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_夏伟_张哲_王建华_孔德昭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_夏伟_张哲_王建华_孔德昭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和疗 效评价,E - mail: myhearthk@ sina. cn。
1. 2 对象 样本来源于全国 11 家医院,在规定时间 内连续就诊的门诊或住院患者,一次性采集符合入选 标准病例就诊时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本次调查 选择了全国 11 家医院作为分中心辽宁中医药大学附 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 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 附属盛京医 院、大 连 市 中 西 医 结 合 医 院、抚 顺 市 中 医 院、辽宁省血栓病中心、丹东市中医院、营口市中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 1. 3 调查时间 2009 年 7 月—2010 年 4 月。 1. 4 样本含量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 期患者共计 963 例。为了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在保证 样本数最少的基础上,于规定时间内力求录入更多患 者。 1. 5 诊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 期诊断标准依据 1995 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 管病诊断 要 点 》[5],并 参 照《中 国 脑 血 管 病 防 治 指 南 》 ( 2005 年) [6]。 1. 6 病例入选标准 ①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 脑梗死恢复期( 2 ~ 8 周) 诊断标准; ②35 岁 < 年龄 < 85 岁; 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 7 排除标准 ①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心 肌炎、心肌病、高心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roke patients'gender,age,BMI index,TCM distribution and to provide clinical data support. Methods: Using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cross - sectional investigation method,the atherosclerotic 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convalescence recovery (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ncephalopathy) patients of 963 cases,were collected the general material, related risk factors,syndrome diagnostic,etc. The frequency,chi - square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for gender,age,BMI,TCM syndrome type of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selected 11 hospitals across the country as sub - centers,acquiring related different groups'people of different regions. Expected sample size was 960,through rigorous quality control and data entr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ctual collections of 963 patients,gender,age,BMI index,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type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largest proportion was wind phlegm syndrome type.

3D-TOF MRA成像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3D-TOF MRA成像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14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月 第5卷第2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病理基础,它可通过原位血栓形成、远端分支栓塞等机制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全面系统筛查脑动脉粥样硬化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据统计,约80%脑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有关[2],因此,对脑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做出科学评价是防治脑卒中的关键。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TOF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无需对比剂,无辐射危害,且操作简便,显影效果好,可多角度、多方式显示血管图像及侧枝循环。

本文探讨3D-TOF MRA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价值,旨在提高对脑动脉疾病影像学征象分析和认识能力,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内科收治的临床疑诊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5~89岁,平均(56.05±7.27)岁;病程0.5~6年,平均病程(3.24±0.78)年。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3D-TOF MRA检查。

应用西门子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16通道头常规线圈,VS 3D IMC HR SEN HEAD。

扫描参数:TR:25 ms,TE:7 ms,512×512,翻转角25°,倍率:2.10,层厚0.5 mm,FOV180 mm。

对所获得原始图像以MPR,VR 以及MIP等方式重建,W/C:2746/1417,并对重建血管造影三维图像进行分析。

由2名诊断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独立阅片,若诊断结果不统一需通过第三方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1.3 入选标准脑动脉狭窄程度评判标准参照Samuels标准制定,即以狭窄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为标准,无狭窄为正常;信号丢失或狭窄1%~49%为轻度狭窄;信号丢失或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信号丢失或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局限性血流信号丢失或狭窄100%为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一、《共识》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如能在疾病的早期识别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进一步降低ASCVD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采用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分可以很好地估计人群水平的风险,但在预测个体风险时往往不够准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标志物,反映了特定个体所有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的终生影响,识别斑块的存在及特征对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影像学的进展使得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识别斑块的组分和形态,基于斑块筛查和管理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我们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学说[2],脂质浸润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含有载脂蛋白B(Apo B)的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壁内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

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时过多的LDL‐C沉积会诱发产生更多的凋亡细胞[3],巨噬细胞虽然可以吞噬并清除凋亡细胞,但在超过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后,斑块会不断增长并伴随着脂质的堆积形成薄纤维帽斑块,如发生斑块破裂或侵蚀,则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失稳定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导致的慢性进展性病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LDL‐C 在受损动脉壁中积累而形成斑块[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不可变因素:年龄、遗传、种族与性别等➤可变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与超重、心理因素、缺乏运动与炎症等LDL‐C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强的可改变危险因素。

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本研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患者预后与相关因素方面采用了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较好的控制了潜在的混杂偏倚。

不足之处:尽管住院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宣教工作,但出院后患者是否进行康复及康复时间、用药是否规范均有可能影响预后;仅对发病3个月的预后进行分析,时间短;样本量少,筛选的相关因素过少等缺陷,期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标签: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发病机制;短期预后急性脑梗死病因(TOAST)分型中,不同亚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不同。

然而针对亚型中LAA脑梗死四种发病机制临床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目前尚无这方面前瞻性研究。

本研究对LAA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拟在探讨不同发病机制的预后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不同发病机制采取个体化治疗预防方案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LAA脑梗死患者29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4例(62.6%),女110例(37.4%),年龄25~87岁,平均年龄(61.25±11.05)岁。

1.2诊断标准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依据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专家共识;LAA脑梗死的诊断依据NEW-TOAST分型标准。

1.3纳入标准(1)LAA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完成影像学检查(如头颅DWI+MRA、CT/CTA或DSA、颈部血管彩超、TCD等);(3)初次发生脑梗死或既往有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但生活能自理者(modifiedRankin Scale,mRS7天;(5)溶栓患者;(6)拒绝参加研究者。

1.5发病机制及判定标准A.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

同时符合以下两条:(1)急性梗死灶仅限于某穿支动脉供血区;(2)该穿支动脉发出部位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包括:①基底节区和侧脑室旁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有粥样硬化性狭窄;②丘脑梗死,同侧大脑后动脉有粥样硬化性狭窄;③桥脑或中脑梗死,基底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1、心血管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ACC/AHA/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ACC/AHA高血压指南2017取代JNC8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3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20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16(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2014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2015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4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降压治疗保护血管功能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ACC/AHA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1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4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脂管理共识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的专家共识201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ACC/AHA胆固醇指南)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余风险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201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5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2015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15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2006)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1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4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4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家共识2017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西尼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2、神经、精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AHA/ASA卒中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2017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2014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2017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15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201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201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0153、内分泌、代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2015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16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2013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16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2014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2013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4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201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4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1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7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20174、肾脏、泌尿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KDIGO临床实践指南2012)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2012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α/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治疗中的实践指南2013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肿瘤、结石等)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5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2016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2016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20175、呼吸、重症/急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祛痰/抗氧化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14;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14;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6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1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6、消化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2015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7(美国胃肠病协会ACG指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201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15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2015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2017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15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2014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7、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风湿免疫疾病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20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2015中国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20158、血液、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2017(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20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2017;紧急抢救时ABO 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201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长春碱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2012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2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规范20179、皮肤性病、眼耳鼻喉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寻常性银屑病的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共识2012)白癜风诊疗共识2014(白癜风外科治疗共识2012)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体股癣诊疗指南2008;头癣诊疗指南2008)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2013多汗症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7色素障碍性和感染性皮肤病的伍德灯诊断专家共识2017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皮肤清洁指南2016护肤品皮肤科应用指南201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2017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2012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0、妇产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4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2016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016)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6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2016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1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2016)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5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妊娠期TORCH筛查指南2013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妊娠人群早期甲状腺功能筛查获荐2012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014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15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20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备孕妇女膳食指南2016;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7(027)001【总页数】8页(P64-71)【关键词】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作者】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前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缺血性卒中_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的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_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的专家共识
主堡囱整苤壹垫!!生i旦笠i!鲞箜!塑坠l!!!!!!!!丛型,塑型;!】!:!ol!!:堂:!
.标准与讨论.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检查的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专家组
由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 神经功能障碍称为短暂-件腑缺血发作(TIA)【I-2]。而一旦发 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的梗死则被定义为缺血性卒L卜|…。缺 血性卒中/TIA是病因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譬如心脏疾病、颅 内或颅外动脉自身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可经过多种机 制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已有研究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 是我国住院卒中患者最重要的病因。3…。现代神经影像的发 展使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被及时发现并且准确评估,但是,在 我国的卒中临床实践中,很多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巾患者并 没有得到基于血管影像评估的治疗。据此,本刊编委会组织 全吲神经科专家制定了关于『临床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颅
TOF
41l
的要求,缺乏经验的操作者会有误诊或漏诊的可能。 CTA是一个很好的诊断颈部血管的方法,一次头颈部动 脉检查(主动脉弓水平至颅顶)cT扫描时间仅需4—9 S,可 以非常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弓水平及以上全部动脉。对于颈 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度基本可与DSA媲美(敏感度> 80%、特异度>90%)。3“:CE.MRA也是・种选择,可以从 各个角度旋转观察颈部动脉.但过度估计的现象有时会影响 确诊(敏感度达92%、特异度达62%)[3S J。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方面,颈动脉彩色超声、 TCD、CTA或HR.MRI都是可供选择的手段。3”…。相比较而 言,HR—MRI能够显示其他检查不能提供的信息,对斑块内 出血和脂质核心判断尤为准确。4…。对于症状性的轻度狭 窄,HR—MRl有可能对于病因学的建立有帮助’43。近年来, CEA和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已逐渐成为症 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有手术指征的 患者,可以考虑进行DSA的检查,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共识意见: 1.所有缺血性卒巾/TIA患者都应接受颈部动脉粥样硬 化病变的检查。 2.颈动脉彩色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筛 查工具。 3.颈动脉彩色超声、CTA、CE—MRA都可以对颈部动脉 粥样硬化病变做出诊断,联合其叶1的两种可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 4.HR—MRI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做出较 准确的评价。 5.对于无创性影像不能确诊的患者,以及有颈动脉内膜 剥脱术或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DSA检杏。 6.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TCD微栓子监测(此条也适 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病变)。 (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群缺血 性卒中/TIA的罩要病因。34’…,因而对所有的卒巾/TIA患 者都要重点地开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评估。 TCD是可以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筛查的方法,其操作规范 和诊断标准已经相对成熟并在曰际上发表。4“。TCD诊断超 过50%的血流动力学性狭窄具有理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前循环分别为70%~90%和90%~95%,后循环分别为 50%~80%和80%一96%)‘is]。另外,在卒中的急性期到慢 性期,颅内动脉狭窄度是一个变化的过程,TCD可以作为观 察颅内血管动态改变的主要工具。4““。 常规TOF MR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可高于90%)。4 8。和c‘腿(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 78%一100%,特异度为82%~100%)"”0J也是临床上常用 的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手段,在患者的颞窗差而TCD的探 测不满意或者TCD探测结果需要确认时,MRA和CTA的评 价是必要的。对于TCD技术力量不足的医院,MRA和CTA 则足首选的筛选颅内动脉病变的榆查。当TCD、MRA和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指南与共识·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关键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1.014通信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王拥军yongjunwang111@aliyun.com前 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一、范围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及诊断。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一)脑的动脉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为颈内动脉系和椎_基底动脉系。

颅外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三种类型之一,是最常见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

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并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动脉——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和中等动脉(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中膜弹性减弱,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和四肢坏疽等。

三、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DL: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BI: 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BMI: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und)。

CT: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A: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SA: 数字减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IMT: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一)筛查的合理性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而不伴随任何临床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病程中可以出现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使相关器官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

在一定情况下,它会突然以心肌梗死、脑卒中/TIA、局部组织缺血等不同形式发作,甚至危及生命。

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疾病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脑血管疾病。

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半数以上在疾病的早期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就可能已存在各种临床或亚临床状态的并发症。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从而提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预警和防治水平。

因此,推荐对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筛查。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风险人群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指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因素。

脑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并不一定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存在,虽不能预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但将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概率。

在成年人(>45 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可定义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

1.脂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主要指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增高,其中尤其胆固醇起关键作用,LDL 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启动因素。

2.高血压:高血压主要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产生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时间早且程度重,一般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和弯曲处。

3.糖尿病(血糖异常):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高胰岛素水平可刺激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而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损伤内皮细胞。

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富含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后者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吸烟:吸烟(或烟雾暴露)可增加多种黏附因子的表达,并造成血小板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5.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现象,多种基因均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家族中一人或多人罹患脑血管疾病将明显增加其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6.年龄: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 45 岁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呈明显上升趋势。

7.大量饮酒:大量饮酒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影响纤维蛋白原活性,激发血凝过程,增加乙醛对LDL 的氧化作用。

此外,大量饮酒亦对于血压有不良影响。

8.肥胖症、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症(高BMI 者)、不良饮食习惯(比如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或油炸食物)多伴有脂代谢紊乱,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9.运动:规律的体育运动可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并有助于减轻体重。

缺乏规律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指每周坚持3 次及3 次以上,每次至少30 min) 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10.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可直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三)筛查时间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宜尽早开始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四)筛查策略在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中,宜对就诊和查体的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五)筛查方法及筛查内容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对就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内容包括:1.病史采集:询问并记录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询问病史时应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以下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言语不利、肢体无力(偏侧)、肢体麻木(偏侧)、行走不稳等;如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应继续询问发作诱因、发作次数、发作性质和部位。

2.体征:除一般体格检查及神经科查体外,需要采集的相关体征:(1) 测量双臂血压: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见附录一。

(2) 颈动脉听诊:颈动脉听诊的操作方法见附录二。

(3)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方法见附录三。

(4) 踝臂指数:ABI 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见附录四。

(5) 体质指数:BMI 的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6) 测量腰围:腰围的测量方法见附录六。

3.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生化检查[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等];凝血四项;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糖化血红蛋白。

4. 颈动脉超声及TCD: 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见附录七。

5.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进行CTA、MRA、DSA、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等检查。

(1)CTA: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无造影剂过敏史,可行CTA 检查。

(2) MRA: 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体内无顺磁性物质(如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可行MRA 检查。

(3) DSA:颈动脉超声、TCD、CTA/MRA 检查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需要进一步评估及手术治疗,建议行DSA 检查。

(4) 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需要进一步了解斑块性质、管腔结构,需要与其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鉴别时,建议行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

五、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适用](一)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

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l mmHg=0.133 kPa)。

3.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 增厚,斑块形成:或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4.影像学检查(CTA/MRA/DSA/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可见脑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5.ABI<0.9。

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需同时符合以下 3 项:1 或1+2;3、4 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 为支持性证据。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标准1.脑动脉粥样硬化1 级:(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

(2)颈动脉听诊无阳性发现;且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

(3) 颈动脉超声仅发现CIMT 增厚,或有3 个及3 个以下斑块(斑块性质为均匀回声、规则斑块),且颈动脉超声及TCD 未发现血管狭窄。

(4) CTA/MRA/DSA 仅见动脉硬化改变,未见血管狭窄及闭塞。

(5) ABI≥O.7。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 1 级:(1)+(2);(3)、(4)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 为支持性证据。

2.脑动脉粥样硬化2 级:(1)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

(2) 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 20 mmHg。

(3) 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 增厚,有 3 个以上斑块或任一斑块性质为不均回声或不规则斑块:或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轻度血管狭窄。

(4) CTA/MRA/DSA/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且发现任一血管轻度狭窄。

(5)0.4≤ABI≤0.6。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2 级:(1)或(1)+(2);(3)、(4) 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为支持性证据。

3.脑动脉粥样硬化3 级:(1)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

(2) 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 20 mmHg。

(3) 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 增厚,斑块形成,且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

(4) CTA/MRA/DSA 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且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

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并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5)ABI<0.4。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3 级:(1)或(1)+(2);(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 为支持性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