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乐府
汉乐府基础讲解

xxxxx
-
1 汉乐府的起源 3 汉乐府的影响 5 总结
2 汉乐府的职能
4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汉乐府基础讲解
汉乐府是两汉时期管理音乐的官方机构, 主要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 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诗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精神的源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构
管理宫廷音乐机构:汉乐府还负责管理宫廷内的音乐机构,包括太 常寺、鼓吹署等,制定音乐制度,管理音乐人才
4
3
汉乐府的影响
汉乐府的影响
汉乐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汉乐 府的诗歌创作从民间收集而来,真 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 情感。这些诗歌的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
汉乐府的音乐文化不仅在当时具有 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汉乐府的音乐作品和音乐 制度成为了后世音乐文化的基础, 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4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汉乐府有很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这两首诗歌 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5
总结
总结
汉乐府是两汉时期管理音乐的官方机构, 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
汉乐府的音乐作品和诗歌创作具有高度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音乐文 化和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汉乐府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古 典文化和音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感谢观赏
THANK YOU
以下是对汉乐府基础知识的讲解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专管音乐的官署,起源于西汉。
汉武帝时曾下令设乐府,掌管朝会、祭祀、宴飨时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由乐府机关采集、创作和演唱。
魏晋以后,有一些不入乐的歌辞也归入乐府。
后世文人仿作的乐府诗即可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因其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故称“乐府”。
乐府是我国古代一种诗体。
它和近体诗不同的地方在于,乐府是民歌,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格律,它通常分为“艳”和“大曲”两大类,都采用五言、七言为主的古体诗。
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民遭受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呼声,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它的艺术形式是与当时的乐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往往是“因声立辞”,不限长短,“句有可解,字有可歌”。
与后来的“曲”不同。
汉代人称之为“辞”或“曲子”。
这样,乐府民歌就和后来的“词”一起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大样式,影响所及,一直波及近代诗歌,故郭沫若说:“汉代是诗的时代,也是乐府的时代。
”汉乐府,是指汉代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并保存的诗歌作品。
乐府原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
最早的乐府产生于西汉武帝时期,而成熟的乐府则出现在东汉末年献帝建安年间。
当时文人不满当局者的专横统治,常以诗歌讽刺。
西汉政权也感到文人的锐利批判,遂设立乐府官署,收集歌谣。
这些作品往往不合乐,但可配乐演唱。
最初的乐府只采集民间流传的诗歌,不加配乐。
到了东汉,配乐演唱之风大盛,乐府遂开始把文人创作的诗歌加以选录,遂成为中国诗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些文人诗主要供文人娱乐消遣之用,但部份也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
如曹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作品,多含有消极颓废思想。
汉乐府中的《悲歌》《东门行》等名篇,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充满着愤怒和激昂慷慨的战斗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
像《陌上桑》这首诗,它是以采桑女的口吻来描写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以下艺术成就:
1. 丰富的题材内容:汉乐府诗歌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军事、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广泛触及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2. 抒发真情实感:汉乐府诗歌以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或他人的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的激情和情感。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汉乐府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朴实、生动的特点,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使诗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传递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义,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 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韵文诗,也有散文诗,既有叙事性的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诗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使诗歌表现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5. 具有时代意义:汉乐府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历史和时代相互交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权力、富贵等现象的思考和批判,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汉乐府诗歌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真情实感的抒发、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等特点,
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艺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汉乐府的名词解释

汉乐府的名词解释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流派,通常是指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乐府诗歌的集合。
乐府,最初是指汉代民间音乐,后来也用于指其所演唱的诗歌。
乐府诗通常包含一些特殊的文学元素,如反复,叠作,韵律和音乐节奏等。
汉乐府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爱情,哀悼,战争,宴会和社会现实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长歌行》,又称《长恨歌》,描写了唐朝皇帝李隆基和他的爱妃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乐府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汉乐府

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男子汉应当以情为重 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所无法 补偿。
二、汉乐府的内容与形式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 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 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 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 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 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 的主要形式。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 远的影响。
三、汉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现实 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 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 实主义传统。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如此明晰, 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 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 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 府运动)。
问:《乐府诗集》是那 个朝代哪位人物所编的 分类?
答:是宋代的郭茂倩给
《乐府诗集》分类
问:哪首诗是描写对封建礼教和封建 婚姻制的抗议?
1.
《上邪》 《上山采蘼芜》
《江南》
( (
(
) )
)
2. 3.
问: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shai)。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什么意思?
答:男女情投意合就该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
白头吟
《白头吟》两汉 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xie)蹀(die)御沟上,沟 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shai)。男儿重意气,何 用钱刀为。
浅谈汉乐府对汉代民间音乐发展的影响

浅谈汉乐府对汉代民间音乐发展的影响孔靖雯【摘要】乐府作为一个政府管理音乐的机构,在秦代已经设立,汉代沿袭秦制,在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其所创作作品大部分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民生活,非常具有现实主义,成为中国诗史上重要的诗歌存在形式.汉乐府从兴起到繁荣再到衰败,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此论文着重议论汉乐府对汉代民间音乐产生的影响.【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1页(P93)【关键词】汉乐府;民歌;影响;发展【作者】孔靖雯【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据史料记载,“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宫廷乐机构,对当时汉帝国的文化生产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区的一个建筑遗址中,发掘到错金银钮钟一枚,钮上刻有“乐府”二字,由此可知,秦代已有乐府这一机构。
汉代沿袭秦代也有乐府这一官署,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到汉末瓦解,此后各代略有沿袭。
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称乐府这一礼乐机构收录的西汉诗歌为“歌诗”,意为可以歌唱的诗。
具体至于何时将汉代可以歌唱的诗成为乐府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汉初期经济萧条,汉乐府此时并无多大发展,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后,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到了汉武帝时已是国强民富了,此时的汉武帝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并下令对乐府进行扩建并开始向全国招收民间艺人。
一、使汉代民间音乐登上大雅之堂,进入宫廷甚至流传国外汉代乐府所用的歌词,开始是由文人写作,如《折杨柳行》、《西门行》、《怨诗行》等,从所表现的意识来看,似是文人士子的吟唱,语言也比较文人化,至汉武帝时期,为了统治的需要,开始大规模搜集民间歌辞。
采诗地域扩及长江流域,比《诗经》国风所涉及地域更广泛。
所采集的诗的原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秦汉文学之《汉乐府》

秦汉文学之《汉乐府》一、汉代概况:1、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西汉,前202-9,刘邦,国都长安,东汉,25-220,刘秀,国都洛阳。
后世史学家也称两汉。
整个大汉王朝、刘氏江山持续了四百多年,唐朝才不到三百年,这够起于刘邦,刘邦本是秦朝的泗水亭长,亭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政府机构,每十里就设一个亭,亭长就是一个小公务员,手下有一个负责治安的和一个负责亭舍开闭打扫的,但是,刘邦一点都不简单,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刘邦凭借自己的才能、情商,所谓帝王权术,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逐渐收了萧何、韩信等一干将才,最终大败项羽建立汉朝。
2、军事上:对匈奴之战白登之围卫青、霍去病、昭君出塞3、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4、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二、汉乐府含义1、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
2、由汉时乐府机构所采制的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三、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壁”。
后又把它俩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四、汉乐府特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3、形式上自由和多样五、汉乐府意义1、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2、汉乐府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署,一般认为乐府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设立的采诗制乐的官署。
乐府的含义后来逐渐演变,到魏晋六朝,把乐府机关唱的诗叫做乐府。
到了唐代,指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宋元以后,称词曲为乐府。
汉代设立乐府是汉武帝尊儒制礼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享乐的需要。
乐府机关的具体工作是制定乐谱,创作歌词,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谣,以适应统治阶级的各种需要。
除此之外,乐府采集民间歌谣,还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政治目的。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现实主义传统。
它们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汉乐府民歌传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了两汉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社会的各种矛盾,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反映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横暴的有《平陵东》,《相逢行》.《平陵东》诗中描写了汉代官吏压榨良民,竟用“绑票”的方式劫持义公,勒索“千百万”和“两走马”迫使无辜的受害者倾家荡产,,连仅有的“黄犊”也卖掉了。
诗中“亦诚难”,”心中测”,“血出漉”等诗句,写出了官吏的横暴,人民的凄苦,反映了极其尖锐的阶级矛盾。
乐府民歌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怨恨和反抗情绪。
如《病妇行》《孤儿行》《东门行》。
《病妇行》描写了一个贫民家庭贫病交加的生活惨景,诗中写了一个连年累岁患病的妇女,临终前声泪俱下对夫托孤“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苴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诗中病妇“泪下亦何翩翩”感人至深。
令读者怆然神伤。
病妇死后,丈夫”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
”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乐府诗歌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歌中,有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漂泊流浪生活和思念亲人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浅谈汉乐府
导读:
乐府原是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署。由于专事搜集、整理
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在六
朝,更明确地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
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
曲的一种雅称。
乐府的兴废沿革
西汉初期的庙堂宫廷音乐大体承袭秦代。掌管庙堂音乐的职官是
太常的属官太乐令(《汉书•百官公卿表》)。专职演奏的乐工是世代
相授的制氏一家,隶属于太乐……到武帝时,“定郊祀之礼”,在太
乐之外,“乃立乐府”,于是正式开展了汉代音乐歌曲的一场重大改
革。
郊祀天帝是秦、汉的传统祭礼,原有古乐……武帝立乐府的目的
是在崇祀的名义下,要求用新声改编雅乐,以创作的歌诗取代传统的
古辞。为此,乐府官署的任务便是采民歌俗曲以创设新声曲调;选用
武帝所欣赏的司马相如等当时作者的颂诗以为歌辞;以及训练乐工、
女乐进行新作的排练。显然,其实质是改革传统的郊庙音乐歌曲。
……从武帝立乐府到哀帝撤销乐府,其间不时有人批评、反对乐
府,传统观念和保守势力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由于雅乐古奥,“自公
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铿锵,不晓其意”,因而并不流行,不起教化作用。
而在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从帝王到吏民,都爱好俗曲新声,流行成风。
上……围绕乐府官署立废的这场音乐歌曲雅俗之争,形式上以哀帝撤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销乐府而休,实质上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取得胜利,新声渐替雅乐,
并积极促进诗歌的发展,终于在东汉导致五言俗体取代四言雅体的正
统地位。
乐府歌辞的采集和分类
西汉乐府广采歌谣与音乐改革相联系,注重乐曲,因此采地虽广
而存录歌辞不多。成帝时刘向校录“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其中采地有吴、楚、汝南、燕、代、邯郸、河间、齐、郑、淮南、河
东、洛阳及南郡,遍及全国各地。但除去宗庙祭祀、歌颂神灵、周秦
旧谣及有主名作品,实存民间歌辞仅55篇(《汉书•艺文志》)。
东汉观听风谣与用人政策相联系,注重歌辞,因此存录民歌谣辞较多。
此外,由于西汉后期风行俗曲新声,贵戚显宦及地方豪强私家蓄养伎
乐甚多,到东汉,雅俗之分渐泯,文人作者渐起,因此除官府机构保
存民歌谣辞外,文人学者也开始撰录乐府歌曲、歌辞和著录乐府曲题
源流。同时由于歌辞和乐曲分别传抄,造成了“乐府”和“古诗”相
混的现象。大体说来,存于官府的两汉乐府歌辞,汇录于《宋书•乐
志》;传于民间的,则散见诸集,例如《陇西行》“出诸集,不入乐志”
(《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而《孔雀东南飞》则始见于《玉
台新咏》,当是长期流传民间,录定于陈代。到宋朝郭茂倩编《乐府
诗集》,搜集历代各类歌辞,便把他所见的两汉官私所存的各类歌辞
及谣谚,都编了进去。
乐府歌辞的分类,相沿从属音乐歌曲。明、清以后一般沿用《乐
府诗集》的分类,两汉歌辞分入其中六类。庙堂宫廷的颂歌乐舞入《郊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庙歌》、《鼓吹曲》、《舞曲》三类,但《鼓吹曲辞》中有民歌作品。
入乐的民歌及部分文人作品入《相和曲》、《杂曲》。《相和曲》又
分“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及“大曲”
等调类歌曲。凡“未入乐府,别为汉杂曲歌辞”(黄节《汉魏乐府风
笺》)。不入乐的徒歌谣辞则统归《杂歌谣辞》一类。此外,《琴曲》
类也收有汉代诗歌,但都是琴曲所依据的本事诗,并非歌辞。
……今存两汉乐府,大致东汉作品多于西汉。
两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两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
承了先秦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明代徐祯卿说:
“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谈艺录》),是其显著的艺术特点
之一。较之《诗经•国风》,两汉乐府多叙事诗,即使是抒情之作也
每每带有叙事成分。从长篇《孔雀东南飞》到小诗《公无渡河》的许
多叙事诗,或故事完整,情节曲折;或生活片段,截取一侧;或咏当时,
或托历史;或取材真人真事,或寓意草木禽兽;或顺叙追述,或夹叙夹
议。大都以事为主,即事见义,相当明确地表达出主题思想。再如《白
头吟》、《怨歌行》及《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
上柏》之类抒情作品,多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结构,大都“若秀才对
朋友说家常话”(谢榛《四溟诗话》),娓娓动人。
两汉乐府的表现艺术,一般说来,其抒情诗较多地吸取了《诗经》、
《楚辞》的比兴手法,比喻贴切,发人联想,而委婉曲折,含蓄有味。
其叙事诗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抓住诗中主人公遭遇的矛盾冲突,通过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有个性的对话或自述,运用铺张排比的手法来交待情事,见出神态,
表达主题思想。如《孔雀东南飞》一开始就写刘兰芝向焦仲卿倾诉委
曲,提出离婚的要求,将这场婚姻悲剧的尖锐冲突一下子展开;此后
则通过各个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悲剧的发展,同时在对话中或插叙中渲
染人物性格和悲剧气氛。其他如《东门行》以夫妻对话,《上山采蘼
芜》通过前夫对弃妇对话,《董娇娆》写女子和桃李花对话,《羽林
郎》写胡姬驳斥冯子都等,也都是运用人物对话来表现情节发展,完
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像誓死殉情的刘兰芝、焦仲卿,抗拒太守调戏的
秦罗敷,严斥霍家奴才的酒家胡姬,哀伤薄命的董娇娆,以及铤而走
险的穷汉等,都是两汉乐府中很有光彩的人物形象。
两汉乐府的诗歌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
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与
先秦传统的诗歌四言形式相比较,以五言为主的两汉乐府歌辞是一种
新体、俗体。它大致经历了从民歌到文人创作、从入乐弦歌到徒歌、
从长短不一的杂言到整饬的五言的发展过程,其间文人的加工和创作,
显然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到魏晋以后,一般以入乐与否区别“乐
府”和“古诗”,但也有一些文人,仿古乐府作诗而不入乐。随着诗
歌声律的讲求和对骈丽形式的追求,又把“乐府”、“古诗”归于“古
体”,而把讲究声律骈对的五言诗称为“近体”或“今体”了。两汉
乐府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可贵的战斗传统,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
即乐府体。从建安时代起,凡以诗歌抨击政治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而
取得显著成就的诗人,大都从两汉乐府中汲取艺术养料,如“三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七子”以乐府旧题咏时事,鲍照的拟乐府歌行,杜甫“即事名篇”的
乐府诗等。至于白居易、元稹、李绅等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以及
晚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等人的诗歌创作,其源亦出自两汉乐府,
可见其历史影响之深远。
今存两汉乐府歌辞谣谚作品,有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元
代左克明《古乐府》,明代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古乐苑》等
总集。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将前人所辑全部搜列。
参考书目黄节笺释:《汉魏乐府风笺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953。余冠英:《乐府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7。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