝血因子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还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与

进展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Mauriello等[2]对有过1次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形态学进行研究证实,血浆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导致粥样斑块巨噬细胞帽的渗透性改变和斑块破溃的危险因素,表明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和血栓形成关系密切。

1.2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独立的、重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和冠脉的急性事件呈明显正相关,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有极为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11]。有研究报道[12],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3.03 g/L时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一倍,且此预测价值无性别、年龄及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区别。若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则发生急性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血管综合征的危险性增加6~12倍。高纤维蛋白原还严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并发症以及医源性并发症如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或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程度和预后。

关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最著名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在苏格兰进行的,该研究对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5095例男性和4860例女性经过8年的随访后发现,无论男女,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致死和非致死性的、新发和再发的冠脉事件)的发生,血浆纤维蛋白原都是一个明确和强有力的预测指标,同时它还能加强其他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尤其是吸烟的作用[13]。在意大利进行的最新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为期42个月的随访,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心肌梗死后死亡明显相关,认为心肌梗死后纤维蛋白原水平仍然很高的患者,再发冠脉缺血的风险大大提高[14]。一项关于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最大规模(研究数据来自154 211例受试者)研究荟萃分析显示[15],健康成年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卒中、其他血管疾病死亡和非血管疾病死亡(主要是癌症)的风险相关基本呈对数线性关系,纤维蛋白原水平每升高1 g/L,所有这些事件的风险基本增加1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肌梗死的风险有连续相关性,按照性别、吸烟、血压、血脂水平或研究设计特点分别进行分析,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仍然没有明显变化。

1.3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狭窄和斑块脱落是造成动脉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前状态,进而促进缺血性卒中发生,并通过加重卒中后血栓形成等多种途径影响患者预后。早期临床试验显示,急性卒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回顾分析还发现尤其是在那些因卒中而死亡的患者中,其早期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更为明显。过去认为这仅仅是脑组织坏死的急性反应,然而后来发现TIA患者的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显著升高,提示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卒中之前已升高[16]。刘春红等[17]对我国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研究发现,发病时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纤维蛋白原正常组高;治疗1个月后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仍较正常组严重,但较入院时减轻,显示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提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会加重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影响其预后。

2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纤维蛋白原不仅是一个凝血因子,血脑屏

障破坏后,它还可以进入血管周围组织作为介导炎症反应和细胞再生的血管周围细胞外基质成份(extracellular matrix,ECM)之一,在外周血管性疾病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进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抑制外周神经再生 纤维蛋白原会通过影响髓鞘再生、雪旺细胞的迁移与髓鞘形成,从而延缓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外周神经损伤后,其周围血管破裂,纤维蛋白原会渗入血管外基质并聚集,通过改变后者成份抑制损伤神经的再生。免疫组化发现,纤维蛋白沉积与坐骨神经的退行性变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而纤维蛋白的清除与神经再生有关。应用tPA降低纤维蛋白原后能缓解tPA缺陷小鼠轴突损伤的加剧,神经损伤后髓鞘的转录水平在纤维蛋白敲除小鼠也显著增加[18]。此外,渗出的纤维蛋白会阻止雪旺细胞的迁移,抑制其形成新的髓鞘,并通过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相关激酶(phospho-ERK1/2-p75NTR)通路减少雪旺细胞数量,进而延缓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提示降纤治疗有助于神经损伤后的再生[19]。

2.2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参与多发性硬化的疾病进程 纤维蛋白原参与了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炎症脱髓鞘、轴突损伤到胶质瘢痕形成的全部病理过程[20]。微血管损伤是MS的早期事件之一,纤维蛋白原通过改变内皮细胞间紧密链接,增加了病灶区微血管的通透性和炎症反应。应用超微结构技术发现,MS早期的微血管损伤伴随着内皮细胞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沉积,纤维蛋白和渗出的免疫细胞共同聚集于损伤血管区域,尤其在慢性、非活动性静止期斑块的小血管周围大量聚集。纤维蛋白基因敲除或应用降纤药安克洛酶能减轻MS小鼠的炎症反应,改善其瘫痪状态[21]。在脱髓鞘斑块中发现纤维蛋白原与渗出的巨噬细胞及受损轴突存在共定位,纤维蛋白及其产物D-二聚体在脱髓鞘轴突周围大量聚集[20]。另外一些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的渗出与星形胶质细胞浸润有关[22],提示它可能参与了MS病理过程中的胶质瘢痕形成。

2.3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参与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存在广泛的血脑屏障破坏,此时损伤面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降解产物显著增加。这些沉积的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改变了损伤神经周围的细胞外基质成份,使得神经元轴突难以越过进行长距离再生。有研究显示,tPA缺陷小鼠脊髓损伤后会加重神经元的损害[23]。血浆纤维蛋白水平增高不仅会加重脊髓损伤,此外还发现纤维蛋白及其产物D-二聚体形成增加与脊髓损伤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24]。目前已在一些脊髓疾病患者中应用抗凝措施治疗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许多相应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20]。

2.4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老年性痴呆 脑血管功能失调是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神经退行性变的一个重要特征。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的沉积除引起神经元退化外还会介导血管内皮损伤。有研究发现,部分AD患者有脑出血现象,磁共振扫描发现,此类患血脑屏障会发生局灶的、短暂性的破坏[25]。此时纤维蛋白原渗出到神经元与血管界面处,作为调节细胞外基质成份和重塑因子之一会影响该病的病理过程。

Aβ的沉积一方面会促进纤维蛋白增加,导致形成更为紧密的血凝块,和纤维蛋白类似,Aβ也能同时刺激tPA介导的纤溶酶升高,随后被纤溶酶降解。这种由tPA介导的Aβ降解能抑制Aβ引起的神经退行性变[26]。此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会影响脑组织对Aβ的自我清除能力,进而加速AD进程。

3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干预措施

虽然纤维蛋白原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尚未完

全阐明,降纤治疗在相关疾病病理过程中具有有益作用是肯定的。有效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纤溶活性是治疗与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还可能是外周神经髓鞘再生障碍、炎症性脱髓鞘疾病、脊髓损伤以及恶性肿瘤转移等疾病过程的潜在治疗靶点[27]。目前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已纳入关于降纤治疗的建议,提出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 h以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的情况下可选用降纤治疗;对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处理[28]。但在欧美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还无降纤治疗的推荐,主要是由于在纤维蛋白原降低后对临床终点预后的改善方面,目前尚缺乏大量相关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有一些研究显示通过纤维蛋白溶解剂、降纤制剂或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是有益的;预防性使用能适度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贝特类调脂药也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再梗的发生率[15]。但有学者认为应用诸如tPA之类的外源性蛋白水解酶去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不是特别可取的方法,而直接从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入手去干预高纤维蛋白血症,或许是更安全的疗法。因为有研究发现在一些兴奋性毒素诱导的神经元死亡模型和卒中模型中,tPA会促进神经元死亡,而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还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20]。

综上所述,加强对纤维蛋白原功能的了解,开展个体化水平的降纤临床药物研究应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任务。在进行相关前瞻性的临床观察和干预研究时,应全面评估每一位高纤维蛋白原血患者的个体风险,为每一位高纤维蛋白原血患者提供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这对延缓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这些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Napoli MD, Singh P. Is plasma fibrinogen useful in

evaluati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why, how, and when[J]. Stroke, 2009, 40:1549-1552.

2 Mauriello A, Sangiorgi G, Palmieri G, et al.

Hyperfibrinoge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histocyt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complicatious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 Circulation, 2000, 101:744-750.

3 曹勇军, 吴延华, 刘春风. 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

对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tPA和PAI-1表达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62-67.

4 刘慧慧, 曹勇军, 张艳林, 等.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及

其降解产物对共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影

响[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 16:369-374.

5 吴延华, 曹勇军, 刘春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

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 15:534-537.

6 Mosesson MW. Fibrinogen and fibr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J]. J Thromb Haemost, 2005, 3:1894-1904.

7 Cho J, Mosher DF. Enhancement of thrombogenesis

by plasma fibronectin cross-linked to fibrin and assembled in platelet thrombi[J]. Blood, 2006, 107:3555-3563.

8 张艳林, 曹勇军, 刘春风.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参与动

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7:53-56.

9 韩雅玲, 齐岩梅, 康建, 等. 纤维蛋白原诱导大鼠主动

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趋化[J].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 2005, 13:409-413.

10 曹勇军, 钱进军, 刘春风.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及其基序拮抗剂与动脉粥样硬化[J]. 国际脑

血管病杂志, 2006, 14:290-293.

11 Keavney B, Danesh J, Parish S, et al. Fibrinogen and

coronary heart di sease:test of causal i ty by ‘Mende l ian randomization’[J]. Int J Epidemiol, 2006, 35:935-943.

12 Jaeger BR, Labarrere CA. Fibrinogen and

atherothrombosis:vulnerable plaque or vulnerable Patient?[J]. Herz, 2003, 28:530-538.

13 Woodward M, Lowe GDO, Rumley A, et al.

F ibrinogen as a risk factor f 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The Scottish Heart Health Study[J]. Eur Heart J, 1998, 19:55-62.

14 Dansh J. Plasma fibrinogen l evel was correlati on wi th

the risk of coronary disease, apopl exy and death risk [J]. Cardiology, 2005, 1:16-19.

15 Fibrinogen Studies Collaboration, Danesh J,

Lewington S, et al.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nd the

risk of ma jor cardi ovascular diseases and nonvascular mortali ty:an indi 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 ysis[J].

JAMA, 2005, 294:1799-1809.

16 Ernst E, Resch KL. F ibrinogen as a cardi ovascular risk

factor:a Meta-anal ysis and revi ew of the li terature[J].

Ann Intern Med, 1993, 118:956-963.

17 刘春红, 王宏, 马雅静. 纤维蛋白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

影响[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4, 12:477-478.

18 East E, Baker D, Pryce G, et al. A role for th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ystem in inflammation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uring 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J].

Am J Pathol, 2005,167:545-554.

19 Akassogl ou K, Akpinar P, Murray S, et al. Fibrin is a

regulator of Schwann ce ll migrat i on after sc iat i c nerve in jury in mice[J]. Neurosci Lett, 2003, 338:185-188.

20 Adams RA, Passino M, Sachs BD, et al. Fibrin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in nervous system pathology[J]. Mol Interv, 2004, 4:163-176.

21 Akassoglou K, Adams RA, Bauer J, et al. Fibrin

depl eti on decreases inflammati on and delays the onset of demye linat i on in a tumor necrosis factor transgeni c mouse model for mul tiple sclerosi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6698-6703.

22 Kirk J, Plumb J, Mirakhur M, et al. Tight junctional

abnormali ty in mul tipl e scl erosis whi te matter aff ects all calibres of vessel and is associated wi th blood-brain barrier leakage and acti ve demyelination[J]. J Pathol, 2003, 201:319-327.

23 Abe Y, Nakamura H, Yoshino O, et al. Decreased

neural damage after sp inal cord in jury in tP A-def i c i ent mice[J]. J Neurotrauma, 2003, 20:43-57.

24 Boudaoud L, Roussi J, Lortat-Jacob S, et al.

Endothe l ial f i brino l yt i c react i vi ty and the ri 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pinal cord in jury[J]. Spinal Cord, 1997, 35:151-157.

25 Paul J, Strickland S, Melchor JP. Fibrin

deposition accelerates neurovascular damage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J]. J Exp Med, 2007, 204:1999-2008.

26 Melchor JP, Pawlak R, Strickland S. Th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proteolytic cascade accelerates amyloid-β (Abeta) degradation and inhibits Abeta-induced neurodegeneration[J]. J Neurosci, 2003, 23:8867-8871.

27 Gveric D, Herrera BM, Cuzner ML. tPA receptors

and the fibrinolytic response in mul tiple sclerosis lesions[J]. Am J Pathol, 2005, 166:1143-1151.

28 饶明利, 主编.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 2007:34-35.

(收稿日期:2009-07-12)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国际标准化值[公式:,(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血浆水平减低。严重的血浆、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 缩短: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V因子活性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显著升高时,减低,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纤维蛋白原(单位:,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肿瘤等亦见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德国常规四项操作步骤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着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很高的外显率,绝大多数患者是杂合子,但是,文献中也有少量纯合子和复合杂合子报道。本病多数呈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病因是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的3个环节:①纤维蛋白肽A或B释放异常;②纤维蛋 白原单体聚化异常;③纤维蛋白原单体交联缺陷。 1流行病学 第一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于1965年首次报道,截至目前共发现约200个患有该疾病的家系。本病女性多见。 2发病机制 纤维蛋白原分子的功能异常涉及纤维蛋白形成和稳定的所有重要步骤。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多肽首先需要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裂解,释放出纤维蛋白多肽A和纤维蛋白多肽B,产生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再进行多聚化。因子Ⅻa可以稳定多聚化的纤维蛋白。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向不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发生障碍。 最为常见的缺乏是纤维蛋白多聚化的缺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以由于纤维蛋白原多肽裂解的缺乏引起。有些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所产生的纤维蛋白不能被纤溶过程所溶解,这部分患者具有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倾向。因此,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既可能发生出血,也可能发生血栓,或者无临床表现,异常的血凝块形成可以导致出血而纤维蛋白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抵抗或 者血小板聚集调控的异常则可导致血栓的发生。 许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可能同时有伤口愈合不良的表现。杂合型的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一般含有50%的正常纤维蛋白原,足以满足机体凝血的需要,但是异常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影响正常的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因此,在多数患者的出血倾向要比估计的严重。当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导致纤维蛋白原分泌减少或是清除加速,则形成所谓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目前共有23例相关病例报道。 3临床表现 约40%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是无症状的45%~50%的病例表现为出血病,而剩余的10%~15%的患者表现为血栓性疾病(静脉或动脉)或者同时具有出血和血 栓形成的倾向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出血非常轻微,多表现为软组织出血、易发生淤斑和经血过多等。虽然手术中或术后出血也有报道但是,多数情况下都不致有生命危险。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血栓形成,很少产生致命的影响。其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表现包括自发性流产、伤口愈合不良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 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德国BE-Compact-x常规四项操作步骤 一.B 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 检测方法: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具体可用方法数由仪器型号决定) 检测原理:光电磁原理

人纤维蛋白原

人纤维蛋白原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人纤维蛋白原 英文名称:Human Fibrinogen 【成份】 主要组成成分:人纤维蛋白原。 【适应症】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 2.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脏损伤;肝硬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大出血和因大手术、外伤或内出血等引起的纤维蛋白原缺乏而造成的凝血障碍。 【用法用量】 用法:使用前先将本品及灭菌注射用水预温至30~37℃,然后按瓶签标示量注入预温的灭菌注射用水,置30~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制品全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以免蛋白变性)。用带有滤网装置的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一般以每分钟60滴左右为宜。用量:应根据病情及临床检验结果决定,一般首次给1~2g,如需要可遵照医嘱继续给药。 【不良反应】 一般无不良反应,仅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严重反应者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禁忌】 在严格控制适应症的情况下,无已知禁忌症。 【注意事项】 1本品专供静脉输注。2本品溶解后为澄清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少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为此用于输注的输血器应带有滤网装置,但如发现有大量或大块不溶物时,不可使用。

3在寒冷季节溶解本品或制品刚从冷处取出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先使制品和溶解液的温度升高到30~37℃,然后进行溶解。温度过低往往会造成溶解困难并导致蛋白变性。4本品一旦溶解应尽快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尚无研究资料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慎用,只有经过利弊权衡后认为患者确有必要使用时方可使用,并在医师指导和严密观察下使用。 老人注意事项: 尚无研究资料 【药物相互作用】 不可与其他药物同时合用。 【药理作用】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酶解变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XIII)作用下,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有效的止血作用。 【贮藏】 应严格保存于10℃以下避光干燥处。效期:在瓶签标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有效期】 24个月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S2*******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

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方法操作规程 一.【产品名称】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试剂盒(凝固法) 二.【预期用途】 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用于辅助诊断。 三.【临床意义】 FIB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含量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四.【检验原理】 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高浓度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成反比关系。 五.【主要组成成分】 1.FIB凝血酶:5瓶/6瓶(内含凝血酶、缓冲液、高岭土、稳定剂、防腐剂) 2. FIB定值血浆:1瓶,定值见瓶标 FIB定值血浆经HBsAg、HIV抗体、HC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需如病人样本一样小心处理。 3.FIB缓冲液:2瓶(内含缓冲液、防腐剂) 4.说明书:1份 注: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份不可互换。 六.【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启试剂于+2℃~+8℃保存可稳定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FIB凝血酶试剂复溶后于+2℃~+8℃可保存7天;4小时内-20℃冻存,可稳定20天,使用时37℃迅速解冻,勿反复冻融。FIB定值血浆复溶后于+2℃~+8℃可保存8小时。 七.【适用仪器】血凝分析仪。 八.【样本要求】 1.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酸钠抗凝液(1份抗凝液+9份全血)的塑料管或 硅化玻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或2500g)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 2.不宜使用EDTA●Na2、肝素、草酸盐作为抗凝剂。 3.红细胞比容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体积(ml)=0.00185x血液体积(ml) x(100 - 比容)。 4.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5.样本保存时间如下:+2℃~+8℃保存,不宜超过8小时。 九.【检验方法】 1. 试剂重建与保存 每瓶FIB凝血酶加入瓶标标示体积的蒸馏水,轻摇溶解。 每瓶FIB定值血浆加入1.0ml蒸馏水,静置3分钟,轻摇复溶。 2. 半自动血凝仪、手工测定 (1)标准曲线制备 将复溶后的定值血浆用缓冲液分别作1:5(100ul血浆+400ul缓冲液)、1:10、1:15、1:20、 1:30稀释(有些型号的仪器血浆1:30稀释时可能测不出来,这时只需做1:5、1:10、1:15、1:20 四个点)。取不同稀释度定值血浆各200ul,37℃预温3分钟,然后分别加入凝血酶溶液100ul, 测定凝固时间(s)。

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

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8-19 14:54:00 ]阅读:30编辑:studa20 作者:王玉斌刘晓棠陈文俊傅益谋孙红雨张武 【摘要】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含量与抗肿 瘤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88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 后血浆FIB含量,1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恶性肿瘤组FIB含量(5.05±1.12)g/L较健康体检组(2.91±0.87g/L)显著升高(P<0.01)。临床Ⅲ、 Ⅳ期患者FIB含量(5.13±1.48g/L)显著高于Ⅰ、Ⅱ期(4.62±1.26g/L)的患者(P<0.05)。治疗后有效的患者FIB含量(2.92±1.33g/L)较治疗前(4.85±1.36g/L)显著下降(P<0.01)。无效者治疗前FIB含量(5.41±1.05g/L) 与治疗后(4.85±1.26g/L,)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血浆FIB含量在 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changes of plasma fibrinogen(FIB) content in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ethods Automated coagulation analyz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FIB content in 188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115 cases healthy medical checkup people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FIB content of the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ealthy persons(P<0.01) . The FIB content of patients in stage Ⅲ and Ⅳ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tageⅠand Ⅱ(P<0.05) . The FIB cont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P<0.01) , but the FIB content in patie nts without effect didn’t change (P>0.05) . Conclusion The FIB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Key words】 malignant tumur plasma fibrinogen(FIB) analysis 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多存在高凝状态,其原因之一可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升高有关[1]。作为血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其水平变化不仅 与凝血障碍有关,而且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有一定关系[2,3]。作者自2002 年11月至2005年11月,对收治的18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FIB检测,探讨其与临 床分期、治疗疗效的关系,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88例(肿瘤组),其中男112 例,女76 例;年龄23~

血液粘度异常易致哪些病

血液粘度异常易致哪些病 全血粘高的高低与血浆蛋白浓度有很大关系,许多血浆蛋白异常的疾病都可以表现出明显的高粘滞症状,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某些胶原性疾病等。由于血浆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升高,使血浆粘度明显升高,进而使血液粘度升高。另外,血浆蛋白的增加也可以导致红细胞的聚集,特别在低切变率时更为明显,从而造成全血粘度的升高。 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严重脱水、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都可造成红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从而导致血液粘度升高。我们曾观察到飞行员的血液粘度和红细胞数量增高的现象。镰状细胞症、异常血红蛋白症、球形细胞增多症等常可导致红细胞流变特性的恶化,如红细胞内粘度升高、聚集性增加、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下降,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加大,红细胞更易受到破坏。但有些血液病如贫血等症,血细胞浓度降低,虽然也伴有红细胞流变行为的异常,但全血粘度可能是正常的甚至是降低的。 红细胞彼此之间的聚集能力直接影响低剪切率的粘度。高切变率时的血液粘度主要由红细胞的变形性产生,而红细胞内粘度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很多疾病的血液粘度改变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红细胞浓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升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后,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物明显增多。我们曾对实验用动物“易卒中型自发性大鼠”的血液粘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血压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高于正常组,而红细胞变形性无明显改变。这是高血压不同于其它心血管病的地方。另外,如、外周动脉性疾病、、肿瘤等也都可观察到血液流变指标恶化的趋势。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恶性肿瘤、烧伤、休克及慢性肝肾疾病,均与血液粘度升高有关。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刺痛、无力、视力阵发性模糊、复视、短暂失语、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济失调、腹胀、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躁不安等,也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而且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粘度升高而出现,随着血液粘度的降低而缓解。因此,血液粘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有提示及判断作用。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知识交流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 义)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 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 0/瓶,1. 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 ) —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 , 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a、B、丫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a链与3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xm因子作用下,单体之

间以共价键相 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 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 3 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 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 ?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 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 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 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 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 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 ?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NS)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 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I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 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 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 ?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 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 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 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 ?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 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知识交流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 义)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

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 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 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一)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一) 作者:苏庆军,王一男,陈建国,唐茂林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测定方法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测定方法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分子量34万,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占血浆总蛋白的2%~3%,为机体止血生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浆中Fg浓度为2.0g/L~4.0g/L,半寿期约为3d,电泳分离显示在β2区带。Fg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感染及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无菌性炎症;另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Fg轻度增高。Fg减少较少见,但当其<1.0g/L时,机体可出现出血征象〔1〕。一种先天性Fg缺乏症是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此患者肝脏不能合成Fg;继发性Fg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血中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体内原有的Fg,使其含量减少;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Fg的减少;此外,严重的低Fg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1Fg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群中的常见病,其发生大都存在着Fg的异常增高,Fg又是血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更是血栓病的主要基质〔2〕。Fg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响组织血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3〕,且Fg能诱导内皮细胞(EC)PAI1信使RNA及抗原呈剂量和时间依耐性增长,而tPA信使RNA表达和抗原含量则无明显变化,最终导致EC表面纤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4〕。研究表明,Fg 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血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会明显增高;血浆Fg浓度增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极危险因素〔5〕。近年的研究也发现,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失衡,主要表现凝血功能过强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这必将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血浆Fg浓度升高与CHD发病密切相关,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亦可认为Fg升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6〕。国内亦有人认为,Fg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有关,Fg水平仅在心脏有急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CHD中才明显增高,在组织损伤程度较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增高不明显〔7〕。总之,血浆Fg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降低Fg的含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致残的有效措施之一。 2FgG/A455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的研究 Fg是一种糖基化蛋白,它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和两条γ链组成,每三条肽链(α、β、γ肽链)结合成索状,形成两条索状肽链,两者的N端通过二硫键相连,整个分子成纤维状。Fg 的三条多肽链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组成,其中β链的翻译和转录是Fg合成的限速性步骤。近年发现白种人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浓度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具有相关性,位于FgBβ基因(βfibrinogengen e,FGB)5'端启动子区455bp位点处的G/A455是倍受关注的一个多态性位点。张烨霞等检测了国人CHD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G/A455(FGB)基因多态性〔8〕,发现CHD患者和EH患者均伴有Fg分子功能增强,但Fg分子功能与G/A455基因多态性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等位基因A455的基因频率不因性别不同以及有无高血压、冠心病而具差异有显著性,揭示G/A455基因多态性与EH及CHD的发病危险性无显著相关性。国内另有文章报道〔9〕,无论是CHD患者还是健康人群βHaeⅢ多态性(H1H1、H1H2、H2H2)分布频率及血浆Fg浓度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女性携带H1H2杂合基因型频率比男性高(P0.05),男性表现H2H2基因型,而女性未发现H2H2基因型;CHD组男性血浆Fg

16.危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获得性凝血病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重症病人的凝血紊乱 (获得性凝血病)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2 凝血的生理学 ? 生理的凝血机制 ▲ “内源性”与“外源性”双途径论 ▲ “启动”与“放大”双阶段论 ▲ “细胞表面模式”论 ? 生理的抗凝机制 ▲ 人体三大天然抗凝物质 ▲ 内皮细胞的抗凝机制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3 经典理论 — “内源”与“外源”双途径论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4 现代理论— “启动”与“放大”双阶段论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5 生理的抗凝机制?天然的三大抗凝物质 ▲蛋白C(PC) ▲抗凝血酶(AT)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物(TPAI)?其它抗凝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抗凝作用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6 蛋白C 由肝脏合成,被凝血酶或凝血酶/血栓调理素复合体激活为APC,并在蛋白S的辅助下灭活Ⅴa和Ⅷa。APC还具有抑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其它作用。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7 抗凝血酶 一种主要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对丝氨酸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故对多数诸如Ⅱ、Ⅶ、Ⅸ、凝血因子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但单独AT的抑制活性很低,而与硫酸乙酰肝素(HS)或肝素结合后其抑制速度可被提高达千倍以上。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标准教材·2009 8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因子 由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糖蛋白,在血浆中以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型两种形式存在,但发挥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TFPI的抗凝作用的步骤是:先与Ⅹa结合形成Ⅹa-TFPI复合物,然后再与Ⅶa-TF复合物结合为Xa-TFPI-Ⅶa-TF四合体,从而使Ⅶa-TF失去活性。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_李瑞霞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李瑞霞,张艳林,曹勇军 【关键词】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 作者单位 215004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曹勇军 yongjuncao@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203053.html, ?专题论坛?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又称凝血因子Ⅰ,是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其半衰期为3~4 d,80%存在于血浆中,正常血浆含量为2~4 g/L [1]。目前研究大都将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0 g/L者称为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Hyperfibrinogenemia)[2] 。在各种病理状态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升高会增加血液黏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参与调控与炎症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其他蛋白质的结合,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损伤血管内皮、介导炎症反应以及参与血栓形成等多种途径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 1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 己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高纤维蛋白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参与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病过程[2]。1.1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状态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升高,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主要作用机制如下:①纤维蛋白原本身及其降解产物会打破内皮细胞纤溶平衡,增加并激活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 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但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活性却无明显影响,导致局部微血栓不能及时清除,损伤内皮细胞,促进胆固醇对血管的浸润损伤[3];② 激活巨噬细胞、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并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介导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调节炎症因子和其他化学物质的释放[4-5];③激活凝血Ⅶ因子,增 加血液凝固性及黏稠度, 诱导血液中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流动性,影响血管壁的剪切应力,促进血小板聚集,参与血管内血栓形成[6-7];④纤维蛋白原的不溶性代谢产物纤维蛋白等过度蓄积后沉积在血管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⑤通过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介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8]。 有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代谢产物的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明显相关[9-10]。纤维蛋白有3种片段:纤维蛋白Ⅰ、纤维蛋白Ⅱ和D-二聚体。它们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而变化,纤维蛋白Ⅰ、Ⅱ与病变的进展呈负相关,D-二聚体片段沉积物的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斑块溃疡和血栓形成。在正常动脉中,凝血因子受体主要在内皮细胞,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肌层标本中,凝血因子受体存在于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在临床和亚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纤维蛋 白和D-二聚体也分布在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周围,纤维蛋白与凝血因子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还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