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合集下载

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尚群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自古以来,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著称,给黄河下游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黄河的形成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依据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1万年)以前,第二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73万年),第三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距今10万至1万年)。

晚更新世是黄河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三种观点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它是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变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

早在第四纪(距今258万年),黄河干流尚未形成,黄河流域分布着一些独立的湖泊,并且互不相通。

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于亚欧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了差异性的升降运动。

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导致我国地势从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的演变。

自中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挤压和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的隆升,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应,改变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模式,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输送,使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化以及风尘堆积的出现。

中更新世(距今100万至10万年)以来,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这不仅使高原环境骤变,也使青藏高原出现大范围冰川。

季节性的冰川融化加大了河川的径流,为黄河的贯通奠定了水动力的基础。

距今约60万年,黄河切穿李家峡,黄河上游发展到李家峡以上地区。

距今约15万年前,黄河切穿龙羊峡进入共和盆地。

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剧,黄河上、中游从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逐步相互连通,因而干流水量增加,这些巨大的水量汇集于古三门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徐海亮笔者在1987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基⾦《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迁和决溢图幅编稿、绘制任务(复旦⼤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1989年,⼜参加“七五”国家⾃然科学基⾦重⼤项⽬《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沙运⾏规律研究》中黄河下游变徙的研究,以及相关图幅绘制任务(中科院地理所主持)。

遂较为系统地考证和考察了元代⾄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徙流路、泛道,和⼤多数泛决的流向。

本⽂属于绘制图幅前的⼀些考证资料和绘图的说明⽂字。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说**元代虽然南北⼤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盾尚不突出。

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徐州南⾄清⼝(在今淮阴西)⼀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上使⽤了⼤量的⼈⼒,物⼒,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

从明初⾄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流,变迁极为紊乱[1]。

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

这条北徙的河道⾄明初仍然存在。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鱼台”,当时,徐达⽅北征,乃开塌场⼝(在今鱼台县北),引河⼊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在今原阳西北)⼤决,分为三⽀,⼀⽀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颍,循颍⼊淮,称为“⼤黄河”,⼀⽀仍⾛贾鲁河,因⽔流微弱,称为“⼩黄河”,另⼀⽀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安⼭(今梁⼭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鱼台⼊运,永乐⼗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涡。

第三章黄河变迁

第三章黄河变迁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
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 -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
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 河故道-平原
• (4)中河 • 康熙年间靳辅主持开凿,自宿迁至清河,避 开了宿迁以南的黄河河道。至此,黄、运完全分 离。 • 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 (1)永乐十三年(1415年),总漕运陈瑄在淮安 开凿“清江浦渠”,避开黄、淮、运交汇的清江 浦。 • (2)清江浦以下实现了湖、运分离 ,避免了漕 舟行驶湖上的风涛之险。 • (3)对南河入江口的疏浚和新运口的开凿。
通州
• 运河聊城风光
杭州
济宁
无锡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
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
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 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 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 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 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 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 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 鲁河”。 •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 -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 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 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 河。

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

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

历史期理第八辑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荆江自马峪至演市的百里洲分汉河段,长约50公里,宽达17公里,其间的百里洲,是荆江河段最大、最古老的江心洲。

长江出三峡至该河段西端.河谷两岸摆脱丘陵阶地制约,进入冲积平原地区,由于河谷骤然展宽,水流夹沙力迅速下降,从而在此河段内,形成一系列的心滩与江心洲,河床因此被支分成为分汉形态。

从河床动力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百里洲分汶河床的形成,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即已由于江心洲的存在而自然支分,它绝不是近人所说的于十六世纪的明嘉靖年间,因水流切滩才形成的。

棍据历史记载分析,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过程,大致经历如下三个阶段4,复式分汉型阶段;2,南江北沱分汉型阶段;3,北江南沱分汉分流型阶段。

三个阶段的演变进程,以渐变为其主要形式,不存在突变过程。

一、复式分汉型阶段从先秦至南朝时代,百里洲河段沙洲纷杂棋布,长江支分为众多的汉道,河型属复式分汉形态口《汉书-地理蛊》南郡枝江县「江沱出西南,东入江J《汉志》所谓"江沱J即猪自江分出复入于江的长江分汉河道。

汉代枝江县治所,在今枝江县(马家店)东北的沮漳河边。

《汉志》体例严谨「东入江”不言至某县地,通d—198—图1常即指在该县之内。

汉代枝江县东境,与南郡江陵县的交界线,约在今漩市之北。

据此可知,汉代的长江进入枝江县的西南境,即分汉成为江与江沱,这些分汉河道又在县境的东部与长江干道会合。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百里洲分汶河道的最早最明确的记载。

汉代枝江县的取名,也是当时分汉河道存在的佐证。

《水经•江水注》明确指出「江水又东径上明城(今老松滋西一里)北,其地夷敝,北据大江,江泛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汉初设置枝江县,治所在百里洲之上,不久即迁于县东北的沮漳河边,东晋避苻坚攻击,县治复迁入百里洲上°从地名学的观点分析,《水经注》对枝江县取命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

但应指出,《汉志》枝江县下所载之江沱支分,仅能说明当时枝江县境的长江河段,存在分汶沟道这一事实戋而这种分钗,究竟属于分汉河床的哪一种类型,《汉志》并未言明◎倒是武水经注》所说的“江泛枝分"一语,值得引起注意。

河道内建设项目管理防洪评价中的河道演变分析【范本模板】精选全文完整版

河道内建设项目管理防洪评价中的河道演变分析【范本模板】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河道内建设项目管理防洪评价中的河道演变分析一、防洪评价中河道演变分析的重要性1.河道演变分析是满足防洪评价三大目标的必要性工作(1)维护河势稳定(2)维护河岸堤防安全(3)确保行洪畅通2.河道演变分析是防洪评价的基础性工作(1)各类规划的基础性工作(2)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性工作(3)河道演变分析是评价的前提二、河道演变分析总体要求1.基础资料力求全面、系统、完整、翔实(1)水文泥沙特征值及其描述(2)必要的历史演变资料及有关成果(3)近期演变分析中地形和水流、泥沙运动方面的资料2.演变分析中的几个环节(1)历史演变(2)近期演变1)分析应从宏观长河段到工程河段再到局部工程区域2)从平面形态、主流线(或深泓线)、岸线、断面、深槽、洲滩、主支汊等对比变化和统计分析,全面反映工程河段的演变特征3)从上下游河势影响、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形态以及水流泥沙运动(含分流分沙)分析影响工程河段河床演变的因素和演变趋势4)对工程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工程附近的主流线(或深泓线)、岸线、特征等高线、河床局部冲淤、局部断面变化、岸坡坡度统计等5)要求演变分析中的各方面相互印证,分析的层次和逻辑在时空上应合理,图表、分析力求简节到位(3)结论1)综合近期河床演变中长河段河势变化、工程河段与工程区域演变特性和趋势,达到正确、合理2)对工程建设条件予以评价,必要时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三、河道演变分析的基本要求1.基本资料要求(1)地质地貌及河床边界条件(2)水文泥沙特性资料水位、流量、输沙量与含沙量的统计特征值,比降、流速等水力要素,悬移质与推移质输沙率及其级配,床沙组成以及汊道分流分沙(3)洪水(风暴潮)资料包括入汇支流大洪水特性资料(4)河道地形资料1)收集历史文献、地图和地方水利志和历史、地理有关成果2)河道地形图是河道演变分析最重要的基础资料,可根据工程重要性和规模,河道稳定性程度和观测条件提出不同要求3)山区性河道近期演变分析一般有3个测次即可,其中要有一次最近5年之内的河道地形资料4)冲积平原河道要求在近五十年前后应有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测次间隔一般要求5~10年,最新的地形图要求为两、三年以内5)对河道地形观测较困难的河段,可收集固定断面观测资料6)在缺乏地形图和固定断面观测资料情况下,要求施测一次河道地形图或固定断面图,并结合河道查勘和调查,分析河道特性和演变7)查勘和调查内容:河道平面形态(包括地貌与节点)、河岸地质、洲滩分布、主支汊交替易位、深槽位移和冲淤、崩岸情况、河床组成以及河道历史和现状变化等(5)工程资料工程河段内的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航道整治工程以及其它涉水工程等资料2.河道历史演变分析(1)分析范围要求从较大范围进行宏观分析(2)主要内容描述河道现有形态总格局的形成(3)分析深度要求河道的历史演变分析与近期的演变相衔接3.河道近期演变分析(1)分析范围工程所在河段及其上下游河段(2)主要内容1)分析工作按三个层次进行:从上游河段至下游河段作宏观分析;工程所在河段进行全面的分析;工程区域局部进行更细致的分析2)上、下游河段总体河势变化对本工程河段的影响3)支流入汇的影响4)工程河段河道近期演变分析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要进行全面分析5)工程局部区域着眼于近几年的河道演变6)评价拟建工程是否具备建设条件和存在的问题(3)分析深度分析演变过程、演变原因,总结演变特征、演变规律,注意不同种类的工程对河床演变分析的特殊要求4.河道演变趋势分析(1)长河段总体河势变化趋势(2)工程河段的总体河势是否稳定,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大的变化或有河道整治工程,需要预测河道的总体演变趋势(3)局部河势的变化(4)工程局部区域的河道变化趋势5.主要附图(1)分析河段最新河道形势图(含上下游河段,下同)(2)历史演变图(19世纪中叶以来不同时期的河道形势图或示意图)(3)分析河段近期主流线(或深泓线)变化图(4)分析河段两岸近期平面变化图(5)分析河段洲滩近期变化图(6)分析河段深槽(有代表性的深槽)近期变化图(7)分析河段代表性断面近期变化图(8)拟建工程区域主流线、滩岸、深槽近期变化局部放大图(9)拟建工程段典型断面近期变化图。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

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隋朝大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

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控制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绍兴),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400千米。

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

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扬州、淮安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淮安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藉漕运之利,发展迅速。

隋朝时分为四段:(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

第3期运河主要指的是元、明、清阶段。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

黄河简介

黄河简介

黄河简介黄河简介逸夫小学四年一班毛孝睿目录1 历史变迁2 干流概况▪黄河源▪干流走向3 支流水系▪径流▪湖泊4 流域概况▪地貌特征▪流域气候▪经济文化5 水文特征▪径流量▪洪水特征▪凌汛▪水力资源6 开发治理▪水利枢纽▪灌溉工程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中文名称黄河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别称大河、河水、浊河所属水系黄河水系地理位置中国北部流经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主要支流汾河、洮河、渭河等河长约 5464公里河流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 2571立方米/秒注入海洋渤海1、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上黄河的变迁

历史上黄河的变迁

历史上黄河的变迁中国平原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因而一般含沙量都较高,历史上经常泛滥决口,加之人工整治不当,河道变迁极其复杂。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为下列7个时期:①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叶)以前。

上限大致始于新石器时代。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走今雄县、霸县一线,至今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而《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迭为主次,或同时存在,而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

在古代,“河”即为黄河的专称。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均可能为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总之,这一时期的黄河下游因堤防未筑,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或时出现多股河道并存的局面。

到战国中期,下游两岸全面筑堤,河道开始固定,即《汉志》河水和《水经注》大河故渎。

②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

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

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

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

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

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

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

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

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
流的影响,也使大量的泥沙在凸岸边滩堆积。

枯水期水流冲走凸岸边滩在洪水期淤积的泥沙。

经对比2002年6月与近期2008年9月实测江床地形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3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河势就是河流形态发展和自动调整变化的趋势。

它的变化与河流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泥沙情势、人类活动影响等密不可分,河势稳定是减免洪灾、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项目开发与建设应保持河势稳定和保障行洪通畅。

随着嘉陵江上游水利工程的陆续实施,将减少工程河段的来沙量。

本工程是在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前提下布置的,其护岸基本顺应天然河势,沿等高线布置,因此,修建本工程不会影响本河段河势稳定。

从目前来看,受河岸及河床边界条件限制,河床基本保持稳定。

除了在工程河段进行人为活动外,发生河势较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

三峡枢纽工程按坝前175~145~155m水位运行时,嘉陵江回水至北碚观音峡峡口(距嘉陵江河口55.1km)。

处于回水变动区内的本工程河段水位将逐渐抬高,水深、流态及航行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研究河段处于三峡变动回水段末端,仍将基本维持天然状态。

随着三峡运行年限的增长,库区呈累积性淤积。

受长江水位上涨顶托的影响,可能会引起该河段水位的增加。

但由于研究河段处于回水末端,即使水位及流场有所变化,也十分有限。

所以,三峡成库后,该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基本与天然情况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