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浆中丝切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浆中丝切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浆中丝切蛋白(cofilin)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50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恶性淋巴瘤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浆cofilin的含量。
结果恶性淋巴瘤组患者血浆cofilin含量为(0.792±0.436)mg/L,对照组为(0.231±0.143)mg/L,恶性淋巴瘤组患者血浆cofilin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浆cofilin含量与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
结论cofilin 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含量较高,且和临床分期有关,检测血浆cofilin含量有助于评估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丝切蛋白【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ntent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cofilin in malignant lymphoma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50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malignant lymphoma as malignant lymphoma group,and 30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Their plasma cofilin content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The malignant lymphoma group had plasma cofilin content as (0.792±0.436)mg/L,which was (0.231±0.143)mg/L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lignant lymphoma group had higher plasma cofilin cont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lasma cofilin content in malignant lymphoma patients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gender,age,and pathological type (P>0.05),while it was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stage of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Cofilin shows high content in malignant lymphoma patients,and it is correlated with their clinical stage. Plasma cofilin content detection is helpful for evaluation of clinical stage in malignant lymphoma.【Key words】Malignant lymphoma;Hodgkin lymphoma;Non-Hodgkin lymphoma;Cofilin惡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其侵袭性及远处转移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一直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
浅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区分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浅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区分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6-11-15T15:38:51.2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作者:代成成[导读] 卵巢是女性位置性征、繁殖后代的重要生殖性腺。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66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区分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效果,总结诊断经验。
方法:本次研究试以2011年1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确诊并采用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良恶性肿瘤患者PT、APPT、FIB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卵巢恶性肿瘤182例、良性肿瘤92例;恶性肿瘤FIB、PLT、CA125、HE4水平高于良性囊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并非恶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岁恶性肿瘤者FIB水平高于<55岁者,Ⅰ期FIB水平低于Ⅱ期、Ⅲ期,Ⅱ期、Ⅲ期低于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与CA125相比、HE与FIB诊断阴性与阳性分布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CA125+FIB敏感度最高为93.96%,CA125+FIB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低于HE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IB无法取代HE4成为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指标,但联合CA125可显著提高诊断效用,FIB水平影响因素较多,并不能单独反映肿瘤良恶性,FIB水平受年龄影响较大,可反映肿瘤分期。
关键词:卵巢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定性诊断卵巢是女性位置性征、繁殖后代的重要生殖性腺。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肿瘤性疾病,我国卵巢肿瘤发病率约为7‰~10‰,可见于任何年龄段[1]。
本次研究试以2011年1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确诊并采用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卵巢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14例患者,年龄30~80岁、平均(60.1±6.1)岁。
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恶性肿瘤疾病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恶性肿瘤疾病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恶性肿瘤疾病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36例作为恶性组,选取同期健康组患者的36例患者作为健康组,两组患者均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DW)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FIB)以及为恶性组癌症诊断准确率。
结果:恶性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显著高于健康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胃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0.00%,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2.86%,食管癌、其他癌症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结论: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65-01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过快,生活压力过大,导致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发展,并且年轻患者逐渐增多。
随着肿瘤的进一步恶化,患者血液能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而血栓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医学者的关注[1]。
因此,本文探究探究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恶性肿瘤疾病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探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接诊的36例恶性肿瘤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作为恶性组,选取同期健康组患者的36例患者作为健康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两组患者均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
恶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8例,患者的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为(55.64±5.48)岁,健康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17例,患者的年龄为32-78岁,平均年龄为(56.28±5.32)岁,恶性组和健康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差异性不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临床意义

恶 性 肿 瘤 患 者 的 FB进 行 了 检 测 研 究 , 探 讨 其 在 肿 瘤 诊 治 I 以
方面的意义 , 报告如下 。 现 1 资 料 Nhomakorabea与 方法
含量明显升高 , 与正 常健康人 和 良性肿 瘤患者相 比差异 有统 计学意义 ( 0 0 )表 明恶性肿瘤患者存 在高纤维蛋 白原血 P< .5 ,
5. ; 4 6岁 子宫肌瘤 1 , 6例 乳腺纤维瘤 1 , O例 甲状 腺瘤 6例 , 脂
肪 瘤 3例 ; 性 肿 瘤 组 4 恶 0例 , 2 男 6例 , 1 例 ; 龄 3 女 4 年 2—
义, 对于无其 他原 因可解释的高纤 维蛋 白原血症 , 警惕恶性 应
肿瘤的可能。
8 5岁 , 中位年龄 5 . ; 9 5岁 肺癌 8例 , 胃癌 9例 , 食管癌 4例, 宫 颈癌 4例 , 乳癌 5例 , 结肠癌 4例 , 他癌 6例 ; 其 另选 取健康体
无 效 患 者 FB 含 量 与 治 疗 前 相 比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I P
00 ) 提示 FB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有关 j可见血浆 FB .5 , I , I 含量的变化也可作为判 断肿瘤转 移 、 恶化及评 估治疗效 果 的
等 高凝状态疾病及其他应激状态 , 2周内无服药史。 近 1 2 测定方法 : . 对照组 于清晨空 腹抽取肘 静脉血 18m , . l加 入装有 19m o 0 m WL枸橼 酸钠 02 m 的抗凝 管 中混匀 , . l 离心
1 i , 上层 血浆 , 用 全 自动 分 析 仪 A L 0 0m n 取 采 C 2 0测 定 。 肿 瘤 患者 于住 院 次 日清 晨 空 腹 抽 血 检 测 , 法 同 上 。 方 1 3 统 计 学 方 法 : 据 用 均 数 ±标 准 差 ( ±S 表 示 , 间 比 . 数 ) 组 较 采用 “检 验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_张丽中

效的手术方式。虽等离子双极电切与单极电切的操作有所不
同, 但 切 除 速 度 与 传 统 TUR 手 术 相 似 , 并 具 有 止 血 效 果 好 、使 用 生 理 盐 水 为 冲 洗 液 、无 需 负 极 板 、闭 孔 神 经 反 射 强 度 减 轻 等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6 年 11 月第 18 卷第 11 期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 November 2006,Vol.18,No.11
759
织的直接接触。双极电切术的优点: 在电切过程中使用等渗盐 水, 可避免手术中及手术后发生水中毒, 减少了失血和对外周 组织的热损伤[3]。其作用温度仅 40  ̄ 70 ℃, 可安全、有效切除软 组织, 止血效果明显。电切的同时创面留下 1 mm 的凝固层, 理 论上可弥补传统 TURBt 的不足。
本组结果表明膀胱肿瘤经尿道双极电切的止血效果较好, 手术野清晰, 方便肿瘤的切除。因双极电切的原理不同, 不对深 部神经肌肉产生电刺激, 在膀胱侧壁的肿瘤切除时理论上可有 效地减少闭孔神经反射, 增加侧壁膀胱肿瘤切除的安全性。本 组侧壁肿瘤切除, 均切至深肌层, 有 1 例发生膀胱穿孔, 有 2 例 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分析原因, 穿孔的病例, 因肿瘤较大, 基底 不清, 术者试图采用单电极的方法进行夹切基底造成, 以后的 电 切 采 用 了 先 切 瘤 冠( 针 对 较 大 的 肿 瘤 ) 后 切 基 底 的 方 法 , 未 再出现膀胱穿孔的现象。2 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病例, 与单 极电刀相比, 反射程度明显减弱,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神压 力明显减轻, 本组发生的反射都没有造成膀胱穿孔。
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

snfaf i e ta t t f ehat esn( i icn vhg r n h t el ypr sP<O O ). eFBcn n opt n i ae1 ndI a i e ta tai ae nd1( gi l h h a oh h o .1 I ot t f aet ns g /a V W hg r n h tns g Ia / P< e i s t 1 s h h t
且 与 恶 性肿 瘤 的生 长 、 移 有 一 定关 系 | J 作 者 自 20 转 2 。 02年 I FB含 量 为 ( .3 .8 gL 差 异 有 显著 性 ( 5 1 ±14 )/ , P<0o ) . 。 5 23 治 疗前 后 FB含 量 的 变 化 恶 性 肿 瘤 患 者 治 疗 前 F . I I B 含 量 为 ( .5 1 1) L 治疗 后 为 ( .2 . .8 gL 治疗 前 50 .2 , - 4 3 6 412 )/ , -
( . ±12 L ) 48 5 . 6 ,比较无显著变化( 00) 结 论 P> . 。 5
血浆 F I B含量在恶性肿瘤 的辅助诊断 、 疗效判断及 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I床意义。 临
【 关键词】 恶 肿 血 纤 蛋白 分 性 瘤 浆 维 原 析
【 src 】 O jc v T v ta ee tnbwe e u te f tn e hneops a bi g ( B c t t aga n r Ab ta t bet e oneitt li te t ri e dh ag a roe F ) o e mln tul i i sg eh rao e nh c av ec a t c sf lm f n nI i n ni i n t o n
0.5 11 FBcnet erae i ic t i aetwt cr i etP<00 ), u teFBcnetnptns tot f t int hne( 0 ). 1 I ot ce ds n a l nptns i ef .1 bt I o t i aetwh u e d ’cag P h n i i ec d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凝血指标中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未转移组、恶性肿瘤转移组、良性肿瘤组、健康体检组,检测各组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恶性肿瘤患组的FIB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IB的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其应用价值可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恶性肿瘤;纤维蛋白原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步升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
有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仅次于肿瘤本身〔1〕,另外,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也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相关〔2〕。
为了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本文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中的纤维蛋白原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诊断和分期的恶性肿瘤患者为试验组。
其中,恶性肿瘤未转移组262例,男性142例,女性120例,年龄26岁-69岁;恶性肿瘤转移组95例,男性51例,女44例,年龄30-76岁;良性肿瘤组109例,男性60例,女性49例,年龄23-69岁;另外,随机抽取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22-73岁。
健康对照组均排除患有凝血性疾病、肾脏和肝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应激状态,保证采血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抗凝或促凝药物。
1.2方法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ml至专用采血管中(含枸橼酸钠抗凝剂),充分混匀,再行3000r/min离心10分钟,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STA-R Evolution 检测FIB,试剂为该公司配套试剂。
恶性肿瘤临终患者血浆ALB及Fib水平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

恶性肿瘤临终患者血浆ALB及Fib水平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展往往伴随着身体的逐渐消耗和衰竭,特别是在末期患者,机体整体功能逐渐减退。
血浆中的蛋白质水平是反映机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ALB和Fib作为重要的蛋白质在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了解恶性肿瘤临终期患者血浆ALB和Fib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对于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1 ALB的生理作用白蛋白(ALB)是人体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蛋白质,它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约有60%存在于血浆中,其余40%分布在组织和器官。
ALB在维持血浆渗透压、调节水盐平衡、运输营养物质、参与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1.2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ALB水平下降的原因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的肿瘤消耗、营养摄取不足、肝功能受损、炎症反应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原因,ALB的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从而导致血浆ALB水平下降。
恶性肿瘤本身还会通过分泌一系列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进一步影响肝脏合成ALB的能力。
研究表明,随着恶性肿瘤的进展,患者血浆ALB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临终期患者,ALB水平下降更为显著。
恶性肿瘤患者在晚期往往伴随着恶病质的表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往往与血浆ALB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
通过监测患者血浆ALB水平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浆中的一种重要凝血因子,它在血管损伤部位发挥着止血作用,对于维持机体内外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存在着一种称为“恶性肿瘤相关性凝血状态”(cancer-related coagulopathy,CRCS)的凝血异常状态,其中Fib水平的升高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恶性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宿主机体的凝血系统异常活化,导致Fib水平的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8-08-19 14:54:00 ]阅读:30编辑:studa20作者:王玉斌刘晓棠陈文俊傅益谋孙红雨张武【摘要】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含量与抗肿瘤治疗疗效的关系。
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88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IB含量,1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结果恶性肿瘤组FIB含量(5.05±1.12)g/L较健康体检组(2.91±0.87g/L)显著升高(P<0.01)。
临床Ⅲ、Ⅳ期患者FIB含量(5.13±1.48g/L)显著高于Ⅰ、Ⅱ期(4.62±1.26g/L)的患者(P<0.05)。
治疗后有效的患者FIB含量(2.92±1.33g/L)较治疗前(4.85±1.36g/L)显著下降(P<0.01)。
无效者治疗前FIB含量(5.41±1.05g/L)与治疗后(4.85±1.26g/L,)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血浆FIB含量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分析【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changes of plasma fibrinogen(FIB) content in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ethods Automated coagulation analyz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FIB content in 188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115 cases healthy medical checkup people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FIB content of the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ealthy persons(P<0.01) . The FIB content of patients in stage Ⅲ and Ⅳ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tageⅠand Ⅱ(P<0.05) . The FIB cont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P<0.01) , but the FIB content in patie nts without effect didn’t change (P>0.05) . Conclusion The FIB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Key words】 malignant tumur plasma fibrinogen(FIB) analysis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多存在高凝状态,其原因之一可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升高有关[1]。
作为血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其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而且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有一定关系[2,3]。
作者自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对收治的18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FIB检测,探讨其与临床分期、治疗疗效的关系,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8例(肿瘤组),其中男112 例,女76 例;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8.6岁。
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
其中肺癌47 例、食管癌34 例、乳腺癌32例、胃癌30 例、结直肠癌26例、其他癌19例。
临床分期Ⅰ、Ⅱ期62例,Ⅲ、Ⅳ期126例。
全部病例接受治疗,治疗结束后,按实体瘤近期疗效判定标准:有效(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101例、无效(包括无变化和恶化)87例。
正常对照组115例,均为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其中男65例,女50例;年龄25~77岁,中位年龄56.5岁。
1.2 治疗方法采用普通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7例(总剂量45~70Gy)、化疗58例、放疗加化疗83例。
1.3 血浆FIB测定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1.8ml放入含枸橼酸钠0.2ml 专用真空管中1∶9抗凝,3000r/min离心10min后收取上层血浆,应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全自动凝血仪ACL-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以凝血酶原导出(PT2derived)FIB法而得出测定结果。
检验在(20±5)℃条件下进行,2h内完成。
所用试剂盒、参比血浆、参比液均为美国IL公司(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USA)产品。
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抽血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数值以(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2.1 两组FIB含量测定结果对照组为(2.91±0.87)g/L,肿瘤组治疗前为(5.05±1.12)g/L,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不同临床分期肿瘤患者FIB水平比较见表1。
Ⅰ、Ⅱ期肿瘤患者FIB 含量为(4.62±1.26)g/L,Ⅲ、Ⅳ期肿瘤患者FIB含量为(5.13±1.48)g/L,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治疗前后FIB含量的变化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FIB含量为(5.05±1.12)g/L,治疗后为(3.62±1.28)g/L,治疗前后FIB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
具体如表2所示,有效者治疗前后FIB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
无效者治疗前后FIB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治疗前不同临床分期肿瘤患者FIB含量的测定结果(略)表2 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FIB含量的变化比较(略)3 讨论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通常存在异常,多数处于高凝状态[1],而这种高凝状态反过来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0%的恶性肿瘤患者和90%伴有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一个或多个凝血指标的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 PT)缩短, FIB升高,D二聚体升高[4]。
FIB 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是凝血系统中的“中心”蛋白质。
由肝细胞合成,经糖基化和部分磷酸化后释放入血,半衰期为3~4d,是急性期蛋白之一[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恶性肿瘤患者FIB 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凝血异常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非特异性原因包括肿瘤生长对宿主组织的损伤、宿主对肿瘤的炎症反应以及组织的坏死;特异性原因即为肿瘤组织直接或间接诱导凝血酶的产生[6]。
至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IB 增高的机制,有作者认为可能是[7,8]: (1) 肿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后,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相互作用,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促使血小板激活;而血小板被激活时,其α颗粒含有的FIB 等分子可释放进入血循环,参与肿瘤的转移。
(2) 恶性肿瘤细胞可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使实体肿瘤的微血管丰富, 血液循环中形成的癌栓,可以导致血液循环瘀滞,在FIB 水平已升高的基础上,易形成血栓, 而继发性纤溶亢进所生成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 , 又能反馈性地刺激血浆FIB 增高。
(3) 某些恶性肿瘤细胞能刺激肝细胞产生过多的FIB。
FIB 不仅参与止血机制,而且参与肿瘤的转移过程[9,10]: (1)FIB 作为肿瘤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之间的桥梁作用,增加它们之间粘附结合;(2)FIB 可增加血小板与肿瘤微血栓在继发器官定位附着,是继发灶再增殖的关键;(3)FIB 能提供对肿瘤细胞顺利迁移的临时性间质,这种临时间质为迅速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营养和气体交换; (4)FIB-血小板微血栓可能提供保护肿瘤细胞对抗宿主免疫监视系统。
本资料检测不同临床分期恶性肿瘤患者FIB 的含量显示,Ⅲ、Ⅳ期患者FIB 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说明FIB 含量高,肿瘤浸润、转移的部位多,则临床分期差,病情重。
高凝状态不仅促使血栓形成,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而且高凝时血流缓慢,肿瘤细胞不受切应力对其杀灭的影响,反而形成癌栓,借助纤维蛋白原的粘附作用,附着在血小板或内皮上,促使肿瘤的转移。
FIB尚可构成瘤核的基质,并弥散于血管外皮肿瘤的细胞与组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肿瘤细胞不受抗体,化疗等药的杀伤[11]。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FIB 含量明显下降,而治疗无效或恶化的患者FIB FIB含量的变化至少与近期疗效相关。
Palumbo 等[9]从小鼠动物模型已证实FIB的缺乏,能降低小鼠原发肿瘤的淋巴和血液转移。
故FIB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的FIB 的水平,且FIB含量监测可作为评估近期疗效,也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另外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参考文献】1 Voland C , Serre CM,Delmas P. Platelet-osteosarcoma cell interaction is mediated through a specific fibrinogen-binding sequence located within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rombospondin 1. J Bone Miner Res , 2000 ,15(2) :361.2 宋志香. 癌症患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临床意义. 医师进修杂志,2002 ,24(11) :36.3 周立红. 癌症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功能指标变化.中国实验诊断学,2001 ,5(2) :73.4 Gouin-Thibault I, Samama MM.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the thrombophilic state in cancer patients. Semin Thromb Hemost,1999, 25: 167~172.5 樊锡凤, 冯忠军, 赵文君,等. 恶性肿瘤患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3):215~216.6 刘元波, 赵相印. 肿瘤所致凝血异常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1: 2702272.7 Yoshida T , Osato H , Sakon M , et al. Locoregional injec- tion of OK - 432/ fibrinogen/ thrombin for unresectable metastatic liver tumors . Gan To Kagaku Ryoho ,1996 , 23 (11) : 1575~1577.8 刘秀巧,王淑娟,吴振茹,等. 恶性肿瘤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中华肿瘤杂志,2002 ,24 (1) :51~52.9 Palumbo J S , Potter JM , Kaplan LS et al. Spontaneous hematogenous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 , but not primary tumor growth or angiogenesis , is diminished in fibrinogen-deficient mice. Cancer Res , 2002 , 62 (23) : 6966~6972.10 Palumbo J S , Kombrinck KW, Drew AF ,et al , Fibrinoge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Blood , 2000 ,96 (10) : 3302~3309.11 Dobati MB,Cancer and Thrombosis,From Phlegmasia aLBa Dolema .to Transgenic mice.Throm Haemosta,1995,7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