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解析民生问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即: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即人的本质。
这三种表述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种表述及其意义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超越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新研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发现“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发现“历史”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和历史不可分离,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
(二)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中国梦,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民生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义经济高速发展, 欧洲资本家加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 者 团结起来 , 自身的权益而 战 , 自身 的发 展而 战 。 为 为 榨, 欧洲工人革命也开始逐步大规模展开,共产党宣言》 《 这 ( ) 三 实现人 的全 面发展 是 马克思民 生思 想的核 心 马克思认为人应当是“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 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 自 人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武器。 1 ') 1. 4 通过社会生产 , 不仅 可 ( ) 二 实现 劳动者 经济权 益 是 马克 思 民生 思 想 的重 要 由个性”[0 8。恩格斯认 为是“
・
4 ・ 2
的发 展和 运用 ”[( 。马克 思 、 2¨ 】 恩格 斯 提 出 的人 的全 面 们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市场经济具有 自 发性、 发展 的思 想 , 是指 人 的内在潜 能 能够 得到 最 大 限度 的 首先 盲 目性 、 滞后 性 , 明显 的是 贫富 差距 日益扩 大 , 以我 最为 所
21 0 2年 第 1 期 ( 总第 20期 ) 4
世纪 脐
No 1 2 1 . ,0 2
Si i i h J Qa o
( e e l o 2O G nr .4 ) aN
马 克 思 民 生 思 想 对 我 国 建 设 和谐 社 会 的重 要 意义 ‘
荣 芳
( 岛大学 政治理论 教学部 , 青 山东 青 岛 26 7 ) 6 0 1
了对 劳动者 的剥削和压榨 。资本家加 大对科 学技术 的研 究 异化 , 动者 的 劳动行 为变 成 了被 迫 的选 择 , 使劳 是对 劳动 和利 用 , 非是为 了减 轻劳动者 的负担 , 并 而是为 了谋取更 多 者的摧残和压迫。所以, 马克思强调必须保障工人 的劳动
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思考

出版 、 学艺 术方 面 , 须 坚持 和加 强 马克 思 主 义的指 导 地位 , 文 必 划 大 战略 意义
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界限 , 注意区分思想认识 问
经过 3 0多年的改革发展 , 我省已经 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
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 但长期 题、 学术 问题 与政 治 问题 , 吸纳 不 同社 会思 潮 积 极 因素 的 同时 , 展型社会阶段 , 在 有理有效地对谬误给予批驳和批判。 以来 , 仍然存在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 ,三农” “ 问题凸 城 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 一些 其 次 , 厘 清 什么 是 马克 思 主义 、 样 对 待 马 克 思 主 义 , 要 怎 不 显 , 乡差距扩大 , Nhomakorabea.
( )改善农村 民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j 二
再次 , 尊 重 意 识 形 态 传 播 规 律 , 科 学 理论 武 装 全 党 、 要 用 教 实现城 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也是当前和今后
当前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育人民, 努力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 对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 工作的总体要求。
和谐社会 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主义的价值认同、 文化认 同、 政治认 同,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 要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但据调查资料显示 , 我国 力 和 影 响力 ; 四要 改 变 意识 形 态传 播 方 式 , 加强 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虽然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 的大众化 、 通俗化 , 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掌握 、 所理 解 、 所 8 %的财 富 集 中在 2 %的 人手 中 ,反 映居 民 收入 差距 的基 尼 0 0 认同、 所信仰 , 以指导实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民生维度解析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民生维度解析㊀∗㊀收稿日期:2020-02-15ꎻ㊀㊀㊀修订日期:2020-03-2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19YJC710071)作者简介:王倩(1986 )ꎬ女ꎬ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ꎮ王㊀倩(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重庆400074)摘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具有深刻的民生价值意蕴ꎮ新时代ꎬ民生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凸显了民生改善的最大制约性因素ꎮ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能够破解民生难题:着力解决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ꎬ五大新发展理念是行动指南ꎬ是民生改善的价值指引ꎻ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坚实后盾ꎬ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政治保障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要助力ꎬ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ꎻ精准的民生对策是战略重点ꎬ是民生改善的主攻方向ꎮ关键词:新时代ꎻ㊀社会主要矛盾ꎻ㊀民生发展ꎻ㊀破解中图分类号:D6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0297(2020)05-0009-08党的十九大报告改变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ꎬ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ꎮ这一表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新和发展ꎬ而且具有深刻的民生价值意蕴ꎬ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现状和生活期待的深切体悟ꎮ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ꎬ不仅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发展的民生导向ꎬ同时指出了新时代民生改善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和新的路径方向ꎮ一㊁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契合了民生改善的现实诉求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ꎬ必须能够生活ꎮ但是为了生活ꎬ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ꎮ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ꎬ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ꎬ并且随着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㊁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1]ꎮ马克思意在告诉我们ꎬ人们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ꎬ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过程中人们又会产生各种新的需要ꎮ在此ꎬ马克思构建了需要与生产之间的辩证法ꎬ一方面 没有需要ꎬ就没有生产 ꎬ人的需要 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2]ꎻ另一方面生产催生需要ꎬ 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即由生产本身产生的需要ꎬ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 [3]29ꎮ在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社会不断发展ꎮ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框架ꎬ在这一框架范围内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呈现的根本问题ꎬ提出了我国在特有阶段内社会的主要矛盾[4]ꎮ第20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0月Vol.20No.5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Oct.ꎬ202001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195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ꎬ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㊁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现状ꎬ以及当时人们的主要社会需要ꎬ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ꎬ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ꎬ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ꎮ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奠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ꎬ从人民的主要需要出发ꎬ概述了人民的社会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客观条件ꎬ为当时的民生建设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历史性方向ꎮ以社会主要矛盾为思想指引ꎬ拉开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幕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ꎬ坚持改革开放等基本路线㊁方针和政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ꎮ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引领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ꎬ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ꎬ经济发展跃居世界第二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发展体ꎮ 落后的社会生产 的提法已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ꎮ同时ꎬ正是在这一主要社会矛盾的指引下ꎬ我国的民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ꎬ人们正在从物质紧缺的生产社会迈向大众消费时代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ꎬ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ꎬ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ꎬ以民生建设与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提出ꎬ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和转变都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ꎬ即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的矛盾逻辑框架下ꎬ将隐含于马克思矛盾逻辑框架下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呈现出来ꎮ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的确立ꎬ揭示了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ꎬ是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和发展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理论的一种创新与发展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ꎬ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ꎬ与马克思的矛盾分析理论和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一脉相承ꎬ又是一种创新和突破ꎮ一方面ꎬ继承了社会需要 社会生产的矛盾分析框架ꎻ另一方面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ꎬ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㊁坚持问题导向ꎬ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㊁客观性ꎬ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ꎮ [5]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为导向ꎬ用更贴近人们现实需要的美好生活需要代替物质文化需要ꎬ立足于社会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ꎬ用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代替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ꎬ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表述ꎬ始终以问题为导向ꎬ以人民为核心ꎬ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框架的创新性发展ꎮ 当下ꎬ我国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ꎬ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ꎬ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ꎬ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ꎮ [6]单单 物质文化需要 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ꎬ人民的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㊁个性化ꎬ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日益丰富ꎮ首先ꎬ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呈现升级态势ꎮ这主要体现在:第一ꎬ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已经从追求数量阶段转向对质量要求的新阶段ꎬ 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ꎬ现在成为必要的了 [3]19ꎬ吃饱穿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ꎬ如何能够吃得更好㊁穿得更美成了新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ꎬ人们期待质量更高㊁服务更优㊁环境更美㊁医疗更好㊁居住更佳的品质化生活ꎮ 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㊁更稳定的工作㊁更满意的收入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㊁更优美的环境㊁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ꎮ 习近平总书记在 7 26 讲话中提到的这 八个更 ꎬ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人民群众对质量的要求ꎮ第二ꎬ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日益呈现多样化㊁个性化特征ꎮ这种多样化㊁个性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人们对网络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ꎮ2017年5月ꎬ来自 一带一路 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评选出他们心目中中国的 新四大发明 高铁㊁支付宝㊁共享单车和网购ꎬ都与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相连ꎬ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ꎮ根据eMar ̄keter的数据显示ꎬ2015年中国成年人每天在印刷媒体的用时是11分钟ꎬ而用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是185分钟ꎬ每天阅读印刷媒体的人数从2011年的4.9%下降到2015年的2.9%[7]ꎮ同时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ꎬ截至2015年12月ꎬ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人ꎬ互联网普及率为50.3%ꎮ 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ꎮ要适应人民的期待和需求ꎬ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ꎬ降低应用成本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㊁用得起㊁用得好的信息服务ꎬ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ꎮ [8]其次ꎬ人们在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ꎬ民主㊁法治㊁公平㊁正义㊁安全㊁环境㊁共享发展㊁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成为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ꎮ2013年«人民日报»调研网民关注的十大问题ꎬ即社会保障㊁反腐倡廉㊁收入分配㊁住房保障㊁医疗改革㊁稳定物价㊁食品药品安全㊁法治中国㊁行政体制改革㊁国防建设ꎮ之后每年两会前人民网都会调研人们最关注的这十大问题:2014年ꎬ社会保障排第一ꎬ反腐倡廉排第二ꎬ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排第三ꎻ2015年ꎬ收入分配排在两会关注热点的第一位ꎻ2016年ꎬ社会保障㊁居民收入㊁医疗改革㊁ 打虎拍蝇 ㊁教育公平㊁住房㊁环境保护㊁住房保障位列前八位ꎻ2017年ꎬ反腐倡廉㊁社会保障㊁医疗改革位居前三位ꎬ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就业和收入㊁教育公平㊁住房㊁环境保护㊁公共安全㊁依法治国㊁脱贫攻坚ꎻ2018年ꎬ反腐败斗争㊁社会保障㊁教育改革排在前三位ꎬ其余依次为医疗改革㊁脱贫攻坚㊁住房制度㊁改革开放㊁环境保护㊁乡村振兴㊁依法治国ꎮ可见ꎬ人民的需求正日益从物质文化领域向政治领域㊁精神领域㊁生态领域㊁社会领域不断扩展ꎬ生活内涵日益多样化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全面化ꎮ二㊁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凸显了民生改善的最大制约性因素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民对民生改善现实诉求的基础之上反观中国社会的民生发展现状ꎬ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正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最大因素ꎬ归根结底ꎬ其他问题都是由这个问题造成或派生的ꎮ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36年间ꎬ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ꎬ逐步破解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ꎮ然而ꎬ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ꎬ矛盾无处不在㊁无时不有ꎬ旧的矛盾解决了ꎬ新的矛盾又会产生ꎮ在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中ꎬ每一对矛盾在性质和地位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ꎬ矛盾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ꎮ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ꎬ而在事物发展中处于被决定地位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ꎮ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分是相对的㊁有条件的ꎬ而不是绝对的㊁一成不变的ꎮ矛盾双方处在不停地相互作用㊁相互斗争中ꎬ这种相互作用㊁相互斗争的结果是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ꎮ不仅自然界的发展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ꎬ人类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ꎬ且主要矛盾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ꎬ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ꎬ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也成为制约当下民生改善的主要因素ꎮ(一)民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人们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时代虽然我国在教育㊁医疗㊁收入分配㊁住房等重要民生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和突破ꎬ然而这些涉及民生领域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ꎮ民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教育㊁医疗㊁住房㊁收入分配等领域的不平衡ꎮ收入分配不平衡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ꎬ2012 2016年ꎬ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4㊁0.473㊁0.469㊁0.462㊁0.465ꎬ2016年比2015年提高了0.003[9]ꎮ虽然我国的基尼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ꎬ但仍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ꎮ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ꎬ就11王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民生维度解析21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ꎬ20%的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为5221元ꎬ20%的高收入组人均收入为54544元ꎬ高收入组是低收入组的10.45倍ꎮ他同时提醒我们 过去历年来政府都在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ꎬ但是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ꎮ2000 2014年ꎬ我国城市内部20%的高收入人群和20%的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由3.6倍扩大到5.5倍ꎬ扩大了1.9倍ꎻ同期农民内部20%的高收入人群和20%的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从6.47倍扩大到8.65倍ꎬ扩大了2.18倍[10]ꎮ而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发布在社科院2016年«社会蓝皮书»上的数据显示ꎬ2016年我国收入最高的1%的家庭拥有全国1/3的财富ꎬ收入最低的1/4的家庭只拥有1%的财富[11]ꎮ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仍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ꎬ中等收入群体仍需扩大ꎬ社会各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任重道远ꎮ教育发展不平衡ꎮ教育发展不平衡从结构上来说ꎬ主要体现在各区域㊁各领域㊁各群体之间的失衡现象ꎮ第一ꎬ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ꎮ目前我国城乡之间㊁东部与中西部之间㊁甚至于同一城市空间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ꎬ在师资力量㊁教师待遇㊁教育经费投入上还存在较显著的不平衡现象ꎮ以城乡教育不平衡为例ꎬ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ꎬ乡村学校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难度较大ꎬ同时乡村学校工资待遇不高㊁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ꎬ导致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城镇学校有较大差距ꎮ虽然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所改善ꎬ如2016年乡镇教师月收入分别达到3965.23元和3550.38元ꎬ甚至略高于县城教师的3446.37元ꎬ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2]ꎮ第二ꎬ不同领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ꎮ目前ꎬ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甚至被边缘化现象ꎮ近年来ꎬ我国出台了系列政策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ꎬ然而 说起来重要㊁选择起来次要 的局面使得较少有人愿意和敢于读中职学校ꎬ中职教育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仍存在较大短板ꎮ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ꎬ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2万所ꎬ比上年减少442所ꎻ招生557.05万人ꎬ比上年减少25.38万人ꎻ在校生1555.26万人ꎬ比上年减少37.23万人ꎮ第三ꎬ不同群体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ꎮ随迁子女学生群体㊁留守儿童学生群体㊁特殊教育学生群体㊁家庭困难学生群体等社会各类学生群体中ꎬ在分享社会教育资源时存在失衡现象ꎮ以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群体为例ꎬ近年来虽然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读书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ꎬ然而从2016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总体79.5%ꎬ小学78.8%ꎬ初中81.5%)来看ꎬ尚有部分随迁子女未能入读公办学校[12]ꎮ而且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群体的增加ꎬ还将面临教育需求增加和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ꎮ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ꎮ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ꎮ 看病难㊁看病贵 仍然是当下较突出的社会问题ꎬ究其根源ꎬ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ꎬ而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ꎮ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省会城市ꎬ三四线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相对较少ꎬ县域㊁乡镇的优质医疗资源则更为稀缺ꎮ«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ꎬ顶级医院100强的地区分布和竞争力指数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七大区以华东和华北地区实力最强ꎻ省域分布以北京㊁上海㊁广东为中心ꎬ呈辐射状递减ꎻ城市分布集中在直辖市㊁省会城市以及少数地级城市ꎮ正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ꎬ县域内居民到地级市㊁省会城市ꎬ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的异地就医现象尤为突出ꎮ随之带来的不仅是当地居民看病难问题ꎬ医疗成本也随之提高ꎬ 看病贵 成为一种必然ꎮ住房发展不平衡ꎮ住房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第一ꎬ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结构性发展上不平衡ꎮ相比于商品房市场的快速发展ꎬ廉租房㊁经济适用房㊁政策性租赁房㊁定向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相对滞后ꎮ当下虽然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和投入ꎬ但住房总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ꎮ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在供公租房3800多套ꎬ但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多达5000多户[13]ꎮ第二ꎬ保障性住房存在区域与空间不平衡ꎮ依据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大小ꎬ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大城市供求不足㊁中小城市供求剩余的现象ꎬ保障性住房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供需不平衡现象仍较突出ꎮ此外ꎬ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存在空间布局不平衡ꎮ从保障性住房在各地的建设情况来看ꎬ多建设在距中心城区较远的城郊ꎬ交通不便ꎬ通勤时间和成本高ꎬ公共配套不足ꎮ第三ꎬ住房价格和居民收入之间不平衡ꎮ目前ꎬ没有什么比房价更能牵动人心ꎬ房价过高是绝大部分居民的真切感受ꎬ尤其是北上广深的房价更是 触不可及 ꎮ住房价格与人们的工资收入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ꎮ据统计数据显示ꎬ2008 2018年10年间工资收入翻了一倍ꎬ而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增长近3~5倍ꎮ(二)民生发展不充分是制约人们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又一主要因素教育㊁医疗㊁住房等民生领域不仅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ꎬ同时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ꎮ40多年的改革开放ꎬ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然位居世界前列ꎬ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ꎬ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ꎬ仍不能满足人民对不同产品的种类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ꎬ也不能满足人民对民生工程建设和发展的需求ꎮ教育发展不充分ꎮ第一ꎬ教育发展不充分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上ꎮ相较于城市和中东部地区ꎬ农村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ꎻ相较于其他种类教育ꎬ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ꎮ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例ꎬ2016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12.9%ꎬ与普通教育各层次相比ꎬ所占比例最低[14]ꎮ第二ꎬ学前教育发展不充分ꎮ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提出保障与改善民生的 五有 目标的基础上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 七有 目标: 在幼有所育㊁学有所教㊁劳有所得㊁病有所医㊁老有所养㊁住有所居㊁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ꎮ [6] 幼有所育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切体悟民情的基础上提出的ꎮ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较突出ꎬ幼儿园少ꎬ普惠性幼儿园更少ꎮ2016年我国近25%的适龄儿童无幼儿园可入ꎬ随着 全面二孩 的开放ꎬ这一现状将会进一步加剧ꎮ第三ꎬ教育师资发展不充分ꎮ从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ꎬ乡村教师和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发展不够充分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ꎬ如果按照国际经验每个班 30个学生㊁两教一保 的比例ꎬ4600万在园幼儿来推算ꎬ我国现阶段仍缺少71万幼儿教师和76万保育员[15]ꎮ住房发展不充分ꎮ住房发展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充分:第一ꎬ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不充分ꎮ与保障性住房不平衡发展并存的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仍存在较大缺口ꎬ这种现象在一线大城市尤为突出ꎮ一线大城市房价高ꎬ城市中低收入者的购房能力在高房价前越来越微弱ꎬ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会越来越大ꎬ保障性住房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ꎮ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ꎬ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子女涌入城镇ꎬ再加上高校毕业生等新生代市民在城市定居ꎬ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跟不上人口流入速度ꎬ保障性住房总量供给不充分问题仍是较为突出的民生问题ꎮ第二ꎬ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不充分ꎮ保障性住房周围的配套设施往往较差ꎬ教育㊁医疗㊁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ꎮ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ꎮ第一ꎬ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医师数量十分有限ꎮ根据有关数据显示ꎬ2018年中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为2.59人(德国㊁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超过4人)ꎬ其中农村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8人ꎬ仅为城市的45%[16]ꎮ第二ꎬ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偏弱ꎮ据数据显示ꎬ基层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从2009年的61.9%下降到2017年的54.2%ꎬ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仅有60%左右[17]ꎬ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偏弱ꎮ县域㊁乡镇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ꎬ造成老百姓舍近求远㊁异地就医ꎬ增加了医疗成本ꎮ实际上ꎬ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ꎬ不充分会导致不平衡ꎮ正是由于发展不充分和竞争性资源短缺ꎬ以及发展理念不够科学㊁部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原因ꎬ会带来发展不平衡ꎮ不平衡反过来又会加剧不充分ꎮ由于发展不平衡ꎬ拥有优势资源的社会主体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ꎬ在总的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ꎬ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主体就会产生资源不足和发展不充分的感受ꎮ31王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民生维度解析41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三、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中破解民生难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凸显了民生改善的最大制约性因素ꎬ顺应了人民追求民生改善和幸福生活的新期待ꎮ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的关系ꎬ坚持民心政治ꎬ坚持民生导向ꎮ在社会矛盾的解决进程中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条件ꎬ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ꎬ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奠定基础ꎮ第一ꎬ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ꎬ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行动指南ꎬ是民生改善的价值指引ꎮ新时代的物质需要㊁生态需要㊁政治需要㊁社会需要构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ꎬ要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ꎬ正确的理念引导是新时代发展的价值引领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 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㊁互为条件的关系ꎬ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ꎬ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ꎮ [18]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ꎬ为我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ꎮ具体来说ꎬ解决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贯彻落实创新㊁协调㊁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ꎬ只有创新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ꎬ才能提升发展质量ꎬ通过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发展ꎬ为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ꎻ协调发展着重解决教育㊁医疗㊁住房在城乡与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ꎬ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ꎻ共享发展着重解决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衡㊁不公正问题ꎮ在创新㊁协调㊁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引下ꎬ保障民生领域更均衡更充分发展ꎬ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ꎬ真正共享经济发展成果ꎻ绿色发展着重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ꎬ生态美好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ꎬ生态是否美好㊁能否尽享绿色ꎬ与人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ꎻ开放发展着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开放带来进步ꎬ封闭必然落后ꎮ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ꎬ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ꎬ以开放促改革ꎬ以竞争促升级ꎬ在开放发展中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ꎮ第二ꎬ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ꎬ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坚实后盾ꎬ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政治保障ꎮ新时代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需要ꎬ政治需要成为人们的 新 需要ꎮ要满足人们的政治需要ꎬ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ꎮ同时ꎬ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带来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因素ꎮ当下ꎬ民生领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ꎮ传统的体制机制及其形成的路径依赖仍然深厚ꎬ一些政策阻碍仍然存在ꎮ面对这一现状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ꎬ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㊁法律法规ꎬ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㊁法律法规ꎬ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㊁更加完善ꎬ实现党㊁国家㊁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ꎮ [19]构建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为了保障人民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ꎬ与民生建设的目标完全吻合ꎮ无疑ꎬ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的强力保障ꎮ总的来说ꎬ制度体系的构建是要使民生建设的整个过程规范和稳定ꎬ通过制度创新和完善不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ꎬ从而为更平衡更充分地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ꎬ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㊁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ꎬ实现民生幸福ꎮ第三ꎬ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要助力ꎬ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ꎮ新时代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升级和日益多样化㊁个性化需求ꎬ需要不断提高生产力ꎬ做大 蛋糕 ꎬ同时要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的ꎬ主要着力解决结构性失衡(供过于求㊁供需错配)和有效供给不足问题ꎬ提高供给质量ꎬ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㊁更高品质㊁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ꎬ以满足人民日益个性化㊁多元化的生活需要ꎮ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再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ꎬ强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ꎬ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ꎮ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种类㊁数。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

pr c i e a d h l g c l nd oi i t hu n o r he i e nd r e e eop n . a tc ; n t e o ia e p nt s he ma c mp e nsv a f e d v l me t
A c u a ey nd r t I i g he l g c l t u t r o M a x n En l ’ p op e i e i o d c r t l u e s a1 n t o ia s r c u e f d r a d ges S e l lv lh o c c p s t e pr m i et ui a x a d En e sS p o e l lh d c nc pt a s s t e b sc on e t i h e s o b l M r n g l ’ e pl i i oo o e , lo i h a i d ve p i i l st ant i nd d veo t rncp e o m i a n a e l p i. K e r s: c nc pt f y wo d o e o Pe pl ’ Li ei o o eS v lho d; t p o eS e ds pr c ie t hu a he e pl ’ n e ; a tc ; he m n c m pr he sv n r e de e o m e t o e n iea d fe v lp n
Ab ta t M a x a ge sS p o l i e i o d c c pti n i po t n e e r h t p c Of sr c : r nd En l ’ e p e lv lh o on e s a m r a tr s a c o i M a x s t e r . A n he l g c ls a tn i tofi i he p o eS ne d . T he m an l s r im h o y d t o ia t r i g po n t s t e pl ’ e s i i i n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

万 志 昂1 , 2
(. 1 西华大学 机械工程与 自动化学 院,四川 成都 6 0 3 ;2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3 ) 10 9 . 10 1
摘
要: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民生理论是 中国共 产党在 长期 的革命 斗争和社 会主义建设过程 中逐 渐发展 起来的重
视 和改善 民生的一 系列原则 、 法、 方 策略和思 想的 总和 。 在不 同的历 史时期 ,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既相 互联 系, 又有 自己的历史特征 。但 从 中国民生理论演进的历 史进路上看 , 以人 为本 ” “ 始终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民生理论的思 想内 核 并贯穿 中国共产党 民生思想发展 的全过程 , 它不仅体 现 了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把广 大人 民群 众生存和发展 作为 自身 使命 的 宗旨. 而且还深刻反 映 了马克思主 义人 的 自由而全 面发展 的终极 价值 目标 , 而实现 了民生 问题在执 政理念 从
21 0 2年 8月
社会 科 学家
S OCI S ENTl T AL CI S
Aug , 1 . 20 2
( 8期 , 第 14期 ) 第 总 8
【 政治文明与构 建和谐社会 】
( .. n rl o1 4 No8Ge ea . ) N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生理论 的思想 内核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探究

中 图 分 类 号 : 6 : 0 4 1 A1 6 F 1 . a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0 X 2 1 ) 40 0 — 5 0 9 1 5 ( 0 0 0 — 0 70
社会 生 活条件 、 治 生 活 条 件 和精 神 生 活 条件 , 政 下
的 自由和解 放 。马克 思恩格 斯斯 从 实践观 的高 度 ,
科学说 明了人 的生 存 与发 展 中带 有 本 质性 和方 向 性 的 问题 , 为我们 解 决 民生 问 题 和构 建 和 谐 社会 ,
提供 了科学 的思 想原则 与方 法 。
21 0 0年 1 2月
马克 思 恩 格 斯 民生 思 想 探 究
王 贤 斌
( 国政 法 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 京 中 北 108) 0 0 8
摘 要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的 著 作 中蕴 涵 着 丰 富 的 民 生 思 想 。 民生 是 “ 实 的 个 人 ” “ 们 的物 质 生 活条 件 ” 现 、他 和 “ 们 的 活 动” 个 要 素 的 统 一 。 民生 思 想 的 逻 辑 起 点 是 人 的 需 要 , 穿主 线 是 人 的 实 践 , 他 三 贯 目标 旨归 是 人 的 全 面
行物 质生 产 的” 而且 “ , 是在 一 定 的物 质 的 、 不受 他 们任 意支 配 的界 限 、 前提 和条 件下 能动地 表 现 自己
“ 富于 民” “ 以养 民” , 藏 、宽 等 这些 思 想 客 观 地 反 映
了他 们对 民生 的重视 , 成 了当时 治 国理 政 的核心 构 理念 和最 高境 界 。在 孙 中 山民生 主义 的语 境 中, 民 生作 为近 代 中国资 产 阶 级 民 主革 命 的 三 大 纲 领之
民生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

平, 才能尽快消除东西部之 间、 城乡之 间的经济增长差距 , 解决
② 《 泽 东选集 》 ( 卷 ) 毛 第1 ,北京:人 民 出版 社 , 9 1 1 9
人民群 众最关心的物质利益 问题 , 真显马克思主义 的生机和魅 年 , 3 页。 第1 6
力。 同时 , 分 配 过 程 中, 须 遵 循 社 会 主 义公 平 正义 的原 则 , 在 必
持成果共 享, 坚持 以人 为本 , 尊重群众的意愿表 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 当代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
【 关键词】 民生 当 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 解 决失 业 问题 。 国后 , 建 民生 问题 依 然 是我 们党 和 国家 迫 切 需要 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 为人民群众最信赖 的理论, 成 并将其 解 决的 重要 问题 。 所内蕴 的价值 观内化为人 民群众的坚定信仰 , 为人 民群 众 自觉 1 9 年, 9 2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后提 出了 “ 三个有 利于 ” 的标
目前, 国正处 于 改革 发展 的关 键 时期 , 济 的快 速 增 长 , 我 经
利益的多元诉求, 当前 的社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制约,
才 如 教育 问题 、 业 问题 、 疗 问题 、 房 问题 、 就 医 住 社会 保 障 问题 、 分 怀 人 民群 众 , 能使 人 民群 众真 心 接 受和 自觉运 用马克 思 主义 ,
平 台, 注 他 们 的利 益 诉 求 , 能获 得 公 众 的情 感 支 持 , 关 才 形成 正
确的舆论导向, 创造 良好 的舆论基础 , 确保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
思潮,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永不动摇。固霪 蘑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
用马克思理论解析民生问题
制作:
杨彩苑(广播电视编导一班2011075121)
邓浩 (广播电视编导一班20110751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
(一) 美国民生你好吗?
长期扮演世界领跑者角色的美国,一直向世人宣扬其高人权、高
福利、高保障、高民主的优势。而一切的一切真如美国宣扬的一样吗?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一直强调民权、民
主、民生的国家,早在《独立宣言》颁
布的那天。美国就开始强调人民大众的
人权的自由平等,树立了一切以人民为
主的民生政策。然而,就在这个作为世
界人权领跑者的国家的今天,他们的民
生政策是否还是完美呢?我们不妨看看今天的美国民生。
(二)、
美国上演“占领华尔街”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奥巴
马政府施政无力,两党相互拆台,明争暗
斗,社会矛盾加深,贫富差距加大。少数
具有左倾思想的中产阶级分子和贫穷人士
联合起来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行动,活
动得到美国各地响应,影响不断扩大
。这
不得不让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最为一个
世界大国,GDP一直领先与世界各国的美国为何会出现游行事件?华
尔街罪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
(三)政治“嘉年华”——华尔街罪在何处?
不少美国民众把失业归罪于华尔街,对华尔街怨气冲天。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不少媒体和官员都拿华尔街说事。在
美国政府巨资救援华尔街的同时,华尔街竟然一方面接受救援,另一
方面却高额分红。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企业员工获得了总额达
184亿美元的高额分红。一面是众多的失业者,流落街头,而另一面
高额分红制造巨富,这无疑令政府救市刺激经济的行为受阻。华尔街
依然我行我素,把政府和公众的谴责当耳边风,更是激起民愤。因此
可以看出“华尔街游行事件”的发生存在必然性。之所以华尔街事件
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不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还因为事件发
生时段的特殊性。我们知道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短短的几月时间,
而奥巴马政府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施政无效导致自己的名誉受损。可以
说这次事件对其政府的毁灭性不容小觑的。同时,由民生问题直接影
响到了美国的民权以及民主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生问题的重
要性。那何为民生问题呢?
(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脉络
所谓“民生问题”,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生
活、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根本利益问题。马克思
主义作为一种致力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理所
当然地关注民生问题,并以解决民
生问题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
党宣言》等著作中,以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深入分析了广大无产者的生存状况,并着眼于解放全人类的目标,提
出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措施,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在马克思
主义的视野中,民生问题不仅包括国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包括国民
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民生水平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且反映
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先进的生产关
系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
民生问题。
(五)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特点
1、民生内涵的丰富性。传统意义上的“民生”,更多地侧重于
强调物质生活水平。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野中,人的
生活是多样化的,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要求。因此,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强调全方位、多层面地考察民生问题,涉及经济、
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生存”、“生产”和“发展”的统一,具有十
分丰富的内涵。
2、解决方案的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
怀,关注私有制所造成的异化问题,要求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
劳动真正成为人类的自由、自觉活动,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为此,《共产党宣言》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
措施,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好城乡差别、免费教育等问
题,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民生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可以
看出马克思在民生问题的研究是有深度、有科学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资料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