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浆血清分离

血清血浆分离方法在人体血管内血液成分中除了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外,余下的就是无机盐\蛋白质等。
血液离体后,由于接触到异物表面或其他因素启动了凝血,将会在数分钟内凝固,因此临床检验中,在做血液生化或血清学实验时常采用血液凝固后析出的血清作为检测样品,或者采用抗凝剂(如肝素\枸橼酸钠\草酸盐等)阻止血液凝固,然后离心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
血清和血浆的最大区别就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丝析出,是血液凝块中的主要的"骨架")而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血浆在体外保存过程中,其中的纤维蛋白原会因各种原因(如温度变化,加入钙离子等)而重新转变成纤维蛋白,形如胶冻状.其实在实验中,如果能使用血清最好。
血液中去除血细胞后余下部分就是血浆。
它是一种半透明的淡黄色稠状液体,约占血液的55-60%。
血浆中溶解有多种化学物质。
其中包括:水(91%)、蛋白质(7%)、脂质(1%)、糖类(0.1%)、无机盐类(0.9%)、代谢产物:尿素、肌酐、尿酸等。
血浆除去纤维蛋白原后所余下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叫血清,血清不会凝固。
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简称EDTANa2)可螯合血液中的钙离子而阻止血液凝固。
优点是抗凝作用强,且不改变血细胞的形态和体积,可防止血小板聚集。
适于血液学检验,但输血不能用。
用量:配成10%溶液,每2滴(约0.1ml)可使5ml血液不凝,可将此抗凝剂2滴加入洗净灭菌后的抗生素小瓶中,在50-60℃干燥箱中烘干备用。
2.草酸盐合剂(草酸钾及草酸铵合剂)抗凝原理:都是夺取血中的游离钙而形成不溶解的草酸钙,而达到抗凝。
优点:溶解度大,抗凝作用强。
缺点:草酸钾使红细胞缩小约6%,而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膨胀。
草酸钾适于除红细胞压积容量测定的血液检验。
临床上常常用以上二者合剂,综合其优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抗凝效果。
该合剂对血细胞体积影响不大,适用于血液学检验,但不能作为输血时的抗凝,同时,由于它可使血小板聚集,因此也不宜作为血小板计数的抗凝剂。
全血、血清和血浆,你能分得清吗?

健康域公卫人体血液成分可较好地反应机体生理情况与病理改变,在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全血、血清、血浆这3种医学概念。
那么,什么是全血、血清、血浆?如何鉴别?它们三者的作用又分别是怎样的呢?全血、血清、血浆是一种物质吗全血、血清、血浆并不是同一种物质。
全血指的是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形成的混合物,人体血液通常是不凝固的全血状态,包含了液态血浆(55%)与血细胞(45%)的全部成分。
全血的保存以红细胞为主,保存液不同,全血的保存期也具有差异,例如使用CPD-A保存液需保证处于2℃~6℃的环境,保存时间可达35天。
全血保存期间所含的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白蛋白等活性会处于稳定状态,但粒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会失去活性。
所以红细胞是库存全血的有效成分,其次为白蛋白、球蛋白。
血浆是血液经常规抽血离开血管后,通过抗凝、离心、沉淀处理得到的上清液(淡黄色)。
血浆约占全部血液的55%,其余45%为血细胞。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尤为重要的基质蛋白,血浆蛋白质、无机盐等在保证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体血浆内的化学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着动态平衡,但激素、脂肪、葡萄糖、蛋白质等会随着机体营养状态、活动状态发生较大变化,但是无机盐波动范围较小。
血清是血液经常规抽血离开血管后,自然凝固,通过离心、沉淀处理得到的上清液,少了较多凝血因子,不含纤维蛋白原,但是含有游离Ca2+,含有较多凝血产物。
血清是一种由多种化学成分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其含量与组成会随着性别、营养条件、年龄、生理条件等发生一定变化。
血清在维持血液渗透压、黏度、酸碱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简言之,血清、血浆都是血液中的组成部分。
全血加抗凝剂离心析出来的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全血不加抗凝剂,自然凝固后离心析出来不含纤维蛋白原的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清。
如何鉴别全血、血清、血浆全血、血清、血浆是血液样本的3种基本分类,可以简单表示为:全血=血清+血浆。
代谢组学用血清还是血浆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代谢组学用血清还是血浆
血液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代谢组学分析样本,通过不同的收集处理方式可以制备不同的血液样本:血清和血浆。
血清是离体血液自然凝固后离心收集的上清液,主要包括各种蛋白、多肽、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生长因子、激素、无机物等。
血浆是离体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离心收集的上清液,与血清相比,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也可以说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总之,血清和血浆所含的内容物种类差别不大,二者都可以作为代谢组学的分析样本。
但是血清和血浆中不同的代谢物浓度具有的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或者关注的代谢物来选择用血清还是血浆。
血浆的制备无需等待血液自然凝固,相比血清样本重复性更好。
因此,如果更注重实验的重复性,建议选择血浆作为样本。
另外,如果要研究纤维蛋白原,只能选取血浆作为样本。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采用Thermo Fisher的Q ExactiveHF质谱平台结合Nano-LC色谱,提供可靠、快速且经济高效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服务技术包裹,您只需要将您的实验目的告诉我们并将您的样品寄给我们,我们会负责项目后续所有事宜,包括样品收集、代谢物提取、质谱分析、质谱原始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欢迎免费咨询。
20160120 临床血液标本的分类与区别

做IVD临床试验遇见最多问题就是临床样本的收集,临床样本有许多种,其中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痰液、脑脊液、宫颈脱落细胞、精液等,种类很多,但最常使用的是血液,下面蜂巢工作室(贝长号Newbeehive1986)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血液样本。
1、血液样本的基本分类:血液样本分为全血、血浆、血清三种。
简单表示即:血细胞+血浆=全血。
全血加抗凝剂后离心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血浆。
全血不加抗凝剂而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不含纤维蛋白原的淡黄色液体=血清。
血浆中含有血细胞及其有形成分及多种生理物质和代谢产物。
2、血浆与血清的区别:采取血浆的优点是可以立即分离血细胞而无须待血样本自然收缩,这样可以避免凝血及样本运输过程中产生溶血。
血浆与血清中丙种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钙、二氧化碳、肌酸激酶(CK)、葡萄糖等的含量无明显差别。
而碱酶(AKP)、钠(Na+)、白蛋白(ALB)、尿酸(UA)、甘油三酯(TG)等物质,二者间有一定差异,但无临床意义。
3、全血与血浆的区别:全血与血浆含水量不同,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全血中水占81%,而血浆中水占93%。
血中某些可溶于水的物质如葡萄糖、尿素氮等,用血浆测定比用全血测定高,尤以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
目前临床检验用血样本,除血细胞检查、血培养等少数项目用全血外,其它生化、免疫、肿瘤标记物等检测多采用血清或血浆测定。
这是由于血清或血浆中的生理成分与机体组织间液比较接近,更能真实地反应机体的生理情况,反映其病理改变也更灵敏。
如果拿到一份血液样本该如辨别它是哪种血液样本类型呢?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看采血管帽的颜色,真空采血管一般分为以下几种颜色:1.红色头盖管(无添加剂的干燥真空管):采血管内壁均匀涂有防止挂壁的药剂(硅油)。
它利用血液自然凝固的原理使血液凝固,等血清自然析出后,离心使用。
主要用于血清生化(肝功、肾功、心肌酶、淀粉酶等)、电解质(血清钾、钠、氯、钙、磷等)、甲状腺功能、药物检测、艾滋病检测、肿瘤标志物、血清免疫学。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整理]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3361f30d5bbfd0a785673e6.png)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整理]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浆里含有纤维蛋白原,血清中没有。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浆是血液除去血细胞后的成分。
其组成绝大部分是水,其次是各种血浆蛋白。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但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血清不可以再凝。
血浆: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即血浆。
血清: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即血清。
粗略的说,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元。
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血浆一般是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使用,而血清可以用来检验血型---------------------------------------------------------------血清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
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
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
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
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
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
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
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初级(士)(临床检验基础)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初级(士)(临床检验基础)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关于全血、血浆和血清的概念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是血液离体后血液自然凝固所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B.抗凝血一般是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的全血C.血浆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抗凝血D.血浆是血液加抗凝剂所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E.血清和血浆的成分区别是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浆则含有正确答案:C解析:血清和血浆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Ⅴ、Ⅷ等。
2.动脉血的pH为( )A.7.30B.7.35C.7.40D.7.45E.7.50正确答案:C解析:正常人血液pH 7.35~7.45,动脉血pH 7.40,静脉血pH 7.35。
3.红细胞的发育过程是( )A.原始红—中幼红早幼红—晚幼红—网织红—成熟红细胞B.原始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成熟红细胞C.早幼红—原始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成熟红细胞D.早幼红—原始红—晚幼红—中幼红—网织红—成熟红细胞E.原始红—早幼红—晚幼红—中幼红—网织红—成熟红细胞正确答案:B解析:红细胞系统的祖细胞,在促红细胞刺激素作用下,分化为原始红细胞,然后经过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分化为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脱核→网织红细胞,再经过48小时发育为成熟红细胞。
4.正常成年人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在( )A.肝脏B.脾脏C.卵黄囊D.骨髓E.胸腺正确答案:D解析: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
5.改良牛鲍计数板的高度应该是( )A.0.1 cmB.0.1mmC.0.01mmD.1μmE.0.1μm正确答案:B解析: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mm的计数池。
6.改良Neubauer计数室的结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A.每个计数室的边长均为9mmB.每个大方格的长宽均为1mmC.每个计数室被划分成1 6个大方格D.每个计数室四角上的四个大方格用双线画成16个中方格E.每个计数室的中央大方格用单线画成25个中方格正确答案:B解析:血细胞计数室的结构:正方形边长3mm,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边长1mm,面积1mm2,覆以盖玻片并充满液体,液体的体积为0.1mm3(0.1μl)。
5血液和肌组织

淋巴细胞。细胞核圆形,一侧有小凹陷,
着色深,核占细胞大部分,胞质少,嗜碱
性,染成深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根据淋巴细胞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
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不同,淋巴细胞至少
可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杀伤(N)
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② 功能 T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抗体,参与机体体液免疫。
收缩功 能特点
意识 支配
迅速有力 受
自动节律性 不受
缓慢和持久 不受
下次课讲神经组织,请大家先预习。
本次课主讲的 肌组织在此已经讲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由粗、细肌丝组成。肌原纤维和横纹 不明显。
2、横小管较粗。 3、肌质较稀疏,终池偏小,形成二联体。 4、闰盘位于Z线上。 5、心房肌纤维还有内分泌功能。
三、平滑肌
(一)平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平滑肌纤维呈 长梭形,无横纹 ,细胞核一个, 椭圆形,位于细 胞中央,核两端 的肌质丰富。
不均匀的嗜碱性颗粒,染成蓝紫色。
② 功能
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
烯。其中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
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可使细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引起哮喘;还
可使组织内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而造成组织水肿,引
起局部小丘肿。
(4)淋 巴 细 胞
① 形态结构特点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可分大、中、小
基本组织
肌组织
一、组成:
肌细胞(为主),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和 神经。
肌细胞 ——肌纤维。细胞膜——肌膜。 细胞质——肌质,内有平行排列的肌丝。 肌丝是肌纤维舒缩功能的物质基础。
麻醉生理学解答题与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负反馈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的作用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3、何谓内环境与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人体细胞大部分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
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因此,机体内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以达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代谢过程本身使稳态不断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
内环境及其稳态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势必会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4、麻醉和手术对人体稳态有何影响?手术对人体是一种强烈、创伤性的刺激,人体随创伤的程度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性与病理性反应,是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麻醉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各种麻醉药物和其他手段来实现睡眠,减轻或消除疼痛、意识活动,稳定自主神经功能,松弛肌肉,以稳定内环境,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处于稳定,从而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5、试比较反馈和前馈两者有何不同?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个方面,负反馈对内环境起稳定作用,正反馈的作用则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反馈无预见性,仅能在受到干扰后作出反应,表现对反应有滞后现象。
前馈有预见性,无波动性,但有可能发生预见错误。
两者均可能出现偏差,但负反馈的偏差是必然出现的,只有出现偏差后才发生纠正;而前馈的偏差是由于可能出现的预见失误而导致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1、细胞膜有哪两种特性?影响其流动性的因素都有哪些?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正常人从血管抽出的血液不加抗凝剂,自然凝固,经离心沉淀,下面红色部分为血细胞部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清,里面没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血浆的概念:正常人从血管抽出血液加抗凝剂(枸橼酸钠等),经离心沉淀,下面部分为血细胞,上面淡黄色部分就叫血浆,里面有第5、第8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 这里指新鲜血浆,时间长了,第5、8、因子也就失去活性啦。
)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就是加不加抗凝剂,再者上面讲的成分。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
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
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
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
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
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
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
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
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
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
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也就是说,血清是血浆的成分之一,现在知道血清去哪了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