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自然“三带”观测分析

合集下载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摘要】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是一种对煤炭开采工作面进行全面监测的重要方法。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入手,介绍了工作面“三带”概念及特征,以及相关的观测技术和应用。

通过对观测技术的分析,揭示了其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优势和潜在的发展前景。

结论部分指出了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重要性和推广价值,强调了其对煤炭工作面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煤炭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煤炭开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改进,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应用,优势,发展前景,重要性,推广价值1. 引言1.1 研究背景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是煤炭开采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对工作面岩层的变化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导矿井生产作业,优化煤炭开采过程,提高煤炭开采效率。

煤炭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井开采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炭开采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和挑战,如矿井深度加深、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等。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煤炭开采中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的重要手段。

深入研究和应用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对于提高煤炭开采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的内容为: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工作面进行“三带”观测,准确掌握煤层破坏及变形情况,提前预警煤层的失稳或冒顶等安全隐患,从而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通过对“三带”观测技术的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提高矿井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矿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工作面“三带”现象的产生机理及规律,优化“三带”观测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推动“三带”观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1. 引言1.1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简介工作面“三带”是指煤矿工作面上挖掘过程中形成的三个不同性质的带状区域,分别为煤、夹矸和矸石。

对于煤矿生产而言,“三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因为不同的带状区域拥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质,对矿山生产和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则是指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三带”进行实时、精准的观测和分析,从而为矿山生产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这种观测技术涉及到多种传感器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三带”地质构造、煤层质量、夹矸含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矿山生产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预警。

在现代矿山管理中,“三带”观测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矿山生产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指导。

通过对工作面“三带”进行精准观测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矿山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风险,保障矿工的安全,实现矿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三带观测中的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三带观测中的应用是矿山领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工作面三带的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和监测。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质构造、岩层走向和倾角等信息的快速获取,为地质构造分析和采矿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工作面:硐巷、回采面、支护状态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工作面出现的安全隐患,保障矿山生产的安全。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还可以实现对采空区的体积计算和变形监测,为采空区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作面三带观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矿山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2.2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三带观测中的应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三带观测中的应用是现代矿山管理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是一种用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监测技术,通过对工作面地质情况的实时观测和分析,帮助矿山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随着矿业行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研究背景部分将介绍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在煤矿开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将探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目前学术界对该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1.2 研究意义: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是煤炭开采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面“三带”包括地质构造三带、煤层裂隙三带和瓦斯运移三带,对于煤炭开采的安全和高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三个关键带的观测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估开采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煤层裂隙分布和瓦斯运移规律,从而为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可为煤炭资源勘探和评价提供支撑。

通过对地质构造、煤层裂隙和瓦斯运移情况的观测,可以准确地判断煤层的厚度、赋存状况和瓦斯赋存状态,为资源勘探和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还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对煤矿工作面“三带”情况的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煤层赋存异常和瓦斯积聚情况,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 正文2.1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概述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是指通过对地质构造、煤层裂隙和瓦斯运移三个方面的观测和分析,来全面了解煤矿工作面周围的地质条件和矿井安全隐患,为矿山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主要包括地质构造观测、煤层裂隙观测和瓦斯运移观测三个方面。

地质构造观测主要通过地质测量仪器和设备,对工作面附近的构造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以揭示地层的变化和构造裂隙的分布情况。

新柳煤矿231115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测定

新柳煤矿231115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测定

n i z e d mi n i n g f a c e i n Xi n Li u c o a l mi n e,t h e a u t h o r s d e t e r mi n e t h e wi d t h o f o x i d i z e d“ t h r e e be l t s ”a n d i t s d yn a mi c c h a n g e r u l e wi t h s t o p i n g f a c e p r o p u l s i o n b y me a s u r i n g t he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g a s c o mp os i t i o n g e n e r a t e d by t h e o x i — d i z a t i o n o f r e s i d u a l c o a l i n g o b a n d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r u l e,whi c h p r o v i d e s b a s i c d a t a f o r f o r e c a s t i n g t h e s p o n —
Ab s t r a c t : By e mb e d d i n g g r o u p s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p r o b e s a n d b u n d l e t u b e s y s t e m i n t h e g o b o f 2 31 1 1 5 f u l l y me c h a —
煤 矿 自建 成 投 产 以来 , 一 通 三 防 中 防灭 火 工 作 的 压 力 一 直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作者:夏步友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06期摘;要:为确定采煤工作面采空区三带范围及动态移动情况、采煤范围内着火隐患源头面积及采煤的允许回采工作进度。

推断采空区在不同速度推进时的自燃危险性和实际条件下的自然发火期,以及对相似工作面的防灭火措施提供依据,做到超期预控,需对工作面采空区进行“三带”观测工作。

关键词:采煤工作面;“三带”;技术;应用一、现状分析采空区自然发火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项重大隐患,控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措施多样,超前掌握采空区发火规律有利于更好的采取灭火措施,更好的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目前,提前获取采空区发火规律的措施主要有热电偶和束管取样测定技术,而我公司以前采用埋管抽气法观测采空区气体浓度分布,此次采空区内的气体成分采用埋管抽取检测。

由于前期束管敷设没有充分考虑到采空区积水的影响,导致束管被堵,无法获取准确的数据。

因此,考虑重新敷设束管进行第二次观测。

为确定采煤工作面采空区三带范围及动态移动情况、采煤范围内着火隐患源头面积及采煤的允许回采工作进度。

推断采空区在不同速度推进时的自燃危险性和实际条件下的自然发火期,以及对相似工作面的防灭火提供依据,对首采工作面采空区进行“三带”观测工作。

该矿首采201工作面已经回采450m,剩余380m,推进速度为6m/天。

由施工单位生产服务工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埋管抽气法观测采空区气体浓度分布,束管采用DN50钢管进行保护,并将束管吊挂至距底板1.5米处的巷帮,防止束管进水,每隔50米设置一个观测位置。

将监测束管安装在采煤工作的两侧巷道内,当监测到工作面内O2的浓度不超过百分之五时,监测开始完毕。

观测位置具体分布如图下图所示。

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当采煤工作面老空区内的残留煤氧化导致自然放出的热能超过煤层上下平面散发的热能和空气流动带走的热能的和时,就会引起工作面内的煤层的温度上升,进而会促使煤层自燃,也就是说煤矿工作面老空区内残留煤受空气氧化增加了热量导致温度上升应该符合以下算式:最终结论:煤矿工作面老空区内残留煤自然发火应,首先是工作面回采完毕后留有大量的残煤在老空区内,才导致工作面内残留煤受空气的氧化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并且聚集在一起;其次是含有大量氧气的空气混入到煤矿工作面老空区内给予煤层温度上升提供支持;再就是要求漏风不能过于严重,以免煤层温度上升产生的热能让风吹走。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随着煤炭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作面的安全和生产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以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和高效开采。

本文将就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工作面“三带”概念及意义工作面“三带”是指工作面煤层的顶板、底板和煤层本身。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是通过对工作面煤层、顶板和底板的状态进行监测,实时获取相关数据,用以指导采煤工作和工作面支护,以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二、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方法1. 顶板监测技术顶板监测技术是指通过钻孔、地质雷达、激光雷达等手段对工作面顶板进行监测。

顶板的稳定性对采煤工作和工作面支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顶板监测技术对于发现顶板裂隙、节理和夹层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顶板监测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用于制定支护方案,指导采煤工作的进行,减少煤层顶板事故的发生。

1. 某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监测某煤矿的采煤工作面在采煤过程中,顶板出现了裂隙和坍塌的现象,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煤矿使用了钻孔顶板监测技术,通过定期对顶板进行钻孔监测,实时获取顶板裂隙和变形等数据。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制定了相应的支护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顶板裂隙和坍塌问题,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四、结语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工作面的安全稳定和高效开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为煤矿安全生产贡献更大的力量。

希望广大煤矿企业能够重视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应用,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研究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研究

311矿井火灾是煤矿开采所面临的“五大灾害”之一,由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导致的内因火灾是矿井火灾的主要原因。

为预防采空区遗煤的自燃危险,需要对采空区进行“三带”的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

随着煤矿采掘的不断推进,为解决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开采作业面采用台阶型综采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即综采工作面与两顺槽巷道间留有一个台阶,但此类工作面周围存在大面积采空区,漏风现象较为严重,给工作面火灾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因此,本文以庞庞塔矿5-108工作面为例,通过对工作面采空区温度、CO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测试研究,合理科学地给出了工作面自燃“三带”区域,并相应地求出该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1 矿井概况 庞庞塔矿位于位于山西省河东煤田中段临县县城以东。

井田面积60.73k㎡,生产规模1000万吨/年,批准开采3号-10号煤层。

5-108工作面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煤层厚度2.50~4.3m,平均厚度3.5m;倾角3°~7°,平均为 5°;工作面东侧为5-106上工作面采空区,西侧斜上方为5-103上工作面采空区,北邻冲刷带无煤区、南邻西翼带巷和西翼轨道巷。

煤层平均倾角6°,开采煤层厚为2.7m。

与传统综放工作面的不同之处是,该工作面的东侧上方约111m处存在上分层的采空区,在分析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时,应充分考虑上分层采空区对“三带”分布的影响。

2 现场测试方案 2.1 测点布置 温度传感器和束管安装在5-108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内,用以监测及分析温度和气体。

1#、2#和 3#测点位于进风巷一侧,6#、7#和 8#测点位于回风巷一侧,每个测点之间的距离约为9m;4#和5#测点则布置在5-108上工作面两顺槽的以内约10m 处。

各测点均布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束管,每个测点的温度传感器和束管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埋入采区内[2]。

由于矿井环境条件恶劣,温度传感器必须要同时具备稳定性能好、安全性能高、防腐蚀、抗静电冲击等优良特性,并适应于远距离传送要求,能够满足煤炭自燃的早期预测预报。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与应用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炭采煤工作面的稳定和安全已成为煤矿企业迫切面临的问题。

作为煤矿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工作面的观测和监测是确保采煤工作面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近年来,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逐渐成为矿山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其应用在提高工作面安全监测水平和促进采煤工作面的持续稳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面“三带”是指煤层的上部带、煤层和下部带。

上部带主要是指覆岩带、北、南侧巷道变形情况等情况。

煤层是指煤层岩体,下部带主要是指底板带等情况。

通过对工作面“三带”进行观测和监测,可以发现工作面附近的构造和地层变形情况,及时发现矿压和煤与岩层运动的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和采取措施,以确保工作面的安全性。

二、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原理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地质雷达、全站仪、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等设备对工作面“三带”进行实时、动态地观测和监测。

地质雷达可以实现对地下构造和地层的动态实时成像,全站仪可以实现对工作面各个位置的高精度定位,测量仪器和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地表和地下变形的实时监测。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工作面“三带”变形情况的高精度、全方位的监测,及时预警和提醒,确保工作面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的应用1. 煤层资源调查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可以应用在煤层资源调查中,通过对煤层的上部带、煤层和下部带进行立体三维成像,可以获取到煤层的构造和地层情况,为煤层的合理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2. 采煤工作面稳定性监测在采煤工作面的开采过程中,地质条件和矿压等因素的变化会对工作面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表和地下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工作面稳定性问题,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 矿压和顶板坍塌预警工作面“三带”观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矿压和顶板坍塌等突发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木煤矿213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
自燃“三带”观测分析
陕西省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救护队戚海博
内容提要:通过沿综放工作面全面布点测定方法,对采空区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崔木煤矿21301综放工作面气样参数。

并结合采空区煤炭自燃理论确定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从而为预防采空区煤炭自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气体成分崔木煤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崔木镇北王村。

南至西安155Km,彬县——麟游(崔木)市际公路及崔木——甘肃邵寨省际公路横穿矿区中部,西侧由S306省道向西至陈仓与陇海铁路相接。

煤系地层为中生代煤系早中侏罗世延安组,矿井煤层条件赋存简单,可采、局部可采煤层有2层,可采总厚度12.31~34.2m,主采煤层为3煤层,占全矿井可采储量的60.11%,平均厚度16.89m。

崔木煤矿为高瓦斯矿井,初期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煤尘爆炸指数为31.9%,有爆炸危险,煤层自燃发火期为3~5个月,最短为25d。

采用综采放顶煤技术,在开采过程中存在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问题。

为掌握容易自燃厚煤层采空区煤炭自燃发火特性,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对21301综放工作面进行了采空区气体成分的测定分析,进而确定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形成合理的预防采空区煤炭自燃的综合防灭火技术。

1 21301综放工作面概况
21301综放工作面走向可采长度964m,倾斜长度204m,煤层
倾角3~6°,煤层灰分14.27%,挥发分34.95%,煤尘具有强爆炸性,属I类容易自燃煤层;煤层最大厚度24.92m,最小6.52m,平均14.09m,割煤高度为3.8m,放顶煤高度8.2m,采放比1:2.15。

2 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的方法和测点的布置
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的主要内容是要确定出自然带的范围,采用的方法是在采空区预埋束管检测采空区内气体成分随工作面推进度变化情况,并根据煤炭氧化的临界氧气浓度确定出不自燃带、自燃带与窒息带的范围。

21301综放面平均长度204m,整个工作面共136个支架,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在工作面支架后部采空区侧倾向、上隅角共设5个测点,将束管接到21301工作面回风巷内,进行人工采样,并将所采气样送到地面分析室,利用色谱监测系统进行气体成分分析。

所设5个测点如图1所示。

各测点位置如下:
图1 工作面测点布置图
5#测点设置在10号支架后部,距离进风顺槽18m,4#测点设置在36号支架后部,距离5#测点39m,3#测点设置在70号支架后部,距离4#测点51m,2#测点设置在106号支架后部,距离3#测点54m,1#测点设置在上隅角,距离2#测点46m。

3采空区气体成分变化实测分析
根据现场实测,我们可以得到崔木煤矿213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的气体成分实测数据,从而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3.1采空区氧气浓度实测分析
由现场实测可知21301工作面采空区O2浓度的实测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煤炭氧化自燃理论,煤炭自燃的决定性因素是漏风风流中的O2浓度,用O2浓度来划分采空区煤炭氧化自燃“三带”是可靠的。

表1 采空区各测点O2浓度变化实测结果
分析表1所反应的崔木煤矿21301工作面采空区氧气浓度变化
实测结果可知:①当工作面推进13~16m后,O2浓度开始迅速减少。

这是由于煤层顶板垮落,岩块充填采空区,使采空区漏风减少。

②各测点氧气浓度下降的趋势为:靠回风侧1#测点下降较快,靠近进风侧5#较慢。

说明21301工作面采空区中部靠近进风侧漏风较大,回风侧较小。

③以O2浓度为15%作为不燃带与自燃带的分界线时,各测点距工作面煤壁的距离相应为:1# 15m,2# 13.8m,3# 13.5m,4# 13m, 5# 16m。

④各测点在距工作面煤壁距离超过80.54m后,O2浓度都下降到5%以下的窒息浓度而进入自燃惰化区域。

各测点进入惰化区域的顺序为:1# 60.5m、2# 60m、3#81m 、4# 76m、5# 80m。

3.2采空区其他气体变化实测分析
对其它气体的实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CO、CO2的实测显示在距工作面煤壁30-67m的范围内氧化剧烈,且30m左右最严重,超过80m之后各点都已降到很低水平,其中3#、4#测点CO浓度已经降到零,上隅角由于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1#处CO始终存在。

根据崔木煤矿气体分析得知,当CO浓度达到100PPm时,煤炭开始进入加速氧化放热阶段;C2H4气体在温度上升到80℃以上时,煤中释放出该气体,在检测过程中只偶尔出现两到三次,很快就被注氮给惰化降温处理了。

崔木煤矿为高瓦斯矿井,21301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3.41m3/min。

工作面采空区实测各测点甲烷浓度较高,大都在5~12%之间,其中靠进风侧的5#测点最低,平均浓度为3.7%。

2#、3#、4#、5#测点在80m左右出现一波峰,最高瓦斯浓度达21.64%。

4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确定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指标参数。

但总的说来有3种划分指标:采空区漏风风速、采空区O2浓度以及采空区温度。

其中以采空区O2浓度为划分标准的方法是目前在工程实践应用中最为广泛,也是最有效的实测方法。

根据崔木煤矿21301煤层属于气煤,容易自燃厚煤层,自燃发火期短的特点及参考国内外的一些划分依据,采空区按氧气浓度划分煤炭氧化自燃“三带”的指标参数采用:不然带O2>15%;自燃带15%>O2>5%;窒息带O2<5%。

因此,根据表1从O2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213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是从工作面煤壁向采空区的距离:不然带<13~16m,自燃带16~80m,窒息带>81m。

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如图2所示。

21301工作面开采煤层较软,地质构造较发育,采后顶板垮落压实采空区,减少采空区漏风。

但自燃带的宽度较长,最大为65m,因此回采过程中必须加强向采空区自燃带注氮等防灭火措施。

以上分析结果仅适用于21301工作面,当工作面开采条件发生变化时,需另进行相应的测定。

5结论
①213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为:不然带<13~16m,自燃带16~81m,窒息带>81m。

②采空区为“一进一回”的漏风形式,进风侧采空区漏风范围较大,即采空区回风侧惰化区比进风侧早。

③从采空区各种气体分析可以得知,各测点距工作面煤壁13~16m左右和60~80m处,气体都出现波峰,说明在此附近,有自热氧化的发生。

④综放工作面月推进速度只要>97m,就不会发生自燃现象,因发火期为3~5个月,最短为25d。

⑤影响工作面自燃发火的主要因素是推进度和采空区的自然风速分布。

因此应加快工作面推进,重视对上下隅角进行封堵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